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fa15经理模式:解读精英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5:25

题记:“十八世纪初期,耶鲁要求必须为小小的新英格兰殖民区培养领袖和公民。到十九世纪中叶,我们的视野便面向全国(为全美国培养领袖)。在进入21世纪时,我们必须立志为全世界培养领袖人才。----我们的学生,要准备成为世界领袖---到目前为止,耶鲁教育出来的企业领袖超过任何一所大学。”(选自耶鲁校长理查德.雷文“对耶鲁大学新生的演讲录”,见[大学工作]一书)。

 

解读精英教育一:

今日学堂致力于为中国人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公民!

 

目前全世界的公办教育模式,全都是模仿数百年前德皇威廉三世时期,德国为提供民族素质和竞争力,首度普及国民大众教育的模式。当时的德国,为了在欧洲摆脱贫穷落后的局面,在欧洲人把德语称为“猪说的语言”的鄙薄下,全权委托具有卓越远见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洪堡,设计了德国的国家教育战略:“正因为德国穷,因此更需要办教育”,因此创造了这种由国家出钱,普及全民教育的模式,与欧洲传统上教育仅限于贵族和有钱人的做法相反,从此之后,德国教育模式成为公立国民教育的典范。

德国人最先的一步,是建立了柏林大学,因为当时的校长,具有卓越远见的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是一个最高手段,唯有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领导地位。这种极具眼光的教育战略,以优厚条件吸引了欧洲大陆各国的优秀人才来当教授,先培养了一大批德国自己的知识精英和师资储备,继而在拥有大量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储备的情况下,建立了从幼儿园开始的,完善的中小学国家基础教育体系,以及以技术学校为主体,研究性大学为顶峰的成人教育体系,很有效率地培养出大量有文化的知识工人。为德国从落后的农业经济国家转向工业化发展,提供了最佳的人力资源保障,为德国崛起提供了最关键的支持。此举让德国最近一百多年来一直执西方工业技术和制造的牛耳,至今德国依然是世界级的制造业大国和工业强国。也正因为德国的成功,从而德国的教育体系就成为其他国家纷纷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洪堡也成为“现代大学之父”。

不过,这种原版正宗的德国教育体系,本身的目的,是培养工人和技师,而不是培养领袖,而德国人的教育体系,本来也不关心如何培养领袖,即使是企业的领袖。他们最善于培养敬职敬业职业技术工作者,更愿意接受别人的领导。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希特勒这样“代表德国人思考”的独裁者,才会被“文化教育素养高”的德国人捧上台,给自己民族,也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灾难。所以,像哈佛商学院等等培养现代高级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不会产生于德国。正因为如此,原来依靠教育远远领先于欧洲的德国,在“工业时代”被“信息时代”取代后,逐步退出了一流国家的行列,但是基础教育的成功,依然牢牢地让德国拥有世界级的竞争力。

真正善于培养各级领袖,同时也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管理者的国家,是源远流长的英国贵族教育传统,它是美国目前极为成功的精英教育模式的母本和范式。如历史悠久的英国私立中学:伊顿公学,连美国总统的儿女都要送去那里上学,其他各国的领袖和精英,包括第三世界的王公贵族,莫不设法把子女送到伊顿公学为荣。历史上算起来,它培养的各级世界领袖应该比耶鲁要多。所以耶鲁只敢说跟其他大学比,不能与伊顿中学比。

历史上的英国精英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世界领袖人物,为“日不落帝国”培养了大量的管理者,也为社会和家庭培养了大量优雅的“绅士”;甚至英国的“管家”也是世界上令富豪们很羡慕的家庭生活管理人;李嘉诚当年给儿子请的保姆和家庭教师,也是花高价来自英国的,后来长大留学也是去英国而不是美国,这显然造就了今日“小超人”的非凡领袖气质。英国出产的具有强烈责任感的“绅士精神”,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也是英帝国强盛的基础。至今的美国其实也是英国白种人文化传统的延续。

不过目前,这种培养领袖和各级精英人物的教育模式,已经被美国成功地学了去,成为美国私立学校最耀眼的教育核心精神,并与德国的研究型大学模式结合,成为目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私立大学立校原则,令世界为之倾倒,却又无法模仿。中国“争做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是花大钱买教学设备,盖大楼,逼教师写论文多多发表争排名,扩招学生以数量规模取胜,活像一个大工厂而非大学;这证明世界一流大学的真精神,我们连边都没有摸到。

至于国家免费的义务教育体系,仅仅是美国政府为纳税人尽的义务而已。真正的美国权贵阶层,希望自己的子女学习“领袖人格”的家庭,是不会上这些免费的“大众公立学校”的,它只是美国普通公民的成长摇篮而已。它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根本无法与精英私立中小学竞争。就像美国的公立大学,教育品质上,影响力上根本无法和私立大学竞争一样。因此公校体制中,只有其中少数愿意付出超人努力的平民,才能脱颖而出,被精英私立大学录取后加入美国的“上层社会”。而且,美国人在公校体制里,依然全面设立了“天赋教育计划”,为最有潜力的学生提供最优秀的指导教师,帮助他们脱颖而出,成为美国人未来的领导者。

美国公立中小学校的教学品质大多数水平很一般,甚至让中国人嘲笑他们教学的内容深度还比不上中国学校,有20%以上的毕业生缺乏基本的阅读能力。不过实际上,美国学校比中国的学校还是要好得多,起码不压抑人性,还是给了其中的优秀者自由发展和出头的机会。

但是,即使是美国的穷人也看不起公立学校,但他们很多人也上不起私立中小学,因为这种学校的费用,相当于一个美国全职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因此这些普通的美国人,就自己在家办学校来教孩子。目前美国的“在家教育”运动,已经催生了上百万所家庭学校,他们的教学成绩,比公立学校明显高出一截。这种不断追求卓越的教育精神,让美国的教育和学校成为各级世界领袖的摇篮。也成为美国竞争力的体现,使美国的管理和战略得以影响全球。

传统上,中国人当惯了仆人,学不了美国的这种教育精神。目前中国的公立学校模式,当然最初的蓝本也是德国,不过却不太正宗。最直接的来源是德国教育的二手货---苏联的计划经济教育模式模仿!这是一套把人当机器看的,毫无创造性和灵活性的条块分割教育模式,我们几乎完全接受了过来。比如中国人喜欢问“学什么专业?”就是苏联式的思维定向。西方除了技术工人和职业学校外,是不太讲求什么专业的,他们在意的是:学生喜欢和擅长什么?认为思考是最要的学习内容,而不是专业。

不过中国对苏联的教育模仿很拙劣,把其中的精髓还丢了!中国教育把最有活力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最初几年就打入另册,成为“问题学生”,因为它不需要这种善于思考和有活力的学生,老师只喜欢“乖孩子”。最符合这个教育体系目标的优等生,其实基本培养成为废材(参考见[中国历年的高考状元无一成才]一书)。结果,中国的教育,用郎咸平教授的话说,就是培养世界最低级打工仔的教育体系,连高级一点的技术研究人员都培养不了,目前各行业的关键技术主要靠引进和模仿。

实际上,更惨的是:在目前教育体系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的情况下,对于金钱和利益的追求,让中国的教育体系连培养技术工人的任务都无法完成了,它已经走向了真正教育的反面。郎教授对于中国的大学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有很深入的经济学和教育学的国家背景分析和比较,大家最好看看。

 

问题是:中国需要领袖人才吗?中国需要精英教育吗?

太需要了!

首先:民众需要。当年国民党的连战到大陆“破冰之旅”,让大陆只见过台上念稿子,台下赶场子,面色死板僵硬,脑子一根筋的“领导”的大陆老百姓大开眼界,才知道原来“领导”还可以如此有人格魅力。我的一些身份不俗的朋友也纷纷赞叹,看人家真有文化,真有风度,真有头脑,怎么培养出来的?

其实,连战这样的“领袖”在台湾不是一个,而是一大把。在台湾,没有点人格魅力,哪里会有人选他?不像大陆,只要把几个主要领导哄好,就能提拔上去。别人得把大批的民众都哄好,没点真功夫还真不行。

第二:领导需要。我们的国家总理,几年前很没面子地到国外知名的大学演讲,请求别人培养的优秀管理人才到中国来效力,公开承认我们非常缺乏管理人才,而且我们的教育体系培养不出来,因此愿意花大钱,请资本主义国家培养的各级“领袖人才”到中国来提高中国企业和各部门的管理水平。这证明我们国家的领导也需要,而且是急需。

第三:中国企业需要。我在商界混过十几年,太了解很多国内企业领导人的想法了:中国的老板们要找到懂点技术的人才很容易,不管什么高技术低技术,肯花钱肯定能找到。不过他们最头痛的是:想要一个“懂事”也“懂人”,“会做人”的企业管理者就太难了,基本不可能从大学毕业生里招到。想要找到一个很有人格魅力,善于带团队,搞培训,懂战略发展,有创造性的领袖性管理人才,完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企业也需要。

企业老总们更需要的是:想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领袖人才。老板们知道:把自己的子女,如果送到连打工者都培养不好的中国应试教育体系,更别指望他们能够培养出将来的企业继承人来。上中国的“义务教育学校”,等于是花钱买罪受!

因此目前这些强势阶层的做法,是把孩子送出国去,现在每年出国的学生多达30万人,而且低龄留学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实在是太不给中国“国家义务教育”面子了。不过这种做法有很多弊病:不仅仅要花掉大量的来之不易的外汇,用中国人的血汗钱给西方输血。而且别人的教育体系,不是为你中国人设计的。因此这些留洋的后代,最优秀的可能就被外国人直接留下使用,让中国人财均失。就算他们将来回国,不一定能适应中国的企业运作环境,这让老板们也很迷惑。而且,低龄留学还会带来很多家庭问题,这里不多说了。

虽然中国很需要培养未来家庭,企业,以及社会的领袖和公民的学校。而且不仅仅是需要一所,而是需要一大批。可是中国的整个应试教育体系,却连一所这样的学校都不存在。在“全国教学大纲”一统天下的教育格局下,所有的学校其实都是一个模子,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即使是非应试教育中(国家所谓的“非学历教育”),中国的党校体系,可以说是一个培养中国人“领袖”的学校了,不过好像是已经当了“领导”的人,才有资格上党校,而不是培养未来的领导苗子。它不是对百姓们开放的学校,更不对中小学生开放。而且,多年来,好像也没有培养出连战式的魅力领袖出来,倒是百姓看到的贪官,好像越来越多了。所以也不算是真正的“领袖学校”。

因此,今日学堂只好在中国的这一片精英教育荒地上(同时也是应试教育的无边苦海中)先走一步,有点无奈地说:让今日学堂先开始培养中国人未来的领袖和公民吧。今天我们先作为一个精英教育的领先者和拓荒者,直到某一天,有其他学校比我们做的更好,我们愿意追随!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在这个教育目标上的同行者,更别提超越者了。国内所有的民办公办普通学校和“优质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实际上都在忙“应试”和“分数”,都在培养未来的打工仔。他们除此之外也不会培养其他人才了。所以,我们只好先行一步,为中国人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公民。

先补充一点常识,怕中国某些缺乏基础教育的人不知道“领袖”的概念,就乱扣帽子乱发言:

“领袖”不是“官员”。“官员”是上级任命的职务,“领袖”是群众心中认定的卓越者!

“领袖”是一种为人品质的优秀标准,而“官员”是一种组织的行政级别!

“领袖”是内在素质的自然体现,“官员”是外在权力的标志地位。领袖能赢得民众内心的服膺和向往,而官员则是依靠外在的权力让民众顺从和惧怕。

培养“官员”是中央党校的事情,今日学堂无意,更没有能力和资格去培养中国的“官员”。今日学堂“培养领袖和公民”的含义,是通过教育手段,具体实施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也是与世界最高教育典范接轨的教育模式。具体下来,培养领袖有下面十条针对性的含义,请读者不要超出下面的概念范围来解释“培养领袖”一词:

一:只有具备更广阔的,超越一般人的广博学识,才有可能成长为未来的领袖型人才。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12年下来所学习的教学内容极少,知识面极其狭窄,连很多常识都不具备。而且全国上下齐步走,全学一样的内容和深度,很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完全脱离现实生活。这只能培养不需要思考的工人和职员,绝对不能培养个性化的领袖。因此今日学堂小学部的学生,要求只用一年时间来学完小学六年的课本教学内容。腾出来的时间,用于大量的扩充知识面,让他们拥有远远超越同龄人知识面的内容,以及更广泛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强调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让他们具备未来的领袖人才所需的知识储备。

二:在知识型社会,只有热爱学习,自动自发的学生,才有可能跟上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只有这种学生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领袖型人才。可是,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老师和家长都在用各种办法强迫学生学习,绝大多数的学生厌学和被动学习。这种学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领袖。而今日学堂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尊重孩子的意愿,善于调动孩子们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能够让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热爱学习,热爱读书,能够自动自发地探索新的知识,自觉扩充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三:作为领袖型人才,必然需要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并善于人际互动。但是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们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和了解社会的运作,也没有人关心孩子们的人际互动,造成学校学生与社会隔绝的孤岛现象,培养出一大批“单纯”无知的,思维简单,行为被动的孩子。今日学堂的学生,十岁以上每年都要组织大量时间,参与服务社会的各种义工活动,学习与各形各色的陌生人打交道,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领袖型人才,都是个性活泼开朗,具有多种爱好和特长的。而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应试教育原则下,长期填鸭式教学的结果,导致普遍的性格内向和压抑心理。孩子们缺乏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也没有时间培养业余兴趣爱好,所以导致中国人普遍不会休闲,不会玩。成年人所谓的“娱乐”基本上就是“消费”,去“吃”和“打牌”,唱“OK”看电视,人生极其无趣!今日学堂的教学,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天性和发展学生的特长,让他们个性健康自然。同时专设“游戏”课程,教会孩子玩各种传统的,具有挑战性的各种游戏,在与同伴的比赛中发展自己。而且经常组织参加户外野营活动,让孩子成为一个善于自主支配自己业余时间的高级“玩家”。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追随者和书呆子!

五:积极思考和怀疑精神,是所有领袖型人物必备的思维素质。经过长期的国内应试教育和崇尚“权威”和标准答案的填鸭式习惯性薰陶,中国学生普遍失去了这一宝贵的思维素质。连清华大学的高材生,都被国外教授批评为“根本不懂得思维和思考,连简单的常识和推导都无法完成,只会死记硬背的应试机器”。今日学堂的学生,从小就鼓励积极开拓思路,对同一问题寻找不同的解决方法,大胆怀疑书本,怀疑老师和校长的权威答案,积极提出自己的看法。所有的课程和老师,都要求认真实行“研究型,探索型教育”的互动教学模式,因此学堂的孩子具有与应试教育模式下完全不同的思维水准和思考深度:很多家长反应,八九岁的孩子们就经常会发现并纠正家长的思维漏洞,并会通过反问来深入思考,让家长大为惊讶。(具体教学案例,可参考网文今日学堂[论语课]第一讲(少年版)旁听侧记---批判性思考和启发式教育的现场示范朱云龙)

六:领袖是富有活力和精力充沛的群体,他的身体和意志,需要能够承担其他人所不能承受的压力,也具有其他人所不具备的动力和耐力。官办“应试教育体制”的教学模式,以书面成绩为唯一目标的教学原则,导致中国的中小学生的体质二十年来逐年下降的“体育教育”的失败,目前青少年学生的体质体能普遍很差,远远不能与上一代人相比,很难指望这样的学生能够承担未来的重任。而今日学堂的学生,身体训练是最重要的课程。每天练习武当内家拳,平均每天都有两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还有不定期的长途旅行活动,因此学生们个个体能超强,每天可以步行四五十公里。学堂孩子们与武汉大学生的多次长途旅行比赛,让大学生们自叹不如,这让他们对将来的工作和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作为领袖群体,需具有了解和洞察人性的能力,并且善于控制和改善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造就了大批的心理患者。国家心理研究部门的调查表明:应试教育各级中小学,有心理障碍的教师居然有54%,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直接导致超过40%以上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中小学心理障碍的一项国家权威机构统计调查数据)。今日学堂认为:教育就是教其心,育其身;因此心理和行为教育是学堂教学的核心。所有的老师心理学都是必修课程,而且长期反复学习各种心理科学理论和实践,经过长期的心理辅导教育和训练,与学生关系和互动良好,学堂孩子们的心态极为良好;学堂还配有专门的心理工作室,有代表国内极高水平的心理治疗专家,能够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严重心理问题,还面对社会救助辅导了很多想自杀的大学生和其他心理患者。

八:领袖的特征不是善于积累知识,而是善于应用知识。不是仅仅懂得积累和占有资源,而是善于应用和调配资源。应试教育体系的教学原则,是把学生当仓库,尽量把东西塞进去就完事。今日学堂的教学原则,体现传统文化“知行合一”的精神,认为知识的应用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学习方法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学习目标比学习方法更重要;思考比知识更重要,积极行动比思考本身更重要;在这一教学原则下,学堂培养的是知识的应用者,社会的实践者,而不是考试机器;是资源的有效应用调配者,而不是仓库保管员。今日学堂不培养学者,甚至反对培养职业学者。我们培养目标是拥有知识的实践者,如果真想去做学问,就必须成为拥有高深学问和分析能力的学术领导人,而不是皓首穷经的书呆子。

九:领袖人物不是高高在上,等待别人来侍候的权贵;而是以突出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贡献者,是通过利益他人来成就自己的卓越者。应试教育体制,通过“封官”来让学生取得成就感,民办贵族学校通过“特权”来让学生享受“不凡身份”,孩子们通过显耀自己家庭的财富和地位来取得“心理优势”,这样通过外在的认定方式和物质手段,培养出来的不是真正的未来领袖,而是一批内心自卑无能,外表虚伪张扬的纨绔子弟,是培养败家子的教育途径。今日学堂让学生发掘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为核心,不许学生用任何外在的物质显耀来取得满足感,只让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挑战超越自我,以及服务他人来取得成就感。他们超越同龄人的优越感,将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训练和提升的充分信心上。

十:领袖是从事细节的专家,是从身边小事做起的行动者,不是目空一切,眼高手低的“大人物”。应试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眼高手低的当代赵括,除了纸上谈兵外一无是处的“人才”,这些人自己的身不能修,家不能齐,友不能服。依靠这些人才,如何能够担当中国人未来的“领袖”职责呢?

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修齐治平”,领袖是从完善自我做起,从和睦家庭做起,从帮助身边人做起的。今日学堂要求老师和孩子们均从个人的小事和细节做起,从具体帮助身边的人开始,实现自己的影响力,而不是无能脾气大,只喜欢发号司令的“小皇帝”。

解读精英教育二: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有何不同?国家为何需要精英教育?欧美是怎样培养精英的?

在中国,谈这个问题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当代中国没人懂真正的精英教育,也没几个人见过精英教育。国人对于精英教育的理解,基本上只停留在名词概念上。有些出国去的人倒是见过精英教育了,但是也看不懂。回来就说别人的校园怎么样好,楼盖得怎么样漂亮,课程设置怎么样多样,历史传承怎么样悠久。一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样子:只看得到大观园的结构和外表,却无从了解大观园的真正功能。可知古人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确有道理。不懂精英,不是精英,缺乏精英思维教育的理解,因此即使见到精英教育,也不懂别人的精髓在那里?怎么玩法。

可咱们中国人还有一个毛病:不懂装懂。对于自己明明不了解的东西,就敢自以为是地宣布了解一切。不仅敢乱做而且还喜欢评头品足,义正词严的“赞成”或者“反对”,实际上到底在赞成什么和反对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要对这样的人群来讲精英教育的确存在“语言不通”的问题。不幸的是我也不懂精英,也不是精英,居然也在这里评说精英教育,所以也犯了一样的毛病。

勉强有“权威”能“服众”一点的资格,就是别人一直在说我办的今日学堂就是精英教育。起码证明:我在探索精英教育,实践精英教育。成功与否不知道,是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清楚,但总算有具体行动,也有别人认为是够未来精英标准的成果吧!

一:精英教育和贵族教育

中国人总以为,这两个东西是一样的,其实很不一样。很多一辈子搞教育的专家,也经常把它们混为一谈。这就搞得老百姓更糊涂了。这里为了以后行文方便,特别把我认为精英和贵族有什么不一样列示如下,供参考。

精英的代表色是蓝色,是内在智慧和卓越的象征;

贵族的代表色是黄色,是外在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精英强调的是责任和义务,

贵族强调的是权利和享受;

精英的价值原则是贡献和服务,

贵族的价值原则是索取和享受:

精英代表心智的权威,是大众内心深处服膺的领导者

贵族代表物质的权力,是大众身体归顺但内心反感的掌权人

精英是精神领域的贵族,

而贵族是物质世界的财主!

精英追求真理和智慧,也不排斥拥有权力和财富,如果他们愿意的话,也很容易成为财主和权贵。但有不少人会选择放弃权力和财富,如果权力和财富障碍了他们争取真理和智慧的话。

贵族追求权力和财富,但不会因此得到真理和智慧。但是他们很喜欢用钱堆成好像自己拥有真理和智慧的样子。不过由于这是用钱买到的东西,所以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因此他们在面对精英的时候是自卑的。

精英引领大众,永远站在大众的前面,因为他们往往比大众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全面。因此他们个人就是大众的榜样,是示范。精英的理想和努力即使失败之后,也是大众怀念和追慕的对象。

贵族是躲在大众后面的享受者,特权者。除了他们拥有的金钱和权力外,人格,品行,作为与一般人无异。如果他们被大众羡慕和嫉妒,并列入榜样的话,并不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气质禀赋,而是因为大众也喜欢拥有他们拥有的物质条件。因此,一旦他们失败之后,便成为大众鄙视和嘲弄的对象,也正因为如此,贵族会更紧地握住自己的物质力量,他们失去物质和权力就一无所有了。

精英是艰苦塑造的结果,无法用金钱买到。而且也无法继承,精英的后代不一定是精英。只有通过高度的自我要求和严格的训练才能够造就。

贵族是可以花钱买来的,只需有钱有势,就可以轻易获得。财富是可以继承的,富人的后代当然也拥有金钱,贵人的后代也拥有被赋予的权力。

精英的评价是内在的指标,地位是自我争取的。含义就是:除了自己,无人能够剥夺其精英的地位,与权力和金钱都毫不相关。甚至连死亡,都不能夺走他们的精英地位。

而贵族是外在的,地位是被授予的。这种地位可以被追求和授予,也会被剥夺,贵族的财富和权力一旦消失后本人就一无所有。

精英致力于要求自己在知识,学问,精神和身体训练和自我控制上等等都远远地超越大众,喜欢享受“会当凌绝顶”的孤独和卓越。但又回过头来很愿意示范和帮助大众的提升。他们谦和友好,很乐意看到平民成为新的精英阶层,很乐意帮助他们拥有权力和财富。

贵族致力于用金钱堆砌一道跟大众隔开的高墙,或者用权力来包装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不凡身份。他们恐惧和压制大众提升的机会,害怕自己和后代的地位被平民夺走,竭力制造彼此之间的鸿沟。因为骨子里知道自己的虚弱和无能,所以喜欢用盛气凌人的态度来防止别人看穿自己。

精英是无法继承和遗传的,精英的后代不一定是精英。就如同武林高手的后代不一定是高手,甚至可能连低手都不是。但是由于父母是精英,可能懂得精英的成长之路和严格训练的方法,所以精英后代成为精英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也有武林世家的说法。

贵族是可以且容易世袭的。相对来说,贵族要成为精英也有良好的条件,因为他们可以用钱买来各种训练,当然也包括成为精英的训练。不过如果贵族不懂行,买来的训练也可能让儿女更弱智(如同现在中国的有钱人,买来的所谓高价“贵族精英学校教育”,强调生活上,物质上无微不至“宾馆式服务”,实际是害孩子成为更加无能的一群消费者)。因此,贵族的财富和权力也经常会成为子女“无能”的造就因素。

如果需要举例子:比尔.盖茨,巴菲特等就是精英。洛克菲勒家族,摩根家族就是贵族。

奥玛巴总统是典型的精英,小布什是不太典型的贵族。

中国目前为止,没有精英,连贵族都没有。只有一堆以为自己是“精英”和“贵族”的暴发户。

现在,了解到精英和贵族的不同,大家也就知道“精英教育”与“贵族教育”有什么不同了吧?

