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骑行2中文版:《说唐》武力大排名(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40:10
  • ,《说唐》武力大排名(4)

     

    天保将军裴元庆



    《说唐》兵器谱第三名:天保将军裴元庆的两柄银锤有五升斗大,重三百斤。


    锤:是一种类球状带握柄的古兵器(古时与椎、槌、锥同假互用)。与刀、枪相比锤非常备兵器,由于份量沉重,杀伤力极强,故历代都有使用:朱亥袖四十斤重的铁锥击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力士持百二十斤重铁椎狙击秦始皇于博浪沙中,惜中副车----《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汉初淮南厉王刘长用小型金锥刺杀辟阳侯审食其;后唐大将周德威曾设计挥铁槌击伤后梁猛将“陈夜叉”----《新五代史•唐臣传第十三》;面丑黑,短发血赤色,蓬首不巾,执槌如骨朵状----宋洪迈《夷坚丙志•婺州雷》;岳云,......京西之役,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攻下邓州,又攻破随州----岳珂《金佗粹编•卷九诸子遗事》;元朝蒙古骑兵善用铁锤,一种六棱形,称“西夏帕耳”,一种锤头为六角形,用短铁链系于柄上,称“佛来尔”;明军常使用绳系飞锤,明代锤常见的有骨朵、蒺藜、蒜头等多种造型;清军在入关前组建过专用铁锤的铁锤军,如锤上装饰或锤头出现14面体(由6个正方型面,8个正三角型面与12个角组成)的器型,则多数为清代之物。


    -----------------------------------------------



    上半部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说唐》(无论66回本、68回本)里有两个天保将军,只不过分属两个不同的且针锋相对的阵营:一个是大隋国的无敌将宇文成都,一个就是西魏瓦岗银锤小将裴元庆。是不是有点问题呢?因为在68回本的《说唐》里也出现过一次称呼宇文成都为“天宝将军”的情形(见于第17回:韩擒虎调兵二路,伍云召被困南阳)。而“天保将军”这个称呼在全书中则出现了八次,安在成都、元庆身上各四次。保、宝两字在古代汉语中各有其意,并非通假字,互代的情况不太可能。也许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原作中的确成都、元庆是分属不同阵营的天保将军,天宝属于作者或刻印时的笔误,二是成都为天宝将军,元庆则是天保将军。俺倾向于第二种。这里试解一下天保、天宝的含义:天保有两层含义,古代保作保斗解﹐是指古代车盖中心轴端部件,借指天之中枢北极星,引申为政治中心,如京邑﹑国都,这里天保将军的意思就是保卫国都的将军;天保的另一层意思是上天保佑,使之安定,语见《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这里保是安的意思,尔作王解,可以引申指代为皇统、国祚(君主的位置)。天宝亦有两层含义,一指神名,谓秦穆公所获之陈宝;二有天之珍宝的意思,喻极为珍奇宝贵之物,如物华天宝。成都地位显赫尊贵,称天宝将军合适,元庆是“巡天都太保、八臂勇哪吒”降世,称天保将军更妥。这两个天字号的将军有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翻遍《说唐》162场单挑,元庆同成都一样没有杀敌斩将的片言只语的记录!
    好了,不细究题外话了,就让俺们来解读一下裴元庆的武力:

    ①一招制敌。
    第31回:【元庆不慌不忙,自由自在,把一柄锤轻轻的往上一架,贾、柳二人的刀一齐都震断了,二人虎口也震开,……回马便走。 】——这是元庆武力亮相的第一回,饶是手下留情,无奈贾、柳两位差的太远,好歹合二人之力未曾跌落马下,这就叫一锤取金堤。【元庆也不动手,等他来得相近,把身一侧,将锤照刀杆上略棚一棚,刀便断为两截。史大奈一个虚惊,一跤跌下马来。 】——对贾、柳两位并力而来的刀是“轻轻一架”,对史大奈怒劈顶门的刀则是“略棚一棚”,结果倒都是一样的,只是老史发出的“怕惊了你,成了急惊风的病”的豪言,却应在了自己身上,虚惊落马,“吓杀吓杀”。【单雄信大怒,把金枣槊当的一声打下来,元庆把锤举着,却不去架,恐震断他的虎口……却把槊夹住了。……雄信就跳下马来,用尽平生之力地扯,竟像猢狲摇石柱,动也不动一动。……元庆把锤一放,……雄信仰后扑通一跤跌去,跌了一脸的血。 】——这一幕看着是否有熟悉的感觉?是否颇似宇文成都扯李元霸的单臂(见“天降雷神李元霸”一节),那成都“却好似蜻蜓摇石柱”,这雄信“竟像猢狲摇石柱”,只是却不知“仰后一跤跌去”,又怎会“跌了一脸的血”(恐怕是作者讲滑了嘴,疑是BUG)?【秦叔宝披挂上马,……耍的就是一枪。裴元庆……当的一架,把这杆虎头金枪打得弯弯如曲蟮一样,连叔宝的双手多震开了虎口,流出血来。……回马便走,败入城中。】——强如叔宝也只是一锤的买卖,其82斤的虎头蘸金枪自此落下了病根儿,后来又被李元霸打成了弯弓,与尚师徒交战时“撞死黄骡马,别断虎头枪”,差点挂掉这是后话了。【程咬金恃着大斧厉害,……咣的砍下来。裴元庆把锤往上一架,当的一声响亮,斧转了口,震得咬金满身麻木,双手流血】——程咬金三十六路斧法精华尽在前三斧,也有几分厉害,却对元庆完全无用!自此瓦岗五虎七骠八猛十二骑将军无一人能当元庆的锋芒——三十六员大将团团围住,却又哪里近得他身?若非元庆已存异志,手下容情,真不知如何收场。



    第36回:【元庆大怒……扯起锤来,"当"的一锤,杨林双手把囚龙棒一架,……把一条囚龙棒打为两段,震开虎口,两手流血,大败而走。 】——老杨林也的确是够倒霉的,时值元庆新败,心中正窝火,这含威带怒的一锤可不比上述与瓦岗众将逗闷,只将一条150斤重的铁棒打作两段!可见依《说唐》之逻辑锤这种铁疙瘩,对枪、棒、刀等长杆类武器是有绝对优势的,哪怕双方的兵器同等重量,俺们就姑且信之吧。第37回:【新文礼……把铁方槊一举,照顶门盖过来。裴元庆把锤往上一擎,当的一声响,把铁方槊打断了一节。……震开两只虎口,带转骆驼,没命的跑了。】——第八条好汉杨林尚且不是对手,何谈位列十一的新文礼?200斤的铁方槊同样架不住300斤的双铁锤!奇怪的是书中后文说到新文礼为引诱元庆中埋伏,又挡了两锤,却不见兵器毁坏,未必是换了兵器,抑或是躲过了锤风?


    无疑裴元庆的武力是非常霸道的,其对手往往一合之间不是被震得双手流血,就是兵器损坏,不战而退。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置疑,认为《说唐》的武力纯粹就是以力气定胜负,裴元庆同李元霸一样也就是一身笨力气。俺以为不是这样,如果元庆仅仅只是依靠力大锤重,那么当程咬金带领瓦岗三十六员大将(俱是后来西魏的五虎七骠八猛十二骑之班底)围攻其“战了一日”之时,裴元庆即便真是三头八臂哪咤也不免会弄个手忙脚乱,可以说裴元庆在锤上是有真功夫的!有人认为《说唐》粗制滥造,不免枯燥无味,在下以为作为评书底本而言,《说唐》在某些方面也许赶不上《兴唐传》等后世评书,但是《说唐》在对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等人的武力处理上也还并非完全无可取之处,其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描述三人杀了多少将官,而是用“一招制敌”来突出裴元庆的武力,用“力战三杰”来突出宇文成都的武力,用“天下无敌”来突出李元霸的武力,换言之对这三人武力处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②锤击成都。
    《说唐》中三杰裴元庆同二杰宇文成都有过唯一一次“亲密接触”,彼时元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故成都败战,关于这一点的详细情形可以参见在下的“力拔千钧无敌将”一文,此不赘述。需要说明的是,《说唐》里成都因故败给元庆,结果是“扑地跌倒,晕死去了”,并未出现“抱鞍吐血”的情节,也并未出现两度败与元庆的情节,这些情节出现在《兴唐传》、《瓦岗英雄》(《隋唐演义》)、《大隋唐》等评书中,这些评书不会作为本系列武评的依据,不过看到较多的网友对上述情节比较感兴趣,故以单田芳的评书《瓦岗英雄》作为代表来赏析一番,以之为小文增添一些意趣。

