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 www.alt56.com:中铝:“最亏钱”央企脱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02:15

中铝:“最亏钱”央企脱险

http://www.eastmoney.com/2012年01月10日 01:29曹开虎第一财经日报 手机免费访问 eastmoney.cn|字体:大中小|我有话说 查看评论(0)

  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活”了过来。

  作为中国最大的电解铝生产企业、曾经的盈利大户,金融危机之后中铝居然到了要力保生存的地步。这句话,来自于中铝总经理熊维平。

  • 主力资金流入个股(01/10) 某些股割肉出逃肯定后悔
  • 突发暴涨很可能不期而至 股民福音:套牢股票有救了!

  “最亏钱”的央企中铝,随后找到了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其内部,一场全方位的深入改革持续了2~3年。现在,中铝逐渐走出了阴霾。熊维平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中铝旗下7家实施运营转型的企业仅靠完成第一阶段推进工作就发现短期收益3.2亿元、长期收益6亿元潜力;通过强化基础管理,2009年8月,中铝结束连续12个月的月度亏损,2010年扭亏为盈,实现经营性利润28亿元,2011年前10个月,已经实现了30多亿元的经营性利润。

  到了要力保生存的地步

  熊维平至今都难以忘记他“临危受命”的第一天——2009年2月27日,在办公室翻看中铝2009年1月份的业绩报表,上面显示亏损了18个亿。那简直是中铝的“耻辱”,这在中铝历史上从未有过。更为触目惊心的是,之后的每个月,中铝都爆出惊人的亏损额。

  回头看,2006年和2007年,中铝公司每年盈利200多亿元,是央企排名前十的盈利大户,年收益增长率在央企中排名第一。但自2008年9月开始,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中铝业绩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和2009年,中铝氧化铝压产,电解铝停产,干部员工降薪,企业面临生存危机。2009年中铝以72.5亿元的亏损额,成为当年“最亏钱”的央企。

  “如果我们强调是金融危机等客观原因,我们也许还可以稀里糊涂走大半年,但不是这样的,整个铝行业的结构都变了,2004年以前,中铝垄断全国氧化铝市场,现在中铝只有30%的市场份额。”熊维平很清楚当时中铝的竞争力。

  因为竞争激烈,成本对于电解铝企业至关重要。但是中铝的电解铝成本在行业中一直居高不下,远高于民营电解铝企业。“我们干什么都引进设备,价格非常高,折旧也高,再加上人多、机构多、官多、管理费用高,这些一加上去,成本就比别人高了。”这也几乎成为许多央企的通病。

  面对危机,熊维平和中铝的管理层对深层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表面上看,中铝公司遇到的巨大困难和亏损是由金融危机、行业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等外因造成的,但究其根源,是自身产业结构不适应经济波动和激烈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内部存在管理粗放、浪费严重等基础管理问题所致。

  靠管理创新实现改革

  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熊维平开始着手进行改革——经过讨论,中铝首先将自身定位为打造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目标是5到10年进入世界五大矿业公司之列。

  从2009年开始,中铝上下通过主动与先进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标,查找短板,围绕生产方式由高消耗高排放型向低碳环保型转变,产业结构由单一铝业向多金属矿业转变,业务布局由注重国内发展向注重海外发展转变,管控模式由业务操作型向战略管控型转变,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变革在公司全面展开,拉开了公司战略转型的序幕。

  对一个拥有20多万员工的央企进行转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战略转型要靠卓越的运营来提供支撑,“没有卓越的运营,战略转型难以实现。”熊维平说。

  他说:“中铝的战略转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完成战略转型,关键在于人的状态、动力和活力。要靠管理改革创新来实现,来解决中铝公司的企业普遍存在的三个‘两多(高)一低’的问题,即人多、管理人员多,人均劳动生产率低;管理机构多、层次多,经营效率低;成本高、费用高,盈利水平低。”

  为了快速提升管理水平,中铝公司对其部分下属企业运营状况进行了系统诊断。“诊断结果既在意料之中但也令人吃惊。”中铝一位管理层告诉本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在稳定和优化关键参数、降低能耗和单耗等方面的差距和加强基础管理的改善潜力。”

  变革并非一风帆顺,而且试行之初遇到了很大阻力。对于这种管理变革和运营转型,分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一开始并不愿意接受。“前几年,搞什么事就跟一阵风似的,过了很快就没了。”中铝山西铝厂下属一位厂长告诉本报。中铝下属华泽铝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冀树军接受本报采访时说,以前公司也试图做一些管理方面变革,但是最后收效甚微。

  但是当子公司看到变革带来的效益之后,开始逐渐接受。冀树军也读过一些管理学课程,“基本上都是单独的模块,没有系统性的,以前管理最规范的就是财务,麦肯锡过来之后,有了一个规范的模式。”

  华泽铝电有限公司旗下一位电解厂厂长告诉本报:“作为一名厂长,过去到现场希望尽量少发现问题,一有问题就批评下属,因为发现问题觉得没面子,觉得是自己管理得不好,但是通过运营转型,发现问题就成了发现机遇。”

  他的确通过这种心态解决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曾经令电解工一筹莫展的“壳头包”(电解铝槽设备上的一种物体)比以往显著减少了70%。“运用新的思路,通过现场考察,展开头脑风暴,与兄弟企业沟通,向专家请教,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