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比亚中资企业:国家级名医宗修英痰湿是万病之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31:49

北京友谊医院中医科的原主任宗修英老爷子以及他的儿子及学术继承人,北京友谊医院宗文汇大夫。

痰湿是万病之源,痰湿在头部就会造成脑梗或是脑中风这么严重的疾病。

今天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口干了,你怎么办?

举例:一个女病人四、五十岁,口干的程度到发干涩感,在口腔里都动不了。连说话都要先喝口水才能讲话,喝水喝到肚皮涨都无法解渴。看了很多医生,用了滋阴的方法,泄火的方法,不但不管事,反而越治越厉害,喝水是越喝越渴。

其实,这是一种痰湿阻滞了脾的阳气,造成脾阳不振,脾的运化功能变差了,津液无法输布全身,痰湿抑制住了脾阳,脾的功能发挥不出来了,所以这个人就是口渴。

    张仲景名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所以这个女病人要用温药来治,用泄火的药是不成的。比如烧一锅水,锅盖是干的,怎么让锅盖变湿呢,就是点火,水烧开了,锅盖自己也湿了。这个病人就是这个道理,她并不是缺水,而是一肚子的凉水,你给她还加水,就会越喝越重越渴,中医讲热者寒之,她本身就有一肚子的凉水了,你还给她滋阴、泄火的用凉药就更不对了。所以要点火用温药,使她抑制住脾阳的那个湿汽化开来,寒湿一化,蒸汽上来,嘴就不干了,吃了两周的药基本上多年的这种疾病就缓解了。

我们说得脾,包括脾、胃、肠三大块,也就是消化系统。表现轻的会有口甜口黏、口干、不想吃东西、闹肚子、浑身困倦、乏力。重的表现得癌症都不过分。消化道的癌症跟痰湿困脾都有关系。

为什么痰湿会在脾出现呢?脾为升痰资源,肺为储痰之器。

上面这句中医名言:脾为生痰之源,意思是由脾来生痰,脾是运化水湿、谷物的,其精微输送到胃和小肠,分其精华和糟粕,精华由脾的输布功能运送到全身,糟粕排出体外,一旦脾要发生了疾病,脾是最会闹病的,寒湿困脾,忧伤思虑伤脾,老着急、老生气、想事多也伤脾,劳倦,特别劳累疲乏也伤脾,所以脾一旦得了病,湿就会运化不了,贮存在身体内,影响到人的各个部分产生各种疾病。

    肺为贮痰之器,这个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是贮存在肺,咳出来的痰。分布到全身,因脾运化不好,痰湿存在哪儿哪儿就得病,这个就是无形之痰。

    怎么来判断自己是不是痰湿困脾的人呢?

    1、大便不好,经常溏泄,或大便特别干的,就是脾虚,大便特别干不一定就是上火,这点大家特别要注意。

    2、看舌像。一看舌质,齿痕舌,表示这个人身体比较虚,肺气、脾气、肾气虚都会出现舌头胖大,有齿痕、牙印。二看舌苔,厚、薄、颜色的程度,表示内存邪气的程度和性质。比方说舌苔厚腻,说明它有痰湿,而且有湿滞在里面,甚至有积滞在里头,一般把白色和黄色作为寒热的区别,比方说,这个人小便特别黄,会习惯说这个人上火了,如果尿清白的没颜色也没味道,就是寒。而舌苔也是,白的是寒,黄的是热,厚就是积滞。

    痰湿困脾的人舌像:1、胖大;2、有齿痕;3、或厚,有积滞,是因为湿困住了脾使脾阳不振,会出现舌头形态是正常的,但舌苔特别厚,这也是一种湿。如果这三种加在一块的话,就是脾虚、湿困,那么舌头是既胖大又有齿痕而且上面还有一层厚厚的苔。

    上台两位观众,一位大叔是舌苔黄、稍厚,舌苔中间往后比较厚,属于脾、肾的湿比较重,而且舌苔黄是热。所以是湿热阻滞,平时会有舌头黏或苦,口干、尿黄等,治疗时需要用清热利湿的小方小药就可以子。

    另一位阿姨,舌质就胖、大、厚,典型的气虚标志,舌苔淡黄,舌头下面有淤滞,就是痰湿在血脉,痰湿阻络的一种现象,所以治疗时除了化痰湿以外,还要加点活血化淤的药,治疗的效果才会更好。这种人属于痰湿体质,不爱活动,腿沉,爱困,容易出现肠胃症状,因为她有淤血,所以应该考虑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如果平时爱动动的话,这方面会好点,阿姨说她有点高血压,平时参加社区舞蹈队,也爱活动。

宗老化湿小方:

桂枝6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木香6克、灸干草6克

这是宗老常用的化湿的小方,可健脾化湿。茯苓、甘草、白术是健脾化湿的药,桂枝是点火的药,是辛湿的药,香是调气的药。中医讲:“治湿不理气,非其治也”。就是要想治湿,必须加理气的药,不然湿不好祛。此方是针对有寒性的,经常有点上火,大便有点干,尿有点黄,嗓子有点干,这个桂枝就不能用了。要去掉桂枝用后四味药就可以了。

    肺为贮痰之器,肺和痰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素问 经脉别论》是中医的经典书籍,讲了吃钣、喝水、消化,水液在身体里的运行规律。

    痰湿在人的体内主要是三块,分别是脾、肺、肾。主水在肾、治水在脾、调水在肺。

    脾运化水谷精微,将精华输布到肺,由肺去转输到全身,这个是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如果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受到了痰湿的抑制,痰就会积在肺中,形成了肺的贮痰的作用。

    这个痰要吐出来并不容易,有句俗话:人病一口气,人死一口痰。所以别小瞧了这个痰。

    举例医疗故事:宗老的父亲遇到的一个病例,有个中年妇女病了,家人都认为病的很重,请宗老的父亲去看,还没进门,就听到哭声,家人已经开始烧纸了,宗老一见这情形,心想病人已经死了,我就回去吧,请我父亲来的人说,既然您已经来了,看看还有没有救,宗老一看病人手已经冰凉,没有呼吸,躺在床上嘴往外流出好多的痰液,宗老的父亲非常仔细的摸了脉,摁下去很深才感到细如游丝的脉,宗老父亲认为病人还有点脉膊,心脏看来还没有完全停止跳动,赶紧让家属去买竹沥水,顺着嘴给她灌,不停地一勺一勺地灌,痰就不停地往外出,然后痰慢慢地越来越少,一会儿,病人开始有点哼哼了,这气就算上来了,继续灌药,又吐出很多痰,之后病人长呼一口气,这病就缓过来了。

    竹沥水,苦寒,黑色。是清热痰的。

    中医把黄痰、稠痰叫做热,白痰和稀痰叫做寒。凡是碰到血痰或腥臭痰时需要特别注意。一个很可能是肺脓疡(肺脓肿),甚至是肺癌的表现。要赶紧到医院照个片子,很容易查到病灶。

    举例:宗老治疗过一个小孩,这个孩子五岁的时候咳嗽,家人懂点就用了些小方给孩子吃,只有咳嗽就这么给孩子吃小方,这么过了两年,孩子经常感冒咳嗽,那个小方也不管用了,孩子瘦如柴,个子也不长,去了很多家医院找了不少人也没见好,脸黄白,头发稀而细,一天老晚老咳,咳到老往上涌的程度,造成了鸡胸,而且不想吃饭,或吃得很少,有时也不消化,又胀肚又拉稀,大便老是溏泄,走路也没劲,整个人没精神,还尿床,找到宗老看的时候,家长已经急坏了,宗老一看,这孩子已经病不在表了,首先要治肺,然后是脾,消化,拉稀在肠了,个子短小,不长个,尿床还要治肾,也就是说,这孩子三个主要脏器肺脾肾都有问题,而这三个脏器全是主管水湿的。

    治疗方案:

急则治其标

橘红12克、灸麻黄4克、桔梗15克、前胡15克、益智仁12克、苏子10克

缓则制其本

党参10克、苍术10克、砂仁9克、紫河车12克、鸡内金15克

急则治其标,如咳嗽、痰喘,用上面的小方。但药还不止这些,有的随着情况还需要加减。

    麻黄、桔梗、前胡是治咳嗽和喘的药,橘红是化痰的,益智仁是治肾的药,这个方子完全以治肺为主。

    缓则治其本,病情有所缓解了,就要补了,党参、苍术、砂仁是健脾、燥湿和胃的药,砂仁是芳香健胃药,而且它还能治尿床。苍术是健脾燥湿的药,鸡内金健脾助消化而且还能治尿床,这个方子里头治疗肺脾肾都有了。

    现在这个小男孩也已经五十多岁了,很好。

    橘红。

橘子切开后有几层颜色的,最外边的那层就是橘红,就是要把橘皮上的白色部分去掉。如果橘皮含白色的部分晒干就是陈皮。一般健脾、和胃、祛湿用陈皮,而去了白色部分的橘红就偏温性,具有发散的作用,一般用在外感出现的咳嗽有痰,起到透散寒气、化痰湿、止咳的作用。一般用在表症,受凉引起的。比方说受凉感冒咳嗽了,可以用橘红泡水喝,微微出汗,透散了风寒就可以了。不可以长期服用。

    痰湿困脾的人平时生活中就注意些什么?

