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大全:何新论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2:59:31
-

第1节:第一篇: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   
  第一篇: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
  在本文于香港发表的同日(2002年7月10日),美国世经公司宣布破产,它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公司破产案。此后爆出一连串公司财务丑闻。2002年7月10日股市爆跌近400点。为“黑色星期五”l998年以来最低点。主要股票跌破20%。周一跌风传到香港,股市下跌近3%。
  一 、我在2001年9月出版的《思考: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一书前言中曾预断:“种种迹象明确显示,我们的确处在爆发新的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夜。危机的焦点将集中在日元——美国——欧元的汇率上。如果美元暴跌,引致美元泡沫崩破(这泡沫大得惊人),就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大突变。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突变具有不可避免性”。(见该书序第4页)
  近几个月以来,美元兑l4种主要货币汇率均趋贬值,创1987年以来之最,但美元走贬尚未见底。近几周来,美元兑欧元汇率急剧贬值,已贬至2001年1月I9日以来的最低点。美元缘何如此走弱,其未来走势如何?举世瞩目。
  二、直接触发此次美元下跌的是,美国经济复苏势头不如预期,美国国际收支和财政赤字剧增,公司丑闻频仍,导致投资者抛售美国股票和债券,美元需求萎缩。但是,导致当前国际金融形势急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一年来美国“新经济”泡沫的破产。而表面原因则是一系列公司丑闻的爆发。其实,公司丑闻发生的原因是制作假帐,而公司假帐之所以会影响股市,是因为作假帐虚报营利的目的正是为了从股市套现。这一事实深刻地揭示了美国所谓“现代企业制度”的秘密。其营利机制不是来自实体经营,而是跨国金融市场的资金直接套取。包括欺诈性金融掠取。近10年来,美国对外资的依赖已达空前程度。目前,外国投资者手中至少持有美国2/5的债券和1/4的公司债券。外国投资者即使不单纯抛售美国的债券,而仅仅减慢他们增加持有美元股票的速度,美元汇率也将下跌。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看似如日中天,资本流入日增和美元升值,意味着一个经济时代的结束。    
第2节:第一篇:我们处在金融大危机前夜吗?(2)    
  三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的经济增长开始罩上了“新经济”的光环。十年来美国经济靠炒作“新经济”(“知识经济”)吸引外资。关于知识经济、新经济的意识形态炒作,关于新经济已彻底脱离旧经济及经济周期循环的神话广泛流行。据说新经济(如硅谷神话)的机制是:“高劳动生产率导致股票价格上升,导致新经济领域融资更加便捷,导致信息行业投资上升,导致劳动生产率无限提高。”这一公式大体可以概括充斥于当时美国主流媒体的所谓“新经济循环”神话。“新经济”下的高投资回报及与此相伴随的股票市值的持续攀升,给国际投资者带来收益无限上涨的乐观预期,从而不断吸引外资流入。这种外部资金流入支撑了极具美国特色的独特债务经济。这种美国特色债务经济的重要表征,就是巨额国际收支赤字和国家财政赤字。美国政府近年来一直奉行强势美元政策的目的,也是保持低通胀率以及对国际资金的吸引力。根据美国专家的估计,美国每天必须接收13亿美元的外资,才能支撑得住其巨额贸易逆差。这数字只要稍减,就必会降低美元的币值,同时会升高进口的价格。强势美元与巨额资本流入相互依存,互为促进。美元坚挺导致外围人投资加大,而外国人的投资又有助于保持美元坚挺,从而吸引了更多的外部资本流入美国。因此,近年的美国股市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老鼠会,老鼠大搬家式地吸引来似乎源源不断的巨额国际资金。
  四 、但是,过去两到三年间的形势变化改变了人们对新经济的看法,也改变了美国金融市场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关于“新经济”已使经济周期消失的臆说不攻自破。而NASDAQ市场出现戏剧性暴跌和持续两年以上的低位徘徊,也彻底颠覆了关于新经济的种种神话。近期美国后院发生的阿根廷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都不是孤立现象,其实都是整体国际金融危机的组成部分。现在的问题是,美元必然下跌这一基本趋势,将继续进行。美元最终会以较
  缓和形式作软着陆,还是会突然发生“黑色”灾难式的暴跌?一旦美元突然暴跌,则显然将是美国和世界经济的巨大灾难。如果外国投资者从美国大量抽走资金,就有可能引发美国股市的崩盘。美国股票市场剧烈动荡,则世界其他股票币物也将受到激烈冲击。世界性的股票价格猛跌,将会更深层地打击近年来复苏乏力的世界经济,打击企业界和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将世界经济推向前所未有的一个巨大变局。那么,1929——1930年席卷世界的国际金融风暴是否又要重现呢?
  (《香港商报》,2002年7月10日)    
第3节:第二篇: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1)    
  第二篇: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
  1、去看我2001年出版《新国家主义经济学》序言,我讲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在美国,必会来一次大爆发。这次终于发生,我夫复何言?
  2、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国家信用长期透支过多,体现在美国国家累积的巨额内外公、私债务上,总规模据说高达50万亿美元以上,即期应兑的规模也高达7--10万亿。这是天文数字。因此相比之下,目前美国用来救市的7000--8000亿美金金额真是微乎其微,只够应付几个月或半年。不久,兑付困难的美国及其他国家金融机构还将陆续发生破产。
  3、美国并没有更多的筹钱的好办法。多年以来许多人迷信外表轰轰烈烈的美国高科技经济。以至现在还有人还在谈什么美国经济的“实体面”如何,他们好像不知道金融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动机。长期以来,美国的实体经济早就是入不敷出的红楼梦大观园经济,包括国防军工在内的高科技产业早就是亏损补贴产业,多数不是依靠良性循环的技术或产品的销售利润,而是依靠资本市场的集资维持繁荣的。美国应付危机的办法,最终只有发国债向联储透支预借。也就是用继续多印美元票子的方法舒缓眼前的支付危机。但是7000亿美金投入国际货币市场,对全球过剩的美元信用打击足够大,美元势必更严重地发生贬值。    
←虹←桥←书←吧←WWW.HQDOOR.COM
第4节:第二篇:何新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预后趋势表示悲观(2)    
  4、由美国债务链条联锁着的全球金融,特别是欧盟债务链规模也很大,所以与美国绑得很紧的英国、荷兰银行现在朝不保夕。比较脆弱的冰岛金融已经濒临破产。危机还会向欧洲和其他地方传递。要拯救,世界所需要的资金规模可能是天文数字。所以格林斯潘、保尔森都说目前这次金融危机规模前所未见,这次美国真的玩大了!这是马克思说的资本主义金融信用的全球性危机----总体危机,不是局部危机。
  5、中国并没有置身事外。中国已经买了美国上万亿的公、私债券,人家要破产或者已经破产,欠你的这些债务眼看还不起了,至少到期也还不了啦。你买的债券已经变成烂账、呆账了,怎么还说中国经济没受影响;没有损失?1万亿美金,可不是小数字。此外中国外汇储备总额1亿8千万其余部分的外汇储备货币主要也是美元。美元面临不断贬值,这部分储备也在不断缩水。这也是间接损失。
  6、中国近几年国家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出口。受全球性经济危机影响,中国出口主要市场将大大缩小,加上出口品受大肆炒作的毒食品影响,发生信誉崩溃;未来中国出口业必将面临急剧萎缩。国内社会就业问题,未来将非常严峻。国内发生高失业,同时伴随高物价的经济时代,到来了。
  7、过去几年的表面繁荣,奢靡挥霍,廉价货物充斥超市的时代,恐怕就要结束。展望今后5--10年,中国人已经该有过苦日子的思想准备。苦到什么程度?对下层社会,生活可能会十分严峻,以至许多人发生类似上个世纪60年代那样衣食无着的艰难状况也难以避免。
  8、国家应当极度珍惜剩余在手中尚可由自己支配的约8000亿外汇储备,不宜再增买美国国债。明智的做法是应当逐步多储备黄金等实物,多收购国际资源性产业。
  (2008年9月28日)
  [注:本文是何新的一篇答记者问。]    
