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的街角日剧百度云:初中初二八年级上科版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下载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51:31

第七节  神奇的“眼睛”
课题
神奇的眼睛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过程与
方法
1、  通过对光学仪器的介绍,认识物理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科技方面的应用。增强对物理的热爱。
2、  通过介绍显微镜、望远镜的发展和功能的增强,认识科技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科技的持续性发展将加深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激发对科学和技术的热爱。
重点
了解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用途
难点
照相机、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放大镜
显微镜
望远镜
幻灯机
照相机
人眼能看清0.1毫米的物体,再小就看不清了怎么办?
放大镜是凸透镜,焦距很小。成像特点?
课件演示成像原理学生解释
学生回答构造
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小的物体能看到了,远处的物体怎么看到?
介绍各种望远镜有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有的是一凸 一凹。
也是凸透镜,成像特点?
简单解释幻灯机使用方法。
有两部分相当光学仪器?
成像特点?
应用:拍近景,像距变大。拍远景,像距变小。
用放大镜或显微镜。
放大正立虚象成像原理解释
有目镜和物镜
简单了解成像特点和成像原理
望远镜
简单了解
倒立放大实象
镜头相当凸透镜,胶片相当光屏。
倒立缩小实象。
掌握应用,怎样调节像距。
第五节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课题
凸透镜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过程与
方法
能从所学的物理知识中联系到现实生活的物品,如近视镜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能力
重点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及三条特殊光线
难点
三条特殊光线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课件演示
课件展示和板书做图
课件演示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并板书
光通过玻璃会发生折射,实物传阅展示凸透镜和凹透镜,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几个凸透镜,提问学生共同点
得出凸透镜概念
提问凸透镜成像原理
给出凸透镜有关的几个概念
学生观察后提问
解释过光心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焦点,入射光线过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
课件展示几个凹透镜,提问学生共同点
得出凹透镜概念
提问凹透镜成像原理
结合凸透镜给出凹透镜的几个相关概念
结合凸透镜讲解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解释过光心的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方向不变,入射光线平行主光轴折射光线过对方焦点,入射光线过对方焦点折射光线平行主光轴
练习作图
初步认识
回答共同点:中间厚边缘薄
光的折射
理解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的含义
回答
观察理解记忆会作图
回答共同点:中间薄边缘厚
光的折射
加深理解光心,焦点,焦距,主光轴的含义
理解记忆会作图
练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课题
凸透镜成像实验
课型
实验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
方法
1、  初步学习根据探究目的制定探究计划和选择实验需要的器材
2、  通过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重点
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
通过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意义、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实验室要求
介绍仪器
实验探究
仪器摆放
进行实验
找焦点的两个方法
实验之后要求学生能总结第三个找焦点的方法
光具座、凸透镜及其焦距、蜡烛、光屏。
观察像的大小、实象还是虚象、像距及物距、正立还是倒立。解释像距与物距。
蜡烛凸透镜光屏顺次放好,调三心同一高度,为使在光屏中心有清晰像。
指导实验,会看实象和虚象,要求学生整理处理数据。
平行光入射;点光源放焦点。
观察并记录
1、  物距小于焦距
2、  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3、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4、  物体在二倍焦距处
5、  物体在一倍焦距处
观察像的大小,正立倒立,实象虚象,物距像距。
根据要求记录好数据。
课题
凸透镜成像规律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由上节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基本规律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对数据的初步分析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培养对探究结果进行交流、评价的能力
重点
得出实验结论
难点
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处理上节实验数据
课件演示实验
物距小于焦距时
得到正立放大虚象,像距大于物距.
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
得到倒立放大实象,像距大于物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
得到倒立缩小食相,像距小于物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
得到等大倒立实象,物距等于像距.
物体在一倍焦距处?
学生发现和总结规律
板书规律,找到记忆方法。
一倍焦距是实象和虚象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像大小的分界点。
给出数据和结论
给出数据和结论
给出数据和结论
给出数据和结论
不成像.
