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格调花艺:〖原创〗读诗:品味东坡爱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7:04:26

〖原创〗读诗:品味东坡爱情  

2008-07-07 19:00:12|  分类: 品味诗词 |字号 订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见证了苏轼一身正气。“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又道出了他的儿女情长。浪漫主义的东坡,坦荡胸襟的东坡,心怀天下的东坡,演绎了他那算不上风流,却也多姿多彩的一生爱情。

苏轼年少时常得女子青睐。甚至有人说,苏轼曾经恋过堂妹,典型的有林语堂《苏东坡传》在未作细致考证下,认为苏轼曾暗恋堂妹小二娘,其实纯属子虚乌有。东坡年少确有过一次逃婚,太守雷简夫与苏家相处甚好,雷向苏轼之父苏洵提出许女之意,苏轼不允,后被苏洵婉言拒绝。(雷简夫之父以乱伦罪被处,后雷被荐任太守,因贪污被处理)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苏轼与她们情真意笃。王弗生长子苏迈,王闰之生次子苏迨和三子苏过,朝云在黄州时生下四子苏遁,却不幸夭折。朝云在闰之病逝后,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不幸病死于惠州。这三位妻子都是苏轼的亲密伴侣。可惜都在苏轼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相继离去,没有一个与苏轼相伴到老。这种无法挽回的遗憾给苏轼内心造成了无法解脱的思念之苦,发自肺腑的刻骨情感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超绝古今的爱情诗篇。

 

发妻王弗――不思量,自难忘。

 

王弗是四川眉州青神人,二人婚前有过交往的。苏轼曾经写过一首《蝶恋花》的词。

“记得画屏初会遇。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燕子双飞来又去,纱窗几度春光幕。

那日绣帘相见处,低眼佯行,笑整香云缕。敛尽春山休不语,人前深意难轻诉。”

有很多人说这首词柔情似水,毫无掩饰的写了一个男子的单相思。女主人公是青楼女子,男子是封建士人。其根据主要是“好梦惊回,望断高唐路”。 “高唐”即高唐观,又称高唐台,在古云梦泽中。宋玉《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写楚怀王和楚襄王都曾于此观中与巫山女神相遇,常被借以比喻再也不能与情人相会。然而,这个典故也可以理解为天堂与尘世的阻隔。如果是这样理解的话,这首词无疑就是苏轼在亡妻故去之后,回忆夫妻初次相遇的美好时光。

苏家与王家同为眉山士族,常有往来。公元1054年,十七岁的苏轼与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性格可说是“敏而静”,堪称苏轼的得力助手。作为进士之女,王弗读书识字,每当苏轼读书时,她常在一旁相伴,偶尔提醒。在待人接物上为苏轼提建议参考。可惜好人不长,情深难寿。结婚11年后,27岁的王弗病逝于京师,令苏轼悲痛万分,长叹:“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苏轼先将妻子葬与京师近郊,后来依父亲苏洵言“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并在埋葬王弗的山头亲手种植了三万株松树寄托哀思。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二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也就是公元1075年。当时,苏东坡任密州太守。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以记梦的形式一吐阴阳相隔之苦,人世遭际之悲。夫妻梦中相会,直面抒情,这种生者与死者互动的模式,比起单纯的睹物思人、悲吟苦叹更能打动人,从而使作品收到了一种感人心魄的艺术效果。整篇词感情深沉,凄婉哀伤,断肠之痛固有,而思念之情更甚。十年时间,也许当时断人心肠的痛已不再强烈,然而思念却一时一刻也不曾减弱,如同一根细细的锯齿,不停地拉扯着人的某一根神经,直到生命的尽头。真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倾泉”,无愧于千古第一悼亡词。

  

继室王闰之――身后牛衣愧老妻

 

发妻王弗去世后,次年苏洵病逝,依照规矩苏轼辞官归家居丧,三年守孝期满。续弦的新娘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比苏轼小11岁,生性质朴贤惠、温柔体贴,陪伴苏轼走过了人生最重要的25年,成为苏轼饱受政治敌对势力打压、个人仕途坎坷之余的温暖港湾。

1079年,苏轼因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被贬湖州。因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之气,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诗句。因沈括告密,一场牵连苏轼三十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震惊朝野。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押解京城交御史台审讯,生死未卜,一日数惊。在极度悲伤下,为弟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此时此刻,在苏轼心中最重要的,除了他的弟弟苏辙,就是他的妻子王闰之,即所谓“身后牛衣愧老妻”的愧疚之情。要知道,在“三月食无盐”的日子里,全靠妻子王闰之的辛勤和努力,才维持了一家的基本生活。也正是这两首诗歌,让苏轼得以脱险。宋神宗看了之后,爱其才华,怜其遭遇,改判“徒二年”为贬谪黄州团练使。

