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宜令,荣业所基:巴东县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35:30

巴东县武陵山少数民族

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

 

(经2011年9月18日

第13次县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巴东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O一一年九月


目          录

 

前言…………………………………………………………………………………………………1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条件…………………………………………………………………………2

第一节  发展基础………………………………………………………………………………2

一、自然资源条件……………………………………………………………………………2

二、经济社会概况……………………………………………………………………………3

三、基础设施状况……………………………………………………………………………4

第二节  优劣势分析……………………………………………………………………………5

一、优势………………………………………………………………………………………5

二、劣势………………………………………………………………………………………6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分析……………………………………………………………………7

一、机遇………………………………………………………………………………………7

二、挑战………………………………………………………………………………………8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9

第一节  指导思想………………………………………………………………………………9

第二节  指导原则………………………………………………………………………………9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9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的原则……………………………………………………………9

三、开放合作、联动发展的原则……………………………………………………………10

四、政府推动、企业主体的原则……………………………………………………………10

五、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0

第三节  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  产业发展 ………………………………………………………………………………12

第一节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 ………………………………………………12

一、大力发展四大产业集群…………………………………………………………………12

二、强力打造经济发展平台…………………………………………………………………13

三、创新驱动创知名企业品牌………………………………………………………………13

四、培育企业市场主体地位…………………………………………………………………14

第二节  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14

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14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14

三、打造畜牧业养殖加工基地………………………………………………………………15

第三节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创建中国旅游强县…………………………………………15

一、加快旅游景区建设………………………………………………………………………15

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16

三、加快配套设施建设………………………………………………………………………16

四、加强开发合作意识………………………………………………………………………16

第四节   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7

一、加快商贸物流产业发展…………………………………………………………………17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17

三、加快金融保险业发展……………………………………………………………………18

四、巩固发展中介服务业……………………………………………………………………18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19

第一节  齐抓并举,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19

一、纵横齐上,构建快速便捷公铁路网络…………………………………………………19

二、江河联运,加快现代港航体系建设……………………………………………………20

三、中心辐射,加快客货运站场与机场建设 ……………………………………………21

第二节   建管并重,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22

一、提高防洪减灾能力………………………………………………………………………22

二、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22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22

第三节  整合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23

一、创新发展,构建信息网络体系…………………………………………………………23

二、资源共享,共建信息交流平台…………………………………………………………23

第五章  区域布局和城乡统筹 …………………………………………………………………23

第一节  突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4

一、抓好科学规划,提升城镇化水平………………………………………………………24

二、实施中心城驱动,繁荣县域经济………………………………………………………24

三、创新城乡管理,推进新型城镇化………………………………………………………25

第二节   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25

一、以“一城两翼”为主体,完善城镇空间布局…………………………………………25

二、以“发展区位”为梯度,构建城镇结构体系…………………………………………25

三、以“提质扩容”为目标,提升中心村发展功能………………………………………26

第三节   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6

一、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26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27

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27

第六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8

第一节  突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28

一、加强保护,进一步培植生态优势………………………………………………………28

二、适度开发,发展壮大林业产业…………………………………………………………28

第二节  防治结合,切实保障水源和地质安全………………………………………………29

一、优化集中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29

二、监测预警预报,加强地质灾害治理……………………………………………………29

第三节  有序开发,确保资源节约集约利用…………………………………………………30

一、优化结构,严格保护土地资源…………………………………………………………30

二、优化布局,节约利用水资源……………………………………………………………30

三、合理开采,科学利用矿产资源…………………………………………………………31

第四节  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31

第七章  社会事业发展 …………………………………………………………………………31

第一节  促进就业与加强社会保障 …………………………………………………………32

一、完善促进城乡就业服务体系……………………………………………………………32

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32

三、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33

第二节  优先发展科教事业 …………………………………………………………………33

  一、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33

二、切实加强基础教育………………………………………………………………………33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34

四、协调发展各类教育………………………………………………………………………34

第三节   加强医疗卫生体制创新……………………………………………………………34

一、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34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35

第四节  巩固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35

一、大力发展城乡文化事业……………………………………………………………35

二、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36

第五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36

第八章  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 …………………………………………………………………36

第一节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37

一、借势发展、西融东接……………………………………………………………………37

二、主动作为、拓展空间……………………………………………………………………37

三、旅游先导、全面推进……………………………………………………………………37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38

一、建立促进产业转型的自主创新机制……………………………………………………38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创建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38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繁荣………………………………………………38

第三节 创新对外开放思路,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39

一、打造对外开放平台………………………………………………………………………39

二、拓展对外开放领域………………………………………………………………………39

三、强化对外开放举措………………………………………………………………………39

第九章  保障规划实施 …………………………………………………………………………30

第一节  设立领导机构 加强组织保障………………………………………………………40

第二节  加强沟通合作 形成强大合力………………………………………………………40

第三节  完善政策配套集聚要素支持………………………………………………………41

第四节  强化项目带动 提升实施效益………………………………………………………42

第五节  优化工作机制 保障规划实施 ……………………………………………………42

 

 

巴东县湖北武陵山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规划

 

前       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决定,推动武陵山少数民族试验区巴东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编制本规划。

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境邻近地区,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对武陵山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高度重视。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我省辖区内率先启动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的工作。试验区范围包括恩施州的8个县市和宜昌市的长阳、五峰2县及神农架。

本规划力求把握湖北长江经济带、三峡库区后续工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和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机遇,按照“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的总体要求,围绕“特色开发、绿色繁荣、民族团结、民生改善”的奋斗目标,推动我县“生态统领、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包容”发展战略的实施,着力构建“一城两翼、南北互动、城乡统筹”发展布局,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优良、特色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绿色繁荣发展路子,努力建成武陵山试验区示范区。

本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近中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本规划是指导巴东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一章  规划基础与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一、自然资源条件

(一)地理位置。巴东位于湖北西部,隶属于中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与重庆市接壤,东邻中国水电之都、省域副中心城市—宜昌,北靠神农架林区。巴东区位独特,交通运输便捷。素有“楚西厄塞、巴东为首”,“川鄂咽喉、鄂西门户”之称。除长江、清江两条“黄金水道”外,“318”、“209”两条国道纵横相连,沪渝、沪蓉两条高速公路镶嵌南北,宜万铁路穿境而过,与宜昌三峡机场、恩施机场仅百里之遥,与正在兴建的巫山机场更是咫尺相邻。

(二)地形气候特征。巴东是典型的山区县。地形南北狭长,南北最大纵距129公里,东西最小横距仅10.3公里,形似“哑铃”,号称“八百里巴东”。境内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三山交汇,绝大部分国土属于山地,森林覆盖率达57.2%,山清水秀,生态良好,设有小神农架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和清太坪古银杏群落保护区。气候类型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平均气温高、空气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冷夏热等特点。同时山地垂直气候特征显著,全县海拔最低处只有100多米,最高处3000多米,河谷柳绿时,山顶仍冰封。