我相信大家都同意:国家要强大,可以没有贵族教育,但绝对不能没有精英教育。

英国人深深知道这一点,历史上真正的精英教育典范是在英国(德国/日本是国民大众教育的典范)。后来的美国人也深深知道这一点,美国的教育,具有非常根深蒂固的精英意识。而且,比英国做得更好的是:美国把精英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的最好!这样的国家,怎么可能不强大?他们太有理由掌握全世界的财富和权力了。

可惜,我们国家没有精英教育。我们连对精英教育需要的意思都没有,教育部门甚至还会拼命打压与他们的打工仔教育模式不同的任何教育模式,当然也包括有一点点“精英”萌芽的教育模式了。所以,中国只好“永远为世界打工”:用众多老百姓的血汗,以及国家牺牲的资源和环境,来制造和供养出一批暴发户的贵族阶层。因为实在没有精英能够来帮助百姓脱离苦海。

贵族教育很简单,用钱堆出来就是了。像“流星花园”电视剧里的那种“优美的教学环境,齐全的教育设备,高档的运动设施,周到的后勤服务”等等的“私立贵族学校”,很容易花一笔钱就“造就”出来了。这种中国特色的贵族学校里的学生,有一个特征就是喜欢互相比较和炫耀自己家庭的“财富”和“权力”。以及自己拥有的各种“名牌”和“时尚”,反正学校和学生,都是在显摆各种各样的物质条件来彰显自己的重要。他们除了这些东西外,就无法用自身的实力来赢得别人的尊重。这就是这种学校的一个重大特征。

这种学校的课程特点,也是充分反映物质条件的显摆。比如清华想要自己显得“精英”一点,而且国家拨了很多钱,用不完,就开设了“高尔夫”课;据说某知名大学还设有“博彩”专业的,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有钱人才玩的起的,所以以为这些东西就代表“精英”。国内中小学私立贵族学校竞相开设的各种“时尚”消费课程,大力推荐世界名牌,都是如此。其实都是想让暴发户装得贵族一点,时尚一点的化妆手段,跟真正的精英和文化一点关系也没有。

这种私立贵族学校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老师怕学生。因为学生是来花钱的消费者,老师是打着教育名义的穷服务生,贩卖知识的商人,当然处处要看“上帝”的眼色行事。如果学生告老师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不好,校长一般会批评老师,甚至给教师除名。所以,老师需要“哄”学生来保住自己的饭碗。本质上说,除了物质条件相当“优越”外,这种学校的教育内容,方法,质量,与非“贵族”学校其实没有本质差别。

这些学校还有不同的称呼,比如他们喜欢称自己是“精英学校”,喜欢与国内外的名校挂钩,以期一个响当当的牌子能吸引来更多地消费者。不知道真正的精英名校,都是不设分校的。耶鲁大学几百年了,居然连一所分校都没办,如果换在中国,早就建几百所了。培养出包括宋氏三姐妹在内的多位总统夫人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也没有分校,甚至很多平民百姓都不知道这些学院的名字。君不见,中国的“剑桥英语学校”不知就有多少,到处在开,英国剑桥也没有来“维权”因为他们看来这简直就是中国人自己骗自己的笑话。

消费者也不懂什么才是精英学校,以为花了钱,就是精英。家长们也认为:进了精英学校,孩子将来毕业出来,就是当然的精英。比如国家投了几个亿建了一个漂亮的校园出来,便宣称为百姓们创造了一个“优质学校”(这是政府部门含蓄的“精英”提法),浑不知优质是要时间来积淀的,不是金钱能够堆得出来的。家长们也看见硬件不错,校园很漂亮,就以为真的“优质”,纷纷花高价挤进来。可惜,这些人(校长,老师,家长,学生)都不了解的一点就是:凡是用钱就能够买到的东西,跟“精英”都不会有什么关系,反而是真正的精英,倒是经常能够创造大笔的财富。精英是训练出来的,不是买来的。

这种贵族学校,即使是私立的,基本上都不能算是真正的教育。因为他们的运作方式是商业化的,无论叫“精英学校”也好,“优质学校”还是“名牌学校”也好,本质都一样,都是一种商业关系。所以,既然是商业关系,学校与老师的关系就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非关教育。

家长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就是消费者和销售商的关系。更简单更直接一点的说法:是骗子与傻子的关系。

精英教育很简单,不要钱就可以做。当年的西南联合大学,破旧的校园,寒酸的教师和学生,培养出了世界第一流的学生。更早的孔子,办的更是真正的精英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当时的“世界级人才”和领袖。

精英教育也很困难,花多少钱都砸不出来。中国已经花了多少钱在教育上了,目前一所像样的精英一点的大学都没有。连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也被知名教授说已经被“香港大学打为三流”,连二流都算不上,还谈什么精英,那可是大陆“超一流”的大学。

国家也着急啊---天天催教育部门,要创“一流大学”(其实就是精英大学的意思),花了大把的钱砸给心目中的“苗子”,如清华北大。这两校是真有钱,成天想的事,就是怎样把钱花出去。可投了不少钱,离一流大学的梦不仅没靠近,反而越来越远了。

因为国家和大学的校长,都不懂“精英教育”是什么东西,该怎样办。他们只知道“贵族教育”,只知道砸钱,大有暴发户的风范。

精英教育简单和困难的关键,就是谁来做?有人说:如果是蔡元培来做,那里原来是不是学校都没关系,他办的一定是一所真大学。相反,如果是官僚来做北大校长,北大一定变官场—高校行政化。

让商人来做清华校长,清华一定变商场---教育产业化。

让不懂教育的官员们来管理学校,当然就是----教学泡沫化。

用作工厂流水线的方法来生产和学生,搞“标准化教育”,自然就是考试标准化。

这四化就是中国教育的四害,或者说四大症结!

所以,我们现在的大中小学,非但没有精英学校,其实连真资格的国民教育都没有。兰德公司不是说了吗?中国的教育完全是一个失败的例证,越来越走上真正教育的反面。

我认为,如果是黄石公和鬼谷子来办教育,他的学校即使是一座茅棚,也一定是精英学校。你看苏秦张仪,韩非李斯,孙膑庞涓,全都是厉害角色,哪一个是省油的灯?全是名留青史的“精英一族”。

王阳明来办学校,即使是一座破庙,也一定是精英学校。你看他的弟子,一个个都是朝廷重臣。

可教育部会认定他们具有教师资格吗?[民办教育促进法]会承认他们的学校是“合法”的吗?估计最有风度的表现,就是把他们招进大学当个博导,收编进“体制”,纳入国家教委“统一管理”。于是一样,这些不世之才,也照样只能培养打工仔去。精英教育的土壤,已经在大陆被彻底破坏了。

解读精英教育三:美国的清洁工为啥比中国的医生更有“钱途”?

我在给武大商学院的MBA课程班学员讲“帝王之学”系列管理课程的时候,来上课的很多都是很有成就的老板,我问了他们一个问题:

“美国的清洁工,每年的工资收入可以达到四至五万美金。请问是什么因素让美国的清洁工比中国的大学教授,比中国的医生们更有钱?”

在美国,医生是最有“钱途”的职业,清洁工可能是收入最低的职业。不过,美国的清洁工,可要比中国的医生要有钱多了,每年的薪水是4-5万美金。

这种现象,用传统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资本投入理论,供需经济理论等都无法回答的问题。用清洁工的案例,而不是其它,是因为其它都更复杂一些,比如,美国的汽车工人每小时最低工作居然是27美金,一天八小时就是216美金,而中国干同样活的汽车工人,往往一个月只有一千多元,只等于美国工人一天的收入?差距达三十倍之多。

有老板回答:“两国的货币购买率不一样,不能因为按汇率换算,就说美国清洁工比中国大学教授更富裕,中国的教授的实际生活水平,应该比美国清洁工要高!”。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

不过,如果大家知道沃尔玛出售的牛仔裤只需10美元,一双很不错的运动鞋也只需25美元,一辆丰田的凯美瑞一万多美金就可买到,比在中国买更便宜;一栋我们称为“别墅”,别人叫townhouse的郊区独立住房,清洁工只需30万美金就可以买到;知道这些数据后,你就知道美国的清洁工比中国的教授过的更潇洒是很自然的了。

另一个老板看这个回答解决不了问题,就说:“是因为美国人剥削了中国人”,其他老板大笑。我说这答案的确很搞笑,很像是愤青的话。不幸的是:这个答案基本上是对的。

问题是:美国的清洁工,到底是如何剥削中国人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呢?难道你们愿意付钱给美国清洁工去扫地吗?到底是谁抢走了你们口袋里的钱,去发给了美国的清洁工?

大家都傻了眼,不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答案很简单:是美国的精英阶层,抢夺了全世界的钱,并把这种利益分给了美国所有的民众,不仅包括了清洁工,甚至包括了无业的游民。因此,美国人竭力限制移民,不让其它国家的人也能够直接享受这一成果。

这是因为美国的清洁工,绑架了本国的精英们为自己赚钱,当然富裕。中国医生的收入经济基础,主要靠大批农民工兄弟的无私奉献,附加价值很低,自然连美国的清洁工都比不上。

精英教育是大众绑架能力最优秀的人群为自己打工的最佳手段。

原因就是:这是老百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同时,也是权贵们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这个世界上,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互相依存,彼此促进的。

美国就是这样的选择:权贵们造就了精英教育,但是他们也打开了平民们晋升为精英的道路。同时,精英们为了自我实现,心甘情愿地为美国人民打工,让美国人成为全世界最富裕的国民。

抢夺的方式,就是他们的大脑。比如,美国人让中国帮他们制造耐克鞋,每双12美金,其中中国人赚了1美金。这可是美国人的恩惠,在座的老板如果接到这种委托,会很自豪的吧?可是美国人可以把这双鞋卖80-120美金,在中国,这些鞋的价格是500元至一千多元。美国人在制造耐克鞋的物质上没有什么贡献,但是他们贡献了这双鞋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品牌概念,广告,营销等等。这都不是中国的普通打工仔能够做的事情,这些事情都需要有创造力的思考者和管理者,我们中国的教育培养不出来。

最典型的抢钱高手,就是全世界的首富比尔盖兹和巴菲特这等人了。比尔盖兹用一张成本不到一美元的塑料光盘,卖给你的时候收取了数百美金。而且它的销量还特别的大,当然为美国赚进了大笔的钱。英特尔公司把不值钱的沙子,制造成“芯片”,赚进全世界的真金白银;投资大王巴菲特就更“毒”了,连沙子都没有提供,只用一些电子信号,就把全世界的钱都赚了去,白手起家创造了几百亿美金的家当。而这样人,美国有一大批。这些就是美国的精英阶层。

他们赚到的钱,很少部分子自己用了,其他大部分的财富,都通过一系列的分配方式,让全体美国人与他们共享。因为美国的精英教育实在太好了,培养的这种抢钱高手实在太多了,所以他成为世界最富裕的国家,所以他的清洁工都比中科院的院士更有钱。

而中国最富裕的财富群体,主要是两类人:一是地产商,靠土地资源和垄断的政府资源,银行等,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二是矿老板,靠出售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来赚钱。剩下的各种老板,包括在座的制造业的老板,靠的是出售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而致富。这些老板的致富,不太可能让老百姓跟着沾光,反而因此生活更加痛苦,如矿老板的工人,赚点小钱往往要冒生命危险,过着牲口一般的日子。企业的打工仔们,也像机器一样在工作,心甘情愿地被全世界剥削。

如果不改变,当中国各种资源卖光的时候,就是中国人真正的赤贫到来了。现在我们作为国民最自豪的全世界制造大国,所出售的资源,是中国的“人口红利”,10年后,中国的人口红利就将消失,此时中国也剩不下其他什么资源好卖,如果不改变的话,就是中国人再度贫穷的日子又来了。

想知道未来这种局面的现实版本,各位请看看美国现在的城市底特律,就是中国的榜样和未来的“前途”。这个美国曾经最富裕,最繁华的城市,曾经是全世界的汽车制造中心,创造过不少世界级的首富和名人,如福特家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可是由于原有的优势不再有效,如今成为美国最穷,最萧条的城市,犯罪率也最高。

底特律贫穷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全世界不需要汽车了,实际上目前世界需要并制造了更多的汽车,可是底特律由于失去了自己原有的优势,又没有借当初的繁荣,发展自己新的竞争力,结果在全美国和全世界越来越富裕的同时,底特律却每况愈下,最后沦落为赤贫,一片令人绝望的萧条。希望将来的中国不要成为这个样子!

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无论是德国和日本以国民教育为主体的模式,还是美国以精英教育为核心模式的真正教育,都是中国增加“人力资源”,并长期发展的有效途径,人本身并不是资源,目前靠中国人的天然体力来创造利润的所谓中国的“人力资源”,是对人力最大的浪费。靠出售自然资源来致富的途径,注定是短命的投机。只有对人的思维和智力的开发和提高,才是真正的“人力资源”的创造。

中国目前没有真正的教育,只有一套应试体制。因此无法与日本,德国这样的真正的国民教育相比。我们连像样的制造业的脑力技术工人都培育不出来,只培养了一大堆识字的体力工作者。

中国更没有精英教育,连权贵们的孩子,也不得不加入平民学校上学,一起接受应试教育,愚民教育,结果造成一大批的“富二代”的教育失败者。现在的“留学垃圾”,基本上都是权贵家庭出身的,在国际上弄了很多笑话,也大大地败坏了中国人在国外的形象。

可是,平民们在“公平的”教育竞争中,以为“战胜了”权贵家庭,各大高校里名校生大多数是平民子弟,可是,长期来看,平民根本没有赢,反而是输了:因为那些权贵子弟,虽然只能花大钱去混一个三流学校的文凭,或者出国胡乱混几年,去买一个“克莱顿大学”的文凭回国。但是他们的父母,一定会设法帮他们搞一个好位置,会比辛苦打拼的优秀平民子弟,获得更好的工作平台,占据更重要的晋升位置。这批笨蛋们掌握大权后,会更愚蠢地让老百姓们吃更大的亏。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什么智慧,只会挥霍财富。

一:精英教育是什么?

中国人是一个很奇怪的民族:一方面,他们敢于藐视和不服从任何权威,对于任何神圣的东西都敢于践踏。他们喜欢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喜欢想:“大丈夫当如是!”,他们也喜欢造反“吃大户”“敢把皇帝拉下马”。特别是居于下层的百姓,知识不高的群体,更是充满了对于“高层”的种种愤怒和嫉妒和急于取而代之的情绪。为什么要把我排除?俺也要分一杯羹。。。。。

在这种民族心态下,我居然公开宣布:今日学堂的教育就是精英教育,是为中国人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公民的学校,而且学费很高,不是为老百姓服务的,引来了不少卫道士的攻击谩骂。甚至某些愤愤们还写文专门点名批判我的“精英教育思想”,当然,估计是借骂我抬高他们自己吧。

这其实是很可笑的:

第一,从逻辑上来说,如果你认同我的教育思想,认为我的教育不错,你也必然接受我的教育方法和行为。因此不需要反对。

第二:如果你不同意我的教育思想,也不需要反对。因为你显然不会也不能把你的子女送来读书,反对什么呢?

第三:如果我的教育效果太好,但是由于限制了某些人进门的机会,某些人怕自己的儿女将来竞争不过,因而来加以反对和声讨的话,显然就是酸葡萄心理。除非你吃得上葡萄,而选择了不要,才能说有资格来评述反对的理由。

首先:我们国家和民族需要精英,需要精英教育吗?

这个问题,我想请大家自己来回答:你参加工作,进入一家企业。你希望进入一家你的老板,上司是比你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的企业呢,还是进入一家老板和管理层的能力跟你没什么实质差别的企业?这家企业能做老板和管理人员,只是因为他们“有关系”或者“运气更好”,但是在人品,能力,德行方面,并不比一般人更卓越?

换一句简单的话说,你大学毕业以后,愿意去李嘉诚的企业工作,还是去山西煤老板的旗下打工?更简单一点来比较:假如他们都投资房地产?假如工资都一样?

答案是两可的。你可以选择去李嘉诚的企业,因为你觉得这样才有学习和发展的空间,有很多优秀的,人品能力都出众的前辈,会让你在工作中学会很多宝贵的经验,愿意把他们的调教下和自己的奋斗中成为今后的精英。甚至与你愿意拿很少的工资都愿意追随李嘉诚。如果你做了这样的选择,代表你选择了精英和精英教育。

如果你选择了山西煤老板,情况就很复杂:可能是你相信运气,跟这种运气好,但综合素质并不高的老板一起“成长”,可以沾点光。而且,跟这样的老板你没有压力,一定要自己进步和提高,只要能混日子就行了。另外,这样的老板与精英老板不同,他会喜欢马屁精,只要投其所好,就有可能提升。而精英老板,如果你没有本事,叫他“亲爹”也没有用。因此,如果你选择了煤老板,就是不承认精英的价值,当然也反对精英教育的必要。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你选择帮煤老板打工,是因为你自己是精英,跟笨蛋在一起更能显出你的超群本事,甚至比你在精英云集的地方更容易混水摸鱼,具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因此,你本质上不反对精英,但是反对别人成为精英,对你造成威胁,因此而反对精英教育。这种人,一般是独裁者,将来喜欢搞愚民政策。这种人,我们最好是敬而远之。

不过,中国还是需要精英教育的,而且,可以也必须有精英教育来带动国民教育。最终的路径,我不会期待我们有美国式的精英群体的出现,但是我们至少要有日本式的教育格局,我们才会真正具有竟争力。而日本,就是用精英教育来带动国民教育的最佳范例。希望中国还有机会进行这样的选择。

解读精英教育四:中国是精英教育的鼻祖:帝王之学——中国古代的领袖和公民的教育目标及书目推荐。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早,也最完善的领袖和公民教育的精英教育体系。国际上公认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官管理制度,而这个制度的基础,就是几千年来的一整套教育模式;可惜,这个传统都已经被我们这些不肖子孙给丢光了。我们现在回忆一下历史:

孔子之前的学校,是不对老百姓开放的;那个时侯是“刑不上大夫,学不下民间”,教育是统治者维持自己特权的工具。孔子最大的价值是打破了这种垄断,让百姓们也有机会得到良好的教育。不过,这种教育并非是百姓们自己所需,而是为了让他们也有机会通过教育的提升,而进入“上流社会”,为统治者服务。所以,孔子的私立学堂,显然是培养当时各国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的地方。你看他的培养目标是“君子”,也就是品德,知识,智慧,自我管理能力都超越普罗大众(孔子称他们为“小人”,就是普通平民,小人物的意思)的优秀人物,而且孔子很有系统地这样做了。所以,孔子的学堂,显然是致力于为鲁国和其他国家培养管理人才的教育机构。孔子的学堂,为原来无法走入高层的下层民众,提供了一个接受精英教育并挤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同时也为国家提供了一个更广泛地吸收人才的机会。

不过也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孔子的教育目标。当年就有一个叫做樊迟的年轻学生特别死心眼,讲究“专业对口”,读书就是要找工作。不懂孔子学堂的性质是培养未来鲁国和列国的领袖和管理者,而不是打工一族,所以就很冒失地跟孔子说:他想学一点实用专业技术知识,好毕业后混碗饭吃。由于当时是农业经济时代,没有工厂,也没指望学学汽车制造,电脑技术之类的专业课。所以只是希望孔大师开设两门当时最实用,毕业后也最容易找到工作的“种田”和“种菜”两项实用专业技术课程,准备毕业后去农村做一个承包专业户。

孔子没好气地想:这学生实在太呆了,连基本的帐都算不清楚。我这培养未来领袖的学堂,全国只有一家,别人想模仿都模仿不来。你要学的这种培养打工仔的普通职业技术学校到处都是,这呆子学生辛辛苦苦,花了这么多腊肉做学费入学(我们要知道当年的肉可是真正的绿色食品,孔子那个时代是只有贵族和七十岁的老人才能吃的,十条干肉,是一般的工薪阶层绝对拿不出来的一大笔财富),花这么多钱到我这里来读帝王之学,居然只想学点打工谋生的简单技术,实在太浪费资源了。老夫子于是就很有礼貌,很谦虚地说:虽然自己年轻的时候很穷,什么活都干过,打过不少工,因此对很多杂事都很擅长(吾少也贱,多能鄙事!)。不过你想要学的专业技术我虽然也懂一点,但肯定天天在做这份工作的老农民显然比我更有权威;学生要学技术,当然找最好的师傅,而且他们据说还不收学费,给他们当当徒弟,干干活就免收学费了。在我这里花这么多的学费学这种应用技术,性价比太划不来。不知道后来这学生退学转专业的时候,是否把送来的十条腊肉也带走了,书上也没记录。

不过象樊迟这样死不开窍的学生并没有死,直到现在还活着。今天的家长们,基本上都是“现代樊迟”。有家长花五六万元一年的学费,把孩子送到今日学堂读书,却最关心今后怎样参加小升初,中考,高考,如何取得高校奖学金,专门来问我。我有些哭笑不得,只好无可奈何地说:根据市场规律,目前参加这些考试表现最好的是政府的各级公办学校,他们每年都培养出大批的各级考试“状元”,目前今日学堂在这方面毫无建树,所以与其听我忽悠,给你们一个未来的“升学保证”,不如您直接去找现在的应试教育“成功者”更可靠。而且上这些学校,理论上还不需要花钱。当然走走门路花点钱也少不了,不过绝对比上今日学堂便宜得多。其实也难怪这些家长,他们这辈子,只知道读书,考试,打工赚钱这一条路,就算花大钱上了“培养未来领袖和公民”的精英学堂,他们也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骨子里想的还是怎样去当打工仔,就像樊迟一样花钱上孔子学堂却成天琢磨怎样种田,真是有趣。

后来孔子的弟子们继承的儒家传统,把孔子当年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的精英教育目标,实施得更加具体化了。比如四书中的“论孟大中”,其中[论语]要培养的是“君子”,当年开过的宰相赵普辅助皇帝,先是靠“半部论语打天下”,再靠“半部论语治天下”,这证明论语不是培养领袖的“精英学堂教材”是什么?孟子要培养的是“养天地之浩然之气”的大丈夫,结果孟子和他的弟子们到各国访问的时候,国君接待他们的礼节就像国王一样(分庭抗礼)。儒家的学生们,后来都是国家领导人的重要助手,连关云长这样的武人,也要“夜读春秋”。

[大学]一书,可以最直接地把它翻译成中国最早的“领导人必读教程”,因为“大学”的含义,就是“大人之学”,意思就是要做精英人物---大人,所需要学习的东西。主要的教学纲领和目标,就是培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领袖人才和优秀的社会公民。[中庸]一书要教的就是作为领导,应该如何全面地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高深学问,是领导人高明眼光和高超手段的培养教程。这个级别的境界和修养,是做打工仔所不需要的,只有要当领导的人才需要去学习。所以,可以说,[四书]就是中国儒家培养管理人才的一套系列精英教育经典教程。

不过,中国古代培养顶尖人才的教程并不是[四书],而是[老子道德经]。很多人都知道这是一本专门写给“候王”这个级别的中央领导阶层看的中国古代高级领导学内部教程。如果说,儒家的经典,教的是管理人员具体的战术教程的话,[老子道德经]就是给制定政策的“战略家”一级的智囊人物学习的尖端培训教材了。康熙入关,他的团队成员,有两本必读的高级领导学内部教程,一本就是[道德经],康熙还不厌其烦地亲自写注解,要求他的管理层必须经常习读,当作做官升官的红宝书。另外一本就是把[道德经]里的道家智慧具体使用到治国和军事方面的实例应用的案例教程,该书收集整理了很多在极为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和处理方式的实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这本案例教程就是[三国演义]。

靠活学活用这两本书,再加上一本儒家的[孝经],就让康熙带捌万满人部属,就轻易地成功控制了四亿多人的汉家天下,可见道家管理思想的高妙,谁用好了都不得了。而且不是你汉人才可以学习的,谁学好,谁受用。

实际上,现在的西方高级知识分子,都很重视【老子】这部书,他们认为:“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是一棵烂掉了根的大树”(李约瑟),目前西方学习中国的【老子】和道家思想已经是一种时尚,怪不得西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这么多。

汉朝以前,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期,有几部水平很高,专供中央级领导干部或者想进入中央领导核心部门的人研习的领导学教程,很有代表性:一部就是[吕氏春秋],另一部更系统一些的,是[淮南子],这两部书,骨子里都是讲的“帝王之学”。都是培养未来的领袖人才的书籍。不过后来的统治者都不说,用而不言,所以很多人不知道。皇帝们更愿意让大学学习儒家的四书五经,做好管理人员就行了,关于更高的战略思想的问题,不希望太多人去思考。只有少数有心人,研究透了,皇帝们就提拔起来做助手,治理天下。

现在有些读者明白了:怪不得今日学堂的孩子,目前读的全是这种书:学堂学生第一本必背的书,是[道德经]而不是[三字经]也不是[弟子规]。今日学堂的校本教材,内容全是上述的经典。所以学堂声称是为中国人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公民的学堂,其实是继承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原则而已,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

目前今日学堂11岁的孩子课堂正式开讲和学习的语文教材,就更像是[帝王之学]了。他们使用的[四书]讲习版本,是张居正的[皇家读本],这是张居正当年给小皇帝当老师的时候写的教案。还有一本是[资治通鉴]的张居正讲解版,这本书一听名字,就知道是给管理者:当时的皇帝和小皇帝以及辅政大臣们看的书。还有入门级的[帝鉴图说],都是领导学的好东西。这里特别推荐给大家,可以参考一下,各位要培养孩子真正的“领袖气质”,只能在家里,别指望学校了。那里只会培养打工仔!

