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派家具店:音乐与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9:35:51

音乐与养生

美妙的音乐是人间的福音,我们应全面分析和客观对待音乐的作用。音乐是自然之声与人类之声最完美的结合与表现形式。它以高度完美和谐的组合声音信号为特征,表达人类丰富而又深刻,复杂而又广博的心身至爱,音乐本身就是人类以音响艺术形式表现生命信息变化规律,表达自身情感和思维的作品,人类生命活动的信息密码就融于音乐之中。

分析音乐的结构特点:首先音乐的两大系统曲式,与乐思与人的形神相应。曲式的基本成分音调的本质是不同振动的频率的声信号形成的,音调依不同频度发生时就产生了节奏,而声调高低起伏、强度变化、节奏变化被有机结合在一起,表现出组织性、协调性,有序性时,产生了旋律。音乐旋律中重复、级进,跳进,环绕,波浪等短周期变化规律,以及缓升缓降、速升缓降和速升速降等长周期变化规律与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级水平与层次上的生理,心理,信息现象相应相似。直到今天无论是脑科学还是神经生物学的研究都没有对人耳的音高识别机理给予充分的解释。我们可以抓住音乐与人体全息对应的主线,从以下三个环节了解音乐对人体的作用:
1生理作用------人体组织结构,质量的信息活动频率不同对不同频率和音乐的声波是有选择性,吸收的特点是与相近频率的声波刺激发生响应,产生匹配吸收或共振效应。中国传统早就有五音对五脏的记载和论述。此外,中国传统养生术及某些宗教音乐或咒语中,都有利用不同声音振动五脏六腑,疗病祛病的实践活动。
音乐除主听道外,还存在由皮肤表面传导触、传导振动觉的神经末捎和经络穴位与人体的生理网络系统组成的“第二听道”,人类生命之初,第二听道可能对包括声信号在内的各种物理性刺激都有高度的应激性。出生后,主听道的优势发育,逐渐导致了这个“听道”功能的钝化,因此人们常忽略了对这个“通道”功能的研究与开发。说明这个“通道”功能的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美国教育家海伦,音乐大师贝多芬在听力丧失后,仍能欣赏和指挥音乐演奏。
2 心理作用---音乐通过第一听道,直接对潜意识中枢的活动发生作用,引发明显的情感反应,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心身反应,甚至形体动作。音乐对潜意识生理系统的信息整流作用,可以产生形神合一的促发作用,正是从这种意义来说,音乐是一副心身调节的良剂。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面对心身病日趋高发的局面,我们相信音乐人体学,音乐治疗学,是极有前途的领域,只要抓住音乐与人体全息对应这条主线,我们就能够把音乐与物理技术,音乐与心理学技术,音乐与中医理论结合起来,创造和发展音乐身心的学,音乐物理治疗学,音乐养生学,音乐益智学等等让音乐为人类创造出美妙的人工生态,使生命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出非凡的、奇异的力量。
3.声音与气息----声音的发出主要是气的活动,古代关于声音与气的专著《论声》日“人之有声,如钟鼓之声,气大则声宏,气小则声短,神清则气和,气和则声重而圆畅也。神浊则气浊促,气促则声焦急而轻嘶,故贵人之发声多出于丹田之中,与心气相通混然外达,丹田者,声之根也,舌端者,声之表也,由此说明丹田气是发声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即然声能反应人体五脏之气的活动,那么研究发声的方法对养生是有重要的意义。
    1.佛家方法+莲花念诵,出声诵咒,两耳专注听其声,声音的大小仅 能自闻,诵时不急不缓,字句分明。
    2.金刚念诵,诵时唇含而不动,舌尖动,不出声
    3.唇吻念诵,两唇微动,半出声。
    4.光明念诵,诵咒时,想从口中放出光明。
    5.随息念诵,与呼吸出入,住,出相配合而诵咒。
    6.声生念诵,于自心间观想有月轮,月轮中观想-莲花-莲花上观想一商法(白海螺),想此发出咒声,有如摇铃两耳专注的听其声。
    7.真实念诵,诵咒时,心中思维“咒”的意义
    8.心意念诵,默诵,不出声