发现1、虚象在透镜同侧,实象异侧。2、像距变大。3、像距大于物距,成放大像;像距小于物距成缩小像;像距等于物距成等大像。4、一倍焦距之内,物距变大像距变大;一倍焦距之外,物距变大像距变小。5、物距在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在二倍焦距之外;物距在二倍焦距之外时,像距早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
第六节  眼睛与视力矫正
课题
眼睛与视力矫正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了解眼睛的简单构造和眼睛看物体的基本原理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模拟,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跟他人交流与合作饿意识和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培养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
重点
了解眼睛结构,知道如何保护和矫正视力,以及用实验解决问题.
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视力的矫正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怎样看见物体
本节课学习眼睛
提问:对于眼睛的构造你了解那些?
根据课件图片评价补充眼睛的构造。
其中有两部分相当物理元件?
在视网膜上的成像特点?
物体在哪?
人眼为什么能看到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呢?像距不变物距改变了为什么?
评价补充,课件图片给出看远处和近处的物体。
正常人眼能自动调节焦距,而有些人不注意用眼卫生。
正常人眼,成像在视网膜上。
近视眼呢?
怎样矫正?学生提出办法,评价补充。
远视眼成像在哪?
由近视眼,学生想矫正办法
书上练习补充,正常眼、近视眼、远视眼模型。近视眼远视眼带什么镜。
信息窗内容:给出焦距会算度数,给出度数会算焦距。
光和眼睛
回答
晶状体相当凸透镜,视网膜相当光屏。
倒立缩小实象
二倍焦距之外。
思考回答:晶状体能自动调节焦距。
由正常人眼得出成像在视网膜前。
带凹透镜,视网膜提前,治疗恢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
视网膜后。
带凸透镜,视网膜移后,治疗恢复晶状体的调节能力。
课题
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在常见的力现象中,知道哪些力是弹力;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2、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过程与
方法
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实际过程,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爱动手实验的情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勇于和善于发现问题的意识,养成爱护仪器和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习惯。
重点
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过程,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难点
准确读出力的大小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课件观察图片
谁受力
施力物体?
为什么会产生力
引出弹力
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课件给出4张图片,判断哪些是弹力。
总结评价
得出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都是弹力。
利用弹力制成弹簧测力计,展示。
拉力大的时候发现?
得出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课件引导使用方法。1、量程2、分度值3、调零4、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
测物体前最好拉动几次,为什么?
演示弹簧测力计测力
展示其它特殊弹簧测力计:圆盘测力计和圆筒测力计。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两手的拉力和示数一样。
应用:挂锁的工作原理
人受力
分析施力物体
发生形变
分析判断回答原因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伸长越长
观察弹簧测力计,说出它的量程分度值,调零。
减小摩擦。
练习读数
1、感受1N和5N的力。2、拉断一根头发的力。3、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拉,观察示数。4、挂上物体,静止读数。5匀速上升的拉力。6、水平拉物体时的示数。
课题
来自地球的力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通过实验探究,了解物体所受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2) 知道g=9.8N/kg及其物理意义
(3) 知道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及重垂线的广泛应用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实验中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信息共享的探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谨的学习风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
探究重力的大小和质量的关系
难点
重力的方向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课件引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苹果和其他物体失去支撑后落向地面,而不是向上运动?
演示实验—斜抛小石块
问:(1)小石块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2)由石块下落时的运动方向,你能判断出石块受力的方向吗? 启发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
引出重力概念
由概念分析重力三要素             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演示重垂线
作用点:重心
大小:
给出质量概念
探究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可发现:
G/m=g
g=9.8N/k g
g的物理意义
不同地方的g值不同
利用重力公式进行计算
介绍物体的重心,作用点为物体的重心
演示:规则几何形状的物体重心和不规则物体重心
规则物体的重心为几何重心
找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方法
得到重力概念
思考
练习各物体受重力的方向
掌握质量概念单位,知道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
用弹簧秤测量各物体的重力
理解公式,应用公式做练习,计算要求已知、求、解、答
课题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经历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过程与
方法
1、  通过实验感受力的作用
2、  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身边物体多做些小实验,亲身体验、感受探究过程。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和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
从物理想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规律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课件
演示实验
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力的图片
实验演示排斥力及摩擦起电的吸引力
提问:共同之处?
