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梦梦见白色的狼:海洋知识与减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9:26:57

(二)海洋灾害与减灾
1. 什么是海洋灾害?它主指哪些灾害?
2. 为什么说海上来的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为严重?
3. 我国海洋灾害年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各是多少?哪年经济损失最严重?
4. 用什么办法能监测海洋灾害?什么是海洋监测网?
5.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对减轻海洋灾害有什么作用?
6. 我国面向全国的海洋预报是哪年开始的?
7. 有哪些国际组织及系统涉及全球性减轻海洋灾害的活动?
8. 什么叫风暴潮?可分几类?
9. 什么叫潮灾?
10. 天文潮汐、风暴潮及地震海啸的区别是什么?
11. 我国沿海的主要验潮站和潮水位站有多少?如何监测风暴潮?
12. 世界上哪些国家易遭温带风暴潮灾害?
13. 世界上有哪些国家频繁遭受台风风暴潮的侵袭?近50年中最严重的是哪一次?
14. 本世纪中国因风暴潮灾死亡人数最多是哪一次?
15. 中国的风暴潮灾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沿海哪些地区最易受灾?
16. 建国后我国发生过几次较严重的温带风暴潮灾?
17. 有记录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台风风暴潮潮高是多少?
18. 什么是防潮的警戒水位?它是如何确定的?
19. 我国潮汐及风暴潮预报中使用的潮汐基准面有几种?
20. 负责发布沿海风暴潮预报的是哪些部门?
21. 风暴潮预报有几种?通过什么途径发布?
22. 风暴潮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目前用于预报的方法有哪两类?
23. 风暴潮预报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24. 我国沿海地区有哪些防潮机构?主要职责是什么?
25. 有哪些防御御潮灾的主要措施?
26. 在沿海经济开发中如何考虑风暴潮的影响?
27. 什么是海啸?它是怎么产生灾害的?
28. 海啸分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29. 大洋上航行的船只能察觉海啸的发生吗?在港湾中停泊的船舶如何避免海啸袭击?
30. 已经测到的最大海啸有多大?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
31. 世界哪些地方是海啸的多发区?全世界因海啸共死亡多少人?死亡人数最多的海啸灾害是哪一次?
32. 世界最早的海啸记载属于哪个国家?中国有海啸记载以来总共发生了多少次破坏性海啸?
33. 如何监测海啸?太平洋地区用于海啸监测的地震观测台和验潮站各有多少?
34. 能预测预报海啸发生吗?制作和发布海啸警报的原理是什么?
35. 为什么要组建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何时组建的?它主要包括那些海啸警报中心?
36. 什么叫海浪?海浪包括哪几种?各有什么特征?
37. 用于描述海浪的要素和计算海浪的风要素各是哪些?
38. 常用波级表有哪几种?波级各分多少级?
39. 什么叫灾害性海浪?
40. 我国台风浪主要发生在什么时间和哪些海区?有何特征?
41. 我国温带气旋浪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和哪些海区?有何特征?
42.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及海岸会引起哪些灾害
43. 我国近海由灾害性海浪引起的海难每年平均有多少次?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各多少?
44. 世界上观测到的最大波高有多高?中国近海观测到的最大波高有多高?
45. 世界上最早的海浪预报始于哪一年?哪个国家?
46. 我国面向全国的海浪预报始于哪一年?
47. 海浪预报是怎样制作的?
48. 目前我国面向全国的海浪预报和警报是通过什么途径发布的?
49. 我国第一个海洋波浪观测站建于何时何地?目前监测海浪主要手段有哪些?
50. 全球性的海上遇险救助组织叫什么名称?其主要任务是什么?我国哪年成立全国性海上遇险救助组织?现在全国有多少个救助站?
51. 全世界狂风恶浪已经翻沉了大约多少座石油钻井平台?
52. 为什么说"好望角是船只的坟墓"? 53. 海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能造成危害?
54. 海冰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海面以下也有海冰吗?
55. 我国哪些海区结冰?
56. 我国的海冰监测工作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监测内容包括哪些?
57. 目前监测海冰有哪些主要方法?是怎样实施的?
58. 本世纪以来我国发生最大海冰灾害是哪一年?
59. 我国的海冰预报工作从何年开始?目前日常海冰预报有几种?
60. 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主要分布于世界的何处?
61. 中国海冰情划分多少级?
62. 中国目前有几艘破冰船?有什么作用?
63. 什么是赤潮?
64. 形成赤潮的海洋浮游牛物有哪几类?常用的赤潮判断依据是什么?
65. 近年来我国近海海域发生过哪几起规模较大或危害较大的赤潮?
66. 赤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67. 怎样监视与监测赤潮?
68. 如何避免及减轻赤潮对海产品养殖业以致人类的直接危害?
69. 如何减少赤潮的发生?
70. 人类能最终根除赤潮灾害吗?
71. 厄尔尼诺是怎么一回事?
72. 什么叫海岸带灾害?
73. 什么叫海水内侵?有什么危害?
74. 华北平原还会成为大海吗?
1. 什么是海洋灾害?它主指哪些灾害?
海洋自然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灾害。海洋灾害主要指风暴潮灾害、巨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大风灾害及地震海啸灾害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
引发海洋灾害的原因主要有大气的强烈扰动,如热带气旋、温带气旋等;海洋水体本身的扰动或状态骤变;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及其伴生之海底滑坡、地裂缝等。 海洋自然灾害不仅威胁海上及海岸,有些还危及自岸向陆广大纵深地区的城乡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例如,强风暴潮所导致的海侵(即海水上陆),在我国少则几公里,多则20,30公里,甚至达70公里,一次海潮曾淹没多达7个县。 上述海洋灾害还会在受灾地区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和衍生灾害。如:风暴潮、风暴巨浪引起海岸侵蚀、土地盐碱化; 海洋污染引起生物毒素灾害,再引起人畜中毒等。
2. 为什么说海上来的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最为严重
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自然灾害受海洋影响都很严重。例如,仅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台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称为飓风)引发的暴雨洪水、风暴潮、风暴巨浪,以及台风本身的大风灾害,就造成了全球自然灾害生命损失的60%。台风每年造成60至7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约为全部自然灾害经济损失的1/3(不包括我国和苏联)。所以,海洋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最主要的源泉。损失60%的气象灾害,而且还因为濒临我国的太平洋,实际上是世界上最不平静的海洋。
太平洋以其西北部台风灾害多而驰名,据统计,全球热带海洋上每年大约发生80多个台风,其中3/4左右发生在北半球的海洋上,而靠近我国的西北太平洋则占了全球台风总数的38%,居全球8个台风发生区之首。其中对我国影响严重,并经常酿成灾害的每年近20个,登陆我国的平均 每年7个,约为美国的4倍、日本的2倍和苏联的30多倍。登陆台风偏少,则会导致我国东部、南部地区干旱和农 作物减产。然而台风偏多或那些从海上摄取了庞大能量的强台风登陆,不仅能引起海上及海岸灾害,登陆后还会酿成暴 雨洪水、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台风登陆后一般可 深入陆地500余公里,有时达100O多公里。因此往往一次台风即可造成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经济损失。据1931 一1977年的统计,我国发生的26次强暴雨洪水中, 56%就 是由台风登陆后造成的。由于我国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及55%的国民经济集中于东部经济地带和、沿海地区,这些渊源于海洋的猛烈自然灾害,对我国造成的
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已经接近于或超过全国异常猛烈灾害总损失的一半。
3. 我国海洋灾害年经济损失和死亡人数各是多少?哪年经济损失最严重?
综合最近20年的统计资料,我国由风暴潮、风暴巨浪、严重海冰、海雾及海上大风(包括海上台风,但不包括自风登陆后的暴雨洪水灾害)等海洋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5亿元,死亡500人左右。经济损失中,以风暴潮在海岸附近造成的损失最多,而人员死亡则主要是海上狂风恶浪所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党和人民政府极为重视抗灾救灾工作,一次海洋灾害造成数万,乃至十多万人丧生的事件已不再重演,但1956年12夸强台风风暴潮袭击时,仍淹死4千多人旷随着防御海洋灾害能力的加强,人戾伤亡呈明显下降趋势。但由于沿海人口的增加,滨海地区城乡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海洋经济的迅速抬升,我国海洋灾害的 经济损失反而呈急速增加的趋势。据估计,最近10年当中的年平均灾害损失约为前一个十年期间的4倍。 1989年海 洋灾害总经济损失达50亿元,扣除其中的暴雨洪水损失外;至少也损失了25至30亿元,创造了我国海洋灾害经济损失的最高记录。
预计到本世纪末,海洋经济及沿海省(市、区)滨海地 、区的经济和人口都会有更大的发展,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海洋灾害的防御。则不但这种灾害经济损失增长的势头很难 降下来。还会出现灾害人命损失的回升。
4. 用什么办法能监测海洋灾害?什么是海洋监测网?
减轻海洋灾害的影响和危害对所有沿海国家都有重要意义。世界上经济发达的海洋国家,以及有关国际组织,都很重视海洋灾害的预警和防御。海洋灾害(现象)发生、发展、移行和消失的监视监测,是预警和防御体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内容。全球范围的海洋灾害监视监测是通过海洋监测 ,(或观测)网实现的,也就是说,海洋监测网的重要任务是通过对海洋环境要素及其变化的观测来发现、跟踪和测量那些导致海洋灾害的现象。
通常,海洋监测网包括以下内容:
1.岸边及岛屿海洋站。一般包括全部的海面气象观测和海洋水文观测。但专业海洋站往往只进行单项观测,如测波站、验潮站(海平面观测)、污染监测站、海冰观测站等。
2.硼舶观测。船舶观测包括使用海洋调查船的海洋标 准断面监测和大面观测,以及使用各类交通运输、渔业、油 气勘探船(或平台)的辅助观测。
3.海洋浮标观测。包括建造专用的锚定海洋资料浮标,以锚泊方式固定于特定的海洋测站上进行记录,或漂流(海洋资料)浮标,随风和海流漂移在海上,并由卫星对其定位和收集资料数据的观测。除用浮标监测海洋气象和海面的海洋环境要素外,现在还正在发展水下遥测系统,以便获取海面以下的海洋环境资料。
4.水下及海底系统。水下及海底系统的发展除了因为要进行水下及海底探测外,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一定深度的水下和海底较为"安静",可以比较安全地系泊或安放仪器,对水面、水体、海底的环境及其变化进行监测。
5.遥感监测。航天(卫星)、航空(飞机,包括飞机探测)和陆基(岸边、船舶雷达)遥感,是近几十年来迅速发展的,对海洋灾害监视监测非常有效的手段。它更具有快速、大范围和全天候的特点,因此更适用于海洋灾害的监视监测。
5.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对减轻海洋灾害有什么作用?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都是在海洋灾害不可避免地袭来时,提前告诫人们,以便在防灾、抗灾、救灾和灾后援建方面采取适当措施,来减轻海洋灾害损失,特别是减少人员的伤亡,以保证社会的安定和生活及生产秩序的迅速恢复。
目前人类还不能控制那些造成海洋灾害的事件和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抗御海洋灾害的工程性和临时性措施也受到相 当的限制,因此当那些猛烈灾害袭来时,人们唯一的要求是 尽量减轻灾害损失。如在防灾方面,可以组织人畜按预定方案撤离到避难所或安全地带;船只及其他可移动资产转移到安全区域;对抗灾工程临时性加固或执行分洪分潮计划等。 在救灾方面,科学地组织和调动救灾力量,并保证救灾人 员、装备的安全,以减少间接损失等。
上述这些工作,往往要求预报和警报既准确;时效又长。但事实上,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只能提供"可用"的预报和警报,在准确性和时效性上都有一定的限制。如风暴潮预报和警报,当前只能有12至36小时的时效。更高时效的预报尚未达到可用程度。风暴巨浪的预报一般只能在48小时内是相对准确的,超过则可用性变差。横越太平洋的海啸警报时效最长可达10多小时,而本地海啸往往时效近于零,因而后者往往造成更大的灾害损失。所以,减轻灾害损失的有效行动,还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海洋灾害预曾预报的基础上,非此不能产生真正减负等于加正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 我国面向全国的海洋预报是哪年开始的?