(三)资源条件。巴东资源丰富多样,开发潜力巨大。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71万千瓦(不含长江、清江),还有35万千瓦可供开发。全县已经探明的矿产有23种,煤炭、铁矿、煤矸石、石灰石、硅石为五大骨干矿产,其中煤炭储量近亿吨,为国家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铁矿储量5亿多吨,煤矸石储量10亿多吨。农林特产资源丰富,是巴东独活、巴东玄参的原产地和GAP种植示范基地。现有小豆、绿豆、芸豆等特色小杂粮基地面积10万亩;辣椒、白萝卜、结球甘蓝等高山反季节蔬菜20万亩;三峡脐橙、无核椪柑等优质柑桔基地10万亩;魔芋基地10万亩、中药材基地20余万亩。

二、经济社会概况

(一)行政区划及人口。全县国土面积3354平方公里,辖12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491个村(居)委会,总人口49.27万人,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3.4%。

(二)经济发展情况。“十一五”末,全县经济总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9亿元,年均增长19.4%。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五”期末的42:14:44调整为26:39:35。财政总收入达到5.33亿元,年均增长27.2%,一般预算收入达到2.79亿元,年均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68亿元,年均增长1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4.6亿元,年均增长35.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3亿元,年均增长21.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17.5亿元,年均增长21.4%。“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7.4亿元,利用外资1011万美元,出口创汇6145万美元。

(三)社会事业状况。教育事业持续发展,全县高考连续十一年名列全州前茅,县一中成为省级示范高中。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县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县中医院骨科医技楼基本建成。文体广播事业快速发展,“撒叶儿嗬组合”荣获青歌大赛金奖,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7%,科技成果推广体系不断健全。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2%,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70元,年均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850元,年均增长8.1%。“十一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1.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67万人,解决6万人的绝对贫困和8万人的低收入问题。

三、基础设施状况

(一)交通基础设施。近年来,公路建设基本建成了中心城区和经济开发区对外辐射、覆盖乡镇的山区公路网络。2010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376公里,公路密度为126公里/百平方公里,沪渝高速和宜万铁路建成通车。国道3条205公里(318国道、209国道、沪渝高速G50),占总里程的4%;省道4条235公里(巴巫、宜巴、巴鹤、东大),占总里程的5%;县道6条133公里,占总里程的2%;乡道72条991公里,占总里程的24%;村道535条2777公里,占总里程的65%。全县490个行政村,已通公路行政村486个,通达率99%。五级以上客运站11个。水路181.5公里,船舶129艘,港口码头20个。

(二)水利基础设施。全县已建成小型水库15座,其中小(Ⅰ)型水库4座(即水流坪水库、垢坪水库、两岔河水库、善家河水库),小(Ⅱ)型水库11座,总库容1057万m3,兴利库容790万m3;兴建堰塘439口,蓄水量150m3,集雨水池261口,蓄水量4.1万m3;兴建灌溉引水工程82处,引水能力1383万m3。兴建灌溉主干支渠226条,总长828km,有效灌溉面积3.52万亩。其中中型灌区1个,即水流坪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修建防洪沟14处,长59.4km,保护农田0.5万亩。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9处,分散供水工程2.6万处,解决了12.42万人的饮水。建成水电站50座,总装机达到8.5835万kW,占可开发量12.81%。在建水电站四座装机8.66万Kw。

(三)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实现了信息传输光纤化。201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00万元,电信业务总量3300万元。互联网用户达11216户,电话普及率达到78部/百人(含移动电话和小灵通),广播电视混合覆盖率达到97%。

 

第二节  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一)区位优势明显。巴东地处湖北与重庆的交界处,位于湖北长江经济带的最西端,武陵山试验区恩施与宜昌的结合点,长江、清江自西向东贯穿全境。随着交通条件的逐步改善,巴东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集散、中转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从地理位置上看,巴东是连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世界遗产三国文化之旅长江三峡之旅三大旅游板块和长江经济带以及武陵山试验区的重要战略节点。

(二)资源禀赋突出。巴东县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药材、生物、矿石等物产资源。开放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可以发展以铁、煤、硅为特色资源产品加工的新型矿业集群,发展以水电开发、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开展以柑桔、药材、蔬菜、畜牧、白酒和小杂粮为代表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形成武陵山试验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点。

(三)文化底蕴浓厚。巴东是恩施州唯一的三峡库区移民县,也是湖北长江经济带中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作为古代巴人的发祥地之一,巴东既有朴实淳厚的土家民风民情和深厚的巴土文化底蕴,又是名扬中外的纤夫文化、神农文化、寇准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和生态文化等多元文化交汇的重要汇聚地。

(四)旅游品牌独特。以土家风情、纤夫文化为主题的神农溪景区已成为巴东最具号召力的旅游品牌,已形成为巴东旅游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每年举办的中国三峡纤夫文化旅游节,更进一步提升了巴东旅游的知名度。水布垭高坝、清江山水画廊和巴人文化旅游,野三关沪渝第一关、第一高桥、第一火车站及绿葱坡高山生态休闲等旅游资源,将使旅游品牌优势进一步放大,进而打造中国旅游强县。巴东是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湖北武陵山试验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的重要腹地。

二、劣势

(一)产业支撑力不强。从经济总量上看,产业块头小、总体实力不强;从集约程度看,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不高;从产业结构看,二、三产业比重偏低,规模企业少,支撑作用不明显;从创新能力看,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运用程度低,缺乏技术支撑,创新能力较弱,难以形成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自身“造血”功能不强。

(二)经济外向度不高。县域经济要素与外部经济要素相互渗透、融合的能力弱,互济性不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规模小,有自营外贸出口权的市场主体少,出口业绩极其有限,出口创汇能力不强。招商引资质量不高,特别是利用外资的规模小。

(三)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进展缓慢。宜万铁路、沪渝高速公路虽建成通车,但县内道路交通等级较低,港站设施不配套,特别是没有贯通南北的快速通道,交通可进入性较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毁损现象十分严重,不适应现代农业的需要。工业供电、城镇供水、信息物流等基础条件也亟待进一步改善。

(四)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巴东属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易发多发区,全县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各类地质灾害点600多处,易发指数居全省之首,地灾防治压力大。

 

 

 

第三节    机遇与挑战分析

 