到底什么是力呢?总结刚才看到的力的动作
说明力是一种作用。
解释只有一个物体时没有力,得出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从力的定义中找出产生力的条件
两个物体有区别吗?
得出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解释不接触的物体也可以产生力。
让学生根据身边物体感受力。
感受?
说明?
强调说明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举例:滑旱冰推墙时后退。
举例:马拉车,书放桌上
力可以产生哪些效果?
演示压球
演示扔球
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课后作业题做练习。
观察共同点
回答:有力。
推、拉、提、压、吸引、排斥
两个物体及作用
一个施加力一个接受力
感受手压桌子、手拉笔袋、手拉皮晋
手也被压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释原因。
解释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回答:发生形变
回答: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课题
力学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力的基础知识、作图、实验,及各种类型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光力的作图与实验
难点
力学实验。
课题
力学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力的基础知识、作图、实验,及各种类型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光力的作图与实验
难点
力学实验。
一.   填空题
1.力是      对     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或改变物体的          ,力不能离开    而存在。
2.马拉车时,马和车之间发生了力的       ,此时马是     物体,车是      物体,同时车也拉马,所以车也是      物体。
3.两个物体,不管接触不接触,只有发生了         ,就一定有力。
4.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     ,在实验室中常用        来测量力的大小的。
5.重力是由于      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大小与      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        ,重力的作用点在物体的     上。
6.力的      、       、       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
7.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所受重力大小是        牛顿。
8.抛出的小球,如果不计空气的阻力,则小球受到    力的作用,此力的方向总是        ,施力物体是        。
9.重锤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       的性质制成的,用它可以检查墙壁是否         。
10.使用弹簧秤前首先要看清它的       ,否则会损坏弹簧秤。
11.悬挂着的静止的电灯,它受到    和    的作用,它们的施力物体分别是     和   。牛;D.不能比较。
二.   选择题
1.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B.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C.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一定不受力;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的,同时消失的。
2.比较5千克和49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千克=49牛;B.5千克 49牛;C.5千克 49牛;D.不能比较。
3.下列情况用力大约是1牛的是(     )
A.托起一个气球;B.拿起两个鸡蛋;C.提起一桶水;D.拉开四根弹簧的拉力器。
4.一小孩用30牛的力拉一大人,大人未被拉动,那么大人拉小孩的力是(  )
A.      0;B.小于30牛;C.大于30牛;D.等于30牛。
5.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重力是质量的一种习惯说法,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物理量;B.重锤线总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一定是垂直于地面的;C.物体向上抛出时,上升过程中重力增大,下降过程中重力减小;D.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6.小球沿斜面向下滚动,小球受到的重力方向是(     )
A. 垂直斜面向下;B.沿斜面向下;C.竖直向下;D.以上都正确。
6.小球沿斜面向下滚动,小球受到的重力方向是(     )
垂直斜面向下;B.沿斜面向下;C.竖直向下;D.以上都正确。
7.当跳高运动员腾空时(     )
A. 不在受力作用;B.受到向上的冲力作用;C.只受重力的作用;D.以上说法都正确。
8.甲、乙两个物体的重力之比是2:1,甲的质量是60千克,则乙物体的质量和重力分别是(   )
A.      30千克、294牛; B.  297牛、297千克; C.  30千克、30牛;D.120千克、1176牛。
9.下列措施中,为了减小摩擦的是(      )
A. 皮带转动中把皮带绷紧些;B.下雪后往马路上撒炉渣 C.鞋底花纹尽量做得粗糙些D.在地上拖重物时在其下面垫上原木
10.自行车刹车时,手控刹把越紧,车轮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大,这是因为(   )
A.增大了接触面积  B.增大了拉力C. 增大了压力  D. 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三.   做图题
1.质量为4千克的物体,所受重力        2.重为3牛的物体在斜面上所
的示意图。                             受重力的示意图。
课题
摩擦力
课型
新科学探究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
方法
经历探究过程,体验如何就探究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课件展示几双不同鞋底的鞋,如果登山,选哪双?
