化妆护肤品的先后顺序:中药的别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3:43:39

中药的别名

白丁香(麻雀粪便)夜明砂(蝙蝠粪便)望月砂(兔子粪便)鸡屎白(鸡粪便)五灵脂(鼯鼠粪便)

药毒

日本津村顺堂用柴胡、黄芩、太子参等无毒中药,制成小柴胡颗冲剂,投放市场后发现,过多服用该药会导致间质性肺炎。我国也有中成药引起不良反应的报道,如有人长期轮换服用朱砂安神丸、活络丹、补心丹引起汞中毒,有人过量服用云南白药引肾功能衰竭,有人长期服用六神丸出现头晕胸闷、心悸气短、大汗淋漓等。

研究发现,中药引发不良反应有多种途径。它们或从消化道吸收,如口服生附子首先感到唇舌辛辣灼热,继而发痒麻木,全身痛觉消失,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呼吸困难,心律失常,严重者导致肺功能衰竭死亡。

实验证实,不同中药中人体的损害也并不同,如蟾酥损害心血管系统,巴豆损害消化系统,马钱子损害神经系统,桃仁、杏仁、白果等损害呼吸系统,雷公藤损害造血系统,但最常见的是损害肝肾的功能。

类药

1、  解表药:能发散表邪,治疗各种表证(即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有汗或无汗、脉浮等),有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传染病的初期 ,分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表药两类。前者如麻黄、桂枝、荆芥、生姜等,常组成麻黄汤、小青龙汤等方,后者如薄荷、菊花、葛根、柴胡等,常组成银翘散、桑菊饮等方。

2、  清热药: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燥湿、清虚热,治疗各种里热证(即发热不恶寒、口渴、口苦、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等),常用于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肠通、泌尿道感染、流脑、乙脑及疖痈等),有抗菌、抗病毒、抗心肌缺血等作用。分五类:清热解毒药(如板兰根、白头翁、连翘、金银花等),常组成黄连解毒汤、仙方活命饮等方,清热燥湿药(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等),常驵成茵蒿汤等方,清热泻火药(如龙胆草、石膏、知母、栀子等),常组成龙胆泻肝汤、白虎汤等方,清热凉血药(生地、牡丹皮、赤芍、犀角等),常组成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等方,清虚热药(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等),常组成青蒿鳖甲汽、当归六黄汤等方。

3、  泻下药:能引起腹泻或促进排便,治疗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饮内停等里实证(即腹满胀痛、大便不通等),有通便、利尿、利尿、胆、保肝、抗炎等作用,常用于各种急腹症(如急性肠梗阻、急性阑炎、急性腹膜炎等。)分三类: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等),常组成大承气汤、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等方,润下药(如麻仁、郁李仁等),常组成五仁丸、麻子丸等方;峻下逐水药(如甘逐、巴豆、大戟、牵牛子等),常组在十枣子汤等方。

4、  祛风湿药:能祛除风湿、解除痹痛,治疗痹证(即筋骨、肌肉、关节疼痛、肿胀、关节不利,筋脉拘急或麻木不仁等),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风湿痛、坐骨神经痛等。分三类: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雷公藤、乌头等),常组成大秦艽汤等方;祛风湿强筋骨药(如续断、桑寄生等),常组成独活寄生汤等方。

5、  芳香化湿药:能化湿醒脾,治疗湿浊中阻证(即脘腹胀满、食少便溏或泄泻、舌苔白腻等),有调节胃肠平滑肌、抗溃疡、增加消化液分泌、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常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胃炎、痢疾、胃肠过敏,胃溃疡等),如白豆蔻、佩兰、苍术、藿香等,常组成平胃散等方。

6、  利水渗湿药:能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治疗水湿内停证(即小便不利、水肿、痰饮、泻泄、黄疸、淋浊、带下、湿温等),有利尿、抗菌等作用,常用于水肿、肝病、肿瘤等疾病。分三类:利水消肿药(如茯苓、猪苓、泽泻等),常组成五苓散、猪苓汤等方;利尿通淋药(如车前子、木通、瞿麦等),常组成八正散、完带汤等方;利湿退黄药(如金钱草、茵陈蒿、垂盆草等),常组成茵陈蒿汤等方。

