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蛋是怎么做的:副乡长成“酒囊饭袋”是谁所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5:07:07
1月10日,人民日报刊发系列文章,评论官场酒文化。其中,《关注公款吃喝:官场“酒文化”酿出了什么?》的文章中,例举了诸多的官场“酒文化”现象,难免不引起大家的关注和沉思。而《酒是公家的 命是自己的》一文中,作者对一个副乡长“没想到就是个酒囊饭袋”的感慨,尤为悲凉和发人深省。

  文章称,朋友小张原本是一名很优秀的高中英语教师,2009年被招聘为副乡长。从此生活轨迹发生改变,接待应酬成为每天必须的工作。由于饮酒过度,他时常感到身体不舒服。2011年国庆节后去医院检查得知,肠胃出了问题需要手术治疗。一次,该副乡长对前来看望的朋友悔恨交加地说:“没想到副乡长就是个酒囊饭袋,陪吃陪喝比工作还累。政府部门官大一级压死人,为了保证主要领导不喝醉,酒桌上要硬着头皮抢着喝,替了书记替乡长,酒一个劲儿地往肚子里灌,宴席结束还要送人。一天下来筋疲力尽,肚子里除了酒精没有别的,实在受不了。”

  何谓“酒囊饭袋”?一般意义上是指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这原本是一个贬义词,而今张副乡长却自嘲为“酒囊饭袋”,不禁让人嘘唏。个中的无奈,也折射出官场“酒文化”的稀奇古怪。

  张副乡长的爱人抹着眼泪说:“等病好了,干脆回学校安安稳稳当老师比啥都强。”由此可见,该副乡长是“喝坏了身体喝坏了胃,喝得老婆背靠背。”

  那么,需要细究的是,张副乡长变成了一个“酒囊饭袋”,到底是谁害的呢?

  首先,可以说是被自己所害。从一名教师成为副乡长,估计是很多人都羡慕而又难以办成的事情,实属不易。而在乡长的职位上,为了革命工作需要,也为个人前程打算,张副乡长坚信并不得不奉行“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明知酒不是一个好东西,却无奈不得不喝。但是人的酒量是有限的,当“接待应酬成为每天必须的工作”时,焉能不醉,身体怎能不坏?正如张副乡长的朋友所说的,“酒是公家的,命是自己的”,自己不爱惜自己,成为“酒囊饭袋”能怨谁!

  其次,则是相关上级部门所害。“领导下乡桑塔纳,隔着玻璃看庄稼;吃的都是四脚爬,搂的一色十七八”。曾几时,这则民谣有力的讽刺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同志借着下基层调研的幌子,实则是下去吃喝玩乐的。对于上级来的领导,下级部门哪敢得罪、岂能怠慢。特别是临近年终时的各种检查验收团,基层更是不敢掉以轻心。于是名酒款待,小心伺候,千方百计讨取“婆婆们”的欢心,生怕稍有照顾不周得罪了手中攥着“生杀大权”的“考核验收团”。去年《半月谈》在一次对县委书记的调研中,西部地区的一位县委书记无奈地说,他为了应付各级领导考察和检查,一个晚上竟然马不停蹄地陪了8顿饭,其中不知喝了多少酒。常言道,“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每次都拼命喝酒,就是铁打的身子也承受不了。

  最后,应该是地方有关领导所害。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尤其在官场这种文化更甚,也更讲究。有句顺口溜说得很到位,“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而既然进入官场,有谁不想干好工作出政绩,谁不想更进一步、更上一层啊?河南西峡县有一个叫文道的干部讲过一个喝酒的故事。一次,他随同单位的一位局长去省城一部门跑项目,经过努力,省城领导终于答应批给他们单位一个100万元的项目。当晚,在省城一酒店宴请省城部门领导,以示感谢。不知不觉,几瓶高档白酒下肚,每个人都醉意矇眬。这时,那位省城部门领导拿着一瓶酒来到局长面前,在桌上一连倒了满满十杯白酒,硬着舌头半开玩笑地说,“这次这个项目是100万,现在桌上一共十杯酒。喝多少杯给多少钱,少喝一杯就少给十万元。”省城部门领导语气软中带硬,让人无法抗拒。十杯酒下肚,局长一头栽在酒桌上,顿时不省人事,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写道的,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而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官场喝酒之风不仅伤害身体,也耽误工作,此种不正之风必须严厉禁止,并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