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心态重要性的名言:初中各类体裁文章的写作阅读训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0:56:25

初中各类体裁文章的写作阅读训练

一、记叙文 

考察重点、写作重点:记叙文分记人叙事、写景状物,阅读或写作时应注意结构特点的不同。

1、记叙文---写人(这类文章用几件事来写人或突出人物的特点、品质、道德,)

结构:开头:交代人物的不平凡之处,可通过语言、肖像、行动、心理来描写,如陈胜、刘邦等。

       为后文的发展作烘托。(这也叫初写)

       事件一: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的精神、品质、道德等。(详)

               可议论可抒情,突出人物的某一点。

主体: 事件二: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的精神、品质、道德等。(次详) (这也叫再写)

               可议论可抒情,突出人物的某一点。

       事件三:通过具体的事件表现人的精神、品质、道德等。(略)

               可议论可抒情,突出人物的某一点。

结尾:照应开头,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道德,让我们缅怀、学习。

 

例文:1、爷爷

    由于营养不良,我们几个孩子都很瘦弱。十八岁时,我在一家小商店里当学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尝到苹果的味道,尽管它又小又绿没有成熟,上面还尽是洞,可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感觉到当初第一次吃苹果时那种“甘甜”的滋味。

    那天,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当时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趴在地上呻吟,等待医生和救援人员。爷爷却自己折了一根树枝做拐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个小时才回到家。

    我很难描述爷爷刚踏入家门时,奶奶那复杂的脸色和心情。先是担心和心疼,而后突然一阵暴怒。一个孩子将一位随访病人的铁路医生带进家里,医生仔仔细细为爷爷作了检查,然后对他说:“恭贺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状况良好。”这时,我母亲来了,她坚决地说爷爷至少是脑震荡。爷爷的表情却未置可否。

    医生走后,奶奶和妈妈在床边又开始教爷爷如何应付医生和有关调查人员,爷爷只是机械地点头。

    铁路出事故的消息传到村里以后,几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调查人员最后的善后处理工作。当铁路上终于又来人时,爷爷似乎早已忘记家人的叮咛,面含微笑迎接着来访者,又不失时机地大谈天气和收成等。当来访者终于问到他哪里受伤时,妈妈急忙指着头向他暗示。谁知爷爷却不紧不慢地说:“我一切很好。”说罢脸上浮现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说:“我如果有病,就是有 10万元也治不好。”妈妈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从房子里跑了出去,来访者也发出一阵莫名其妙的笑声、叹息声。

    当一切又复归平静时,他们发给爷爷5000元钱——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爷爷至到死也没明白为什么人家要给他这么多的钱。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起因:爷爷外出时遇到一次铁路事故。

结果:铁路上发给爷爷5000元钱

2.第一段写出了怎样的家境?这对表现人物性格有什么作用?

贫寒;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了一种衬托作用。家境虽贫寒,爷爷却不贪财

    3.爷爷最突出的优良品质是什么?

     不占公家便宜

4.文中写我奶奶和妈妈的表现,她们这样做的意图是:

她们是想借此得到一些钱,以改善贫困的生活为了反衬爷爷的优秀品质。

 

2、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一丈青大娘的这一声断喝,他们只当耳旁风。一丈青大娘见他们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气更大了,又吆喝了一声:“都给我穿上裤子!”有个年轻不知好歹的纤夫,白瞪了一丈青大娘一眼,没好气地说:“一大把岁数儿,什么没见过;不爱看合上眼,掉过脸去!”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说:“不能叫你们腌臢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那个不知好歹的年轻纤夫,是个生楞儿,用手一推一丈青大娘,说:“好狗不挡道!”这一下可捅了马蜂窝。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抢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几个纤夫见他们的伙伴挨了打,唿哨而上;只听咯吧一声,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骂不住声,还不许那几个纤夫爬上岸来;大帆船失去了纤力,掌舵的绽裂了虎口,也驾驭不住,在河上转开了磨。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1、文中写“一丈青大娘”特点的句子有哪些?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2、第一段介绍“一丈青大娘”的特点,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那些句子写得形象生动?

第二段的作用是用具体事例证明“一丈青大娘”的特点。泼辣能干,文武兼备,其中透着一股正气,让人从心中钦佩。这些话句写得生动形象:“手腕子上露出两只叮叮当当响的黄铜镯子,一阵风冲下河坡,”、“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篷,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沙滩上,”、“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最后,还是船老板请出了摆渡船的柳罐斗,钉掌铺的吉老秤,老木匠郑端午,开小店的花鞋杜四,说和了两三个时辰,一丈青大娘才算开恩放行。”

 

2、记叙文——叙事(六要素、记叙的顺序、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材料和详略。叙事的记叙文:主要要求有三:1、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既写得有头有尾);2、重点是写过程(把事件要写的曲折生动);3、一定要点题(写出此事的意义)。

 

结构:凤头:开头交代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开头要吸引人,要有悬念,有趣味,俗称“风头”。

 

猪肚:这一部分主要写过程。过程要写得波澜起伏,要写的既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又能在人的情理之中。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如:《促织》、《西游记》等。

 

豹尾:交代结果,发人深省,含蓄有力; 揭示本质,突出中心,余味深长。

 

例文:  1、捅马蜂窝       冯骥才

    爷爷的后院虽小(地点),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人物)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夏季),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原因)”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过程)。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 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 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可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 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结果)

  1.速读全文,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围绕捅马蜂窝这件事,作者精心安排的思路是:______________→“我”捅了马蜂窝 ______________→后院又有了马蜂窝。(2分)

  3.“捅马蜂窝”这个词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用到,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2分)

  4.读文章第一段,有似曾相识之感,它与课文《_______________》中描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十分相似。(1分)

  5.文中加横线的“那多有趣”的“那”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6.捅马蜂窝一段描写得紧张而惊险,这从“我”______________、妹妹______________和马蜂______________等描写可以形象地感觉到。(6分)

  7.文中加“          ”线的句子用了比喻,结合文意理解其运用的妙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马蜂窝中有百十来只马蜂,为什么文章只重点写了一只?(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者从动手捅马蜂窝到盼望再见到马蜂窝,他前后的不同表现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末“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是作者的感悟,此句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其中“旁人”指的是谁?(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人应该与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和睦相处,不要做伤害它们的事情。

2.爷爷后院有马蜂窝    后悔捅马蜂窝

3.比喻惹祸或触动不好惹的人

4.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5.头上蒙块布,拿竹竿捅马蜂窝

6.捅马蜂窝的动作、紧张的心理、匆忙的逃跑  怕蜂进屋、关门逃跑  拼死复仇的气势

7.形象地写出了马蜂家园被毁,受到伤害后拼死复仇的气势。

8.因为这只马蜂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蜇了“我”,它的死又与“我”有关。

9.说明了“我”从捅马蜂窝这件事中,心灵受到震撼,思想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10.点明中心,收束全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旁人”指作者以外的一切有生命的事物。

 

2、举起你的右手(记叙文—叙事)

    我们学校附近是一个经济开发区,因此时不时有一些随父母至此的城里孩子来这儿插班,黄涛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第一次见面,黄涛由当工程师的父亲带着,穿一件极宽大的上衣,双手紧紧地插在大口袋里。

    “他妈妈前年病故了。”工程师苦笑着介绍说。

    “唔,一个不幸的孩子。”我满怀同情地看着这个孩子,伸出手想把他拉到身边,他被电击似的倒进一步,偎着爸爸。城里男孩一般都很大方,而他却如此羞怯,我觉得他有点特别。

    我安排他坐在班长李毅的右边。李毅大方泼辣,也许她会改变他的沉默与羞涩一。可是,第二节课一进教室,李毅就愤愤地向我报告;“王老师,黄涛占了我的位子!”黄涛的眼盯着课桌,一句话不说,也丝毫没有换座的表示。

    “你先坐右边吧。”我对李毅说。李毅不满地看着我,也许是不明白一向是非分明的老师怎么会这么没有原则。其实,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也不知道。

    做练习的时候,我和同学们才hu?ng然大悟:黄涛是用左手写字。在大家的注视下,黄涛的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一个课间,李毅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王老师,黄涛和同学打起来了!”