中国靠这一套古代的领导学系列课程,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文官管理制度,绵延两千多年而核心价值依然不改,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中国古代的管理模式依然是高效和精炼的,因为它培养的人才不一样:精英善于把复杂的事做简单,庸才善于把简单的事变复杂。古代的县一级干部和管理人员,其编制比现在的乡镇还小得多,可是一切井然有序。现在我们如此庞大的官员体系,仅仅县一级的官员设置的数量,就比古代的一个省级和州府全部官员加起来还多得多,可是真正做起事情来却处处捉襟见手,管理效率的差距可见一斑!因为现在的人与古代的人不一样。今天的很多“管理人员”,其实思想水平只是工人一级的,中国缺乏真正的领导者。这是我们共和国的总理都承认的事实。

我特别推荐真正想要把孩子培养成未来的领袖的家长们,一定要认真地看看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这是一本当年他培养未来皇帝的“绝密家庭内部教材”,也就是他在皇宫里日常教训皇子们的话,其中就反映了他的领袖学精英教育思想。你当然会知道这个人培养了雍正和乾隆两个优秀的领导者,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繁荣盛世,而不是仅仅把皇位传给了后代,他们管理的精髓也同时传递了下来。这部书就是雍正皇帝(当时还是皇子)时候记录的心得笔记。显然他学的最好,所以后来皇位传给了他。

现在的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自己孩子是小皇帝,希望将来孩子能当上现代皇帝“总统”。可是自己偏偏不成气,这辈子没当过皇帝,根本不知道皇帝是怎样做的,却自以为是地乱搞一套,胡乱培养“未来的总统”,岂不是笑话。有了这部书,家长们就不会傻乎乎地按自己想象的,或者是从电视剧里看来的方法教育孩子当领导了。各位认真看看[庭训格言],就知道大清的江山,绝不是偶然得的。能坐上皇帝的位置,也不是仅仅靠“幸运的精子”。当领导,的确得有一套办法才行。

不过,提醒一下各位:中国的这些绝对正宗的领导学教程,学习的方法绝对不是现在学校里教的那一套,也不是把这些文章背诵下来就管用。这套大家都很熟悉的方法,最多只会培养出一批书呆子来,运气不好的,连书呆子都培养不出来。你也别偷懒,把于丹讲论语的录像拿来让孩子看,以为可以培养领袖,错了,只能培养作秀的演员不能培养领袖。中国这些帝王之学的古书,之所以能够培育领导者,关键是“知行合一”的教学手段,最起码,也得像孔子一样,在与学生的交流,对话,探讨中学习。教学方式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迫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进步,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达到所谓的身体力行,才是帝王之学入门的窍门。不懂这一点,这些书学了也白学。

关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有兴趣者请参考我博克里的[今日学堂论语课系列]课堂记录版,大家可以看到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在学校教育模式的课堂教学方式。衷心希望各位家长能够为自己的小家和我们的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管理者和领袖人物。当你能做到这点的时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让你真正成为“家长”----家庭里的领袖人物。同时也一定会让你也成为你所在工作单位的“领导人物”,也会让你成为身边亲朋的“意见领袖”,帮大家排忧解难,理清思路。所以,中国的“修齐治平”,真的是很有道理,一气呵成的。

 

解读精英教育五:中国为什么最多只能成为三流的国家?国家为何需要精英教育?

 

国家是由人组成的。组织也好,政府也好,党也好,其实全都是人组成的。显然,由一流的人构建的国家,当然就是一流国家。由不入流的人来构建的国家民族,当然就是不入流的国家民族。一流国家不是“第一名”,也不仅仅是经济发达这一个指标,而是人民的生活质量高,社会稳定。美国是一流国家,日本也是。澳大利亚,英国,德国等等都是一流国家。连新加坡也是一流,台湾正在迈向一流,目前还不是,应该至少是二流,比大陆层次要高得多。连香港也在向一流走。全世界有点名气的国家,恐怕只有中国正在向末流走(当然,缅甸,北韩等流外之国我们可以比他们自豪一些)。

我对中国人才构成模式的研究表明:中国的人才构成模式,在最理想状况下只能达到第三流。所以结论就是:中国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成为一个三流国家。如果不太好-----就不知道是第几流了。从各种实际发生的事件来看,正在持续堕落中,也就是说:正在走向末流。与御用文人们大力鼓吹的,老百姓们也津津乐道的“中国正在崛起”论调不同,我看到的是相反的走势。好像美国智库:兰德公司东亚研究所新出的一个中国趋势判断,也是说中国在走下坡路。他的结论比我更悲观。

也正是因为有如此判断,对于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某些激进的人说要进行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我却一点也没有兴趣。我认为就算你把西方的政治,经济结构全搬过来,但别人在一流人才结构下可以运作得很好的东西,让我们国家这个连三流都不是的人才结构来运用,绝对讨不了好,可能会更坏一些。比如南美很多国家照搬美国的“体制”,结果由于人才无法配对,根本就没有用。所以我还是认为:要救国,得先救人。要救人,就得办教育。国家要想真正成为一流的国家和民族,就必须先搞出一个能出一流人才的教育机制。

在89年的时候,同学们争论怎样实现中国的民主问题。我说中国不能有民主,因为中国人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肯也不能为自己负责,所以不配享有民主。中国人的治理,不能学美国等西方国家,只能搞精英政治,如新加坡那样。除非经过很长的一段时间国民教育程度提高后(至少60-100年),那时才能谈民主制度。当然,当时我这种理论属于“反动理论”,热心“民主自由”的同学们没人同意我的理论,激进和兴奋的同学们都说我是“保皇派”,不过没打我。当时局势全是一边倒,光看这些作为“社会精英”们的大学生们缺乏思考的行为表现,他们激烈的情绪和绝对谈不上理智的行为,如此缺乏思考和判断能力,做事情一厢情愿,用最不民主的方法来“争取民主”,我就可以断定:中国不能也不敢搞民主,一定只会坏事。后来得到的结果,你们都知道了:果然比89之前还更变态。

当然,我这个“精英和文教救国”理论你们可以置之一笑,当作我的书生之见。我的确只是书生。

这里也继续讲常识:一个健康的社会和一个健康的教育系统,就是不断发掘本民族的优秀人才,并给他们机会充分发挥其能力,让他们承担社会的主要责任。同时,在承认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则下,我们了解这仅仅是指机会的平等,而不是能力的平等,更不是责任的平等,更不是权力和财富的平等。实际上,把人看作一样的,绝对的平等主义会带来可怕的判断失误,也会带来社会的无序和和混乱。佛说众生平等,是指机会和可能性的平等,你总不会以为你与一条鱼一样平等吧?你也不会认为你已经成佛了吧?你只是与鱼一样,都有成佛的可能性而已。

在能力上和结果上,人与人的差距是巨大的。商业上承认的个人能力差距至少是400倍以上。简单地说,就是你一年拿一万元,另外一个跟你干一样“工种”的人,可以拿400万元很正常。实际上,商业上的个人之间的差距,可以高达万倍以上。比如同样是辛辛苦苦做老板,你赔钱,但别人赚大钱,这差距有多大?马克思“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价值理论”,在现代经济现状下面显得极为“理想”,谁去真正实行这种理论将极为可笑。这是一套适合与工人管理模式的经济理论,无法适用于目前的社会经济现状。

差距更大的是文化上,思想上。这里人与人的差距就实在是无法估量了,说是差亿万倍都不过分。例如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至今写不出第二本[老子],人类至今无法贡献第二个释迦牟尼,也没有第二个达.芬奇,出现第二部[神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人类的精英,一个人比上亿的普通人更值得珍惜。历史上多少亿的人来了又走了,连痕迹都没有留下。而人类这些精英人物,却留下了最宝贵的财富给后人。因此社会中的精英人才可以说是无价之宝。

如果把人当作资源来看的话,用矿产来比喻,人类最优秀最卓越的人,就如同钻石和金子般,我们值得用各种方法费很大的劲去发掘他们,把他们挑选出来,提炼出来,让他们的价值得以实现。差一点的人,就好像银子和铜铁,都是社会结构中很有价值的人才资源,用好他们也可以为社会带来积极良好的帮助。至于最普通的人,就如同身边到处都能见到的石块,虽然也是不可缺少的“可用之才”。但显然不需要如此费劲地去“挖掘”和“提炼”了。

非常幸运的是:在自然界,钻石就是钻石,泥土就是泥土;它们不太可能互相转化。人也有天生的钻石和泥土。比如说爱迪生这类人,老子和释迦牟尼,孔子这种人,几乎就是天生的钻石。他们不是这个社会能够“教育”出来的,只需要这个社会提供机会,他们就自己变成钻石。当然,我们现在中国,这几个人如果存在的话,社会估计也不会给他们成才的机会:比如佛陀,孔子这样教育了亿万人的优秀教育体系,无疑是“非法办学”的,而且教学内容和方法不符合国家教学大纲,也不符合“义务教育法”和“民办教育法规定”,要坚决取缔。老子的论文不符合发表规定,不予刊登。爱迪生连小学文凭都没有,不能进研究室,只能打扫卫生。

所以,即使是这些不需要教的天才,也至少需要发挥能力的平台。中国已经没有这种平台了,就算出了钻石,也要毁掉。

不过社会也有很多人,无论你怎么教育都没有用,估计就是天生的泥土。他们毫无疑问这些人是社会的负担,但是这样的人如果不多的话,社会还是能够养得起来的。可是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的人是可上可下的中等资质的人,他们有可能成为钻石,但也有可能成为泥土。当然,实现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教育。符合常识的教育,就是提高的教育,这种教育把石块转变为钻石。优质教育的含义,就是转变的成功率高,尽量多转变出一些钻石,少制造些泥土沙石。

同时,钻石也可能化为泥土,而且钻石变泥土非常容易,要比泥土变钻石容易得多---同样是经过“教育”。这证明劣质教育力量的要比优质教育的力量要伟大得多。从来都是破坏比建设更容易。

因此,每一个社会的统治者,其实都很重视教育。聪明的统治者,会制定一套好的方式,来不断发掘国家的人才。而坏的,无能的统治者制定的制度,就是破坏这个人才生成过程,而最终,就一定会导致社会次序的混乱和崩溃。

大家如果同意这个理论,就当然知道:精英人才是每一个有点脑子的国家都急于培养,保留乃至“高价引进”的资源了。一个社会的档次和“主流”,就是看这个社会使用什么级别的人作为它的“精英阶层”,也就是拥有财富和权力的阶层是由什么人构成的。如果是具有伟大人格的真正的社会和人类的精英构成,当然这个社会就是一个健康和发展的一流社会。如果权力和财富掌握在没有人会尊重的流氓和坏蛋手里,自然这就是一个不入流的国家和社会。这个社会也必然不会有人尊重

很多中国人不喜欢我提出的这个精英社会理论,认为我是统治阶级的代言人,忽略了“普罗大众”的利益。会认为一个重视和提拔精英的社会,普通的百姓会吃亏。中国人一向喜欢“均贫富”,一向喜欢“吃大户”,一向认为“王侯将相,另有种乎?”。这个不服气精英,也不在乎精英,更不会有意地培养和保护自己国家精英人才的人民,一个只知道屈服于权威和压力的民族,其结果就是注定了贫穷落后和遭遇不断的灾难。有人说,为什么中华民族千年来如此多灾多难,我认为是历史必然。因为我们的民族自己选择了多灾多难的历史和未来。

这批平庸而自私的国人不知道的是:如果你把真正的精英推上权力和财富的地位上时候,不是精英们占了你的便宜,而是你“绑架”了精英,让他们为你服务。如果你们每一个人都不服气精英,不给他们机会,而是把流氓和骗子傻子推上权力和财富的宝座时,倒霉的是百姓自己。

就像明朝把自己忠实无私的精英如袁崇焕等人杀掉,老百姓们把李自成这样的流氓请上台,结果就是大灾难。他们居然会弱智到相信“欢喜开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就像现在的百姓们相信电视广告“一杯奶强壮中国人”一样,是不会思考的弱智群体才会接受的方案。结果当年这些自以为聪明的,投机取巧的民众们,不仅丢了财富,还丢了命,他们损失了全部。他们这时还特别“无辜”和“悲愤”地说:为什么呀?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说得好好的吗?

这就是没有常识的结果:民众不能指望一个不收税的政权上台,只能希望一个愿意把税用到正当地方的政府上台。老百姓们只有愿意听不好听的话,才会有幸福的日子。因为真理总是不令人愉快的,忠言总是逆耳难听的。只有谎言才美妙甜蜜,只有骗子才会殷勤有加。

中国人不能实行民主政治,还因为中国人自私和贪婪的本性。比如我说今日学堂不收工薪阶层的子女,有自以为“正义”的人士就“气愤”,以为这剥夺了穷人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力,以为我“势利眼”。只想为既得利益者服务,只想让权贵们好上加好。让百姓们更没有机会。

这些人的基本逻辑是:只要是好的,俺都想要!你权贵们有的,我都要拥有。这也对!理想生活人人有资格。但是他们“都想要”,但自己却不肯付出努力,希望别人送给他。不会去进一步“反躬自省”,思考自己的责任和权力其实是对等的事:你想要你就去争取啊,只要你拥有相同的条件,谁敢不录用你?如果你的孩子上不起今日学堂,只能证明你不够努力:为什么别人就可以达到标准?

你不努力没人责怪你,但为什么要把自己不努力导致的结果,来批评“今日学堂”的教育“不公平”?民主的含义是:个体怎么做都是合理的。即使你不同意,它的价值标准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它会自由地承担结果。比如说:今日学堂的规矩太高,大家都不去读了,就只好自己承担责任:倒闭。

甚至连个体违法都是合理的,值得尊重其权力的:只要他违法后愿意接受处罚结果就行了,当然不愿意的话就只能强迫他接受结果。这就是因果律的作用,人人都逃不出因果律!

因此我们的国民性就是非常违背常识的:每个人骨子里都想当精英,其实又都在拖精英的后腿;我们以为把别人踩下去,是我们“精英”起来的唯一方法,所以妒贤嫉能是我们这个社会共有的价值观。你们在这里看文章的每一个大学生,一定都有这个价值观:回想一下你对于自己当学生时“成绩优秀”的态度如何?沾沾自喜同时有些恐惧,怕别人追上吧?对于比自己成绩好的学生,嘴上夸奖心中却恶毒地想:下次考试他最好生病。有一个高中生知道班上的一个同学的白血病,居然很高兴地说“好了,少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他们原来还是“好朋友”呢!如果个人有好的学习方法,也绝对不愿意分享,特别不愿意与优秀的“竞争对手”分享。只有对于差生,你们的爱心才会“启动”。会去“帮助同学”,这让你们有“精英”的感觉。这就是国民的“劣根性”。

您别骂我“忘了自己是中国人吗?”,没忘,我一样有劣根性,可能比大家还更劣一些,因为我“很中国”!国外的朋友告诉我,西方人已经把“你太中国了”这句话作为他们对于某些西方人有不良行为的“恭维”。

而真正的精英,对于参加一场缺乏优秀的对手的比赛是很扫兴的,他们宁愿输给强者,也不愿意赢一群笨蛋;这与我们国家的“集体意识”不一样。因此,我们只能共同拥有一个平庸乃至弱智的社会。这个社会中,老百姓是最辛苦最倒霉的。选出来的本质平庸的“精英们”也好不到哪去,一样痛苦。他们在人性的光辉上,并不比一般人更出色。

相反的例子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人民非常强调民主的同时,也非常热爱精英。其实他们是典型的精英政治和精英管理结构。他们的孩子,很多人从小的理想就是成为精英,这就是所谓的“美国梦”,很多孩子想要当总统,要做大事。而且,他们的制度就是鼓励精英出头的制度:在中小学,各种各样的“超常教育”体系就伴随孩子们,只要你表现出过人的某方面才能,就有很优秀的老师专门为你开班和辅导,一路扶持。即使你失败,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再次尝试。最典型就是他们的高考可以考很多次,你选成绩最好的一次报给大学。这就是“尊重人才”----如果你是人才的话。

美国不仅在自己国内吸收人才,而且从全世界吸收人才。他们提供巨额的奖学金,把全世界最优秀的穷学生都吸引来美国,没毕业就有企业上门签约,让他们留下来。当然,如果你不能证明自己的优秀,移民局的人就会卡得死死的,生怕放进一个笨蛋进美国。这就是典型的重视精英和吸引精英的社会体制。

结果呢:精英们自然得了好处,他们得到了“自我成就”的需要满足,但是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拼搏,耗尽了他们的智慧和精力。但老百姓才是最大赢家,他们可以不动脑子,不费劲就过得很舒服:比如说,美国一所小学的清洁工,年工资居然有五万多美金。当然,这个例子不典型,大多数清洁工只有三四万美金。但是,中国的各位大学生,研究生,博士们,你们毕业后能拿到这个水平的工资吗?中科院院士都没有这么高的。这个价值差距,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是无法算得清为什么这个清洁工的“劳动价值”就要比中国的教授更高?甚至比中国的很多老板要高?难道美国人做清洁都比中国人的技术含量高吗?难道美国人的“体力劳动”比中国“高级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更有档次?当然,他会乐意用“剥削”来说明:美国的清洁工剥削了中科院的院士。不幸的是:这个理论比他的剩余价值理论更符合事实一些。

用我的“精英创造国家价值”理论就很好解释了:不是美国的清洁工自己更有“使用价值”,而是他们利用和“绑架”了美国的精英,占了美国精英的便宜。比如比尔.盖兹,实际上就是这些美国小百姓雇用的高级打工仔,他把一片仅仅0.5美元成本的光碟,卖了200多美金,获得巨大的“超额利润”。而且销量巨大,从全世界赚了很多钱回国,让老百姓分享了其中利润的大部分。另外的一些美国精英也在做类似的事:比如把根本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糖水,取了个“可乐”的名字,就卖得比石油的价格还高;大量地出口创汇,一年销售10亿罐以上。这些精英们,比我们本土出产的,只会出卖自己国家宝贵资源的中国“财富精英”们赚钱更轻松,更多。甚至你可以想象美国人用糖水换走我们的钢铁,衣服鞋袜,玩具,彩电,电脑等等。还换走我们人民的健康,换走我们的优美环境等等,而且这一切居然都是我们自愿付出且求之不得的。

美国的精英把一些沙子为原料的硅片加工一下,改个名字叫“芯片”,就卖出比硅价高几万倍不止的钱,这样美国怎么会不富裕。他们赚到的钱一小部分到他们自己手上,让他们成为“首富”,更多地是到了美国人民手上,让美国人民享有最富裕的生活,美国的一个笨蛋,一个失业者,都可以比中国最聪明的人还过得舒服。

所以你看出来了,中国资源出口型的“财富英雄”越富,中国的百姓就越贫穷,我们的后代就越缺乏生活基础,中国的未来就越暗淡。相反,美国的精英越富,他们的国家就越强大,老百姓就越舒服。他们不断生产的糖水不会让美国人少掉一点真正的财富,他们少掉一点沙子来做硅片也不会让国家的资源减少和环境破坏。这就是“精英”价值,你脑子不好,就只有把老祖宗的宝贝挖出来卖点小钱。卖得越多其实国家越穷,人民越相对贫困。美国精英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不断卖糖水给你,而且很多人参与,大家都有好处。中国卖资源的本来就不可持续,而且卖的时候需要各种“政府关系”,参与的都是利益集团,小百姓没有多少机会,所以滋生腐败和两极分化。卖光了就没有了,二十年后留一个破败的烂摊子中国给我们。

看了上面的故事,你觉得中国的普通老百姓,是不是很需要精英来帮他们赚钱和安排好日子?自己脑子不够用,是不是要全力支持脑子够用,而又愿意帮忙的精英们出头?

中国人不尊重精英,不培养精英,虽然很辛劳,很忙,但是只能“穷忙活”。最可笑的是:中国老百姓不需要精英,也不培养精英,还专门踩真正的精英。但是同时却特别佩服“权威”,特别崇拜“权力”,也特别容易相信骗子的话。这与美国人相信并全力支持精英,但是却绝不迷信权威,同时他们都非常尊重自己不一样。所以中国人经常把一些骗子和流氓请来做自己的皇帝和顶头上司,自己当然就是甘心做奴才。可即使做奴才也不好好做,天天梦想:什么时候轮到自己当主子。你们各位看现在的清宫剧如此流行,折射的就是这种价值观。医院里一个骗子穿上白大褂自称“主任”,他们就把老百姓根本就没有任何问题的身体交给骗子下刀,然后把毕生的钱掏出来奉上(参看上海协和医院黑幕)。骗子让老百姓喝牛奶,他们就一箱箱往家里拖;“政府”为了解决经济和就业危机,“扩招”号召他们上大学,他们就掏钱。毕业找不到工作,就考研,考研不行,再读博。自己从来不问“为什么要上大学?”。更不问“为什么要考研?”。一个大三学生写了封信给我,控诉了她在“教育体系”中受到的各种迫害,表达了她“绝对不想再读下去了”的想法,以及对“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恐惧。而且面对父母要她继续“考研”的压力下不知如何应付,来信向我求教。

她把我当权威了,好像我能够像神一样,“指引”她的生活道路。我只能告诉他:先别想考研的事情,先想想“你的人生需要什么?你怎样才能快乐和幸福?怎样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考研能帮助你的目标实现吗?”真的去问了这些问题,自己就清楚了。哪里需要“权威”和“神人”帮忙。但中国老百姓很奇怪,不愿意推崇“精英”,但愿意当“愚民”和“顺民”,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每个国家,都会有一些精力超群,聪明能干,思想总与别人不同,特别善于思考,也特别善于解决问题的孩子出生,他们就是未来最有可能成为精英的人物。他们是国家和社会的宠儿。总数量其实不少,大致上占人口比例的3-5%。这些人就在我们身边。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国家最有可能成为精英的这一些天才孩子们,他们在哪里?

清华,北大?错!!!

这批人不可能考上大学,他们全变成“问题儿童”了。中国的小学老师,绝对不允许学生的独立思考,也一定压制思想活跃,调皮捣蛋的学生,但是小学阶段的课程内容,又特别简单乏味,可非要按最弱智的方法来教。把简单的事变复杂。结果就是这批最优秀的孩子严重吃不饱,一定捣蛋。结果一定被压制批评,心里受打击,而且是不断受打击,最后厌学,逃学,统统成为问题孩子。

在国外,乖孩子其实是没脑子的孩子。教师管起来省心,但是这种孩子缺乏创造力,他们天生就不是精英的料,但他们是精英的好助手和好伙伴。所以,美国的教师更关注和培养“坏孩子”,这代表他们的想法比一般孩子多,将来的潜力很大。中国的小学老师都只喜欢“乖孩子”,这其实代表着不希望孩子独立思考,对吗?

所以,能够考取北大清华的,肯定不是这个国家的第一流人才,最多最多,只能算是第二流的。除个别人外,他们大多数人都是不愿思考,也缺乏思考能力的乖孩子。不太可能成为精英,但是他们可以成为优秀的打工仔。所以,清华的教授才会呼吁:清华的学生像是只会考试不会思考的机器呆子。

不过,即使是这些第二流的乖孩子,我们国家也用不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考取国外的留学生。因为他们是中国能够教育出来的最好学生了,美国人当然欢迎。而且他们中的多数,出去后就不再回来。他们优秀的打工仔能力,也为外国人所用了。

所以,留在中国本土的人才,能为中国社会效力的,最多,最高,也只能是第三流的人才。而且,留下来的第三流人才,还未必能够得到重用。因为我们的社会不重视人才,只喜欢奴才。只有奴才才会得到提升,才有机会拥有权利。人才只有被利用和干活的命。

因此,我说:中国最多只能成为三流国家。按照我的理论,这已经是最理想的结果了。当然,我的理论都是胡说的,自己没事瞎编出来的逻辑。我就一个担心天塌下来的乡下呆子,净想些莫名其妙的事情,做了恶梦,说些梦话。各位都是聪明人,别太当真了!

还是按照你们喜欢的理论去相信吧-----就是:我们已经自豪地成为世界第三,再过20年,我们中国就是世界第一了。

好!