探究实验
增大和减小摩擦
引课问题
进入本课摩擦力
提问:生活中的摩擦力的现象
给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演示:手中的纸,是不是滑动摩擦立?
滑动摩擦力与谁有关呢?
本节课只探究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的关系
学生设计实验
由学生的设计做出评价和补充,强调控制变量法
板书表格
总结
生活中怎样增大有益摩擦怎样减小有害的摩擦
评价:增大摩擦的方法,减小摩擦的方法,从接触面粗糙程度及压力大小着手,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可以减小摩擦。
猜想回答
粉笔字、人走路、弓与弦等
由概念判断滑动摩擦力需要的条件
判断
学生猜想
可能与粗糙程度、运动方向、压力大小、速度、接触面积、力的大小,力的作用点有关
学生设计:用弹簧秤拉物体,分别在棉布上,毛巾上。加大物体质量再实验。
由实验计划设计出表格
实验记录数据
给出结论
举例
总结出增大或减小摩擦从哪两方面入手?
课题
怎样描述力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了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 能用物理方法描述力
过程与
方法
1. 能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因素有关
2. 会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用实验来寻找规律的物理思想
重点
力的三要素
难点
力的示意图两种画法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
2.力的方向
3. 力的作用点
力的图示
通过上节课学习,大家都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可是力的作用效果由什么影响的呢?
大家请看,一把塑料尺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同学们想一下,这把塑料尺发生形变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对,想想看还有那些例子可以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大小有关?
学生进行探究
同样一根弹簧,为什么有时会伸张,有时又缩短呢?
还有这样的例子吗?用力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也不同的?
塑料尺受到力的作用时会发生形变,除了与力的大小有关,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开门时,用力的点不同,有时费力,有时省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综上: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一个物体受到力,我们怎样把它在纸上表示出来呢?
具体画图演示
一个物体受到水平向右的推力
课件展示练习题
作业
书后习题1、2
可能与力的大小有关,力越大,塑料尺弯曲得越厉害
用力压弹簧,力越大,弹簧被压的越紧
力越大,球飞的越远
用力压气球,力越大,球变形越大。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有时拉,有时压呀。
用力方向不同。
开门,往里拉就关,往外推就开。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可能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系
画图图中应体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学生做图示练习。
课题
二力合成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的合成情况。
过程与
方法
(1)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2)学会用观察的方法,进行学习。
(3) 能积极主动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       通过试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求知欲。
(3)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情况。
难点
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观察书中的帆船,知道为什么用许多帆吗?
知道书中的蚂蚁这个图表达的意思吗?
给出合力和分力的定义。
猜想: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有什么规律呢?
实验探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规律。
实验
练习:
(1)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8N和3N,那么他们的合力最小是(    )A.11N    B.8N  C.5N     D.3N
(2)弹簧测力计下挂有重15N的物体,当用手竖直向上托住这个物体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10N,则手对物体向上的力大小是(    )A.10NB.5NC.15N     D.20N
(3)有两个力,分别为8N和3N ,则合力可能为(      )A.11N   B.4N    C.3N   D.5N
创设问题情境:你能回答吗?