一、机遇

(一)国家层面的政策叠加效应将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一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会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特色优势产业、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支持。二是三峡工程后续建设的启动,会进一步加大对库区经济结构调整、生态屏障建设、移民遗留问题等方面的支持。三是财政部扶持恩施民族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政策创新实验,会进一步加大对全县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四是国家新一轮对口支援三峡库区将会为我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二)省委、省政府系列战略决策将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一是省“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有利于我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改善步伐,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能力。长江经济带的开放开发有利于我县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发展壮大港口经济。二是省委省政府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和省“616”工程的深入实施,将为我县带来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支持。三是湖北武陵山经济社会试验区规划的实施,会进一步加大对脱贫奔小康的扶持力度。

(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将为我县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东中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载能产业将受到更加硬性的政策性约束,加之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和外需的萎缩,东中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步伐将呈加快趋势,有利于我县发挥资源优势,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

(四)重大项目建设将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一是沪蓉高速公路、巴东新县城至野三关高等级公路等重大交通建设工程将相继建成,神张高速和郑渝铁路有望过境巴东并开工建设,我县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路运输为骨干的交通运输大通道基本形成,制约巴东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因素将会得到极大缓解。二是黄土坡整体避险搬迁工程、经济开发区的加快建设,将使我县城市功能更加趋于完善,城市品位进一步提升。三是我县铁矿、煤矸石等资源深度开发,有望迎来重大项目建设机遇。

二、挑战

(一)国家主体功能分区的战略部署,将使我县生态保护的压力加大。按照国家即将实施的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划分,对国家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的地方提出了在加快发展时更要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统一、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关系。由于我县地质灾害易发,生态环境较为脆弱,该规划的启动实施,将会使我县资源性工业发展和相关项目建设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面临新的挑战。

(二)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压力加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资源、市场、人才、资金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压力和风险进一步增大。巴东县经济规模不大、水平偏低、效益不高,在低起点上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竞争,抵御市场冲击的能力较弱。

(三)巴东在发展格局中面临着区域经济地位竞争的压力加大。从发展布局看,宜昌已被我省列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予以重点建设;万州致力于建设渝东北地区最大的综合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恩施在州域发展布局上,“十二五”期间也作了适当调整。从经济区域看,我县面临激烈的区域经济地位竞争。

(四)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使改善民生的压力加大。巴东农业人口比重高,收入偏低,贫困人口多,扶贫脱贫压力大。库区移民的安稳致富,失地农民保障、新增就业压力都将进一步加大。文、教、体、卫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社会事业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和谐社会建设压力大。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生态立区、产业兴区、开放活区、富民稳区”总体要求,大力实施“生态统领、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包容”的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城两翼、南北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布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优先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推动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改革创新、扩大开放合作,促使经济形态向开放型为主导转变;加快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建设“两型”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努力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富裕和谐、开放包容”的武陵山试验区示范区。

 

第二节  指导原则

 

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的原则。按照“重规划、高标准、管长远”的要求,在湖北武陵山试验区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把握好主体功能区定位、自然资源状况以及现有经济发展基础等条件,进行充分论证,坚持高起点规划,制定适合巴东发展的中长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绿色开发。

二、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的原则。高度重视港口码头、高等级公路、省际连线、县内联络线和通村组公路建设,加强水利、电力、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新型矿业、清洁能源产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构建巴东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一城两翼”发展布局建设步伐,注重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三、开放合作、联动发展的原则。坚持“开放活县”方针,坚持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加大与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武陵山试验区区域联系,广泛开展经济合作,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重视与区域周边和区内县市的合作,率先在旅游、物流、信息、文化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双赢、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

四、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规划统筹协调作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作用,主动打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壁垒,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精心培育市场主体,鼓励外来投资和全民创业。鼓励县域经济组织积极参与试验区开发,支持企业通过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在竞争中壮大,强化产业集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精品名牌。

五、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生产要素尤其是土地、矿产、水资源、森林等稀缺资源的集约利用,加快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和经济开发区建设,科学利用现有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探索并形成适合巴东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26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3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达到6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0%。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2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0年的26:39:35调整为12:43:45。规模工业年实现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1%以上。旅游年实现收入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7%以上。

三、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4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减少贫困人口发生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整体达到小康水平。

四、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州确定的下降目标,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省、州确定的减排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72%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638万立方米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

五、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到2020年,50%的行政村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农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安全普及率达到99%以上,解决农村人口的饮水问题。新型城镇化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六、和谐社会建设成果丰硕。主要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1.5年,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在98%以上,高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完成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累计完成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8%以上。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控制在0.5以下。


 

第三章  产业发展

 

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挖掘潜力,发挥资源优势,坚持走特色开发、绿色繁荣、可持续发展之路,集中发展壮大资源型工业、现代特色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及现代服务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构建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特色农产品基地、华中地区重要洁净能源基地、全省重要矿产工业基地、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之一。

 

第一节  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

 

一、大力发展四大产业集群

(一)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大力发展水电工业,加快电源点建设进程,强力推进流域的综合开发,到2020年,全县水电装机容量达到250万千瓦。利用丰富的煤矸石资源大力发展火电工业,建成60万千瓦火电项目。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积极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加强电网结构建设,提升电网保障能力。到2020年,培植产值过亿元企业7家以上。

(二)新型矿业产业集群。实施煤炭资源整合与开发转型,加强技术改造升级与可持续利用,巩固提高14个年产6万吨的矿井,建成2个年产30万吨的中型矿井。到2020年,全县煤炭年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实施铁矿“提铁降磷”技术攻关,加快铁矿产业园建设,建成年产500万吨生铁和350万吨铸件项目,延伸建设铁矿循环经济产业园。实施硅矿资源综合开发,逐步延伸硅矿产业链,提升加工附加值。到2020年,培植产值过亿元企业8家以上。

(三)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按照“建基地、扶龙头、兴科技、创品牌、拓市场”的发展思路,着力畜牧、白酒、药材、柑桔、茶叶、桑蚕、小杂粮、蔬菜等优势资源的深度开发,培植壮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到2020年,培植产值过亿元企业8家以上。

(四)先进制造业集群。鼓励、引进和培育建材、电缆、电子、机械、包装、轻纺服装及旅游商品加工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低碳型、循环型和科技型新兴产业。到2020年,培植产值过亿元企业7家以上。

二、强力打造经济发展平台

完善发展规划,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大力建设“野三关综合园区”、“水布垭新型矿业园”、“神农石化工业园”、“神农(溪丘)生态科技园”、“信陵建材园” 和“清太返乡创业园”,形成“生态统领、规划先导、一区多园、多业并举、园镇共荣、建管并重”的发展格局。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体制创新和特色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到2015年,力争实现产值100亿元以上,力争被纳入武陵山试验区经济开发区扩区的试点对象。到2020年,将巴东经济开发区建成武陵山试验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区内产业聚集的重要目的地和对外开放的主要门户。

