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情护花完美结局:从《 名医类案》用药频率浅谈朱丹溪的温补思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15:39

从《 名医类案》用药频率浅谈朱丹溪的温补思想

从《 名医类案》用药频率浅谈朱丹溪的温补思想
              李 航  杨少山

  本文从载于《名医类案》的丹溪医案人手,经归纳、综合等进行整理分析,凸显其温补思想,通过对每一则以内服药治疗为主的病案选用中药的频率分析发现:50.16%的病案用人参;49.50%的病案用白术;47.85%的病案用甘草;而用当归、白芍、川芎的病案分别为38.61%,30.03%,28.71%;37.95%的病案用陈皮;26.07%的病案用生姜;24.75%的病案用茯苓;24.09%的病案用半夏;而用黄芩、黄连、黄柏、知母的病案分别为24.47%,14.52% ,13.53%和4.95%。在所有病案处方中,应用人参、白术、黄芪的医案有203则,占70%,因此我们认为丹溪并非单以知母、黄柏等泻火滋阴见长,同时也十分重视甘温补益法的临床应用。
  论治特点:
  1.益气温通,治疗中风
  《中风门》集案仅次于《伤寒门》,达27案之多。虽然朱氏以“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概括中风病机,案中多有二陈汤之加味应用(含10案),但参、术、芪、草的选用频次分别为12, 11, 6, 16,归、芎、芍、地的选用频次为11, 8, 4, 6。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加味应用尤其抢眼。如治时付三患中风“双眼合闭,晕倒不知人,子也不识,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二合愈’”;治王从一中风“十指尽麻木并面麻,乃气虚症,补中益气汤加木香附子各五分愈”;徐浦三患中风四肢麻木无力半身不遂,乃色欲伤,以四物汤加参芪术僵蚕地龙全蝎等而愈。此外,小续命汤、乌药顺气散等方之用也常佐以人参、白术等。
  2. 攻击详审,补护正气
  丹溪诸案,消补兼施,间有用攻击者,亦多辅以权宜,轻重次第,拿捏妥当。丹溪在《张子和攻击注论》云:“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保护正气的具体措施之一就是人参的应用。如《慈幼论》治东阳二岁张某胎毒哮喘案,哮喘发作,因症见精神昏倦,即告“慎勿与解利药”,用人参、连翘、草、连、生甘草、陈皮、芍药等数日而安。又如《凉疟论》论治“痞疟”,痞疟当从汗解,或用常山、乌梅等劫痰剂,但不可轻试以取速效。因矮疟三日一作,受病已深,胃气受伤,须“先以参、术、陈皮、芍药等补剂”治疗后,方可汗解。“若得汗而体虚,又须重用补剂以助之,候汗出通身,下过委中,万是佳兆”。凡正虚邪实之证,朱氏必先扶其正,后祛其邪,或扶正祛邪同施。顾护正气,培补后天这一学术特色,也隐现于其中。
  3.温补扶正,祛邪救急
  对于伤寒热证、伤风、恶寒、暑、湿等外感病证,丹溪以温补培元,扶正达表之法为主。集案最众的《伤寒门》34案中用人参达31案,甘草29案,柴胡22案,白术20案,黄蔑12案,选方以补中益气汤、人参养胃汤的组合最多。参、芪、术、草,甘温扶正、益气助脾合柴胡疏散表邪为其特色。如治罗光远伤寒发热四肢不遂,用补中益气汤而愈;治朱宽年伤寒肚腹疼痛发热如火,用人参养胃汤加柴胡、煨姜“服之愈”。在《疟》、《痢》二门共载案21,人参、白术的应用频次分别为11和16。辨证重虚,温补培元,挽治疟痢是其特点。如治一富家子年壮病疟,人房太甚,寒邪人舍于阳明,阳气益损,乃遣以“参术大补,附子行经,加散寒以取汗”,再以苍术、川芍、桃枝煎汤浸足,遂“汗出通身而愈”。一五旬之人,夏间患痢,腹微痛所下褐色,后重频并,食减或微热,脉弦而涩,朱日:“此优虑所致,心血亏,脾气弱耳。”遂以参术为君,加当归、陈皮、川芍、白芍、茯苓、黄连为治,结果“二日而去”。
  4.温气养血消痈排脓
  (积块)门载案14,(痈疽》、(疮疡》门载13。在这27案中,14案用人参,12案用白术、当归,8案用川芍。丹溪的临症经验表明,痈疽、肿块等外症常因体虚不足而难愈,故温养气血尤显重要,而应用的恰到好处又为重中之重。如其治疮疡、背痈疽疮10案,几乎每案皆用参、芪、术、归、芍之类。丹溪临证,虽重视阴血,实践上则注重从阳化阴,从气生血,用参、芪、术等甘温调和之药以温养气血、托毒排脓、消积除块,可谓独得甘温除大热邪毒之妙,实为大医之见。
  此外《名 医类案》中在经水、崩漏、带下、转脑、交肠、恶阻、堕胎、难产、产后及胎毒、痘疮等50余则妇儿科病案中,其治皆广用甘温助脾、益气养血之辈,与内外科病症之治用甘温形成了统一格局。
  总之 ,丹溪并非单以知母、黄柏等泻火滋阴见长,同时也十分注重甘温补益法的临症应用。推崇四君子汤的应用,善用参、芪、术、草以及归、芎、芍、地等药,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明代的温补学术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