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斗邪在哪看:末代榜眼朱汝珍的苏州之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8:02:35

4 天前 上传下载附件 (45.62 KB)


4 天前 上传下载附件 (20.71 KB)

泰伯像


       父的心愿

  祖甲十三年,父六十岁,也即周国建立二十周年的时候,他把发展周国的希望寄托于下一代。
  他的下一代就是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根据周族继承法,父死传子,子多则传长子。那就是泰伯,可他却看中老三!老三那时还不叫季历,时年十九岁。夫人是挚任部落酋长之女,后被尊称为太任。生有一子叫昌,时年四岁,这个小家伙聪明得出奇,父和姜夫人都对他宝贝得不得了,经常带在身边。
  之后就发生了“红雀事件”。这桩奇事据张守节《史记正义》卷四引《尚书》佚文《帝命验》记载,是这样的:九月甲子日,一只红雀衔着朱砂写的帛书,飞到丰邑,落在昌的家里,帛书上还有一段文字,意思是说:谨慎战胜懒散的就吉利,懒散战胜谨慎的就完了。公德胜过私欲的就顺当,私欲胜过公德的就危险。凡事不硬来就不会犯错,不谨慎就会走歪道。犯错的要完蛋,谨慎的万世不败。用仁义得来和保住的东西,可以长达百世,以不仁得到和保住的东西,一世也难保。
  这是告诫国家领导人的话,看这口气就知道定有来历。
  能口衔丹书飞到指定地点的红雀,那不是神鸟吗?能指令神鸟的不是天神还能是谁?天神给昌传达先王之道,这个小孩还能是平常的孩子么?
  奇闻是最容易流传的,神鸟传书给国公孙子昌的事,很快就传开了。这事人人啧啧称奇,对四岁的昌也特别敬重了。
  之后,父又要给老三改名。老三一直叫“季”,跟老大叫泰伯一样,是以兄弟排行为名。现在父宣布老三叫“季历”。《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说:“历者,适也。”就是“老三合适”。原来这些都不是父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要把他的意图向大家透个风。
  有不少记载说,泰伯深明大义,和仲雍商量后,决定顺应父意,让给季历,甚至是“三让”!可事实是伯仲两人私下有过商量,但是他们商量的结果是不让!《左传》僖公五年的记载,晋献公要借道虞国去灭虢国,虞国大臣宫子奇向虞侯进谏说,虢、虞两国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你不能答应借道。虞侯说,我和晋国是姬姓同宗,晋献公哪会害我?宫子奇举了个例子说:
  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
  这话的意思是,泰伯、仲雍,都是周太王的大儿子,因为泰伯不服从,就失去了继承权。以父子之亲尚且如此,同姓的晋献公哪里靠得住?
  泰伯不服从怎么办?手握大权的父有的是办法。不久,泰伯得到通知,国公爷因操劳过度,病倒了。尽管泰伯与父亲处于“冷战”状态,但父亲生病,儿子当然要来探望慰问,了解病况。于是三个儿子都聚到了国公府。
  老爷子生了什么病?《史记》,司马迁根本不提,再看《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赵晔好像有点知道,他说:
  古公病,二人(指泰伯、仲雍)托名采药于衡山,遂之荆蛮。
  老爷子这个病有点特别,需要一种特效药来治,这药必须到衡山去采集。衡山在哪里?当时叫衡山的至少有三处,一在今湖南衡山县西北,一在今安徽当涂县北,一在今浙江湖州市南。其中湖南衡山为“五岳”之南岳,最为有名,《礼记·王制》记载当时的民谣说:“西不尽流沙,南不尽衡山,东不尽东海,北不尽恒山。”南岳衡山当是所说的采药地点。
  到远方去采药不是新鲜事,关键是,谁愿意去?
  父三个儿子都表示愿意为父效劳。可是都去不行,最后的决定是,季历留下监国,泰伯、仲雍前去执行这项特殊的使命。
  但是细想一下,这事好像不对头。
  衡山在湘江边,离周远约一千三百多公里,怎么去采啊?弄不好就像王英一样,一去不复返了。就算能采到,来回不知要多长时日,等到草药弄回来,说不定老爷子早已归天了!这不是远水救近火的蠢事吗?可见到远方采药是不合情理的,所以赵晔说是“托名”,也就是说,采药是个借口,泰伯和仲雍趁机走掉了。这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引起了后人研究的兴趣。学者对此作了分析,有几种说法:
  一种是“主动让国”说。此说认为泰伯、仲雍托名采药而南奔荆蛮,是主动“让国”的表现。孔子的观点就是如此,《论语·泰伯》记道:
  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意思是说,泰伯,那可以说是道德高到极点了!再三把君位让掉,老百姓简直找不到合适的话来称赞他。
  《越绝书》卷十五说:乃太伯审于始,知去上贤;太伯特不恨,让之至也。意思是说,于是泰伯一开始就考虑,知道应该离开,以推举有德才的人。泰伯对此毫不怨恨,真是谦让至极了。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除了说泰伯托名采药而让,还有当面辞让的事:
  古公病,将卒,令季历让国于太伯,而三让不受。故云:“太伯三以天下让。”
  这事有点滑稽,父临死改主意了,居然然遗命季历“让国”!伯仲两人大概是闻知父亲去世,从荆蛮回来奔丧才知道有此遗嘱的。伯季两人让来让去,最后还是被泰伯让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