    一打天宝将(事详《瓦岗英雄》第七十四回):【裴元庆高举双锤,人力、马力、锤力并在一起,又是从上往下冲,这力量可就大了。……裴元庆已经马到人到大锤到,宇文成都躲闪不及,本能地举起大镋往上一架,双锤打到镋上,把宇文成都的战马震得后退数十步,他一时感到天旋地转,眼前金星乱冒,胸膛一发热,两肋一发胀,“哇”地一声从嘴里蹿出一股血来。好歹他神智还算清醒,知道不好,一拨马头,伏在马鞍上就逃下山去。……宇文成都败回本阵,一头栽到马下,大镋扔在地上,脸色腊黄,昏迷不醒。 】——这一段文字处理的就比《说唐》要好点:首先明确强调了裴元庆借人力、马力、锤力,又是从上往下冲的说法,而《说唐》中并无类似的说法,只是俺们从“手执两柄银锤杀下山来”也可以揣摩出来也就是这么回事儿;其次《说唐》里是成都先动的手,元庆将双锤一架,成都便挡不住了,而《瓦岗英雄》中是元庆先动的手,成都本能地被迫招架,这样联系前后文似乎更合情理一点;其三《瓦岗英雄》中宇文成都被震得吐了一口血(第一滴血!),而《说唐》中成都先空腹大战了八、九个小时,后又遭遇元庆的巨锤,却并无吐血的情节,两部书中成都都是败逃回营后昏死过去,相比较而言,《瓦岗英雄》描述的更符合事理。



    二打天宝将(事详《瓦岗英雄》第九十回):【裴元庆一马当先,宇文成都刚才打了半天,体力已经消耗了不少,裴元庆在这时出现,宇文成都心里不能不发怵。可是,他知道怵也没用,只好豁出去了,两个人二马盘桓,银锤高举,凤镋挥舞、战在一起。两个人战到四十几个回合,宇文成都已经眼冒金花,心窝乱跳,两膀发酸。又打了十来个回合,裴元庆瞅机会反背一锤,正好打在宇文成都的掩心镜上,……把铜镜打成了六瓣,宇文成都身子往前一扑,差点从马前栽了下去。这一锤把他打得第二次吐血,他不顾一切,拨马就逃。】——请各位看清楚了,这便是三杰两次倒打二杰的来龙去脉了,《说唐》一书中只有一打。说起来单田芳老先生对痛打“乏走狗”是情有独衷的,宇文成都也真够倒霉,两次(一次是斗武氏三兄弟之后,一次是斗瓦岗军几员战将之后)都是在精疲力竭之时遇上了生龙活虎的裴元庆!而且这一次伤得可能比上此更重,上次好歹锤未近身,这回却正好拍在后背的掩心铜镜之上,怪道成都要满嘴喷红了(第二滴血!)!说到吐血《说唐》中成都是一回也没有,倒是另一部大书《兴唐传》也是吐了两次,与《瓦岗英雄》不同的是,《兴唐传》中的一次并非成都与元庆战斗所致,而是与元霸赌力举金虬累坏的。《瓦岗英雄》里的天宝将军宇文成都最终在李元霸的大锤之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第三滴血!),而《说唐》中的天保将军裴元庆则在庆坠山将满腔热血化作了熊熊火焰!
    这正是:流不尽的英雄血,杀不尽的仇人头!