三、创新驱动创知名企业品牌

建立科技创新机制,支持鼓励企业广泛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和企业经济效益。加快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在管理、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运用科技信息、提高技术水平,拥有一定规模的知识产权。实施品牌战略,支持企业创知名商标、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支持鼓励企业强化质量管理,在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环保认证、安全认证、注册商标等方面加大投入。到2020年,培育名牌产品10个以上,其中争创中国名牌3个,培育省著名商标20件,州知名商标40件,争创国家驰名商标3件。

四、培育企业市场主体地位

围绕“建发展载体、创宽松环境、筑服务平台、抓大户带动”的工作思路,突破性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投资的主体、税收的主体和就业的主体。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实施回归创业工程,支持鼓励外出务工的有识之士回乡创业,投资办厂兴业。加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推进银企合作。加强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扩大担保额度和范围,为创业者和成长型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力争培育上市企业1-2家。

 

第二节  夯实发展基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一、积极发展特色农业

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

化、经营产业化、服务体系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按照布局区域化要求和全县立体气候特点,低山地区重点发展柑桔、桑蚕、油桐等产业;二高山地区重点发展烟叶、茶叶、核桃、魔芋等产业;高山地区重点发展蔬菜、药材等产业。按照基地规模化要求,大力实施 “万亩乡镇千亩村”工程,着力打造“七大生态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柑桔、药材、畜牧、蔬菜、茶叶和小杂粮等“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将巴东打造成以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为主体,特色农业与优势农业互为补充的特色农产品强县。

二、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实施产品品牌化战略,保护和开发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到2020年,力争开发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个以上,获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8个以上,打造农产品标准产品40个以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提高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行经营产业化,不断总结完善“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作用和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20年,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00家以上,州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0家以上,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全面推行服务体系化,强化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加强农技队伍建设。重点搞好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服务。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搞好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提高农业产业化服务水平。

三、打造环保型畜牧业基地

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化、绿色化”的要求,以公司为龙头,采取专业大户带动、农户分散饲养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产业。加快畜牧品种引进改良,新建扩建养殖场,建设配套设施,扩大饲养规模,推广零排放生物环境养殖模式,打造武陵山环保型养殖加工基地。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节粮型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建设武陵山试验区畜牧水产养殖大县。

 

第三节  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创建中国旅游强县

 

一、加快旅游景区建设

按照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名城,创建中国旅游强县”的总体目标,突出核心景区建设,打造精品景点景区。神农溪旅游区突出纤夫文化品牌,完成神农溪风景廊道建设,加快小神农架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结合县城“三江六岸”建设,着力保护和开发神农溪国家5A级景区的品牌效益。水布垭旅游区突出巴人文化品牌,加快三里城巴人发祥地论证开发和清江山水画廊建设,着力把水布垭打造成国家4A级景区。野三关旅游区以沪渝第一关、湖北第一镇、世界第一高桥和世界最美山中火车站为依托,辐射带动铁厂荒、绿葱坡高山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环城游憩带以神农小区建设为依托,加快长江三峡(巴东段)风景廊道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发展。

二、打造旅游精品线路

立足景区生态特色,彰显地域独特文化,发挥“两江四路”(长江、清江、沪渝和沪蓉高速、宜万铁路、新县城至野三关公路)作用,重点打造和推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线,即武当山—神农架—神农溪—巴东县城—水布垭—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双神”生态旅游观光线,即宜昌—神农架—小神农架—神农溪—巴东县城—宜昌。三峡至神农溪漂流旅游线,即武汉—宜昌三峡大坝—神农溪—巴东县城—奉节—重庆。清江画廊旅游线,即恩施—景阳大峡谷—金果坪红色旅游—水布垭—长阳—宜昌。

三、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按照“西融东接、南北串联”的发展思路,围绕全县旅游景区布局,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全方位增加投入。完善水陆运输网络建设,形成互联互通、水陆并进的立体交通体系,切实增强旅游的可进入性。全面改造和升级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道的旅游公路和景区内部道路、港口、码头。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旅游集散换乘中心、游客服务中心和几家四星级以上旅游宾馆,全面提高接待能力。完善与各景区相适应的停车场、接待中心、安保、卫生、城镇旅游标识的系统建设,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

四、加强开发合作意识

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加强与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内各县市的交流合作,支持引进国内知名旅游企业合资或独资开发县域旅游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公平参与旅游业发展。加大区域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县域旅游企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创新合作理念,推动与周边地区以及省内外的交流与合作,开发高端旅游市场,提高整体营销水平。到2020年,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达20%以上。

 

第四节   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加快商贸物流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的串联功能,科学

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以县城为依托,以长江巴东港为载体,建设水陆仓储物流中心,带动商贸业的快速发展。以溪丘湾集镇为依托,以物流产业园为载体,建设江北地区仓储物流中心,联结鄂渝商贸业的互动发展。以野三关镇为依托,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建设江南地区商贸仓储物流中心,逐步把野三关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农副产品集散副中心和现代物流中转站。加快公路、铁路、港口商贸物流枢纽建设,实现各种物流方式的无缝对接。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建设公共商贸物流信息交流平台,鼓励、引进和支持商贸物流企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力争发展年收入过亿元的商贸物流企业5家以上。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地域文化为特色,大力挖掘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打造“纤夫文化”、“巴人文化”精品,扩大巴东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突出名人文化的价值,大力挖掘和丰富寇准的“农耕文化”、“清廉文化”内含,充分彰显名人文化效应。提炼和包装土家族特色饮食,加快发展饮食文化产业,形成独特的地域性名族饮食品牌。以现代文化为依托,借助大型表演团体的雄厚实力,大力培育演艺娱乐消费市场。强化市场主体建设重点,鼓励、引进和支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发展,把我县建设成为著名影视拍摄基地、大型文艺表演基地、民族文化展示基地,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大县建设进程。到2020年,力争培育文化产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产值达5亿元以上。

三、加快金融保险业发展

支持金融保险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扩大经营品种规模,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实力。鼓励专业银行增设具有贷款功能的县域分支机构,加强银企合作,充分发挥县域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作用。鼓励农业银行在乡镇设立金融服务网点,支持农村信用联社组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创造条件创办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开发保险新产品,拓展保险服务功能。着力增强金融保险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全面展现金融保险业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业绩和水平。

四、巩固发展中介服务业

按照服务专业化、功能社会化的要求,引导和扶持中介服务业发展,大力规范和拓展会计、审计、税务、律师、租赁、资信、评估、会展和科技服务等中介服务。引进和支持知名中介机构来我县发展中介服务,引进先进服务理念、手段和技术,全面拓展中介服务,规范中介组织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全面提升中介服务业的总体水平。

