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花里日常茶饭菜单:如何教育孩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33:41

                                              把孩子当天才一样欣赏

 某小孩在外国就读小学,在前段时间参加小升初考试。国外的学校是自主命题自主招生。该小孩报考的是重点院校,数千学生报名,只选200,百里挑一,竞争很激烈,所以老师家长都很紧张。 
  他在班上并不是一个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所以当他的班主任听到他要报考重点院校时,有点不屑,并劝孩子的妈妈最好给孩子报个二流学校。小孩妈妈坚持并请了专人辅导孩子,心里却是忐忑的。 
  孩子经过一轮又一轮的严格笔试、复试、面试。很快,通知下来了,他居然是全年级考上的仅有的两名孩子之一。老师非常惊讶:“怎么可能?!”在这位老师心目中一直处于上游的一起去考试的另外3个学生竟然落榜,而她并不看好的孩子却上了。 
  该孩子的家长有感触:孩子的潜力大人是无法预知的,所以你最好把他当成天才一样去关注。 
  事实也是如此。有一篇文章,说有三个这样的孩子:第一个孩子4岁才会说话,7岁会写字。老师对他的评语是:“反应迟钝,思维不合逻辑,满脑子不切实际的幻想。”他还曾经遭遇退学的命运。 
  第二个孩子曾被父亲看成白痴。在众人的眼中,他是毫无前途的学生――艺术学院考了3次还考不进去。他叔叔绝望地说:“孺子不可教也! 
  第三个孩子经常遭到父亲的斥责:“你放着正经事不干,整天只顾打猎、捉耗子,将来怎么办?”所有的老师和长辈都认为他资质平庸,与聪明沾不上边。 
  这三个孩子分别是爱因斯坦、罗丹、达尔文。 
  文章结尾是这样写的:“每个孩子都有一座自己的天堂,我们没能发现它,那是因为我们还缺少一双智慧的眼睛。” 
  唐朝诗人杜荀鹤的《小松》这样写道:“自小刺头深草中,而今自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说的是,有些高大的树木在其生长期并不高大,有的甚至会被杂草埋没,直到它长高了以后才会有人去关注它。比如松树,在幼小的时候,藏在深草里,但谁会发现它呢?只有它长成高大威猛的凌云大树时,你才知道,而这时候再去赞美已没有任何意义。 
  把每一个孩子都当作天才一样来欣赏来关注,并且给他这种氛围,终有一天,()会长大成才。退一万步,即使有生之年,家长们无法看到,那么,仍要满怀期待;因为,姜子牙直到80岁才当上丞相,谁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不是呢?



                                                                摧毁孩子自信的10大杀手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堆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

  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请检索一个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

  对自己的婴儿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

  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在固执的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7.拿别的孩子比较

  这里说的比较是指家长拿别人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来比较。

  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和优秀的孩子比较会激起孩子学习成长的动力,其实不然。同龄的孩子中,本就有比较心理。这样做不但百分之百无法达到他向优秀者学习的目的,反而和家长希望的结果正相反,会给孩子留下自卑的负面阴影。这种不适当的比较,对攻击性较强的孩子可能激起逆反的行为;对攻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在心中留下一个阴影,“我不如别人的孩子好,他是有价值的,我是没有价值的……”孩子觉得在人前抬不起头。

  我们家长需要掌握的真正的方法是:教育孩子跟他自己比较,跟自己的昨天比较。“不错,你这次的成绩比上次进步了!”

  8.惩罚孩子的方式不恰当

  很多家长动辄对孩子拳打脚踢,要知道,打骂孩子是对孩子自尊心最直接的伤害。到现在,还有家长固执地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体罚可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

  孩子因为在物质上要依赖成年人,所以他无法与成年人对抗,但这决不意味孩子就会依从成年人的意志。作为成年人,你可以用体罚和责骂的强力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这并不能改变孩子的想法。孩子的行为一定有他自己的理由,如果家长不去了解孩子行为的根源,只是根据自己的看法简单加以判断,孩子不过慑于你的强大压力,心中并不信服。如果家庭教育中,家长一味的惩罚打骂只能使孩子感觉孤立无助,毫无尊严。

  一些过激的惩罚行为,甚至会在孩子的心里滋生怨恨的种子,在成年后仍留着负面阴影。

  9.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是和成年人一样的人格独立的主体,他不是你的高级玩具,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

  如果因为你是孩子的食物供给者,所以你获得支配孩子意志的权力,让他做什么他就得做什么的话,你就是奴隶主,孩子成了你的奴隶!强迫孩子做不愿做的事,等于漠视孩子尊严,这是家庭教育上家长必须时刻留心注意的“高压线”!

  10.有条件的爱

  一个人有条件地付出爱,就等于把自己的情感折价处理。家长有条件的爱孩子最直接的恶果是,将导致孩子终生不可能学会认真去爱别人和被别人爱。

  有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而是把对孩子的爱跟孩子的行为连在一起。在生活中,这是太常见的场景:

  “你这学期当上三好学生,我就给你买衣服!”