第5节:第三篇: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第三篇:关于美国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是指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出现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恐慌。高度市场化的金融系统所衔接的利益共同体产生了风险传导的路径依赖。房价下跌和持续加息导致次贷市场出现偿付危机,进而引发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金融机构损失严重,信贷市场发生流动性紧缩,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金融创新带来的金融资产迅速膨胀是造成美元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近年来,以风险的结构化设计和杠杆比例为主要特征的金融创新,使较少的资产形成巨大的交易量成为可能,从而创造了更多的流动性。以次贷为例,其本身规模并不大,但经过全球证券化交易之后,通过衍生交易和杠杆比例,它就可能产生几万亿美元的交易量,次贷相关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及流动性的高低会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产生重要影响。次贷危机本身又是全球美元流动性过剩的产物。正是长期的低利率、低风险溢价的流动性环境为次贷市场的发展营造了宽松的货币条件,并使其凭借高收益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由于设计复杂的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而这中间的信息披露没有足够多的透明度,很多投资者不知道其最终的投资在哪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同时,美元又是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美元不仅是最主要的外汇储备货币,而且也是外汇市场的主要交易货币,美元计价的资产和负债在全球银行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因而,发生在美国的次贷危机必然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和地区。目前,美国的国际资本约有9万亿美元,欧洲和日本分别持有4万亿美元和2万亿美元(中国持有近3万亿美元)。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欧洲金融机构所持有的与美国次贷相关的金融产品的规模非常庞大,甚至大于美国本土金融机构持有的规模。所以,当次贷危机爆发时,虽然危机的发源地在美国,但欧洲却是主要的受害者。加上近年来全球的利差交易非常活跃,利差交易的存在使得危机的影响迅速扩散到全球外汇市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商品市场。随着次贷危机的发展,投资者开始担心危机将波及到美国其他经济领域。一旦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全球经济增长的步伐极有可能放缓。    
第6节:第四篇: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1)    
  第四篇: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
  一
  近年发生的全球性通胀,根本原因是作为国际通货的美元,由于美国政府透支过多而在全球市场发生美元“流动性”过剩。这种美元过剩,导致持有美元各国的购买力增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从而导致国际商品物价上涨以及美元贬值(美元名义币值贬值与实际币值贬值)同时发生。
  实际上,美元过剩早在越战后期的20世纪70年代即已发生过。
  美元成为世界通货是在1945年的布雷顿森林国际会议上。这个会议上各国约定,以美国国库黄金储备为担保,美国政府保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以黄金供给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
  但是,由于越南战争军费庞大,致使美元发行量过大,导致1970年国际货币市场上美元对黄金比值崩溃,美元急剧贬值。由此造成美元贬值引发的国际货币危机(当时被称作“尼克松冲击”)。
  后来,各发达国家与美国达成以国际货币政策共同维持美元相对币值的美元浮动性协议。各主要发达国家以保持本国国际货币储备(主要是美元)为条件,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共同维持美元对各国货币的适当比例,避免爆发由于大量抛售美元而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
  但近年来,由于美国公共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赤字日益严重,美国政府以滥发美元进行内外支付,遂使美元超量发行而大量流向国际市场,造成国际市场上严重的美元流动性资金过剩,从而再次导致美元持续下跌的贬值危机。
  二
  美国政府对美元贬值的应对对策是:
  (1)在世纪初,美国鼓吹炒作“新经济”,从而将大量国际过剩资金(游资美元)吸纳于美国证券市场,以抑制美元流动性过剩引发的美元贬值和国际通货膨胀。(格林斯潘奇迹)
  (2)冷战后,利用前苏联体制崩溃后中东呈现的政治真空格局以及美国拥
  有的不对称军事力量,美国实施中东地缘战略指导下的石油新政策。
  美国根本战略目标是制服不听话的两伊(伊拉克、伊朗)和利比亚,从而控制住欧佩克(OPEC)这一国际石油产销计划及定价组织。由此,美国试图达到
  以下战略目标:
  (1)由美国石油资本集团掌控世界石油的供给。
  (2)利用美国投机基金吸纳国际美元游资,通过石油期货炒作拉升石油价格。由于国际石油交易一直是以美元作为计价工具,因此油价上升,导致国际美
  元大量流入国际石油资本集团的控股者(美国)和产油国手中。美元通过石油升值而大量回收。
  中东产油国是美国证券及金融市场的主要投资者,同时美国又是国际石油资本集团的主要控股国。美国两代布什政府发动了两次伊拉克战争,目的就是以操纵石油这一能源武器,不断提升国际油价。
  通过上述地缘战略政策的实施,美国一度遏止了由于美元大量超发导致的美元币值急速下跌。实际上,石油产品成为了美元币值的金融担保物。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粮食也在成为美国试图操纵和控制的第二种国际战略性商品。(由于美国推动的粮食燃料化作业,致使全球粮价上涨70%以上。)
  实际上,弱美元、高油价、高粮价,乃是美国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市场的力量至少与美国政府的意图形成了某种“共识”。因此,持续地保持油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国家负债的重要政策选择方案。这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也是美国政府制定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三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是一种金融危机,即中国人常说的商业银行因房贷停供而造成的抵押债务呆帐和坏帐危机,所涉坏帐金额据国外估测高达10万亿美元以上。这一危机,是美国经济长期失衡所累积的负面因素的总暴发。问题的实质是,长期以来美国人过度消费,不储蓄,政府也通过滥发美元毫无节制地膨胀其债务。
  多年来,不仅美国政府以至中产阶级家庭都债台高筑,个人储蓄率下跌至接近零,国家及家庭的总负债相当于美国全部GDP的350%。这种情况如果发生于其他国家,正常的调整逻辑应该是,美国政府及消费者必须大幅削减其开支,增加本国实物产出扩大出口,回笼美元,逐步减少对外债务的比重。这样美元方能重新获得支撑,资金才能真正回流美国,摆脱其信用高度紧缩的状态。    
第7节:第四篇: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2)    
  显然,这个时间会拖得很长,美国并没有这样做。相反,美国政府暗中纵容拥控巨资的非政府投机基金,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过剩美元,发动大规模的国际金融投机,以此牟取金钱和暴利。美国政府当前急于摆脱经济衰退。因为衰退会导致外部资金从美国金融市场流出。美国房价的进一步下跌已引发严重的负资产问题,很可能触发比次级房贷危机更强烈的冲击波,从而加深美国经济衰退的程度。调整的时间拖得越长,美国为此负担的成本越大,而且很可能引发全球经济长时间衰退。当前美国政府仍冀望找到某种方式,尽可能缩短此次全球经济调整的时间,尽可能向外转移经济调整的成本。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正在转嫁其危机,让其他国家更多地承担调整成本。
  四
