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化妆品贵吗:古玉器的纹饰特征 D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8:02:26

古玉器的纹饰特征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及众多文博系统的馆藏资料来看,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纹饰特征,而掌握这些纹饰特征,作为收藏者来说又多了一个去伪存真的法宝,根据笔者多年来随考古同行的实地考察,上手大量文博系统的馆藏实物,结合自己的一点收藏经验冒昧成文,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斧正。(注:所有图片都来自馆藏,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网络收集,在此向这些原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博宝首发,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长安布衣) 

商代玉器的纹饰特征

1、纹随形
商代的玉器纹饰,如果分开来看,只是零散的回纹、三角纹、云雷纹。。。。。,本身并不能构成具体的图形,但合起来看却与造形密切配合,可谓线随形转, 纹随形走。
如图:这件藏品是郑州博物馆藏的商代玉鹦鹉,若同时观察纹饰与鸟形,器物本身的纹饰是配合造形来雕琢的,可以发现线条是随造形的曲度弯转,仿佛是鸟冠、鸟身、鸟尾的细部描写。  还有这个妇好玉龙

妇i好玉龙.jpg (47.24 KB) 2009-10-20 21:08

2、臣字眼

商代的玉器不论是人物、禽鸟或走兽,皆有突出眼睛部位的倾向,不但比真实的比例大,且多呈图案化,由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字形。其中尤以臣字眼最具特色。
玉蹀(眼睛特殊).jpg (20.83 KB) 2009-10-20 21:14

玉蹀

商(後期)殷虛1.jpg (34.55 KB)

2009-10-20 21:14

商(後期)殷虛2.jpg (20.4 KB) 2009-10-20 21:14

郑州博物院藏玉2.jpg (29.82 KB) 2009-10-20 21:14

3、双线雕

古玉表面由双线组成的纹饰虽不胜枚举,然而由双线不同的雕法与排列方式仍可窥知独特的殷商时代风格。他的特点是运用双线并列的阴刻线条,俗称双勾线,有意识地将一条阳纹线呈现在两条阴线中间,以使阴阳线互衬,发挥刚劲有力的作用,从而把整个图案变化得曲尽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感,又增强了图案花纹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纹饰特征: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勾勒技艺的同时,独创一面坡粗线和细阴线镂刻的琢玉技艺,这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纹玉饰上大放异彩。但从总体上看,西周玉器没有商代玉器活泼多样,而显得过于规矩,缺少灵气。这与西周严格的宗法、礼俗制度有着绝大的关系。但也造就了西周玉器的精美和精细,以笔者所见.西周玉器上凤鸟图案占有很大的比重,也许是因为凤鸟是周人的图腾的原因吧.  

1、纹饰脱离造形独立

商代的纹饰多配合造形而共成人物鸟兽,西周的纹饰则往往自成动物纹或同体纹,与造形没有必然联系。
如图,这个是西周早期的柄形龙凤佩.造形做长方形,表面的纹饰由上到下排列出具体鸟纹和龙纹,长方形与鸟纹实可分别看待.
若将这件龙凤佩与商代的那个玉鹦鹉相比较,玉鹦鹉的线纹完全跟随造形,而龙凤佩的鸟纹和龙纹则已脱离造形而独立,两者图案设计的理念迥异,为由商至周显而易见的变化。

[ 本帖最后由 长安布衣 于 2009-10-20 21:39 编辑 ]

附件

西周早期龙凤.jpg (11.64 KB)

2009-10-20 21:25

还有这个虢国西周墓出土的玉凤

[ 本帖最后由 长安布衣 于 2009-10-20 21:34 编辑 ]
附件

虢国玉器1.jpg (46.35 KB) 2009-10-20 21:29

虢国玉器5.jpg (47.7 KB) 2009-10-20 21:31

玉环

虢国玉器7.jpg (50.11 KB) 2009-10-20 21:33

虢国玉器8.jpg (68.77 KB)

2009-10-20 21:34

2、 大斜刀

西周的玉器也有双线雕,但异于商代的手法。西周的双线内细外宽,内线为细线阴刻,外线以大斜刀作斜面式的雕琢,双线之间形成一道细棱阳纹。
如图这件作品为西周早期的出土品,虽可见斜刀的运用,但粗细对比尚不明显,而且眼睛仍然有晚商遗风.  [ 本帖最后由 长安布衣 于 2009-10-20 22:01 编辑 ]

附件

周初1.jpg (50.8 KB)