    “为什么?”

    “我从外面回来 □ 听见有人喊 口 黄涛没有右手 □ 后来就打起来了。”

    我飞奔到教室,黄涛正满面泪痕地和几个男生厮打,见我进来才停手。

    “我不想上学了!”他边哭边说。

    “为什么?”

    “我不想让人拽着我的袖子研究我有没有右手!”他吼着,跑出了教室。

    下午他没来上课,我拎着他的书包找到他家。他爸爸告诉我,黄涛是在一次事故中失掉右手四指的。我鼻子一酸,“他在哪?”

    黄涛打开门,慢慢挪了出来,滞滞地看着我。

    我拿出书包,“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一连两天,我让那几个打架的男生去黄涛家道歉。第三天,黄涛来了。后来,他慢慢和同学亲近起来。有一天,居然敢用左手和男生掰手腕了。胜利之后,他笑得很开心——毕竟还是个孩子啊。在课堂上,也敢举手。答问题了。有时候我不叫他,他的手举得高高的,一脸焦急。可是我知道,让他举起左手,只是给他一种精神上的保护和抚慰,如果能使他举起那只右手,才意味着一次灵魂的飞跃。

    那天讲单元测验试卷,黄涛一直在举手,但我一直没有叫他。最后一题是最难的,只有黄涛举起了手,我看着他,不做声。

    “王老师,我会!”他急得喊了出来。

    “黄涛!和别的同学一样举起你的右手!”

    黄涛怔住了,全班一片                    

    “黄涛,举起你的右手。”我在鼓lì同时也在期待着。

    黄涛的泪水慢慢蓄满眼眶。

    “王老师,他没有右手。”李毅怯生生地提醒说。

    “举起你的右手。”我固执地坚持。

    终于,黄涛馒馒地举起那只种管套着的手臂。

    “大家听着,黄涛什么也不缺,他也有右手。黄涛你记着:不要隐藏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右手,你才可能站起来!”

    后来,黄涛在入团宣誓时,和别人一样举起了右手。再后来,他不穿那种长袖子的衣服了。夏日里,他和别人一样穿着T恤衫。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1) hu?ng       然大悟(2)鼓lì        

    2.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黄涛怔住了,全班一片             (        )

      A.宁静        B.寂静        C.平静

3.依次填人下面口中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

“我从外面回来□ 听见有人喊□ 黄涛没有右手□ 后来就打起来了。”

 

A

,”

B

:“

C

D

 

4.从2~4自然段中,找出为交待黄涛右手残疾作铺垫的描写语句。 

(1)                                                                         

(2)                                                                       

5.从全文看,黄涛对自己右手残疾这个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开始是              ;被同学发现后又企图逃避;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则是               。(每空不超过四个字)

6.那次讲单元测验试卷,黄涛一直在举手,为什么“我”一直没有叫他?

 答:                                                                      

7.对黄涛来说,为什么只有举起右手才构能站起来?     

答:                                                   

 

答案: 1.(1)恍(2)励     2.B     3.D     4.(1)穿一件极宽大的上衣,双手紧紧地插在大口袋里。 (2)他被电击似的倒退一步,偎着爸爸.  5.掩盖(遮盖)正视(面对)    6.“我”在耐心寻找机会,引导黄涛举起右手     7.黄涛只有举起了右手,才能说明他敢于面对右手残疾的现实,摆脱了自卑。

 

3、第六颗钻石    楼一春 编译

经过一道道严格的考试,我在理查森珠宝店当上了临时售货员,这是我第一次找到的工作,父母别提有多高兴了。
    两星期下来,我听到部门经理麦哲伦先生对人说:“她是个好孩子,我打算建议留用她……”
    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的人,大概是个失业汉,老是在柜台边蹓跶。此刻,麦哲伦先生吩咐我取个玻璃盒。盒子放在高处,要爬上一架小小的扶梯才够得着。我拿到了,就在下来时衣袖挂在一个盛放钻石的托盘角上,我赶快伸手握住盘子,但还是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
    麦哲伦先生走了过来。“快拾起来!” 他说,“放回去。”
    我四处找,终于从地上拾起了五颗钻石,并放了回去。但我找不到第六颗钻石!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安,到处乱翻。蓦地,我想:“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那个穿脏衣服的人刚才站立的地方是钻石可能滚到的唯一地点。这时,他正打算离开。
     “请留步。”我说。
     他转过了身。“你想说什么?”他问。
     我想说什么?由于他干的事(我肯定是他干的),灾祸可能降临到我头上!但是,我确实没有任何证据。
     “你想说什么?”他又问了一遍。忽然我有了回答。母亲常对我说人们大都是善良的,我不认为这人打算伤害我。于是我看着他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现在工作很难找,是吗?”
    “的确很难找到。但有一个好工作属于你,我能祝贺你吗?”他微笑了。
     他伸出了手握住了我。略一停顿,他松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当我伸开手掌,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简评]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这句话潜在的哲理性体会得十分深刻。如何说话,如何说好话,说得得体,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文中的“我”是一个小女孩,面对一个因藏匿钻石而给自己带来生存威胁的陌生的大男人,不是恶语相加,而是婉词达意,最终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小说——(小说阅读应注意分析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正面描写:外部特征: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细节。

刻画人物的方法:             内部特征:善良—凶恶、聪明—愚笨、保守---新潮

              侧面描写: 借用景物来烘托人物;借用别人语言、反应来表现人物;借用其他人物的对比来突出主要人物。

 

例文: 1、军神
  ①重庆临江门外,一个德国人开设的诊所里。医生沃克端坐桌后,神情孤傲。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什么名字?"  "刘大川。""年龄?"  "二十四岁。"  "什么病?""土匪打伤了眼情。"
  ②沃克放下笔,正起身准备察看伤势,一个护士走进诊室,悄声说:"沃克医生,五号病床的先生害怕做手术,要求……"沃克粗暴地打断护士的话,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诊所里再不要见到这胆小鬼!"……
  ③沃克医生余怒未息。他熟练地解开了病人右眼上的绷带,蓝色的眼睛里闪出惊疑的神情,重新审视着眼前这个病人,冷冷地问,"你是干什么的?""邮局职员。""你是军人!"沃克医生一针见血地说:"我当过德国军队的军医。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病人微微一笑,针锋相对地回答:"沃克医生,军人处事靠自己的判断,而不是老太婆似的喋喋不休!"
  ④沃克换上手术服,洗净手,戴上了消毒手套。这时护士跑过来,低声告诉他病人拒绝使用麻醉剂。沃克医生的眉毛扬了起来,随即,走进手术室,用教训的口气说:"年轻人,在这儿要听从医生的指挥!"病人平静地回答:"沃克医生,眼睛离脑子太近,我担心施行麻醉会影响脑神经。而我,今后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
  ⑤沃克再次怔住了,竟有点口吃地说:"你,你能忍受吗?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试试看吧。"
  ⑥手术台上,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却有些颤抖。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最后,他终于开口对病人说:"你忍不住可以哼叫。"病人一声不吭。他的双手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臂上汗如雨下,青筋暴起。他越来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抓破了。
  ⑦脱去手术服的沃克医生擦着汗走过来,由衷地说:"年轻人,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病人脸色苍白,勉强一笑,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吓了一大跳,怀疑地问道:"我割了多少刀。""七十二刀。"
  ⑧沃克惊呆了,失声嚷道:"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按德意志的观点,堪称军神!""您过奖了。"
  ⑨孤傲暴躁的沃克医生的脸上头一次浮出慈祥的神情。他想说什么却又忍住了。他挥手让护士出去,关上手术室的门,然后注视着病人说:"告诉我,你的真名叫什么?""刘伯承(注)。"
  ⑩沃克医生肃然起敬:"啊,川东支队的将领,久仰久仰,认识您很荣幸。袁世凯正悬赏十万买您的头!"刘伯承开玩笑地说:"您要是告诉北洋政府,说我在这儿,准能发一笔大财。"沃克医生像受了侮辱,怒气冲冲地说:"对侮辱我人格的人,我不惜决斗!"刘伯承微笑道:"伤口好了后,一定奉陪。"说着,友好地伸出手去。
(注)刘伯承(1892-1986)四川省开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26年5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早年,他率领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参加讨伐袁世凯的战争,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一颗子弹打入他的右眼。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三个加点的词:
   ①鄙夷地说(        )   ②由衷地说(        )    ③失声嚷道(         )