引导学生正确回答
教师做适当的补充、完善。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实验方法:
(1)       钩码法—书中方法
(2)       弹簧测力计法
(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拉动橡皮筋)
设  疑
思考后回答
积极踊跃回答、相互交流、补充。
让学生猜想。
设计、补充。
学生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
记录数据,得出结论。
F=F1+F2
F=F1-F2
回答、交流、补充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观点。
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观点、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循序渐进、使学生自己得到合力的定义。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动脑猜想
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乐趣,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掌握学习物理的一种方法。
注重方法的多样性(多法归一)
检验学生的认知情况、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课题
惯性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理解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2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大量事实认识惯性,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强化科学、技术、社会的要求
重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
难点
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先演示惯性球、钢笔套下抽纸条等实验
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
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分析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从四方面结实惯性。1、什么静止什么时候做匀速直线运动2、惯性是性质是属性,不随外界变化3、惯性不是力,说物体具有惯性4、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会用惯性解释现象。
解释打棋子实验和弹飞木版实验。
反复练习利用惯性解释现象的方法。
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演示打飞棋子、弹走木版
惯性定律有条件,惯性无条件。
理解
解释此类问题的关键1、研究对象具有惯性。2、原来的状态3、外界变化时,研究对象仍保持原原状态4、结论
自己能解释刹车及车启动问题,熟练运用惯性概念解释现象,
课题
惯性习题
课型
惯性习题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理解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
方法
利用惯性解释现象,并了解利用惯性及防止惯性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将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实践当中
重点
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
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1、飞机不是在飞到目标的正上方时投弹,而是要      投弹才能命中目标,为什么?
在地球跳起后为什么回原地?匀速行驶的火车上为什么回原地?
2、子弹从枪口射出后,它能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   ) A、子弹受到火药燃气的推力。B、子弹受到了惯力的作用。C、子弹有惯性。D、子弹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3、下列关于物体惯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没有惯性,运动的物体有惯性。B、不受力的物体有惯性,受力的物体没有惯性。C、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有惯性,运动状态变化时没有惯性D、任何物体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有惯性。
解释书上斧头松动问题,拍打衣服灰尘问题,抖落雨伞水珠问题。
完成课后习题。反复练习惯性解释现象问题。
根据惯性解释现象
练习惯性应用,强调惯性是属性。
强调惯性不是力是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利用惯性解释
解释安全带的作用,知道交通事故和惯性有关,所以要限制车速。
课题
力的平衡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  对于平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2、  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程与
方法
1、  在探究实验中处理实验数据,并从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中认识二力平衡的条件,知道状态变化的原因。
2、  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分析平衡态的受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由验证二力平衡条件培养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难点
学生认知结构中建立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引课
录像片段
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匀速步行的学生、静止在地面上的汽车
提出问题:上述物体保持静止状态和做匀速直线运动是否受到外力?请你再举出几个静止和做匀速直线的物体,分析它们受到的力。
由上面学生举出的例子定义平衡状态。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效果互相平衡,或者说几个力互相平衡。
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介绍实验仪器: 用细线系住木板上的任意两个孔,细线的两端跨过桌边的滑轮各悬挂一个相同质量的钩码。
对于学生的设计给出评价和补充,学生理解实验步骤。
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自己得出结论。最后归纳二力平衡的条件。
练习课件图片:静止的电灯,放在桌面上的书本,在平直道路是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匀速下降的降落伞。
举例生活中常见的静止现象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现象,分析受力。
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木板是否静止?木板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把木板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木板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钩码,木板还能静止吗?任选其它两个孔重复上述实验。
课题
力与运动习题
课型
习题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对于平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程与
方法
用知识框架对此章进行整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学会学习方法,对课堂上不理解的知识全部解决。
重点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难点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框架复习
平衡状态的运动
非平衡状态的运动
平衡态或非平衡态
练习
受力分析
解释问题
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
处于什么状态
受什么力?
强调平衡力也可能是多个力。
二力平衡条件
与一对相互作用的力的区别
受平衡力时合力?
不受力,合力?
反之成立
合力不为零时,
求合力方法
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对匀速行驶的汽车进行受力分析
放在水平面的物体受力分析。斜面,压到墙上,绳拉物体各个情况分析
测重力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重力?
测摩擦力时,为什么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摩擦力?
用2牛的力推物体物体不动,受摩擦力多大?匀速直线运动多大?匀速向上多大?匀速向下多大?