说说乐尔康,乐就是笑,开心,人的心态非常重要,病从心生,放下包袱,每天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每天笑一笑,尤其是大声地笑一笑,绝对有好外。

    一个小动作,解决大问题。

    迈开腿,教大家一个小动作踮脚,坐着、站着,坐车、办公、看电视也行,全能做的动作,“八段锦”里头第八个动作,背后七颠百病消。就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有意识的把脚跟抬起来,能抬多高抬多高,然后颤一颤,再把脚跟轻轻放下。

  注意事项:脚跟不要一下使劲落到地上,会对老人的小脑不好,对颈椎也不好。

    这个动作特别有助于下肢的血液循环,还有瘦腿的作用。那与痰湿有什么关联呢,因为在颤动的时候,我们的全身都在跟着颤动,我们的胃肠都在蠕动,脾主运化,也就是脾活动起来了,脾胃的功能就增强了。

    提示:老年人可以扶住了再踮脚颤动,千万不要摔倒。

今天讲痰湿在四肢。

到了冬天,手冷脚冷,四肢疼痛,沉重,很多都与痰湿与风寒湿三邪相合有关。到了天冷了,穿了两条毛衣三条毛裤,平时还运动,还觉得冷,就是病了。还有冬天手法冰凉也是病。冬天盖两三床被还会被冻醒。还有更严重的。

宗老举例:有个三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看起来不胖不搜中等身材也没什么特殊,可这个人冷的就不一般了,找宗老看病时,那时的天气也很热的,穿着皮袄毛皮鞋,睡觉时盖得很厚,老觉得冷,睡到天亮脚都暖不过来,走路有很沉重的感觉。

中医理论认为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腿和脚是最容易受寒的部位,体内的湿邪与风、寒相合,会造成行痹、痛痹和着痹。而各种痹证又会两两相合,造成各种疼痛。

痰湿在人的身体里是一种病邪,它走到那儿就有那儿的症状,如果它走在人的四肢尤其是未端,阳气就不能通达到这里,手足不湿就是必然的了。

寒气代表人的脾气不足、中气不足与寒气相结合,阳气受阴,血液流动受影响自然就会觉得特别冷。

痰湿在四肢还有个典型的症状,是四肢的沉重感。

腿疼是痰湿在四肢的表现吗?

那是血液不通,中医有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是疼,都是代表有一些不通的地方。寒湿凝聚,凝聚在什么地方,那儿的血液受阻,自然就疼。

寒腿就是凉的过甚,上面举的例子,走路沉重是有湿在里面,疼痛是有寒的问题。

上台三位女阿姨,体形都稍微偏胖。

一位阿姨就是腿疼,一动就上头老出汗,下头就凉,手脚不是一般的凉,腿有时胀,也肿,她这种情况是寒湿体质,阳气不足,喝点水或喝点汤都会出汗,下面是脾的阳气不足,可以上面吃点益气固表的药物,同时也管下面腿凉。

另一位阿姨腿肿腿沉,一条腿疼肿,一条腿不肿但从侧面疼,看过中医说湿气太大,穿的也多,怕冷。这位阿姨的症状从表面上看是湿气比寒气重,吃药时就以化湿为主,散寒通络为辅,也就是益气、散寒、化温并进。

第三位阿姨脚怕冷,尤其是腿肿且胀,走路发沉尤其是天气不好时更明显,这位阿姨的情况比前面两位轻点,但她的痰湿还是比较重,因为她的体形还是湿比较重。

有句话:百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

人体上面属阳,下面属阴,常有人说上火、下寒,上火就是口干舌燥,可下面脚特别凉。

湿不独生,湿是阴邪,单纯的湿致病少一些,主要是它跟其它的寒气结合而发病,跟寒结合成寒湿,跟风结合成风湿,跟热结合成湿热。

    中医把各种关节的疼痛归纳于痹症。

风、寒、湿三种痹症各有特点:伤了人之后,虽然都是疼,但各有各的特点。风邪是痛无定处,老百姓说是串着疼,所以中医形象地称它为行痹。还有一个串着痛是生气、暴怒肝气串着疼,属于肝气淤滞,疼在两胁,胸背的串痛,倜尔才出现胳膊腿的串疼,这两个要区分开来。行痹是受了寒凉引起的,疼在关节四肢和肌肉这个好区分,