  “考了前五名,我就带你去旅游。”

  “好好写作业,我就买好吃的给你!”

  “如果这次考试不及格,你就不用回来了!”

  家长做出爱的表示是以孩子必须作出相应的行为为前提条件的,这就使孩子从小认识到“爱是可计算的,可以交换的”。所以他不会无条件地付出真爱。因为他的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成年以后他无法和别人建立稳定的情爱关系,这就决定了他婚姻的不幸。他将在环境中被别人鄙视,最后沦落成小市民式的势利小人,终生在社会底层徘徊。

  所以,请执握“爱”的权杖的家长大人们,不要滥施你们权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对别人无条件地付出爱,将是孩子一生的悲剧。

                                   


                                     给孩子一面涂鸦的墙

                                      

孩子涂鸦的时候,智慧在增长,心也在飞翔。很想对所有的父母说一句:“给孩子一面墙,让他随意挥洒吧! 
  地铁里,旁边传来两位妈妈的谈话。 
  A:我儿子最近也不知怎么回事,整天拿着水彩笔到处乱画。稍一不留神,地板、床单、墙上就画得到处都是,我整天跟在他屁股后头擦洗,都累死我了。 
  B:依我说呀,你就干脆别让他手里有东西,把笔放在他够不着的地方。 
   …… 
   听着听着,我的内心不禁隐忧起来。 
  孩子在学龄前的某一阶段,会对“笔”这种“玩具”有浓厚的兴趣。 
  初次拿到彩笔,他们会对这种能画出五颜六色图案的小东西充满了好奇,他们根本无法顾及:它有没有毒?能不能擦洗?写的是不是正确的字?画得像不像?而是迫切地想要尝试,他们会用嘴唇、舌头去触,去舔,于是弄得满嘴、满脸都是颜色;会迫不及待地在他看到的任何地方“绘画”,比如手上、身上、衣服上、地板上、床上、餐桌上、门上、墙上等等。这种尝试带给他们新奇的刺激和无穷的乐趣,这也是他们内心深处对写字、画画产生兴趣的最初萌芽。 
  如果这个时候能够鼓励、引导他随兴涂鸦、高兴地写写画画,不仅能够保持和提高孩子将来对于识字阅读、写字画画的兴趣,而且能够锻炼他们手部的肌肉,提高孩子控制小手精细动作的能力,促进大脑发育。 
  如果这个时候制止孩子乱写乱画的行为,并把笔收走,或者非要教他写字,那就有可能扼杀孩子对于用笔的兴趣,有的孩子甚至会排斥写字,以至于进入学校之后产生书写障碍。 
  这让我想到自己的女儿,她如今已经在理想的大学本博连读,写得一笔好字、一手好文,画得一手好画,这与我当时对她的鼓励引导是不是有关系呢? 
  女儿3岁时,对笔和纸产生了兴趣。虽然画的都是在大人看来毫无意义的笔画,但是她自己却充满了自豪感和惊喜,似乎那些涂鸦的线条就是她手下的千军万马。她学着父母写字的样子,一本正经地握着笔说:“文文写字,文文画画。”有时也会风趣地说:“文文要工作了。” 
  我给了她一摞用过的单面纸,让她“写字”;给她在客厅地面划定一个大瓷砖,让她可以用水彩笔画了擦、擦了画。后来,阳台墙上的瓷砖也变成了她的涂抹天地,她开始画“连环画”,一块瓷砖就是一页。到4岁的时候,她对自己的“画”不满意了,就主动要求去报名参加儿童绘画班,一学就是7年。上了小学,小小的瓷砖满足不了她挥洒笔墨的欲望,我就给了她一面墙,她可以在自己卧室的一面空墙上随心所欲地画。二年级的时候,她在餐厅墙上画了一只大大的流着口水的狗,一家人每天看着这只狗吃饭,食欲大增。 
  早期的涂鸦,锻炼了她超强的专注力。5岁的时候,为了画一幅参加比赛的画,她趴在地上一口气画了整整5个小时,甚至忘了饥渴。因此,到了高三最后的阶段,每天十几小时的学习对她而言似乎就不是什么难事了,画画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她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在中学和大学,她都是板报、班刊设计、插图的不二人选,心情不好的时候,她拿起画笔,郁闷就会随着笔端悄悄散去。 
  妹妹小霞对儿子比我更放得开,她给了儿子整个房间。她的儿子振振也是一个精力过盛、喜欢涂鸦的孩子,小霞就给他买了彩笔、毛笔、水彩、墨水、画板,让他可以在自己的小屋里随意挥洒。振振五年级的时候,正赶上新房装修,小霞答应由他自己来设计房间。结果,他的房间被亲朋好友一致评为最漂亮、最富有创意、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房间。 
  对于孩子们涂鸦的杰作,我和小霞都用相机拍下来精心地保存着,它记录着孩子的成长历程。孩子在涂鸦的时候,智慧在增长,心也在飞翔。 
  很想对所有的父母说一句:“给孩子一面墙,让他随意挥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