2分别说明下列两句中量词或数量词叠用的作用:
    ①"你的右眼需要摘除坏死的眼球,把烂肉和新生的息肉,一刀刀割掉中的"一刀刀"是为了

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额上汗珠滚滚,护士帮他擦了一次又一次中的“一次又一次”是为了突出                   

 

3"沃克怔住了。他伸手制止了闻声赶来的护士,双目火辣辣地盯着对方。良久,沃克医生的目光柔和了,突然对护士吩咐:'准备手术'。"这段话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根据文意,应该将它还原到原文中

第______自然段之后。


4沃克医生第一次问刘伯承名字时,刘伯承说了个"刘大川"的假名,这是因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沃克医生为刘伯承检查病情后,立即断定"你是军人"的理由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沃克医生"粗暴"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沃克医生对刘伯承"头一次浮出慈祥的神情"是因为:                                                                                


7沃克医生一直以"你"来称呼刘伯承,然而最后竟按中国人的习惯连用两个"您"来称呼刘伯承,这是因为:                                                                          


8概括沃克医生的优点:他具有高尚的                  和高明的                   


9举例说明刘伯承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1①轻视或看不起 ②发(出)自内心(本心、真心) ③不由自主地发出声音或情不自禁地发出声音 2.①手术复杂,要有忍受剧痛的思想准备 ②担心病人太痛苦,心情紧张  3三  4①深知自己是袁世凯悬赏捉拿的要犯 ②对沃克医生的为人不了解  5①沃克曾当过军医 ②这样重的伤势,只有军人才能如此从容镇定  6对害怕做手术的五号病床的先生,鄙夷地说:"叫他滚蛋!我的诊所里再不要见到这胆小鬼!";钦佩刘伯承的刚强意志(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或认为刘伯承是个真正的男子汉  7了解刘伯承的身份后,表示由衷的崇敬 8医德(医风、道德),医术 9坚强的意志、高度的事业心、镇定乐观的精神、机智、善识人(写出4项即可,合例子从略)

 

2、走进天堂的门票(小说)

江峰青

①有一对孪生兄弟,同时进人高考考场。结果,哥哥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弟弟则以两分之差名落孙山。兄弟俩长相酷似,性格各异。哥哥忠诚敦厚,弟弟般机灵;哥哥拙于言词,弟弟口若悬河。哥哥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面对贫病交加的父母默默无语,弟弟关在房里不吃不喝,长吁短叹“天公无眼识良才”。 

②愁眉不展的老爸默思了两个通宵,终于眨巴着眼睛向大儿子开口了:“让给弟弟去读书吧,他天生是个读书的料!”

③哥哥把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弟弟手中,并在弟弟身旁说了这么一句话:“这不是走进天堂的门票,别把太多的希望放在它的上面。”   

④弟弟不解,问:“那你说这是什么?”

⑤哥哥答:“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

⑥弟弟摇着头,笑哥哥尽说傻话。

⑦开学了,弟弟背着行囊走进了大都市的高等学府。哥哥则让体弱多病的老爸从镇办水泥厂回家养病,自己顶上,站到碎石机旁,拿起了沉重的钢钎……

⑧碎石机上,有斑斑血迹。这台机子上,曾有多名工人轧断了手指,哥哥打走上这个岗位的第一天起,就在做一个美丽的梦。他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机身进行了技术改造,既提高了碎石质量,又提高了安全系数,厂长把他调进了烧成车间。烧成车间灰雾弥天,不少人得了矽肺病,他同几个技术骨干一起,殚精竭虑,苦心钻研,改善了车间的环保设施,厂长把他调进了科研实验室。在实验室,他博览群书,多次到名厂求经问道,反复实验,提炼新的化学元素,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验,使水泥质量大大提高,为厂里打出了新的品牌产品,水泥畅销华南几省。再之后,他便成为全市建材工业界的名人……

⑨弟弟进人大学后,第一年还像读书的样子,也写过几封信问老爸的病;第二年,认识了一个大款的女儿,就双双堕人爱河。那女孩成了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钱包,整整两年他没向家中要过一分钱,却通身脱土变洋,“帅呆”“酷毙了”。进入大四后,那女孩跟他“拜拜”了,他便整个儿陷入了“青春苦闷期”,泡吧,上网,无心读书,考试靠作弊混得了大学毕业文凭。他像一只苍蝇飞了一个圈子又回到家乡所在市求职,他还有那么一点羞耻感,不愿在落魄的时候回家见父母。经市人才中心介绍,他到一家响当当的建材制品公司应聘,好不容易闯过了三关,最后是在公司老总的办公室里答辩。轮到他答辩时,老总迟迟不露面。最后秘书来了,告诉他已被录用。不过,必须先到烧成车间当工人。

⑩他感到委屈,要求一定要见老总。秘书递给他一张纸条,他展开一看,上书八个大字:“欲上天堂,先下地狱。”他一抬头,猛见哥哥走了进来,端坐在老总的椅子上,他的脸顿时烧灼得发痛。

(1)第①段中“天公无眼识良才”的意思是             ,表现出弟弟              的思想情绪。

(2)第⑤段画线的句子用了        修辞手法。这句话的意思是                              

(3)用简洁的语句概括第⑧段的内容:                                                    

                               。从中可以看出哥哥具有                        的精神。

(4)弟弟在大学的所作所为不是偶然的,是他思想发展的必然。请依据文章说明:                

                                                                                

(5)第⑩段中“欲上天堂,先下地狱”的含义是                                             

                                             

(6)弟弟“猛见哥哥走了进来……脸顿时烧灼得发痛”,他当时的内心活动是               ,文章把哥哥与弟弟对比写的作用是                                                     

(7)用20个字左右写出你读本文后的感想:                                              

                                                                            

(8)本文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

答案: (1)弟弟自称“高才” 不仅狂妄无知,而且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落榜的原因(2)比喻 进人大学意味着流更多的汗水,付出更多的辛劳(3)哥哥深人实践,刻苦钻研,不断创新,创造了骄人的业绩吃苦耐劳、踏实认真(4)“天公无眼识良才”表现了弟弟没有认识到自己落榜是由于学习不够刻苦“哥哥答‘一张吸水纸,专吸汗水的纸!’,弟弟摇头,笑哥哥尽说傻话。”表现了弟弟没有认识到上大学要更加刻苦努力。(5)要获得幸福,必须艰苦奋斗(6)又羞又惭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7)不能像弟弟那样投机取巧,好逸恶劳,要像哥哥那样刻苦、踏实

 

3、第十二块纱布 (小说)        金平
    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
    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而且做一位赫赫有名的外科专家的助手。
    复杂艰苦的手术从清晨进行到黄昏,眼看患者的伤口即将缝合,女护士突然严肃地盯着外科医生,她说:“大夫,我们用的十二块纱布,您只取出了十一块。”
    “我已经都取出来了。”专家断言道,“手术已经一整天,立刻开始缝合伤口。”
    “不,不行!”女护士高声抗议,“我记得清清楚楚,手术中我们用了十二块纱布。”
    外科专家不理睬她,命令道:“听我的,准备——缝合!”
    女护士毫不示弱,她几乎大声叫起来:“您是医生,您不能这样做!”
    直到这时,外科专家冷漠的脸上才泛起一阵欣慰的笑容。她举起左手心里握着的第十二块纱布,向所有人宣布:“她是我合格的助手!”