寒气伤人,因寒主凝滞,受寒了气血不通就会疼,所以叫痛痹,它的主要特点凡是疼的地主用手摸的时候都会觉得凉,而且一受凉后就会加重。反过来一接触到热都会得到缓解。

湿,遇到寒后典型的症状就会四肢比较沉重,所以叫着痹。关节肌肉的酸疼、沉重无力。

从上面的三个症状可非常清楚地分别自己是受了寒还是风或是湿引起的疼痛了。

一台一位阿姨,胳膊疼,到处跑的疼,买了电褥子,暖它就不疼了,但一离开就疼,这属于风、寒造成的疼痛,病在里,但热敷不行,还得吃药。

另一位阿姨上台,右侧腿疼固定的,加上背后有一块特别的冰已经有二三十年了。腿疼用热宝也会缓解,遇凉就疼的厉害,但已经低湿烫伤了。宗老说是寒着疼,没有风的问题,就是寒的问题,后面的背凉,张仲景伤寒论里有专门谈到这个病,叫背冷如掌大,怎么治也治不好,这就是痰饮。也有专门治这个的一些方药。而且这位阿姨病都在阳面,就是一个阳气不足,就会出现寒饮。

    风+湿合起来就会怎么样呢:

治疗时就要祛风、祛湿、利湿。

    寒+湿相结合

治疗时就要散寒,化湿,通络止疼。

    宗老介绍一个小方核心药(基本方)

桂枝10(散寒)、防风10(祛风)、防己10(利湿)。可以病情加减剂量,用水煎服。

治病就凭这三味药治不了,还需加减配药。桂枝温经通络,散寒,解风寒感冒,和胸痹症胸疼。防风的去风,防已是去湿。

如果是寒重的,桂枝再增加点量12~15克。防风、防已也是如此。要是人容易上火的桂枝少用点。

需要的人可以找医生加减配药,光这三位药是治不了病的。

如果四肢不温又不想吃药的,有个穴位可以治疗:阳池穴。

在腕横纹的中点属于三焦经的穴位,管人身上通热气的(阳气)的,用手按住五分钟,两手都按,但然不是一回就能解决的,天天得按一回,慢慢的经络就通了,手脚就不那么凉了。这是个长功夫。

湿疹跟痰湿在四肢有关系吗?

举例:一位女病人是顽固性的泛发性产湿疹,就是久治不愈说明它有湿且是重浊黏腻,反复发作,而且全身无处没有全是非常严重,疹子还流汤挂水,还痒,全身抓的都是痕迹,病人说要是不抓出血来不解痒不过瘾,非常痛苦。这是湿和热相争外发到皮肤,如果加上风是话就痒。

推荐一种药叫龟苓膏:龟板、土茯苓。

龟苓膏和龟苓集不是一个药,龟苓集是调补身体的药,龟苓膏是清热、泄火、化湿的药,龟板清热、凉血、滋阴,土茯苓是清热、利湿、解毒,它能够到各种经络关节等地方搜刮这些病毒,所以在平常的皮肤病尤其是湿热的皮肤病用的特别特别的多。

湿热在人体里伤了人的表现有两种:

一种在外,在皮肤,在关节什么的;特点是热,红,分泌物一般都是黄的,粘稠的。

另一个就是内在的湿热,往往跟风相结合,会痒。还有眼睛有没有眼屎,有没有口干舌燥,喉咙发干想喝水,大便比较干燥,不通畅,小便是不是有黄短,又黄又少,这些是内在的湿和热。

煎煎药龟苓膏可以作为清利湿热的保健用药。煎药、煮水都可以。

如果土茯苓单独的用,可以10克20克30克都可以单独煮水喝治疗这个病如果土茯苓压成面外敷洒在这些流汤挂水的地方也可以。或是土茯苓煮完水的头一天,第二天用来喝,第三天用水洗或泡,或用毛巾纱布沾这个水贴在病灶处效果也非常好。

 宗老的小药方:加减二陈汤。陈皮12、法半夏12、白术12、佩兰15、车前草20。以病情剂量加减水煎服。

这个方子实际就是二陈汤的加减,二陈就是陈皮、半夏,这两味药放的时间越久去湿效果越好,为此方的主要药来湿化痰。

    前三味药为基本方,白术健脾,半夏化痰祛湿,陈皮理气化湿。

佩兰是芳香化湿的去上焦的湿,车前草去湿从下边出,两味药都是去湿的通道。

此方既有在内的祛痰、祛燥湿理气化湿,又有上下的出路,是个祛湿的基本法则。如果临床用的话要根据情况变化的,如果上焦湿种的话,佩兰就不止15克,如果尿又黄又短代表有湿热在下焦,车前草就可以用到30克,再加点清下焦的药。用这个方来治疗是有好处的,但不是通治百病的,只是作为参考,因为中医用药就是比较活。要辩证当时表现的一些症候群然后设计方子。

如果觉得自己是个痰湿体质,平时脾胃不太好,消化不太好,有痰,甚至有时人有一点晕晕的,有点困倦老想睡觉,尿有点黄甚至尿的不痛快,这张小方非常好。

 

 

转北京卫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