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
平衡状态
平衡力
四条
不同物体


受平衡力
处于非平衡态
做变速运动
同向相加,反向相减。
会受力分析
会解释
始终2牛不变,因为平衡态,受平衡力。
课题
力与运动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掌握力与运动的基础知识、作图、实验,及各种平衡状态类型题。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平衡状态与平衡力
难点
惯性解释现象、二力平衡应用
初二物理复习题(力和运动)
【基础知识】
1、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                     或                      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                              定律。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原来静止的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将                 ,原来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力时将
基础之上加以科学的_________而得出的定律,无法用实验来验证。
2、物体保持                     的性质叫做惯性。汽车关闭发动机后,由于         ,仍能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继续前进。但最终要停下来,是因为汽车受到地面的           作用。
3、物体在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彼此              ;两个力彼此平衡,必须满足的条件是⑴这两个力一定是作用在        物体上,⑵这两个力 的大小是      ,⑶这两个力的方向是         ,⑷这两个力一定作用在                  。二力平衡时合力为         。
4、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的书,受到       力和        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关系是    的,这两个力的合力是         。
5、  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与F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1)如果F1与F2同向,则F合=_ ______,方向_______;(2)如果F1与F2反向,则F合=________,方向_________。
6、  【知识的应用】
1、子弹从枪膛中射出后,虽然不再受到火药的推力,但是仍然向前运动,这是因为子弹的          ;子弹射出后做曲线运动,最终要落到地面上,这是因为子弹         。
2、由于惯性,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会             。汽车突然向右拐弯时,乘客会       。
3、沿水平地面匀速向右移动质量为10kg的木箱时,木箱受到29.4N的阻力,则他受到的水平拉力是     他所受的合力为        N 。
4、重50N的物体,受到10N水平的向右的拉力,在水平面上作匀速直线运动,不拉力突然撤削时,此物体由于           继续向前运动,此时它受到的摩擦力为      N。用手握住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停在空中不动,则瓶子除受重力和压力作用外,还受到         力作用,此力大小为           N。
F
5、用350N的力推一个静止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但没有推动,那么此木箱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__350N(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如果在水平地面上用350N的力推一个木箱匀速直线前进,那么木箱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__350N(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6、在右图中,物体A的质量是1.5kg,在水平推力F的作用下沿着墙壁匀速下滑,则物体受到的摩擦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大小是________N,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_。物体A给墙壁的摩擦力大小为______,方向是_________。
7、起重机吊着1000N的货物静止在空中,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是     N,货物以0.2m/s的速度匀速上升时,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是        N;如果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大于这个数字,货物上升的速度将        ,当货物以   0.4m/s的速度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货物的拉力是        N。
8.一个正在运动的物体,若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外力全部消失,则物体将--------(      )
A、慢慢停下来;     B、立即停下;    C、作匀速直线运动。
9.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B、力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力的改变物体位置的原因;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0.踢出的足球仍能在草地上滚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会慢慢停下来,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人站在行驶的汽车上,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人会向_____________倒。这是因为人原来是______________的,刹车时由于脚和车厢地板间有______________,脚的底部随车一起_____________;而人的上身由于______________,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____状态,所以出现上述现象。
12、重为10N的小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均为2N,试求出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13、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的力与水向前推手和脚的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条直线上,因此(   )
A、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B、它们不是一对平衡力
C、它们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  D、以上说法都是错的是(    )
14、下面各图中,所画的两个力彼此平衡的
F1=3N
F2=3N
A
F1=3N
F2=3N
B
F1=3N
F2=3N
C
F1=3N
F2=3N
D
15、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可以断定下列几种情况中物体一定是受到平衡力的作用的是(   )
A、物体在空中自由下落  B、火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运动
C、将石块沿斜向上方向抛出 D、电梯从静止状态加速上升
16、一个气球在空中受到1000N的浮力时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若在气球下悬挂一个10kg的物体,气球则沿竖直方向匀速下降,设气球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受到的向上的浮力和空气的阻力大小均不变,(g取10N/kg),则下面判断错误的是(            )