女护士的形象: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工作的责任心极强,在她的心中,病人是第一位的。

 

 

4、散文——重在抒情(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借景抒情)散文贵散又忌散。散文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写散文应注意,特别是借景抒情的散文:

(1)抓住特征——要写出该事物的特点。(2)抓住地域特点。(3)抓住时代特点。(4)注意顺序——如按物的构造或物的特征安排材料。(5)托物言志——要以物寄情,把物与情有机结合起来。

附:散文----写出景物的特征

景物描写似乎人人都会,但要写出景物的特征,就没有那么容易了——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因素,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描写。

 

例文:   1、三更有梦书当枕(直接抒情)       琦君

读书需要一种意境。安然的心绪以及宁静的氛围,都可以将你带入那种恍惚空灵又旖旎美妙的境界中去,在一种如诗的意境中读书,心灵会像热水里的新茶一般丝丝缕缕地舒展开来;抑或,你会感到那个温暖的杯底从你的心房间熨过。熨开你心上的每一条折皱

心境摇曳不可读书,功利浮躁不可读书,灵魂纷乱不可读书。读书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仿佛先人于树下禅定,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无一入其耳,酒色财气,无一动其心。其中境界,如徐燕谋赠钱钟书先生的佳句:“北海西山都可恋,我来只为读奇书。”

    于幽美如诗情琴韵的意境之外读书,在你看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想起一位伟人,青年时锤炼自己,专拣市声嘈杂之处读书,常激赏赞叹,这种大境界,非常人所能修得。在你看来,片刻宁静,一室温馨,对读书人是何等重要。求生存的匆促步履,扰乱了众生心灵的止水。本来,于时光的余白处,愤读几页小书,犒赏一下干渴的灵魂,总不为过吧?可是家务劳动、友人来访、子女教育以及电视喇叭的聒噪使你无处躲藏,只好缴械投降。日常的喧嚣里,早已插不进须臾的宁静。

    所以,深夜是最宜于读书的时候。这时,人已去,茶已凉,片刻前还热闹非凡的斗室骤然闯静下来。车已睡熟,喋喋不休的电视也早已哑然无声,月华似水,佳期如梦。捻亮床畔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罗衾掩住个半身子就可以了。是否举头望明月或者从记忆深处觅出几行古诗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你很容易沉浸于读书的意境中去,而你自己竞然还浑然不觉。

    书是早选好的,就安放在枕下,不必特意从书架上查取。用不着书签指路,你一下就能翻到你要看的地方,对于一个真正的读书人来说,这动作就该像手巧的售货员取货一样娴熟。你就不紧不慢地接着昨天的看,若是情节极佳的小说,你可以一口气读上三五十页;若是散文,品上几篇也就够了,不必太多。像少年时读金庸那样,不眨眼看到天明,那样是不可能的。明天一早,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待着已入而立之年的你。学生时代焚膏继咎的苦读对你来说已成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你不再去想那些。用宁静的读书为每日的繁忙画上一个优雅的休止符。已经令你感到自豪,哪怕只读个三五页,也已满足,关键是获得一份安然的心境,心甘情愿地做精神麦田里最后的守望者。

    你想起英国作家阿斯查姆在《校长》一书中回忆他最后一次拜访简·格雷夫人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好,格雷夫人的父母正在远处的花园里游猎,笑闹之声由窗子潜入寂静的室内,而格雷夫人却独自静坐在窗子旁,阅读柏拉图记载的苏格拉底关于死亡的精彩篇章。作家十分好奇,格雷夫人回答作家说:“他们在花园里得到的全部快乐,远远不及我在柏拉图的书中得到的多。”“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这是汉代学人王将在《潜夫论》中所论说的话,信然。至于“华夏之大早已安放不下一张宁静的书桌”的悲观论调,你只报以幽然一笑。

窗外夜色渐深,你的倦意渐浓。合上书本,塞于枕下,你坦然入眠。三更有梦书当枕,纵然明日有万劫不复的灾难等着你,在梦乡里,你仍会因气息如兰的一枕书香而露出一丝无忧的微笑。

①琦(qi)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评析

读此美文,心中深深体会到了本文所抒写的“读书是人生最美的享受”这一感受。此文的优点有: 

1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感情真挚。文中作者极爱读书,视读书为人生莫大的精神享受,字里行间充溢着作者对读书的无比热爱,感染力极强。

    2.情感真挚。“三更有梦书当枕。”只这一句就把作者对读书的热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3.语言流畅生动,描写细腻。如:“月华似水,任期如梦,捻亮床畔一盏青灯,取一个舒适的姿势,或躺或坐,或半躺半坐,罗装掩住个半身子就可以了。”

4.有文采:诗化的语言。如第一段和最后一段,文采斐然。

5.丰满的形象:一个富有才情的读书人的形象透过字面,活生生地站在了读者面前。

 

2、由残缺生成圆满(直接抒情)     江苏 陈胤

中国人爱月、写月、歌月,因为月亮是圆满见之于残缺的象征,月亮多变。残缺是生活的常态,圆满是理想的异态,爱月亮,既爱圆满也不薄残缺,体现一种植根于生活的坦然与追求,所谓“盈虚者如彼而年莫消长”者也。

每每在月下咀嚼古典文学,总是流泪:为刘兰芝流泪,为李香君流泪,为林黛玉流泪。却更不断地提醒自己:且莫悲痛,且看再大的中国悲剧都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果然刘兰芝终于化成鸳鸯与焦仲卿双宿双飞,白娘子终于贵子登科成了洽命夫人,李香君终于踏破空门也算得其归宿,林妹妹重回太虚幻境也是因缘算定。每每读到此处,看一眼窗外或残缺或圆满的月亮,我心坦然。

有人说这是民族劣根性——阿Q式的自慰。我不语,高天明月亦不语,她只用清冷的光芒来回应一切人间的浅薄。

为什么我们的文学作品如此寄情于圆满——一定的意识形态根源于特定的社会生活。

千百年来,多少残缺的明月照着这个苦难民族残缺的历史。从远古时代的“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到中世纪数不尽的兵戎相见,“千里无人烟”,至近古专制王朝的暴戾.外来侵略者的含在积贫积弱的无备。明月在天照过多少爷娘妻子的离别.多少和戎公主的凤冠.多少客乡游子的慨叹。困为残缺而渴望圆满。如同荒漠渴望甘泉.守夜人渴望黎明。

由此可以解释,为什么任何宗教都能在中国引起共鸣,尤其是宣扬圆满的大乘佛教,寺中的千手观音,更用千手万手弥补着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残缺。

与千手观音相对,西方有断臂的维纳斯,西方人讲究残缺关:莎翁不要圆满.他让哈姆雷特与坏国王玉石俱焚;托尔斯泰不要圆满.他让安娜卧轨完成美丽的悲壮:贝克特不要圆满.他让久等不来的“戈多”留给人永久的遗憾。

西方人视月亮为精灵为克魂,他们追求残缺引起的心灵震撼;我们却追求着充满构成的心灵升华。孰高孰低,或未易量。

也许完满极不现实,人间永远只有残缺,但孔子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鲁迅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因为“不可以”,所以要追求。数学上平行线与渐近线都是两组永不相交的线,但平行线间的距离永远固定,而渐近线的间距却在不断缩小。

让今天的中国人踏看如水的月光,沿着一条渐近线来建设生活,弥补残缺,向希望与理想无限趋近吧一一是为圆满的至境。

 

评析

    哲学家的深刻和博大、诗人的文采和真情构成了这篇精彩华章!

