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洛哥首都卡萨布兰卡:主权的知识谱系2(宪政讲堂第四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08:26
主权的知识谱系2(宪政讲堂第四讲)陈端洪
【我要评论】【该文章阅读量:45】【字号:大 中 小】         一、霍布斯:《利维坦》1651年                 1.自然状态:霍布斯的自然状态被称为“霍布斯丛林”(Hobbesjungle),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这种理论假定从作者心态来说是对英国乃至欧洲整体现实的写照。鉴于自然状态的痛苦,建立主权并通过主权建立和平的秩序乃是每个自然人的内在冲动,因此,契约的概念不过是对这种普遍冲动的形而上的构建,也就是说契约可能是虚构的,但是这种普遍的冲动本身是真实的。我们要注意到这里面也包含了伟大作者深刻的苦难意识。                 2.契约论:(1)契约理论本来是人民主权论者的武器,霍布斯为什么要在同样的概念基础上建立截然对立的理论?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                 (2)霍布斯的契约理论认为,契约为自然人之间互相缔结,约定将权力交给一个人格者,这个人格者即是主权者,主权者与人民(臣民)同时由缔约行为创制出来,此前不存在人民或主权者,故订约之前不存在主权,因此说人民拥有对主权的保留权在逻辑上说不通;同时由于主权者并不是缔约者,故在缔约之外,不受契约的限制。这就是霍布斯欲从根本上推翻“主权在民”的论证。                 3.主权者不会不公正,不受制裁。主权者“can do no injustice”在逻辑上是必然的。“公正”与“不公正”是在法律意义上讲的,在法律上,主权者不可能为“legal wrong”(想想“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所以也是不受制裁的。                 4.主权统一,教会也从属于(世俗)主权者。主权之争不仅在于君民之间,而且也在于教会与世俗权力之间。同样是出于建立强大君主专制的目的,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只能是世俗国王。                 5.主权者不受神法、自然法的约束,只有道德的约束,且道德约束的最后判断者还是主权者自己。人能想象他的权力有多大,他的权力就有多大,因为人不能设想一个比主权者更高的权力。中国的“天下”概念类似于霍布斯所讲的主权,要有多大,就有多大。                 霍布斯的理论逻辑严密得残酷,几乎无懈可击,但是仍有两点值得置疑:一,主权者是契约创造的,怎么会是至高无上的?又如何不受创造它的契约的制约呢?二,自然人把一切都交给主权者,违反了人自我保存的天性和本能,不能“为了自我保存,却放弃了自我保护”。                 由于霍布斯主张绝对君主制,其影响主要在理论上,在实际政治上的影响甚微。                 二、普芬道夫:《the law of nature and nations》1672年                 1.契约论:契约是国家成立的基础。存在两部契约,一部契约是人民之间的契约,成立市民社会;一部是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契约。但政府最初在哪里?还是在人民之中的,所以两部契约之说是普芬道夫为了调和格老秀斯和霍布斯而构造出来的。                 2.主权的性质:不可分,不受人法制约,是最高的。                 3.主权最高的,但并不表示主权是绝对的。这是普氏学说中最特别的一点,即“有限的仍然是最高的”(limited butsupreme)。普氏区分最高(supreme)和绝对(absolute),绝对是指无所不辖,不受限制;而最高是指在其所辖范围内是不受限制的,在不为其所辖者,则受限制。后来又理论家如拉斯基认为一个社会团体对其成员也拥有最高权力。联邦制下,州在某些方面也拥有最高权力。                 普芬道夫的理论有些自相矛盾,但影响广泛,因为他的理论将最高权力交于一人,同时不排除其他人一定的控制,较符合现实政治情况。                 三、洛克:《政府二论》1689年                 1.自然状态与契约理论:洛克的自然状态是自由、平等但不安定的自然状态,人们缔约成立市民社会或政治社会,然后成立政府(究竟是一部契约还是两部契约是不明确的)。人们出让的是为了共同利益所必需的权力,所以人们保留了革命的权利和抵抗权。                 2.洛克把主权者划分为法律主权者、政府主权者和政治主权者三类。法律主权者,指的是行使行政权力的元首,在可容忍的意义上可以称之为最高的,只要在法律的限度内就应当看成共同体的形象、代表,受到法律的限制;政府主权者,指的是最高的政府机关——立法机关(立法主权是博丹的说法),受到政府存在理由的限制;政治主权者,指的是市民社会或政治社会,一般是潜在的,处于不活动状态(而卢梭的政治主权者则总是处于活动状态中),一旦由静而动则威权无上。另外戴雪的政治主权和法律主权区分就是汲取了洛克的观点。                 3.抵抗权。在政府与政治社会之间没有法官,二者处于永久的自然状态。当政治社会的公民权被剥夺时,政治社会的潜在主权就可以活动起来,诉诸天理,解散政府。但这也存在一个问题,所有的政治派别都可以用此理论为暴力作辩护。                 四、卢梭:《社会契约论》1762年                 1.原始契约:人们的各个个体意志的共同要素被抽取出来,成为公意。作为公意结果的政治体在被动意义上被称为国家,积极意义上称为主权者。公意(general will)是卢梭理论中最有意义的也是最富争议的概念。                 2.公意是不可转让的:权力可以转让,但是公意不能转让,因为意志不可转让,就像个体意志不可代表一样。                 3.主权不可分,但主权衍生的权力可分。                 4.主权不可能错误,永远是它应该是的东西。因为是从人们的意思中抽取出来的共同的东西,所以政治上不可能错误。                 5.主权是绝对的,意志是自由的,主权者不能约束自身,个人没有保留的权利。卢梭把“公意”绝对化,过于强调人民主权,其绝对化程度与霍布斯的理论一样,有可能被专制者所利用,专制者往往以神秘的“公意”自居。                 霍布斯把整个国家的人格吸收在政府中,卢梭把政府吸收在人民中,国家和人民一体,唯一真正的人格是集体。但是这个集体是虚的,缺乏组织形式,易被政府借其名义行事,在实际中还是“吃掉”了人民。卢梭的理论后来成为革命的理论,法国18世纪末的几部宪法都明确地把卢梭的主权理论奉为宪法原则。                 小结:                 以上各位思想家的共同点:一,主权的基础是原始契约,源于自然状态下人的需要。个体、自愿、合意是契约的要素。个体精神源于新教改革,契约精神来源于罗马法;二,主权的绝对化倾向。霍布斯和卢梭两个极端理论都是绝对主权论,把暴力变成权利,使必要性成为美德;三,欠缺国家人格。人民、政府的两分法,要么政府吞噬人民,要么人民整体变成政府。国家概念在此时是模糊的。                 研讨问题:                 1.自然状态无疑不是我们曾经处于的境况,但为什么政治哲学家总是把问题倒推到自然状态?                 2.原始契约同样是不真实的,至少对于多数国家的形成而言是不真实的(美国可能有点类似),那为什么中世纪和启蒙时代的哲学家都喜欢采用这个概念?对比之下,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观在政治建构上会导致什么结论?                 3.你同意霍布斯和卢梭关于原始契约中主权者和政府同时被创设的观点,还是同意格老秀斯和普芬道夫关于两部契约的观点?                 4.主权者作为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是否应该遵守自然法和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