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高票房:用“哆唻咪”为灵魂打开一扇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1:23:11


 
 核心提示
  ●欣赏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是哪些场景、思想、故事,也不必用那些文学化的、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

  ●音乐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质量,比如精神减压。音乐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

  ●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作用不可小觑,而感性素质的培养是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

  坛主小传

  周海宏,汉族,出生于辽宁沈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处长、专职研究员。主要从事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坊间也称他为当前中国音乐心理学研究第一人。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特别好。有一天,他在弹琴的时候来了一个砍柴人——钟子期。听到俞伯牙弹琴,钟子期张嘴就说:“善哉乎鼓琴,巍巍乎泰山”。俞伯牙非常惊讶,因为他就是想表达高山的,一下子就给人听出来了。于是,俞伯牙再来一段表现流水,钟子期一听又说了:“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于是两个人成了好友。可是钟子期没多久就死了。自此,不管俞伯牙弹什么,别人全都听不出来。俞伯牙伤心到了极点,把琴给摔了,发誓终身不再演奏。“既然没人能够听懂我的音乐,我还为谁弹琴呢?”留下了一段知音千古难觅的佳话。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高山流水”的成语,也产生了“知音”一词,可谓妇孺皆知。

  故事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事情,现在,人类文明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听不懂音乐的事好像一点都没有变化。

  音乐尽情欣赏何需“懂”

  两千多年前,俞伯牙找不到知音,两千多年后的现代人也听不懂他的音乐,不管是普通人还是专业人士。这不是因为听众的欣赏水平差,缺少音乐细胞,而是因为音乐不能直接转达视觉性、语音性的内容。

  其实,那些音乐爱好者在听音乐的时候,才不管什么懂不懂呢,简单来说,就是“较少依赖于内容解说”。大多数人听严肃音乐,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什么也听不出来。我们这帮搞音乐的,刚开始听的时候也跟大家一样,但是,我们接着往下听——这就是区别。

  欣赏音乐,不一定非要听出是哪些场景、思想、故事,没有必要非要用那些文学化的、美术化的内容去解说。举一个例子,莫扎特的单簧管协奏曲也是严肃音乐,高深难懂。同样还是这个作品,把它放到一张轻音乐的唱片里,听起来就变得优美、悦耳、舒服,就能听得下去。为什么呢?到底是什么把那么多人挡在了音乐艺术大门之外?我认为,除了历史原因外,还有更直接的原因——多年来,我们国家进行的音乐普及工作,基本上都是以乐曲解说为核心。于是,“严肃音乐和通俗音乐不一样,它是有深刻思想内涵的,要想欣赏它,就要理解它,就要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创造背景,等等”,这种误区就形成了。解铃还需系铃人,今天我提出一个口号,叫“音乐何需懂!”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打开耳朵,别管懂不懂,只管欣赏音乐之美。

音乐是人类灵魂避难所
  很多朋友对“联觉”这个词比较陌生。举一个例子来说,我这里有两块糖,一个是巧克力,一个是薄荷;我这里还有两个声音,一个是低音,一个是高音,你可能会觉得低音像巧克力,高音像薄荷,一种味觉的感受与一种听觉的感受发生了对应性,这就是联觉现象。

  由一种感觉引起其他感觉的心理现象就叫做联觉。联觉和视觉、味觉、听觉、触觉一样,是人本能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感觉,只是大家平时不注意而已。因此,正是人们心理活动有联觉这种反映机制,才使得音乐这样一种纯粹的声音的艺术,得以表现思想、情绪、形象、场景、故事等这些听觉之外的内容,核心道理就在于此。在联觉的作用下,音乐可以表达很多东西。

  音乐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非常多。在很多情况下,它可以帮助人们改善生活质量。自从欧洲某个大城市在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放上音乐后,这些场所的犯罪率直线下降。

  音乐对人的情绪的影响非常大。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已经到了需要“精神减压”的程度,音乐就是缓解此症状的最佳方式。虽然,很多东西都能减压,比如旅游减压,出去玩十天半个月,回来后心情好多了,但是,一年出去不了几次,而且,回来不到一个星期所有的压力又都来了;锻炼身体也能减压,但是有的时候会犯懒,有的时候没时间。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的时候你已经非常疲劳了,在这样的状态下,如果再坚持锻炼,身体是会出问题的;找人倾诉也能减压,但是,有的时候有很多东西是不便跟其他人说的,即便可以说,大家都很忙,一下子找不到一个“好耳朵”也不行。所以说,音乐才是随时随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精神减压的良方。

