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为什么这么做:民营物流:中国式奋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4:37:56

民营物流:中国式奋斗  

2009-04-30 16:09:11|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引文:十几年前,敢为人先的当代民营物流企业家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

 

初春的北京,寒风习习,又见刘武。媒体间许久没有他的消息,关于他的近况也是议论纷纷。再次高调出现在媒体面前,刘武始终流露出一种要在“物流界扎根到底”的感情。

物流圈给了刘武许多荣誉,包括此次在北京获得的“中国物流改革开放30年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广东考察民营经济,走访物流业的“宝供和刘武”几乎成了当地的“规定动作”。也可以这么说,纵观整个物流圈,民营物流企业家里,刘武所获得的精神财富使许多人只能望其项背。

当然,精神财富之外,物质财富的满足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十几亿的身价使刘武早已成为“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和“胡润百富榜”上的常客。刘武却说,“毕竟做这行早已不是为了金钱,如果只为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20年前就可以退休了。”20多年前的刘武,刚刚开始在汕头供销公司从事传统的储运工作,那是1985年。

1988年,现为远成集团董事长的黄远成从收货站干起,用全部积蓄1万多元,注册成立了广东远成储运公司。也几乎在同一时期,宅急送的陈平、长久集团的薄世久、荣庆物流的张卓、成协物流的杨文华等人,都迈出了这艰难而蹒跚的第一步。

于是,一场“中国式奋斗”就这样开始了。

敢为天下先

 “那时候要想从广州运一批货到北京,得找一大堆人合作。既要找装卸队,又要找汽运公司,还要找向铁道部门申报计划的中间商。等货物运到北京之后,这些人还得重新再找一遍。”这种带点历史沧桑味道的回眸,在很多人看来,并不陌生。面对传统储运“分块经营、多头负责”的操作模式,刘武已经感觉到这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从身边的一个外资客户那里了解到,在国外有一种物流公司,负责承担从企业生产到消费市场的整个流通过程。

这个消息给了刘武最初的创业灵感。这个客户也在后来的日子里一路助力刘武,双方几乎完美的合作长达10年之久,业内引以为羡。这个客户正是美国宝洁,而这还是后话。

其时汕头还没有铁路,刘武所在的供销公司就在广州设立了一个转运站。1992年,这个转运站由于经营困难,面临着关闭的窘境。刘武目光敏锐,以私人名义承包了该铁路货运站,成为一名个体户。当时流行一句俗语,“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很多人去广东采购、批发小商品,正是依赖这些社会上的零散货源,刘武将它们整合后,拼成几个火车皮进行运输。

随后不久,他推出了在当时绝无仅有的“24小时服务”,以吸引客户。“那时候很多国有的仓库下午五点下班,到三点就不收货了。所以当时对客户来说,只要肯随时收货就已经感激涕零了。”回忆起最初创业时的情形,刘武仍然唏嘘不已。

两年后的1994年,刘武创建了宝供物流,成立了国内最早以“物流”为名注册的物流企业。

1988年,黄远成用全部积蓄1万多元,注册成立了广东远成储运公司,挂靠广州白云区河塘乡,与广州火车站合作设立货物托运处,代表火车站成为货运窗口,这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托运客户,首开全国铁路货运市场化运作的先河。

大江南北,还有更多的民营物流企业家开始行动。宅急送的陈平、长久集团的薄世久、荣庆物流的张卓、成协物流的杨文华等如今闻达于业界的“大腕”,无不是从一辆车几个人开始走上创业之路的。他们的发家过程不仅快,而且苦,最初的运输业务遍及各类物资,如煤气罐、蔬菜、棺材等等,只要有钱赚,甚至连为人取送衣服、搭送乘客、接送小孩的活计都揽了下来。

在国内物流业发展几乎一片空白、无章可循的大环境下,敢为人先的这一批当代民营物流企业家,紧紧抓住了时代发展的脉搏,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并创新思维亮出服务牌,迅速挖掘到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向现代物流转型