很好!!

当然好!!!

按我的理论,照这样一万年都不行!!!!!!

 

题记: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它甚至不能为官僚阶层和统治阶级的子女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服务)。这个教育体系不能给社会提供许多有用的个体,它只是制造出一群投机分子.(选自美国兰德公司的中国问题报告)

 

作为家长,您是否思考过下面这些问题?您和孩子积极参加应试教育的“风险投资”概率到底有多高?

一:您的孩子考上心目中理想大学的概率是多少?

二: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后,毕业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的概率又是多大?

三:您孩子工作后,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前途有多大?

他能够胜任工作的概率有多大?

他喜欢和擅长他所做的工作的概率有多大?

他事业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四:即使您的孩子工作一切顺心,可是他身心健康的概率是多少?

五:即使他工作顺心,身体健康,可是您能够保证他拥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吗?以及他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概率有多少?

六:即使以上的关口,您的孩子很幸运都过了,但是他感到幸福和快乐的概率又是多少?

七:您现在显然是按照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来“教育”自己孩子的,可是,如果您的孩子只有十岁,您估计十年后高考体制还和现在一样的概率有多大?

如果作为家长,仔细思考以下的问题后,我相信绝对不会太自负,以为您对于应试教育的赌博赢的概率很大,看来是过于乐观了吧?

 

解读精英教育六:沙滩上的城堡----为什么说应试教育是一场风险巨大的赌博(为人父母者必读)

 

中国的父母,对于子女的期待和核心教育目标,基本上都可以很简单地总结为一项:好好读书,考上一个好大学,别的就不需要操心了。

而在实际生活中的中国家庭,也基本上是围着这个目标转的。孩子的学习问题,是整个家庭的核心。所谓的一俊遮百丑,只要孩子好好读书,成绩好,肯定就有“前途”,父母脸上就有光,其他方面的问题,基本上父母不会太在意,也没人真正关心“学习”和“成绩”以外的事情。相反,如果孩子的成绩不佳,则会很容易被绝望地打上“失败”的印记,难免出现心理上的扭曲和变态。因此,父母们为了孩子能够“专心学习”,往往任劳任怨地承担了其他所有的“外围工作”。

下面的报道,来自一个大学的报道采访他们学校的一个优秀学生:“###同学2003年10月托福考试663分(满分677分);2004年6月GRE考试,数学部分满分800分,作文仅扣1分,总成绩为1370+5;2004年6月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力挫群雄,夺得一等奖。”而且该生获得了美国名牌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出国读博士了。

作为家长,您看到这个介绍的时候,是否很羡慕,希望被采访报道的这个人就是自己的孩子?当然,如果你知道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朱海洋”的时候,不知道你是否还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他这条路。想知道他的不凡故事,请点击缺乏常识的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来常识缺乏的优秀人才

整个社会都觉得这样“很正常”,但是只要简单地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陷阱,是一场家长输不起的风险巨大的赌博。我们目前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社会的这种“集体无意识”:家长们共同为孩子安排了一个几乎是注定失败的人生道路,而因为大家都走,我们就认为就正常,而放弃了自己的责任随大流。即使明明看到了很多问题也不去思考。

我们一起来简单地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看看应试教育到底有什么陷阱?您如何避免这些陷阱?

我们先计算一下:

一:您的孩子考上心目中理想大学的概率是多少?

如果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跟别的孩子一样正常的“普通人”的话,这是很容易得到答案的:就是把心中你认为还可以接受的大学每年录取新生的人数,除以你孩子一年的出生人口总数。大致上,如果你要上全国有点名气的大学如武大,华科以上所谓的一流大学,每年全国只有区区数万名额,除以1500万以上的基数,就是这个概率了。答案就是千分之几,连百分之一都不到。

当然,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绝世天才,而且在12年的教育期内都没有反复和意外,你认为概率可以达到100%也不是不可以。

二: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后,毕业找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的概率又是多大?

家长估计现在都不会以为:进了名牌大学就是进了保险箱吧?年年扩招的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工作一年比一年难找,连北大的毕业生都有去卖糖葫芦和卖猪肉的。武大这样的“名牌大学”,每年都生产很多“啃老族”待业家中,今年的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50%,十年后情况只会更严重。今年夏天北大有个研究生毕业前夕跳楼自杀,就是因为没有找到工作,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破坏了他父母心中的美好幻想。因为他的父母是在太为孩子自豪了,从来没有想到就算上了北大,也有可能找不到工作。这个学生也从来不知道,除了读书考试外,人生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干脆一跳了之。每年高考完后,都有很多高中生自杀,现在批量的大学生自杀,已经不是新闻了。作为家长不会以为您的孩子毕业后就是人人都抢的大宝贝吧?您最好知道这个概率,也让孩子知道,不然以后想不通后跳楼的可能就是他了,恐怕您并不希望这个结局。所以最好让他知道人生并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

当然,很多家长可能认为自己可以扮演“神”的角色,会利用职权和关系帮孩子安排一个好工作,只要孩子能考上大学,取得一个文凭就行。就算如此,可是下面的这些问题和概率,恐怕您当家长的无论多有实力,也安排不了啦。

三:您孩子工作后,事业发展的空间和前途有多大?他是否能够胜任,喜欢和擅长他所做的工作?事业成功的概率是多少?

由于我们这个教育体系只教会了学生应试,从来没有教学生如何做事,也不重视做事,所以毕业生不会做事,不喜欢做事是很正常的。大学生里面大多数人都是一批只会考试,不会思考,也不会做事的“书呆人才”,我相信各位家长只要看看目前分配到您工作单位的大学生的实际工作情况,就会了解这一问题的概率如何了。有很多名牌大学生,连自己的基本生活都不会安排,据报道说还有连鸡蛋剥壳都不会的超级天才,这种人指望他们工作中有什么良好的表现,恐怕只能是梦想了。

又会读书,又会做事的大学毕业生,估计不会超过10%吧?

当然,您依然可以自欺欺人地认为:别人家的孩子笨蛋,我们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干什么都很优秀。不过要注意,除了您两口子以外,别人看您们的孩子,也毫无例外地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就认识一个家长,家庭背景很“大”,是高级政府官员加上商界成功人士双料出身。而且人缘很好,有很多很有地位的朋友。儿子从小就在“优越的生活质量中”成长,上学都是名校。不过就是不爱学习,不过不成器也没关系,送到国外混了一个“洋文凭”回来,当爹的也帮他找了不少工作,朋友们也很给面子,都给孩子安排了很轻松和体面的工作。可这孩子都不喜欢,经常把老板给炒了回家,因为觉得工作太累。当然,任何工作都没有玩电子游戏更轻松,更刺激,所以一直嫌这嫌哪的!结果最后,这孩子只好在家“享清福,图自在”了,人际关系的资源,再多也总会用完的。当然,这也是“别人家孩子的故事”,轮不到您头上,——是真的吗?

四:即使您的孩子工作一切顺心,可是他身心健康的概率是多少?

先说身体健康:国家一个权威统计机构的调查表明,二十年来,我国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逐年下降,很多年轻人的身体素质,连老人都不如。武大每年的新生入学军训,站队列半个小时后,就开始有人昏倒。这还不是最严重的:真正对孩子健康伤害最大的时期,就是大学。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体系,虽然口头上叫“德智体全面发展”,可实际上从来没有把身体健康当作一会回事,我们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孩子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缺乏基本的健康饮食知识,所以上大学后的“自由”生活,让大学生们健康透支严重。现在经常有报道说三十来岁的年轻人突然死去的消息,还有去年武汉某大学的学生猝死的报道,其实就是身体健康长期不佳,在某种外在条件下激发的结果,但是人们只关心当时的外在条件,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长期“教育”的功劳。

当然,您也不需要太担心孩子突然死亡的概率,这依然很低。不过,您孩子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现在以及今后得上各种慢性病,在不良身体陪伴下过完一生的概率是很高的,几乎就是必然。

再说心理健康:国家青少年心理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中小学教师中,有54%的教师有心理障碍。简单点就是说,每两个教师中,就有一个有明显的心理问题。这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教师地位不高,而且又一向缺乏心理教育,这个调查出来的概率也很正常。当然了,您需要有让您的孩子在有心理障碍的老师的“培养”下“健康”成长的心理准备。所以,如果毕业后调查出来您的孩子有50%的概率具有心理障碍,实在是很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实际上,有些心理专家说大学生70%的有各种心理问题,这个数据可能太夸张了,我都不愿相信。不过我看到身边很多大学生,的确不像是心理很健康的样子。您看看清华大学的刘海洋,留美博士朱海洋,以及马加爵等人,他们都是我国培养的优秀级应试教育人才,不过心理的变态程度也堪称榜样。

您认为他们的父母,当年计算过这种“身心健康概率”吗?不会的,他们一直很骄傲地活在“我们的子女教育很成功”的光环中,知道有一天突然发现:原来孩子心理有问题!可是,此时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身心健康————您的孩子可能需要用生命来学习和补考这一课。

五:您的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拥有美满的婚姻和家庭,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概率有多少?

应该是很低的一个概率。几乎可以说是接近冰点。

婚姻方面,因为教育体系设计的原因,目前我们的这个社会已经创造了数千万的“必剩客”----剩女剩男。

“幸运”地结了婚又如何?真感到幸福吗?中国已经出现了结婚登记人数少于离婚登记数的年度记录,说明现在超高的离婚率已经相当惊人。您对于孩子的未来乐观吗?

人际关系如何?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们,普遍被人评价为:不懂事!不会做人!

因为我们的教育内容中,没有这一项,甚至专门剥夺了这一项的教育。我们只关心孩子做考试机器。

古人认为:婚姻乃人生中第一大事;心理学家们发现:处理婚姻关系,是一项人生最大的挑战。学会做人,是古人的基本要求,人际关系,在人生成功的因素里的重要性,占70%以上。

可是这么重要的课程,学校里居然从来不教。不但不教,反而还剥夺孩子们自己摸索和学习的机会,让孩子们成为彻底的“人际互动白痴”!

比如说:孩子从小最渴望,最需要的就是伙伴。可是,在“不要影响学习”的主流意识下,孩子实际上没有真正的交友的机会。就算是您个人有这个想法,可是别的家长一定不配合,所以最多假日的时候,叫上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玩。不过这不是交友,只是“认识一下人”而已。孩子们没有机会融入一个集体,认识一批伙伴,在互相闹矛盾,甚至打架,冲突中学习如何构建和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在友谊和矛盾中,最终学会处理人际关系。我们的孩子只知道所谓的“休闲”就是玩游戏和吃东西,“交朋友”就是请人消费和吃东西,这就是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现实表现!

在“分数至上,成绩第一”的应试教育体系里面,在对独生子女的百般呵护中,我们培养出的“人才”都是一批只关心自己想法和愿望的,一厢情愿的书呆子,他们不会考虑,也永远弄不清如何与人交往和互动。甚至很多人连自己的想法和自己需要什么都不知道!因为无论在家庭和学校里,都没有教他们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更不会花时间“浪费”在孩子们互相间的深度交往和共同生活上。即使在家庭里面,孩子们与父母的交往也很少是“沟通交流”型的,基本上都是单向性的,家长宣称“为了你好”的强迫和独裁统治,或者是“看我有多好”的溺爱放纵型。这必然让孩子们缺乏伙伴,缺乏社交,缺乏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和互相尊重的理解。因此,孩子们不懂得人际交往很正常。将来走向社会,必然遭遇巨大的困难和无情的挫折。

当然,无法处理好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孩子,恐怕注定了一生的失败和痛苦。就算是事业成功和成绩优秀,也帮不了他们半分。

六:即使以上的关口,您的孩子很幸运都过了,但是他感到幸福和快乐的概率又是多少?

恐怕每一个家长,都自以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和快乐”,认为自己的孩子不需要快乐和幸福,只需要“成功”的家长估计很少。不过这只是口头上的认识,现实中的情况恰恰相反:

我们的家长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实际上并不真正关心孩子的幸福和快乐,不在意孩子的感受,更关心“成绩”和“分数”,为了“考大学”而不惜一切威逼利诱的手段来迫使孩子就范。所以,我们才会发现孩子会喊出“魔鬼妈妈”的呼声,外国人认为中国的家长很冷酷无情!

我们从来没有上过本来是人生最重要的“幸福”课程,很多人稀里糊涂地活着,大学生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郁闷”,工作后大多数人的感觉是“不爽”。难道我们的人生就应该是这样的吗?在这种心态下,您认为孩子们会有真正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热情吗?他们能创造奇迹吗?

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总是把本来可以很快乐的事情弄得相反,好像看不惯孩子们很快乐的样子似的。例如,本来学习是孩子最喜欢和最有趣的伟大游戏,孔子提倡的就是乐学,学乐的教育精神,这样才能真正地出大人才。可是却被笨蛋的家长和老师们教成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厌学畏学的苦境,而且,他们必须要在这个苦不堪言的苦海中度过人生最重要的12年,并终身形成对学习的负面态度,他们还会把这种对学习的负面态度传到下一代,让痛苦代代相传。目前公开调查说:厌学的学生比例高达70%以上!其实这不是真的。我估计至少在90%以上,因为就算有些被认为是“积极学习”的人,并不是不厌学,而仅仅是愿意勉强自己而已。我在武汉大学上大课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调查,我让大学生们感到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中,真正喜欢和能够享受学习的举手,结果两百多人的大教室,只有十来个人举手。也就是说只有5%还不到的人是喜欢学习的。作为名牌大学的“成功学生”也就是这个样子,普通学生的情况只会更严重。

实际上,武汉大学的学生中,大概只有30%的学生在校期间还能够坚持认真学习,他们的目的在于考研究生,并不是真的喜欢学习。其他70%的学生,更专注于玩游戏,谈恋爱,看影碟,吃吃喝喝等,好好地从中学的“幸苦”中放松下来,好好享受一下“大学生活”,反正期末的课程考试都很简单,大学老师们都很愿意“放水”让学生通过考试,这样最后混个文凭离开大学,大家都完成了任务。武大是这样,其他大学也是这样,可能还更严重!

常识是:没有人喜欢被逼着做一件事情,即使这件事情很好,很有价值。如果不能够让他认识到他做的事情的价值,他都不会喜欢的。连皇帝都是这样,这个很多人会冒死争取的位置,愿意付出几千万的人命来换取的“职业”,却并不是人人都喜欢当的。中国有些世袭的皇帝,最讨厌当皇帝,却很愿意做木工活,摆摊买东西,或者画画,写诗等。他们把当皇帝视为一件很无聊的苦差事。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是让孩子幸福和成功的基本条件,每一个人都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不能被人,即使是自己的父母----绑架了去实现别人的理想。

家长们要求孩子学习当年的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劲头,可是却不明白:这在我们看来是极苦的行为,但苏秦本人可能并不认为。因为这是他自己选择的学习方式,他认为有这个必要。但是如果我们的父母一定要用这种方法来“教育孩子”,恐怕就要出人命案了。

换一个角度来看,几乎每一个孩子都有苏秦似的刻苦精神:很多孩子玩电脑游戏的时候,可以不吃不喝不睡。有些孩子说:每天爸爸妈妈睡觉后,他就起来玩游戏,还有些孩子可以连续大战几天几夜,因为他喜欢!

因此,如何激发一个人的内在动力,让孩子们自觉自愿地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就是人生成功的奥秘。美国人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孩子们追求“真理和智慧”,并让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因此无论做什么他们都会充实和快乐,而且会成功。而中国的孩子们被逼着学习和工作,所以当然不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即使你把他放到蜜罐里,他还是觉得“苦”,所以人生几乎必然是灰暗的!

好了,最后作为家长你自己算一算,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把考大学作为目标,您的孩子要达到你心中理想的人生目标,到底有多大的把握?

您需要把上面得到的所有概率乘在一起,就是最后的答案。这个答案,无论你如何“乐观”,都连万分之一都不到。您明白自己一心在走的“理想之路”,有这么大的风险吗?

因此,我说:应试教育是一场风险巨大的赌博,一点都没有错。它成功的可能,比你带上一千元想去澳门赌场赢得千万元的概率还要低!

破解此难题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就是真正的教育:

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教其心,育其身。

就是从基础做起。首先是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习如何管理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这是一个难度很大的工作,而且大多数教师都只知道“概念”,实际的操作过程都不了解,这从国家的数据中可以得出证据:教师的平均寿命远远低于我国的人均寿命,这证明他们实际上不懂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中,教师的心理障碍比率又是人群中最高的,因此你明显不能依赖学校的老师来教。所以,结论是:家长您需要自己学习和教育孩子的身心健康。

这是孩子一生成就和幸福快乐的基础,没有身心健康,其他什么都是空的。我想这不难理解,可是为什么这么多家长都不关心这一点呢?

第二项就是激发孩子的热情,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好像很多家长也不会做这一条,我所知道的,就是绝大多数的家长,实际上都在教孩子怎样厌学。这一点我将另外写文章说明。

第三项就是让孩子学会如何适应人生和社会,

接下来,需要学习如何做事,学会基本的自我管理。另外更需要学习如何思考,最后,才是如何学习知识和学习如何考试。

只有按这样的程序来做,我们才是把孩子的一生,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即使后面的更高的目标没有达到,最后一关没有过,孩子们也有自己充实而快乐的人生。

而且,他们往往能够在最关键的时期脱颖而出,成为各个领域的佼佼者。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用耶鲁大学的话来说,只有这样,就是为社会培养未来的领袖和公民的教育,为您的家庭,培养好孩子!

实际上,如果这样做了,在坚实的地基上建筑房子,反而可以建一座大厦。反之,如果按照目前应试教育的方式来“培养孩子”,就像是把房子建在沙滩上,无论你花了多大的代价,最后都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应试教育绝对不是教育!南怀瑾说过:如果各位家长希望孩子将来有一点真正的教育,恐怕就不能送到现在的学校里,只能自己在家教育。这里面,其实有很深的含义:家长们不能在继续自己愚弄自己了!

家长们不妨去调查一下周围孩子已经长大,走过了这条路的家长们,了解他们的真实的烦恼,看看他们是如何面对上面的难题的?

中国的教育,已经面临全面的改革!因为它这套糊弄人的“教育”已经玩不下去了----大量的生源外流(去年18万人出国留学,很多是低龄出国),今年数十万人放弃参加高考,大批的名校大学生,研究生退学。。。。这说明应试教育的腐朽本质,已经被很多人看透,并深深失望。因此,应试教育的全面崩溃,已经只是时间的问题!

最后一个家长们需要计算的概率:

如果您的孩子今年十岁,您认为

八年后,高考方式保持现状不改的可能性有多大?

注意:今年国家突然宣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面改革,与美国一样,70%的内容是听力。让很多一直在学习哑巴英语的大学生措手不及。可是,仅仅一年前,您知道要改变学习的模式了吗?

如果将来注定要改革教育模式

您为什么要坚持按照目前的教育和考试模式来培养孩子?

是不是很有些“赌博”的味道?就像是早就说中国人学英语的方式不对,但是家长和学生们不听,依然是老一套应试英语学习法,结果如何?

 

解读精英教育八:中国“精英”生活模式折射的国家教育失败

 

作者:今日学堂校长张健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会因为自己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来造就自己的“精英阶层”的;具体通俗一点说,就是那些经常上各种媒体“露脸”的名人们,他们的构成和思想,行为,举止,其实就代表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取向,也代表国家的主流和趋势。他们来自大众,也成为大众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他们的表现和素质如何,也就代表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命运。这是很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的。

比如说,国内媒体亮相最多的,经常占据重要版面的就是我们的各级政府官员,所以很容易看出我们国家与西方社会的本质差别,是一个“官本位文化”社会,因此大学毕业生们拼命要去考“公务员”,就是主动融入主流的努力;不是真想为人民服务,而是希望人民为他服务;这个特征,两千年来没有太大的改变。

其次媒体的重点就是艺人们(体育明星本质上也是艺人一类),因此也可由此看出我们国家就是很缺乏文化深度,也缺乏思维深度的“市民文化”社会;这种对于“艺人精英”的推崇,反映到我们的生活中,就是大家都喜欢“做秀”,从儿童时期,家长们就热衷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并很喜欢把孩子学到了一点小本领拿来“秀”给客人看,客人也只好虚与委蛇,假装很感兴趣。这种“秀”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每一个人好像都似乎活在各种各样的戏台上,每个人都很虚伪地表演什么。

媒体上热捧的还有“经济英雄”,这是我们最近几十年的成果。正好反映我们国家“金钱崇拜”的国民一元化价值观;目前,好像人们已经习惯了把人生的一切,如成功,快乐,幸福等等,都用钱来衡量,金钱成为目前国人们衡量周围世界的一把尺子。因此“财富精英”们的一举一动,也在影响着国人的思维和价值取向。

综其所述,以上这几种人的表现,就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风气,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走向,反映民族的未来命运和前途。

最近,我们国家的首富,经济英雄,曾是急于“迈向成功”的年轻人“学习”的榜样:国美的总裁黄光裕出事了,不是以一种“出格”的稀奇行为,反而是其行为的“普通正常”和“非典型”:他参加了赌博。当然,与几乎全民参加的小赌小玩不一样,他是大赌大玩,也就是“豪赌”。本来这与国外报道的经常出现在国外豪华赌场上的,主体是中国政府官员的“神秘客人”一样;不过他更风光一些,因为他创造了一个纪录:证明“财富英雄”比那些“公务员们”手笔更大,更阔气:他输掉了80亿元!

输掉八十亿元,当然不普通;比我们充满了全国人民爱心的“希望工程”十年来聚集的资金更多,这也是中国的老百姓牺牲自己的健康,牺牲国家的资源,牺牲环境,牺牲下一代的发展空间带来的财富;也是国美员工们日夜辛苦的结晶,更是国美长期利用自己的销量,严厉压迫厂商的利润空间,品牌工厂不得不在只有1%的利润率情况下拚命生产“上销量”,像蚂蚁一样慢慢积累带来的一笔巨额财富。可以说,这是一笔全国人民委托给黄首富管理的财富,因为我们相信他比我们都更有金钱智慧,更会运用金钱的力量;我们愿意且期待这笔财富能够给黄首富带来更大的财富,也为中国带来更大的竞争力,如果能这样,黄首富赚的钱越多,全国人民就越感谢他,人们作出的这么多牺牲,他个人享受再高,也就算值得了。

可转眼间,这八十亿就以极为戏剧性的形式,魔术般地变成了“其它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财富”了,可见财富的流动性的确很强。今天的富裕,转眼间就会消失,所以,执着于追求财富的中国人,应该从这件事情中学会点什么了。交了这么大一笔学费,难道我们不学习和体悟点什么吗?这绝对不是黄首富一个人的事儿!

虽然输掉的数字惊人,但是思考赌博行为本身,又是一个极为普通的事件,大多数的中国人,从政府官员到市井小人,男人和女人,老人和年轻人,忙人和闲人,不都把赌博当作一种“休闲”行为吗?中国人“好赌,好买春”的名声,不是早已随开放不到十年的“国际旅游”,由国内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们创造并传播给国外,并让西方人很了解中国人的这一癖好了吗?

别人能赌,凭什么要求黄首富就不能赌?普通的老百姓,可以把自己的存款输光,住房输掉,家庭输掉;黄首富把自己的资产输掉,企业输掉,似乎在逻辑上也是“普通”和合理的。我们不能要求富人们就应该比普通人有更高的“思想境界”,牺牲掉老百姓都拥有的“快乐”。问题是:我们的社会为何专门盛产此等人才?美国,日本的首富,怎么就没听说闹这等怪事?

而我正在算帐:如果把八十亿元用来做教育,该出来多少人才。用来给全国的教师加工资,四川和重庆的数万名教师也不会“罢教”了。教育局的官员和领导们,也不需要一脸丑陋的死命打压,撒谎,抵赖,欺骗,动用行政体系封杀消息,生怕其它地区已经习惯被欺压,不会自己争取权利的良民教师们也学会争取权利,加入抗议,让他们不得不掏出宝贵的“经费”来支持教育和自己的诺言。中国对于教育,一直是很舍不得投入的;原来的理由是穷,现在的理由是没有理由;长期以来中国对于教育的投入还不如穷国乌干达,直到目前,我国的教育投入还只有国际平均水平(占GPT总值7%)标准的一半左右(发达国家占12%),早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评对象,成为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式崛起”的笑话了;

希望工程的存在,发动全民对中国教育的支持,其实并不是中国的荣耀,而是凸显中国教育政策的可笑荒谬,以及某些领导人的愚昧和无知浅薄;在一个每年公款吃喝和公费旅游超过七千亿元的国家,仅需漏出百分之一就抵上希望工程十年的募集总额的国家里,在一个慷慨采购每架价值上亿元的苏-27战机的国家,在一个美国债券全世界最大的买主地国家,居然穷得需要号召小百姓们省下生活费来“支持教育”献爱心,无论如何是很滑稽的;所以经过十几年后,英明的领导终于发现这里的逻辑不对,“果断”地叫停此事。只是很多国民至今蒙在鼓里,不知如此“好事”为何不继续做了?