  种种迹象表明,未来世界经济以某种危机的方式结束这轮调整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最为重要的迹象,那就是油价的飙升。油价飙升完全是一个金融问题,是被美国跨国资本集团操纵的工具。因为无论是从供需、成本、地缘政治、稀缺性、世界经济增长对于能源刚性需求预期等等基本因素来看,都无法解释近两年内油价如此急剧上涨的背景。从供需看,世界原油生产能力和需求量基本仍是平衡的,甚至产能总是保持大于需求。从成本看,中东产一桶原油成本仅5美元,全球平均产油成本也不会超过12美元。地缘政治只对油价形成短期的扰动。2003年美国攻打伊拉克,当年油价仅上升了7——8美元。还有人认为油价飚升原因是石油资源的稀缺性、不可再生性以及能源的刚性需求。其实,这些背景一直存在。即使油价必须因上述因素上调,也只会均衡地反映到原油价格的上涨中。(事实上,从2002年开始,世界原油价格年均价一直大致以每年10美元的速率上升。)但是从2007年8月份以后,情况突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不到10个月的时间内,油价飙升了近70美元。而在今(2008年)7月的两周内,油价竟突然飚升20%,然后又跌去20%。这种暴涨暴跌,与石油供需变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第8节:第四篇: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3)    
  对此,其实没有其他解释。弱美元、高油价,这是美国国家当前核心利益的现实选择,其工具就是非政府跨国对冲投机基金。就是这些基金在石油期货市场兴风作浪导致油价飚升。今年第一季度,油价飙升了40%以上,与油品相关的金融衍生品市值更飚升数万亿美元。由此而流向华尔街基金回笼的美元,使美国得以暂时解脱了次贷风暴三万亿美元坏帐的梦魇。正是各国对全球金融资本完全无法约束管理的背景,才为美国投机基金在国际期货投机市场的大规模暴利提供了机会。但是,如果认为美国意图仅限于此,那就是错了。从根本上讲,油价上升是美国解决其庞大的国家负债的重要选择,这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是美国政府未来制订一切政策的定位点。
  五
  一些迷信美国的新自由主义学者总是在憧憬,油价飙升将引发美国通胀的恶化,将导致联储政策重心的调整,转向升息。的确,美联储的官员最近也频频出来喊话,要关注通胀的变化。但是,与美国的对外负债问题相比,油价导致的通胀问题只是个小事件。美联储早就两害相权取其轻,从而放弃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了。因为那并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所在。国际油价上涨的直接效果,严重地消耗欧洲、日本、中国以及其他市场国家多年辛苦累积的美元储蓄(不管是政府的、企业的还是居民的)。很显然,这些美元储蓄的另一面就是庞大的美国的对外负债。
  如果说当今这个世界上哪个国家最能顶得住高油价的冲击,那就是美国。当前全球经济结构与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时相比,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过20多年全球产业重新布局,美国国民经济结构是80%第三产业,15%制造业,多数工业都已经外移了,能源敏感度很小。美国经济对抗能源价格冲击能力很强。
  美国国内产业都是居于世界尖端的高科技产业,军工、软件、传媒、数控机床、飞机,大部分是拥有高额垄断价格(知识产权)的超利润率产品,属于具有高附加值含量的产品。全球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对美国的整体资本,不过是收缩了一小份利润空间,基本上可以在美国企业内部得到消化。格林斯潘几年前就说过,今天美国经济的发展,早已经不存在成本推动(结构)型通货膨胀。    
第9节:第四篇:谈国际通货膨胀与美元贬值(4)    
  六
  反过来,国际油价上升的巨大成本只能由承载着全球庞大制造业的新兴市场国家经济体来承担。中国、印度都是实行能源补贴的国家。如果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最终顶不住高油价引发的通胀压力,溃败下来,需求骤然下降,资金自然撤出商品市场,回流美元资产。美元顺势转强,美国通胀问题解决了,美国以外的世界陷入通缩,于是重新开启新一轮周期。
  在这个资金回流的过程中,累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庞大美元储备将大幅下降,与此对应的美国对外负债也会大幅下降。当前,全球的金融资本对中国,事实上已经形成对赌局面,赌你财政能撑多久,赌你敢不敢取消补贴、放开油价。因此,国际基金正在石油市场反复炒作需求因素。你要是不放开,就消耗你的财政(国家储蓄),消耗你企业和居民的财富;你要是放开,就可能会冒通胀失控的风险。面对两难,当前中国政府只能权衡如何选择(特别是当可能面临一个比较大短期冲击的时候)——要么延续补贴,把通胀压力延后,期望国际形势的转机。同时采用更强紧缩货币政策压抑国内需求,加快本国货币升值和大幅提高利率。
  但这些政策的后果则是加剧国内经济减速以至衰退,加大失业状况。
  当前,中国经济硬着陆风险已经开始显现。企业面临两方面压力:成本上升,信贷紧缩,盈利下降,实质是生产率下降。人民币的实际币值在国内已随物价上涨而严重贬值。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外汇储备被大量消耗,价格上涨导致进口激增,国际收支也在恶化。雪上加霜的是,人民币在离岸市场被国际热钱炒作忽悠到了高位,与人民币在国内以实物为衡量的实际币值贬值形成巨大的反差。一旦各方面条件具备了中国金融与外部全面接轨),现在已进入国内的资本就会转头大规模外流,从而引发人民币币值的崩溃。于是,类似1948年曾发生于上海的金融大崩溃(金圆券大贬值)可能在某一天突然爆发,使社会经济政治陷入混乱和动乱。
  (2008年6月)
  [注:本文是何新的一次内部谈话,根据录音整理。]    
第10节:第五篇:关于弱势美元问题    
  第五篇:关于弱势美元问题
  (致友人的一封信,2003年6月)
  美国经济目前最大问题是巨额赤字,特别是国际收支赤字。这一赤字的涵义是国际负债。若以美元计价,当美元贬值时,意味着债务的减少。这是一种对经济危机的巧妙转移。美元贬值的另一含义是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数量的增加。强势美元,弱势美元,都是美国的金融政策手段,这种金融手段已成为当代资本竞争的形态。美国政府推行十几年强势美元政策的目的,是吸引国际金融资本对美国的流入,这种流入伴随着关于“新经济”的意识形态神话,创造了美国十年持续高增长的经济奇迹。美国股票债券价格一路飚升。但近年来“新经济”泡沫的破灭,导致国际资本大幅流出美国,因此美股、美债大幅贬值。股市低迷,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政策,反过来实施弱势美元政策。我在三年前已预测到必有这一调整,必有美元暴跌,今后几年必有大的国际金融动荡。这不并是事后诸葛亮的吹牛,不信可看我2001年出版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序言第4页。我在2001年8月出版的《新国家主义经济观》中曾预言:
  “种种迹象明确显示,我们的确处在爆发新的大规模国际金融危机的前夜。危机的焦点将集中在日元——美元——欧元的汇率上。
  如果美元暴跌,引致美元泡沫崩破(这个泡沫大得惊人),就必将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大突变。在某种意义上,这一突变具有不可避免性。”弱势美元,实际是美国以赖债的手段,削减巨额国内外赤字。其次也利于抑制国外进口,刺激美出口(但效果其实不会太大)。中国人手中也持有大量美国的债券、证券,由于美元贬值,中国将会蒙受重大损失(与其他债主一样。这点在几年前我曾向高层有关方面提过,希望政府警惕,不要让外汇储备唯美元化。但当时人们普遍不信强势美元会很快贬值,故不被采纳。)中国出口品会从美元贬值中得到某些好处。因为人民币是与美元联动的,也等于在贬值。[何按:人民币持续升值后,情况现已不同。]
  近年将发生的美元币值调整,是当代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以及国际政治结构全面变动的重要表征之一。我们正处在全球性经济及政治历史性大动变的前夜。(从现在起,未来三十年内中国内外必将发生一系列极其重大动变。)但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对此则昏然无觉(中国知识界之弱智与麻木是惊人的)。例如报刊媒体对当前弱势美元的许多主流议论,完全言不及义。
  中国作为一个后进入全球资本主义市场的国家,并没有也不可能处在与发达国家的平等地位,而只能处在一种有所依附和被动受剥削的地位。这是中国当前面临困局的一部分。为什么尽管俄国政治改革早已完成,西方仍坚决不允许俄国加入WTO?因为俄国有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实力仍强于中国)。西方害怕自己的市场对俄开放后会被它吞噬掉。而中国正是由于处在较弱的依附地位,他们才同意吸纳我们。其目的无非是伺机通过资本重组有步骤地兼并、消化中国的产业体系,同时在有些方面(但也并非在一切产业上)搞垮我们。
  (2003年6月2日)     
第11节:第六篇:论全球性通货紧缩(1)    
  第六篇:论全球性通货紧缩
  一
  近期以来,国际经济评论中频频出现“通货紧缩”这个概念。有报道指出,除了油价由于伊拉克危机有所振荡和上涨,全球商品的价格都在普遍下跌。在东亚地区,日本、香港、中国大陆、台湾,都程度不同地承受到“通货紧缩”的压力。受其影响,当前东亚以至全球经济都面临着失业率攀升、就业机会下降的问题。究竟什么是通货紧缩?它是如何突然在经济中出现的?其趋势如何?笔者想就此谈谈个人看法。