苏轼被贬谪黄州的时候,遇见一个已经被朝廷贬谪到此三十余年的老臣,以为再无启用机遇,心情极度低落。有一日,小孩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然后又将酒杯放在他面前。苏轼既感惭愧,又觉温暖,随手写下了《小儿》一诗:

“小儿不识愁,起坐牵我衣。我欲嗔小儿,老妻劝儿痴。儿痴君更甚,不乐复何为?还坐愧此言,洗盏当我前。大胜刘伶妇,区区为酒钱。”

这首诗把生活琐事写得诙谐真实,质朴生动,王闰之的贤惠体贴跃然纸上。经历了政治上的风波和个人遭际的低沉以后,苏轼对王闰之的感情更加深厚。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蝶恋花》纪事。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其中,就包括王弗留下的一个儿子和自己的两个儿子。可惜的是,王闰之也没有陪伴苏轼走到人生的尽头。1093年,当苏轼因为旧党上台,自己也先后担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一家人苦尽甘来之际,妻子王闰之却因病去世,时年47岁。苏轼痛断肝肠,写祭文道:

“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乾。旅殡国门,我少实恩。惟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在妻子死后百日,又请他的朋友、大画家李龙眠画了十张罗汉像,在和尚给她诵经超度之时,将这十张足以传世的佛像献给了妻子的亡魂。苏轼死后,苏辙将其与王闰之合葬,实现了祭文中“惟有同穴”的愿望。

 

 

红颜知己王朝云――唯有朝云能识我

 

如果说王弗是人生上的伴侣、王闰之是生活里的港湾,那么王朝云就是苏轼精神上的红颜知已。在苏轼最后的流离岁月里,王朝云可以说是苏轼的精神支柱,多次在诗词中称朝云为“天女维摩”。

北宋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苏东坡37岁的时候,正在杭州通判任上。一日,宴饮时看到了轻盈曼舞的王朝云,在好事之徒的附会之下,苏轼将王朝云买下,纳为侍妾,并带着一起经历了乌台诗案、黄州贬谪,最后直至英德、惠州。那一年,王朝云只有12岁。朝云是杭州人,姓王,不知道这是她的本姓还是随的王润之夫人。“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经过调教,四年后,由王润之作主做了苏东坡的侍妾,竟然成了一个识词解意的“如夫人”。

在苏轼的侍妾中,王朝云是最聪明的,也是最解苏轼心意的。一次,苏东坡退朝回家,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一答:“文章。”一说:“见识。”苏东坡摇摇头,王朝云笑道:“你是一肚子不合时宜。”苏东坡闻言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公元1091年五月,苏东坡回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承旨,其门人秦少游也在秘书省任职。苏轼让王朝云想少游讨词,少游便写了一首《南歌子》赠给朝云:“霭霭迷春态,溶溶媚晓光。不应容易下巫阳。祗恐翰林前世、是襄王。暂为清歌驻,还因暮雨忙。瞥然飞去断人肠。空使兰台公子、赋高唐。”

以巫山神女比朝云,以楚襄王比东坡。说像神女般美丽的朝云,是不肯轻易与人结合的,只恐怕东坡是前世的楚襄王,才能得到朝云。

苏轼读后,也作了一首《南歌子》作为回答:

“云鬓裁新绿,霞衣曳晓红。待歌凝立翠筵中。一朵彩云何事、下巫峰。

趁拍鸾飞镜,回身燕漾空。莫翻红袖过帘栊。怕被杨花勾引、嫁东风。”

上片写朝云鬓发如绿云,红妆如朝霞,宛如神女般美丽。下片写朝云的舞姿犹如鸾燕飞舞,千万不要让红袖挥过帘栊,以免被杨花勾引嫁给了东风。可见苏轼对王朝云的珍爱。

旧党上台后,苏轼曾有短暂的春风得意之时,但终因自己的“不合时宜”,再次遭到外放。特别是在宋哲宗亲政以后,竟然因莫须有的罪名贬谪到英州,今天的广东英德市。此时的苏轼已经57岁,再无东山再起的机会了。他身边的侍妾纷纷离去,只有王朝云陪伴在身边,就算苏轼劝其离开也是不允,追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英德,直至惠州。
关于朝云不肯离他而去,后来苏轼曾有一首诗记述甚详:

长春如稚女,飘飘倚轻。卯酒晕玉颊,红绡卷生衣。

低颜香自敛,含睇意颇微。宁当娣黄ju,未肯似戎葵。

谁言此弱质,阅岁观盛衰。然疑薄怒,沃盥未可挥。

瘴雨吹蛮风,凋零岂容迟。老人不解饮,短句余清悲。

从诗里可以看出,朝云不怕蛮烟瘴雾,万里追随苏轼,要她离开,反倒让她生气。最终是两人到了惠州后相依为命,患难与共。苏轼想起白居易曾有一个爱妾杨柳枝,在白居易老病的时候离开了他。现在苏轼不仅老病,而且被贬南荒,境遇比白居易差得多,但朝云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为此苏轼专门写了一首《朝云诗》:

不似杨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元。

阿奴络秀不同老,天女维摩总解禅。

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板旧姻缘。

丹成逐我三山去;不作巫山云雨仙。

并自序云:“予家有数妾,四五年间相继辞去,独朝云随予南迁。因读乐天诗,戏作此赠之。”夫妻谈笑戏谑间,苏轼的满足和感激由此可见。在苏轼的三任妻子中,写给王朝云的诗词也是最多的。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当时,苏轼和妾朝云在花园闲坐。正值秋霜初降,落叶萧萧之际,苏轼凄然有悲秋之意,吩咐朝云拿酒来,唱《蝶恋花·花褪残红》一词。朝云刚开口,还未唱就已泪满衣襟。苏轼问她为什么感伤,朝云说:“‘我最怕唱到词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两句,触景生情实在太伤人。”苏轼大笑:“我正悲秋,而你却又伤春。” 朝云抱病身亡后,东坡终身不复听此词。

有些词话家说苏东坡短于情,是不确切的,元好问就曾感叹:“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事实上苏词中柔情之作并不鲜见,只不过苏东坡不喜欢写“绮罗香泽”的艳词,清代文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枝上柳绵’,恐屯田(柳永)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东坡但解作‘大江东去’耶?”

还有情感与宗教混合的《殢人娇·白发苍颜》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空方丈、散花何碍。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好事心肠,著人情态。闲窗下、敛云凝黛。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梅》:

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这首《西江月》是苏东坡为朝云写的一首悼亡词。 对这位知他懂他,不离不弃的红颜知己,苏轼是感恩的。朝云理解他的“不合时宜”,始终对他“钟敬如一”,朝云是苏轼晚年的精神支柱。只可惜,因受当时法律规定,王朝云不得扶正为妻。恐怕这是苏轼和王朝云共同的遗憾。1096年,35岁的王朝云因为感染瘴疫亡故。那年,苏东坡六十岁。对朝云的伤逝恐怕不能用悲痛来形容了,一生的风风雨雨,经历了三次至爱先后离他而去,悲痛之余,又多了一种旷达与淡然。

朝云不是苏东坡明媒正娶的夫人,但比起两位王夫人,更可称得上是苏东坡的红颜知己。她过世后,苏东坡有挽联曰: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便思卿。

楹联形象、真切地概括了东坡与朝云当年贬谪生活的点点滴滴。自此以后,一代风流才子苏东坡鳏居不娶,直到生命的终结。

朝云是虔诚的佛教徒,她在咽气之前还在念《金刚经》上的偈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苏东坡后来根据朝云的意愿,将她安葬在惠州城西湖边山脚下栖禅寺大圣塔下的松林中,僧人在墓上筑亭,墓联曰:

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

亭遂称“六如亭”。 朝云墓上的这副对联下联出自《金刚经》,上联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由唐朝玄奘法师翻译。

安葬完朝云后,悲痛不已的苏东坡作了一首悼诗:

    苗而不秀亦其天,不使童鸟与我玄。

    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禅。

    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续后缘。

    归卧竹根无近远,夜深勤礼塔中仙。

首联是叹息朝云生的幼子苏遁早夭,颔联与颈联中流露出对美好生命逝去的无奈,尾联写出了作者在爱妾死后悲痛中的放达,以及对朝云永久性的怀念。诗前小引中云:“(朝云)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四句谒语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意思就是“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像闪电,转眼之间就永远消逝了,因此没必要过于在意。”这番话不只是朝云对禅道的彻悟,其中也隐含着她临终时对东坡的无尽牵挂。这是以佛禅之道求得人对生命无力把握的解脱。