    ③虽败犹荣。
    为避李元霸所向无敌的锋芒,瓦岗众将无一例外的插上了小黄旗,惟独心高气傲的裴元庆不服这口气:“俺裴元庆七岁行兵,到今一十四岁,两柄锤不知打死过多少英雄,莫说李元霸是个人,就是山中猛虎,也要打下他的牙爪。谁要插旗,以慷他人之慨!裴元庆是有本事的,包管把这狗头拿来便了。"但是这一回,裴元庆遇上了“克星”: 【元霸冲到西边,当头裴元庆一马迎上来,却没有黄旗,就要动手打了,把万里云一夹,四百斤重的锤一起,“当”的一锤打来,裴元庆把锤一架,大叫道:"好家伙!"咣的又是一锤。当的一架,咣的又是一锤。拍挡又是一架:"啊唷,果然好厉害!"回马便走。元霸大叫一声:“好兄弟,天下没有人当得我半锤的,你能接连挡我三锤,也算是个好汉,饶你去罢。” 】——除此役外,纵观一本68回的《说唐》,天保将军裴元庆可谓未尝一败!以元庆的心气性儿,若非的确抵挡不住,断无“回马便走”的道理,这是完败。虽然李元霸“天下没有人当得我半锤的”这句话口气未免托大(宇文成都好歹也硬接了两合,伍天锡也接过一合,兵器也没脱手,想来伍云召、雄阔海也是有能力接个一两合的),但是说到硬接三合的只有裴元庆,“好兄弟”这是战神李元霸对裴元庆武力的最大肯定,也是《说唐》给予裴元庆一人的最大荣光,从这个意义上说裴元庆虽败犹荣!



    说到裴元庆的“败”,俺这里不免又要说点题外话了,在《说唐》里他固然只是平生一败,但是在同题材的评书中却并非如此。例如在《兴唐传》里就有三败:一是二十余合后败于秦琼的马上连环撒手锏下(见《兴唐传》第68回);二是因胯下马蹄血玉狮子受伤败在李元霸盖马三锤下,后经过二次修行用龙头链子锤略占李元霸上风(分见《兴唐传》第82、105回);三是急于替父报仇,却不料丧在黑风岗的无名草寇聂世雄的两口飞刀之下!《兴唐传》是一本难得的大书自然不错,只是其武力排名的混乱也可见一斑:天下第一杰李元霸的无敌锤可以不敌天下第八杰罗成的绝命梅花枪,前者更是丧在年近九十的老将鱼俱罗的刀下;天下第二杰裴元庆可以不敌天下第九杰秦琼的连环撒手锏,前者更是丧在无名草寇聂世雄的飞刀之下;更还有程咬金居然被排成了第六杰,伍云召居然名落第十三!所以俺这套隋唐的排名断断不会以评书作为依据。又例如在《瓦岗英雄》中裴元庆也有两败:分别是三十余合败与李元霸(见《瓦岗英雄》第76回),不敌罗士信的神力差点被摔死(见《瓦岗英雄》第58回)。就此打住吧。

    下半部



    如果说《说唐》里没有裴元庆片言只语杀敌斩将的记录尚可理解的话(毕竟表现武力的方式还有很多),那么一部《说唐》缺乏裴元庆外表相貌的描述就多少有点奇怪了,同样作为过场人物,就连仅仅出现过一两次的贺若弼也有这么个装束:“面如蟹壳双眉拂,狻猊铠甲丝鸾结。胭脂马上火尖枪,大隋首将贺若弼”。一看就知道,啊这员将领是个红脸膛,但是裴元庆呢?翻遍《说唐》,你就说不出他长得如何,作何打扮?有的也就是这么一句话“只见齐齐整整一个小孩子,坐的马竟像驴子一般(抓地虎),两个锤其大无比。”就连他胯下的马都用上了一个比喻的说法,就连他使用的兵器都有个“五升斗大”的概念。在这一点上,还是评书给人的印象鲜明,且看《兴唐传》:“就见他跳下马平顶身高八迟开外,细腰扎臂,头戴一顶亮银打造挠头狮子盔,身披一件锁子连环龟背大叶亮银打造鱼鳞甲,内衬一口护身宝剑。护裆鱼踏尾,三叠倒挂吞天兽,口衔银环。左右勒宝蓝色征裙,大红征衣,五彩花靴牢扎亮银镫。背后插五杆护背旗,素缎子镶心,上绣红龙,走得是宝蓝色火焰,银葫芦罩顶,蓝穗低垂。……再往上看,他头上双插雉尾,为的是雉鸡好斗,胸前搭甩狐裘,为的是蝴狸多智,狐裘雉尾,显出智勇双全。面如敷粉,雪白粉润,象一朵芙蓉花似的;两道剑眉,直插入鬓,二目圆睁,皂白分明;准头端正,四字阔口,大耳有轮,頦下无须,正是一个英俊少年。”看看人家这个“开脸”!一个少年英俊的裴元庆立马跃然纸上!