  二
  通货紧缩是一种金融危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所谓通缩就是货币短缺。它在货币和流通领域的主要表现是:银根紧缩、支付困难和物价持续下跌。股市持续下跌也是通缩的重要表征。通货紧缩必然伴随着生产过剩(供给过剩)、需求不足、开工不足和失业率上升。它实际是古典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金融表现。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拒绝使用“生产过剩”这个字眼。他们更乐于使用“总需求不足”这个术语。但实际上,总需求不足就是总供给过多(或生产过剩)的同义语。一个是从需求角度讲,一个是从供给角度讲。正如一个胃病患者,说自己“消化不良”(需求不足)或“吃得太胀”(供给过剩)是一回事一样。有效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互为因果。生产过剩导致商品销售困难,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商品竞相削价出售(实例之一是《香港商报》近日关于国内家电市场竞相削价销售的报道,以至出现所谓“价格大屠夫”),销售困难导致商家及厂家投入商品生产的资金难以回收,于是发生支付困难(以致相互拖久债务,形成“三角债”),由此造成市场中资金循环链条的中断。支付危机导致信用危机,导致银行即期信贷不能回收(发生银行坏帐问题)。由此传导则触发商业银行由于资金不足而破产的问题,再传导到金融证券市场则发生抛售有价证券以提取现金的问题,这就是银行危机和证券市场行情下跌。因此,通货紧缩乃是生产过剩的必然结果。可以说:生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三者是紧密相联于一体的。这三者反馈于投资生产领域,又会引发企业破产倒闭,生产规模压缩,工人下岗失业,以至失业率高企。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典型特征,就是周期性地必会爆发表现为商品生产过剩的普遍经济衰退。自从1825年由于英国纺织品生产过剩触发第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爆发至今(15年后英国发动以开拓中国市场为目标的鸦片战争与此次危机有内在联系),200年以来,以7—10年的小周期,10—25年的中周期,50—80年的长周期形式,生产过剩危机在世界经济中频繁发作。近年中国商品出口,在国际上频频遭遇“反倾销”打压,据报道中国已因此而成为国际“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这种情况的根源,实际也还是由于全球经济中存在严重生产过剩或有效需求不足。    
第12节:第六篇:论全球性通货紧缩(2)    
  三
  近期国内对房地产是否已呈过热发生争论。某著名经济学家在上海对媒体称:“中国房地产潜在需求极大,根本谈不上过剩。”他援引美国和欧洲中产阶级的住房标准与目前中国的人均标准作比照,称至少要到中国中产阶级实现“城中有房,郊外有别墅”时,中国的房地产需求才会接近满足。这种以物质实物的绝对需求与经济学所言“有效需求”相混淆的信口开河之谈,我以为正是表明一些宗仰新自由主义的中国经济学者不懂究竟什么是经济过热,也不知何谓生产过剩的一个典型实例。所谓经济过热与否的主要表征是与投资狂热相伴的信贷高潮。而“生产过剩”是否存在,与社会中是否存在对商品实物的绝对需求,毫无关系。生产过剩的标志,是产成品的库存量及其相关增减指数。因为产成品库存的递增,会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转贷给投资商的信贷安全。其库存累积越快,意味着商品流转速度愈慢,则债务拖欠的可能性愈增,最终会导致银行坏帐的发生,导致金融流通链条的崩断,就会融发通货紧缩和经济危机。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指数,今年一至九月份,全国商品房竣工面积一亿一千三百四十二点一万平方米,增长26.4%;销售面积为一亿一千一百二十九点一万平方米,增长24%。二者增速相差2.4%,滞存面积已达到213万平方米。在非市场中介的线性供求经济中,存货意味着实物储备的增加。存货不会导致经济危机。但在市场经济中,存货意味着一定数量的货币在转化为存货的同时,已退出金融循环。在货币供给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存货愈多,意味着退出金融流通的货币愈多。通货减少了,金融危机也就发生了。通货紧缩就是这样形成的。房屋销售远低于生产,意味着商品(房屋)的库存量会不断上升。加上目前中国房屋按揭私人信贷在银行信贷比例中也已呈高速上升。这种房地产滞销形势的确蕴涵着由投资过热导致过剩的危机。一旦信用链条断裂,则房地产价格的大幅缩水以至触发金融危机,的确是可能的。因此国务院有关方面就此发出警告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也是完全必要的。    
第13节:第六篇:论全球性通货紧缩(3)    
  四
  如果通缩就是货币短缺,那么问题就是,钱流到哪里去了?在市场经济的循环周转中,钱怎么会愈来愈少呢?19世纪法国经济学家奎内医生(F.Quesnay,1694—1774)最早提出了一个市场经济中货币和实物循环运动的直观模型。这个模型被熊彼特看作近代西方宏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关于生产过剩和通货紧缩的发生机制,可以通过这个模型作出一种最简略的说明。在最抽象的意义上,这个模型可以简化为两个端点和两个流通进程:即总供给(生产)和总需求(分配与消费)两个端点。贯通这两个端点的是两个流程:即物资流通(物流,包括劳务交换)与货币流通(金融流)。但是这两个流程的性质完全不同。在物流的循环中,实物在消费中被消耗和消失。而金融流却必须通过每一次循环流转而获得增益。这种金融增益,是下一次经济循环能够实现的前提,它的产生源泉,就是在经济活动中创生的利润。利润产生金融增益,形成资本的自我增殖,这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在市场流通运动中外延不断扩大的源泉和奥秘所在。由于市场经济的循环运动,完全依赖于两大流通即连结供给与需求两点间的物流和金融循环,因此一旦发生供求梗阻就是生产过剩。一旦发生金融梗阻就是通货紧缩和金融危机。奎内模型提供了近代西方市场经济分析的一种原初模型。在解释资本主义市场机制时,它甚至优于后来更为复杂的许多投入产出分析模型。那些模型往往迷失于数式和语言游戏的迷宫中。检验任何理论是否具有价值的最终意义,是看它能否将现实问题以最简括的模型和原理加以最透彻的解释和说明,并且可以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而绝不是以晦涩的语言和模型使现实更复杂以至无法作出可验证的解释和说明。我个人认为,当诺贝尔奖被派发给以心理统计来分析经济进程的研究时,现代形式主义经济学不仅彻底唯心主义化,而且可以说已经具有了一种随机的游戏性。早在90年代初期我已多次撰文探讨生产过剩和通缩问题,我当时曾推测过世界经济自90年代中下期开始,在两个世纪之交可能遭遇渐进的,但也是资本主义三百年历史中最深刻、最持久、反复振荡发作的严重危机。当时我将其称之为“总体危机”。我认为,这一危机必然会发生而且会持久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在于,第二次大战以后全球工业化运动得到迅猛扩张,导致全球供给能力大幅度上升(中国改革开放导致的生产力快速提升,对这一进程促进尤大)。然而由于这种工业化进程在全球经济中呈现非均衡分布,导致各国间的国民收入分配严重失衡,使全球经济中有效需求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产业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同时世界经济中两大流通:物流(世界贸易与劳务)与金融流都存在严重的结构性梗阻和障碍,再加上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对各国经济政策给予杀贫济富的有意误导,其结果必然导致全球经济遭遇严重、持久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
  (《香港商报》2002年2月25日,《新远见》2003年2月号)    
第14节:第七篇:人民币升值是物价上涨    
  第七篇:人民币升值是物价上涨
  全球通胀的原因之一
  何新先生近日(2008.4—16)说:  
  人民币升值同时就是人民币估价的一切国内商品普遍升值,也就是中国商品对于世界其他货币和商品发生普遍的物价上涨。换句话说,人民币升值自然意味着中国物价节节高涨。由于中国也是世界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国家,因此中国出口品的价格上涨必然拉动全球通胀。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陷入由于美元贬值和能源升值引发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但是,人民币升值也是当前全球物价高涨的原因之一。此外国际油价、粮价飙升,中国国内农地剧减,农民弃粮抛荒,导致国内物价必然仍将节节上涨。这后面有确实有国际金融战争,并且物价不间断的持续上升,隐含着会引发巨大社会危机。对发达国家,这是有设计的全球战略,是最终抛弃三分之二“喂奶”人口的计划实施。