第四章  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武陵山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整合作用,加快以交通、水利、信息网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使我县建成武陵山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一节  齐抓并举,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积极抢抓武陵山试验区建设机遇,争取更大投入,率先建成以高速公路、铁路、航运为骨架,以国省道和县乡村道路为基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东西贯通、南北畅联、纵横交错、安全环保、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网络。到2020年,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0公里以上。

一、纵横齐上,构建快速便捷公铁路网络

(一)高速公路。全力服务宜巴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推进神张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先期建成神张高速野三关至鹤峰段。建设秭归至巴东县城三峡翻坝高速延长线,起点位于秭归县曲溪桥接建设中的翻坝高速,止于巴东县城白土坡小区上方中元子。

(二)国省干线。重点建设巴东新县城至野三关高等级公路,起点位于巴东县城八公里,止于野三关工业园区丰业路接沪渝高速野三关互通。

巴东县城至沪蓉高速连接线,起点位于巴东县长江大桥北岸,止于溪丘湾乡白湾巴东互通。

神农溪至神农架旅游公路改扩建,起点位于沿渡河镇神农溪罗坪旅游接待中心,经小河口、沿渡河、石板坪,至白磷岩与神农架相接。

209国道巴东长江大桥南岸接线,起点位于巴东长江大桥南岸桥头张家咀,经西壤坡、云沱、白土坡城区上方,止于209国道原路八公里处。

江北沿江公路,起点位于官渡口镇边连坪(同巫山交界),横穿209国道后,止于东壤口镇绿竹筏(同秭归交界)。

巴(东)五(峰)公路野三关至五峰段道路改扩建,巴五公路是巴东县野三关镇至五峰牛庄的唯一干线公路,起于野三关集镇,沿省道巴鹤公路在南潭河经汽渡跨过清江,再经麻石坪,通过麻牛公路到达止点五峰县牛庄。

建设巴东长江二桥、209国道巴东县城至龙坪改线、巴东(野三关)至鹤峰改扩建、楠木园散货码头接线。

(三)农村公路。扎实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和安保工程建设,继续建设“村村通”、“村村互通”工程,巩固通达、通畅工程成果,通达率达100%。实施通村组公路硬化工程,硬化率达95%以上。加强与周边县市的协作共建,实现试验区内农村经济断头路消零,农村公路网络化、内循环。“十二五”期末,农村公路规划建设里程将达到3330公里。

(四)铁路建设。规划建设郑渝铁路及巴东火车站,巴东新县城至野三关宜万铁路连接线,实现郑渝铁路与宜万铁路在巴东境内连接互通。

二、江河联运,加快现代港航体系建设

(一)完善港口设施。加快长江、清江、神农溪等港口码头建设,形成以长江巴东港口为枢纽,以长江、清江、沿渡河、龙王河、野三河航道为骨架的水路交通体系。将长江巴东港打造成集汽车客运、水陆物流中心、五星级酒楼和江滩文化长廊于一体的港口商贸旅游城。积极推进县城和水布垭旅游码头、整装码头和散货码头建设,楠木园矿业码头及货运站建设,发展现代化、专业化码头,提升港口集散功能,将巴东建成长江三峡黄金水道、鄂西生态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的重要航运港口城。

(二)推进航道建设。进行长江和清江干、支流航道整治。实施一批航道整治及控导工程,改善通航条件,提升航道通行能力。加强重要支流航道建设,积极促进干支联动发展。支持港航信息中心建设。

(三)加强安全管理。把握好巴东长江、清江水运安全监管规律,不断提升长江、清江水运安全水平。建立长江、清江迅捷高效的应急反应体系。切实落实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的安全监管责任。抓好重点水域、重点船舶、重点时段和特殊天气状况下的安全监管。

三、 中心辐射,加快客货运站场与机场建设

(一)县城港口物流中心。以县城为依托,以长江巴东港为载体,建设水陆仓储物流中心,带动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巴东县是恩施州对外交通的唯一港口城市,是试验区与渝东相接的咽喉之地。充分利用长江航道以及两高两铁对外交通通道,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着眼于把巴东县城打造成为武陵山试验区水陆物流集散的重要节点城镇,突出巴东在试验区物流区域布局中的战略地位。

(二)野三关公铁联运中心。以野三关镇为依托,以经济开发区为载体,建设野三关公铁联运中心,辐射带动清太坪、大支坪、水布垭、金果坪和绿葱坡等乡镇的商贸物流业发展,打造江南地区商贸仓储物流中心,逐步把野三关建设成为武陵山区农副产品集散副中心和现代物流中转站。

(三)溪丘湾物流货运中心。以溪丘湾集镇为依托,以物流产业园为载体,建设溪丘湾物流货运中心,辐射带动沿渡河和相邻县市毗邻乡镇商贸物流业发展,打造江北地区仓储物流中心,联结鄂渝商贸业的互动发展。

(四)站场建设和旅游机场。建设西壤坡、野三关、溪丘湾二级客运站,适时扩建上档升级,使其分别成为巴东中、南、北的客运枢纽中心。建设水布垭、沿渡河综合客运站和其他乡镇客运站。建设道路运输信息管理中心。建设县城、经济开发区和乡镇公共交通配套设施,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在试验区率先实现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建设溪丘湾支线旅游机场,实现县内运输与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国省道的互通对接。

 

第二节   建管并重,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一、提高防洪减灾能力

以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为重点,加强防洪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继续加快推进三峡库区消落带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县城、乡集镇防洪工程,加大地下排水系统以及山坡排洪沟疏导加固工程建设。加大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点监测区域的加固建设。

二、基本解决饮水安全问题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为重点,加强关系农民生活保障的民生水利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力争到2015年,基本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到2020年,实现村村通安全饮用水。优化县城区供水管网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多渠道筹措资金,开展乡镇集镇供水设施建设。加快经济开发区、神农小区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支持南水北调“引江济汉”工程建设。加强城区、乡集镇和农村的水源地保护。

三、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抓住三峡库区后续建设机遇,进一步完善库区集镇水利基础设施复建,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安排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防洪工程和水土保持项目,对城区、库区、乡集镇和乡村水利基础设施进行加固改造。以农田灌溉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推进灌排泵站建设与更新改造,确保2020年基本完成全县较大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

 

第三节  整合资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一、创新发展,构建信息网络体系

以县城为中心,加快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推进“三网融合”,建成各种类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骨干传输网。发挥电子政务的先导作用,推进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发展社区及农村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商务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大力开展“信息化乡镇”建设,进一步向偏远村组延伸电信网络,加大“村村通电话”工程建设力度。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能力,建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数字化,提升广播电视基础网络的安全保障能力。

二、资源共享,共建信息交流平台

推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和现代物流等体系,提升电子商务应用和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巴东县与湖北长江经济带上下游、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共建信息交流平台,推动数字巴东建设。

 