中国人自己舍不得把钱花在教育上,但是非常乐意帮助其它国家“投资教育事业”;例如帮助日本,100年前日本政府拿到清政府战败后的赔款后,全数用于构建日本的基础教育体系,成为后来一战,二战中“日本崛起”的教育和文化基础;直到今天,也是日本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日本人重视文化,也重视毁灭敌国的文化。当年进攻上海,第一批精确轰掉的目标就是商务印书馆和当时最大,藏有大量珍本书的东亚图书馆,揭密的史料是:日军充分意识到要毁灭中国,最重要的是要毁灭中国的文化,因此有意重点攻击我们的文化设施。可是没想到中国人根本不在乎这些“没用的东西”,中国人逃难的时候,绝对不会带上书本,细软金银才是最重要的。图书和文化,大概只有日本人才这种傻冒,死死地守住。果然日本人当年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情,后来老毛做到了,文革十年的一把火,不知比日本的炸弹强大多少倍,毁灭了多少传统和文化。

而且直到现在,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教育才是一个国家最有价值的投入:因为据教育专家们的调查结论,是日本的基础教育比中国至少领先90年。还有说领先110年的。这样说来,我们离清朝末年的现代教育起点,并没有真正走出来几步。如果用我个人的“偏激”观点来看,不仅没有走出来,很多方面还退步了。被我们批评的那个万恶的旧社会,至少还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化人,至少还有宋庆龄,宋美龄这样能够让美国人都倾倒的“绝代风华”人物,老蒋破败的西南联大,还出了包括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一大批世界级人才。现在我们有什么?除了钱以外,只有全世界最多数量的“大学生”,以及闹全世界最多笑话的“教育”界故事。

黄光裕的80亿估计是输给美国和其它肯定比中国发达的地区了;这种身价,应该不会去小赌场的。挺好的,美国富人最善于也最愿意投入的就是教育和医疗。我们全国人民创造的80亿财富,又通过黄首富之手,间接帮助了美国人民进一步搞好教育和文化事业,但估计中国人不会得到感谢,最多只会有一堆的鄙视:不是对黄首富的鄙视,而是对整个中国和中国人的不解和笑话。更惨的不是鄙视而是忽略,因为这种怪事,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很正常,并不怪!

有人会攻击我:你张健柏怎么把什么事情都往教育上扯,黄光裕的落马,与教育哪有什么必然联系,这家伙根本没受过什么高深的教育。这话说得也没错,黄首富如果上了我们的大学,读了研究生,当上了优等生代表,这辈子“首富”自然是当不成了的,只好老老实实给人打工去。当然也没有机会输掉80亿元,虽然可能依然会“小赌怡情”,国民风尚嘛。

一个国家的国民,喜欢做什么事情一定与教育有关。教化所及,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和“风气”。美国也有文凭不高的富人,但是别人绝对有教养。这种教养,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风气,而不是文凭和学历。就如同陈丹青教授所说,旧上海的保姆和工人,要比现在的白领和教授们更有素质,更有“文化”和品位,即使他们不识字。因为他们是中国延续千年的宗法文化背景下培养出来的人,是有根的一代。

美国也一样,文化和素质非关文凭;例如国际首富萨姆.沃尔顿,沃尔玛的创始人,就是典型的美国新教精神的成功代表,他与我们的黄首富同样精明过人,同样没有文凭,同样奋斗不息,在商业的层面上,黄不会输给萨姆,甚至更精明;但是在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谈到做人,谈到作为一个有基本责任能力的“人”而言,黄就根本就没有什么可谈之处了。作为人来说,他们俩完全不同,黄还没有“进化”到真正人的层次,到是很像一个赚钱机器;他的消费行为和理性精神,基本上没有脱离动物级。作为最基本的“人”的意义来说,萨姆要完整的多,他的个人生活和家庭,也要比黄首富更幸福和快乐,活得更有尊严,更充实。

我们现在的国家缺乏文化,缺乏一个民族的思考和价值观,更缺乏真正的精英文化。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教育,缺乏真正的文科教育。这个问题,已经在我的[千万不要读文科]系列文章中详细说明了。我在文中还特别提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没有真正的文科教育是非常危险的,必然会带来巨大的社会问题。混乱的一元思维和一元价值观,具有巨大的破坏力,而且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文科和文化教育,还不如毛泽东时代;那个时代也没有真正的文科,但是有“伪文科”,有人们能够接受的一整套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而且当时的政府在不断地教化这些“伪文科,伪文化,伪思想,伪思维方式”,使之能够“深入人心”,即使它是错误的,也比没有要好。文化就是社会的稳定剂和凝聚力,也是民族的竞争力。现在,连“伪文科”都没有,只有一堆人人都知道虚伪的概念,社会的稳定度必然大大降低。

如果大家不理解我说的这些话,只要想一想:四十多年前的那次饿死3600万人的大饥荒,很多人选择了静悄悄地死去,是在“不给国家添麻烦,不给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摸黑”的思想和价值观下,饿死不出村,以至于出现了整个村的民众都在自己家中集体饿死的现象,饿死一半人的村就更多了;那么大的饥荒,持续这么长时间,居然没有产生大规模的逃荒和社会动乱,政府成功地把危机控制在了最小的范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也反映出当时中央领导的超强控制力。别忘了明朝末年,就是因为一次远远没有四十年前的那次饥荒严重的局部性地区饥荒,所导致的社会动乱和农民起义,就断送了一个当时全世界物质上最富裕,技术上最先进的王朝!

各位自己想一想:如果这事发生在今天,会这么“宁静”地度过吗?死亡的人会仅仅是3600万人吗?中国人虽然非常善于忘记,但去年的“雪灾”总记得吧?仅仅发生了一次还比不上1975-76冬天的,只持续了10天左右的气候异常变化,就导致了全国范围的“雪灾”:武汉的萝卜卖到10元一斤,贵州的大米15元一斤,火腿肠十元一只,方便面更创出了五十元一盒的“天价”,还有很多没有报道的混乱无序行为。说是天灾,其实是本可避免的人祸;我亲历雪灾,太知道当时就是由于人的素质问题,才把本可避免的问题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各位完全可以想象一下:这次危机如果不是只持续十来天,而是像1959年那样持续三年,会导致何等局面的混乱和死亡?你可以得出合理的结论吧?这种差异凸显的,自然是政府管理和控制能力的脆弱,同时也反映民心的涣散和无序。所以政府说:稳定压倒一切!他们太知道现在不稳定的可怕了。

所以,我认为现在这个时代,社会系统比毛泽东时代更脆弱,更危险,人们的幸福度更低;这反映的就是当前的文化教育水平,比毛时代更无能。现在的人们,除了口袋里更有钱以外,实在谈不上比三十多年前的人们更有“素质”。当年的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到边远地方的中小学教书很正常,现在呢?所以国民们整体上“没有素质”也很正常。

问题是:我们真需要这么多钱吗?有钱就会带来幸福吗?当人们去到云南的一些大山里看到当地几乎与世隔绝的山民们脸上纯朴的笑容和满足的生活后,你一定会怀疑自己一直在追求的“幸福人生”是否真的那么值得付出,媒体和社会“主流”的一元化幸福概念和价值观,是否真的应该相信,物质与人生的幸福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我们的人生好像被一群极为庸俗的人集体绑架了。

我们现在的所谓“教育”已经“成功”到让全体的国民都集体失去想像力和创造力------连玩都不会玩了。黄光裕事件反映的,也就是这个缺乏思考能力和精神追求的国人们连“玩都不会玩”的社会现状;

一般来说,如果有钱了,就有了“改善生活品质”的物质条件;可惜,缺乏思考和缺乏文化教育的国民们,只具有混乱的一元思维模式的人们,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以百倍,千倍,甚至万倍的数量级花出去后,并没有真正地“提高”了的生活质量,本质上还是在原地踏步,却需要付出巨大的人生代价和社会代价。这种模式,我们可以从富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观察出来。

比如:国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第一波消费对象,就是吃:大吃特吃。我们国家的国民,对于吃的热情追求,吃的豪华程度,绝对是世界第一。每年仅仅公款吃喝消耗的财富,就可以盖很多所大学了。我们的消费者创造了十万元一碗的汤,数万元一盒的月饼,我们会把数千元一瓶的法国红酒成箱地端到酒桌边,像饮啤酒一样地干杯。春节最能体现“今儿的老百姓,过得真高兴”的表现,就是一堆人聚在一起大吃大喝。

可是这种吃,并没有真正提高生活质量。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种吃法,并不比山里的农民吃粗粮青菜对身体更有益。相反,这种吃法还降低了生活质量,现在的很多怪病,都是吃出来的!都说现在城里的孩子,不像原来的孩子,眼睛里就透着机灵劲。这也是吃坏了的。

从本质上说,追求吃,只是满足动物性的本能而已,不管这种吃,用了多少手段来伪装自己的“高档豪华”,包装上多少“吃文化”,也不管这种吃要花多少钱,都改变不了这只是“动物本能”级别的需要的事实。

吃的本能满足后,富裕起来的人们“提高生活品质”的第二个追求,就是性;我们国家从对“性”严格的禁忌到现在的泛滥,只有短短的二十年不到时间;现在从穷人到富人,从男人到女人,似乎都以性伴侣的多少,作为自己“生活品质提高”的一个标准。找情人,成为一个社会半公开的“正常行为”,实在令人惊叹。从古代一直把自己裹得紧紧的中国女人,现在开始公开地,彻底地“脱”!餐桌上的官员们,最喜欢说的不是政治笑话,而是“荤段子”,以“构思巧妙”,“文词精美”“煽动性强”而津津乐道,且不避男女。

大概,这就是中国式的“改革开放”和“自由民主”精神吧?不过,我还是很遗憾地说:性,不管怎样包装,不管价格如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生活品质”。我很难相信,把两百万元的法拉利送给女歌星换来的春风一度,与花两百元招来的街头妓女相比,更具有“性生活品质”;也很难想象,一个晚上同时与多名异性性交,就能提高“性能力品质”;跑到国外的红灯区,找洋女人上床,就代表“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或者说是自己的“性档次”提高了?

男人如此,女人们也不含糊:我的一个大学女同学,为了表示对日本人的“复仇意愿”,居然告诉老同学们:她愿意把自己高大帅气的丈夫贡献出来,专门到日本去好好操操日本女人。我不能否定她的“爱国热情”,但实在难以肯定她的“文化素质”,这种话可是出自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精英阶层”,而且她还是不大不小的一个中层政府官员。当然,我相信她此话不代表党的精神,甚至也不代表她自己的内心,她这样说,这是代表我们社会有这样说的文化环境,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地方而已。

还有更“开放”的女人:一个中国的年轻女大学生,公开登了广告,让数百名中外男人集中时间,排队来操她,还全程录像见证,并选择了“自由”的香港,创造了一个可能是世界级的“性纪录”,我也不知这是不是就提高了中国人的“性生活质量”,以及提高了中国女人的“国际地位”。

以此类推,中国民众对于生活品质的提高努力,还表现在衣食住行上的各处表现,尽管表面上差距巨大,仔细思考下来,都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本质上还在下降。其实,人在物质层面上,本来就不需要多少,本来就没有太大差别。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别,是在精神层面上的。可是精神和思想的提高是一种真正的境界,这是需要教育,需要文化,需要历史来沉淀的。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的教育和文化,所以,没有真正的思想境界;中国的富人,在我很早以前就说过,他们的生活是“动物式生存”。其实,穷人也是的,可能还更惨,连动物都不如。

黄光裕们估计“生活品质的提高”已经超越了上面所说的物质层面,走入了精神层面:赌,显然是超越物质的。如果以为黄光裕真的把参赌当作一项赚钱的事业来“投资”,恐怕是低估了他的金钱智力;他显然拥有极度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发现依然没有能够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的时候,开始把追求的目的,提高到“精神”一级的档次,超越食物和性,试图进入到更高的“思想刺激领域”。只是表现出来的手段比较缺乏“技术含量”,依然是用钱来堆,试图采用最大量的金钱,来提高“档次”,在这里,我们需要原谅他的缺乏教育。

不过,很遗憾的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一注百万金的赌注,与老百姓过年时,一帮穷朋友相聚时一把只有两元钱的“家麻雀”相比,所带来的精神刺激其实是一样的。如果愿意的话,用高档的医疗设备来检验,两者同样产生了令精神兴奋的物质“多酚酞”等,这是一种吸毒后能在机体中发现的物质,证明它们的确有让人“着迷”的魅力。这只能证明:与二百万元巨资买女人上床,与两百元买的街头妓女性交一样,两者在“使用价值”和“快感本质”上并无实质差别;黄首富们不太可能因为花的钱多,就能够得到更大的生物回报,所有的无非是心理的自我设定而已,金钱不会带来更高的“人生品质境界”,也不能得到比穷人更大的快乐。就正如穷人们只需花一百元的白粉,黄首富们花一千万买来使用后,作用效果并不会像他花的钱那么差别巨大。

如今人们有钱了,但连玩都不会玩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出外度假最典型,早就有人说,中国人的旅游是“上车睡觉,下车撒尿,到景点拍照,到纪念品商场购物”,度假感受一个字就是“累”。我去年寒假,一家人逃离雪灾中的武汉,到春光明媚的云南一个著名的温泉度假区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在田野盛开的金黄色油菜花间散步,读书,赶在游泳池刚换完水的时候下水泡和游两三个小时,一家人玩得很开心。反之,我观察到的很多专程来到的“旅游度假者”,则是成群地匆匆忙忙而来,找个像样的“特色餐馆”好好吃一场,喝酒喝得像煮熟的肥虾一样红红的皮肤,然后下水玩十几分钟(让人怀疑到底是来泡温泉还是来洗澡)之后就匆匆上岸,找地方打牌去了。当然,这种旅游区都会有很多妙龄女人“等待”他们享用,所以这种度假,的确满足了人们在吃,玩,性上的“品质提升要求”。“度假”完毕后,又匆匆忙忙赶回城里,继续挣钱,以备下次消费。他们出来玩一天,连朋友间沟通和交流都不存在,只是“热闹”了一回。

我的一个学生,家族里有杭州的亿万资产的企业,老板想要她过去当“总助”,并表示将来有机会可以送她股份,做企业的继承人,现在一毕业去报到,就给她车,给她房。这种待遇和机会,对于一个大学毕业生来说,可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可是她去年春节去实习了一个月,却选择回来到今日学堂作实习老师。别人以为原因是我这个校长的“领导魅力”突出,“文化”战胜“商业”的表现。其实这个学生告诉我,她是吓得跑过来的。那边的生活方式,就是大吃大喝,大笔地把钱花在消费一些她根本就不需要的东西上面。女客们的“素女聚会”,就是大谈男人的笑话,以及传授她找小白脸的经验和对付男人的手法,告诉她女人也应该找“男蜜”,消费“男色”才不吃亏。她实在想不清楚,原来赚到了这么多钱的老板和老板夫人们,过得就是这种“动物式生存”的享受,这可不是她想要的生活。

可是干活的时候,工人,也包括老板在内,又不得不过“连动物都不如”的生活。她找机会与很欣赏的老板谈话时,小心翼翼地问:你已经如此成功,什么都有了,可是,你幸福吗?面对老总良久的无言和茫然,她决定放弃这种“一步登天”的“幸福生活”,来今日学堂当一个普通的老师,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

另外一个已经保送上研究生的男性武大优等生,理想是“要作企业家,要赚很多钱”。结果到外面闯了一大圈,八个多月后,已经提升做部门经理的他,也选择了放弃:原因就是:我要赚那么多钱来干嘛?金钱世界,好像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迷人和有趣,反而充满了失落,他认为是对生命的巨大浪费;结果也申请到学堂来当老师了。

但是,绝大多数人是不会这样考虑的,他们坚决地前行,却不知路到底通向何方。我只能说:从这些大大小小的富人和穷人来看,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不太能够乐观,甚至是很悲观的。中国要想进入世界强国的位置,过一百年不知是否有希望,绝对不会如大家希望的那么快,如专家所言2030年超过美国?这个梦四十年前就在做了!那时候说的还是只需要15年。

当初改革开放,打破了旧有的极权一元体制,在经济上不太彻底地破除了“一元思维”,做到了“百花齐放”,我们才有了今日的经济成功。可是,更重要的是:经济上的多元化,必须配合文化和教育上的多元化,否则会带来更大的破坏和伤害。我们以为可以依靠原来留下的毛时代的思想和一元思维模式,走向新时代;我们居然成功地靠出卖自己的未来赚到了一些小钱,就天真地以为自己成功了,其实是失败了,我们现在连毛时代的状况都不如。未来的二十年,就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为自己缺乏文化和教育付出巨大代价的时候。我们会再度陷入痛苦和灾难,但这一切,都是我们创造的。当年苏联解体,“休克疗法”一时间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就嘲笑他们文化和制度先行的“失败”,证明我们不改变农村交通规则,把一台拖拉机就敢开上高速公路的“英明”,却不知可能带来的巨大危险。但是今天和今后的日子,将证明我们多么的自以为是,证明我们的目光多么短浅可笑。

 

附加资料:为什么说黄光裕是“非典型生活”?看看下面的国家经济支出情况,就知道他其实是“主流”,并非“特殊”当然就是“非典型”

 

2004年的数据估计,

全国公款吃喝3700亿元,

公车消费3986亿元,

公款出境旅游2400亿元(300亿美元),

公款赌资外流2000亿元,

仅这几项开支合计就是12086亿元(含预算外)。

 

而当年的财政收入是26396.47亿元。

 

解读精英教育九:可以选择的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中美教育思想的差别决定中美差别。

 

不同的教育思想,决定了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个人的命运。你的命运如何?我们的命运又如何?看一看下面这几张照片,比较下面两份中美官员写给儿女的两封信。你们就会发现中国和西方的原则差异,也会发现“精英”和“贵族”,“服务”和“特权”到底决定了什么样的国家命运,以及民族的命运。

(贵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的总统,走下飞机,他们依然只能自己打伞,不仅如此,还要为女士提供服务。)

(相比较下,中国一个小小的不知名官员,就可安然享受女人,甚至是女孩的殷勤服务)

alt="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real_src="http://s8.sinaimg.cn/middle/598d7f29g6d934f518167&690" border=0title="[转载]解读精英教育九:中美精英和特权,贡献和夺取的比较" v:shapes="_x0000_i1027">

<="" span="">alt="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real_src="http://s15.sinaimg.cn/middle/598d7f29g6d93451c205e&690"title="[转载]解读精英教育九:中美精英和特权,贡献和夺取的比较" v:shapes="_x0000_i1028">

(看看我们的官员雄视八荒的潇洒相!不过只要遇到比他们更大的官,他们会立马变成后面打伞者的殷勤样)

alt="点击图片或使用键盘← →翻页"real_src="http://s10.sinaimg.cn/middle/598d7f29g715b871a93c9&690" border=0title="[转载]解读精英教育九:中美精英和特权,贡献和夺取的比较" v:shapes="_x0000_i1029">

(当英国女王又怎么样?还不是得自己打伞?谁让你不带上丈夫贴身服务?)

官员徐其耀给儿子的信:为官原则八项要点

2000年10月8日,江苏省建设厅厅长徐其耀因贪污受贿2千余万元,被当地检察机关批捕。在侦查中,发现了徐与146名二奶的“日记”等证据,其中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畅述做官心得,总结为官原则,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实为官场“金科玉律”,符合“付诸史馆”的标准;该信境界高超,观点鲜明,论述坦率朴实,语言精炼,警句迭出,振聋发愦,足可编入教科书当范文,聊以纠正当今假话空话套话充斥的文风。当然,该信有感而发,属即兴之作,逻辑上欠推敲,然白玉微瑕,瑕不掩瑜也!下为该信全文:

孩子:

你的来信我已收到,对你在大学里的表现,我很欣慰,你要再接再厉。

既然你选择了一定要走仕途这条路,你就一定要把我下面的劝告铭记在心:

1、不要追求真理,不要探询事物的本来面目。

把探索真理这这类事情让知识分子去做吧,这是他们的事情。要牢牢记住这样的信条:对自己有利的,就是正确的。实在把握不了,可简化为:上级领导提倡的就是正确的。

2、不但要学会说假话,更要善于说假话。

要把说假话当成一个习惯,不,当成事业,说到自己也相信的程度。妓女和做官是最相似的职业,只不过做官出卖的是嘴。记住,做官以后你的嘴不仅仅属于你自己的,说什么要根据需要。

3、要有文凭,但不要真有知识,真有知识会害了你。

有了知识你就会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是从政的大忌。别看现在的领导都是硕士博士,那都是假的。有的人博士毕业就去应招公务员走向仕途,那是他从读书的那天起就没想研究学问,肯定不学无术。记住,真博士是永远做不了官的。

4、做官的目的是什么?是利益。

要不知疲倦地攫取各种利益。有人现在把这叫腐败。你不但要明确的把攫取各种利益作为当官的目的,而且要作为唯一的目的。你的领导提拔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的下属服从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周围的同僚朋友关照你,是因为你能给他带来利益。你自己可以不要,但别人的你必须给。记住,攫取利益这个目的一模糊,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5、必须把会做人放在首位,然后才是会做事。

这里的做人做事你可别理解为德才兼备的意思。这里说的做人,就是处关系。做事是实际工作,这点会不会都无所谓。做人就是把自己作为一个点编织到上下左右的网中,成为这个网的一部分。记住,现在说谁工作能力强,一点都不是说他做事能力强,而是指做人能力强。呵呵,你看那些把能力理解为做事的人,有好日子过才怪。

6、我们的社会无论外表怎样变化,其实质都是农民社会。

谁迎合了农民谁就会成功。我们周围的人无论外表是什么,骨子里都是农民。农民的特点是目光短浅,注重眼前利益。所以你做事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农民特点,要搞短期效益,要鼠目寸光。一旦你把眼光放远,你就不属于这个群体了,后果可想而知。要多学习封建的那一套,比如拜个把兄弟什么的,这都不过分。

7、要相信拍马是一种高级艺术。

千万不要以为拍马只要豁出脸皮就行,豁得出去的女人多了,可傍上大款的或把自己卖和好价钱的是极少数,大部分还是做了低层的三陪小姐。这和拍马是一样的道理。拍马就是为了得到上级的赏识。在人治的社会里,上级的赏识是升官的唯一途径,别的都是形式,这一点不可不察。

8、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都不是必须严格遵守的,确切地说,执行起来都是可以变通的。

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的制订者从没想到要用这些来约束自己,而是想约束他人。但你要知道,这些不是人人都可以违反的。什么时候坚决遵守,什么时候偷偷违反,让谁违反,要审势而定,否则宽严皆误。

——以上这些都是做官的原则。现在要仔细想想,如果你真能逐条做到,你就能一帆风顺,如果感觉力不从心,就马上另外选择职业吧。

 

梦想不受限制无事不能成就

——奥巴马给女儿的信

总统当选人奥巴马在即将上任之际,写了封感性十足的公开信给两个尚未成年的女儿,为这2年来多半时间没能陪在她们身旁致上歉意,并为自己为何选择迈向白宫之路做了番解释。这封信发表在《美国大观》杂志(Parade Magazine)上,全文翻译如下:

亲爱的玛莉亚和莎夏:

我知道这2年你们俩随我一路竞选都有过不少乐子,野餐、游行、逛州博览会,吃了各种或许我和你妈不该让你们吃的垃圾食物。然而我也知道,你们俩和你妈的日子,有时候并不惬意。新来的小狗虽然令你们兴奋,却无法弥补我们不在一起的所有时光。我明白这2年我错过的太多了,今天我要再向你们说说为何我决定带领我们一家走上这趟旅程。

发掘潜能挑战自我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认为生活就该绕着我转:我如何在这世上得心应手,成功立业,得到我想要的。后来,你们俩进入了我的世界,带来的种种好奇、淘气和微笑,总能填满我的心,照亮我的日子。突然之间,我为自己谱写的伟大计画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我很快便发现,我在你们生命中看到的快乐,就是我自己生命中最大的快乐。而我也同时体认到,如果我不能确保你们此生能够拥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实现的一切机会,我自己的生命也没多大价值。总而言之,我的女儿,这就是我竞选总统的原因:我要让你们俩和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我想要给他们的东西。

我要让所有儿童都在能够发掘他们潜能的学校就读;这些学校要能挑战他们,激励他们,并灌输他们对身处的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我要他们有机会上大学,那怕他们的父母并不富有。而且,我要他们能找到好的工作:薪酬高还附带健康保险的工作,让他们有时间陪孩子、并且能带着尊严退休的工作。

责任伴随权利而来

我要大家向发现的极限挑战,让你在有生之年能够看见改善我们生活、使这个行星更干净、更安全的新科技和发明。我也要大家向自己的人际界限挑战,跨越使我们看不到对方长处的种族、地域、性别和宗教樊篱。有时候为了保护我们的国家,我们不得不把青年男女派到战场或其他危险的地方,然而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我要确保师出有名,我们尽了全力以和平方式化解与他人的争执,也想尽了一切办法保障男女官兵的安全。我要每个孩子都明白,这些勇敢的美国人在战场上捍卫的福祉是无法平白得到的:在享有作为这个国家公民的伟大特权之际,重责大任也随之而来。

这正是我在你们这年纪时,外婆想要教我的功课,她把独立宣言开头几行念给我听,告诉我有一些男女为了争取平等挺身而出游行抗议,因为他们认为2个世纪前白纸黑字写下来的这些句子,不应只是空话。

她让我了解到,美国所以伟大,不是因为它完美,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不断让它变得更好,而让它更好的未竟工作,就落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这是我们交给孩子们的责任,每过一代,美国就更接近我们的理想。

具慈悲心坚持理想

我希望你们俩都愿接下这个工作,看到不对的事要想办法改正,努力帮助别人获得你们有过的机会。这并非只因国家给了我们一家这么多,你们也当有所回馈,虽然你们的确有这个义务,而是因为你们对自己负有义务。因为,唯有在把你的马车套在更大的东西上时,你才会明白自己真正的潜能有多大。

这些是我想要让你们得到的东西:在一个梦想不受限制、无事不能成就的世界中长大,长成具慈悲心、坚持理想,能帮忙打造这样一个世界的女性。我要每个孩子都有和你们一样的机会,去学习、梦想、成长、发展。这就是我带领我们一家展开这趟大冒险的原因。

我深以你俩为荣,你们永远不会明白我有多爱你们,在我们准备一同在白宫开始新生活之际,我没有一天不为你们的忍耐、沉稳、明理和幽默而心存感激。

爱你们的老爹2009-01-16

(本信来源:《华尔街日报》)

 

解读精英教育十:如何用教育来提升国民的竞争力?从美国教育体系来看精英国家和精英教育

 

理论上说,无论是作为国家还是个人,投资教育都是为了提升被教育者的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设置的教育体系,居然大幅降低了国民的竞争力,估计会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际大笑话。

而中国的教育体系,在经过三十年的演变后,从原来一个成功地培养打工仔的教育体系,退化到今天,连培养打工仔都不称职了。如果你去调查一下大城市富裕的,有权有势的家庭的子女,往往经过十几年的精心培养后,往往成了一个连基本的社会能力都没有的一代人,你就知道这种判断并不过分。老百姓们花了很多钱培养的下一代,就读了很多我们国家的“名校”,往往最后的结果是培养出了一个厌学,厌恶社交,厌恶工作,厌恶户外活动,只喜欢坐在电视机和电脑面前的呆子。这样的例子,在周围实在是太多了!