2009-10-20 21:46

 
[ 本帖最后由 长安布衣 于 2009-10-20 22:01 编辑  
西周 龍紋璜.jpg (53.14 KB) 2009-10-20 22:01

 大斜刀琢法的成熟可能要到西周中期,而且也是西周王朝最鼎盛的时期,所以所见作品工艺老到,玉质精良.
如图
山博1.jpg (26.16 KB)

2009-10-20 21:57

郑州博物院藏玉3.jpg (34.26 KB)

2009-10-20 21:57

周玉1.jpg (45.77 KB)

2009-10-20 21:57

3形中有形

西周中晚期出现的形中有形,以及由大斜刀变为小斜刀,开春秋玉器纹饰繁密之先河.
如图
附件
周龙凤1.jpg (90.34 KB)

2009-10-20 22:19

周玉2.jpg (32.68 KB) 2009-10-20 22:19

 4正在研究的龙人佩下面所贴的龙人佩,大多出土于西周中晚期墓中,他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龙口下含一个圆眼大耳长发的人头,或者一个圆眼大耳的人头蹲踞在龙头上,不知道具有什么含义,不过这个特殊的图案也成为断代的依据。

附件

西周人龙合形佩2.jpg (50.1 KB) 2009-10-20 22:38

西周人龙合形佩3.jpg (44.82 KB)

2009-10-20 22:38

西周人龙合形佩9.jpg (27.64 KB)

2009-10-20 22:38

震旦文教基金会藏西周人龙合形佩1.jpg (29.48 KB)

2009-10-20 22:38

震旦文教基金会藏西周人龙合形佩4.jpg (32.19 KB)

2009-10-20 22:38

再上几张拓片看看

馆藏人龙合形佩6.jpg (37.77 KB) 2009-10-20 22:45

西周人龙合形佩5.jpg (52.27 KB)

2009-10-20 22:45

西周人龙合形佩6.jpg (43.54 KB)

2009-10-20 22:45

西周人龙合形佩43.jpg (36.43 KB)

2009-10-20 22:45

震旦文教基金会藏西周人龙合形佩5.jpg (39.78 KB)

2009-10-20 22:45

 

春秋时代的玉器纹饰特征:

由考古资料可知,春秋玉器是西周玉器的继承和发展。早期仍善用双阴线来刻划图纹,在装饰上则进一步强化了西周晚期出现的在某一造型内雕琢单一的或相互交缠同体的龙纹图样,从而使细小变形且纠集在一起的众多龙纹,经常出现在主体造型内,布局繁密,几乎不留余地。

1、由平面到浮雕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春秋早期黄君孟墓出土的玉环,其上的线刻已不见西周的大斜刀。图2特写部分清楚可见双线为粗宽的阴刻,双线之间浮出细匀的阳纹,双线弯转圆滑流畅,由图三的拓片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高低平斜扭转的线条,往往造成光影闪烁的效果,介于平面与浮雕的做法。

黄君孟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的玉环1.jpg (42.26 KB) 2009-10-20 23:10

黄君孟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的玉环2.jpg (51.23 KB) 2009-10-20 23:10

黄君孟墓出土的春秋早期的玉环3.jpg (55.17 KB)

2009-10-20 23:10

再上几张图,正正眼,过过瘾。

附件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1.jpg (65.82 KB)

2009-10-20 23:16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2.jpg (51.35 KB)

2009-10-20 23:16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3.jpg (69.96 KB)

2009-10-20 23:16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4.jpg (70.87 KB) 2009-10-20 23:16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5.jpg (77.63 KB) 2009-10-20 23:16

 2、 从具体到抽象西周的具体到春秋抽象,实为玉器纹饰的另一大变化。如下面两个龙璜所示,除头部尚能保持眼睛,上下嘴唇,披毛可见外,身体其他部位只能看到云纹,其纹样的细碎抽象是典型的春秋风格。

附件

山西博物院藏玉 3.jpg (19.26 KB) 2009-10-20 23:32

玉龙纹璜,春秋晚期.jpg (18.38 KB) 2009-10-20 23:32

再来几张图过过瘾

春秋 耳飾玦.jpg (62.04 KB) 2009-10-20 23:45

春秋黄君孟墓出土玉饰2.jpg (50.66 KB)

2009-10-20 23:45

春秋小鸟.jpg (91.86 KB)

2009-10-20 23:45

河南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玉牌饰6.jpg (59.31 KB)

2009-10-20 23:45

和尚岭春秋楚墓玉璜1.jpg (86.47 KB) 2009-10-20 23:45

3、 从疏朗到繁密

商周玉器的纹饰分布较为疏朗,至春秋则由细碎的局部连接成整体,因而趋于繁密。这种倾向,不论早期、晚期皆然。而此时期常见的丛丛平行或扭转的细线,俗称'扭丝纹’也与趋于繁密的装饰风格有关。

如图附件

洛阳唐宫西路东周墓出土玉器1.jpg (98.75 KB) 2009-10-20 23:51

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坑玉器 7.jpg (64.81 KB) 2009-10-20 23:51

山西侯马西高东周祭祀坑玉器 10.jpg (53.55 KB) 2009-10-20 23:51

洗洗睡了,过几天再说战汉. 

