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骨怎么做好吃:考问“大爆炸宇宙论”(二)地球几乎是在宇宙的中心位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55:53
星系爆炸瞬间
    “大爆炸宇宙论”更象是一个拼图,看上去很美丽。但是,由于缺乏整体上的圆融,仔细审查,就会发现这个拼图实际上是支离破碎的。过于注重细节研究,而忽视整体上的贯穿。这正好反证了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一大缺陷。    考问(一)论述了大爆炸的宇宙必然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就在“奇点”附近。接下来,我将论述地球几乎就是在宇宙的中心位置。    为了避免“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和解释星系红移现象(哈勃定律),大爆炸理论引入了“膨胀空间”的概念。事实上,不管空间是以何种方式膨胀,都无法回避“宇宙中心”的问题。我在考问(一)对膨胀空间作了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下面,我要论述的是,星系红移现象正好是“地球几乎是在宇宙的中心位置”的最好说明。    大爆炸宇宙论认为,“膨胀空间的基本概念可通过一项简单的模拟来加以理解。想象在一条松紧带上缝有一排纽扣。现在假定从松紧带的两端把它拉长,结果所有的纽扣都彼此远离。”“从任意一个纽扣来看,离它最近的纽扣以某种速度退行,再下一个纽扣则以两倍数度退行,依此类推。在你看来,纽扣离得越远,它退行得越快。因此这种膨胀意味着退行速度与距离成正比-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关系。借助这个图像,我们现在就可想象出光波是如何在膨胀空间中或星系间传播的。当空间伸长时,光波波长也跟着变长,这就解释了宇宙学红移现象。哈勃发现,红移量与距离成正比,同这个简单的图像模拟结果完全一致。”    这个“松紧带纽扣”形容看起来能够解释星系红移(哈勃定律)的问题,仔细分析,还不是这么回事。现代天文观测发现的宇宙,是一个立体空间,加上时间,就构成我们的四维时空。我们所处的这个立体空间既不是带状,也不是环状。我们站在地球上看,河外星系基本上是以球体分布在银河系周围,不管往哪个方向,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星系,而且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星系的分布既不是带状,也不是环状。可以断定,这个“松紧带纽扣”形容纯粹是为了解释星系红移(哈勃定律)而拼凑成的,它不符合天文学家对全天星系的实际观测。    国外科学家不是用“松紧带纽扣”解释,而是用了正在被吹大的气球表面上的斑点(星系)来解释。其实都一样,胀大气球表面只能够解释星系沿着球面退行红移现象。天文学家对全天星系的实观测结果表明,星系并不是分布成薄薄的球面的。    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爆炸后的宇宙必然是以“奇点”为基点进行空间膨胀的,所以,膨胀空间中形成的星系应该包围在“奇点”周围。因为四面八方,无论哪一个方位,宇宙形成星系的概率都应该相同。不管宇宙空间膨胀多快,都有一个速度。因此,我们观测到的这个“无限的宇宙”,实际上应该是有限的,只是宇宙的范围(空间)还在不断增大。所以,爆炸后的宇宙是有限的,这个结论足以推翻大爆炸宇宙论中这样的论述:“平均而言,宇宙不同地方的膨胀图像都是相同的。可以说每一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点是中心。”    为了证明“宇宙处处是中心”,科学家提出“有限无界”的思想。 大意是说,一个数学上的球面(光滑),在三维中看是有限的,在二维中看球面是无界的,球面上任何一个点都可以设定为坐标原点。这个论证是不科学的。即使真的在二维中看球面是无界的,也不能证明我们的宇宙是无界的。因为二维数学性质和三维数学性质不能混同比较。在这里,科学家有偷换概念之嫌。而且,“光滑球面”的形容,只有数学意义,没有物理意义。从逻辑上讲,“类比论证”不是直接证明,最多算得上间接证明。    其实,在二维中看,球面也是有边界的。要说清“边界”,当然要给“边界”下定义。通常意义上,三维的“边界”可以用“体积”来表示,二维的“边界”可以用面积来表示。二维生物没有三维概念,但是可以认知点、线、面、圆、圆环、面积和平行等概念。假设他还明白二维空间上的微积分数学原理,这个二维生物就可以计算出球面的表面积。原理很简单,把球面分割成尽量小的正方形即可。二维生物肯定认为:走出一小块正方形的面积,就走出了这小块正方形的边界。二维生物虽然能计算出球面的面积,他却永远走不出球面,因为二维球面的边界是闭合的。用三维空间举例说,就是把一个人闭合在房间里,这个人可以计算出房子的空间体积,却走不出房间。所以,二维生物会说,我们生活在多大面积的范围内,因为“门”关了,我们走不出这个范围。    显然,科学家用“有限无界”的思想,无法证明宇宙“每一点都是中心,又没有一点是中心。”    假设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在“奇点”附近,我们观测到的周围星系的分布和远离现象就容易解释了。全天遥远的星系都在远离地球,这个现象是“地球几乎是宇宙的中心”的最好说明。
本文来自神州智慧网(http://www.shenzzh.com)
详文参考:http://shenzzh.com/a/shikongaomi/yuzhou/2011/0404/1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