国家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两百年前德国人在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时候是这样回答的: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人们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着眼于实用性的知识和技能,而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教育是以人为最高的目的,接受教育是人的最高价值的体现。

基本上,这种教育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都是这个理念,只是具体的玩法各有不同,核心思想不变。

后来更简单浓缩成:教育就是为了追求真理和智慧,为了提升人的尊严。

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就更具体一些:教育者,教其心,育其身。是为了让人生更充实和提高。

中国目前的这个教育体系,其设立的目的是什么?武汉市教育局长谢世腰,代表我们的“国家权威机构”公开在媒体上给出了精彩的回答:教育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绝对不容一切“非国家意志”的教育染指,都要严肃取缔。

这其实是一句大实话,谢腰局长不小心把我们国家教育体系长期以来用而不言的秘密公开了。30年前的教育,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毛时期的教育体系,其基本任务就是愚民:先是通过三反五反,反右,文革等一系列的“运动”,把有思想的人整死,至少也得思想上整死,所有的人都发出一种声音,就是“相信组织,相信领导”,即使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死亡灾难:三年饿死三四千万人,但是所有的中国人都依然很幸福地想:我们生活在最好的时代和最好的国家。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

各位想知道当时的情形,看看今天的北朝鲜,几乎就是一样的。北朝鲜的老百姓多乖呀?金家王朝的统治多巩固呀?已经传到第三代人了。如果毛岸英不死,我们今天也要紧密地团结在第三代的毛主席周围,高呼毛三世万岁吧?为了达到这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江山永固,就必须搞教育,愚民就必须从娃娃抓起。

所以,这就是“国家意志”,当年的这种国家意志执行得如此彻底,以至于今天中央政府的“国家意志”,已成转变为要求教育要“创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时候,基本上这个早已经被愚化了的教育体制,已经不知道该怎样玩了。于是,教育官僚们利用我国的人口优势,创造了“赶超欧美,全球大学生数量第一”的“中国式教育”。

所以,现在的教育体系,依然按毛时代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玩“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教育,自然就会出现“中国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失败和耻辱。它已经不能够服务于教育本应所服务的对象:社会”这样的评语(蓝德公司的中国报告)。

老百姓们积极参与这个体系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国家意志”,而是因为能够“找个饭碗”,根本不关心什么真理和智慧,以及国家竞争力的问题。这很务实,不过,这个功能和机制,目前已经发挥到了顶点,开始逆转了。因此中国的教育,不得不推上全面改革的道路。我们还是来看看美国的教育为何优异吧:下面的文字,来自北大77级的老学生,现在美国大学教书的薛涌教授的文章,大家如果想知道美国的精英教育,请看他写的书籍【精英的阶梯】,以及【美国是怎样培养精英的】两本书。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学习别人的经验,不要自以为是地想出了个名词概念就是“精英教育”了。

美国的大学之所以优异,并非是因为顶尖大学水平高,而是美国大学体系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体系都要先进。这个体系的优势,用《经济学人》杂志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体系。所以,那些中央政府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过分重要角色的国家,对这一没有体系的模式很难效仿。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所谓没有体系是因为联邦政府对高等教育不作通盘规划。美国是个自治传统非常强的社会。即使是公立大学,也不过是州立大学,没有国立这一说。美国的前6位总统,出于各种考虑,都曾想过要建立国立大学。但每一次努力,都被议会否决。

国立大学的挫败,反而成为美国大学发达的制度基础。联邦政府不直接管理大学,没有高等教育的中央计划,也不会像法国、德国、日本一样,把大学的教职员视为政府的雇员。出来办大学的,是慈善家、教育家、地方政府(特别是州政府)、民间组织、乃至像经营生意一样靠学生的学费过日子的企业家。高等教育的基本架构是从下面建设起来的。当然,联邦政府并非什么也不做,其介入的方式,一般是把公共资源交给这些基层的教育机构经营。根据1862年的Morrill颁地法案(MorrillLand Grant Act),联邦政府按照众议员的数目给各州拨地(因为众议员是按人口分布的,这样颁地最能达到人均的公平)。这些土地出售后的资金,用来建设以传授农业和机械知识为主的大学。这一法案激发了各州建立各种各样的大学体系,但联邦政府却不参与管理。

更重要的是,联邦政府要把支持大学的钱直接送到学生和学者手中。比如1946年的《退伍军人法案》,给所有参加过二战的退伍兵支付上学的费用,让学生拿着钱决定自己去哪个学校。前面已经提到,目前联邦政府给大学生的资助将近815亿美元,也是给学生而不是给学校。另外,联邦政府掌握大量的研究经费。这些经费常常是大学教授、学者直接申请,钱拿到后跟着这些教授、学者走。他们在哪个学校教书,钱就在哪个学校花,并非直接向大学拨款。联邦政府退出大学的直接管理,就创造了激烈的竞争环境。教授为了争夺科研基金彼此激烈竞争,学生为了获得奖学金也要竞争,大学为了获得捐款同样要竞争。全方位的竞争,创造了全方位的优异。

由于没有联邦政府的统一规划,美国大学在形式上非常灵活,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的需要。我们现在一讲美国的大学,就是研究性大学。中国的各种高等院校,纷纷改名字,“学院”竞相变“大学”,生怕自己不够气派。实际上,美国各种高等院校有4000家左右。真正作为研究性大学的,也就100多家。在精英大学中,有许多小型文理学院。在草根层上,有许多社区学院(communitycolleges),学制短,只有两年,相当于我们的大专,而且学费非常便宜。这样社会底层的人也上得起。更重要的是,这些社区学院的学生,可以带着一部分学分跳到四年制大学中。最近有不少学生因为四年制大学太贵,就在社区学院读两年,然后跳槽,到四年制大学拿文凭,大大降低了教育费用。

大学体制不仅帮一些人从社会最底层爬到教育的顶峰,而且也使一些底层大学异军突起。比如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本来是个走读学院,但这几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研究性大学排名中,一直排在第十名上下,比许多常青藤的名次还高。再有就是纽约大学,在1970年代中期几乎破产,不得不把在Bronx最大的校园出售。但如今在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排名中,雄居第32位,俨然是一所名校。萨福克大学,最初不过是个法学院的毕业生为了给穷人提供教育机会,在自己家的客厅给六七个学生授课,后来竟然也演化成了一个大学。如今,萨福克大学的法学院和哈佛法学院是波士顿最大的两个法学院,为本地提供了最多的司法人才。萨福克大学也正在从一个走读、业校式的大学,转化为四年制、有博士课程的正规大学,并且开始有了学生宿舍,向寄宿制大学发展。在校内领导层中,有人甚至有雄心在波士顿市中心再造一个纽约大学的奇迹。

除此之外,还有所谓赢利式大学,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学店”,和中国的一些英语培训学校,有非常类似之处。这样的学校,完全以商业理念经营大学,要物美价廉、薄利多销,把大学办成连锁店,甚至有的校长要求教室与学生停车的地方不能超过五分钟的步行距离,很像麦当劳的经营原则。这些大学瞄准的,是那些有工作但缺乏教育的阶层。最大的为Phoenix大学,在全球有28万学生、239个校园。其创办人是剑桥培养的经济学家JohnSper-ling。他发现常规大学几乎都致力于培养18~22岁的年轻人,忽视了已经工作的成人。于是他发誓要为这些人办学,让他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能接受高等教育。如今美国的赢利大学已经有几百所。许多都创造了自己的品牌。

这种多元、灵活的大学体制,保证了美国的高等教育能为各个阶层的人在人生、事业的各个阶段提供教育服务,并且促成了多种体制的竞争,使任何一个体制都不可能高枕无忧。你研究性大学只顾搞研究不管本科生吗?那么注重教学的本科文理学院就会把学生吸引走。你的大学学费太高吗?那么一些赢利性大学的连锁学店、网上教学,就会出来“杀价”。怪不得一位基层传统大学的高层管理人员说:“这些赢利大学在我们街对面的连锁店一开张,我们就感受到了威胁,经营的方式就得调整,否则我们的学生会跑掉。”这样的竞争,构成了美国大学优异的基础。

 

解读精英教育十三:西点--培养精英和领袖的学校:西点军校为何成为2009美国大学排名榜的第一?

 

不久前(8月5日),《福布斯》杂志公布的美国大学2009年度排行榜,根据教育品质、学生经验和学生成就三方面的评定,首度将美国西点军校列在榜首,而哈佛大学则仅仅排名第五。去年西点军校在排名中名列第六,今年则挤下去年排名第一的普林斯顿大学而登上榜首。

《福布斯》杂志评选美国最佳大学主要依据5项指标:一是学生的毕业率(检验学校是否有效地协助学生按时毕业);二是学生和教师在美国和全球获奖的数量;三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四是学生毕业时所担负的平均债务;五是学生毕业后在职业上的成功程度,包括毕业生的薪水和校友取得的成就。《福布斯》杂志在评选中更关注学生在大学的经历以及学生在校园中所受的训练、教育出的学生对现实世界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评比的相关数据来自公共信息资源,而不是由各个大学自己提供。

一:淘汰不合格的学生,是精英学校的特征。

如何设计一套对于“优秀”标准的有效评价体系,并把不合格的学生在入学的时候拒绝掉,以及在学生进校后,毕业前的教学过程中,再次把不符要求的学生淘汰掉,是精英学校的一贯做法。因为他们都很在意自己毕业学生的品质,如果毕业生的表现不好,等于毁掉了学校的名声。

西点军校的录取率是16%,就是说,自信符合西点要求的申请者,只有16%得到了入学机会。进校之后,只有80%的学生能够如期毕业,这已经算是很高的毕业率了,被福布斯杂志特别宣扬,其他知名大学不少只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毕业。重视教育品质,就不得不重视毕业生的质量。在如此严格的教学要求下,西点能够有80%的学生如期毕业,已经算是很成功了。

不过,如果仅仅用“毕业率”一项指标来评价上来评价,中国的大学一定堪称世界第一,基本上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如期毕业:即使一个天天玩电脑游戏,一个学期也不上几节课的学生,也不用担心没有毕业证。老师们在这方面是很宽容的。

中国的大学也没有关注学生学习质量的烦恼。基本上,没有一所大学的管理层,会真的在意自己学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情况以及毕业后表现如何,甚至于他们根本不在意学生们在校的表现如何!当然也不会在乎学生的感受和评价。他们更在意“上级领导”的评价,更愿意关注学生入学时高考的分数,因为取分线越高,就证明自己的学校越有“档次”。而且,即使是最烂的大学,也可以找到很有成就的校友来做榜样,证明自己的“成功”。实际上,就算是被学校教育体制淘汰的学生,也能有大批的人能够证明:“社会大学”更能培养人才:因为很多“财富精英”根本没有上过大学。

即使推出了“大学生毕业就业率”指标来评价大学教育效果,校长们也会采取“被就业”手段来糊弄人,到处宣传自己大学超高的就业率来吸引大学生报名。所以,老百姓基本上难于真正了解善于弄虚作假的中国的高校的素质。

中国的中小学校倒是很善于“淘汰”:本来中小学阶段是最需要重视“培养”的,可是我们用了一套很弱智的应试教育评判体系,把最有潜力的人才给淘汰掉。选出来的“优秀者”基本上都是些庸才,这一点,从最近很火热的一个报告【恢复高考30年来的各科各地状元无一成才】的报告,就说明我们的教育体系的“优秀”标准认定,是很有问题的。

因此,仅仅从这一点看,中国大学与西方大学的差异,可以说是“原则性”的差异。因此要想“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努力,基本上可以看成是与五十年代叫嚷“赶英超美”是一样的性质,属于狂人的梦呓。

二:严格的个人要求,是成就精英的必要手段

西点军校的学生,晚上11点半必须就寝、宿舍中不准有酒、宿舍必须绝对整洁、学生的头发必须整齐、衣服必须烫出线条,学生每学期只有一个星期的假期,平时的教育和训练极为严格。大家有志于精英教育的家长,一代要看看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摄的西点军校揭秘系列影片16集,看看别人是怎样教育未来的精英人才的。

什么样的人是真正的领导人才?我对学堂的孩子们说:今日学堂的学费比上大学还高,就是因为今日学堂的目标,是要培养比其他人更强的学生。你比别人强的意思,就是别人能做到的,你都能做到,你不去做某件事的原因和理由,是不需要去做,而绝对不能是你做不到!同时,别人不能做到的事情,你也能做到。

另外,比别人强还有一个指标:就是别人不能忍受的条件,你能够忍受。别人能够吃的苦头,你比别人更会自讨苦吃。所以大家需要比别人更多的训练,更会学习,更会思考,更能吃苦。这才是你比别人“强”的含义,如果学堂的孩子居然比较自己的吃喝玩乐水平,会被其他同学嘲笑的。

所以,即使学堂的孩子们基本上都是富裕家庭出身,但是出行的时候,要求老师与他们一起挤硬座,还常常到贫困地区去做义工,帮助当地人做一点事情。这就是培养“领导”的途径:很简单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在乎坐硬座车厢的条件,我们大可不必担心他将来不会坐软卧和飞机特等仓。一个人可以在山里用野果和山泉,干粮充饥,你也不必担心他去五星级的酒店就不会吃东西和睡觉。但是反过来就不行,恐怕就不行了。

中国的教育模式,认为“培养精英”就是提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学习就是要一间很好的环境(而不是很好的老师)。“成长”就是让孩子享受别人没有的东西。结果就是:往往家庭条件越好的孩子,可能越没有出息。这从各名牌大学录取的学生中可以看得出来: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比例是很低的。而西方的名校,基本上是权贵人家孩子的天下。优势家庭的孩子,就读精英名校的几率是普通人家的16倍。因此,可以说,美国人更懂得如何让自己的后代拥有优势,中国的父母们更懂得如何让自己子女败家。

三:优秀的习惯和荣誉感,良好的思考能力,是精英人才的基本特征。

西方的学术能力评价,基本上是思维能力的评价,与我们国家的死记硬背的“学术能力”是两回事。很难想象西点学生的学术能力在美国大学中也算是很优异的。这从下面的一个指标可以看出来:从1932年以来,该校获得罗德奖学金的学生人数一直排在全美第四位,获得马歇尔奖学金学生人数排在第六位,获得杜鲁门奖学金的学生人数排在第四位。今年美国获得盖茨奖学金到英国剑桥读书的37名学生,4名来自西点。相比之下,获得盖茨奖学金的耶鲁学生有4名,哈佛大学一名,普林斯顿大学则没有。

从上面的这个指标来看,西点军校的学生,其智力和学术水准是很高的。不仅不比其他大学的学生差,实际上还更优秀。因此,美军作为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军队,毫无疑问会继续保持自己的优势。

从教学手段上看,西点采用小班制上课,每个班不超过18名学生,这更便利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别忘了美国教授的工资很高的,一个人比我们国家的十个教授还值钱,可是中国的廉价教授,却为了“节省资源”,基本上是开大课,一个人对数百人上课。中小学也是50-60个人为一个标准班,据说有些班级居然有上百人。这种所谓的“教育”的实际效果,特别是相对于普遍缺乏学术自觉性的中国学生来说,几乎就等于混日子。

从学习内容上说:学生跨学科学习是西点的基本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必须选修微积分,化学专业的学生也要选修哲学课。由于西点没有硕士和博士学位,学校的教学重心全部集中在本科学生身上。中国学生的偏科严重,造成思维能力的低下也就不奇怪了。

在中国,一直有“好男不当兵”的传统,在这个价值观下面,中国的高智力人才,宁肯去中科举的毒,变成一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废物,也不愿意去当兵。中国军队的文化素质普遍很低,虽然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但却被习惯了上千年封建专制压迫的国人,解读为“军人不需要动脑子”,造成了中国军人基本上不善思考复杂的问题,面对多变的战场形式,往往喜欢采取不计代价死拼的一条路。我们看到的各种“英雄”的故事,基本上就是这个类型的。

不过我们说,美国人这么厉害,我们还不是打败了他们。没错,美国人自己也承认:“朝鲜战争,我们第一次战败”。因为美国自认为没有达成战争的目标,所以是失败。这是美国军人强烈的荣誉感的体现:承认失败,其实是对自己荣誉的捍卫。同时,善于从失败中学习,也是精英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对于美国人的自尊和坦率,其实也是别人的傲气,我们很少人会真正地富有荣誉地思考:朝鲜,到底是不是我们的胜利?我们除了帮助一个世袭专制的金氏政权把北朝鲜变成一个世界上最穷困,而且最无赖的国家外,还大力帮助了我们的世敌--日本--迅速从战败的废墟中崛起,并与他的敌人---我们原来的盟友---美国结为亲密伙伴,享受到周密的保护和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不仅与几乎所有的国际重量级伙伴成为敌人,同时也失去了台湾回归的机会,极大地被国际社会孤立。而且我们还失去了战后最宝贵的三十年发展时机,否则,今天的中国,将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样子。

除了这些代价外,考虑到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战场阵亡三万多人,死亡五万多人,伤亡总数16万人的数字。相对于志愿军最保守的七十余万人伤亡的数字(还有人统计实际伤亡是120万人以上),我们的所谓“胜利”更像是一种自我安慰。由此可见美军的战斗力非凡,这与美国士兵军事教育素质的过硬不无关系。

可惜,这个教训,好像我们现在都没有吸取。现在的士兵,大多数依然缺乏文化和思考,我们依然没有出现一所中国的“西点军校”,可美国已经有了一批这样的学校。福布斯的“美国最佳公立大学”中,这些各级军事院校大批入榜,傲然立于各种学术性大学的包围中。从概率上来说:美国的军校,是国家教育的骄傲。

中国的军队训练模式,可能还在依据二战时期的模式来“教学”,不过考虑到我国的教育体系全面地剥夺学生的思考能力的所谓“教育”,军队的情况可能还算好的。

对于西点军校,1986届西点毕业生、现为美国7-11连锁店总裁的戴皮托表示,我从西点学到很多,纪律、如何做一个领导者、对团队精神重要性的理解,这些都是我能够成功的基础。

附录一:推荐一本书:【西点军校的领导力】美道格.克兰德尔编。刘智强译。电子工业出版社。本书用21位西点军小的职业教官的教学过程,全面介绍了西点军校对于领导力的重视和培养。如果您需要自己成为精英,或者想要培养精英,就不妨看看。

附录二:2009年度的美国大学排名,来自【福布斯】杂志

《福布斯》杂志认为,一个好的大学是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大学,而不仅仅是它的名气,就象有的大学评比那样主要考虑大学管理者对学校名声的对比,或是大学能募到多少钱。《福布斯》杂志更关注学生对大学的评比,如大学选修的课程能否引起兴趣或有益、学生毕业后能否找到好的工作、学生能否在四年内毕业、学生为了拿到学位是否要背上一大堆债务等等。

美国各类大学和学院超过4000所,《福布斯》杂志评选出前600所学校的排名,只占美国大学和学院总数的15%。

《福布斯》杂志评选出的美国最佳大学前20名:

1西点军校(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所需费用:无,学生与教师比:7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150-135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1263,录取率:16%。

2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所需费用:4万零83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5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90-158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1243,录取率:10%。

3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所需费用:4万899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3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470-156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236,录取率:15%。

4威廉姆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所需费用:4万953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7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20-152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540,录取率:17%。

5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所需费用:5万零25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7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90-158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1666,录取率:8%。

6威尔斯利学院(Wellesley College),所需费用:5万零26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8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270-147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596,录取率:36%。

7美国空军军官学校(United States Air Force Academy),所需费用:无,学生与教师比:8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220-138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1286,录取率:18%。

8阿默斯特学院(Amherst College),所需费用:5万零23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8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30-153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439,录取率:15%。

9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所需费用:5万140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6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400-158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1318,录取率:9%。

10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所需费用:5万176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6.4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30-154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1703,录取率:9%。

11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所需费用:5万零10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6.5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80-156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1048,录取率:12%。

12斯沃斯莫尔学院(Swarthmore College),所需费用:5万零381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8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50-152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372,录取率:16%。

13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所需费用:5万1406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6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60-155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1356,录取率:11%。

14中心学院(Centre College),所需费用:3万920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11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130-137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336,录取率:63%。

15哈佛学院(Haverford College),所需费用:5万1637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8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00-148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327,录取率:27%。

16波士顿学院(Boston College),所需费用:5万206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12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230-141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2167,录取率:27%。

17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所需费用:5万212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7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60-153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2078,录取率:26%。

18波东恩学院(Bowdoin College),所需费用:5万零57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9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00-151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488,录取率:18%。

19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所需费用:5万1370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9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320-149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638,录取率:25%。

20惠特曼学院(Whitman College),所需费用:4万6212美元(年),学生与教师比:9.5比1,学生入学SAT成绩:1240-1430,每年招收学生数量:401,录取率:46%。

 

解读精英教育18:体育比读书上课和听讲更重要

体育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这么简单,它还是精英教育中最核心的内容和最重要的课程!