第五章  区域布局和城乡统筹

 

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要求,结合长江经济带城镇群的总体布局和武陵山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指导性意见,我县区域布局和城乡统筹以县城为龙头,以县域经济中心为重点,以乡镇集镇、中心村提质扩容为依托,走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形成中心区域辐射、道路骨架支撑、生态旅游推动、产业特色鲜明、功能配套合理的城镇网络体系,建成武陵山试验区的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第一节  突出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一、抓好科学规划,提升城镇化水平

坚持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龙头,按照高起点、一体化、全覆盖的要求,在修编完善城集镇规划的同时,统筹编制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中心村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沿江、沿路、沿景区”特色民居建设专项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实现城乡“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建设与管理模式,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二、实施中心城驱动,繁荣县域经济

按照打造湖北的“小重庆”和湖北长江经济带西部“桥头堡”的要求,高起点谋划“三江六岸”建设,重点推进神农溪小区建设,完善神农溪小区片区功能,拓展县城建设空间,将神农溪小区打造成县城政治、文化、旅游中心的关键区域,加快提升县城集聚与辐射功能。建设县域经济中心,以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把全县的重大工业项目向野三关聚集,逐步把野三关建设成为规模大、档次高、有知名度的产业经济板块和产业集群的城镇。以中心为驱动,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城镇建设为载体,引导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在县域和经济开发区内有序集中与分布,实现产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共融,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三、    创新城乡管理,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立完善的城乡一体、精简高效、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城乡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建立以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主要内容的规划管理机制,严格实施“用地红线、水体蓝线、绿地绿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市政公用设施黄线、公共服务设施橙线”等六线管理制度。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把社区管理摆在城乡管理的突出位置,积极推进“城管进社区”,健全公共服务组织,培育、发展民间和社区服务实体。创新城市管理手段,完善信用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城市管理人本化、科学化、数字化,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因地制宜,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一、以“一城两翼”为主体,完善城镇空间布局

着力构建“一城两翼、南北互动、城乡统筹”的发展布局。即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带动官渡口、东壤口、茶店子等乡镇,以野三关、水布垭为南翼,辐射带动绿葱坡、大支坪、清太坪、金果坪等乡镇,以溪丘湾、沿渡河为北翼,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立足资源区位,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新型矿业、清洁能源、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中心引领,两翼并进,南北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以“发展区位”为梯度,构建城镇结构体系

按照中心城、镇级市、中心镇、特色镇、新型社区和中心村的层次,构建城镇建设体系。按照“三江六岸”的空间发展布局,抢抓神农小区建设机遇,扎实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着力打造包括信陵镇、官渡口、东壤口在内的中心城,把县城发展成为产业基础条件好、人口承载能力强、功能完善配套的省级中等城市,逐步达到建市条件。按照小城市建设的规模和标准,推进野三关镇和经济开发区同步建设,把野三关镇建设成为全省经济强镇和镇级市。按照经济发展布局,把溪丘湾、沿渡河、水布垭建设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中心镇。按照区位条件和产业特色,把茶店子、绿葱坡、大支坪、清太坪、金果坪建设成为各具优势的特色镇。加快发展新型社区和中心村。

三、以“提质扩容”为目标,提升中心村发展功能

按照“提早规划、定点建设、政策导向、吸引搬迁”的原则,突出抓好100个中心村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开,建成一批规划合理、设施完善、富有特色的示范中心村。将基础条件具有比较优势的中心村进行提质扩容,在强基础、抓配套、拓功能、上档次等方面下功夫,建设特色民居小区、农产品加工业小区、生产生活商贸小区,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产业兴旺、辐射力强的地域中心小集镇,达到建成新型小城镇的目标。

 

第三节   统筹城乡,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高城乡公用设施水平,改善城乡发展环境。加强城乡电网维护与改造,调整优化电源结构,保证城镇供电用电安全。建设野三关至巴东县城天然气管道支线,改善城镇用能结构。发展城乡公共交通,方便居民出行。加强城镇公用绿地、公共广场、公用停车场、步行系统和公交站台等配置。整治旧城区、旧居民小区,改善市容市貌。完善供排水系统,加强地下管网建设。集中配套建设地下公共管沟,统筹协调各类工程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城乡住房建设,科学有序地推进房地产市场发展。以“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突出抓好省、州新农村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以规划为龙头,因地制宜,科学布局,突出重点,丰富内涵,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以产业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精致农业、创意农业和城郊农业,推行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努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大力发展乡村工业和乡村旅游业,帮助农民增收致富。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五改三建两提高”为主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建设“宜居村庄”,改善村容村貌。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培育新型农民为着力点,全面提高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全面提高基层组织领导农村发展的能力,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城乡统筹为落脚点,引导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缩小城乡差别。

三、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着力点,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实现城乡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协调发展。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夯实基础教育基础,调整学校布局,形成高中阶段教育向中心城区集聚、农村初中向乡镇集聚、小学及幼儿教育向中心村集聚的学校建设布局。繁荣城乡文化事业发展,科学谋划城乡文化设施的合理布局,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统筹城乡卫生事业发展,完善社区、乡村卫生、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布局。以服务“三农”为轴心,建立起县、乡(镇)、村三级农村科技经济信息服务体系。以实现城乡比较充分就业为目标,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

 

第六章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大力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绿色消费、文明消费”的社会风尚,加强武陵山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机制,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到2020年,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节        突出重点,加大生态建设力度

 

一、加强保护,进一步培植生态优势

建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积极争取续建退耕还林工程,切实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的实施,实施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实施矿山植被恢复、中幼林抚育和低产林改造项目建设。申报建立神农溪国家自然保护区。开展巴东旅游景区、城市森林公园、骨干交通生态景观林、城镇绿化和新农村绿色家园建设。推进三峡、清江库区生态屏障区内植被恢复、消落带生态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启动石漠化治理项目。加大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进森林文化建设,抓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

二、适度开发,发展壮大林业产业

加快林业基地建设,包括干鲜果、木本药材、速生丰产林、油料林和茶叶五大基地。重视低产林改造,达到林业资源利用最大化。加强林业服务设施建设,建立林产品交易中心,更好地为林产品交易服务。建立林业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开展各种林业技术培训,培育精干的林业技术队伍,为林业产业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林业产业建设,到2015年,全县林农年人均林业收入达到1600元,林业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到2020年,年人均林业收入过2000元,林业产业体系结构合理,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  防治结合,切实保障水源和地质安全

 