各个时期玉器的主要纹饰

为了加深对玉器装饰美的认识,有必要记住玉器的主要装饰纹饰及其出现的年代。下面把玉器的一些主要纹饰介绍给网友,以便研究时参考。

瓦沟纹,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的主要纹饰,参见图1

这种瓦沟纹,它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随器物形体的走向而游动,它的下凹和上凸,缓和而又自然,大多数的红山文化玉器特别是勾形器和勾云形佩都有这种纹饰。

饕餮纹,又称神像纹,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主要纹饰,参见图2。

良渚文化玉器上的饕餮纹,和红山文化玉器的猪龙的展开图有些相似,它们两者之间是否有联系;它不仅对我国后世玉器的兽面纹有深刻的影响,还对我国青铜器上的兽面纹造型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读者可以把图2的良渚玉器上的饕餮纹和图3的春秋早期的变形兽面纹和图4的西汉兽面云纹作一比较,以便摸索兽面纹的演变规律;

龙纹是我国古代玉器的主要装饰纹饰,龙本身就是一种想象中的动物,因而龙的装饰图案不可能采用写实的手法,所以出现在玉器上的龙纹饰,往往用变形、夸张、对称、浅浮雕和高浮雕等手法,把龙的图案凝固在玉器上,形成一种浪漫而又神秘的美感。读者观赏从图5西周中期的龙纹,图6战国的蟠龙纹,至图7汉代的螭龙纹,能否在这些纹饰中领悟这种美感。

 

云纹也是我国古代玉器上的主要装饰纹饰,它早期往往处于玉器图案的主要部分,以后也作为一种辅助纹饰出现。云纹有阴阳之分,图8春秋的云纹和图9是战国的勾连云纹都是凸面云纹。

谷纹是战国和汉代玉器上使用较多的纹饰,它也有阴刻和阳雕之分,图10是战国的谷纹,它采用的是阳雕技法,也就是凸面谷纹,在这件重环上,一粒粒谷象豆子一样鼓起,真有点五谷丰登的感觉。

图11是战国玉器上的三角雷纹。我国古代的学者,把圆形的回纹称作云纹(参看图8和9),而把方形的回纹称作雷纹,一般说来,回纹用作地纹的比较多,而这件战国玉器,三角雷纹用作主纹,阴刻浅浮雕,使雷纹若隐若现,别具情趣。

动物纹是我国玉器上经常采用的装饰手法,这些动物,大多写实,早期的动物纹,和图腾崇拜,宗教祭祀有关,后来逐渐带有吉祥的含义。图12是西汉鸟纹,

其造型显然和汉代崇尚的黄道之学有关,而图13
宋代云鹤纹

 

和图14是元代莲鹭纹,

则明显带有长寿和仕途顺当(一路连科)的意义了。

总之,如商代的兽面纹、周代的窃曲纹、战国的蟠螭纹、汉代的四神纹和云气纹、六朝的莲花纹、唐代的牡丹纹、元代的鹭鸶纹、明代的串枝莲纹等等,都应牢记在心,才能对玉器的真伪作出正确的判断。当然,玉器的装饰纹样还有许多,需要读者在收藏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真正掌握玉器的装饰艺术之美。

 

龙形玉器的渊源

http://www.wenwuchina.com/news/detail/201203/01/152465.shtml

  2012-3-1 9:22:54      来源:华夏收藏网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前身是一条从新疆向东西方运送和田玉的“玉石之路”。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商周时期,也就是丝绸之路开通1000多年前,新疆和田玉就通过玉石之路送往中原地区,成为王公贵族的宝物。从西周起,王室、贵族祭祀、朝觐和起居都要用玉,并有繁褥的规定,玉成为礼制的重要象征。
徐州博物馆的馆标――狮子山楚王陵出土的龙形玉佩,就是这样一件汉朝文物珍品

玉龙长17.5厘米,宽10.2厘米,厚0.6厘米,比一个巴掌略大,以和田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又有玻璃般的光泽,由于在陵墓中埋藏2000多年,龙身局部有沁斑。玉龙造型威猛刚劲,身体卷曲呈S形,张须露齿,双目圆睁,鬣毛向两边卷曲,前肢曲折,爪趾锐利,龙尾上卷并平削,通体饰蝌蚪状的涡纹。玉工采用阴线刻、浮雕和局部透雕的技法,把龙潜深渊、蛰伏待时的意蕴表达得淋漓尽致。玉龙眼睛下方有一钻孔用于佩戴时穿系丝线,表明这是一件佩饰。