1符合题意,中心明确,思想健康。本文紧紧围绕着“残缺”展开,过渡到对“圆满”的永恒的追求,主旨积极健康,促人向上。

    2.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真诚为文,读来令人心潮起伏。作者将个人的情感和民族的苦难、渴望相融,营造了一种博大的情感磁场,磁化了每个读者的心灵,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3.内容充实。作者思路极其开阔,古今中外、历史现实、自然社会。文化差异、民族情感,无不聚来笔端。显示了作者底蕴深厚,思维灵活。

    4.结构完整。文章由月之圆缺写起另I出中华民族心向“圆满”的情结,并揭示原因。然后将此同西方的追求残缺的民族心理作比。

    最后发出心的呼唤:“让今天的中国人踏看如水的月光,沿着一条渐近线来建设生活,弥补残缺,向希望与理想无限趋近吧——是为圆满的至境。”结构饱满又完整。

5.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比如文中对中国人的“圆满”情结就作出了历史、文化、审美层面的解说,令人信服。

6.文采斐然。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如“明月在天,照过多少爷娘妻子的离别,多少和戎公主的凤冠,多少客乡游子的慨叹。因为残缺而渴望圆满,如同荒漠渴望甘泉,守夜人渴望黎明。”文中诗一样的语言比比皆是。

 

3、丁香赋 (借景抒情)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春天交相辉映。有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花香四溢,美不胜收。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簇簇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或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加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
   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
   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
   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的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的分外妖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 写的《             》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的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任选一句)
①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你所在的地区有你所钟爱的景或物吗?请你选择具有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参考答案1.如写“赞美哈尔滨人”,得1分;如写“赞美哈尔滨人的精神”,得2分;如写“赞美哈尔滨人‘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的精神”,得3分。

2.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每空1分   3.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写出1句得2分,写出2句得3分)  4.①点明排比、比喻修辞手法,得1分;说出其表达效果,得2分。 ②点明拟人、比喻修辞手法,得1分;说出其表达效果,得2分。

5.写出某地的景或物的名称,得1分;表现景或物的特征,得1分;准确表达喜爱、赞美之情,得1分;语言畅通、优美,得1分。

 

4、野菊花(借景抒情)  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ng,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o,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
                                                                                        
2.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④⑤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4.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个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1: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评分:共5个要点,答对两个得1分,答对四个得2分,全对得3分。 答案2:①不任人摆布;②不禁锢自己;③不固守现状。评分: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共3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3:第④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和鸿雁的归去、松柏的褪色、檀竹的落魄等,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⑤段描写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反衬出野菊花桀骜不驯的野性美。评分:共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答案4举例:句子: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理由:本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出野菊花鲜明的战胜者形象,语言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评分:只写出句子不得分。写出句子,分析恰当得2分。 答案5提示: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评分:本题3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5、新闻——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局)

一、 利春晓舍身救人(新闻)(标题)
  利春晓舍身救人的一幕堪称壮烈!(导语)
  1994年4月9日下午(时间),就读于阳江市一中初三(2)班的利春晓与10多位同学(人物)到市郊田螺山照相留念。突然,附近的连环水库(地点)传来一阵阵呼救声(原因)。他们循声望去,只见水面有一个人时浮时沉。利春晓即向出事地点跑去。同学紧紧拉住他的手,想跟他商量救人的办法。"没时间了,救人要紧!"利春晓一把甩开同伴的手,沿着水库边飞快地跑了700多米,连衣服都来不及脱就扑入水中一米,二米,三米……他奋力游向溺水者。此刻,同伴们下至齐腰深的水中,将一棵六七米长的小树伸出去,大叫"抓住树,抓住树!"春晓只要回头就可以拉着树安然脱险,但他没有回头,依然奋力向出事地点游去。到了!他一手拖着溺水者,一手划水,艰难地往回游。不幸,溺水者在本能的挣扎中猛然紧紧地抱住了利春晓,春晓气力不支,他再也划不动了,随后便慢慢下沉了。
远定格在青春亮丽的17岁。(主体)
  利春晓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家庭。他的父亲经过艰苦创业,现拥有建筑公司、家具厂和鳗鱼养殖场等企业,拥有自己的小洋楼和小汽车。利春晓从八九岁起就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但是,他的父亲从农村到城市,勤劳俭朴、助人为乐的美德一直没有丢。家里人的衣食住行与常人并无多大差别,家里购物花钱,也从不大手大脚。但为公益事业,却从不吝惜。这些年,他家先后为家乡建设和扶贫捐款超过100万元。每次做善举时,他的父母都与孩子们一起商量,告诉孩子们:一个人要有爱心,多为他人、多为公众做事,自己的生活才会充实和有价值。
  置身于这样的家庭,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晓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品格。他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是一位助人为乐的好少年。读小学时,他经常帮助家乡的孤寡老人做家务,挑水劈柴,买菜买米。他曾经有过三次舍己救人的历史:一次冒着被撞伤的危险,拉住一头奔向小孩子们的受惊的牛牯;两次跳入水中救起在水中挣扎的一名小孩和一位女同学。(背景)


1用简短的文字说明第2自然段记叙的要素。
  ①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在文段中画出集中表达作者痛惜少年英雄牺牲的情感的一个句子。


3指出对画线句子的内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①句:利春晓有帮助他人的自觉性。
  B②句:利春晓救人果断勇敢。
  C③句:利春晓游水动作缓慢。
  D④句:利春晓救人义无反顾。


4第4自然段为何要写利春晓家庭的"不寻常"?选择分析确切的一项:(       )
  A表现利春晓的父母勤劳俭朴、助人为乐的美德。
  B说明利春晓做出英雄壮举是因为他有富裕的生活环境。
  C说明富裕人家很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
  D说明英雄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5文中追述利春晓以前助人、救人的事迹,这与文段开头写利春晓最后的英雄壮举有什么关系?指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前后对比,突出利春晓最后英雄行为的壮烈。
  B前后联系,说明英雄的行为不是来自偶然的感情冲动。
  C说明利春晓最后的英雄壮举是他以前助人、救人行动的继续和发展。
  D说明利春晓最后的英雄壮举是有深厚的思想基础的。

 

答案: 1①1994年4月9日下午 ②阳江市连环水库 ③利春晓、利春晓的10多位同学溺水者 ④利春晓勇救溺水者不幸牺牲2利春晓的花季年轮,永远定格在青春亮丽的17岁   3 C  4 D  5 A    写作 1------8题  略

 

二、中小学重点班有望取消  (标题)

据《新京报》报道教育部法制办公室主任孙霄兵24日在京透露,《义务教育法》修订案草案将于今年12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力争明年通过。届时,我国现行小学、初中的重点班将有望取消。

(导语)

      孙宵兵介绍,在《义务教育法》的修改征求意见中,很多人提议,以后不能再以任何名义在义务教育阶段编设重点班,也不能对学生的个性特征给予歧视。教育部认为,不编设重点班的意见很正确。编设重点、非重点、快班、慢班,这样的分类会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主体)

      孙霄兵是在参加由《中国教师报》主办、《发现》杂志协办的第二届中国教育家大会上发言时作上述表示的。(背景)

 

   6、书信

(一)书信格式的要求:
     信封左上方填写邮编及收信人地址;信封中间居中写收信人姓名,加上称呼。它可以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也可以是邮递员对收信人的称呼。后者为王力先生的观点,实际上邮递员只认为是写信人对收信人的称呼。收信人后面没有称呼是不礼貌的,属于格式上的错误。信封右下方为寄信人地址及邮编。
 (二)正文部分:
   1.称呼。顶格,有的还可以加上一定的限定、修饰词,如亲爱的等。
   2.问候语。如写“你好”、“近来身体是否安康”等。独立成段,不可直接接下文。
   3.正文。这是信的主体,可以分为若干段来书写。
   4.祝颂语。以最一般的“此致敬礼”为例。“此致”可以有两种正确的位置来进行书写,一是紧接着主体正文之后,不另起段,不加标点;二是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后应该加上一个惊叹号,以表示祝颂的诚意和强度。
     称呼和祝颂语后半部分的顶格,是对收信人的一种尊重。是古代书信“抬头”传统的延续。古人书信为竖写,行文涉及对方收信人姓名或称呼,为了表示尊重,不论书写到何处,都要把对方的姓名或称呼提到下一行的顶头书写。它的基本做法,为现代书信所吸收。
     具名和日期。写信人的姓名或名字,写在祝颂语下方空一至二行的右侧。最好还要在写信人姓名之前写上与收信人的关系,如儿×××、父×××、你的朋友×××等。再下一行写日期。
     如果忘了写某事,则可以在日期下空一行、再空两格写上“又附”,再另起行书写未尽事宜。