一、优化集中治理,强化水污染防治

实施长江、清江流域次级河流治理,集中处理长江、清江两大干流及次级河流漂浮物,提高水环境容量,有效防治水污染,切实保障各流域、水源区的水资源安全。加大水污染整治力度,增加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提高工业废水处理率、排放达标率和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以及医疗废物废水处理率。着重实施三峡库区、清江库区城集镇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业污水治理、医疗废物废水处理及环境检测工程等水污染防治项目。逐步建立对两大库区移民的生态补偿机制。重点处理和防治城镇、农村的面源污染,形成以户收集、以村集中、以乡镇清运处理的一体化废物处理链。

二、监测预警预报,加强地质灾害治理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完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明确重点监测预警对象,完善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建立气象预报信息制作与发布系统,通过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电话传真或互联网及时发布气象监测预报信息。开展“长治”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重点实施沿渡河坡耕地改造示范区和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完成重点地质灾害点的综合治理。开展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污染物治理,开展基本农田土地整理、矿山废弃地复垦与低丘岗地改造。加强城镇环境保护及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积极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

 

第三节  有序开发,确保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优化结构,严格保护土地资源

加强基本农田保护,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保有量维持在4.9万公顷。依法加强土地利用的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基本建设用地,推进集约节约利用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增加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武陵山试验区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项目、城镇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提高建设用地保障科学发展的能力,鼓励新建企业入驻经济开发区。稳定农用地面积,优化各类农业用地结构,努力提高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和利用效益,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加大补充耕地力度。适度开发未利用地,增加耕地后备资源。

二、优化布局,节约利用水资源

优化临水产业布局,按环境容量定产业发展,优化沿江产业布局,使产业发展与环境容量相协调。加强水资源开发管理,科学制订流域开发规划,制止盲目、无序开发,促进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重视工业节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加强农业节水工作,全面推广节水灌溉制度和适合的灌水技术,特别加强大中型灌区节水灌溉制度、灌水技术推广、采用。加快城镇供水管网技术改造,减少输配水损失。逐步推广“两部制”水价,即定额内用水价较低、超定额用水分阶段大幅度加价的阶梯水价制度,减少浪费、控制用水。

三、合理开采,科学利用矿产资源

坚持资源“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采和有效保护”的原则,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要做到规模化开采、集约化经营,推动煤、铁、水泥用灰岩等矿产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与转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水平。加大地质勘探力度,特别是对煤炭、煤矸石、铁矿等主要矿产资源的勘探,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的保障程度。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重大科学项目攻关,争取在矿矿产资源采选冶工艺上取得重大创新和突破。

 

第四节  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全面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从生产和服务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淘汰高污染、高能耗、落后的工艺和技术,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对存在严重环境污染隐患的企业依法实行强制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生产清洁产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型工业。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减少废弃物的最终处置量。推进生活垃圾和污泥资源化利用,推广秸杆、农膜、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快建立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机制和框架,支持经济开发区引进环境无害化技术,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鼓励资源回收利用,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切实加强绿色教育。探索明晰环境产权,建立环境破坏补偿机制,促进循环经济建设。

 

第七章  社会事业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事业建设,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加快科教、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努力扩大城乡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确保社会安全和谐稳定。到2020年,实现整体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一节  促进就业与加强社会保障

 

一、完善促进城乡就业服务体系

坚持把促进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坚持“政府促进就业,市场引导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的就业方针,按照专业化、制度化、社会化的要求,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就业局势,完善失业预警机制,控制失业率。鼓励全民创业,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积极扶持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或自主创业,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开发公益性岗位,消除“零就业家庭”。加强职业介绍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大劳动监察维权执法力度,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努力实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覆盖。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落实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加快乡镇、社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探索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积极发展老年公寓,建立职工退管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城区和部分乡镇殡葬设施建设,推进殡葬制度改革。

三、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建立完善的住宅建设和供应体系,着重开发建设一批规划合理、质量优良、配套完善、环境优美、体现民族特色和风情的现代居住小区,提高房地产开发综合水平。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按照国家住房调控的宏观政策,以“住有所居”为目标,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以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商品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结合我县实际,加强对房地产开发引导,重点推进中低价位、中小户型普通商品住宅以及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到2020年,基本实现常住人口户均拥有(或租住)住房。

 

第二节   优先发展科教事业

 

一、努力提高科技贡献率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普培训工作,建立健全科技服务和科普示范体系,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攻克制约特色资源深度开发的关键性技术难题。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县。

二、切实加强基础教育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优化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实验室、图书馆、远程教育、信息化等建设,支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中办学水平,力争把县一中办成国家级示范学校,把县二中、三中办成省级示范高中。适时普及高中教育,争创国家教育强县。

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鼓励和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成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格局。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岗前实习等方式,促进学生提高道德素质、职业素质、技能素质。建设巴东县职教中心,整合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将县职中、农广校办成国家级职业教育品牌学校。

四、协调发展各类教育

协调发展学前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高度重视人的终身发展和学习需求,鼓励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与学习,进一步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特殊教育,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建立稳定的学前教育管理体系,鼓励、支持民办幼儿教育。

 

第三节   加强医疗卫生体制创新 

 

一、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新农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制定公立医院区域布局和结构调整规划。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的有效形式。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机制。积极促进非公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格局。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农村卫生,巩固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强化社区卫生服务,探索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应急体系,提高急救能力。支持县级医院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配套设施,改善乡镇生院业务条件。支持县妇幼保健院、卫生监督机构建设,完善神农溪片区医疗服务功能。加快全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以县级医院建设为重点,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使其达到标准化水平,完善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第四节  巩固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一、大力发展城乡文化事业

繁荣民族文化,打造“撒叶尔嗬”、“神农纤夫”等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广泛社会影响的文体艺术精品名片。打造以纤夫节和巴人发祥地祭拜为代表的大型节庆文体活动。推行经典剧目、歌曲创作工程,积极开展城乡群众文化体育培训、辅导、艺术下乡等服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创建“全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示范县”。支持巴东影视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旅游文化、演艺娱乐、民族民间文化展演等产业。推进惠民工程建设,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等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推进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等工程建设。发挥广播电影电视网的基础作用,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加强交流与管理,加强文化市场管理。

二、推动体育事业健康发展

加强县城及乡镇体育中心场馆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广泛开展群众体育运动,积极发展竞技体育,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各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各类体育社会团体的纽带作用和社区、乡镇、学校、企业的阵地作用,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参与体育运动的机制。

 

第五节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巩固扩大基层民主,规范政务、村务公开,加强社区建设和乡镇基层政权建设,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渠道。抓好“六五”普法工作,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创建良好的法治环境。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民兵预备役队伍建设,推进军民共建,深化“双拥”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落实安全责任制,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增强减灾防灾能力。亿元生产总值死亡人数控制在0.5以下。完善社会应急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创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改进和完善信访工作,确保社会安全和谐稳定。

 

第八章  体制创新与对外开放

 