4、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指一种用音乐和音乐活动,以帮助病人达到心理和躯体复康的古老疗法。在东西方传统的文化中,音乐与医学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中国古代,音乐被视作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娱乐疗法之一。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归属于脾、肺、肝、心、肾五脏,指出五音对人体气机的升降、脏腑的条达、神志的摄养有调节作用,历代养生学家如庄子、嵇康等都有抚琴辨律的心得。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记述音乐疗疾的体会说:“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幽忧者,即过度忧劳也。悠扬的琴韵竟然有如此效验的心身康复作用。清代青城子的《志异续编》载:一士人日夜沉睡不醒,偶醒亦两目倦开。名医叶天士诊后,未开一味药,却令家人买来一面小鼓,在病人的床头频频击打。士人闻鼓声后,渐渐清醒而不复倦卧。弟子问其医理,叶天士说,脾困故人疲倦,而鼓声最能醒脾,留下了古代音乐疗法的生动案例。
清代医家吴尚先说:“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从美育和教化的角度来看,音乐有升华情感,净化灵魂的作用,对于校正人的异常行为等,有着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因此,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心身状态欣赏不同旋律的乐曲,不失为一剂养生保健的“文化处方。”“书画延年”的说法。

 

心理音乐疗法

 

心理音乐疗法简称音乐疗法,选择适当的音乐帮助患者调理心理相关的疾病。
      自上世纪40年代起,人们已逐渐将音乐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在某些疾病的康复中起一定的效果,如降低血压、减轻疼痛及消除紧张等。从80年代开始,在精神病学方面也进行了音乐对精神病康复的探索和临床研究。概括起来,在起初阶段大多采用单纯聆听的型式,称为“被动聆听”或“被动感受”;后来发展到既聆听又有主动参与,如包括简单乐器操作训练,还有选择地按音乐知识学习、乐曲赏析、演唱歌曲、音乐游戏、音乐舞蹈等而形成综合性音乐活动。由于形式各异及工作深度不同,因而认识也有所差异,但仍较普遍地认为这种综合性安排的效果较好于单听音乐。
      音乐疗法的对象多数针对具有淡漠、退缩及思维贫乏等阴性症状者,据称有较好效果。也有少数试行于抑郁症、神经症与心身疾病患者。音乐疗法的疗程一般定为1-2月,也有以3月为一疗程,每周5~6次,每次1~2小时。在具体实施时,如何选择音乐或歌曲是一个亟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原则上应适合患者的心理(尤其情绪方面)、音乐疗法要适合患者的病情;然后编制设计,规定出一系列适用的音乐处方,故宜深入这方面的研究讨论,以促成相对统一的定式化、规范化。至于音乐治疗的作用机理,目前尚未明了,一般认为对精神病的阴性症状效果较好,也有报道认为作用不待久。推测由于适用的音乐在心理上能调动和激活潜在的情绪功能、提高兴趣和爱好以及促进思维联想等,以是一种辅助疗法。
古今中外,早有此类记载,国内外在4000~6000年前就有音乐治疗疾病的记载,20世纪以来更是风行于世界。如产妇聆听音乐,有助于解除产前紧张情绪。在精神病医院,用音乐可作为治疗抑郁症、躁狂症、神经症及假性痴呆等疾病的手段及促进精神康复的方法。
      音乐为何能治疗疾病呢?这是因为,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轻松、欢快的音乐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节奏明快能使精神焕发,消除疲劳;旋律优美能安定情绪,增加注意力,增强患者生活情趣,有利于心身健康的恢复。音乐治疗可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节奏鲜明的音乐具有兴奋作用,使人精神振奋;节奏缓慢、优雅的音乐具有镇痛、降压、镇静及调节情绪的作用。因此,音乐能改善人的心理功能及生理活动,故用音乐治疗疾病,称之为音乐治疗。
      在心理治疗界对音乐治疗的原理虽然解释不同,但对其治疗作用的肯定却达成了共识。音乐心理治疗瑞典学派的创始人Pontwick仔细研究了心理共鸣理论,音乐疗法认为音乐通过音响的和声系统反映了某些原始形式的精神生活,和缓而平稳的音乐使人安慰,而宏亮、欢快的音乐则使人激动、振奋。另有人研究音乐与情绪的关系证明,徐缓的大调忧郁、悲切、苦闷、伤感、凄凉使人感到忧伤,快速的小调内含激情、焦虑不安、惊慌、不宁、凶狠、危急,易使人愤怒,快速的大调则欢腾、愉快、喜悦、富有朝气,能使人感到愉快。研究表明正确的音乐既能消除病人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能享受到的感觉和体验的领域,还能使听音乐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因而大多数病人可依据这些不难理解的原则进行音乐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