  何新先生还说:
  有人认为美元是虚拟货币,以致一些人妄自推测美元泡沫何时崩溃。这是片面之论。美国金融资本垄断控制着世界石油和世界粮食的资本市场——当今时代不是市场定价的时代(包括对美元及人民币的定价),而是资本定价的时代;而且美国控制着高科技,这些都是美元价值的实体担保。近年之美元贬值是美国调整国际收支赤字同时调整当前世界金融结构的战略措置,而不是失控崩溃的前兆。倒霉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被调整国家。当然,这种调整也意味着引发某种国际金融危机。
  (2008.4.16)    
第15节:第八篇:人民币升值所隐伏的(1)    
  第八篇:人民币升值所隐伏的
  一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用同量人民币可购买的外币和外国商品比以前多了。外币及外国商品对人民币变得便宜了。
  二
  但是,人民币升值,意味着用人民币估价的中国商品贵了。即中国商品对外币和外国商品长价了。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同时是中国出口商品升值。
  三
  换句话说,人民币升值必然导致中国商品对于外币及外国商品的价格上涨。大陆房地产等不动产价格的跃升,也是人民币升值的必然结果。在以美元作为贸易结算单位的世界广大地区,中国商品价格由于人民币升值都在发生价格上涨。
  [注:货币币值与物价关联性原理:本国货币币值变动不仅是货币兑换量变动,而且必然意味本国商品物价对他国货币及商品兑换量的同步联动。这一看起来极其简单自明的原理,却是当今流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所不知道的。因此才有以人民币升值来应对物价上涨的建议。]
  四
  人民币之升值,是人民币在世界金融体系中地位调整以及国际金融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由于人民币不断升值所刺激的套利预期,导致国际资金迅速涌入中国设法套兑低价人民币。因此,中国手中的外汇储备也不断快速上升。由于人民币正在被外资大量收购囤积,致使人民币超过国内市场之货币需求而不断增量发行。
  五
  人民币超量发行,本应当发生人民币贬值以及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上涨。但实际情况却是人民币币值目前不降反升。原因在于:在国际离岸金融市场上(offshoreFinancialMarket),人民币被国际炒家因升值预期而大量收购和囤积。货币也是商品,服从于供求影响价格的规律。国际货币市场对人民币的收购需求,造成了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市场压力。但是,一旦这些被囤积的人民币被抛入流通市场,不仅会引发严重的金融动荡,并且势必加剧国内通货膨胀。
  六
  由于中国以美元作为主要的外汇储备形态,因此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也导致美元的增量发行,致使大量美元及美元资产在中国手中囤积。
  七
  困扰美国经济的根本问题有三:
  (1)政府巨额财政赤字。
  (2)巨额国际收支赤字造成的对外债务。
  (3)美国国内商业银行积累的呆坏帐(即不良贷款——美国商业银行也有呆坏烂账,已引发房次贷危机)。     

第16节:第八篇:人民币升值所隐伏的(2)    
  超量发行美元是美国用以纾解上述问题的主要办法。而其必然后果,就是美元不断贬值。由于中东石油市场是以美元作为结算单位,而国际石油资本主要操控于美国,因此美国正在用石油不断提价来部分地抵消和对冲美元贬值——换句话说就是美国迫使购买石油者付出更多的美元来抵消美元超发。粮食是美国目前正在操作的第二宗国际需求量大的战略性商品。
  八
  以上的简略叙述,实际预示了围绕人民币升值所可能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的预警信息。结论是:
  (1)凡货币过量发行(超过实物商品市场需求),通常必然导致物价上
  涨、货币贬值(这是一个普遍货币规律,即通货膨胀规律)。
  (2)近年人民币早已过量发行,对国内市场物价也已有明显拉动作用。
  (3)但人民币币值目前不降反升,是因为在国际离岸货币市场(OFM)上,出现了囤积购买人民币,以便从货币直接交易中套利的期待和需求。
  (4)一旦由于某种原因国际炒家所囤积的人民币被大量抛售,则将对中国和周边国际金融市场引发类似1997年式的金融危机,引起极其巨大的国际金融动荡。
  [注]此前我早讨论过,一种货币在市场中至少具有三种价格表现:
  1.一种货币对其他种类货币的交换价格(即汇率)
  2.一种货币转借他人时的使用价格(即利率)
  3.一种货币对于其他商品的交易价格(以实物为衡量的货币价格)
  较确切地说:
  货币在货币市场中与其他货币交换的比例就是汇率。
  货币在货币市场中转让使用权的租赁价格就是利率。
  货币在市场中交换商品的比例就是物价。
  三者密切相关,互相连动,一变则皆变。
  (参看何新《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
  (2008.4.28)    
第17节:第九篇:关于离岸金融市场(1)    
  第九篇:关于离岸金融市场
  一
  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金融市场,是经营可兑换货币、交易在货币发行国境外并在非居民之间进行、基本不受法规和税制限制的市场。一个包括世界各地的、进行各种境外货币资金交易的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即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OffshoreFinancialMarket),作为与第二市场(国际货币黑市)面上相对应的概念,亦称境外金融市场(ExternalFinancialMarket)。自20世纪50年代起,离岸金融业一经产生就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资产规模60年代增长了60倍,由1959年的15亿美元发展到1969年的900亿美元。目前,有50多个离岸金融市场分布在全球各地,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截至2007年7月底,全球银行系统的境外资产达到29.98万亿美元。
  目前国际热钱总额:据估计近30万亿美元(境外各国货币资产总量)。
  二
  以美元为中心,离岸金融市场起源于欧洲美元交易。
  1973年和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两次大幅度提高油价而获得了巨额国际收到盈余,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石油美元投放到欧洲美元市场生息获利,使得欧洲美元市场存款总额急剧增加,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因油价上涨而造成国际收到逆差的石油进口国,纷纷向欧洲美元市场举债,形成欧洲美元的现实需求方。因而,石油美元充实和扩大了欧洲美元市场。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美元的霸权地位日益衰落,美元危机频频爆发,美元的地位极其不稳定,各国中央银行为了保持储备价值的稳定,也纷纷将原来持有的单一的美元储备转换成持有多种货币的组合,以降低外汇风险。全球外汇储备中非美元资产的比重明显上升。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是由于人民币国际购买力的上升而必然发生的。由此导致国际货币市场人民币的外流和囤积。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避免。为提高本国金融业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争夺国际金融市场份额,参与国际金融利润平均化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起,一些国家开始由政府推动建立本国的离岸金融市场。20世纪50年代,伦敦成为全球非正统货币金融交易中心。一个在美国境外经营美元存贷款业务的信贷市场最初是在伦敦出现的。近年来,伦敦的欧洲美元市场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美元融通市场。后来,不仅美元,各国货币在此成为直接交易的商品,并且形成了受供需关系调节的货币价格。(印证了马克思“货币即商品”。)
  三
  离岸金融市场是在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突破了交易主体、交易范围、交易对象、所在国政策法规等众多限制。第一,离岸金融市场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吸纳了全球范围的剩余资本和资金。第二,离岸金融市场有其独特的利率体系,均以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利率,是各种货币在国际借贷过程中的唯一参照标准。第三,离岸金融市场的经营环境和市场业务高度自由化,是一种超国家、无国籍的资金融通市场,货币借贷和外汇买卖既不受制于交易所货币发行国的金融法规,又不受制于市场所在国的银行法以及外汇管制。第四,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规模很大,是大型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以银行间交易为主,其业务往往带有批发的性    