 

致女儿的一封信

文 / 冰雪百合

贝儿,亲爱的女儿:
    这是妈妈第一次给你写信,高兴吗?呵呵呵……  (称谓)
    你到疯狂英语学校已经五天了,妈妈参加了入营典礼,所以知道这次学校安排的比较紧张,可能你不太适应,但是我相信我的女儿是最优秀的,一定能坚持住,相信你会顺利完成这次训练。
    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让你参加这次英语活动吗?天下父母心,我们希望你能比爸爸妈妈更优秀,但这次训练并非纯粹为了学习,而是让你经受一次挑战自我、培养兴趣、结识更多的朋友,提高并掌握学英语的方法与技巧的好时机。
    在学校里,你更能够感受到现代的中学生都很了不起吧,当然也包括你——我亲爱的女儿(在我和你爸爸眼里、心里你是最棒的,因为我的女儿是自信)。所以,孩子,你不要觉得学习是件苦差事,你从小早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做为一名中学生还要学会自主的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为自己而学习。爸爸妈妈希望你从学校回来时,能在书包里装满青春的快乐,鲜活的知识和成长的健康,要当知识的主人而非奴隶。这就是爸爸妈妈对你每天的祝愿!    (正文)

    祝你健康平安快乐!
    愿你和室友开心进步!
                                         六块钱  冰雪百合     
                                          2005年7月26日    (署名)

 

 

二、议论文——常见的有:三段式、五段式、读后感、驳论

考察重点、写作重点:论点、论据、论证方法

(一)、三段式(引论、本论、结论)

作文的基本模式为:“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例文:《谈骨气》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引论)(提出论点)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骨气的含义)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阶级不同,骨气的含义也不同)以上为第一部分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本论)(摆事实,事例一)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讲道理)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摆事实,事例二)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讲道理)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摆事实,事例三)以上为第二部分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结论)以上为第三部分

 

(二)、五段式

作文的基本模式为:“立论——初据——结承——再据——归纳”。

立论:即在文章开篇首先明确提出论点,给人以论点鲜明的印象。当然,也可以说明论证的背景、缘由等有关前提,通过简单引述,提出论点。

初据:即在上面提出论点后,第一次进入用论据阐述。这一步定位的论据最好选用史实,一般应是较古老的历史论据。有时可以是寓言、传说、历史掌故、名人轶闻轶事等。

结承:即在第二步阐述论据的基础上,进行简要分析,指出其具有的一般意义,进行小结。在此基础上,要随之联系现实生活,对论点加以阐述,承上启下,为下一步论证做准备。

再据:即在上文小结承转之后,再一次运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论据,进行论证。选用的事例要新,最好是当前媒体中新出现的典型事例。这些论据实际上与第二步中的历史论据形成推进和迭加的关系,故称之为“迭据”。这样,一古一今,一旧一新,选择的论据,角度有变化,为论点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证明事例。

归纳:在前面双重的事实论据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以进一步揭示论点在当代的现实意义,或者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对全文加以总结。

这种模式,易于掌握,可操作性强,非常适合考场作文。因为它有如下优点:

1.思路清晰, 逻辑严密。

2.五步模式,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无啰唆拖沓之嫌,阅卷老师一看即明。

3.论据充实,论证充分,有效地克服了写议论文内容空乏的毛病。   

4.在考场上容易理清头绪,保持清醒的头脑。只要平时掌握了这种思式考场上就不会手忙脚乱而影响正常发挥。

下面看一篇例文,请仔细体会写作的要领。

例文:还是淡泊宁静些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自从诸葛亮在他的《诫子书》中讲过这话以后,经过一千余年岁月的沉淀,已凝固成一句著名的箴言而被许多人奉为座右铭。恐怕这足以说明,这句话所包涵的人生意味该是多么隽永深长;淡泊宁静,该是多么令人崇尚的美德。[此为第一步:立论。是直接提出抽象认识的过程。]
    在我国历史上,能做到淡泊宁静的志士仁人并不鲜见。博于学而精于思的庄周,曾因贫困贷米度日;楚庄王闻其才名,用厚币礼聘,许以为相,庄周却表示宁为“孤豚”,不为“牺牛”,将做官视同被宰杀而献祭的牛,甘愿清心寡欲,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诸葛亮少时不求闻达,躬耕于南阳,遍读诸子百家;因为通阴阳,晓八卦;仰知天文,俯察地理;定国安民,用兵施政之道,无不了然于胸,终成一代名相。[第二步:入据。列举历史论据,这是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淡泊宁静,对于我国古代志士仁人来说,乃是一种修身立世所追求的境界,一种恒定志向、获取成功的路径,一种于扰攘红尘中保持独立人格的自重和高洁。因此,作为一种美德,才世世代代被人广为称颂。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变的时代,市场经济大潮的涌动,已使急功近利成为时尚;社会心态的浮躁和浅薄,也使世俗化、物欲化倾向日益明显。在这种情况下,要做到淡泊宁静也许更难了。但是,难以做到并非不应该做到;唯其难以做到,也就更需要我们大力倡导。[以上两段是第三步:结承。对第二步所举论据进行分析,并联系实际指出所提问题的现实意义,为下一步“迭据”做准备。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大家知道,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一个淡泊宁静的人。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他毕生沉浸在自己的数学王国,宠辱不惊,视名利同陌路。而另一位被誉为“文化昆仑”、“学界泰斗”的钱钟书先生,则更是淡泊宁静得令人肃然。记者采访,他回避;为他录像,他谢绝;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的编辑们曾想尽办法,但他坚决不同意上镜。至于这个会那个会的邀请,他也从不给面子。他的妙论是:“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花些不明不白的钱,何苦来?”如此人格,真令那些钻天觅缝,蝇营狗苟之徒羞煞愧煞![第四步:迭据。本段的两个论据与第二步的论据构成迭加和层进关系,是由抽象再到具体的过程。]
    当然,我们认为淡泊宁静值得提倡,并不反对某些人宦海凌风,商海弄潮,而只是说,无论如何,我们不应该将淡泊宁静看作是一道过去的风景线,看作是一种时代落伍者的迂阔和陈腐。其实,就是宦海、商海,又何尝不需要淡泊宁静?其实,淡泊宁静,永远都应该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一种崇高。所以,诸葛亮的那句箴言,仍然值得我们牢牢记取。人,还是淡泊宁静些好![第五步:归纳全文。这是由具体再到抽象的过程。]
[简评]
    这篇议论文,是典型的运用“推迭式”结构的作文。文章先是略加说明论证背景、缘由等前提后,通过引述,亮明观点。然后列举历史人物的事例,进行第一次阐述。接着,对论据加以简要分析,小结。再结合生活实际,第二次列举事例(现实生活中的论据),紧扣中心论点论证。最后,总结全文。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有论据,有分析,论证充分合理,克服了常见的议论文“观点+事例=议论”的毛病。值得借鉴。

 

(三)、读后感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

 一、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读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二、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三、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四、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不放松。

写好读后感,首要的是找准“感点”。“感点”往往是多样的,既可以就材料的主旨发表感想,也可以从某一个侧面发表感想,甚至就其中的某一句话谈感想。 

“读后感”的生命在于联系实际,“感点”确立之后,在论证过程中要发挥联想,通过联想古今中外的人和事,来阐发感点,联系自己的实际。合理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等方法,来论证自己的感点。

 

例文:读《说谦虚》有感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社会上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翻开历史,我们不难看出有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由于谦虚而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由于骄傲而悔恨终生。

三国时期,刘备为了恢复汉室,竟三顾诸葛亮的茅庐。他不因诸葛亮位卑而倨傲,而是降低自己的身份,一次又一次地去拜访。诸葛亮终感其诚,答应为他奔走效劳。而与此相反,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为了推翻明王朝的统治,曾转战南北,历经10余年才攻进了明朝的首都--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他们自认为天下已经得到了,就放松了警惕而骄傲起来,致使清军入关,终以失败而告结束。李自成的几十年的心血也毁于一旦了。再如,吴王夫差因为打败了越王勾践而骄傲起来,终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后来,终于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消灭。