我国面向全国各海区的海洋预报服务是从1966年10月1日开始的,由当时的国家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发布。 最初的预报内容仅限于海洋风浪、涌浪、海雾和大风。 至1969年渤海发生特大冰封,酿成了严重的海冰灾害,才经过年余的准备于翌年开始发布渤海及黄海北部的海冰预报。同是1969年, 6903号强台风风暴潮袭击了汕头,造成严重灾害,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全国各有关单位开展了风暴潮预报方法的研究。并于1970年在海洋预报总台试报全国沿海的风暴潮,到1974年正式向全国发布风暴潮预报和潮灾警报。以后又开发了海洋水温、盐度和渔场环境的预报、船舶最佳航线选择服务等。预报服务海区也从近海、 邻近海域,发展到西北太平洋,甚至能提供全球重点海域, 包括南极附近海域的预报服务。
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的发布和服务方式也逐步得到改善。最初的海洋预报是通过极普通的传递方式直送有关国家机关的海上作业调度指挥部门。部分中、长期预报并邮寄全国。海洋灾害警报则主要用电话和电报发出。 1982年9月27日起,国家海洋预报台开始按有关国际组织的统一规 定,每天用4个频率无线传真播发西北太平洋的海浪实况分析及预报图,以后又加进了海温、盐度、海冰的实况分析及 预报图。 1986年7月起;又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 播电台播发海洋预报和海洋灾害警报。发布手段的逐步改进,使海洋预报和警报在减轻海洋灾害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
7. 有哪些国际组织及系统涉及全球性减轻海洋灾害的活动?
涉及全球性减轻海洋灾害的国际组织及系统比较多,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两类,主要是:
1.联合国的组织,依次为教科文组织、世界气象组织、自然灾害援助办公室、粮农组织、技术使用促进发展部、人类定居中心、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卫生组织等;
2.专门机构有: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国际海事组织、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国际自然灾害防御与减轻学会等。
3.主要业务系统有: (1)全球联合海洋服务系统及其世界、特设和国家海洋学中心(即海洋预报服务中心),它由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及世界气象组织联合设立的工作委员会协调;(2)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包括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 国际海啸情报中心、区域及国家海啸警报中心,'它由海委会 设立的该系统的协调组协调; (3)海洋气象服务及其世界、区域及国家气象中心,它由气象组织设立的海洋气象学委员会协调; (4)全球海平面观测系统,它由海委会设立和协调;(5)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及区域、国家海上救助中心;它由国际海事组织设立和协调。
8. 什么叫风暴潮?可分几类?
风暴潮是发生在近岸的一种严重海洋灾害。它是由强风或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对海面作用导致水位急剧升降的现象,又称风暴增水或气象海啸,常给沿海一带带来危害。 通常把风暴潮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大类。 台风风暴潮,多见于夏秋季节。其特点是来势猛速度 快、强度大、破坏力强。凡是有台风影响的海洋国家沿海地 区均有台风风暴潮发生。 温带风暴潮,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夏季也时有发生。中纬度海洋国家沿海各地常可见到。欧洲北海沿岸诸国,美国东海岸以及中国的渤海都常有温带风暴潮出现。一般特点: 水位变化较平缓,高度低于台风风暴潮。但是,我国北部海 区有些个例是在北方冷空气与温带气旋相配合的天气形势下发生的,这时,海洋水体向岸边堆积,产生的风暴潮强度相当可观。
9. 什么叫潮灾?
潮灾是指海水上陆造成沿海生命财产损失和海岸工程破坏的一种严重海洋自然灾害。潮灾就其成因可分为风暴潮灾和地震海啸两类。
风暴潮灾主要是由气象因素引起,它不仅在发生时造成 沿海居民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还给沿海的滩涂开发和海水养殖带来严重的破坏,并可能在风暴潮灾过后伴随着瘟疫流行、土地盐碱化,使粮食失收、果树枯死、耕地退化,并污染沿海地区的淡水资源,而使人畜饮水出现危机,生存受到威胁。沿海某些海岸也因风暴潮多年冲刷而遭到侵蚀。这种因潮灾带来的次生灾害,几年内也难消除。
在我国,几乎一年四季均有风暴潮灾发生,并遍及整个中国沿海,其影响时间之长,地域之广,危害之重均为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之首。据某些史料记载,一次大的风暴潮灾 曾淹死10万余人,海水可侵入内陆30-40公里;建国后发生的风暴潮灾也屡见不鲜,仅1989年就损失了几十亿元。 而地震海啸则主要是由发生在海底的强烈地震所引起的,次数虽然并不象风暴潮灾那样频繁,但一旦发生;同样会给沿海地区造成极其严重的经济和生命财产损失。如 1960年智利沿海发生了8.9级强烈地震,由此所引发的海 啸曾给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及日本东海岸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损小。
10. 天文潮汐、风暴潮及地震海啸的区别是什么?
天文潮汐就是人们通常所熟悉的海水每日或每月规律性涨落,它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对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所致。
风暴潮是指又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而导致的海水异常升降。
地震海啸,顾名思义就是因地震爆发或海底火山凌发、滑坡引起的海水异常涨落。
11. 我国沿海的主要验潮站和潮水位站有多少?如何监测风暴潮?
我国沿海的主要港口和有感河段的内港均有验潮站。我国的验潮历史可追溯到十九世纪末,最早开始验潮的站有塘沽(1895年)、青岛(1898年)、秦皇岛(1900年)、厦 门(1907年)、广州(1908年)、大连(1909年)、上海吴凇和黄浦公园潮位站均建于1912年。到抗日战争前夕我国 的潮位站已建立了62个。但抗日战争爆发后大部站停止了观测。到建国前夕全国只有近20个验潮站,且仅有几个站有完整的潮位观测资料,而大部分站只进行高低潮的观测。
建国后,随着我国国防、航运、水产、海洋开发与海洋 工程等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沿海地区相继建立了许多验潮站。据截止到1989年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共有验潮站和潮水位站281个。分别隶属于水利部(210个)、国家海洋局 (34个)、交通部(24个)、海军(12个)、地矿部(1个)
风暴潮监测主要靠沿岸的验潮站进行,连续长期和准确的潮位资料对提高风暴潮预报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常情况下的实测潮位与预报的天文潮潮位较一致,当有较强的增 水天气系统影响时潮位就要增高许多。有的乡超过本站警戒水位,甚或超过本站历史最高潮位。这些验潮站采用自记验潮仪,日夜记录潮位变化,在风暴影响期间,可根据预报部门的预约电报要求,按时拍发实时潮位报,内容包括逐时潮位值和高低潮潮高和潮时等。据此预报部门与天文潮预报相比较可随时了解这些验潮站风暴潮位的变化。
12. 世界上哪些国家易遭温带风暴潮灾害?
温带风暴潮都发生在中高纬度地带的沿海国家。在亚 洲,中国是最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的国家。中国渤海、黄海北部沿海地区经常遭受东北大风袭击,产生的温带风暴潮: 使得大片土地特别是渤海湾、莱州湾周围地区受淹,居民生命及财产受到严重损失。另外,朝鲜、日本也很容易遭受温 带风暴潮灾害。在欧洲,最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的要算地处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一带的一些国家,如英国、比利时、 荷兰、西德、丹麦、挪威、波兰、苏联等。特别是荷兰,温带风暴潮引起的灾害极其惨重。荷兰西海岸地处河流三角 洲,地势低,有记载以来已经发生了约57次大的温带风暴潮。发生在1953年2月的温带风暴潮,使得荷兰80万英亩 的土地被淹,水面高出平均水位3米多,洪水冲毁了防护堤坝,淹死800多人。这次温带风暴潮也给英国带来了极大损失;致使英国300多人死亡。其他国家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灾害。而在美洲、易遭受温带风暴潮灾害的国家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
13. 世界上有哪些国家频繁遭受台风风暴潮的侵袭?近50年中最严重的是哪一次?
太平洋是全球最适于台风生成的地区,该地区生成的台风占全球总数的63%,其次是印度洋,占26%和西北大西 洋,占11%。频繁遭受台风风暴潮侵袭的国家都分布在以上三大洋沿岸。主要有中国、孟加拉、印度、菲律宾、越 南、日本、朝鲜、美国及墨西哥湾其他沿岸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 1970年11月12一13日一个特强热带气旋(中心实测最大风速60米/秒)席卷了孟加拉湾沿岸,产生了特大的风暴潮,估计高度超过6米,使50万人丧失了生命,溺死牲畜50万头, 40万所房屋被冲毁,大片农田被淹,仅农作物一项的损失就达6300万美元, 470万人受灾, 100万人无家可归。这是近50年中灾害最为严重的一次风暴潮。难怪有人把风暴潮喻为"来自海洋的杀人魔王"。
14. 本世纪中国因风暴潮灾死亡人数最多是哪一次?
1922年8月2日夜间,一次强台风袭击了广东省汕头地区,造成特大风暴潮灾害。据史料记载和我国著名气象学家竺可侦先生考证,有7万余人丧生,更多的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是本世纪我国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风暴潮灾。
当时的许多报纸及地方志都记载了这次潮灾。据《潮州志》记载,台风"震山撼岳,拔木发屋,加以潮汐骤至,暴雨倾盆,平地水深丈余,沿海低下者且数丈,乡村多被卷入海涛中"。"受灾尤烈者,如澄海之外沙,竟有全村人命财产化为乌有"。汹涌的潮水伴随着狂风巨浪沿150多公里的海岸线冲毁堤围,侵入内陆达15公里,海水淹及澄海、饶 平、潮阳、南澳、揭阳、惠来、汕头等县市。据当时汕头港协会船长斯托克尔的记录:台风登陆后, 8月3日2时30分气压为968百帕,风向偏南。风力竟达12级。又据《汕头港》记载:"海潮高出平时高潮面12英尺(3.65米)"
15. 中国的风暴潮灾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沿海哪些地区最易受灾?
中国遭受两类风暴潮灾害:一类是温带风暴潮引起的灾害;另一类是台风风暴潮引起的灾害。前一类主要发生在春 季和秋季,也见之于冬季和初夏。一般而言,后一类从晚春5月到深秋11月份都有可能发生,但灾害发生在盛夏和初秋季节,即7、8、9三个月份。
温带风暴潮的成灾地区集中在渤、黄海沿岸,其南界到长江口,但渤海的莱州湾沿岸和渤海湾沿岸地区最易受灾。台风风暴潮的成灾地区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大陆沿海,但是遭受台风风暴潮灾的地区多集中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海湾沿岸和一些沿海低洼地区。这些地区是: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其中长江三角洲以及杭州湾地区是重灾区;福建省闽江口附近沿海地区;广东省汕头至珠江三角洲地区, 其中的汕头沿海是历史上的重灾区;广东雷州半岛东海岸以及海南省海口至清澜港一带沿海;广西北部湾沿岸的低洼地 区。
16. 建国后我国发生过几次较严重的温带风暴潮灾?
建国后我国发生过5次较严重的温带风暴潮灾,且都发生在渤海沿岸,它们分别是: 1964年4月5日,渤海西南部沿岸发生潮灾,山东省寿光县羊角沟水文站实测最高潮位6.26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1.26米。从河北省的歧口到山东省羊角沟一带沿海, 被淹土地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 1965年们月7日塘沽地区发生潮灾,塘沽六米码头验潮站的实测最高潮位5.72米,是建国以来塘沽最高潮位记 录,超过当地警戒水位0.52米。天津港务局码头和渤海石油公司641厂仓库被淹。 1969年4月23 日渤海西南部沿岸发生潮灾,山东省羊、角沟水文站实测最高潮位6.74米,是建国以来该站的最潮位记录,超过当地警戒水位174米,2米以上增水持续 20多小时。从山东省沾化县到昌邑县的沿海一带被淹数千平方公里,一般岸段潮水内侵陆地达10-20公里,莱州湾最严重处约40公里。
1980年4月5日莱州湾沿岸发生潮灾,山东省羊角沟水文站实测最高潮位6.01米,超过当地警戒水位1.01米。 莱州湾沿岸被海水淹没数百平方公里。
1987年11月26日莱州湾沿岸发生潮灾,山东省寿光县羊角沟水文站实测最高潮位5.83米,山东省东营市、寿光县及昌邑县沿海地区遭灾。
17. 有记录以来世界上最大的台风风暴潮潮高是多少?
1969年8月17日夜间"卡米耳" (Cami11e)飓风袭击 了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在密西西比州帕斯克里提安附近产生的风暴潮有74米高。这是美国记录到的最大台风风暴潮高度。其次是1970年11月12日发生在盂加拉湾沿岸的强台风风暴潮,估计高度超过6米。 1980年7月22日在我国广东省雷州半岛登陆的8007号(Joe)强台风产生的南渡潮位站的风暴潮高度为5.94米,排在第三位。"卡米耳"飓风登陆时的中心气压为910百帕,这也是有记录以来台风登陆时中心气压最低的一次。登陆我国的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值为920 百帕,是1962年第=号台风(Opa1),于8月5日20时在台湾花莲一宜兰登陆时的台风中心气压。 "卡米耳"台风风暴潮给美国的墨西哥湾沿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死亡144人,经济损失达12亿8千万美元。
18. 什么是防潮的警戒水位?它是如何确定的?
