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屯野兽派:浅谈文化如何养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29:15

浅谈文化如何养生

 

“养生”是当今中国人最关心的话题,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之要。那么“文化养生”又是什么呢?如何通过文化来养生呢?
         文化如何养生,尚需细细梳理。文化用作旅游,其火爆格局早已形成。城市间旅游产业的竞争,就是文化资源和特色产品的竞争,时下多有争抢名人故里,争抢历史事件发生地的情况,甚至为了吸引眼球,索性将尚深埋地下的墓葬迅速纳入发掘计划;文化助力于经济发展,早已不是简单的平台作用。当下,建设文化上海、文化杭州、文化青岛等成功案例,已说明“文化”能促进城市发展。城市文化需要有文化的人解读和保护,而一个人有文化、获得文化最主要的路径自然就是读书了,所以,还有诸多城市,开展“读书月”、“读书周”活动,希望唤起民众读书的欲望。
        读书娱乐,可以让人放松身心;读书求智,可以让人高瞻远瞩;读书求财,可以让人规避弯路;读书养生,自然可以让人修真炼性了。所以,在诸多“真理”之中,开卷有益至为重要。其实,开卷有益大家都懂,只是后来时代发展了,“有益”的事儿似乎多起来,似乎“开卷”之益,与其他什么“益”有了些急功近利的比较,于是开卷之益被边缘化了,被冷淡了。如果说人们经常会干些“舍本逐末”的事,那不再笃信开卷有益,差不多就是最大的舍本逐末。
        而文化养生学之所以有意义,有价值,实际上正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传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思维。而文化养生的操持路线,恰好就是读书,不读书何来文化,没有文化,文化养生自然谈不上了。至于哪路文化,那就看个人兴趣了,这就像习练武术一样,有人喜欢少林,有人喜欢武当,有人喜欢南拳,有人喜欢北腿。不管你喜欢什么,反正寻一条读书的视角、读书的兴趣、期望登堂入室或“强身健康,娱乐身心”,这差不多就实现了“文化养生”的目的了。
        因此,一个人通过勤读书,就可以达到文化养生的目的,这可能是目前读经热盛行的原因之一吧。

当今中国中小学生流行读经,这可能是源于台湾的王财贵教授的教育思想,还可能是由于中国近几十年教育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更可能是由于国学经典的魅力,据专家研究:模仿古人的读经方式(发音及身体动作),能起到提高记忆力,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我们来分析下,读经到底有何意义。现在流行的读经主要是读中国古老的四书五经,而且还强调不要对学生解释,只让他们自己读,自已去领悟,何也?担心老师和专家的解释有偏差,可能会误导学生,许多道理在经书中已讲解,认真读,慢慢就会领会的,这样就好似直接向古人圣贤学习了,收获可能更大,理解也更深刻。就好象现代科学提倡的胎教一样,让孕妇听经典音乐(也有强调古典音乐),不是让孕妇听了再去教给胎儿听,而是直接让胎儿听,不以孕妇的喜好来判别,是直接让胎儿获得最好的音乐调养,当然,过程中,孕妇本身也受到熏陶。这种胎教方式已被广泛应用,效果不错。因此,可以肯定,让中小学生,甚至幼儿,直接学习优秀的诗文及理念,是可行的,也是很好的教育方式,应该大力提倡。
        问题是,中国古老的经书里都是最优秀的诗文吗?难道只有古老的才是经典?国外的,以及现代的就没有超越古人的好诗文吗?答案大家认真想想就明白,现代以及国外肯定有优秀的东西,为何现在如此推崇读中国的四书五经呢?本文开头已做了分析,这里不得不再指出,这或许象“特异功能热”“气功热”“养生热”以及“抢盐事件”等等“蝴蝶效应”一样,而形成的一种“读经热”,主要还是当下国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缺乏个性,以及家长们的惰性思维方式,一味的跟风和盲从。好像不读经就不懂中国文化,不读经就输在起跑线上。
        的确,承传中国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但人们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家长要知道你的孩子适合什么,而不应盲目跟风,不要人云亦云了,更关键的是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是经典,什么是优秀的诗文和理论?提倡因材施教的同时,还要学会因教选材,选择真正的经典来教育啊!