第18节:第九篇:关于离岸金融市场(2)    
  质。第五,离岸金融市场上的交易以短期资金为主。
  四
  国际货币交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其与市场所在国的国内金融市场相分离。纽约、东京、新加坡和巴林是典型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中国属于第一类。第二类是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和所在国的国内金融市场业务并不分离。如伦敦及香港离岸金融市场。第三类是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的出现,有其客观的资金供给需求的推动。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美元和各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欧洲货币市场发育提供了充足的资金。这也是国际“热钱”的形成来源。继伦敦之后,日本东京发展出亚太地区的离岸金融市场。东京离岸金融市场。也是日本政府推进日元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伦敦、东京是国际货币及衍生金融品的两大交易中心。
  五
  离岸金融市场是规避各国货币管制的直接产物。其自由化经营及低成本的离岸游戏法则对于全球资金产生巨大吸引力。世界各地的、进行各种境外货币资金自由交易的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正在通过国际离岸金融市场(OFM)而形成。离岸金融业务既不受所在国、也不受货币发行国金融规章和法规的限制,业务经营高度自由化,经营成本明显低于传统金融市场,从而使离岸资金(热钱)能够追逐到最大的利润。全球经济金融的一体化和自由化发展。改变了原有国际金融市场相互隔绝的状态,缩小了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空间距离,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调配资金余缺的国际平台,导致丰厚的金融服务收入。离岸金融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其独特的离岸运作机制,不受各国金融政策法规约束,日益成为国际金融链上的薄弱环节。存在着信用风险、汇率风险、经济运行风险等众多内险,削弱了各国的金融政策效用,也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和国际外汇市场的动荡,甚至危及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    
第19节:第九篇:关于离岸金融市场(3)    
  离岸金融市场的借贷业务一个显著特点是存短放长,一旦某个环节的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便会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导致离岸金融市场脆弱化。离岸市场成为国际大规模洗钱的重要渠道。
  六
  20世纪90年代全球金融危机的风波以及离岸金融市场在洗钱、逃税等非法活动中扮演的角色促使各国必须强化对离岸金融的监管。衍生产品交易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国际金融中心,现代国际金融中心衍生金融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也逐渐集中于大型国际金融中心,从而削弱了离岸金融市场份额。
  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离岸金融发源地伦敦,还是传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或是亚洲的新加坡、香港,或是世界各地的岛国离岸金融中心如巴哈马等,无不利用离岸金融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实现对外扩张,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谋求最大收益。中国开办离岸金融业务源于1989年。当前,中国亟需建立高效安全的人民币资金结算渠道,以渐进战略推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因此,当前出现了两个世界金融市场:
  1、各国银行之间直接交易、官方(政府)介入管理和监控的正统货币市
  场。
  2、非正统的国际货币金融交易市场,即所谓“离岸市场(OFM)”。这两大
  市场之间缺乏规则,正在成为国际金融动荡之根源,也是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动力之
  源。
  离岸金融市场吸收了全球范围内的剩余资本和资金,交易主体、交易对象的范围扩大到了全世界。当前,各国货币不再以国家或者地区为界,因而其市场范围要远远大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
  [附注]:
  (1)伦敦同业拆借利率,简称LIBOR(LondonInter-BankOfferedRate),是各种货币在国际借贷过程中的唯一参照标准。
  (2)以银行间交易为主,交易规模大。
  (3)市场交易以短期资金为主。
  (4)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潮流的催生物。    
第20节:第九篇:关于离岸金融市场(4)    
  (5)离岸金融市场的产生,是规避管制的直接产物。
  (6)离岸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使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性,促进了国际金融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7)离岸金融市场为世界各国提供了一个在国际平台调配资金余缺的有效场所,使国际储备盈余国家和短缺国家互通有无,从而乞讨善全球的国际收支状态。
  (8)离岸金融市场加速了国际资本流动,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国际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配置全球资金资源。
  (9)离岸金融市场的存在破坏了各国国内金融政策的推行,削弱了金融政策效应。
  (10)流动资本过剩,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这篇札记是何新的读书札记,原文参看《离岸金融市场研究报告》(中国人民银行上海研究小组编)。
  (2008年4月——6月阅读笔记)    
第21节:第十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1)    
  第十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
  的几点看法
  对目前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本来不准备发表看法。
  (1)一些基本观点和形势预测,在过去的几本书中都已谈过。近年的形势发展似在意料中。
  (2)目前在国内传媒占据舆论主流地位的议论是庸俗经济学。对这场金融危机,多数议论仍只是对美国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流经济思潮作出应声虫式的回应。不值得对其作认真讨论。但是,考虑到当前这场危机仍日益深化,对我国的经济前途影响日深,如对其走向与本质认识不清,可能导致国家命运的重大转折、因此,写出以下几点意见,仅供领导参考。
  一
  世界经济在90年代将面临二次大战后50年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一点,笔者在1990年前后的一系列研究中曾有预测:
  ①“去年东欧事件后,有人认为世界资本主义正在进人其黄金时代。而我个人的看法却正相反。依我看,从现在起,向下看今后10-20年,整个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可以说正在遇到其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严重的总体性危机。”(1990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经济问题》,何新与日本S教授谈话录。)
  (这个观点发表后,当时曾被香港报刊抨击及国内一些学者嘲笑。)
  ②“1991年以来,世界资金市场激发炽热的金融投机活动,再度形成股市膨胀的‘金融肥皂泡’。但是,全球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导致工业利润率下降,失业率上升,正从深部损害着世界各国的产业经济。从长远趋势看,在世界经济当前的表面活力下,潜伏着极其深刻的危机。考虑到世界经济的全面态势和近十年来的基本趋势,有根据认为,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可能正在进入历史上第三次经济大衰退的下降低谷。90年代很可能发生全球性结构性的金融危机,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大危机。”