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向别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整个集体之中,干好一切事情。

我以前也是很骄傲的。记得有一次,班上有位同学向我问问题,当时我想,就这样简单的问题,还值得问?给你讲也是白浪费我的时间!于是,推辞?“没空”,便走了。后来班里同学都疏远了我,在选三好学生时,我只得了三票,同学们还给我提了不少意见,说我不关心同学,说我太骄傲,说我……

当时,我真气坏了!由于骄傲,我的学习也慢慢落后了。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逐步认识到骄傲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开始和同学们互帮互学,取长补短,这样,我又有了长足的进步。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永远铭刻在心。

赏析

这是《说谦虚》一文的读后感。文章开头第一句便引用名言,提出主要观点:“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然后对此观点进行多方论证。首先列举刘备虚己求才成就大业、李自成骄傲自满终致失败两个历史实例,正反对比、极具说服力。此后联系生活现实,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观点,结尾呼应开头,为全文作结。整篇文章论点突出,论据充分?“引、议、联、结”,十分完整。如果说有什么不足,就是所举的两个实例与文章的主要观点在分量上不是十分切合,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显得过于表面化。

 

(四)、驳论

作文的基本模式为:“引——驳——立——结”。 也可以为:“引——立——驳——结”。

例文:(1)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6.作者批驳的论点是什么?(2分)                                                         

7.请概括第二段的内容。(3分)                                                          

8.应该怎样理解“不求甚解”?(3分)                                                      

9.作者对读书的观点是怎样的?(3分)                                                     

10.结合你的读书实践,谈谈学了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3分)

                                                                                       

答案:6.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7.从“不求甚解”的出处,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8.“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领会要旨。 9.读书的要诀在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10.略(此题为开放性试题,从对“不求甚解”的理解,对自己实践的评析来谈都可以。)

 

例文(2)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初三·3班  杨万俊

 人们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真是这样吗?

“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话在人群中比较流行,大多数人认为这句话说得是正确的,不管干净否就吃,可是让我们从病学的角度来看就不一定正确了。    (引)

如在水果的种植中,为了防虫害,人们大量的使用农药,这些喷过农药的水果,表皮上含有很多农药残留物,这些农药残留物被那些人吃了,有会滞留在人体内,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时,热就会出现中毒的症状。你能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驳------1)

生活中须处处留心。我们要天天吃食物,一日三餐,顿顿不可少。可他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病从口入”。我们的手上,经常沾满细菌。饭前洗手,显得十分重要。你能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驳------2)

夏天食物最容易腐败,不吃变质的食物,不吃有异味的食物中毒,这些食物是受了微生物的感染,特别容易引起急性的肠胃炎,上吐下泻是轻的,中毒昏迷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你能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再说讲究卫生本来就是一件每个人必须要做的事,也反映着一个人的道德.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驳------3)

今年春天的“非典”的就是有很多人不讲卫生,吃不干净的食物导致的。细菌的传染是非常可怕的。人类历史上闹过“鼠疫”、“脑膜炎”、“血吸虫”、“甲肝”、“乙肝”、“口蹄疫”、“疯牛病”等,哪一样病不是骇人听闻,闻风丧胆,如临大敌。传染病期间谁敢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    (驳------4)

以上可以看出“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很多实事都可以将此一点推翻。吃不干净的食物会得病。在医院就可以见到很多这样的病人,都是因为吃了不干不净的食物而致病的。   (立)

我们应该保持卫生干净,要有个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吃不干净的食物,防止病菌的侵入,为我们的身体着想,只有这样才会健康。     

让“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鬼话见鬼去吧!   (结)              2003年11月24日

评析:

能紧扣中心论点“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进行批驳,“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实质是观念问题。既要讲道理,又要摆事实,但都要紧紧扣住改变观念来谈。

生活中须处处留心。可他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病从口入”……

夏天食物最容易腐败,有些食物是受了微生物的感染,特别容易引起急性的肠胃炎,上吐下泻是轻的,中毒昏迷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人类历史上闹过“鼠疫”、“脑膜炎”、“血吸虫”、“甲肝”、“乙肝”、“口蹄疫”、“疯牛病”等,哪一样病不是骇人听闻,闻风丧胆,如临大敌。传染病期间谁敢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连续三个反问,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果木

 

三、说明文(阅读重点: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说明的顺序、说明的方法)

 

萨特漩涡  (事理、平实、逻辑---因果)

    挪威博多城附近沿海,平静的海平上,每日四次准时出现一股神秘的巨大漩涡──萨特漩涡:先有海水奔涌的巨响,数里之外即可听见;接着,海水翻卷打转,千百个小漩涡渐次形成,直越来越大,越转越快......最后形成一个直径10多米,深陷亦达10米以上的黝黑的大漩涡。当海水在回旋时,发出一阵阵凄厉的呼啸声。

    萨特漩涡的出现与潮汐(这里指海潮)及这里的特殊地形有关。挪威沿海因深受第四纪冰川作用,素以曲折深邃的峡江峡湾闻名于世。萨特漩涡即位于一个长约1.8公里、深约90米的峡湾中,最狭窄处宽仅137米,主水道南北还有许多分支水道。大潮期间,海流时速超过18公里;每次涨落潮时,流过峡湾的海水超过7500万立方米。巨量的海水流出流进峡湾中深空空邃狭窄的水道,急如瀑布,形成几道强有力的海流,互相冲撞搏击,就出现了萨特大漩涡。因为潮汐每日两涨两落,萨特漩涡也按时出现四次。造成漩涡的水势随月相(指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主要的月相有四个,即朔、上弦、望、下弦)而变化,朔望(即农历初一、十五)时水流最强,上下弦时最弱。

    漩涡旋转得最急时,非常危险,大小船只都无法驶过。因为当地在水道两端都设有信号站,白天悬一个红球,夜间亮一盏红灯,表示水道不宜航行;若是两个红球或两盏红灯,则表示船只可安全通过。1905年,瑞典一艘运载铁矿的船只“英雄”号,不顾水道前头信号站的警告,试图强行驶过大漩涡,结果被甩向岸边撞得粉身碎骨。

【阅读训练】

1.萨特大漩涡每日准时出现,除了这里的特殊地形的因素外,还因为                      (答案不超过10字)                                                                     

2.造成萨特大漩涡的水势强弱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A.海流  B.涨潮  C.落潮  D.月相

3.为了显示海上大漩涡惊心动魄的情景,文中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

    A.举例子  打比方   B.列数字  举例子 C.举例子  下定义   D.列数字  分类别

 4.第二段的说明结构是    (      )

    A.并列  B.总分  C.分总  D.总分总

 5.本文主要说明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A.萨特大漩涡的神秘巨大  B.出现萨特大漩涡的原因

C.萨特大漩涡的特点  D.萨特大漩涡给航行带来的危险

 

萨特漩涡  1.潮汐每日两涨两落  2.D  3.B(没有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4.B   5.B

(十四)香蕉1.D 2.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3.逻辑顺序   4.维生素B1B2尼克酸、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  5.D

 

吃荤的植物  (事物、生动、逻辑---因果)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①动物以植物为“食”,人们已经司空见惯,不觉为奇;②而植物以捕“食”动物为生,有人恐怕还是第一次听说。

    这些吃荤的植物大都生长在气温较高的沼泽地带,因为这种地方往往土质贫瘠所以不得不捕捉昆虫以获取氮气。(它们布设“陷阱”的方法很巧妙,有三种基本式样:  一种用捕捉器般的增大夹子,器官的两半能迅速闭合,把牺牲品夹在当中;另一种像粘蝇纸,用分泌的沾液把猎物粘住;第三种是生有瓶状叶,引诱昆虫陷进瓶中。)茅膏草的叶子略呈半月形,平时叶子张开,露了鲜艳的肉色饵细胞,看上去十分美味多汁。昆虫一旦碰到叶子上的腺毛,叶子即由两边向中间合拢,将昆虫固在其中,并分泌消化液把它消化,大约十天后,叶子重新开启,静静恭候下一个猎物。有趣的是,如果它包住石子等不能够“吃”的东西,不超过24小时,叶子  便会重新开启,将其吐弃。

    革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对食虫植物进行过多次观察和试验,曾感叹地说:“多么不可思议的智慧!”