1969年8月17日夜间"卡米耳" (Cami11e)飓风袭击 了美国墨西哥湾沿岸,在密西西比州帕斯克里提安附近产生的风暴潮有74米高。这是美国记录到的最大台风风暴潮高度。其次是1970年11月12日发生在盂加拉湾沿岸的强台风风暴潮,估计高度超过6米。 1980年7月22日在我国广东省雷州半岛登陆的8007号(Joe)强台风产生的南渡潮位站的风暴潮高度为5.94米,排在第三位。"卡米耳"飓风登陆时的中心气压为910百帕,这也是有记录以来台风登陆时中心气压最低的一次。登陆我国的台风中心最低气压值为920 百帕,是1962年第=号台风(Opa1),于8月5日20时在台湾花莲一宜兰登陆时的台风中心气压。 "卡米耳"台风风暴潮给美国的墨西哥湾沿岸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死亡144人,经济损失达12亿8千万美元。
19. 我国潮汐及风暴潮预报中使用的潮汐基准面有几种?
我国潮汐观测常用基准面有:习惯基准面、潮高基准面和当地验潮记录零点(即多年平均海平面)。 "目前我国的统一高程基准面是利用青岛验潮站1950 -- 1956年七年观测的潮位资料,计算求出随平均海平面。该海平面位于青岛大港验潮零点上2.39米,命名为"黄海平均海平面",作为我国大陆高程起算面。其他各地的习惯基准面和潮高基准面多与黄海平均海平面有固定的常差,可相互换算。1949年以前我国许多地方为了各自的需要,在这些重要港口进行了潮汐观测,并建立了各种基准面。这些基准面有些还一直沿用至今,这样的基准面我们称它为习惯基准面。主要的习惯基准面有:大连地区用大连基面;夭津塘沽地区用大沽零点。山东和江苏地区用废黄河零点;上海和浙江地区用吴凇基面;福建地区用罗星塔基面;广东地区用珠江基面。而海南岛的榆林基面还没有与大陆零点联测。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情报研究所、海军航海保证部和交通部上海航道局等单位出版刊印的潮汐表中的潮高起算面均称为"潮高基准面"。该基准面与海图深度基准面(海图中的水深起算面)一致。但它与该站实际观测潮位的起鱼面一般是不一致的,需要加上或减去一个常数。 为了便于风暴潮的预报,己使天文潮预报潮高基准面与实测观测潮位的起算面相一致。不需要订正。20. 负责发布沿海风暴潮预报的是哪些部门?
负责发布沿海风暴潮预报的有海洋局、水利部、交通部和海军的一些台、站。水利部所属的一些沿海省、市水位总站、地区水文分站和部分潮位站担负发布本省、市:区县范 围的风暴潮预报。 海军航海保证部所属三个舰队气象台也担负各舰队所管 辖的军港风暴潮预报。
交通部上海航道局为航海运输等任务的需要发布长江口地区的风暴潮预报。 国家海洋局所属三个分局(即北海、东海、南海)和海南省海洋局的区台和部分中心海洋站相继开展和发布自己所管辖的沿海地区的风暴潮预报,有的海洋站还发布本站单站风暴潮预报。
国家海洋预报台负责发布全国沿海风暴潮预报。该台自1970年开始风暴潮预报技术方法研究工作,并于当年发布试报。经过四年试报和预报技术准备于1974年正式向全国发布风暴潮预报和警报。 1978年经国家海洋局主管部门审定,正式批准作为国家级预报项目。从此,该台担负全国的沿海主要港口风暴潮预报的发布工作,并向我国沿海除台湾省以外的11省、市防汛指挥部门提供风暴潮预报和警报服务。又在1986年7月1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公众发布我国沿海主要港口和地区的风暴潮预报。
21. 风暴潮预报有几种?通过什么途径发布?
风暴潮预报分消息、预报、警报3种。这3种预报主要是以时效来划分的。风暴潮消息一般在该次风暴潮影响沿岸最严重时刻前24--36小时发布,主要内容是告诫沿海某一岸段在未来24小时内将受到风暴潮的影响,同时给出影响的范围和量值。风暴潮预报一般在12--24小时内发布,预报主要修正消息中的内容,给出更精确的量值和各种可能的发展变化。以上这两种预报是每当有台风或其他灾害性天气系统影响近海时,不论近岸产生的风暴潮是否会酿成灾害均编制和发布、以便防汛部门根据预报合理安排人力物力。风暴潮警报是预计潮位接近或超过当地警戒本位并可能受灾时才发布,时效一般在6一12小时之内,内容更为精确,一般 包括具体时间地点的潮位高度值。风暴潮消息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风暴潮预报则通过电讯方式发往沿海受风暴潮影响的省(市、 区)防汛指挥部和国家防汛总指挥部,以及各有关部委领导部门,一般不向公众发布。警报也是通过公众电信发往省 (市、区)防汛指挥部和各有关台站,但在有严重情况时直接在中央电视台晚7时的新闻联播中以新闻形式发布。
22. 风暴潮预报是如何做出来的?目前用于预报的方法有哪两类?
风暴潮的周期为数小时到数天不等,量值可达数十厘米到数米。它叠加在正常潮位之上,叠加后的潮位叫实测潮位或总体潮位。具有数秒到十几秒周期的风浪和涌浪叠加在总体潮位之上。风暴潮预报就是要预报风暴条件下,沿岸风暴潮位随时间的变化,指出受影响的严重岸段,进而将其叠加在沿岸验潮站的正常潮位预报值之上,最终预报出那些要超 过警戒水位的验潮站将要出现的最高潮位与潮时。叠加在总体水位之上的海浪能加剧风暴潮灾害,也需要预报,但目前 采用数值模式对岸边测站附近的浪进行预报是困难的,只能 用经验方法加以估计。
目前用于风暴潮预报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经验统计预报方法;其二,数值预报方法。前者是建立风暴潮多位与气象因素(例如,海面气压、盛行风风力和风向)的相关关系。因为这类方法需要有足够长系列的观测资料而受到限制。随着现代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各国正在采用后一类方法进行风暴潮预报。它是在给定的气压场、风场(由天气数值预报实现)作用下,在合理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数值求解风暴潮的基本方程组,从而给出整个计算域的风暴潮位时空分布,其中包括了最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岸边风暴潮位、分布。此类方法的精度非常敏感于风场预报的精度
23. 风暴潮预报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风暴潮的周期为数小时到数天不等,量值可达数十厘米到数米。它叠加在正常潮位之上,叠加后的潮位叫实测潮位或总体潮位。具有数秒到十几秒周期的风浪和涌浪叠加在总体潮位之上。风暴潮预报就是要预报风暴条件下,沿岸风暴潮位随时间的变化,指出受影响的严重岸段,进而将其叠加在沿岸验潮站的正常潮位预报值之上,最终预报出那些要超 过警戒水位的验潮站将要出现的最高潮位与潮时。叠加在总体水位之上的海浪能加剧风暴潮灾害,也需要预报,但目前 采用数值模式对岸边测站附近的浪进行预报是困难的,只能 用经验方法加以估计。
目前用于风暴潮预报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经验统计预报方法;其二,数值预报方法。前者是建立风暴潮多位与气象因素(例如,海面气压、盛行风风力和风向)的相关关系。因为这类方法需要有足够长系列的观测资料而受到限制。随着现代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各国正在采用后一类方法进行风暴潮预报。它是在给定的气压场、风场(由天气数值预报实现)作用下,在合理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数值求解风暴潮的基本方程组,从而给出整个计算域的风暴潮位时空分布,其中包括了最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岸边风暴潮位、分布。此类方法的精度非常敏感于风场预报的精度
24. 我国沿海地区有哪些防潮机构?主要职责是什么?
风暴潮的周期为数小时到数天不等,量值可达数十厘米到数米。它叠加在正常潮位之上,叠加后的潮位叫实测潮位或总体潮位。具有数秒到十几秒周期的风浪和涌浪叠加在总体潮位之上。风暴潮预报就是要预报风暴条件下,沿岸风暴潮位随时间的变化,指出受影响的严重岸段,进而将其叠加在沿岸验潮站的正常潮位预报值之上,最终预报出那些要超 过警戒水位的验潮站将要出现的最高潮位与潮时。叠加在总体水位之上的海浪能加剧风暴潮灾害,也需要预报,但目前 采用数值模式对岸边测站附近的浪进行预报是困难的,只能用经验方法加以估计。
目前用于风暴潮预报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两类:其一,经验统计预报方法;其二,数值预报方法。前者是建立风暴潮多位与气象因素(例如,海面气压、盛行风风力和风向)的相关关系。因为这类方法需要有足够长系列的观测资料而受到限制。随着现代计算机的普及,世界各国正在采用后一类方法进行风暴潮预报。它是在给定的气压场、风场(由天气数值预报实现)作用下,在合理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下数值求解风暴潮的基本方程组,从而给出整个计算域的风暴潮位时空分布,其中包括了最具有实际预报意义的岸边风暴潮位、分布。此类方法的精度非常敏感于风场预报的精度
25. 有哪些防御御潮灾的主要措施?
防御风暴潮灾的主要措施包括:工程措施以及监测预报和紧急疏散计划等非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指在可能遭受风暴潮灾的沿海地区修筑防潮工程。我国人民在同风暴潮灾的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低继修建了一些沿海、沿江堤防和挡潮闸,在防潮工作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福建省先后建成了保护千亩以上的江海堤防383处,堤总长1875公里。保护人口475.14万,土地301万亩,国防设施16处,交通干线44条,城镇31个,工矿企业3393个,效益十分明显。又如, 1974年第13 号台风风暴潮后,上海市将黄浦江岸的防洪墙加高到5.3 米,仅以8厘米的超高程,拒1981年第14号台风风暴潮于城区外,使上海免遭潮灾。正在修建的黄浦江防洪墙能防御 百年一遇的风暴潮灾害。但限于国力,现有的不少海堤、海塘标高仍然偏低,不少岸段工程质量不高,维护保养也跟不上。防御潮灾的工程措施急待加强。 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风暴潮监测预 报系统,负责风暴潮的监测和预报警报的发布,防潮指挥部门依据预报警报实施恰当的防潮指挥,必要时按照疏散计划确定的路线将人员和贵重的物质财产转移到预先确定的"避难所"。这些减轻风暴潮灾害的非工程措施在减灾中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6. 在沿海经济开发中如何考虑风暴潮的影响?
风暴潮是一种严重的海洋灾害,对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和海岸带的经济开发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以较少的经济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必须在沿海的经济开发中充分考虑风暴潮的危害。历史上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深刻的。例如著名的的广东省潮阳县牛田洋围垦工程,5米宽、3.5米高、8.5公里长的围海大堤,被1969年第3号强台风凶涌的风暴潮伴着涛涛巨浪冲刷得所剩无几。
近年来,随着海岸带开发的迅猛发展,沿海的经济价值 、 密度迅速增大,原来的不毛之地和大片荒滩,己变成或将变· 成价值数十亿元的经济开发区,因此,即使遭受与过去类似强度的风暴潮袭出,其直接经济损失也将数倍地增长。所以 在沿海经济开发中,重大项目尽量不要建在频遭风暴潮灾的岸段,一般项目最好也要避开风暴潮灾的多发区,所有项目 都要修筑有一定的防潮能力的防潮堤坝和制定行之有效的临时性防潮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潮灾可能造成的损失。
27. 什么是海啸?它是怎么产生灾害的?
海啸是指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和水下滑坡、塌陷所激发的,其波长可达几百公里的海洋巨波。它在滨海区域的表现形式是海水陡涨,骤然形成"水墙",伴随着隆隆巨响,瞬时侵入滨海陆地,吞没良田和城镇村庄,然后海水又骤然退去,或先退后涨,有时反复多次,造成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本地海啸在海啸波到达前:还常伴有强烈的地震或震灾发生。我国也是多风暴潮灾害的国家,历代都把风暴潮和地震海啸所表现的潮位异常混称为海啸、海溢或大海潮等。近20年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决定把风暴和地震引起的潮位异常分别称为风暴潮和海啸。另外,有时把天文、风暴和地震原因造成潮位异常所引起的滨海地区受淹导致的灾害统称为 "潮灾。但多数情况下,所谓潮灾就是习惯地指风暴潮灾害。 大洋中海啸震源附近水面最初的升高幅度只有1至2米,这种洋波移行在深水大洋时,波长可达几十到数百公里,周期之至200分,最常见的是之至狈分,传播速度可达近千公里/小时。所以海啸不会在深海大洋造成灾害甚至难于察觉这种波动。然而当海啸波进入大陆架后,因深度急剧变浅,能量集中,引起振幅增大。若大陆架很窄,从海面到海底流速几乎一样的海啸波携带巨大能量直冲岸边或港湾,波高骤增,这时可能出现波幅为20--30米的巨浪和造成波峰倒卷。这种巨波冲到那里,那里便是一片废墟,也正是这些地方,海啸才变为生命的最大威胁和可怕的自然现象。
28. 海啸分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 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海啸灾害。例如, 1896年和1933年日本三陆外海大海啸,海啸横断太平洋,使夏威夷也遭其害,旧金山、智利都受到了影响。 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严重灾害。我国大陆因受宽广大陆架和岛屿链的包围,待海啸波越过它们到达海岸时,大部分能量已消失殆尽,甚至精密验潮仪器都很难测量到。 但是,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这种情况下海啸预警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的灾害。本地海啸在发生前先有较强震感或震灾发生。全球很多伤亡惨重的海啸灾害,都属于近海海底地震引起的本地海啸。
29. 大洋上航行的船只能察觉海啸的发生吗?在港湾中停泊的船舶如何避免海啸袭击?