 

我这样说,可能会让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大跌眼镜!因为这完全违背中国几百年来的“常识”。虽然我这种说法,才是最符合真正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真正教育精神的。简单地说,古代的皇家教育机构一直称为“保傅”:“保”就是“保其身体”,“傅”就是“傅其德义”。显然,古代皇家的精英教育理念,是认为皇子们的身体训练和体育教育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此“太子太保”,也就是“皇家体育教师”的地位,排在“太子太傅”-----这位“皇家文化教员”的前面。

作为皇帝及其周围的高参,他们非常深刻地知道:很多对于治理国家来说所必须的,以及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素质,是无法通过读书和上政治课来学习并拥有的。只有通过体育课才能学到。

如果理论化一点,文雅一点,复杂一点来说,古代的中国文化一向坚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曾经是一个各方面都极为进取和积极向上的民族,而且是一个极为务实的民族。当然,这已经是“过去时”了。

中国古代书生追求的人生三大成就,分别是“立功,立德,立言”,翻译成现在语言,就是做事第一,人品行为第二,会读书写文章第三。三个都好,都干出了成绩,才是很了不起的真本事,才没有枉活一生。

可见古人没把会读书当成多了不起的事情。古人说“行有余力,而后学文”,当一个人会做人会做事后,还有剩余的资源和精力,这时候才需要“学文”。如果只会读书,说大话的呆子,是会被笑话的。古代说他们是“酸儒”“腐儒”,就是说他们像变质了的酒,或者腐败了的食物一样,是需要丢弃的人类垃圾。

现在的人早就不记得这些真正宝贵的传统了。因此我说“体育比读书和听课学习更重要”听起来像个怪物。人们会怀疑我是不是故作惊人之语;或者调查一下我的背景,是不是代表某某运动体育团体说话。在中国,很多人说话往往不使用脑子,而是用屁股来说话----坐在什么位置上,就说什么话。换了位置,就换一套说法。因此这样来怀疑我也可以理解。遗憾的是:我没有任何体育利益团体的背景,反而,我的经历更像是一个正宗的“文人”。

中国宋明以后的“近现代传统”,对于涉及需要评价人体自然能力方面的用词,往往倾向于负面:比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对于读书人勾画的理想形象,就是“文弱书生”,“白面书生”,就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相公”,如果不是“手无缚鸡之力”好像就不太像是一个“知识分子”。当然,上面这种说法太直接了不太好听,换个词汇就理所当然了:同样含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专读圣贤书”,难道不就是中国读书人长期以来自我陶醉的荣耀之语吗?

我认为中国优秀的读书人传统,就是中断在朱熹老先生身上的。当然,他前面还有个董仲舒,是“部分中断”了中国文化道统的“腐儒先驱”。由朱熹开始,创造了中国书生的文弱和阴柔,以及虚伪的人格,外加自卑和自傲混合一起的怪物文人的光荣时代;与先秦时期慷慨激昂,善于且勇于进取的读书人完全不同了;也和盛唐时期李白等文人喜欢写诗,同时也喜欢舞剑和从军不同,与经常做“边关梦”和“万户侯”理想的唐代诗人、文人们也不同了。

宋朝以后的读书人,越来越失去了阳刚之气,越来越“阴柔”和“文弱”,开创了中国书生的“现代形象”,一直持续至今。朱熹本人,也为后来的读书人树立了典范的“成功经验”,据说就是“终身不问家事”。什么事都不做(可能也不会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至此甚也。别忘了此君尊奉的儒家祖师爷孔子,可是“什么事情都会做”的(多能鄙事),而且力能举鼎,史书上说他可以把城门都扛起来。哪里象朱熹这种躲在书本里不肖子孙的没用样!此人自称儒家的信徒,,装出一副道学先生的样子,自居为儒家道统的传人,实际上却处处违背孔子的教诲,可见宋儒的虚伪!

但是走样了的朱记“儒家思想”依然统治了中国人几百年来的思想观念:这个价值观带来的结果,就是中国的读书人,一定得“弱不禁风”到“手无缚鸡之力”,才像个读书人的样。不会做事,不屑做事,就是读书人的“气节”。赳赳武夫,本来是形容很雄壮男性的正面词汇,我想翻译成现代汉语,应该是“很具有雄性气质”,“很性感的男性特征”吧?但是现在显然是一个贬义词。

糟糕的是,由于我们读的书都是文人写的,这种流弊经由书本,就变成了中国人现在的“传统”,深入到了国民的灵魂深处。

于是,不仅仅是文人:只要是稍有些档次的中国“名流精英”们,也都以“示弱为贵”。出门一定要坐车,即使只有几步路;上楼一定要坐电梯,即使只有一层楼。自己能做的事情,也一定要随从代劳,这样才有“面子”。你没看到现在年纪轻轻的大学生们,考上了“秀才”,就施施然来“上学”了,背后的奴才---他们年纪不老小的父母们背着行李,箱子,殷勤地,心甘情愿地送这些少爷小姐们来“读书”。这正是继承了这种“吴用”的“书生传统”。

武汉大学有一个大学生,跟我学过两年。此君家庭情况不够好,大约无法提供她比较好的物质条件,所以在学校上学期间需要打些小工,做做家教来补贴日用。这本来很正常,武大很多贫困生都这样。但是有一次,她却愤怒伤感地对我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给过她,这个世界非常冷漠。她的父母和亲人,周围的所有人都没有帮助她,一切都是靠她自己努力。因此她将来,也不会在乎这世上的所有人。”

我当时听后大为惊讶,说:这二十几年,你没有织过一寸布,好像也没有少过衣服穿吧?看你的衣服档次,比我上大学的时候还好得多。而且,你也没去种地种菜,看你长的也挺好的,很健康的样子,可见这二十年没人饿着你。你不耕不织,不稼不樯,却一直衣食无忧,这个世界把你好吃好喝的供养到现在,还让你上了名校,比别的人有更多的机会,可你居然还说: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给你!也太没良心了吧?

可能她的理论就是:因为我会读书,所以世界就应该跪在她的面前,把它需要的一切都奉献上。这其实就是继承了朱老夫子的“人生理想”,我能说她不对吗?连某高考“作文满分”的学子,因为总成绩太差只能去上技校读书当工人,都被国人批“世界太冷漠”,“没给别人机会”。这个武大的“高材生”批评世界太冷漠,不是更应该吗?虽然国外名牌大学的耶鲁博士都可以出去当厨师,当司机,别人认为很正常。在中国,此君居然会读书,会写文章,还不把她好好供起来,实在是太对不起她了。

这样一种文化价值观下,中国也就没有真正能做事的实干型精英了,数百年来积弱日久,变成了一个温顺无能的羊群国家。16世纪的欧洲传教士记录了这样的文字:“日本人骁勇,是天生的战士。中国人则沉迷于安逸,性情温和柔顺,又不知习武。因此中国虽大却很容易征服”。

而留下这个记录的时代,还正好是中国经济上最发达和强势的时代,明朝中后期的“天朝大国”之时。这个很有见识的观点,不久以后就被清军入关,以及八国联军到甲午海战,以及后来的中日战争等事实一再证明。中国人的“弱不禁风”和“沉迷于安逸”,难道现在不是吗?明,清两朝,都是在我们最富裕,自以为最强大的的时候突然崩溃的,我们今天已经学会了这个教训没有?能够脱离几百年前的评语吗?

与此同时,英国的精英阶层,也就是“绅士”们,不仅讲求“学富五车”,但绝对不能是书呆子,他们更强调要有很强的行动力,甚至还要精通剑术,否则就无法参与绅士的荣誉之战:决斗!这样一种社会风气,培养出了自信自强,优雅而坚强的英国绅士,成为后来的“日不落”大英帝国的坚强基石,以很少的人,统治和管理了庞大的世界。英国的管理人才,一直为世界各国所称道!直到最近几十年,这个大英帝国才开始衰退。而英国的精英教育传统,却被美国人很有创意地捡起来了,白人的这个强人教育传统并没有衰落!

中国的文人,事实上很多是很无用的。这样的观念培养出来的读书人,属于“行动力超差”的一类人群,连读书人自己也承认“自古无用是书生”,知道自己除了一张嘴,什么东西都没有了。真碰到什么事情,或者要做什么事情,书生是最靠不住的。

翻看历史,我们看到了太多的这种文人误事的记录。“平时静坐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而中国的这些懦弱无能的书生们,还往往很可恶地把自己抬得高高在上,装出一副很了不起的“精英”和“贵族”样子来,要别人供养他。

而国外很有水平的大专家大教授,却很实在地说:自己不过是喜欢读书,结果这点爱好居然还有人愿意供养,拿一份优厚的薪水过日子,实在是很荣幸和惭愧。这两种心态,就是西人“务实”,国人“务虚”的本质差别。

如果说,封建统治者用儒家的纲常和科举,把原本强悍进取的中国人变得如此孱弱,是为了便于统治和奴役的好处。今天的中国,依然保持如此落后的“文人观念”,对于目前需要参与世界竞争的中国人来说,实在不知有何益处?难道就是希望“中国永远为世界打工”吗?

我这里就不去谈什么历史:我们只谈教育。谈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就是让学生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都不断地超越自己。

身体方面好理解,家长说:不就是多锻炼身体吗?家长很支持的,身体好当然很重要。中国的家长,也会买个篮球足球,让孩子去“玩玩”,“活动活动”。或者送孩子去学游泳。

这可不是我说的精英教育的体育课程。这只是身体锻炼,活动筋骨而已,与“教育”无关,更与“精英教育”无关。

难道体育还和精神上的教育和提升有关吗?

是的,当然是这样。而且,体育课程能够达到的提升精神品质的成果,是通过读书和讲课学习所根本无法达到的。

精英教育,需要用各种手段来全面开发人的各项潜力。但是读书这种形式,相对于精巧和复杂的运动项目来说,实在是很容易和简单轻松的活动。事实上,要培养出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员,要比培养一个博士难度高很多倍。因此,用体育运动课程全面地开发人的精神潜力,就要比读书上课有效得多。下面我们就用具体的分析和实例,来说明这个观点。

 

我们的身体,对于您自己来说,到底是主人还是仆人?

或者换句话说:你是否相信和愿意跟随一个连自己的身体都控制不了的领导?您能相信他可以管理好您吗?可以管理好企业吗?可以成为“精英”吗?

精英一定是善于驾驭自己身体的主人。

而体育是唯一能够帮助你学习如何驾驭自己身体的课程。当你能够驾驭身体的时候,你也同时驾驭了你的思维和精神。

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身体是自己灵魂的主人。他们从生下来就开始忙活,一辈子所做的事情,第一无非是“食”,这是中国人最强调最重视的核心生活内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特色,已经世界有名了。有人就公开宣称人生一辈子,就是为了个“吃”字。

文化研究者们说,东西方对于“吃”的概念是很不相同的。

西方人吃是为了活着,中国人活着是为了吃。

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别”!当然,这也是中西方经济差别、政治差别,民众幸福度差别的根本原因。

满足吃之后,接下来当然就是“色”字,以及衣食住行等等身体的欲望和要求。而很少是你的精神要求。中国的广大人群一直在为了身体的各种欲望而忙活,大多数中国人一生中所做的一切,本质上就是为了让“身体”这个“主人”更舒服和安逸。

中国人认为这是最理所当然的事情。因此,我们发现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是身体的奴仆。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买了一辆车,显然你是主人。车辆是为了帮助你实现目标而服务的,甚至你可以开着它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让它为你踏过万水千山。

而如果相反,你买了车后,却根本就不知道你要用这辆车来做什么。可是你的生活和生命,都从此全部围着这辆车转;你为了满足这辆车所需要的开支和消费,而不得不从事一份其实你并不喜欢的工作。而且你根本不知道到你要用车来干什么(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你只是被动地服从于车的要求和指令,看见别的车怎么开,自己的车也稀里糊涂跟后面走,也不知道为何要走。一切以车为中心,你心甘情愿地当“车奴”,会不会很可笑?

可是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么可笑!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就相当于这部车。我们的思想就是指挥和驾驭这辆车的司机。如果你没有思想了,当然车就成了“自动自发”的疯狂小车了。

对于精英而言,他们不愿意成为任何人的奴仆;即使是自己的身体,他们也不愿意被其奴役和控制,反而他们努力学习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身体。他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显然是仆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任务而甘为驱策的忠心耿耿的奴仆。他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个仆人的潜力发挥到极致,而且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训练身体,让身体更有能力来帮助自己!而不是娇它,宠它,照顾它,把它当大爷好好伺候和供起来。

他们对身体会很爱惜,就像是骑兵爱惜自己的马,象车手爱惜自己的车一样,这并不妨碍车和马是为他们服务的工具。如果他们不得不去照顾身体的时候,只是为了让身体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他们的人生目的,因此他们会比“车奴”们更关心如何让身体更有效工作的方法。他们经常会把车和马好好驾驭起来“突破极限”,尝试发挥潜能。因此,在“车奴”们看来,他们很不会“爱惜自己”,经常把自己的身体置于危险和过度使用当中。但是,最终他们发现,这些人运用他们身体的手段非常高超,一生中会取得不凡的成就。

这就是精英的特色。戴尔.卡耐基调查过,人群中大概只有3%的人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中国人中,这个比例还更低,不知道有没有0.3%)?其他97%的大多数人,其“人生目标”,听起来非常可笑:就是帮这3%的人实现其目标!当然,他们都是心甘情愿而又不知不觉地这样做的,绝非有意为之。

其实这些所谓的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他们都是为满足自己身体的欲望而被驱使着,一辈子做一份他们自己也没有兴趣的工作。可以说他们就是自己身体的奴仆,为了“身体”的需求,这个主人辛勤且烦恼地劳动一生。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些痛苦了,不想再当身体的奴仆,想学会怎样做自己身体的主人。换句话,你开始想通过掌控自己的身体,最终学会怎样掌控世界。你想问:怎样才能学会驱使身体当自己的仆人?

读书和上课是绝对没有用的,你只会听到一大堆的空话和套话。当时会让你很兴奋,过后就忘了。这就是很多“成功学”培训不会有太大效果的原因。

把古人的经典教诲背诵下来也是没用的:不信,试试下面这句话读过没?只要是中学生水平的估计都读过,背诵过,可是有谁做到了?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抚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这就是古代的精英教育家孟子,教大家怎样成为自己的主人的方法,也是成为精英人才的方法。大家背下来了,就有用吗?其实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还有副作用:如果遭遇了挫折,把这一句话念一念,像是咒语一样,于是心情好了,感觉就像是孟子一样“养天地浩然之气”了。结果大圣大贤的至理名言,成了现代阿Q的避难所。可见会读书,会背书并没多少实际用处,反而更虚伪!

要学习能够很好驾驭自己的身体,只有一门课程能够完成任务:就是体育!不是中国人所认为活动身体的健美操式的“体育”,而是具有挑战性和竞争性,能够提升精神品质的体育。

美国是一个很会培养精英人才的国家,美国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超喜欢“自讨苦吃”,喜欢做各种各样的“极限运动”,没事就去爬峭壁,或者雪山,或者横跨沙漠,或者从飞机上往下跳。或者跑到没人的地方“探险”,每年都会因意外而死很多人。但是他们照样乐此不疲,他们是真正把孟子的这句“至理名言”用出来的人。我们所谓的“炎黄子孙”,除了会背书以外,连意义都不太了解,更别谈去实施了。我建议大家看一部系列影片【生存大挑战】,就是美国人(很多还是中学生)挑战自己身体极限,自讨苦吃想出来的各种花样,你们有空时也学一学?

美国的耶鲁大学,是一个总共只有五六千人的小大学,但是却有各种运动队二十多个,而且运动水平很高。但是没有一个人是中国大学里面那种“体育特招生”,除了运动技巧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他们的学生中还有奥运会的冠军,这与我国大学里面的“奥运冠军学生”是非常不一样的,后者是奥运冠军把名声送给大学交换文凭的一个生意。而耶鲁的奥运冠军是把荣誉献给母校的光荣。

学习控制身体的教学案例:

今日学堂最有代表性的体育课,就是剑道修习。为防止误伤,不用真剑,而用木剑代替。一个人负责攻击,用木剑重击防守对象手中的木剑。他们很快就发现,要击出对手无法防守的完美一击,需要自己全身的协调和整合。一旦身形松散,则无法击中。同时,还需要心神的凝聚和专注。

防守对象则发现,对手出剑的时候是有各种征兆的。水平越低,这种征兆就越明显,出剑速度就越慢,因此他们可以轻易躲过身体控制不良者的出剑。

无论攻防,他们都在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身体控制力的技巧,这是一个艰难的工作,他们发现比读书和背诵要困难的多,不过幸运的是:他们同时发现:这种练习也有趣得多,有挑战性得多。

二:精英是勇于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的挑战者。而“责任”和“面对困难”,是课堂和书本都教不出来的品质。“体育课程”则是一个良好的训练手段。

 

成为精英的一个特征,就是愿意“面对压力”,“承担责任”和“克服困难”。这些优秀的品质,是读书和上课,听讲都教不出来的。用“读书”和“背书”的方法来教小孩子,他很快可以写一篇作文来阐述这些品质的重要性,可以说一大堆漂亮话。但是,他在生活中可能根本做不到。因此,读书人古来就有“文人无行”的评价,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就是文人们很多都没有基本的为人正直的品格,认为他们很虚伪,说一套,做一套。这样的人,根本就没有人敢指望他们承担什么“责任”,面对什么困难。

要培养这种素质,你用什么圣人的说教来教,都是没有用的。而且,圣人说的越好,孩子背诵越好,可能还越虚伪。因此,我对于“儿童经典诵读”就可以“拯救中国文化”的观点,实在是不敢认同:靠背诵几本古书,就能塑造优秀的人格,就能培养一代精英?这也太容易了吧?靠听几节大师的课,就能成为人才?也太离谱了吧?

相反,用“体育课”来训练这种素质,就容易得多。

无论多么会说漂亮话的孩子,面对自己在运动竞争中的失败,都只能“接受结果”,他不太可能虚伪地把它翻译成“另一种成功”。

所有的学生,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这句话,本来的目的,是要参与者面对失败,面对困难。不要因情绪沮丧而失去更多的机会。

可是无论你在课堂上把这句话说多少遍,都不如让孩子在运动中实际承受失败来的体验教训更深刻。而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孩子们学会了不带情绪地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进步,最终取得成功。

难道你还要比体育更好的课程来让孩子理解这一点吗?

今日学堂在剑道练习中,学生是如何学习承受压力的?

他们作为防守者,必须随时面对攻击者可能的进攻,这种压力是很大的。作为攻击方,他们必须承受攻击无效和失败的结果。而且,无论攻击和防守,只要失败就会遭遇处罚:在每星期一次的比赛中,排名最后一名的学生,会罚他不能上课,天天勤奋练习和提高,实践孟夫子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可能还会罚他们一天不能吃饭,实践孟夫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教诲。当然,他们还得承受同伴们胜利的骄傲,和自己失败的沮丧。这些都是压力,都是挫折。小菁就是害怕和逃避这种压力而试图跑回家去躲起来的。不过,其他所有的学生,开始迷上这种游戏:他们觉得太好玩了。

因为本质上所有的学生,都是超喜欢“挑战”的,传统的教育没有提供这种机会给他们。在面对压力的过程中,孩子们的眼神越来越充满了自信和阳光。这就是他们学会了面对压力并从压力中取得进步,并获得乐趣。

于此同时,他们也学会了“承担责任”,如果你做不好,当了最后一名,这是自己的问题,需要改进,因此他们也要学习如何改进,反省和提高自己,而不是怪东怪西,抱怨别人。所有的责任都是自己的问题。

也就是慢慢学会了孟夫子的“增益其所不能”。而这,就是我们体育教学的目的。这是任何想教给孩子们“如何面对挫折”的演讲和课程都无法达到的学习结果。

(以上是上篇,下篇包含有下面的主题,我将以剑道的修习为例,讲解训练的重点和要求,让大家了解真正的“体育”。将在一周后发表,并配上照片)。

三:体育运动对于读书和听课效果的提升作用。

其实家长们可能不知道,即使你只要求孩子能够真正把书读好,也必须接受真正的体育训练。要提高读书和听课的效率,体育训练必不可少。读书不能做到的事情,体育能做到,而且体育还能够很有效地帮助读书和学习。

四:对于大脑的思维连贯性的训练价值,及学堂的实施方案。

五:对于大脑的反应速度的教育和训练。及学堂的实施方法。

六:对于思维控制和静心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学堂身体实施结果。

七:对于气质改变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和训练。

八:对于个性塑造的价值和训练手段。

九:对於耐心和毅力的教育和训练,及学堂的实践案例

怎样的运动项目才合乎精英教育的要求?(附内家拳的思维教育原理解说)

一:不是所有的运动项目,都可以称为“体育”

虽然只要让学生参加任何形式的运动项目,都肯定要比不动更好,起码可以把身子练灵活些。不过,如果有机会选择的话,最好选择那些不仅可以具有良好的强身健体作用,还可以提升思维的品质,强化心理素质的运动项目,同时还要方便易行,不需要很复杂的外在条件就可以实施。当然,能够同时符合以上四个方面要求的运动项目实际上很少。更不幸的是:即使选对了运动项目,然而一个不懂思维和行为训练的的教练员,依然会只把该运动教成一种“技术”,所以真正的“体育”需要一个拥有很高的心理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教练来教,这可能是最大的障碍。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对“体育”的误解,以为只要教人运动的项目,就是“体育”课程了,起码对强身健体会有好处。其实,即使按照“强身健体”这个很低的标准来看,严格说来目前的很多运动项目都不能称其为“体育项目”,只能叫“运动项目”或者“身体游戏活动”。大多数的运动,不仅对大脑和精神的提高没有什么特别的好处,甚至于最基本的对身体的健康都没有好处,甚至还有很大的坏处。目前大家熟悉的很多运动项目,主要是为了满足观众的“好看”的心理需求而设计的,并非为了练习者的身体健康。家长们如果蠢到把用于比赛的“热门运动项目”,作为自己孩子的“体育教育工具”就会很可笑,只能怪自己不动脑子。最后给孩子带来各种损害和疾病,只有自己兜着!比如说:

篮球,是最不符合“体育原则”的运动项目。

篮球热门,是因为这项运动很好看,场上动作可以玩得很精彩,竞争对抗也很激烈,所以有重大的表演和商业价值,并不是因为它是最好的“体育项目”。首先是打篮球很伤身体,特别是对心脏很不好。有不少运动员很年轻的时候就突然死亡(猝死)。就是因为心脏的功能失常所致,如果不信的话,去看看一看退役后的篮球运动员健康状态,基本上只能用“恶劣”来形容,还有不少运动员很年轻的时候就突然死亡(猝死),他们大多数都有心脏方面的毛病。我妹妹大学是校篮球队的成员,还参加过省际比赛,毕业后就没有玩蓝球了,即使这样,也留下了后遗症:心脏功能一直不是太好。因此,就最基本的“强身健体”的要求来说,篮球都不合格。可是几个家长懂得这点呢?他们只是头脑简单地认为:只要是运动就一定会身体有好处!

至于对于思维和大脑的训练,篮球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估计在强调团队合作上有好处吧!为了这一点好处,而要承受如此大的坏处,因此,篮球毫无疑问要被精英教育所选择的运动项目所排除!

另外一个大学里很时兴的“足球”运动,也只是一个跟篮球差不多的游戏而已。不是什么真正可用于提升思维素质的“体育教育”。

 

游泳,也不符合“体育”的原则要求。

这也是家长们喜欢给孩子选择的项目。我非常愿意让孩子学习游泳,但是我是把它作为一个“技能”来让孩子掌握的。因为地球上到处是水,让孩子“怕水”不是件好事,我更喜欢让孩子亲近水。但是,如果把游泳作为一项“体育运动项目”,我是坚决反对的。我更不会选择“带游泳池的住宅”,不是因为买不起,而是因为太“冤大头”,花钱买罪受!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游泳对身体健康有明显的害处,而且害处不比玩篮球小。当然,估计大家都不认同我的说法,我也没时间来仔细分析给大家听,这可以写一篇论文的。我只能提醒大家一点思路:去看看黄帝内经,以及了解“道法自然”的原则后,你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特别是在城市的游泳池里游泳,根本不能保证你的健康,反而严重有害健康。另外,游泳对思维和大脑以及心理发展也没有什么特别有价值的帮助,而且还不容易实施,受环境,场地的制约很大!所以当然要被排除!

 

跑步,也不是真正的“体育教育”活动。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运动了。随便找个地方撒腿就可以跑,实际上,对于本来就很少数量的“重视体育”的家长来说,带孩子跑步,会是他们认为很负责且很有爱心的体育运动。

跑步当然比游泳和篮球对身体要好一些,但是也不是真正的体育:因为这种运动,首先也是对身体没有太大好处,这是最基本的缺陷。很多人都知道跑步不是有氧运动,长期训练下来,当然对身体没好处。其次,跑步对思维和大脑品质的提升也没有什么实质帮助,实际上主要就是“傻跑”,不需要太动脑子。对于心理上的帮助也甚微,只是可以提高“毅力”和“耐力”吧?