在中国玉器史上,战国至西汉是一个工艺高峰。
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以及铁器和砣机的使用带来了琢玉工艺革命,使玉器一改几千年来的古朴,而变得精雕细琢,对此,有专家归纳出“五字诀”:利,边缘直切下去,锋利得可以割破手;亮,抛光后玉器光洁明亮;凶,动物形象凶猛;,花纹扭曲宛转,比发丝还细密,被称为“游丝毛雕”;空,大量使用透雕镂空,更显灵动。 S形玉龙就是在战国时期出现的,不过基本是横S形,竖S形只见于西汉早期的王侯墓中,徐州狮子山的这件竖S形玉龙,如此精美又如此巨大,在国内堪称首屈一指。战国时期,群雄争霸造就了强健、尚武、进取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了玉器的审美取向,这件出土于汉早期楚王墓的玉龙就有明显的战国遗风――到了汉中期,皇权强化加之四海升平,玉器风格变得温顺柔和――可以说,这件玉龙是中国玉器史上威猛时代的绝唱。

尽管在古代即被盗过,狮子山楚王陵仍出土了2000余件各类文物,其中,玉器是最大亮点,有金镂玉衣、镶玉木漆棺、玉璧、玉戈、玉璜、玉觽、玉卮、玉枕等200余件(组),品种之丰富、玉质之优良、工艺之精湛,在全国考古发现中无出其右。

这么多价值连城的美玉,盗墓贼为何弃之不取?原来,在汉代礼玉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般人不可佩戴使用,盗墓贼拿走玉器不仅无法销赃,而且容易暴露自己的罪行,因此只取可以镕铸的金银器。

在中国,玉器从一开始就超越了审美范畴。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中,玉器被认为可以沟通天地、神灵和祖先,人们用最虔诚的心态和原始的工具,耗费大量时间制作玉器。到了夏商周,原来的部落首领变成了统治国家的王,社会制度和个人生活都被纳入严密规范的礼仪制度中,玉器也从神玉变成了礼玉,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仅祭祀时就有“六器”之说: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这么做有其时代背景。当王国聚合了越来越多的族群甚至原来的敌人时,如何保证文化的认同和王权的尊严就成了首要问题,被认为吸收天地灵气的玉器成了礼法制度的载体。春秋时期,孔子儒家赋予玉君子的美德:玉器温润而散发出光泽,这是它的仁德;清澈而有细密的纹理,这是它的智慧;坚硬而不萎缩,这是它的道义;清廉而不伤人,这是它的品行;色泽鲜明而没有污点,是它的纯洁;受到伤害而不屈挠,是它的刚勇……君子比德于玉,成为后世玉文化的核心。

当时的社会风尚是“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玉器要成组佩戴,走路时有韵律地叮咚作响,步幅、速度应与佩玉相和谐,以表现君子的仪态、气质和风度。由于狮子山楚王陵曾被盗贼扰乱,这件S形玉龙和哪些玉器配为一组就成了千古之谜,然而佩戴如此硕大沉重的一组玉佩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因此专家推测,楚王只在出席非常重要的仪式时才会用到玉龙。

那么,玉龙来自何方?是朝廷的赏赐还是楚国本地制作?专家们倾向于后者。一则战国时,楚国玉器独步天下,很多玉器即使在现代也难以仿制,而西汉初年的楚国,在地域上与战国时期的楚国有相当部分的重合,制玉传统仍在;二则徐州汉墓几乎每座都有玉,举凡汉玉品种应有尽有,外地难以比肩,在徐州白云山西汉墓中还发现了一批玉料、边角料和残破玉器的改制件等,说明楚国当地有玉器加工作坊。狮子山汉墓中发现了一批造墓时的工具,有些工具的尖头部位为炒钢制品,这是中国最早的炒钢,比欧洲早了1800多年,这样的工具无疑会提高玉器加工的水平。

关于这座楚王陵的主人,有第二代楚王刘郢客和第三代楚王刘戊两种看法,后者正是和吴王刘濞发动吴楚七国之乱的楚王。就像历史上无数次发生的那样,曾经富可敌国、盛极一时的楚国,以及王的煊赫、王的威严和王的野心,早已在时间的车轮下烟消云散,只留下玉龙这样的精华文物,把2000多年的沧桑化作永恒,作为历史的映像供人们去遥想和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