以建立和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为主线,破除传统体制束缚,打破行政区划、行业界限,扩大要素配置范围,拓展资源整合空间,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切实增强市场经济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和开放合作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促进武陵山试验区巴东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第一节 创新区域合作模式,推进区域融合发展

 

一、借势发展、西融东接

以武陵山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为战略平台,将经济社会发展融入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三大区域板块,通过圈带互动、区域互动,扩大区域资源配置空间,实现科学发展、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巴东处于湖北长江经济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的核心节点和宜昌省域副中心的辐射带动区,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加速融入试验区和宜昌省域副中心,实现“西融东接”,促进县域经济社会新一轮大发展。

二、主动作为、拓展空间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打造对外开放平台,拓展对外开放领域,强化对外开放措施,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加大与武陵山试验区区域内各县市的合作力度,健全合作机制,抓好区域内交通、通讯、网络、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夯实合作基础,扩大合作领域。深化产业、科技、金融等领域全方位对接,积极创造融入接轨条件,开创巴东县与周边地区合作互动、共建共荣、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三、旅游先导、全面推进

巴东旅游东联宜昌、西接重庆、北联神农架、南接恩施清江土苗风情旅游区,是湖北一江两山核心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陵山试验区建设为契机,立足建设三峡咽喉的地理地标、巴楚文化渗透融合的文化地标、水陆畅达的交通地标、纤夫文化旅游区的旅游地标,依托长江航线、清江水道、高速和铁路四大轴线,主动出击,融入“一江两山”和恩施州生态旅游圈大格局,重点搞好与宜昌、重庆和恩施州等区域联合,构建三峡旅游、清江旅游、恩施旅游等利益共同体。

 

第二节  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建立促进产业转型的自主创新机制

在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的同时,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建立由企业主导的产业创新体系,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合作研发,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和技术在产业内的共享,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实现创新驱动产业集聚发展。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建立健全以政府为引导、以金融机构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体系。创新财政投入体制,加大各级财政对试验区的投资、转移支付、贷款贴息的力度。创新金融制度,逐步加大金融企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摸索创立民间小额贷款公司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式。创新投融资方式,按照谁开发、谁投资、谁保护、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经济成分投资基础设施、园区建设和产业开发。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实施核准或备案制,正确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创新生态环保投入体制,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三、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繁荣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强化农村发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及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村经济的工作新模式,带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市场,提供产权交易平台,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放开搞活农村经济。适度扩大土地经营权流转规模,帮助农民增加土地经营性收入。

 

第三节 创新对外开放思路,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打造对外开放平台

集聚各种要素,使我县经济开发区成为吸引外来投资的“磁石”和产业投向的“目的地”,全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实施放开搞活政策,最大限度地给予经济开发区决策、用人、资金管理的自主权。健全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探索实施工资绩效挂钩政策措施,激发活力,加快经济开发区建设。完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促进经济开发区扩大对外开放规模和领域。

二、拓展对外开放领域

围绕农产品加工、水电、矿产、旅游、建材等优势产业,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企业招商的主体作用,引进资本和项目。重点推介一批节能环保产业,以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旅游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采取登门招商、以情招商、会展招商、以商招商方式,加大引资力度。积极扩大金融、保险、通讯等服务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三、强化对外开放举措

改善对外开放软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和规范各项行政性收费,积极推行和完善“一站式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落实鼓励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始终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提高政府公信力。建立招商引资和项目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对招商效果的考核,严格奖惩。加强项目建设服务和管理,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严格实施企业投资退出机制。

 

第九章  保障规划实施

 

第一节        设立领导机构 加强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巴东县武陵山试验区建设领导小组,负责试验区开放开发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发改局承担日常事务性工作。将上述专门机构的人员、办公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保障机构正常运转。

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主持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落实情况,做出相应的工作部署。县直有关部门、乡镇要结合各自职能,落实规划实施的具体责任。依据本规划的要求,制定本部门支持巴东县武陵山试验区开放开发的具体政策措施,在有关专项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并做好组织协调工作。

 

第二节        加强沟通合作 形成强大合力

 

建立与国家、省、州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及金融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推进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特别加强同上级发改、财政、税务、交通、住建、国土、旅游、水利、环保等部门的联系,建立汇报沟通机制,争取获得上级更多政策、资金支持,降低本级配套资金比例,减轻县级财政的压力。

积极营造有利于开放、开发和合作的良好氛围,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与周边县市、长江沿线、沿海发达地区在更宽领域开展深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互融共享式发展。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和“616”工程实施力度。武陵山区内成员,要抱团发展,共同争取大项目,开展交通、产业、环境等方面的合作与建设。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级相应层面的武陵山区领导机构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商讨有关合作事宜。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推动武陵山试验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第三节  完善政策配套 集聚要素支持

 

完善与规划相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合理配置政府公共资源,引导各类社会资源流向,为规划有效实施提供有力的要素保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社会投资向规划实施的关键领域聚集。以培养人才作为加快发展之基,以用好人才作为加快发展之本,以吸引人才作为加快发展之策。加快建设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农村适用人才为主体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健全人才资源开发、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软环境,吸引、交流和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加快巴东武陵山试验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建立可持续的科学用地机制,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保障发展用地,允许适时依法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强土地资源配置管理,对经济开发区工业用地可执行《湖北省优先供地目录》的优惠政策,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吸引企业集聚发展。在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时,适度向特色农业、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等方面项目倾斜。强调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引导工业、人口、住宅集中发展。探索电力资源就地转化增值途径,争取符合国家规定准入条件的工业企业纳入直接交易试点,降低工业用电成本。

 

第四节   强化项目带动 提升实施效益

 

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取向,加强与国家、省、州相关部门的衔接,按照“策划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实施一批”的思路,建立形成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项目培育机制,扩大和优化项目储备,形成“储备充实、申报及时、实施有效、适时调整、无绩退出”的项目动态管理体系。

强化项目管理和服务,实行“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牵头、一个专班运作、一抓到底”的“四个一”的重点项目协调督办服务机制,全面落实项目责任制。建立健全项目咨询评估制度、政府投资项目决策追究制度、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综合协调,坚持重大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各职能部门要主动靠前服务,对重点项目特事特办,建立重点项目手续审批的“绿色通道”。保证土地、资金、环境容量等资源优先向重点项目倾斜,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第五节  优化工作机制  保障规划实施

 

按照规划提出的目标要求,制定年度执行计划和专项规划,分解到各乡镇、各部门贯彻落实,将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纳入各乡镇经济社会发展考核和县直部门绩效考核。健全政府与公众沟通机制,广泛开展规划的宣传和解读,让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深入人心,使实施规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建立健全规划评价制度、实施报告制度、实施中期评估制度和规划调整制度。将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开,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建立社会综合评价体系,接受全县人民的综合评议,主动接受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