慢跑和散步倒是对身体健康很有好处,特别是会武当内家的“步行功”的话,不仅对于提升身体健康有好处,对于思维和心理素质提升也很好,但是很不易考评和教学,所以也无法用来训练儿童的思维和心理。所以,我也不会选择【跑步】来作为精英教育的手段。但是,并不妨碍我时不时把跑步作为一项游戏来让孩子们玩玩:因为跑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人体机能,需要经常“调试检测”一下,但是不宜作为日常训练的手段。

 

这样排除下去,实际上,目前大家熟悉的绝大多数运动项目,都不符合我对于精英教育的实施手段要求。大家要了解原因的话,只要知道不符合“有氧运动”的原则,就肯定不能用于“体育”,因为对身体有损害。

即使是一些很好的有氧运动,也不适合用于“体育”,比如散步,徒手体操等。虽然这些运动项目对于强身健体有好处,但是无助于精神品质的实质性提升。所以不适合用来作为“体育教育项目”。

这样一来,各位会发现,真正比较适合用于“体育”的项目实际上非常少。不过,特别强调一下,我不反对任何运动形式,它们都可以用来“玩”,可以适当的参与。只是不适合用于“思维教育”和“心理训练”,用于“体育”教育的项目,一定要精心地选择。不过,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无法给孩子选择最合适的运动项目来训练,也没有关系:一句话,动比不动好!就算是玩篮球,也比呆在电脑面前玩游戏好,就随便练吧---想玩就玩!

什么样的运动项目才适合真正“体育”的要求呢?要同时符合以下七个方面的要求才行:

第一是它必须能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也就是说“强身健体”是最基本的要求,这也是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帮助。

第二是该运动必须是有氧运动。只有有氧运动,才能让练习者的大脑保持清晰和灵敏的状态,而且越练越精神。这也是区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一个标准。

第三是该运动必须要有较强的竞争性和相当的难度,不能像跑步和散步一样毫无“技巧”可言,因此也失去了对大脑思维的训练价值。

第四是该运动必须要“相对安静”,以便于能够提升心理素质。当然,这也避免练习的时候对周围人的干扰。

第五:该运动必须是有足够的强度,难度和需要快速的反应,以训练身体的大脑的灵敏度和反应速度。

第六:是该运动必须简单和容易上手,但又必须有无限的提升空间。让初学者可以很快入门,而且可以随时随地练习,但是要达到完美的空间却很广大,可以一辈子练下去。

这样的运动项目,似乎太难寻找了。不过,孔子早就研究过了,为大家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运动项目:就是射箭。论语当中多次提到射箭;孔子的六艺中,射箭是很重要的一项学习内容,长期以来,射箭也是古代太学里的重要体育课程。历代皇帝们也很重视让皇子们练习射箭:康熙教育皇子,射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课程之一,经常要考评他们成绩的。而且每年还要举办射箭实战比赛,让皇子们一试高低,到猎场上比赛猎获物。康熙本人一生猎杀了一万多只野兔,还有熊和野猪等大型动物,可见这功夫是来真的。

至于射箭对思维品质和个性上的帮助,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奥运会上射箭运动员的气质,一定是态度很冷静,看不到他们的情绪化表现。另外,他们都很容易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很有耐心。拥有这些素质,你觉得他们会学习不上进吗?会工作不认真,做事粗糙吗?

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目前要把射箭作为一项“体育课程”来开展很不合适,甚至射箭还不能用“射击”来代替,两样运动有很不相同的地方。那么,怎样的运动才是比较好的体育教育手段呢?我给学堂孩子们选择的运动项目是:

最佳的“体育项目”:正宗的武当派内家拳和剑道。

中国古代一直有“以武入道”和“以武入禅”的说法,翻译成大家能够理解的语言,就是说:用练习武术的方式来提升智慧和思维水平,以及心理控制能力。实际上我认为最佳的“体育”运动,就是练武。中国古代的佛家和道家,都号称“方外之人”,并不留恋物质世界,而致力于追求精神上的至善之境。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武术作为训练身体,思维和心理的手段,这显然是大有深意的。只是现在国内的少林武术,或者是武当功夫,虽然还是可以见到有一点“术”在里面,但是离“道”已经很远了。传统在中国已经远去。

(女子也照样练习武道)

国际上号称“正宗的中国人”的日本,至今保留了武道的精神,深通此道,日本全国分布大量的武道馆,无论成人还是孩子,都热衷于各种武道训练项目,柔道,空手道,合气道,剑道等各种流派众多。这个几乎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国家(人均),并没有过享受和娇惯的日子,无论青年还是中老年,都保持了从训练身体的过程中寻找乐趣的生活习惯。日本的全民健身运动做的很好,而且也是最世界健康水平最高的国民。中国人则是从吃喝和放纵中寻找乐趣,在体育上仅仅习惯于当一个看客,甚至连当看客都没有兴趣。因此国民无论在精神还是身体上的健康水平都一路下滑。

日本人练武的目的,与中国人关注竞技的结果不一样,他们更在意过程。我们在中日武术擂台赛中击败了日本,就沾沾自喜,以为“国术”还是不错的,其实也不去多想一想:选手打得不错,跟你自己不错有关系吗?人们可能不知道:很多日本人练习武道目的根本就不是“为国增光”,也不是为了什么奖励和物质上的好处,而仅仅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人生品质。相反,比赛的结果倒是不重要。

这种重视过程的精神,还体现在日本的茶道,花道等一切上。可以说,日本人善于用一切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思想修为和智慧。就在武道上来说:日本人的练武者,更多的不是职业选手,而是业余的爱好者。中国人练武的人,多是文化不高,不爱读书,找不到其他出路的人,选择练武来混碗饭吃,而不是因为对武术的爱好,或者为了提升人生的品质而练武的。而日本人练武者中,更多的是社会名流阶层,甚至还有很多金融界,企业界的精英。

(凌空落到地上,这滋味恐怕并不好受!)

 

这种不同的人员结构,就造成了区别:同样是练武,日本人更多的是在追求就精神上“道”的体悟,也就是提升自己的思维素质和智慧水平。而中国人强调的是“术”的应用也就是技能。所以,即使我们在技能上赢了对手,但是在智慧上,却远远输给了日本人。日本人更善于用“武道”来提升自己,而中国即使引进了“日本合气道”“剑道”,但是由于缺乏思维层次和文化背景上的理解,我们依然把它练成了“合气术”和“剑术”,有技术但是无思想。

(日本剑道的练习)

 

同样是练武,内家拳与外家拳有何不同之处?

如果要选择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家长们估计都喜欢选择外家拳。因为外家拳练习起来呼呼有声,看起来刚劲有力,很有“成就感”。不过从心理和个性的角度来说,外家拳其实不宜作为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因为外家拳练习的时候很容易血气上浮,真正懂的人知道必须“气沉丹田”,但是孩子们不可能体会到这点,所以气血上翻很严重。

这首先是影响个性,很多练拳的人往往很浮躁易怒,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简单化,同时在生理上以后容易得高血压等血气上翻的病。同时由于外家拳是无氧运动,也容易产生心脏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不推荐连外家拳,比如少林拳,或者跆拳道等。

内家拳之“内”,指的并不是某些人想象的“神秘气功”,更不是体现在与外家拳不一样的缓慢的“招式”的外形上面,而是强调练拳不是练身体和肌肉组织的强壮和本能反应,内家拳把这种练法称为“练死了”,就是说把身体的肌肉练僵硬的同时,也让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变得僵硬和缺少变化,变得容易蛮干。因此,内家拳更主要是要练习神经系统的协调反应和思维和心理控制的能力,强调应变的灵巧性和多样性。所以,真正的内家拳是“无招”的,是看不见具体固定的外形的。

练内家拳的时候,要求是“身心合一”:要用思维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运行,找到身体运行中的不协调的地方,并不断调整使之柔顺和连贯。因此,内家拳的练习和实战是很不相同的。练习的时候缓慢轻柔,优雅无力。实战的时候迅猛刚烈,“拳打人不知”,往往对手都被打出去了,还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出手的。

实际上内家拳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练习思维和心理的掌控力,是典型的“练心拳”,所以内家拳又称为“心意拳”“形意拳”,一看名字就知道是练心,练意的拳,通过心和意的提高,来掌握控制身体;

内家拳还称为“哲拳”,“哲”的古代含义就是聪明智慧的指称,这说明内家拳具有高度的思维训练价值。这才是内家拳的核心要点。

不过很多练习内家拳多年的老拳师,其实也不见得懂这一点:很多人采用内家拳的招式,用外家拳的方法来练习,其实这就把内家拳弄成了连外家拳都不如的“体操拳”。比如现在广为流行的太极拳,其实只能称为“太极体操”,这种拳就只适合让退休老人“舒筋活血”,随便锻炼下身体用用。即使有些练习太极技击术,已经拥有一定的攻防实战能力,也不是真正的内家拳。真内家拳当然可以打人,而且可以轻松击败对手。但是如果只会打人,就落到了“术”上,而远离了真正的太极之道。只有能够练心和练意,才是真正的内家拳。所以必须在懂得其精髓的师傅带领下练习,才能掌握其要领。

从这里,我们发现:内家拳练心练意的特点,和我们的真体育教育中要求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心理水平的目的,具有完美的对应关系。所以,今日学堂的孩子和老师,要求人人参与,每天都要练习内家拳。

(日本剑道的攻防演练)

 

不过,如果不加进对抗性的竞争,这种练习也很可能流于形式,所以,学堂定期有孩子们的“比武”活动,进行实战比赛。另外,还有一项强度和挑战性更大的活动,就是剑道练习。这是学堂十岁以上的孩子才开始学习的一项主要的体育运动项目,对于让孩子们学会长时期集中注意力,快速的思维反应速度,更稳定的心理素质等,都有极大地好处。这些训练,本来从更小的时候开始更好,不过由于孩子们可能年龄太小不能适应,同时学堂里能够符合剑道需要高度的思维教学要求的师资很缺乏,所以目前只有十岁以上的孩子,才有机会修学剑道课程。

 

下一篇请关注:解读精英教育20:体育比读书和听课学习更重要!(下篇)

今日学堂是如何用剑道课程来提升学生精神品质的?提升思维和心理水平的运动课程教育法

一:对于思维涣散,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的思维训练-----专注力培养

如果家长愿意认真调查一下就会发现:您的孩子在学校上课的时候,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没有用来学习,其大脑思想都在跑神,真正花在上课认真听讲上面的时间极少。因此花了一天的时间“学习”下来后,发现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不会超过一个小时,其他时间都浪费了。

了解这一点后,家长就不会奇怪,为什么你的孩子需要学习六年的课程,另一些孩子花两年时间就可以轻松学完了。或者说:小学阶段,我们本来可以让孩子学习更多有价值的内容,但是都浪费在一些无聊而弱智的“课程学习”中了。

当然,家长不服气:孩子学习一天下来,明明看上去很累的样子呀?这并不是思想“学”累了,而是身体疲倦了。试一试让你一天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在很不舒服的硬椅子小桌子上傻乎乎的坐一天,看你会不会累?传统学校的这种填鸭式教学,不仅让孩子身体累,而且还让孩子染上了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下,拖拖拉拉的毛病。进入初中后,这些毛病就暴露出来,就会真正遇到“强大的学习压力”,很多孩子小学阶段稀里糊涂混了过去,成绩也不错,最后就败在这一关上面。

通过家长和老师口头教育“要集中精力听讲”是没有用的,为了提高思考的效率,我们只有运动课程,比如采用持续的剑道训练,让学生们学会越来越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不让自己的思想到处抛锚,也不受外来干扰影响的思维习惯。

解读精英教育20:99%的中国父母和老师正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

五:家长和老师们努力培养学生厌学畏学的思想,破坏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大的动力。这是全世界都知道的,最基本的教育学原理。

学习是一个人提高自我素质的必要手段。幸运的是:人天生是热爱学习的。在孩子的眼中,学习是最伟大和最有趣的游戏。在中国的教育传统中,一向是“乐学”和“学乐”的教育精神,这与和人生的本能追求一致。

不幸的是:中国的学生,却被教成普遍的畏学厌学!这是为什么?

实际上这个结果是家长和老师共同培养的后天习惯和后果:他们在长达12年的孩子一生中最关键的教育成长的时间里,不断地,不遗余力地把厌学畏学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培养孩子的厌学畏学思想。同时在教学方法上,用最笨,最幸苦,最单调的方式来让孩子们学习最简单的内容。最终,成功地培养出来一大批终身视学习为畏途的中国人。这样培养学生,难道是在增强孩子的学习能力吗?还是在破坏孩子的学习能力?

这一点,虽然荒唐,却是任何家长和老师都逃避不了的指责:

在价值观上,难道你们不是一直在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的吗?这含义,不就是明明白白地告诉孩子们,读书本来应该就是“苦”的,与你们追求快乐的本性是违背的。

难道家长和老师的励志榜样,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榜样吗?把学习这种“伟大的人生游戏”搞到这个像是酷刑的样子,难道还指望会让你的孩子“喜欢”和“投入”吗?别忘了,当年苏秦的这个学习故事,是人家自己喜欢学习,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案例,并不是苏秦父母的要求。你们今天怎么能够用到作为被动学习的学生的榜样呢?

还有,家长对于孩子的各种“奖励”手段,无不是告诉孩子学习很幸苦,不学习才快乐!

比如,考试前后,或者开学前赶快带孩子去玩,去吃,去享受。这就用行动来明明白白告诉他:学习很幸苦,学习是一种牺牲,学习很无奈。但是妈妈很疼你,所以对于你受到的痛苦会好好的补偿。只有吃和玩才是快乐的。这样不断的“教育”的结果,就是有一天,他长大了一点,能够“独立自主”了,自然就会把学习丢到一边去,自由地追求吃喝玩乐了!这一天,可能是上大学,离开了家庭。也可能是上初中时的青春逆反期。而费力费力培养出这种厌学孩子的家长们,还无辜地到处诉苦,说“怎么这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也不愿意好好读书了?”

日常学习中,家长告诉孩子达到某种学习目标后,可以给他某种物质奖励。结果,对物质的追求,自然就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刚开始效果良好。不过这样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自然就是“幸苦学习”可以得到奖品。最后,日益长大的孩子需要更“大”更“刺激”的奖励,才愿意去“受苦”,否则就罢工!此时家长又怎么办?所以,中国的家长,这样子培养出来的,全是厌学的孩子。

该怎么办?如果你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惩罚,就是“不许去上学”“不准读书”,学习就自然成为孩子最渴望的事情。这也是今日学堂一贯的做法:对于违反校训的学生,就是实行一天以上的停学处罚。最长的一个学生,罚她停学了二个多月。最后这个厌学的学生居然爱上了学习,让她的父母都大为惊讶!

当然,这种处罚的前提是:你是否能够把学习安排得符合学生的天性,否则事与愿违。

六:“一碗水”教育理论,把天才培养成庸才的教师。

学校的教师通常喜欢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教给学生一碗水。这种“一碗水”理论,就是我们体制内教育的核心原则和思想。

难道错了吗?当然错了!

首先,从教育原则上来说:这个教育理论模式,决定了老师传授的知识范围,就是学生的极限限制,学生必然受制于老师的水平和能力。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并不是这个教育体系中最优秀的学习者,他们并不是我们这个国家内最博学多才的人群。他们自己就没有一桶水,可能只有一碗水。这种情况下,一碗水理论就将带来更坏的结果:我们压抑了孩子超越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受限于一群并不足够优秀的群体,剥夺了孩子本来可以更优秀的潜力。

这一点请参考阅读:逆淘汰机制,恶性循环,破坏儿童学习能力的应试教育体一文

第二:从教育方法上来说,这种理论必然造成一个自恋的老师,满足于给学生一碗水的“成就感”,所以必然形成“满堂灌”的错误教育方式,造就缺乏探索思想的学生。所以,削弱了学生天然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第三:这种教育理论忽略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变成了教师课堂表演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论基础”,因此违背真正的教育精神。

真正的教育,真正的老师是这样的:我拥有一桶水,但我不是从自己的桶里给你一碗水,而是告诉学生自己怎样取得这一桶水的方法,以及这一桶水所来源的大江大海,指引和鼓励孩子们设法去获取自己的一桶水。

这样,固然可能会有不少孩子只能弄回一碗水,甚至只有一调羹水,或者只有一滴水,这取决于学生自己的能力和意愿。但同时会有很多优秀的学生,会获得一大缸水,甚至一池塘水,比你老师的还多得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种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也称“导师”----引导孩子,激发孩子潜能的老师。

西方的教师就是这样的:教师的作用就是像朋友一般和学生一起去探讨问题。对于学生的疑问,即使自己知道答案,也不会轻易地告诉学生,“经常一指图书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资料,自己做出判断,尽可能的不去影响学生的自主思考。它最大可能的保护了人类创造力的根源——思想的自由和自主。”看起来不像中国的教师一样“苦口婆心”,但是他们培养了真正的人才。而且,他们尊重了学生的发展意愿:超过老师。也尊重了另一些天性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愿进取的需要。他们没有把这部分学生培养成“问题孩子”,没有去打击挖苦他们不愿意接受“一碗水”的表现。他们即使学业不佳,起码心理正常,行为正常。

在这种教育原则下,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培养出很多超过老师的学生,培养出心理个性完整正常的学生。其实这并不是西方的教育专利,也是中国古老教育的要求。中国古人说:见与师齐,减师半德,见过于师,方堪传授。意思就是:如果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只能达到老师的水平,证明这老师不行,只是个半吊子货。只有能够把学生培养得超过老师,才是老师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照这种教育原则来看,上面这种有一桶水而只会把一碗水交给学生的老师,连“半吊子”教师都谈不上,只能用“误人子弟”来形容了。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七:“园丁”教育理论,是无视孩子心理和个性要求,违反基本教育准则,削弱孩子学习能力的“教育法西斯主义”。

中国人喜欢把老师称为“园丁”,没错,中国的园丁很辛勤,但是他们却是在辛勤地残害我们的孩子(南怀瑾语),而不是培养,教育和提高我们的孩子。因为“园丁”理论本质上,就是认为孩子的本质是不好的,需要按照“园丁”的愿意来修理的对象。骨子里是对学生的不信任和不尊重,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愿望,用教师的愿望和方法来修理学生的“教育理论”。这是违背教育规律的。

同时,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孩子的能力,个性和愿望都是很不相同的,所谓的教育,不是把这些本来不相同的人培养成一个模式,而是让他们有可能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好。所以,西方的教育家,无不对于中国居然把教师比喻为“园丁”大惑不解。而我们的教育系统,正是在“园丁”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按照教师的愿望,把孩子们修理成相同的模式。拒绝修理的人被打成“问题孩子”,就像是被“园丁”看不中的树苗一样无情地抛弃。

如果你希望了解真实的情况,就去问问懂一点中国教育内幕的人,小学老师的任务是什么?我与不少小学老师交谈过,他们甚至有点自豪地说:刚进校时,每个孩子都是“很不一样”的,但是出校的时候,除了外貌无法改变外,其他都彼此差不多了。

你到小学后会发现:小学老师最多的时间和精力,不是用来“学习和教育”,而是花在“纪律维持”上了。真正用在教学上的时间很少,而且内容很简单。特别是小学初年级,如何把天性活泼的孩子,井然有序地“绑在”小小的课桌面前,就是小学老师最主要的功课。这个时侯,柔弱无助的孩子,不得不接受老师的“园丁式修理”。家长们可以很容易看见:刚进小学的孩子,都是鲜活而有个性的,眼光也是好奇和活泼的。可是小学毕业的孩子,眼睛里失去了光彩,身上充满惰性。而且,每个人看上去都差不多了,一样的灰暗和打不起精神来。

把本来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都修剪成一个模样。把热爱学习和充满好奇心的孩子,“培养”成厌学和无奈的学生,难道这不是在削弱孩子的能力吗?我们的教师,可能永远也不懂得,为什么西方的小学教室,安排得像是自己家的客厅一样。为什么西方的小学生,要坐成一个圆圈,与教师一起讨论问题,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上课”,显得很“散漫”。而不是象中国的教室里“整齐”的座椅和同样“整齐”地静静坐着的学生。这反应了在本质上,我们这个社会根本没有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国民,就是一批不懂得“尊重”的国民,心理上都有严重的问题。

八:“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养成低效被动学习的不良习惯。

由于现行教育体制的设定,是由一批根本就不懂教育的人来制定的。体制内学校的老师,被迫成为一群教学表演者,是一群大声吆喝着贩卖知识的文凭商人。他们以“教育”为谋生的职业,剥夺了孩子们的天赋学习能力,造就了我国学生缺乏真正学习能力的现实状况。

所有的教育家都知道:所谓的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要点燃心火,让学生们燃起追求知识的热情。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机器,而是等待被点燃的火种。

可是,我国教师的教学法,基本上都是教师在台上表演和贩卖知识的“满堂灌”模式;负责一点的老师,就是注重表演技巧,绘声绘色地尽量吸引学生的表演者。差一点的老师,就是死板乏味,不负责任,表演技巧极差的三流演员。我们负责一点的老师,想的是“如何在上课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如何让学生成为表演者”,这等“教育”,如何可能会产生真正的效果?如同表演系的教师,天天注重的是把自己的拿手好戏演给学生看,学生的任务只是记笔记和考试的话,他们这样难道能够学会自己上台表演吗?

而且,即使是最精彩的表演,也比不上电视台的节目。更何况体系内很多教师就不是天才演员,他们乏味和缺乏技巧的三流表演,如何才能吸引学生呢?

所以,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很差。实际上,教师自己也知道,45分钟的一堂课,学生真正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可能还不到十分钟。其余的时间,学生们尽管在长期的“教育培养下”,身体都装得“认真听讲”的样子,其实大脑多数在开小差。我们的孩子幸苦上学一整天,实际上能够真正有效利用的时间,可能还不超过一个小时。大量最宝贵的时间,就这样无端地浪费了,而且养成了很不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教育,难道不是在削弱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吗?

参考西方国家的教育模式,我们很容易看出与中国的满堂灌教育模式的巨大区别:学生成绩的计算方式是:课堂纪律和出勤率占15%,课余作业成绩占15%,小组互动讨论占20%,论文写作和答辩占50%。从这个学习评价体系中看出来,西方国家的学生,有大量的时间是用于学生的主动学习的(互动讨论,论文写作,答辩),所以,才能培养大批真正会学习,会思考的人,而且他们的时间利用率极高。当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就围着几本教材转圈的时候,西方的学生拥有更广博的知识面和更好的学习能力,而我们的教育系统,在“考试成绩优良”的光环下,培养出大批不会思考,不会学习,不会读书的呆子。

这方面,目前体制学校中真正懂得并能够按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这个教学原则去教书的教师,就是魏书生式的教师。虽然他的知识很丰富,表演起来应该会很吸引人,但是他不会自恋到在学生面前“表演”。他的教学方法,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愿望,大量的时间是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可是体制内这种老师实在是太少了,大多数都是填鸭的知识工人。

今日学堂的学习内容,五倍甚至于十倍于体制学校,很多人以为学生会很幸苦。其实他们的学习时间还没有普通学校学生多,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运动和游戏。学习成功的所谓“奥秘”,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大的好处就是:12岁后,他们基本可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进取的“本钱”。

九:“标准答案”彻底剥夺了孩子们的思考空间

“标准答案”作为一种简单高效的考试手段,本来无可厚非。美国托福考试这样的标准考试模式,一直行之有效地在全世界实施多年,并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因为“标准考试”是用来测试的,“标准答案”仅仅是一种测试手段而非学习手段。如果把标准答案作为一种教育模式来全面实施,就是教育的灾难。

不料“富有创意”的中国教育体系,善于投机取巧的中国师生,把“标准考试和标准答案”作为学习的模式,学生们把本应该用来思考和学习更多深度和广度内容的时间,花在大量的重复做题的题海战术上来,造成了中国教育的灾难。

以托佛考试为例:本来只要真正踏踏实实地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需要特别的技巧,托佛考试就可以轻松通过。因此,全世界的英语学习者,基本上都是踏踏实实地打好语言基础,再去准备应试。可碰上中国人,彻底让老美傻眼:他们想不到世界上会有这么傻的学习者,会把学习当做考试一样折腾自己,从小就开始做标准答案,以及各种英语试题。中国学生会用最笨的办法,在准备考试的时候,提前把托福的题库都做光,用这种方法固然可以取得“好成绩”,可是与真正的语言能力的提高根本就没有关系。结果发现这些高分学生到国外后,连最基本的对话都无法进行:因为他们只知道一套背下来的对答模式,换个词就不知该怎么办。所以大叫“托福考试不灵”,所以美国的托福也只好改革:被逼着采用不标准的考试方式----主观考试。很快地,中国的四六级也跟着转向,但是学习方法还是没有改,后果如何?一大批只会用“标准答案”的学生傻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