7、  温里药:能温里祛寒,治疗寒证(即胸腹胀滞、脘腹冷痛、呕吐、泻泄或汗出不止、四肢厥冷、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等),有强心、扩张血管、抗休克、健胃等作用,常用于消化功能失调、休克等,如干姜、肉桂、丁香、吴茱萸,常组成温中散寒的理中丸和小建中汤、回阳救逆的四逆汤和温经散寒的阳和汤等方。

8、  理气药:能舒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治疗气滞证、(即胀、满、痛等)和气逆证(即呕吐、呃逆、喘息等),有调节胃肠运动及消化液分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等功能,常用于胃肠疾病(如胃炎、消化不良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哮喘等)、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等)和生殖系统统疾病(如痛经、月经不调等。)包括行气药(香附、木香、橘皮、青皮、枳实等)和降气药(如沉香、苏子等),常组成越鞠丸、四磨汤、苏子降气汤、定喘汤等方。

9、  消食药:能促进消化,治疗饮食停滞证(即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大便失常等),有助消化,增强胃肠运动的作用,常用于消化不良症,如山楂、鸡内金、神曲、莱菔子、阿魏等,常组成保和丸、健脾丸等方。、

10、   活血化瘀药:能祛除血瘀,治疗血瘀证(即疼痛如针刺,肌肤甲错等),有增加冠脉流量、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常见于冠心病、慢性肝炎、化脓性感染、痛经等。分四类:养血活血药:( 如丹参、赤芍、当归、鸡血藤等)、养血祛瘀药(如川芎、红花、益母草、蒲黄等)、化瘀止痛药(如乳香、没药、延胡索、郁金等)、破血散结药(如三棱、莪术、血竭、穿山甲等),常组成桃核气汤、补阳还五汤、温经汤、桂枝茯苓丸等方。

11、   止血药:能阻止血液外流,治疗体内外出血病症(如咯血、吐血、呕血、尿血、便血、崩漏等),有促进凝血、抗纤溶、收缩局部血管、增强毛血管抵抗力、促进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常用于各种出血、冠心病、高脂血症等。分四类:化瘀止血药(如茜草、三七、蒲黄等)、凉血止血药(如地榆、白茅根、槐花等)、收敛止血药(如仙鹤草、白及、紫珠等)、温经止血药(如艾叶、炮姜等),常组成十灰散、四生丸、黄土汤、槐花散等方。

12、   化痰止咳平喘药:能祛痰、消痰,缓和或制止咳嗽、喘息,治疗痰性咳嗽(即痰多咳嗽、咯痰不爽、痰饮喘息及瘿瘤等),有祛痰、止咳、平喘、抗菌等作用,常用于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皮下肿块、慢性淋巴结炎、单纯性甲状腺肿等。包括清热化痰药(如桔梗、胖大海、瓜蒌、贝母、梨等)、温化寒痰药(如白前、旋覆花、天南星、半夏等)和止咳平喘药(如杏仁、桑白皮、款冬花、百部等),常组成燥湿化痰的二陈汤和温胆汤、清热化痰的清气化痰丸、润燥化痰的贝母瓜蒌散、温化寒痰的苓甘五味姜辛汤和化痰熄风的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方。

13、   安神汤:能安定神志,治疗心气虚、心血虚或心火旺等引起的心神不宁、烦燥、失眠、癫痫等病症,有镇静催眠、抗惊厥、降温等作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镇静催眠药和抗焦虑药。分为两类:养血安神药(如茯神、远志、酸枣仁、柏子仁等),常组成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等方;重镇安神药(如珍珠、琥珀、龙骨、朱砂等),常组成朱砂安神等方。

14、   平肝熄风药:能平息肝风或潜阳镇静,治疗肝阳上亢证(即头晕、头痛、耳鸣、面赤、咽干、口燥、肢麻等症)及肝风内动证(即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张、猝然跌倒、神志不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有镇静、降压、解热、镇痛等作用,常用于急性传病引起的高热惊厥、高血压中风、癫痫、神经官能症等,如玳瑁、天麻、全蝎、蜈蚣等,常组成疏散外风的川芎茶调散、独活寄生汤等,及平息内风的羚角钩藤汤、镇肝熄风汤、天麻钩藤饮等方。

15、   开窍药:能苏醒神志,治疗窍闭神昏证(即神志昏迷、牙关紧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