相对受灾现场讲,海啸可分为遥海啸和本地海啸两类。 遥海啸是指横越大洋或从很远处传播来的海啸,也称为越洋海啸。海啸波属于海洋长波,一旦在源地生成后,在无岛屿群或大片浅滩、浅水陆架阻挡情况下,一般可传播数千 公里而能量衰减很少,因此可能造成数千公里之遥的地方也遭海啸灾害。例如, 1896年和1933年日本三陆外海大海啸,海啸横断太平洋,使夏威夷也遭其害,旧金山、智利都受到了影响。 1960年智利海啸也曾使数千公里之外的夏威夷、日本都遭受严重灾害。我国大陆因受宽广大陆架和岛屿链的包围,待海啸波越过它们到达海岸时,大部分能量已消失殆尽,甚至精密验潮仪器都很难测量到。 但是,海啸的大多数均属于本地海啸,或称为局地海啸。因为本地海啸从地震及海啸发生源地到受灾的滨海地区相距较近,所以海啸波抵达海岸的时间也较短,有时只几分钟,多者几十分钟。这种情况下海啸预警时间则更短或根本无预警时间,因而往往造成极为严重的的灾害。本地海啸在发生前先有较强震感或震灾发生。全球很多伤亡惨重的海啸灾害,都属于近海海底地震引起的本地海啸。
30. 已经测到的最大海啸有多大?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
间?
1964年3月28日发生在美国阿拉斯加的瓦尔德兹港湾的海啸,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海啸,波幅51名米。这次由正断层错位引起8.4级大地震,又因海岸线变动及大面积海底运动引起m=4级大海啸,海啸波幅在科迪亚克岛为20多米,在瓦尔德兹湾达30多米,湾顶海啸波峰倒卷时激浪高50多米。这次海啸使阿拉斯加受灾最重,死130余人, 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海啸波传到加拿大及美国的太平洋岸,造成15人丧生。太平洋沿岸许多地方都遭到这次海啸袭击,并有不同程度的损失。
如地震或火山爆发引起岸边大滑坡、大崩塌,则有产生浪花数百米高的情况。 1792年5月日本有明海温泉岳的前山和主峰崩入海中,引起30一50米大海啸,海水浪花高达55米。 1958年7月9日阿拉斯加里鲁雅湾岸边大滑坡溅起525米高的浪花,曾把两条小艇推到海拔500多米的山顶。 国际上较多用渡边伟夫海啸级表来表示海啸的大小,共分M=-1、0、1、2、3、4等6级,分别对应的海啸波幅是:<0.5米、l米、2米、4-6米、 10米、>30米。一般当海啸为1级时,就构成破坏性海啸,会造成一走的经济损失,2级时就会有人员伤亡,3级时就会严重受灾,4级以上可能是毁灾性的灾害。
31. 世界哪些地方是海啸的多发区?全世界因海啸共死亡多少人?
死亡人数最多的海啸灾害是哪一次?
据1900年到1983年的统计,太平洋地区共发生405次海啸,其中造成伤亡和显著经济损失的达84次,即平均每年一次。还有人认为,这个区域至少每18个月就要发生一次破坏性海啸。世界海啸多发区为夏威夷群岛、阿拉斯加区域、堪察加一千岛群岛、日本及其周围区域、中国及其邻近区域、菲律宾群岛、印度尼西亚区域、新几内亚一所罗门群 岛、新西兰一澳大利亚和南太平洋区域、哥伦比亚一厄瓜多尔北部及智利海岸、中美洲及美国、加拿大西海岸,以及地中海东北部沿岸区域等。
有记载以来,共约有18万人丧命于海啸灾害。国外海啸历史研究认为, 1781年5月22日(清乾隆四十六年"发生在台湾省及台湾海峡的海啸,是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海啸灾害。这次海啸共伤亡4一5万人,现台南市及安平附近3城镇20余村庄完全被毁灾,此后50年方得以重建。其次是1883年印尼海啸死亡36140人(火山爆发引起), 1489年的日本东海道海啸死约36000人, 1896年日本三陆外海海啸死27122人, 1792年日本有明海海啸死14920人。其他海啸死亡人数均不足4千人。32. 世界最早的海啸记载属于哪个国家?中国有海啸记载以来总
共发生了多少次破坏性海啸?
我国学者发现,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二年)和 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我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2次海啸记载。此后500年左右,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8.4级地震后的2--3米的海啸记录。
据最近的研究,我国有记载以来共记录了26次地震海啸,其中造成损失的破坏性海啸至少8--9次。但中国海啸灾害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可观,与世界的其他海啸多发区域相比并不属于低者。33. 如何监测海啸?太平洋地区用于海啸监测的地震观测台和验
潮站各有多少?
我国学者发现,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二年)和 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我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2次海啸记载。此后500年左右,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8.4级地震后的2--3米的海啸记录。
据最近的研究,我国有记载以来共记录了26次地震海啸,其中造成损失的破坏性海啸至少8--9次。但中国海啸灾害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可观,与世界的其他海啸多发区域相比并不属于低者。
34. 能预测预报海啸发生吗?制作和发布海啸警报的原理是什么?
我国学者发现,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二年)和 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我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2次海啸记载。此后500年左右,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8.4级地震后的2--3米的海啸记录。
据最近的研究,我国有记载以来共记录了26次地震海啸,其中造成损失的破坏性海啸至少8--9次。但中国海啸灾害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可观,与世界的其他海啸多发区域相比并不属于低者。35. 为什么要组建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何时组建的?它主要包
括那些海啸警报中心?
我国学者发现,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二年)和 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我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2次海啸记载。此后500年左右,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8.4级地震后的2--3米的海啸记录。
据最近的研究,我国有记载以来共记录了26次地震海啸,其中造成损失的破坏性海啸至少8--9次。但中国海啸灾害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可观,与世界的其他海啸多发区域相比并不属于低者。36. 什么叫海浪?海浪包括哪几种?各有什么特征?
我国学者发现,在公元前47年(即西汉初元二年)和 公元173年(东汉熹平二年),我国就记载了莱州湾和山东黄县海啸。这些记载曾被国外学者广泛引用,并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2次海啸记载。此后500年左右,才有日本四国以南海底8.4级地震后的2--3米的海啸记录。
据最近的研究,我国有记载以来共记录了26次地震海啸,其中造成损失的破坏性海啸至少8--9次。但中国海啸灾害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可观,与世界的其他海啸多发区域相比并不属于低者。
37. 用于描述海浪的要素和计算海浪的风要素各是哪些?
用于描述海浪的要素主要是波高、波周期、波长和波速。波高是指相邻波峰(或波谷)和波谷(或波峰)间的垂直距离;波周期是相邻的两个波峰(或波谷)相继通过一固定点所经历的时间;波长是两相邻的波峰(或波谷)间的水平距离;波速是波峰(或波谷)在单位时间内的水平位移。 用于计算海浪的风要素主要是风速、风区长度和风时调计算近岸浪和浅水区域波浪时还有水深。风区是指在风作用 的水域内,各处风速和风向近似一致的水域;风区长度是指 风区上沿至计算点的距离;风时是指近似一致的风速和风向 连续作用于风区的时间。风速越大,风时越长,风区越大, 风浪就越发展。但这种发展不是无限制的。在一定风速作用 下;当风浪能量输入等于能量消耗,这时即令风时风区无限地增加,风浪也不再增长而处于所谓充分成长状态。海洋学上把处于这种状态的海浪叫做充分成长风浪。所以对于给定的风速就有达到充分成长所需的临界风时和风区。例如,当风速20米/秒,若风区469海里,则风吹24小时后波高能成长到6.5米;而若风区仅为205海里,则风浪成长12小时,波高达到5.3米后就停止增长。
38. 常用波级表有哪几种?波级各分多少级?
常用波级表有蒲福波级表、道氏波级表、美制波级表和 国际通用波级表4种。
蒲福波级表是在蒲福风级表中加上波级而成的。由千蒲福波级是蒲福经过67年坚持海上气象日记观察和总结划分制定的,有着坚实的实践基础,早在1838年就被英国海 军部正式采用,并于1874年在国际气象组织(世界气象组织前身)的会议上被正式采纳。今天仍被各国气象部门普遍采用。蒲福波级表内容丰富,它的海况等级(即波级)分为 0-9共10级,对应海况等级的有海面征状、风级、波高、 周期、波长,最小风时和最小风区等要素。仅波高就有平均波高、有效波高和平均1/ 10最大波高三种。因此特别适用于从事海洋调查、海洋观测等专业科技人员使用。但由于表中涉及许多海浪专业名称,如有效波高、最大能谱周期等, 在公益服务中不易被公众接受。
道氏波级表和美制波级表比较简明直观,波级也分为0 -9共10级,对应波级有波高和征状。征状分别以风浪名、和涌浪名表示。两表大致相同,只是美制波级表将风浪和涌浪分开制表,并在涌浪波级表中对应波级除波高外还增加波长。这两种表除了便于各类从事海洋科研、调查、海上运输等工作人员使用外,在公益服务中易被公众接受。
国际通用波级表是结合上述3种波级表的优点而制成的。波级也分0-9共10级,对应波级有波高区间、波高中 值、征状(征状也由风浪名和涌浪名表示)和风级。我国于1986年7月1日正式采用此表。目前国家海洋预报台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的海浪预报中的波级就是该波级表中的波级。
39. 什么叫灾害性海浪?
在海上引起灾害的海浪叫灾害性海浪。我们这里指的灾害性海浪是指海上波高达6米以上的海浪。因为6米以上波高的海浪对航行在世界各大洋的绝大多数船只已构成威胁,它常能掀翻船只,摧毁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给航海、海上施工、海上军事活动、渔业捕捞带来灾难,正确及时地预报这种海浪对保证海上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它是由台风、温带气旋,寒潮的强风作用下形成的。
但必须明确指出,灾害性海浪世界上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上述定义只是相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在海上与大自然抗争能力而言的相对定义。所以灾害性海浪 的确切定义只能是根据海上不同级别的船只和设施,而分别给出相应级别的定义,类似波级。例如,对于没有机械动力仍借助于风力的帆船,小马力的机帆船,游艇等小型船只,波高达2.5至3米的海浪已构成威胁。因此这种海浪对这些船只就可称为灾害性海浪;对于千吨以上和万吨以下,中远程运输作业船只波高达4至6米的巨浪已构成威胁,对它们来说4米以上的海浪称为灾害性海浪。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与大自然抗争能力提高,对于60-7O年代相继 出现的20万吨至60万吨的巨轮,一般9米以上的海浪为灾害性海浪。所以在发布海浪预报和警报时除考虑海上一般和普遍情况外,还须根据不同任务,不同船只和不同海上设施进行特殊保证,以减少海上灾害的发生。
40. 我国台风浪主要发生在什么时间和哪些海区?有何特征?
台风浪是指由台风的强凤引起的巨大海浪,其波高有时可超过20米。它对海洋船舶构成很大威胁。当台风浪移到近海岸时,它相伴风暴潮可使堤岸决口,农田受淹,房摧船毁。台风浪主要发生在夏季,7-8月最多,2月最少,6--10月占全年的70%。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台湾省以东 洋面和巴士海峡影响较多,黄海和渤海影响较小。西北太平洋的大部分台风浪都发生在菲律宾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洋面、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和南海海面。台风浪一形成就有涌浪传出,其传播速度快于台风移动速度,因此当台风还在外洋时;涌浪已经传播到近海,出现海底淤泥被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从而可以提 前预报台风浪的来临。台风浪区域分布特征是台风移动方向右半圆波高最大,因为该区域海面上的海浪始终在同一方向风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该区域海面上的风浪向和涌浪向一致;相互叠加使海浪越来越大。平常人们常说的危险半圆就是对该区域的狂风恶浪而言的。
41. 我国温带气旋浪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和哪些海区?有何特
征?