    《说唐》终究在艺术成就上赶不上《水浒》、《三国演义》等大作,其二流小说的定位也是有共识的:人物形象的刻划显得较为粗糙、故事情节也不够细致严密,但是作为一本来自民间的英雄传奇、作为一本疑似评书底本小说,其也有较为可取之处:粗线条的墨勒人物直与《水浒》一脉相承,传奇性的故事情节令阅读津津有味,也不乏秦琼、程咬金、罗成等人物刻划得比较成功,由此俺也比较偏爱《说唐》。那么俺宁肯相信上述裴元庆“无面目”的描摹也许是一种笔法,“齐齐整整一个小孩子”是说元庆玉面粉琢,俨然犹如莲藕化身的小哪叱一样,至于清晰的面貌,只怕只能存在于每个不同读者的脑海中了。

    《说唐》除了面貌上裴元庆的描写不甚分明外,人物形象上的刻划也基本上乏善可陈,心高气傲(拒插黄旗,决战李元霸)、小孩心性(手下留情,戏战单雄信)都是一带而过,同样的评书中这个人物就要丰满的多,《兴唐传》中将裴元庆不服输、孤傲、颇富心机刻划的比较成功,不必多言,大家可以自行找书观赏。

    拂开历史的烟尘,俺们发现裴元庆这个演义人物的确有原型存在,据二十五史之一《隋书•列传第三十五》(唐•魏徵寿):【河东裴仁基,字德本。……帝幸江都,李密据洛口,令仁基为河南道讨捕大使,据武牢以拒密。……监军御史萧怀静每抑止之,……遂杀怀静,以其众归密。……其子行俨,骁勇善战,……王世充……与密决战。……战遂大败,仁基为世充所虏。世充以其父子并骁锐,深礼之,以兄女妻行俨。……行俨每有攻战,所当皆披靡,号为“万人敌”。世充惮其威名,颇加猜防。仁基知其意,不自安,遂……谋反,……事临发,将军张童仁知其谋而告之,俱为世充所杀。 】与张飞三将军一样,裴行俨在正史中享有“万人敌”之勇名,这与《说唐》中英勇善战的裴三将军的形象是相吻合的,只是令人喈叹的是,其父子的运命却是如此多磨难:先是在大隋为监军萧怀静所不容;再是到了瓦岗,献良策不为李密所纳,反被王世充所俘获;最后又被世充所猜防,呜呼,竟死于其人之手!反观随裴仁基先降瓦岗寨,次降王世充的秦琼,则有见识得多,一旦发现王世充为人卑鄙,立即投唐,遂成为李世民所器重的战将,终凌烟阁上标姓名!人生的际遇怎恁得差距如此大?关键之时,一步也不能行差踏错啊!

    俺们已经知道在正史中裴行俨为王世充所害,但小说演义、评书中的裴元庆之死却衍生了几种不同的说法:《说唐》中裴元庆中了大隋红泥关总兵新文礼的诱敌计,被引入庆坠山山谷(如同落凤坡的凤雏、断密涧的李密、覆巢林的黄巢一样,裴元庆是在劫难逃!)发动地雷阵烧死。李元霸为天雷所狙,裴元庆则为地雷所杀,的确这两个数一数二的大锤将也只能天诛地灭!《兴唐传》中的说法则比较离谱,竟毫无声息的死在无名草寇聂世雄的两柄飞刀之下!至于单田芳先生的《隋唐演义》,则没有谈到裴元庆的死讯,据说是活到了扫北,惜无文字资料一阅。还看到了一种《说唐二传》(或称《隋唐小英雄传》、《薛仁贵征东》),与《说唐》并非一个作者,在那本书里裴元庆却又附于罗成之子罗通之弟罗仁身上,依然使大锤,依然神勇无敌,可是依然丧于屠炉公主的飞刀之下!

    看过一种史料(大约是《资治通鉴》),云裴仁基父子谋反事泄,被王世充夷其三族,但是奇怪的是裴仁基的另外一个儿子,也就是裴行俨的弟弟裴行俭却逃过大难,活了下来,裴仁基父子被害的时间是公元619年,而裴行俭也正是出生在这一年,如此推断行俭是遗腹子可能性极大。如果真是如此,则裴行俭作为有唐一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那么令人欣慰的是老裴家后继有人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