A、球上升时受到的合力比下降时受到的合力大;
B、气球自身的重力是950N;
C、气球上升和下降时受到的阻力均是50N;
D、气球在下降过程中运动状态一直在改变。
17、下面关于力和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受力的作用,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C、汽车加速时,受到的合力一定不为零;
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也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18.一个人站在一辆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当他竖直向上跳起,落下时,他将落在(       )
A、原处;    B、前面;     C、后面;     D、不能确定。
课题
力与运动
课型
复习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对于平衡态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认识平衡力的概念。
认识到在平衡力作用下,物体也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过程与
方法
通过基本知识框架掌握基础知识,通过练习卷灵活运用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解决以前所有没掌握的知识,提高自己,学会学习方法
重点
平衡状态与平衡力
难点
惯性解释现象、二力平衡应用
一、选择题
1、下列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的是( )
A.汽车启动时,从静止变为运动
B.在竖直方向上匀速上升的气球
C.在草地上滚动的足球
D.汽车在盘山公路上匀速行驶
2、用绳子系住水桶,手握绳子从井中提水,手受到向下的拉力,此拉力的施力物体是(   )
A.地球 B.水桶 C.绳子 D.手
3、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力为1000牛,其中一个力的大小为400牛,则另一个力的大小(   )
A.一定是600牛  B.可能等于600牛
C.可能等于1400牛
D.可能大于1400牛
4、当物体只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
A.物体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物体一定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要发生变化
D.物体有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有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放在水平桌面上的静止物体,它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    )
A.重力和物体对桌面的压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C.重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D.重力和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
6、抛出去的圆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受力情况是(   )
A.只受重力和支持力
B.只受重力、支持力和抛力
C.只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
D.只受重力和惯性
7、关于惯性,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B.射出的子弹离开枪口后,仍然继续高速前进,是因为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
C.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仍能继续前进是由于汽车的惯性大于它受到的阻力。
D.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二、填空题
9、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抛出后小球继续向上运动,这是因为小球     ,在向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速度逐渐变小,然后下落。这是因为小球受到              的作用,而           运动状态。
10、有两个力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当两个力同方向时,合力是22牛;当两个力反方向时,合力是6牛,则这两个力各是      牛和      牛。
11、跳伞运动员从高空下落,开始速度不断增大,他受到的阻力              重力,后来运动员匀速下降,他受到的阻力
重力。(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2、如图2所示,弹簧秤的量程是           牛,最小刻度是           牛,物体A重              牛。
三、作图与实验题
13、物体A重30牛,用力的示意图法表示出物体A受到的重力。
14、如所示,某人研究木块在水平桌面上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的实验。
(1)此实验的实验原理是:            。
(2)实验注意事项:
a:                       b:                       因为只有这样,木块在水平方向上的力才可以看成是      ,这样测出              上的示数,就知道了摩擦力的                。
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不同论点,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基本思路、主要推理过程和结论.知道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它的意义.
过程与
方法
体会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的思想冲突,通过动手实验,用分析和论证的方法探究出牛顿第一定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论证的能力.
重点
认识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了解物理上理想实验的实质.
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学环节
教师调控
学生活动
备注
演示
扔球、钉钉子、推动木块,似乎能得到一个什么共同特征?
得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简单介绍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的质疑“不受力的物体也能运动”
解释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最后由学生得出规律。
启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本实验最重要的步骤:分析与论证
得出规律
牛顿根据此结论总结出规律——牛顿第一定律。
解释牛顿第一定律。条件、结论,运动状态不变的两种情况。
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规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基础上,通过推理而抽象概括出来的,
思考回答:物体的运动需要力,若不受力物体就停止运动。
小球将一直运动下去。
不受力的物体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由桌面的仪器制定实验方法
让小车从斜面滑下,滑到粗糙程度不同的平面,记录滑行距离。
结论: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力越大,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远。
假如平面足够光滑,滑块将一直运动下去。
知道什么是运动状态不变的情况,什么时候匀速,什么时候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