台风浪是指由台风的强凤引起的巨大海浪,其波高有时可超过20米。它对海洋船舶构成很大威胁。当台风浪移到近海岸时,它相伴风暴潮可使堤岸决口,农田受淹,房摧船毁。台风浪主要发生在夏季,7-8月最多,2月最少,6--10月占全年的70%。南海、台湾海峡、东海、台湾省以东 洋面和巴士海峡影响较多,黄海和渤海影响较小。西北太平洋的大部分台风浪都发生在菲律宾以东和琉球群岛附近洋面、马里亚纳群岛和马绍尔群岛附近海面和南海海面。台风浪一形成就有涌浪传出,其传播速度快于台风移动速度,因此当台风还在外洋时;涌浪已经传播到近海,出现海底淤泥被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从而可以提 前预报台风浪的来临。台风浪区域分布特征是台风移动方向右半圆波高最大,因为该区域海面上的海浪始终在同一方向风的作用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另外该区域海面上的风浪向和涌浪向一致;相互叠加使海浪越来越大。平常人们常说的危险半圆就是对该区域的狂风恶浪而言的。
42.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及海岸会引起哪些灾害?
灾害性海浪在海上主要给航海、海上施工、渔业捕捞和海上军事活动等带来灾害。例如灾害性海浪在海上会引起船舶横摇、纵摇和垂直运动。横摇的最大危险在于船舶自由摇摆周期与波浪周期相近时,会出现共振现象,使船舶倾覆。 剧烈的纵摇使螺旋浆露出水面,使机器工作不正常而引起失 控。当海浪波长与船长相近时,由于船舶的自重能使万吨巨轮拦腰折断。船舶在波浪中的垂直运动还会造成在浅水中航行的船舶触底碰礁。据史书记载,公元1281年旧历6月元世祖忽必烈和范文虎率10多万军队, 4400多艘战舰在攻占 日本的一些岛屿时,8月23日一次台风突然袭来,狂风巨浪使4400艘战舰几乎全部毁坏、沉没。 10多万军队被葬身 海底,活着逃回的仅3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美海军在诺曼底登陆,就由于一次不大的风暴损失700艘登陆艇。 1952年底一艘美国船就曾在意大利海岸附近被巨浪折成两半。
灾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边不仅冲击摧毁沿海的堤岸、 海塘、码头和各类建筑物。还伴随风暴潮,沉损船只、席卷人畜,并致使大片农作物受淹和各种水产养殖珍品受损。海浪所致的泥沙运动使海港和航道淤塞。灾害性海浪到了近海和岸边。对海岸的压力可达到每平方米30-50吨。据记 载,在一次大风暴中,巨浪曾把1370吨重的混凝土块移动了10米, 20吨的重物也被它从4米深的海底抛到了岸上。 巨浪冲击海岸能激起60--70米高的水柱。例如1989年8号 台风于7月17日20时靠近珠江口上川岛东南约3O公里处、沿海岸的边缘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时,珠江口至湛江沿岸均有8一10米的海浪袭击海岸,致使沿岸海堤受到严重破坏。台山县海宴东镇的中门海堤(砌石堤),堤顶高程5.7 米,宽8米,长3.2公里全被海浪冲毁,阳江的海陵大堤标 高4.5米,堤面宽度10米,被巨浪冲毁8米,剩下2米。 据统计,这次台风浪共沉损船只536艘,冲毁堤围172公 里,渠道149公里,电排站5075千瓦,农业受灾363.6万亩(其中包括水产养殖22.4万亩)。其中仅海浪毁坏的海堤水利工程直接经济损失约1.5亿元。
43. 我国近海由灾害性海浪引起的海难每年平均有多少次?经济
损失和人员伤亡各多少?
海浪尤其是灾害性海浪是海难事故的最主要原因,是海上经济开发的最大障碍。据原海上安全指挥部的粗略统计,我国近海由灾害性海浪引起的海难每年平均有70次,经济损失每年约1亿多元(仅指我国),死亡约500余人。 近代研究表明,海上破坏力的90%来自海浪,仅10% 的破坏力来自于风。我们平常说的所谓"避风",实际上是"避浪",因为任何避风港和锚地都是避不住风的,而只能避浪。可见海浪是海上灾害的直接原因。据海上安全指挥部门统计,从1949至1982年34年里,仅被交通部门和海军救助的船只就达6295艘次(不包括渔民自救的渔船),其中约1500艘船的海难事故是狂风恶浪引起的。另外,1950年至1987年的38年间,我海军舰艇因海况条件影响造成的数百次事故中,有74%是由恶劣的台风浪造成的。尤其是近岸台风浪所造成的海难更是触目惊心。据海南、广东、浙江省防汛指挥部门统计, 1989年全年仅10个登陆台风的影响。 在浙江、广东和海南三省沿岸地区,由巨浪沉损船只3408 艘、冲坏海堤10854处,冲毁海堤900公里,由海难死亡约 200余人,伤近千人。海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不包括修复水利和海堤工程的间接损失)。
44. 世界上观测到的最大波高有多高?中国近海观测到的最大波
高有多高?
在观测到的资料中,有很多关于大浪的记录。 1933年2月7日,在北太平洋,美国海军的莱梅帕号油船观测到波高达34米,周期14.8秒和波速102公里/小时的大浪; 1956 年4月2日苏联调查船"鄂毕号"在印度洋的南纬狈"风暴区域,于风速35米/秒时,使用立体照相测量得到最大波高为24.9米的大浪;在大西洋也曾观测到20.4米的最大波 高。 1986年8月27。在我国东海,使用海洋资料浮标测得18.2米的最大波高:1985年8月19日,青岛小麦岛海洋站观测到11米的岸边最大波高。
45. 世界上最早的海浪预报始于哪一年?哪个国家?
早在19世纪初,英国海军少将弗郎西斯·蒲福就根据风对地面、海面物体影响程度。拟定了著名的"蒲福风级表",为正确观测海面状况奠定了基础。 20世纪40年代, 首先为军事服务的海浪预报迅速兴起。 1942年,美国斯普里克斯海洋研究所所长斯维尔德罗普,与年仅25岁的澳大利亚物理学家蒙克,共同研究提出了利用天气图预报海浪的方法。以后他们又提出了关于风浪、涌浪和近岸浪的预报理论。 1944年美国发布为军事应用的海浪预报,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海浪预报。
人类在和海浪博斗中不可避免地会有牺牲和损失。有史以来,地球上差不多有100多万艘船舶沉没于海浪之中。然而正是这巨大而沉痛的代价,才使得人们在同风浪的斗争中 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自由。"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更好地战胜风浪,避免或减少海事的发生,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探求和寻找海上风浪的规律即使是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近代,重大海难仍不断发生。据统计,在大洋上由于狂风恶浪引起的海难,至今仍占世界海难的60%以上。因此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海浪生成机制和预报方法的研究,以提高海浪预报的准确率。尤其是进入50年代以后,人们基于对波浪的产生和发展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将谱方法应用于海浪预报,把海浪理论研究推向了新阶段:我国著名海浪专家文圣常提出的驰名中外的《普遍风浪谱》和《普遍涌浪谱》理论也为海浪预报做出了贡献。至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海浪预报。
46. 我国面向全国的海浪预报始于哪一年?
1964年我国成立国家海洋局, 1966年10月1日由国家海洋局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总台正式发布24-72小时我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的海浪预报,从1982年9月27日起,又由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每天用4个频率以无线传真方式向国内外海洋用户播放西北太平洋海浪实况分析图和24小时海浪预报图。随着海洋事业的发展,应广大海洋用户的要求, 于1986年7月1日起,通过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36小时和24小时中国近海和西北太平洋海浪预报。 为海上运输、渔业生产、海上石油开发和海上军事活动等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保障了海上生产的安全。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青岛海洋预报区台于1979年发布1-3天渤海、黄海 海浪预报。随着海洋油气开发的蓬勃发展,海上作业的船舶和石油钻井平台与日俱增,我国区域性海浪预报发展很快。 1980年国家海洋局广州海洋预报区台开始发布南海1-3天 海浪预报,并于1987年7月1日起在广州市电视台和广东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24小时南海海浪预报。 1986年国家海洋局上海区台开始发布东海、台湾海峡的1一3天海浪预报。  1988年7月1日海南省海洋局海洋预报台在海南省电视台和海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播放24小时南海海浪预报。近年来,国家海洋局所属的一些中心海洋站也发布所管辖海区 的海浪预报。如每年夏季,秦皇岛中心海洋站每天都为著名风景游览胜地北戴河海水浴场提供24小时海浪预报。
47. 海浪预报是怎样制作的?
制作海浪预报首先需要获得当天海上海浪实况资料。如由国际国内船舶、沿岸海洋站和近海浮标测量的海浪资料和海洋气象。这些资料传到国家海洋预报台后,由计算机填在类似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区域海洋图上。预报员就可根据这些资料分析出当天海上的海浪实况。再根据常规的天气预报方法预报出未来海上风场,有了未来海上风场条件,就可以应用海浪经验统计预报方法、半经验半理论波谱预报方法和能量预报方法等海浪预报方法计算海浪波高。由于我们发布的海浪预报是大面积的预报,所以不同海区要选用不同的计算方法。用上述方法计算出的波浪高度还须再根据不同海区海洋状况和影响海浪成长、发展、消衰的各种因子和经验进行综合分析和订正,以得出最佳预报结论。作出海浪预报后,再经声像技术处理,制成预报图;广播稿、录像磁带等产品。将这些产品分别传送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无线传真发射台进行广播。从上述海浪预报制作整个过程可以看到,海浪预报业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必须同心协力,大力合作才能作好。
48. 目前我国面向全国的海浪预报和警报是通过什么途径发布的?
目前我国的海浪预报通过邮送、电话、电报、电传、有线传真、无线传真广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和中央电视台播放等8种途径发布。 无线传真广播时间是每天15时50分一16时30分(北京时间),同时以16902千赫、 12830千赫和846千赫三套频率向国内外用户播发西北太平洋海浪实况图和24小时海浪预报图,并于17时30分一18时10分(北京时间)重播一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二套节月720千赫每天晚上21时(北京时间),广播24小时海浪预报;中央电视台每日播放36小时海浪预报。上述三项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和我国国家的要求向国内外用户提供的公益服务。
电传、电报、电话、邮送和有线传真发布的海浪预报,主要是对国内外用户在上述海区和世界其他大洋上的专项服务。例如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海洋运输、海洋渔业、海上军事活动、海洋科学考察、海洋石油开发等进行的航线、重要拖航、海上救助打捞、海上体育比赛、海上旅游等活动提供专项海浪预报服务。除此还经常派出有经验的预报员作现场海浪预报保障。
49. 我国第一个海洋波浪观测站建于何时何地?目前监测海浪主
要手段有哪些?
1953年在青岛市的小麦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波浪观测站。全面、系统地建设和发展我国沿海的海洋观测站是1964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后开始的。现在我国沿岸及岛屿除台湾和香港外,已建有56个海洋站,其中38个海洋站有海 浪观测项目。另外,在我国近海已有7个固定和5个临时浮标观测站位。加上断面调查、航空遥感、国际国内船舶观 测,己构成了我国近海海浪监测系统。 目前世界上监测海浪主要手段仍以海洋船舶、海洋浮标站、岸边和岛屿海洋站监测为主。常用的海浪观测仪器有6种:1)视距测波仪,也叫光学测波仪;刀电阻和电容测波仪;3)压力测波仪;4)声学测波仪;5)重力测波仪;6) 遥感测波仪。近年来遥感测波仪的应用发展很快,在国外已 应用于飞机和海洋卫星,因而为大面积快速提供精确的海浪信息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
50. 全球性的海上遇险救助组织叫什么名称?其主要任务是什么?我国哪年成立全国性海上遇险救助组织?现在全国有多少个救助站?
随着国际上海运事业的日益发展,迫切需要一个世界性组织,来具体协调各国间的有关航海事宜,特别是航运安全和海事处理等;1948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上,成立 "政府间海事协商组织"(简称海协)。现已改名为国际海事组(IMO)。该组织于1958年正式开展工作,隶属于联合国,为其第12个专门机构,总部设在伦敦。它的主要任务是在航海技术上协调政府间的合作,并为此举行国际会议,特别是制定了海上安全条约,保障人们在海洋上的安全。国际海事组织不仅制订供各国参考的建议,而且还制订带有约束力的国际公约和规则。其中《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和《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就是国际海事组织制订的关于海上安全方面的的两个重要公约。 1986年我国政府核 准了《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其主要内容是:促进海上搜救措施和工作程序,以有效地保障海上人身安全。 同时还建立了《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海上安全工作,早在人民海军创建之初,毛主席就把护渔护航,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海军的主要任务之一规定了下来。不久交通部门组建了我国第一个海难救助部--上海海难救助打捞局。随着我国海上航运事业的发展和过往我国海域空域的船只、飞机的密度迅速增大,我国海上安全组织和救助力量也得到较大发展。 1974 年我国正式成立了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现为中国海上搜救中心(CMSRC),组织协调全国的海上救助力量,负责海上船舶防台风、防止船舶污染海域、渤海防冻破冰和中外船舶民航飞机在我国海域失事遇险搜寻救助工作。以后又相继成立了广州、烟台2个救捞局,和14个救助站点,并从单一的船艇救助方式发展到现在船艇和飞机相结合的救助方式。据不完全统计,自1974年到1980年,我国搜寻救助部门共援救海上遇险船只2215艘次(其中外轮95艘),救助遇难人员4800人(其中外籍人员2125人)。
51. 全世界狂风恶浪已经翻沉了大约多少座石油钻井平台?
