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椒小皮蛋的做法大全:灵动的课堂流淌着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5:39

灵动的课堂流淌着美

——听窦桂梅的《清平乐·村居》有感

 

一位富含灵气的教师,引领着一群灵秀的孩子,徜徉于灵动的课堂,那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给人以美的享受。前不久,在中央教科所“发挥名师效应,推进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均衡发展研讨会”上,我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窦桂梅的《清平乐  村居》一课,感受颇多。

一、音频催生,视频导航,触摸意象蕴含美

窦老师擅长课前热身,先由课题中的一个“居”字,投影演绎出甲骨文字形,再据形解义,巧妙导出“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然后点“吴音”,引“汉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教师接着出示辛弃疾的《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伴着激越、惊心、悲壮的《十里埋伏》琵琶声,师生齐诵《破阵子》。随后,《渔舟唱晚》的音乐响起,生发出下面的教学情境。

师:听到此时的音乐,你还会想起刚才那首词吗?为什么?

生:不会。因为前面的音乐紧张,前面的词惊心动魄;

生:后面的音乐悠扬舒缓,听了让人感觉轻松安静。

师:听着这音乐,你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能联系课题说说吗?(学生自由对话,交流所见……)

这一环节的铺垫是巧妙的:在宽松和谐的对话中,教师不留痕迹地导出课题“村居”;那激越悲壮的音乐与徐缓悠扬的音乐相互映衬,蕴涵着美的意境、美的音律,催生着学生的想象,幻化出学生脑中的图视,拉近了师生与文本的距离,同时也为学生触摸意象、品味词韵打下基础。

二、手舞足蹈,字正腔圆,揣摩意韵感悟美

为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词的意韵,窦老师依学而教,据学而生。她先让学个体试读全词,目的是探底;接着用一种独特的吟诵方式(时而击掌而歌,时而踏节而和),力求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媪?……

大儿/锄豆//东,中儿/正织//笼。最喜/小儿//赖,溪头/卧剥//蓬。

这样灵动的指导妙趣横生,课堂上的小精灵们兴趣盎然,他们“字正腔圆”地吟着诵着,和着唱着,手之舞止,足之蹈之,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做到了“过目成诵”。美的词韵,美的词境,美的享受在师生心中潜滋暗长,他们身心愉悦,学习其乐融融。

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品味意境体验美

古代诗词,语言精练含蓄,用词形象,追求意与境的和谐统一。在教学中,窦老师努力把握诗的整体意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悟有生命活力的语言文字,想象那美丽静谧的田园风光,通过咀嚼文字、品悟画面来引领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片段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读了这首诗,从诗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茅屋、青草;

生:我看到了树、荷花、荷叶;

生:我看到了儿子、翁媪…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投影,指导图文对照解读。)

师:你们看到的这些景物是靠什么连起来的?

(学生茫然,抓不到点子,老师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巧妙点化)

生:我知道了,是小溪把这几处图画连起来的。

师:是啊,水是万生之源,有了它才有灵气。你能把这几个画面按顺序描述一下吗?

经过教师点拨,学生扣住文中的相关词语“溪上、溪东、溪头”,按方位或游览顺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文中所表现的内容;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他们走进了宁静幽美的村寨,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各自感受着诗词独有的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片段二:品析词眼,提挈全篇

     品“无赖”

师:看到“无赖”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不讲理的人,调皮捣蛋的人;

师:文中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是有趣的意思;

生:我看是可爱、顽皮的意思;

师:你们的理解是从哪儿得来的?

生:从图中小儿剥莲蓬可以看出;

生:从文中“最喜”一词可以看出;

师:哦,确实如你们所说,这里的“无赖”是指可爱、顽皮的意思。古今词义的差别就在这里。文中有一个“卧”字,你们再观察一下,能说说小儿的神情吗?从中你们又体会出什么呢?    (学生尽情联想,品出天真,品出专注,品出童趣。)

     品“醉”

师:“醉里吴音相媚好”的“醉”什么意思?

生:我认为是陶醉、沉醉、酒醉的意思;

师:为什么,能说说理由吗?

生:这里的田园风光美好,令诗人陶醉。

生:这样温情的家庭让人沉醉;

生:老人们闲暇之余喝酒聊天,有些酒醉;

师:是啊,这样的美景,这样的人家,怎能不叫人心旷神怡、陶醉其间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次走进词中,走进诗人。(读)

以上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巧妙重组,为孩子们提供了刺激感官的情境图;通过分解、组合、想象、吟诵、链接,做到以读引思,以思促读,图文结合,引领孩子们走进阔大的词中境界;同时,根据语境来帮助学生品词眼,扣文眼,变枯燥为多采,变单一为丰富,让学生体会古词的绝妙之美,意境的朦胧之美,词律的音韵之美。

四、想象补白,对比整合,生成意趣升华美

在学生深入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根据主题教学思想,窦老师拓展延伸,让学生想象补白,体现了走进文本解读,跳出文本感悟的章法。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情景吗?(师生交流)

师:根据你们的解读和想象来填补下面的空白

    读到“醉里吴音相媚好”时,我仿佛听到了翁(媪)夸赞()翁说            

在创编补白中,学生的思维像风筝一样飘了起来,有夸儿子的,有赞翁媪的,有誉自然田园风光的,孩子们绘声绘色,意趣昂然。在自由洒脱的补白之后,教师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村居”的“居”字上,使其尽情品味恬静温馨之美。此时,窦老师匠心独运,将辛弃疾的《破阵子》加以沟兑,并让学生联想到辛的身平,思维形成跳跃;再将《明月几时有》的旋律移植到《村居》的吟诵中,渲染了气氛,让学生处于“高峰体验”之中,在感受乡村美景的同时,学生也感悟到诗人居危思安、向往和平、向往宁静生活的情感。水到渠成的对称板书,令人回味无穷。

醉里吴音————安居乐业

醉里看剑————居危思安

这样的主题组合,让板块勾兑在意趣之中,突现了主题,活化了存储的语言,承传了民族文化,培育了孩子们向善向美的情操,教学目标达成了最大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