【阅读训练】

1.上文有两个加引号的“食”字,它们分别是下列哪种解释,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 .食物        B.吃

    第一个“食”字的解释是(    )第二个  “食”字的解释是(    )

2.上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

3.上文第二段说明内容包括

    A.吃荤的植物捕食的基本式样            B.它们捕食的原因

    请按文章说明顺序加以排列在括号内写出字母,以上内容的顺序是(     )(     )

4.文中画括号部分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_  

5.文中“大约”表明下列哪种情况

 A.表明时间不准确  B.表明时间差不是绝对的  C.说得含糊点保险  D.大概的意思

6.上文结尾画经线的句子有怎样的含义,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将它的字母写在括号内

  A.表明对这种植物特殊捕食方式的赞叹        B.赞叹自然界生物为了生存,所采取的令人想象不到的办法     C.赞叹自然界生物有令人想象不到的智慧      D.表明植物吃动物是新鲜事

参考答案

(十)1.A、B  2.以捕食为生的植物  3.B、A  4.(1)分类别  (2)打比方  5.B  6.B

 

要保护动物(事理、生动)

(1)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动物是我们的责任。

(2)就动物的美学价值来说,许多动物形态优美,如狮、虎、豹魁梧奇伟的英姿,天鹅娴静优美的风度,丹顶鹤秀丽潇洒的姿态等。

(3)许多动物色彩鲜艳,如金丝猴闪闪发光的皮毛,雄孔雀、鸳鸯的艳丽羽衣。

(4)许多动物身体结构怪异,如大象的鼻子,长颈鹿的颈,犀牛的角,袋鼠的“袋”。

(5)许多动物声音动听,如虎啸猿啼,狮吼鹿鸣,各种鸣禽千回百啭,自在娇啼。

(6)许多动物有特殊的生活习性,如蜂猴不爱动弹,而海豹则不停地在浅底穿梭。

(7)所有这些,都吸引人们观赏、聆听,爽目悦耳,发人深思。

(8)动物的科学价值更是不容忽视。

(9)很多动物,经历了几千万年的岁月,至今还能生活在地球的一隅,它们身上保存了许多原始特征。如澳大利亚的袋鼠、鸭嘴兽,我国的大熊猫、扬子鳄,它们被称为“活化石”,直接或间接地为我们提供了古今气候、地质、地理的变化情况和人类活动的史实,既是生物演化的实证,又贮存着珍贵的物种资源的基因库。有的动物的身体结构产生某种优越功能,可供现代科学技术借鉴、仿造;有的动物则是绝妙的实验生物,对医学、生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最近科学家还在研究,将猪或其它动物的器官移植到病人身上,这样就不愁器官移植时材料来源供不应求了。

(10)最重要的是,今日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经过亿万年的演变形成的。各种动物

(也包括其它生物)在自然界中各占有一定的位置,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例如:猫、蛇、黄鼠狼、猫头鹰少了,老鼠就会猖獗;豺、狼、豹少了,野生有蹄类动物就会增多,许多树木就会遭殃;食虫鸟少了,害虫就会迅速发展起来,破坏树木,吞食庄稼。真是牵一发而动身啊!

1.将第(3)句与改写句放在—起,试比较一下,哪种表述方式更好?说说你的理由。(3分)  

 原句:许多动物色彩鲜艳,如金丝猴闪闪发光的皮毛,雄孔雀、鸳鸯的艳丽羽衣。   

 改句:许多动物色彩鲜艳,如金丝猴的皮毛闪闪发光,雄孔雀、鸳鸯的羽衣艳丽无比。

2.划横线的句子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就全文来看,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2分)

3.说说“牵一发而动全身”在第10段中的具体含义。(2分)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人类保护动物至少会得到哪几方面的收获。(3分)

参考答案

1.改句更好。(1分)  原句前半部分强调的是动物的“色彩”,后半部分强调的是“皮毛”、“羽衣”,前后不符;改句突出了“闪闪发光”、“艳丽无比”,能紧扣“色彩鲜艳”这一表意重心,使前后保持一致。(2分) 2.举例子 分类别    3.在自然界中,只要有某一方面出现问题,就会波及和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 4.可以欣赏动物的美;(1分)可以利用动物的科学价值;(1分)  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1分)

 

四、初中文言文复习要点

考察重点:

1.识记

①识记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识记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在初中阶段,对古汉语中的20多个文言虚词要加以了解,要重点掌握“之、其、者、而、则、乃、且、然、以、于、为、也、乎、夫、焉、宁、去”这17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③识记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识记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分析综合

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知识结构

(一)常见的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1.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中学课本里讲的通假字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叫做通用。如“反”通“返”,“知”通“智”。凡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可以借代,叫做假借。如“蚤”通“早”,“直”通“值”。古代只有某一个字,后来为了把这古字所表示的几个概念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造出一个或几个今字,让原来的古字专表示另一个或另几个概念,叫做古今字。如:莫——暮,益——谥。

 

2.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

(1)词义扩大,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

(2)词义缩小,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

(3)词义转移,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

(4)感情色彩变化,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

(5)名称说法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

(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 浅深”。

 

3.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和假借而形成。

(1)词的本义,一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兵”是兵器,“走”是跑。二是指该词的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士,“走”是步行。(现代汉语说到本义就是指基本意义)

(2)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 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院子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 “友谊深”、“夜深人静”等。引申有两种引申方式:一是连锁式,即本义和引申义环环相扣,逐步延伸展开,如“寒”的本义是冷,引申为寒冷季节,再引申为缺乏冬衣而受冻,又引申为贫寒,进而引申为恐惧、害怕。一是辐射式,即词义的引申环绕着一个中心,而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如“节”的本义是竹节,其辐射产生的引申有木节、关节、季节、节操、节拍等。

(3)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地下工作”、“乱扣帽子”。

 

(二)常见的文言虚词(15个)

1.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代词:①人称代词——之、其、而、若、乃    ②指示代词——之、其、或、然。

③疑问代词——安、焉、何。

副词:①范围副词——则、犹。②时间副词——既、且。③语气副词——何。

介词:于、以、为、乎。

连词:而、且、以、乃、则、然、若、虽。

助词:(1)结构助词:之。(2)语气助词:也、矣、哉、乎。

(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1.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1)即“……者,……也。” (2)即“……者,……。”(3)即“……,……也。 ”

(4)用动词“为”表判断。(5)用“乃”、“则”等副词表肯定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6)用“是”作判断动词(与现代汉语同)。

 

2.被动句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表被动。(2)在动词前面用“见”表被动。(3)在动词前面用“受”表被动。

(4)在动词前面加“为”表被动。(5)用“为……所”式表被动。(6)用介词“被”表被动。

 

3.疑问句:借疑问词或否定词而发出疑问的句子为疑问句。

(1)疑问词有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安、焉等)和疑问语气词(乎、诸、与或欤、邪或耶等)。

(2)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不、莫等)表疑问。

 

4.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里,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前置的条件是:

(1)动词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且宾语置于动词前。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置于动词前。

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

(2)介词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②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

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5.省略句

(1)省略主语,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包括省略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4)省略兼语:“使、命、令”。

(5)省略补语中的介词,常常省略“于”。

 

6.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几种情况:①名词+宾语②副词作状语+名词③能愿动词+名词④名词+补语⑤所+名词⑥名词+名词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其特点为形容词带了宾语,又没有被动、意动意味,就用作一般动词。

 

(3)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①动词活用为名词,指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于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

(4)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相当普遍,作状语的几种情况与现代汉语状语相同。

(5)使动用法、、为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作谓语时,这个谓语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宾语发出的,解释为“主语+使+宾语”的格式。

 

(6)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由名词、形容词充当谓语时,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的意思,翻译时用“主语+认为+宾语”的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