现在大多认为专家学者推荐的就是好的、经典的,是吗?非也,专家们经常范错啊,科学观也是发展观,即不断地否定再否定,永无绝对正确的东西。其实,真正正确的判断不要去问别人,向自身就可求得真知!
        判断事物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呢?善!即一件事、一本书、一观念是否符合为善的标准。何谓善呢?查阅资料,很多解释:善,吉也;即好,美,高明,其反义:恶、丑。但都说得含糊,比如,有人认为好,而别人可能觉得不好,有的事对某些人是吉利的,但对他人却是不利的,几乎人人都站在自身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就自然会出现多种标准,而简单地认为施舍他人就是为善,不杀人放火、不偷抢东西就是为善......
       其实,善的标准就是不侵犯他人的利益。只是现在人们大多只关心物质利益,以为只要满足别人的物质需要,不损害他人的物质利益就是大善,这就是误解了为善,是对人性的不理解,人其实最为重要的是名!其思想、观念、名誉,都是最重要的,不可侵犯的,并不是说物质利益不重要,只是相对于名誉来说,物质的东西还是容易补足的,观念、名誉就显得神圣不可侵犯了。这样就好理解为何一句话不对就大动干戈了。
        搞清楚了什么是善,就知道如何为善了,也就知道如何鉴别好与坏,知道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这样就能更好地与人相安和谐的生活,人的身心就会越来越健康。明白了好坏标准,就容易分辨何为优秀的诗文和理论了,即提倡为善,引导人们向善的书籍就是经典好书了,也就能从书本中找到合适的优秀的诗文来学习,这就是为何象《岳阳楼记》《晏子使楚》等被推为经典而广为流传的原因了。

走为善的路,行善积德,才是调心健身的最好方法。下面就具体谈谈古韵吟诵的养生方法。
       如何学习古人吟诵诗文呢?前文有提到当下的读经热,选择好的经文来诵读是一种可行的方法,只是我并不太认可不做一定的解释的背读,把好的诗文做正确的解释和引导,这更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古人作诗作文时的情感,带着这种情感去吟诵古诗文,则容易让人平静,达到与圣人共享美景之意境,同时,平静也能让人增长智慧,反过来又能提高学习能力,加深对诗文的感悟。还有,对诗文的不同理解,对于提升学者的意境会有很大的区别。下面就是关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解析。
          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通常的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 我欲乘风归去,)
  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的洒在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之时才圆?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离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下面再来看看区文伟先生的《试与苏轼共赏月》
        一轮皎洁的明月挂在深邃博大的青天上,无休无眠地照耀着人间。无论是亭台楼阁、山野平畴,还是花草树木、男女老幼都可尽情地沐浴着她那温和博爱的银色光华。抬头仰望,倍感高洁,心中不禁肃然起敬,种种离愁别意及幽怨顿显卑微。于是,诗人发出坚定豪迈的感慨:“不应有恨!”并向人们奉上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人所受之教育,崇尚“知天命”。学识与修养都进入高深境界之人,尤其相信“天命”与“使命”,故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仍不懈地努力为之,直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苏轼仕途不畅、多次被贬,仍努力无怨无悔地为黎民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情,并在各地留下许多优美的诗篇。如果没有宽阔的心怀和矢志不渝的使命感,是很难这样做的。
        因“知天命”,诗人相信自己也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的。故此,才有“我欲乘风归去”之想。特别是面对美好的月色与世间之不平形成强烈对照时,诗人心中出现了微妙的变化——既有些许的幽怨与离愁,更有豁达乐观的自责自勉。“如果自己未能圆满完成人生使命,就回归天上,哪有资格与众神共舞呢?岂不形单影只、 孤清冷寞!还是应该在人间努力完成使命啊!”
        明月的无私与明亮,给诗人以榜样的力量,让诗人的眼光更远大了:月的阴晴圆缺给大自然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人的悲欢离合也为人的心志磨炼修养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这都是上天早就安排好的现象与规律呀!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啊,应该敞开胸怀、坚定前行,才能健康长久。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一起愉悦地共赏美好的明月啊!
        我也喜欢常常在皎洁的明月下痴情仰望、思绪翩翩。因此特别欣赏诗人明知故问的开场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每月一次月圆、每年一度中秋,诗人怎会不知道!他是故意营造语破天惊的氛围,耐人寻味、催人深思!也显示了诗人对天对地对人对物的恭谨、豁达、高雅、洒脱的风度。表面的意思是:“明月什么时候有呢?”深层的意思是:“老天爷在什么时候创造明月的呢?”最深层的含义是:“真正代表人间的永恒美满的明月啊,什么时候才出现呢?”
        每思及此,总会心潮澎湃:“我能够做些什么呢!”
    
        读完以上两篇对诗词的解析,大家心中自然明白哪种境界更贴切更高深了,以此优雅平静的心境来诵读这首诗词,您不觉得更舒畅、更催人奋进吗?区文伟先生还模仿了古人吟诵、吟唱本此诗词,那种舒畅的感受您不亲耳一听是难以领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