  现在有一个专业叫音乐治疗,是通过音乐来解决人的心理疾患。在这个学科里面,有一个同步性原则,也就是说,所选择的音乐一定要与当下的心情同步,这样才能不知不觉地带你进入你想要到达的境界。所以高兴的时候要听快乐的音乐,悲伤的时候要听悲伤的音乐。我选择一段音乐,刚开始是很忧伤、舒缓、安静的,专心致志地听,你会觉得音乐是你内心的一种诉说,不知不觉中音乐开始活跃、兴奋、上升、加强、强烈、高潮,然后再缓缓地下来,这样你就觉得好多了,你的情绪被宣泄掉了。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当中,音乐这个行业的刑事犯罪是所有行业中最少的,也许是情绪宣泄的渠道比较多的缘故。

  精神减压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宣泄,一种是放松。我现在跟大家做一个放松实验。大家坐直,靠在椅背上,舒舒服服地把手放在腹部或腿上,想象一幅山水画,高山流水、天高地远,你可能坐在山之一隅、水之一方,安安静静的,远离城市的喧嚣,远离人际关系,远离各种各样的恶浊的生活,只有你自己,坐在大自然当中,体验瑜伽一般的境界。现在大家把眼睛闭上,缓缓地、深深地做两次深呼吸,然后再随着音乐呼吸。心情是不是就平和多了?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一个美学家,他说过一句精彩的话:音乐就是人类灵魂的避难所。这里的“音乐”不是指通俗音乐,因为那种音乐是灵魂进不去的。所以说,在生活当中,仅有通俗音乐是不够的,严肃音乐这个门类超越了感官领域,触发人类心灵深处的感动和全身心的震撼。

幸福人生需要感性能力
  我有一个从小跟我学钢琴的学生。大家知道学一种乐器已经够累了,可是孩子的妈妈还让他学了小提琴。不仅如此,他妈妈还给他报了奥林匹克数学班、外语班、书法班。我们那天统计了一下,他同时上6个班,学两样乐器,孩子给压得透不过气来。每到周六周日,娘俩就像赶场一样满北京飞。那天我就问孩子的妈妈,你为什么这样逼你的孩子啊?每一分钟都用在学习上,凡是跟学习没有关系的,一律不许做。孩子的妈妈说,还不是为了将来上名牌大学啊!我说,上名牌大学的目的是什么?她说,将来能有好工作啊。我说,有好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她说,将来才能有出息、挣大钱。我说,有出息、挣大钱的目的是什么?这个孩子的妈妈想了半天才说,孩子将来生活就幸福了。我说,最终目的就是让他一生幸福。但是,像你这样每天除了学习之外,别的啥也不让他干,他将来能幸福吗?大家注意我的问题,我不是说他童年幸福不幸福,我的问题是“让他将来幸福”的目的能实现吗?

  很多学校都会带着学生去郊游。但是,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孩子不是在看景,而是一人拿一个小本本,全在那里抄树名,越是好学生越来劲,越是好老师越严格。知道他们那是在做什么吗?写作文啊!老师看了高兴,家长看了也高兴:看看咱这孩子,旅游的时候都不忘长知识,这将来得多有出息啊!而我的问题是:当你要求你的孩子“凡是跟学习没关系的事情一律不准做”,当你的孩子在旅游的时候还被要求去掌握知识,你有没有意识到他失去了什么?我的回答是:你剥夺了孩子感性能力的发展机会。

  什么是感性能力?视、听、味、嗅、触、情绪、情感等所有感觉的总称。人身上所有的能力都是要通过训练才会发展的。头脑因为思维而敏锐,肌肉因为劳作锻炼而强健,感觉也因为感受而敏感。如果从小不重视感性能力的发展,一个人的一生就会枯燥乏味。而幸福人生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感性能力。

  要想获得幸福的条件,你必须要有理性的能力。所谓理性能力,就是大家特别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特别到位,解决问题特别坚决果断,这样就能拥有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但是,要想体验幸福,还必须有感性能力,要有敏锐的感受、细腻的体验和丰富的需要。比如旅游的时候,来到一个地方,一下车,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湛蓝的天空、碧蓝的湖水、苍翠的青山,有感觉的人就享受这份大自然的恩赐,而没有感觉的人,下车撒泡尿又回车睡觉去了。同样都是旅游,质量差远了!

  现在的问题是,部分家长、教师,乃至全社会,却还没有把这种感性能力的培养与其他能力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如此,有时甚至还要剥夺这种能力的发展机会。


  感性素质是现代文明基石

  告诉大家一个心理学的规律:一个人生命的总能量是一个常数,不花在这个地方,就会花在别的地方。有一句话:穷极无聊固然讨厌,富极无聊更是可怕。当社会财富增长,人们的生活改善以后,如果缺少高品位的文化艺术等感性生活,便会滋生出很多社会问题。

  朱德庸在漫画《一无所有》中这样写道:我有一个成功的事业,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贤慧的妻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聪明的儿子,但我觉得一无所有;我有一个妖艳的情妇,但我觉得一无所有;别人都认为我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但我还是觉得一无所有。有一天我决定辞了工作、弃了老婆、丢了孩子、离开情妇,现在我真的是一无所有,这时我才明白,当时我确实拥有了一切,只是我没有感觉。