据说朝云下葬后的第三天晚上,惠州下了一场大雨,大雨过后,早上出耕的农民从朝云墓前经过,发现墓边有一双巨大的脚印。消息迅速传开,大家都说这是佛祖派来的接引使者的脚印,使者是专程来接朝云去西方极乐世界的。

回顾苏轼的一生,虽然侍妾众多,但他对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子做到了感情真挚、情意深厚。苏轼一生可以说是风流而不薄幸,情深而遭天妒。

 

 

 

 

另:少年时的姻缘

苏东坡是一个生性豁达、才华横溢之人。一生虽然宦海沉浮,家庭生活也屡遭变故,但他始终能做到处变不惊,不会消沉低迷,更不会自怜自伤。也许,正是由于苏东坡的乐天知命的性格、领袖文坛的才华,使得不少少女钟情于他。

在杭州任通判时,有一日苏轼与友人游西湖,看见一条画舫迎面驶来。船上的妇人近前与苏轼相会,说从小仰慕苏轼才名,但是云英未嫁,不便相见。现在已经嫁为人妇,听说苏轼游西湖,特地赶来相见,并献上一曲倾述心声。苏轼一面与友人听琴,一面打量少妇,淡妆娴雅、风姿动人,但是曲子未调完,那船儿便翩然而逝。苏轼目送船儿在湖岸远处消逝,内心感慨万千,随手写下一首《江城子》: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这则故事显得极其纯洁、深情、高尚,是中国封建时期典型的恋爱方式。这个深情美丽的姑娘出嫁前暗恋苏轼,但因封建礼教的束缚,只能将这份感情埋在心底,多年之后,听到苏轼游西湖,抵不住心底感情的澎湃,在湖上献曲,是大胆、反叛的。然而,曲子未弹完,就悄然远去,却又有着古代女子的含蓄、委婉。这也使苏轼有了无尽的联想与怅惘。

还有一则故事更加凄婉,南宋初年李如箎所撰《东园丛说》说是苏东坡少年时,经常夜里读书,“邻家豪右之女,尝窃听之。一夕来奔,苏公不纳,而约以登第后聘以为室。暨公及第,已别娶仕宦。岁久访问其所适何人,以守前言不嫁而死。”这女子竟因为没有嫁给苏轼而郁郁而终。苏轼知道后,写下了《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首两句里,诗人营造了一个悲苦的气氛。月是“缺”的,桐是“疏”的,漏是“断”的,人是“静”的。“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谁曾看见那潜隐的人儿独自在窗外徘徊呢?意指夜晚到窗外偷听吟咏的少女到头来什么都没得到,像一只孤独缥缈的飞鸿消逝在天边。“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待到苏轼发觉推窗,惊得那少女逃跑而去,叹息女子深埋在心底的爱与恨是没人知晓的。未两句最是伤怀,少女甘愿把自己的香骨埋葬在凄冷寂寞的江岸沙洲上。

从上面两则故事和苏东坡写的词来看,不管是西湖的惆怅,还是沙洲的哀叹,都体现了苏东坡的真情。

 

 

  评论这张 转发至微博 0人  |  分享到:          阅读(126)| 评论(7)| 引用 (5) |举报    大同方言词语-情态  大同方言词语-器物

相关文章

最近读者

登录后,您可以在此留下足迹。 常顺剑士 胭脂扣

评论

点击登录|昵称:   取消 换一张   2009-02-01 21:12 素依清颜

水云间】欣赏您的佳作,并★★★★推荐!相逢是首悠扬的歌,相识是杯醇香的酒,相处是南飞的雁,相知是根古老的藤,是网络连接了你我,是网缘让我们在此邂逅……

回复 2008-07-25 13:51 暗香盈袖感谢分享,学习了回复 2008-07-08 21:45 逐日

 

1971梦开始启航 五星系统推荐,期待佳作,常回家看看! 

 
    回复 2008-07-08 15:26 泰山真人易学预测文化您的日志已被 华夏预测文化传播 分类并推荐,圈子因你更精彩!向您问好,祝您安康快乐 (欢迎朋友们加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华夏预测文化)让我们彼此共享,用心交流! 回复 2008-07-07 20:35 黑眼睛感谢分享!!期待更多佳作!!回复 2008-07-07 20:34 黑眼睛

《网易诗家》拜读欣赏!

赞!★★★★★

回复 2008-07-07 20:12 国权茅庐 
文意符合诗词文化易学风水 圈子推荐内容。恭喜您文章被★★★★级推荐★★★★★级欣赏!管理员向您问好
回复上一页 1... -1-1-1-1-1-1-1... -1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