近20多年来,海上油气开发蓬勃发展,海上作业船只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逐年增加。据统计,从1955年到1982年的28年中,因狂风恶浪在全球范围内翻沉的石油钻井平台就有36座。 1980年8月的AIlen飓风,摧毁了墨西哥湾里的4座石油钻井平台。 1989年11月3日起于泰国南部暹罗湾的"盖伊"台风横行两天,狂风巨浪使500多人失踪, 150多艘船只沉人海中,美国的"海浪峰"号石油钻井平台翻沉, 84人被淹死。我国近海类似的海难事故也有所发生, 1979年以来,已有2艘石油钻井平台"渤海2号"和"爪哇海号"分别沉于渤海和南海,损失数亿元。"渤海2号"上74人除2人外全部遇难,而"爪哇海号"中外人员无一生还。近些年来,全世界石油钻井平台平均每年因狂风恶浪损失1至2 座,最多的一年是8座,到1989年为止,全世界因狂风恶浪已翻沉大约50座石油钻井平台。
52. 为什么说"好望角是船只的坟墓"?
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被人们称为"暴风之角",是令人生畏的地方。这里除风暴为害以外,还常常有被称为"杀人凶浪"的狂浪作崇。这种海浪的前部犹如悬崖峭壁,而后部则象缓缓的山坡(一般高达15米至20米(有的竟达24米)。这种涌浪在寒冷的季节5一10月尤为频繁,这时还存在由局地风产生的一种既短促又旋转的海浪,当这两种浪叠加在一起时,波高大大地增加。同时这里还有一股很强的从北向南的沿岸流,它的流速高达5节,当急驰着的涌浪和风浪与这条快速流动的"海洋之河"相遇时,就会造成极不平常的海况。 船只遇到这种海况,即使是二十万吨以上的巨轮也难逃厄运,轻则重伤,重则翻沉,有的甚至拦腰折成两截。为此人们将好望角称为"船只的坟墓"。
53. 海冰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能造成危害?
淡水的冰点是0C。海水是咸的,因为含有食盐等盐类,所以其冰点低于淡水,而且随着含盐量(盐度)增大而降低,这是海水不易结冰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海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低于淡水密度最大时的温度4C,而且随着盐度增大而降低,如表,这说明海水结冰的过程比淡水来得慢。冬天淡水缸不能放在外面,而咸菜缸可以,就是这个道理。
海水的冰点与密度最大时温度的关系
盐度灿 0 5 10 15 20 24.69 25 30 35 40
冰点℃ 0 -0.27 -0.53 -0.80 1.07 -1.33 -1.35 -1.63 -1.91 -2.20
密度最大时 3.95 2.93 1.86 0.77 0.31 -1.13 -1.40 -2.47 -3.52 -4.54 的温度℃
形成海冰的物理过程比较复杂。实际上,寒潮天气使海面气温下降,大风搅拌,海面散失热量,海水冷却,海温降低,当降至密度变大,比重也变大,产生下沉,下层海水比重相对变小,要上升到表层。因为海洋中的海水盐度一般大于千分之25,海水温度达到冰点,也正是接近密度最大时的温度,表层与下层海水又发生下沉上升、垂直对流)运动,海水再一次冷却(过冷却)。这种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整个下沉上升水层(垂直对流混合层)密度均一稳定才停止,并开始结冰。海水达到冰点,先产生结晶惨--冰晶, 海面平静无风浪,冰晶互相冻结在一起形成一薄层像牛皮状的冰壳一冰皮;海面在多数情况下,是有风浪的,尽管气温下降,冰晶不断增多,但并不易冻结在一起,甚至冻结在一起的冰晶也易被拆散,不过冰晶互相聚积在一起,好像冰激凌一样,海面平滑像油脂,叫油脂状冰。气温下降,油脂状冰冻结,但由于波浪运动,刚冻结的油脂状冰发生破裂, 边缘互相碰撞,形成似莲叶状的冰块,叫莲叶冰。 ·
冰皮、莲叶冰都能冻结成厚冰,扩大复盖海面面积,封锁海湾、港口,阻碍海上通航,推倒海洋工程建筑等。例如, 1969年渤海特大冰封,使得数百艘舰船不能进出渤海港口;打入海底28米深、直径0.85米的15根锰钢桩腿的 石油平台被推倒。渤海海冰是当年生成当年融化的一年冰, 1969年特大冰封时冰厚最大0.8米。在北冰洋北纬70度附近,阿拉斯加巴罗角的了年冰厚2.2米,在南大洋南纬70 度麦克默多海峡的一年冰厚2.75米,最厚3.5米,而这里的多年冰厚却有9一15米,造成危害就更大了。"冰海沉船" 影片的镜头,大家一定记忆犹新!
54. 海冰为什么能浮在海面上?海面以下也有海冰吗?
海冰能像木板一样地浮在海面上是因为海冰的比重比海水轻的缘故。同体积的海水被结成海冰时体积增大,同时结晶析出盐分,使海冰的比重轻于海水,所以海冰能浮在海面上,故得名"浮冰"。
我们看到海冰浮在海面上的只是一小部分,其实大部分是在海面以下。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以计算出海冰冰块露出水面部分的高度和浸人水的深度。在世界各结冰海洋中, 海洋学家进行调查研究,计算和测得露出水面的高度与总厚度之比大约为 1/7-1/ 10,例如, 10厘米厚的冰块,露出水面的高度约1厘米,而浸没水中的深度约为9厘米;对大量碎冰挤压堆积在一起的冰块,像屋脊一样,露出水面的高度和总厚度之比大约为1/4一1/5…例如,露出冰面的高度为2米,浸没在水中的深度则为8米、对尖塔形冰山露出水面高度与总厚度之比大约为1/3一1/4,例如,冰山露出水面的高度为61米,浸没水中的深度则为183米。
55. 我国哪些海区结冰?
我国的渤海和黄海北部及山东半岛南部沿海的胶州湾和乳山湾每年冬季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冰现象。但胶州湾和乳山湾结冰很轻。
每年秋未初冬季节,渤海和黄海受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侵袭,海上气温急剧下降,海面散失热量,海温随之下降。 当气温降到一7°C以下时,近岸海面的海水温度首先达到冰点一1.4℃至一1.6℃而结冰。辽东湾北部沿岸一般在11月中旬开始结冰,莱州湾南部沿岸一般在12月中旬开始结冰, 北早南晚,相差大约1个月。随着隆冬季节的到来,一般在 1月和2月,沿海岸结成固定冰,海上结冰复盖面积扩大, 有时候整个渤海均被海冰复盖,如1969年;而有时候,渤海结冰复盖面积又很小,只在近岸海面才结冰,如1973年。由此可见,结冰轻、重的差别是很大的。在春季到来之时,一般在2月中旬未,首先从海上开始融冰;终冰时节,辽东湾北部,一般在3月下旬海冰融净;莱州湾南部一般在 2月下旬未海冰融净,南早北晚,相差大约又是一个月。因 此冬季结冰期,辽东湾北部大约5个月,莱州湾南部大约3 个月。黄海北部大鹿岛海面的结冰期与辽东湾北部相近,渤海湾西部的结冰期与莱州湾南部相近。
渤海、黄海北部及胶州湾、乳山湾每年冬季发生结冰现象,是由海洋水文要素与气象条件所决定的。渤海、黄海北部及胶州湾、乳山湾均属内陆海洋,水浅,热含量少;而气象条件主要是冬季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潮侵袭频繁,天气变冷,使气温降低所致。
渤海1969年与1973年的结冰差别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是大气环流、大洋温度及天文等因子反常造成的。根据海 · 213· 冰与大气环流、大洋温度、天文因子等要素已经建立了海冰预报方法,可以预报海冰的反常现象。
56. 我国的海冰监测工作是从哪一年开始的?监测内容包括哪些?
我国的海冰监测工作开始于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 1959年国家制定了第一部海滨海冰观测规范,在渤海、黄海北部沿岸(包括乳山湾)的海洋站进行海滨冰情观测,以目测和器测相结合,观测流冰和固定冰。到目前为止,已有 30多年的连续海滨冰情资料。
1958年全国海洋普查工作后,我国海上船舶冰情观测曾一度中止, 1969年渤海冰封时又恢复,并开始用飞机观测。 1973年在全国海上安全指挥部领导下,正式用破冰船和飞机进行常规观测海上冰情、1973年开始应用我国研制的卫星接收设备接收艾萨与诺阿卫星海冰图象,现在通过电脑处理卫星彩色海冰图象。 1986年,我国开始应用自行研制的"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进行航空遥感测冰。
在旧中国,海冰的监测可追溯到上个世纪末。当时,中国正处在清朝未年国力衰败列强瓜分的局面。日本帝国主义和沙皇俄国为了侵略中国,掠夺财富,采取"暗中"与"公开" 等手段偷窃中国的气象与海洋情报资料乙特别是"伪满州国" 康德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猖狂到了极点,公开用舰船。飞机观测渤海、黄海的冰情,企图达到长期侵占中国掠夺资源的目的。
我国《海滨观测规范》规定海冰的监测内容有初(终) 冰日、海面能见度、冰量、冰型、冰的表面特征、流冰冰状、流冰密集度、流冰漂流方向和速度、固定冰冰状、固定冰堆积量、固定冰堆积高度、固定冰宽度、海冰厚度、温度、盐度、密度和强度、测绘冰情图和冰情拍摄等。海上进行海冰监测还包括结冰边缘线、冰脊等。
57. 目前监测海冰有哪些主要方法?是怎样实施的?
目前监测海冰有"目测法"、"器测法"和"遥测法"3种方法。
目测法是海冰监测传统的基本观测方法,这种方法是根据海冰观测规范规定,依靠观测员的眼睛和经验进行观测, 如冰量、流冰密集度、流冰冰状、固定冰状等。目测法所观测的内容,目前还不能用其他观测方法完全代替,并且目测结果还是遥测法观测结果的分析依据,所以目测法继续沿用。
器测法是同目测法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借助工具和仪器,依靠观测员的手工操作和读数据,如冰厚、冰温、 冰密度、堆集高度等。这些数据是遥测法观测结果进行量值定标处理的依据,所以器测法是海冰监测的重要方法。
遥测法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的先进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完全依赖仪器本身进行观测,如利用卫星能及时、同步、大范围观测海冰。彩色海冰卫星图片则能直观地一目了然地展示海冰的分布情况。但是对冰厚、冰温等要素的观测,目前远不如器测法准确。
实施海冰的监测主要通过设立沿岸固定观测站、临时观测站和雷达站及冰情巡视小分队进行观测;海上建立观测平台、使用破冰船和潜水艇进行观测;空中有飞机和天上的卫星构成立体监测系统。所用仪器繁多,简单的有冰尺、冰钻、棒状温度表、遥测温度仪等;高技术的有声纳、雷达、辐射计、激光剖面仪、立体摄影仪等。在同类仪器中又有好多种,如雷达中有莹光屏雷达、合成孔径图象雷达等;辐射计中有可见光与红外辐射计、扫描式多通道微波辐射计等。 我国研制成的红外辐射计和微波辐射计已应用于海冰监测工作 。
58. 本世纪以来我国发生最大海冰灾害是哪一年?
1969年,我国渤海发生了一次罕见的特大冰封,是本世纪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海冰灾害。
特大冰封是指1969年2、3月间整个渤海全部被海冰所覆盖,影响的范围直达渤海海峡,冰厚一般为20-40厘米,最厚达80厘米,最大冰块达70平方公里,由于风和海流的作用使冰块互相挤压,而在冰面上堆立起来的高度一般为12米,近岸最大竟达9米,足有3层楼房之高。
这次罕见的海冰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惨重。据不完全统计,从2月5日至3月6日一个月的时间里,进出天津塘沽港123艘客货轮中,有58艘被海冰夹住,不能航行,随风 漂移,有的受到海冰的挤压,船体变形,船舱进水,有的推进器被海冰打碎;回淤研究观测平台被海冰推倒,航道灯标全部被海冰夹走,去向不明;"海一井"平台支座的拉筋全部被海冰割断,"海二井"的生活设备和钻井平台均被海冰推倒,损失是很大的。
另外,由于特大冰封阻碍通航,还使大批客轮不能按计划进出渤海龙口、塘沽、秦皇岛、营口等港及运送旅客与装卸货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无法计算的。特别是塘沽港、秦皇岛港己向世界宣布为不冻港,使外国商船也蒙受一定经济损失,在国际上产生了不良影响。
59. 我国的海冰预报工作从何年开始?目前日常海冰预报有几种?
