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表现主义绘画作品:品味郭沫若故里的文化风(走基层·艺文采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0:50:07

           品味郭沫若故里的文化风(走基层·艺文采风)

                                                                                                        刘裕国 杨长喜

                                                                        2012年01月12日05: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冬日的暖阳钻进茂盛的竹林,照在热闹的农家院里。走进四川乐山市轸溪乡互利村,季洪宽表演的金钱板《文豹出山》,赢得村民们的阵阵掌声。季洪宽,这位在大渡河舞篙掌舵半辈子的老船长,一头银发三块竹板,自编自演说古唱今20多年,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季竹板”。

  近年来,四川省“先进文化县”乐山市沙湾区,探索“培育特色鲜明的品牌文化、行业文化”的新途径,一批土生土长的“沫若文化”、“铜河文化”、“农耕文化”散发出浓郁清香,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惠及山区城乡百姓,被沙湾区委书记伍定称为“拼盘文化”。

  沙湾区是郭沫若的故乡。冬日访沙湾,凸显“郭字号”特色的城区里,歌唱家李丹阳深情演唱的《沫若故里我可爱的家乡》歌声飞扬,“天市街”、“文豪路”、“沫若中学”、“沫若书社”相继映入眼帘。2006年夏,郭沫若故居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四川省青少年教育基地”。“教育是国家的基础,学问是做人的基础,凡事须从基础做起”,72年前郭沫若在沙湾小学的殷殷教诲,至今仍是故乡儿女的座右铭。省级重点中学“沫若中学”校长朱爱民告诉我们,如今参观沫若故居,已然成为沙湾中学生每期开学的“第一课”,郭沫若的名诗、名剧、名篇成为“校园赛诗会”、“校园情景剧”、“校园文化节”的主角,摆上学生书桌的,还有沙湾自编的乡土励志教材《少年郭沫若》、《郭沫若逸闻趣事》、《沫若风》等小册子,激励着一代代年轻的学子。

  在故居后面草坪上,占地2.1万平方米的“沫若文化苑”和“郭沫若故居博物馆”正在紧张施工。据介绍,文化苑含园林景观、茶铺、商铺、佛塔、沫若文化雕塑等子项目,旁边与之配套的郭沫若故居博物馆已进入主体工程扫尾阶段,目前工人们正进行玻璃幕墙的施工。去年12月,郭沫若女儿郭平英和郭研会的专家,专程为博物馆赠送了一套郭老生前使用过的办公用具等物品。目前,该区已从全国各地收集了400多册(件)抗战时期、解放时期出版的郭沫若书籍和照片,其中含郭沫若在回忆录中屡次提及的光绪年间出版的《启蒙画报》。今年9月底,一馆一苑将同时以声、光、电、实物档案等多种形式,把郭沫若的一生、沙湾发展史等展示给游客。

  郭沫若是一面文化旗帜,是一张文化名片。“弘扬沫若文化精神,发展繁荣地方文化”,成为名片主人的乡亲们的文化自觉。沙湾区委、区政府以郭沫若故居为核心的“三大系统、五大文化圈”的沫若故里文化城总体规划,从设计图走进施工图,沫若文化广场、沫若文化馆、沫若图书馆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郭沫若著作合印本、郭沫若与夫人于立群书画作品集、沫水女神像等文化作品崭新亮相;郭沫若专题片《梦回海棠香国》播出,省、市、区打造的音乐诗舞《沫若·女神》巡回展演,助推沙湾文化;以铜河船歌、铜河山歌、铜河花灯为代表的“铜河文化”,成功跻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嘉农镇一支由爷孙三代组成的“家庭戏班”,18年来,自编自演反映农村生活的歌舞、相声、小品900多场次,观众多达10多万人次,深受群众喜爱,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政府巧搭大舞台,文化轻舟涌春潮”。区长袁仕伦介绍,目前,沙湾区14个乡镇(办事处),都先后成立了特色鲜明的群众文化团体,如沫若书画院、铜河艺术团、春蚕文艺队、女子龙灯队、魏家戏班这样的“文化轻舟”常年活跃在城乡街头院坝,丰富着广大群众的文娱生活。可以说,只有基层文化健康繁荣,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才有意义,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与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