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污的生日蛋糕图片:2010春拍:清代贡品―普洱茶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25:44

2010春拍:清代贡品―普洱茶膏

云南境内普洱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西番有普茶”的记载,普茶即是普洱茶。历代普洱茶在散茶的基础上,再加工成多种形式的成品茶,普洱茶膏就是其中之一。普洱茶膏的加工工艺,至乾隆时期(1736-1795)达到高峰,并以贡品的形式进呈宫廷。《养吉斋丛录》中“云贵督端阳进:黄缎茶膏30匣”。此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中,也有大量关于云南向朝廷进贡普洱茶膏的《进贡单》。这些足以证明,清代自乾隆年以后,作为茶类贡品的普洱茶膏,备受朝廷的青睐。

拍品中的普洱茶膏,取材于云南大叶普洱茶为原材料,经熬制、厌模这两道主要程序而成。其工艺极为考究,熬制的普洱茶膏,色如黑漆、膏体平滑细腻、表面富有光泽。造型呈四方委角形,上表面上中心为团寿字,四角隅以蝙蝠纹装饰,图案布局疏密均匀,花纹规整,纹样呈阳文,与茶膏表平面形成鲜明的凸凹感,具有独特的美感。

普洱茶膏除去他外在与众不同之处,在其使用功效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据清晚期《本草纲目拾遗》卷六中记载:“能治百病,如肚涨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擦研敷之即愈。” 可见,茶膏一年四季诸种欠安可医,而服用的方法既可内服又可外用,且方便快捷,真可谓帝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中精品,一剂茶为特色的养身良药。

如此精到的贡茶膏,在包装上也颇为讲究。茶膏以长方形纸盒为主体,外包明黄色缎子,盒盖面印有红色正龙纹,盒内装入的小茶膏,上下叠落排列,每行由等距的云南当地特有的笋衣为材质,加工成长方条于每层茶膏下作间隔,用于防潮、加固,再以长条形黄陵纵向做间隔,以防止茶膏相互碰撞而碎裂,茶膏最上层应附黄绫面说明书,盖上盒盖,将骨质别子插入扣鼻内,与说明书共同呈横向拉力的作用,以进一步固定茶膏在盒内的稳定性。盒内数多的小茶膏正是在纵横交错的拉力中得以稳固,有效保证长途运输后完整无损的进入清宫。

普洱茶膏的精湛工艺、装饰美观、使用功效、包装考究等主要特征,可知是清代宫廷中独享的茶品。当时在帝后享用的同时,皇帝有时也会拿出少量的茶膏赏赐王公大臣、或外国使臣,以示恩宠。民间绝无此茶品上市。

普洱茶膏,依其形体,花纹工艺特点、纹样布局等,与清代贡品中的普洱茶膏如出一辙,而附有的原包装盒的内外材质、图案、颜色、以及盒内留有的笋衣,也与清代贡品中的普洱贡茶膏的包装盒也竞相一致。如此可探,这些附有包装盒的普洱茶茶膏,系为清代光绪朝(1875-1908)云南进贡的茶品,至今已有100余年。

尽管现有拍品中茶膏已散,原包装盒已受损,但她承载着清代始自乾隆年至清末,作为贡品中普洱茶膏发展、实用、以及茶品的尊贵等级等诸多方面丰富的茶文化。因此,这些普洱茶膏为民间罕见之物。

                                                                    故宫博物院  刘宝建供稿

 


 

刘宝建,女,汉族,1954年5月出生,籍贯山西。1981年毕业于北京市教育学院政教系,自1981年到故宫博物院任职至今。主要从事文物保管工作及相关文物的研究。先后加入有关学会,并成为博物馆学会会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中国紫禁城学会会员。

主要学术成果:

1、《清代贡茶谈略》清代宫史求实论文集 紫禁城出版社

2、《清宫天文仪器》清代宫史丛谈论文集 紫禁城出版社

3、《传教士与清宫仪器制造》中西初识论文集 大象出版社

4、《清宫陈设日晷考》清代皇宫陵寝论文集 紫禁城出版社

5、《紫禁城内清代放火措施》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 第二集紫禁城出版社

6、《概述康熙朝大地测量》清代宫史论丛 紫禁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