早在20年前,许多现在仍耳熟能详的物流企业,其实是以“储运”为名注册公司的。而在当时,很多人认为储运完全是“傻大粗”的活,只要有体力就行。现代物流的概念离他们还相距甚远。

不过,用了几乎不到10年的时间,当初的“储运公司”纷纷改换头面,“物流公司”取而代之。这种转变最初的推动力,来自于客户对服务要求的提升,而后,又在这批民营企业家的带动下发扬光大。

刘武早期在国有供销公司工作时便与宝洁结缘,后在宝洁寻找物流合作伙伴时,成为宝洁的物流供应商,并为此专门成立“宝供物流”,意指为宝洁提供储运服务,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由于起步较早,宝供当时在国内没有成功模式可供借鉴,外资客户的需求便成了他的发展目标。在传统的储运模式下,运输过程出现货损往往找不到责任人,而到达时间也不稳定,无法进行预测,这些问题成为客户的心头大患。

为此,宝供提出了“对货物负责到底”的口号。“开始的时候很简单,客户觉得能够全程负责就很满意了;后来,发现能够提供24小时服务,就已经很高兴了……发展到现在,要求的是一体化的供应链服务。”可以说,正是客户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加速了国内首批储运个体户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步伐。

翻开这批民营企业的成长史,都能清晰地看见制造业和商贸业客户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如一汽之于长久,家乐福之于成协,美的之于安得等等。其中以安得物流为例,从向美的集团提供物流服务为起点,安得物流的业务范围逐渐延升至整个家电业,以及家居建材、快速消费品等行业,迅速从一家企业物流成功转型为第三方物流企业。

正是一些制造业及商贸业物流需求的聚集和释放,成就了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并随之提升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家族印记

“100万的时候,你可以搞‘夫妻店’;1000万的时候,你可以搞‘家族店’;1个亿的时候,你就得引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申通快递董事长陈德军在上海做东的一次饭局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与他一同创业的妻子坐在旁侧。此时,陈妻已退出公司管理事务,做起了全职太太。

宅急送最初是由亲戚组成“作坊式企业”开始创业的,早期名为“双臣快运”,意即“双陈”,取自陈平与其二哥陈东升的名字。

“家族印记”十分明显,是这些民营物流企业的又一共性。这些企业起源于家族式滚动发展,一经成立便带有家族特色。父母、妻子、兄弟姐妹都在创业初期扮演了重要的拓荒者角色。

然而,随着企业的逐渐发展,家族管理的弊病也随之显现。一方面,“家族企业”里的领军人物,往往被视为企业的灵魂或精神领袖,一个人的决策和眼光,往往决定整个企业文化及其发展走向。然而,当企业发展成大型现代企业的时候,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模式显得格格不入。“什么事都依靠一个人拍板,迟早会酿成失误。”同时,这种管理模式也不利于留住人才,容易造成管理层的频繁流动。

另一方面,在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同时,家族内部也必然出现利益分歧,改革阻力较大。坊间传闻,顺丰速运创始人王卫为将姐姐“请”出公司,出价不菲。刘武多年前实施企业改制,管理层持股,引入战略合作伙伴,但坊间仍认为,其父主管财务,改革仍不彻底。

如何突破家族式管理的制肘,早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当务之急。一些家族式物流企业已经意识到,是时候进行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了;而另外一些家族式企业领袖们则陷入了管理层频繁流失的苦恼中,仍然徘徊还在改革的大门之外。由此可见,这一课题将在今后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毫无疑问,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是民营企业井喷式发展的30年。微缩到物流业,是民营物流企业从婴孩到壮年的成长史、奋斗史。在走过了30年之后,民营经济进入了“而立”之年,企业发展也走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口,国际与国内市场环境变化以及自身管理与成长中的矛盾构成了重大挑战。在这样的时刻,曾历经磨难、却又坚强挺立的中国民营企业,也到了审慎自身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