  (人民日报1992年1月24日《内部参阅》增刊第一期。)
  二
  因此,认识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应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的眼光。我个人认为这场危机远未走到尽头,我估计其在明年将深入到欧美地区,将进一步直接震撼美国。这个危机能够在几年前被预测,说明其爆发不是偶然的,而具有某种客观的必然性。现在可以说,当前这场危机,最初由美国跨国金融投机集团对东亚发动,但其结果,却是美国统治集团始料未及也不能控制的,而且已经引火自焚,严重地危及美国自身。因此,发动这场危机的始作源者,甚至在美国国内也受到了抨击:当代美国主要经济评论家库特纳(RobertKuttner)最近即指出,大家都在指东指西地宣称亚洲的崩溃是结构出了问题,包括太多的国家干涉,太多的亲信裙带资本主义,银行的自有资本不足等。但这些指控其实都是避重就轻地找理由,反而疏漏了真正的理由,那就是充满了恶意的,完全不受节制的流动资金。它挟带超国家的实力排山倒海而来,再健全的体质,再多的外汇储备,都将无法抵挡它的威力。库特说道:“一旦被全球化的金融投机集团选为打击目标,即突然地暴露在自己完全无法控制的力量中。热钱涌入,追求超级利润,在一番扰乱而不再有利可图后,它又快速流失,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这种投机资金唱和,以货币紧缩和经济的收敛来因应困境,向金融市场屈膝的结果,乃是造成全面性的紧缩。”    
第22节:第十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2)    
  (《参考资料》1998年9月16日南方朔文)
  三
  当前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二战结束以来资本主义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一点,最近国际经济评论界已有共识。以至一向以鼓吹经济自由主义著称的诺贝尔奖金得主萨缪尔森最近也对西方领导人发出严肃警告:“这场经济动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段历史时期中前所未有的,它使重要政治领导人及其经济学家们毫无思想准备。他们几乎已经不知所措。正如所有严重的经济动荡所带来的后果一样,这场经济动荡所造成的后果也必然是社会性政治性后果。所有这一切意味着,我们所面临的已不再是少数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孤立的问题了。日本、亚洲其他国家、拉丁美洲和前苏联集团的经济都在放慢增长速度或陷入衰退。这些地区加在一起,占了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将近一半。除非它们的经济衰退被制止,否则崩溃局面将自行蔓延。”一位德国银行家最近也指出:“如果美国倒了,欧洲也会跟着倒下去。现在的情况与20年代末在美国和世界发生的情况的相似之处太多了。有一个共同点是:股市在有时出现引人注目的技术性反弹后又一再下跌。一个不同点是:这一次,金融货币投机到了极没有节制的地步。”(《参考资料》9月16日)
  更深刻地观察,我们可以认为这次危机乃是50年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将引起全球经济政治的深刻结构改组和政治变动,将导致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最终倾覆。
  四
  如果以10~30年发展趋势的观点作中程展望,我认为未来世界极可能陷入多区域的战乱局面。从苏联崩溃到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局面一度成为美国一极主导的局面,并没有实现“多极化”。但是,这种一极化需要非常强大的能够控制主导世界经济的资本力量来支撑。美国虽然是最强大的世界资本主义帝国,目前却也没有这种力量。因此这种一极化的局面,是支撑不久的,必将被打破。打破之后的世界局面,只能是各国、各利益集团根据自身利益自行其是的无极化的动荡纷乱时局。    
第23节:第十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3)    
  这种前景,在不远的时期即将出现。
  五
  1990年我访问日本时,当时任参议员(后为首相,现任大藏大臣)的宫泽喜一曾对我说,战后,90年代世界经济中最重大的发展就是将形成三大货币区:
  1.东亚以日本为中心的日元区;
  2.欧陆以德国为中心的马克区;
  3.美元将不再居于世界货币地位,仅作为区域性货币从而形成美元区。宫泽
  说,这将是世界经济中一个极其重大的变局。宫泽的看法,实际上代表了当时日本统治集团对其国际金融方针的战略指导思想。人们所说的国际政治多极化,其经济基础是国际金融资本的多元化,正是以这种天下三分的蓝图为基础的。
  六
  但是,这种局面的发生,将意味着,美元不再作为世界货币,即不再作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结算工具和储备工具。对美国自身来说,这将意味着其巨大的外部债务和国际收支逆差,不再能以美元作为结算手段而支付。如果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观点看,美国作为巨大国际债务国,在国际金融中实际早已处于存在最大坏帐、呆帐(末清偿债务)的不良金融国家的地位,是国际中一个最大泡沫经济的寄生体。德国一位著名银行家最近指出:“美国经济本身已经变成一个投机气泡,这个气泡是在支撑着美国巨额债务的华尔街证券推动下形成的。这是一种虚无的东西!在美国有50%的家庭是投资股票的,这个数字已经破了历史记录。就像美国的负债水平破了历史记录一样!”(《参考资料》1998年9月16日)
  一旦美元不再作为世界货币,也就是美国不再作为掌有世界货币发行权的世界银行国家,其表面庞大而骨子里虚弱的金融地位即将现形。这一前景对是美国是一个恶梦。实际上,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全球所进行的一系列战略调整,从打海湾战争到以“对冲基金”为金融突击力量发动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为了阻止这种天下三分的局面发生。在实施这种战略时,美国一直在有效地利用两种国际金融工具和一种意识形态工具。    
第24节:第十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4)    
  这两种金融工具就是:
  (1)表现为对冲基金(HedgeFund)的庞大跨国金融游资
  (2)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这两种金融工具的背后决策者,是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和国会。而其所运用的意识形态工具就是弗里德曼、萨缪尔森——萨克森主张放任金融资本的全球自由化,不受任何政府力量控制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意识形态。
  七
  去年年底我在香港,有一位香港金融界人士对我讲了一句令我至今印象深刻的危言。他说: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实质上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只是这场战争的手段不是飞机大炮,而是金融手段——各国货币储备、金融衍生工具,以及金融信息。但是不管用什么手段,某战果是一样的。战争的目的无非是掠人之财,屈人之兵,乱人之政。近一年来,在金融危机的打击下,我们在俄罗斯、印尼,在韩国,在东南亚,看到强人倒台,政权易位,无数人倾家荡产。据统计,“除了在金融市场上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比价下跌和有价证券价格下跌以外,人们还看到当地人的资产贬值75%(包括香港)。相当于1997年的100美元贬到今天的25美元,甚至更少。设在香港的一家基金会的代理人马克?费伯最近指出,亚洲主要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按美元计算)至少下降50%。印度尼西亚的人均收入(按美元计算)下降了80%。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如今低于瑞士的国内生产总值,而后者人口仅为700万。香港自去年7月以来,房地产价格已下跌40%,人民资产缩水1700亿美元,相当于全部金融体系总储蓄已丧失掉一半。“这种惨重损失的后果不亚于经历一场大型战争”。孙子曰:“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美国在1997年不露声色地对东亚发动了这场金融战,可以说正是达到了这个目的。必须指出,为美国策划和发动这场金融战。在前方冲锋陷阵者是索罗斯及老虎基金会等对冲基金,而在后方谋略策划,提供后勤支持的乃是美国联储、财政部以及IMF。这四者表面不同,实际是一个战略整体,都是服务于美国国家以及美国金融垄断资本的全球一体化战略目标和利益的。    