我国的海冰预报工作开始于1969年。为预防我国渤、 黄海区可能发生的严重冰情造成危害,更好地为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国家决定国家海洋预报台研究和发布我国渤、黄海区的海冰预报。发布海冰预报的还有海军所属北海有关海洋气象台及北海分局所属海洋区台、中心站及部分海洋站等单位。20多年来,海冰预报对防灾减灾起到了相当好的作用。保障了海上航运、海洋石油、海洋水产养殖和捕捞等生产部门的生产安全。
目前日常海冰预报有:年、月、旬、候、补充与警报等6种海冰预报。海冰年预报是对来年冬季渤、黄海区可能发生的冰情进行总趋势预报,为领导机关作计划和海洋生产部门安排冬季生产提供依据。因此国家海洋预报台每年10月举行海冰年会,进行会商讨论,于11月5日正式发布。
海冰月预报、旬预报、候预报、补充预报和警报均在国家海洋预报台内会商讨论,月、旬、候预报分别对年、月、 旬预报进行阶段订正;保障海上生产安全。发布时间,月预报在每月26日,旬预报逢9、 19, 29日(2月27 日),候预报逢又10、15、20、 25日及月末,海冰补充预报和警报都是不定期的,是一种临时性紧急措施,以引起有关方面注意,避免发生海冰灾害。
发布内容:海冰趋势、冰期、流冰范围、冰厚等。
发布方式:信函邮递预报单,无线传真发送海冰旬预报图,电话、电报、电传通知、电视播放、电台广播等
60. 冰山是怎样形成的?它主要分布于世界的何处?
冰山是由于冰川边缘凸向海洋中的部分在风、浪和潮水作用下碎裂而成。在北冰洋,由于埃尔斯米尔岛北岸的冰架破裂而形成的冰山,其中特大的冰山叫"冰岛"。根据世界气象组织海冰术语,冰山和冰岛的定义如下:
冰山--形状多变的、露出海面高度5米以上的巨大冰块,由冰川碎裂而成,漂浮或搁浅,形状有平顶、圆顶、倾 斜、尖塔或山峰状及风化的或不规则状。
冰岛--漂浮的、露出海面高度约5米的特大冰块,由北极冰架破裂而成,厚度30--50米,表面平坦,面积从数千平方米到500平方公里以上,表面特征规则起伏呈肋状;
世界上的冰山主要分布在北冰洋和南大洋:
北冰洋一主要是冰岛,其运动随北冰洋环流沿顺时针方向旋转,有些已经历30多年,旋转了数周其中有些经格陵兰东部漂流到大西洋。目前,在北冰洋观测到的最大冰岛 叫"何布逊冰岛",其平均厚度42.5米,表面积26平方公里,重约7千万公吨。格陵兰和纽芬兰海域也有许多冰山,来源于格陵兰东岸的冰川,及格陵兰西岸、埃尔斯米尔岛南部、德文岛和巴芬岛的冰川,多呈尖塔状,冰中含有泥沙等杂质,冰密度较大。
南大洋一环绕南极洲大陆周围海域的冰山比北半球多而且大,向北辐散漂流。到目前,在南大洋观测到的最大冰山长333公里:宽96公里,面积达3万多平方公里。南大洋的冰山来源于罗斯海、威德尔海和南极洲大陆沿岸的陆缘冰架,顶部比较平坦,似桌状,冰色白,比较纯洁,冰密度较小
61. 中国海冰情划分多少级?
中国海冰情共划分5级。为满足海洋生产部门应用的需要, 1973年,国家根据中国海的结冰特点;依据结冰范围和冰厚资料研究制定的,并规定这5个等级作为海冰预报标准,叫做"中国海冰情况预报等级"。各级名称如下:
"冰情最情",也称"1级",如1972-1973年冬季的冰情,海面结冰情况只在近岸发生,不影响海上通航。出现这样冰情的冬季,叫做"轻冰年"。
"冰情偏轻",也称"2级",是指比常年偏轻,如1982一 1983年冬季的冰情,海面不仅近岸结冰,而离岸较远的海面也结冰)但也不影响通航。出现这样冰情的冬季,叫做 "偏轻冰年"。
"冰情常年",也称"3级",是指一般年份的冰情,如 1985一1986年冬季的冰情,各海湾大部分海面被海冰复盖,一般会影响通航。出现这样冰情的冬季,叫做"常冰年"。
"冰情偏重",也称"4级",是指比常年偏重,如1976-1977年冬季的冰情,各海湾海面被海冰覆盖,明显阻碍通航。出现这样冰情的冬季,叫做"偏重冰年"。
"冰情严重",也称"5级",是非常严重的冰情,如1968 一1969冬季的冰情,严重造成灾害。出现这样冰情的冬 ,叫做"重冰年"。
中国海冰情等级的划分是针对冬季海上冰情趋势而言, 不表示冰情的平均概念。
62. 中国目前有几艘破冰船?有什么作用?
中国目前有5艘大型破冰船。国家批准建造的3艘破冰船均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建制,按设计、建造和下水先后,其番号依次被编为"C721"、"C722""C723"。营口新港(鲅鱼圈港)所属的一艘破冰船被命名为"营港12"破冰船。天津航道局所属的一艘破冰船被命名为"津航拖8"破冰船。这5艘破冰船都是中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中国第一艘破冰船C721是1969年由上海求新造船厂设计、建造,到12月26日下午胜利下水,只花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为中国第一艘破冰船C721的诞生,举行了隆重下水仪式,试航性能良好,很快投入使用。
目前,天津塘沽港、秦皇岛港等北方港口还有数十条具有一定破冰能力的"港作拖轮"。天津航道局所属的"津航拖 7"是较大港作拖轮,单主机1200匹马力,由上海船厂设计建造, 1969年下水,负责海河航道破冰。 在天津航道局的档案里,关于1936年渤海发生的冰封有这样的记载:"'清凌'等三条破冰船(其中最大者800马 力)承担了破冰救险的工作。"据考证,清凌等三条破冰船是清朝未年天津港的航道工程船,以煤作动力,双烟囱,具有一定破冰能力;清凌的姊妹船还有"通凌"、"没凌"、"开凌"和 "飞凌"。"甲午风云"这部历史影片将"清凌"等5条破冰船的实况都摄人镜头。
破冰船是用来破冰,为舰船引航,进行抢险救助,保障海上生产安全,1969年渤海发生特大冰封,中央成立了临时破冰抢险领导小组,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和陆海空三军组成了破冰抢险指挥部。国家海洋局组成了渤海冰封调查小组, 在天津港破冰抢险指挥部具体领导下,随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及航运部门参力"破冰抢险任务的舰船与飞机,进行破冰抢险和冰情调查工作。在当时,中国还没有大型破冰船,负责破冰抢险工作的有拖轮"海拖221"及"烟救9号"、"津救3号" 等救助船,克服了重重困难,战胜了这次罕见的严重的海冰灾害。
63. 什么是赤潮?
赤潮是海洋中由于某一种或多种海洋浮游生物(大多为浮游植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或聚集而引起的一种能使局部水体改变颜色的生态异常现象。之所以称为"赤潮",是因为赤潮发生时变色水体多显现为红色或红褐色。 然而赤潮还可为灰褐、黑褐和棕黄色,甚至于白、蓝绿色等,其色泽依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优势种类而定。
赤潮大多发生在内海、河口、港湾或有上升流的水域, 特别是暖流内海水域。赤潮的发生季节随水温等环境因子和 浮游生物种类而异,一般以春夏为其盛发期,但在热带或亚热带海区,冬季亦有可能发生赤潮,赤潮的覆盖面积从几十平方米到数百平方公里不等;持续时间短者数日,长则可达 数十天。在赤潮发生区,变色水体的表现形态有条带状、片状、团块状和簇状等多种,这与浮游生物的聚集特性有关。 变色水体的分布深度一般在几十厘米到数米以内。在水体交 换能力相对较差的封闭或半封闭海湾,赤潮一般在雨过天晴、和风细浪的日子里发生,这是因为陆地上大量的营养物 质可随由降水形成的地表逞流进入海湾;充足的阳光能提高: 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为浮游植物的大量增殖打下物质基础;水体的相对稳定一方面使相对高浓度的营养物质不易稀释,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量增殖后的浮游生物聚而不散。 赤潮的形成与地理、气象、水动力条件,以及营养物质(如 碳、氮、磷、磺等)有关外,还必须有某些特殊的微量物质参与,就目前所知,这类物质有铁、锰、维生素Bl2、脱氧核糖酸、植物激素等等。
64. 形成赤潮的海洋浮游牛物有哪几类?常用的赤潮判断依据
是什么?
所谓海洋浮游生物是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而悬浮在水层中常随水流移动的一类海洋生物。其中,能通过自身光合作用使海水中的无机化合物转化成生物新陈代谢所需有机化合物者,我们称之为浮游植物, 不具备这种能力,即必须以浮游植物为饵者则称为浮游动物。
据初步统计,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种,其中在我国浮游生物名录上登载的有63种。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个别名,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赤潮生物"。在被称之为赤潮生物的63种浮游生物中,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l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在我国,己有赤潮资料记载的赤潮生物达25 种。其余的38种在我国海域均有分布,只是尚未形成过赤潮而已。因此说,有赤潮生物分布的海域并非一定会发生赤潮,这要看其密度能否达到足以使局部海域水体变色的水平。
目前,常用的赤潮判断依据可分为两类。一是表观判 据,最明显的是水体变色,此外还有随之而来的鱼、虾、贝类的死亡水体发臭并带有粘性等;二是生物学判据,受研究水平所限,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统一标准,一般采用日本学者安达六朗根据日本各地发生的140余起赤潮调查结果统计而于1973年提出的"不同生物体长的赤潮生物密度"法作为赤潮的生物学判据。
65. 近年来我国近海海域发生过哪几起规模较大或危害较大的赤潮?
在我国,最早记录在案的赤潮发生于1933年,当年在浙江省的台州、石浦一带沿岸海域出现了由夜光藻和骨条藻形成的赤潮。造成贝类的大量死亡。近年来随着我国沿海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沿海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通过河流及人工排污渠道输入沿岸海域的各类物质和能量随之不断增加,这为赤潮的形成创造了诸多有利条件。因此,赤潮的 出现频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发生区域也由南向北不断扩大,同时,危害较重的赤潮时有发生。例如, 1986年1 月,在福建省东山县瓷窑村附近海域出现了由绿甲藻形成的赤潮。数日之后,当地一些居民误食了采自赤潮发生区的菲律宾蛤仔,造成136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1人中毒致死的严重后果。事后,科研人员在生长于赤潮发生区菲律宾蛤仔体内检出了大量含有生物毒素的绿甲藻,据此初步认定该事 件是由赤潮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又如, 1986年初夏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出现的一起范围较大的赤潮,砖红色的条带状水体绵延30余公里,变色水体时而分出枝叉,时而又聚在一起,从飞机上远远望去,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坐卧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之上。再如, 1989年盛夏时节,正当我国著名的对虾养殖基地--可北省黄骅市的养虾专业户怀着池养对虾连年获得丰收、收入水平日新月异的喜悦心情,大幅度增加贷款额、扩大养殖水面和增加投饵量,以求使对虾单产和总产再上新台阶的时候,灾难性赤潮从8月4日到 10月15日自北向南吞没了连片的虾池。尽管此间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在10000多亩水面洒下了近20吨具有增氧、杀菌和净化作用的克浮头、鱼活灵及生石灰,并积极组织对虾提前出池入库,仍造成了21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比外,因受赤潮影响,该市海洋捕捞业的直接经济损失亦达2400多万元。这起以绿甲藻和夜光藻为优势种的赤潮整整持续了72天,总覆盖面积约900平方公里。从总的情况看,这起赤潮蔓延速度之快、覆盖面积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以及所造成经济损失之巨大在国内实属罕见。还有, 1989年10月间,在福建省东山县八尺门以西海域也发生了一起规模较大赤潮,致使网箱养殖的石斑鱼和鲸鱼等大部死亡,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80多万元。据不完全统计,从1933年起我国沿海己记录的赤潮达212起,其中大陆沿海33起,经济较发达的香港地区178起(截止1987 年),台湾省1起。
66. 赤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
就目前所知,赤潮的发生对区域性海洋生态系统。海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滨海旅游资源;以及人类健康均有影响。众所周知,海洋是一个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就该系统而言,在正常情况下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如陆地和大气输入)与输出(如 进入大气及海陆更迭),以及系统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处· 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体的物质、能量是沿食物链(即所谓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传递的。能够形成赤潮的浮游植物处于食物链的最低一级,也称为"初级生产者"。困此,赤潮生物的异常增殖。 立刻打破了其与浮游动物(既为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生产 者)之间的供需平衡,其结果是增殖后即迅速死亡。海水中的细菌在分解赤潮生物尸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溶解氧,并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导致海产动物因缺氧而窒息或中毒死亡;如果是浮游动物性赤潮,则其自身生长所需的高耗氧即可造成水体的严重缺氧。异常增殖的赤潮生物可引起鱼、 虾、贝等动物瓣鳃的机械性堵塞,从而使之窒息身亡。某些赤潮生物(主要是甲藻)的代谢产物中含有麻痹性生物毒素,或直接毒杀鱼、虾、贝等海产动物,或在这些动物体内积累,并沿食物链逐级往上传递。由于赤潮的发生,使得局部海域浮游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变化,进而改变鱼类的饵料构成,致使局部海域短期内渔而无获。对于游泳能力较强,也可以说是回避能力较强的中、大型鱼类而言则有可能游离赤潮现场,因而改变其回游路线,使赤潮发生区成为无 型生物区。赤潮所引发的海洋生物大量死亡和分解,导致局部海区水体发臭,水质严重恶化,必然对滨海旅游和娱乐场所产生不良影响。如果误食含赤潮生物毒素的海产品,则可造成人体中毒乃至死亡。
67. 怎样监视与监测赤潮?