  其实,生活当中大家拥有的很多,地位高的人拥有很多,地位低的人也拥有很多;有钱的人拥有很多,没钱的人也拥有很多,但是,感觉麻木了,妨碍了享受本来有可能享受到的幸福生活。

  下面,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再谈这个话题。大家都见过电子门铃,我们国家一年生产上百万个,没有人觉得难听。我家装修的时候,跑遍北京城终于买到了一个机械门铃,是欧洲进口的产品,铃声非常和谐。欧洲那样发达的社会,为什么要花那么高的成本去生产机械门铃,而不用电子门铃?因为在欧洲,没有人要电子门铃。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科技方面,还体现在国民对环境的感性认识。我们很多国民都缺乏一种素质——感性素质。

  什么是感性素质?它包括两方面,首先感觉能力强,感觉不麻木;其次感觉要求高,不能容忍恶劣的环境。我认为,一个完善的人应该同时拥有以下3种素质:第一种,理性的素质。人类在改造世界、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征服自然、战胜他人成为强者,需要的就是这种素质,没有这种素质就是弱者,就会被淘汰。第二种,情感的素质。人类要创造友爱、关心、和谐的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获得良好的人际氛围,在事业发展中获得群体的帮助,需要的就是这种素质。第三种,感性的素质。人类美化世界,创造优秀的艺术,体验优美的生活,需要这种素质。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缺少任何一种素质的人,都是素质不完整的人。理性的素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和重视;近年来随着情商概念的提出,情感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呼应,但是,感性素质在社会上还没有起码的概念,还没有把它作为素质的一个重要构成去强调,当然也没有在有效的系统化的教育当中得到培养,更没有在人才选拔当中得到检验。

  如果缺少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将是非常可怕的。祖国的青山绿水在短短的20年间变得满目疮痍,不是因为战争,而是因为建设。珠海下辖一百多个岛屿,称之为海上明珠、海上翡翠。有一次,我跟珠海的领导到东澳岛去,它没有遭受过任何破坏。可是,我发现,珠海其它的一座座小岛全都成了采石场。我问政府领导,能不能把一个岛挖光以后,再挖下一个?政府领导说,为了节省运费,哪近就挖哪,没有人管,但是现在已经停了。现在走在海上,如果能发现有一座小岛没有被破坏,就会让人一阵狂喜。说到东澳岛,这里还有一个故事:当年修澳门机场的时候,政府批准在东澳岛取砂子,上有规划局的批件,下有政府的命令,还有经济利益的诱惑,但东澳岛的老书记拒不执行,率领全岛渔民抵抗。沿着沙滩摆了一排渔船,老先生每天拿着枪站在渔船上,“谁过来就打死谁,老子不要命,我们的砂子不卖!”由于全岛渔民的反抗,建筑工程队只好舍近求远,在另外一个岛屿上取砂子,这才有了现在珠海的“十大名胜”之一。讲完这件事以后,老支书说的一番话更让我感慨,“现在很多地方想不开,卖石头挣一点钱,过两年就花光了,但是我们的山就永远没有了!”多么朴素的一句话啊!有的工厂,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有排污设备却不用,把江河湖泊污染得不成样子。有的政府领导,对那么恶劣的环境破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他们的GDP指标、税收、奢华的行政开支,对自己祖祖辈辈、父老乡亲生活的地方毫不爱惜。

  为什么有些人只注重经济增长不注重环境保护?原因非常复杂,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感性素质比较麻木。环境问题根本就没有进入思考问题的要素当中去,这些人没有发自内心、来自感官上的触动,所以,任何一个事情与环境相比较,都会取而代之。所以,国民感性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加强环境意识的基础。

  国民感性素质的基础作用不可小觑,而感性素质的培养就是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艺术在人类生活中除了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道德教化的作用,更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就是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培养人们对良好感性环境的要求。但是,多年来,在我们国家的教育、文化传统乃至意识形态里,艺术这个方面的功能被大大地忽略了,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被压制。在我们本来就不足的艺术教育中,又把艺术教育变成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道德教化。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的目的是为了开发智力、培养毅力;很多地方搞文化活动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多领导干部在讲艺术教育重要性的时候,总要打着“艺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科技创新能力”这样一种旗号。

  让全社会都来重视艺术,重视艺术教育,重视个人的艺术素养。良好的感性体验是幸福人生的具体体现,个人的感性素质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条件,良好的感性环境是文明社会的具体体现,民族的感性素质是创造现代文明的保证。没有丰富感性体验的人生是枯燥的人生,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饱和的人生,没有音乐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本报记者葛灵丹编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来源: 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