第25节:第十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5)    
  八
  美国去年发动这场经济战争,在战略上有两大目的。第一通过摧毁东亚区域经济,打击日本金融资本,迫使其收缩,从而使日本在80-90年代试图构筑以日元为中动的东亚货币区的战略努力被遏止。这一战略目标可以说已基本上得到实现。台湾评论家南方朔指出:“就宏观角度而言,日本自从进入80年代之后,其旺盛的生产力即已直通欧美,并面临欧美强大的保护主义及“修理日本”(Japan-hashing)的冲击。这促使日本采取“再亚洲化”方针,在东南亚扮演投资火车头的角色。亚洲金融风暴的出现,打击目标之一无疑是日本。因此,亚洲金融风暴可以被视为处于强势的美国金融势力重新攻占亚洲,而日本则被迫谈出的一个转折点。”
  九
  美国的第二战略目标是自亚洲获取巨利后调集资金力量进取俄罗斯及欧洲市场,通过俄罗斯和欧洲股市的大幅震荡,陷德国马克于虚弱地位,进而阻遏破坏欧元在1999年的实施。1991年以来的7年,是欧盟为实现单一货币艰苦奋斗的7年。明年1月1日起,欧元国家将在非现金交易中引入欧元。三年后,2002年1月1日,欧元将全面进入国际货币流通领域。这是世界金融领域中的一场结构性变革。将导致世界货币体系的两极化局面,意味着美国国际金融霸权的终结。围绕着欧元的兴起,美国与德法为轴心的两大金融力量正在角力。这场战役方兴未艾。正当亚洲各国(包括香港地区)在这场美国发动的摔不及防的金融战中倍尝苦果而纷纷采取保护本国货币措施后,未来国际金融大战的战场将进一步由亚洲转向拉美、欧洲和美国本身的战场。
  十
  俄罗期经济学家康?索罗金不久前曾在一篇论文中深刻揭露了美国的战略意图,他指出:美国人的如意算盘是:首先在亚洲方面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先对小国和周边国家进行打击,然后对因周边金融环境不利而被削弱的亚洲主要大国——日本和中国进行打击。然后,计划将“战斗行动”推进到欧洲,以中断金融一体化进程并使欧盟的经济支柱——德国发生动荡。最后,美国准备提供“援助”,但这种援助将使“接受施舍的国家”在很大程度上依附于美国及IMF“慈善家”。“正是美国人不露声色的行动使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及韩国的经济和金融问题急剧恶化。向上述国家提供贷款的银行也岌岌可危,日本的金融体系动荡不安。日元不断贬值破坏了该地区业已形成的汇率制度,加深了东京与亚太国家,特别是同中国的矛盾。其原因是:该地区国家的货币贬值使北京的出口能力下降。为了保护本国的生产厂家,中国本应使人民币贬值,但是,无论从国内政治原因,还是从对外政策原因考虑,采取上述步骤对北京都是不能接受的。因此,中国不得不花大力气保持人民币的稳定,在这种条件下,就不可能谈亚洲货币统一和亚洲结算机制问题。”这位评论家指出:金融和经济危机使亚洲国家对石油和原料的需求急剧减少,使“初级产品”的世界价格大幅下降,低价格重创了俄罗斯,但却加强了美国经济的竞争力。此外,亚洲危机还增加了对美元的需求并加强了美元作为世界结算单位的地位。     

第26节:第十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6)    
  竞争对手的困境使得美国人有机会插手以前难以染指的该地区的事务。韩国不得不全面采取IMF的货款条件,将银行体系“廉价出卖给美国。”日元大幅贬值之后,美联储大量购进日元,使日元汇率趋于稳定,暂时平息了日本金融市场的风波。但这种干预附加了一些强硬的要求,其中主要要求是准许美国金融机构购买日本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大量股份。俄罗斯的经济崩溃,使它的最大债权国德国银行体系深陷坏帐危机。而目前俄罗斯与德国的关系,十分接近泰国、印尼过去与日本的关系。(《参考资料》1998年8月4日文“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扮演了什么角色?”)这种高水准战略分析的出现,表明俄罗斯经济学界终于从萨克斯休克疗法的理论迷梦中清醒过来了。
  十一
  1994年2月笔者接受台湾《中国时报》记者采访时,记者曾提及当时正在被国内舆论界火热鼓吹的金融体制全面对外开放及自由化问题,双方问答如下:
  记者:对目前中国金融改革的走向,您有何看法?
  何新: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如果仍然盲目听从美国来的专家(包括IMF)建议及理论学说,一味模仿采取美国式的银行体制,我国国家控制下的国有制金融体系最终势将解体。记者:那么您对中美财长最近发表的《中美经济联合委员会发表第8次联合声明》如何看?这份声明很明显表示,美国将大举插手中国的金融领域。
  何新:我知道,美国赢了。
  记者:如果中国金融真像您讲的那样发生崩溃,后果将是怎样的?
  何新:一旦人民币信用由于恶性膨胀而崩溃(像目前俄罗斯卢布那样),那么为了支持人民币信用,可能国家不得不更加依赖内外债务和谋求得到国际金融资本支持。最终在“对外开放金融”的幌子下,外国金融资本将长驱直入,迅速冲击和占有我国原有的金融市场。那么我国经济改革全局最终可能将以人民币信用崩溃为标志,而于本世纪末陷入难以收拾的总体危机。(《中国时报周刊》1994年3月20日第116期,《何新政治经济论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0页)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应对措施,放慢金融领域的开放步伐,使上述前景得以避免。然而,爆发危机的阴影并没有彻底消失。中国并非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打击和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若干金融机构由于负债累累而破产,也表现为近一年来日益深化的产业危机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这种产业危机实际是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表现形式。因为许多企业就是由于出现呆帐、坏帐以后得不到银行资金支持而破产的。当前产业危机的严峻性,可以说是建国5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    
第27节:第十篇: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7)    
  十二
  几点建议:
  (一)以上的分析如果是有道理的,那么就必须看到,美国华尔街背景的对冲基金、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邦储备委员会、财政部是一个战略整体,都是为美国国家战略经济利益和美国金融资本统治世界服务的。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不应该盲目追踪IMF的建议。而应该以中国自身的战略利益为标的。
  (二)人民币汇率是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按照市场规律和市场需求适度灵活浮动,这是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的。为履行对IMF的某种政治承诺而固守僵死不变的货币及汇率政策并非明智的政策选择。
  (三)1999年欧元的诞生,对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政治体系将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欧元将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有报道说:中国准备将一部分国际货币储备由美元转为欧元。这种寻求多元化的方针是明智的。
  (四)我们将进入的时代,是动荡的时代,而不是平静缓和的时代。对国际经济形势未来的严峻性以及国际竞争的激烈性,应有足够充分的估计。但是当前有人提出,有鉴于东亚各国外向型经济的失败,今后中国应采取闭关自守的战略而放弃谋取世界市场的战略,这是绝不可取的。这种舆论的突然噪起,正与1988年——1992年前后鼓吹中国加速入关的躁动一样,理论似乎相反,但背后却有某种共同的意在误导国家经济方针的国际战略背景。很显然,正如同美国近年竭力阻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制以遏制中国的国际竞争,这种新理论在客观上有利于美国。应当看到,不采取开放体制,中国无法解决自身人口过多、资本及资源不足、技术落后的问题。中国应当利用当前国际原材料价格下跌的世界市场,吸纳国际资源,更快地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金融上努力保护本国市场,在贸易上不断扩大在世界市场上中国制造品的占有份额(以提高本国过剩工业部门的产销出路,提高产业就业率),同时有计划地实施跨国资本输出和劳务输出,以谋取国际利润,扩增外汇积累,舒缓内部人口压力——这才是中国面对跨世纪发展所应采取的有远见的经济战略基本方针。
  [编者注]1998年10月中旬,传出美国若干对冲投资基金遭受重创而受损的
  消息,美国联储及财政部立即策应银行给予扶持。在对冲基金受创撤出亚洲、俄
  罗斯后,危机正逐步向美国本身及南美洲、欧洲区域传递。形势的发展与本文的
  预测是一致的。
  (1998年10月31日)
  (本文于1998年9月16日报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