与其他海洋灾害现象的发生、发展及消失过程的沿革相比,赤潮从出现到消亡一般历时较短,而且其出现前的征兆亦不明显(受限于目前的研究水平),这使得我们暂时还无法对赤潮的全过程进行较为完整的监视与监测。在我国,目前获得赤潮信息的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近海定期或不定期船舶、飞机巡航监视;第二,来自海上各类工作平台(科学调查船、商船、渔船、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等)的情况报告;第三,来自沿海工、农业设施的情况报告;第四,沿海各级政府部门或群众的报告。在获得信息后,有关海洋环境调查,监测及管理部门派出飞机飞抵赤潮发生区,利用航空遥感设备(如红外线扫描、测视雷达、摄像和可见光摄影等)对赤潮的覆盖面积,分布特征及蔓延趋势等进行监视, 同时派出监测人员随船赶赴赤潮现场,在赤潮区内、外布设若干站位进行现场测试及样品采集。现场观测或测试的项目有:赤潮的色泽、气味、水体粘性、水面漂浮物、水温、 水色、透明度、浪级、流向、流速、气温、气压、风向、风速、天气现象和光照强度等,采样分析项目有:盐度、 pH 值、溶解氧、化学耗氧量(或总有机碳)、亚硝酸盐一氮、 硝酸盐一氮、铰一氮/活性磷酸盐、可溶性硅酸盐、铁、 锰、有机质、硫化物、维生素B1、 Bl2、叶绿素a、浮游 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鉴定和数量分布等。为了解赤潮造成危害,应在现场采样经济种类,观察其死亡特征及单位面 积内的死亡数量,还应测定死亡及存活个体的赤潮贝毒含量和积累量。需掌握附近居民的受害情况时,可对误食受赤潮 污染的海产品的居民所出现的中毒症状进行观察,并分析食 用量与中毒症状之间的关系。为了解赤潮过后海区生态系统 的恢复情况,还可定期对种属的数量分布、多样性及食物键 各级的生物丰度等进行监测。此外,根据已掌握的赤潮时空 分布特征,在可能出现赤潮之前,对多发区加密监视、监测与研究,以不断加深对赤潮发生机理的认识并符合客观实际的预测。
68. 如何避免及减轻赤潮对海产品养殖业以致人类的直接危害?
随着海洋开发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知识水平和信息传播水平的不断提高。赤潮的危害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与关注。尽管目前仍未完全掌握赤潮的发生机理,但是,基于现有的科技水平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避免赤潮对海产品养殖业以致人类的直接危害的。就养殖业而言,养殖场所的合理布局至关重要,因为赤潮生物的的增殖与其外部条件,如水文动力条件关系密切;养殖品种的选择应考虑当地的环境条件;放养密度也是重要的一环,密度过高本身即可造成局部水体缺氧而不利养殖品种的生长;投饵应采用鲜活饵料与人工合成饵料相配的方法,以尽可能减少水中的残饵 量,避免出现局部水体富营养化;合理配置养殖场所的进-排水系统,并根据当地水交换能力的大小合理掌握进、排水频率;此外,在放养期间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小范围、高密度的监测工作。赤潮一旦发生,可以采取局部增氧措施(只对浮游植物性赤潮有效);对于局部水体已富营养化的养殖场所来说更重要的是必须采取局部封池等有力措施,以阻止赤潮的进一步蔓延;必要时可组织养殖品种提前出池,力争将损失减到最轻。对于沿岸居民而言,则要大力加强赤潮危害的科普宣传工作,以免误食被赤潮污染过的海产品。同时要加强养殖、捕捞产业部门及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做到不销 售受赤潮污染的海产品。并妥善处理之。沿海地区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市售海产品检测工作,同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海产品市场的监督检查工作。此外,还要做好受赤潮污染海产品源禁捕、禁售及禁食的立法工作,以确实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69. 如何减少赤潮的发生?
众所周知,赤潮生物的增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局部水体富含营养物质。同时,从统计得出,海洋国家的赤潮发生频率与入海污染物的多少呈正相关关系。以日本的懒户内海为例, 1955年以前的数十年问,仅发生过5起赤潮,此间正值日本现代工业文明的的萌芽阶段。工业生产高速度发展之后,伴随着因人海污染物管理不善而产生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赤潮发生频率的大幅度增高, 1966一1980年的15年间,獭户内海竟累计发生了2500多起大小赤潮,"几乎成 为一片死海。然而,随着日本国民环境意识的普遍提高,以及陆源排污管理措施(据知日本政府曾发布过"人海各类污 染物减半排放"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得到有效的贯彻与执行,獭户内海的生态环境己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沿岸海域的赤潮发生频率也与沿海地区工、农业的生产水平大致吻合。因此,在人类暂时还无力左右局部海域的气象和水动力条件情况下,要想减少赤潮的发生并进而使海洋生态保持良性循环,最行之有效的做法就是尽可能减少海洋生态系统中能量与物质的人为输入量。 具体来说,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减少沿海及海上工业废弃物和城市生活污水的人海排放量,必要时考虑强制实施限量排放,另一方面,则应避免或减少因沿海水产养殖区养殖密度过高和过度投饵所造成的自身污染,近年来由养殖区自身污染引发赤潮的例证已屡见不鲜。应该看到,自然资源不外乎由物质和能量两大人类客观实在构成,人为排海的物质与能量不仅损害海洋生态系统,最终危及人类自身,而且还加剧了陆地非再生资源匿乏之危机。
70. 人类能最终根除赤潮灾害吗?
赤潮在我国沿海的出现频率和区域的增高与扩大己广为 人知,将其视为一种海洋灾害现象自然无可非议。但是,正因为赤潮具有其发生频率与人类开发活动量正相关的特殊性,人们往往将其与海洋自然灾害(如台风等)区别开来, 简单地认为赤潮的祸根就是海洋环境污染。然而,这种看法失之全面。从赤潮出现的历史及海洋生态学研究成果可以看出,赤潮本属一种自然现象。从纯科学的角度出发,则赤潮是海洋生态系在食物链失衡状态下的一种自然调节机制,离岸较远的上升流域所出现的赤潮即为明显的例证。诚然,这种自然调节的代价有时是巨大的,甚至在短期内给区域海洋 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打击。但是,与陆地植被生态系的更迭速率相比赤潮过后区域海洋生态系的恢复则快得多。从这种意义上说,人类不可能最终根除赤潮或赤潮灾害,只能尽量减少赤潮的发生以减轻其危害,即使人类最终实现海洋环境 "零污染"亦是如此。
71. 厄尔尼诺是怎么一回事?
"厄尔尼诺"系西班牙语"圣婴"的译音。它是指太平洋的秘鲁和厄瓜多尔近海,有些年份在圣诞节前后发生的一种海温异常升高现象。这是一种海洋和大气的大尺度相互作用象。
厄尔尼诺出现前数月,太平洋赤道西部堆积的表层暖水大规模向东流来。至圣诞节前后(12-2月),移来赤道太平洋东部沿岸的暖水沿厄瓜多尔和秘鲁海岸南下,水温异常升高;暖水区可迅速再向西扩展。热带多雨带也随之南移。 这使得原来干旱的赤道太平洋东部降水量剧增,而本为雨季的赤道太平洋西部地区出现干旱。在秘鲁、厄瓜多尔近海, 由于海温异常升高(有时偏高5一6℃),使得沿岸生物大量死亡或潜逃:那里的海鸟也因丧失食物而饿死或迁徙。 近百年来,重大的厄尔尼诺有1891年、 1925年、 1941年、1957一1958年、1965年、1968一1969年、1972--1973 年、 1976年、 1982一1983年以及最近的1986-1987年。有迹象表明, 1990年可能又是厄尔尼诺年。 1972一1973年厄尔尼诺事件曾使秘鲁渔场鱼捕获量从1000万吨减少到500万吨左右。 1982一1983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是本世纪最严重的一次,曾使栖息在圣诞岛上的1700多万只海鸟不知去向,接着1982年冬到1983年春,太平洋东岸秘鲁等国家洪水泛滥成灾,并出现了世界性的气候异常。据研究,世界各地发生的许多自然灾害与厄尔尼诺事件有一定联系。
72. 什么叫海岸带灾害?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因而它的资源、环境和灾害,既具有陆地特点,尽早备海洋特点。海岸带灾害就是指发生在这一区域的带有海一陆相互作用特点的那些灾害。诸如风暴引起的风暴潮、暴雨洪水、风暴巨浪、大风灾害。沿海许多地区还存在海水内侵、地面沉降等灾害。 海岸带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人为灾害和人为自然灾害也相当严重。例如,海港码头、海岸防护建筑,如海堤、堤岸和防波堤等、人工岛、人工港池、河流上游拦河坝等都会导致海岸侵蚀、淤积、泥砂搬运等灾害。环境污染造成灾害在海岸带地区也相当突出。海岸带的加速开发导致海洋排废性质的变化,以及海岸带是河流污染的必经之路,沿岸水域的污染可能比其他任何区域更严重。环境污染导致的灾害是多方面的,如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鱼类的死亡、赤潮的发生等等。另外,迫于人口的压力,使得人们逐渐向原是自然灾害"脆弱区"地带开发,使得海岸带灾害日益加重。 因此,减轻海岸带灾害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73. 什么叫海水内侵?有什么危害?
水界面向陆地推移,称为海水内侵(有的称为海水回灌、盐水入侵等),这是一种危害很大的海岸带灾害。山东莱州湾沿岸地区,只几年时间海水内侵面积已达500平方公里。有些地方海水侵染的速度达每年400米,预测在今后10年可扩展到1500平方公里。海平面上升和频发的风暴潮也可引起海水内侵灾害。近年来,我国沿海很多地区都发生了海水内侵事件。
海水内侵的危害主要有:
1.地下水变咸,不能用于浇灌或土地迅速盐碱化,造成农业大面积减产。山东有些地方减产已达40%
2.近海岸工业受到很大影响。由于海水侵染,有些企业需靠远距离输水维持,有的增加了水处理费用,从而加大了成本。
3.海水入侵后,生态环境被破坏,人畜用水发生危机,饮用咸水加重引起地方病的发展。
防御海水内侵灾害的主要措施是加强治理。目前已经有许多成熟的治理办法和经验,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74. 华北平原还会成为大海吗?
据地质学研究,大约距今15000年左右,第四纪冰川期结束,全球进入冰后期,气温渐暖,海平面开始回升,造成全球的海侵。这种海侵态势,大约在距今6000年左右达到顶点。那时渤海岸线在昌黎、杨村、文安、献县、德州到济南一线。换句话说,当时的华北平原大部分是汪洋大海。自那时以后,海平面的变动进入相对稳定阶段。这期间源渊中国大陆的河流泥沙大量人海,造成大片冲积平原,海岸线开始逐渐向东迁移,才接近于今天的位置。
近年来,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由此可能导致的海平面上升问题,已经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那么,这种海平面上升会不会使华北平原重新变成海洋呢?回答是:不会。这是因为,综合各方面因素,这种上升在今后100年内可能只有 50-100厘米。并且据推测,南极大陆冰盖也不会在数百年内解体和融化,因此所谓今后海平面上升几米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华北平原也不会被淹没。
但是,海平面上升1米的话,就会力删华:天津、黄河三角洲、莱洲沿岸的低洼地被淹没、海滩侵蚀加剧、海岸线后退、潮灾加剧和海咸水内侵加剧等,从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