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见舅舅杀了一条大蛇:新课程环境下注重学科思维训练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0:23
董姝娜
一、问题的提出
1.学科思维训练在素质教育中居于核心位置,是中学创新教育的中心环节
思维是在感觉、知觉、记忆和想象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容联系的探索性思考。
学科思维训练,是指在具体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结合该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遵循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的系统思维训练。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步形成比较复杂而完善的思维器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熟练地运用各种思维形式,提高获取知识、灵活地综合运用知识以及进行知识创新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是学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更加注重思维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以具有学科特点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学科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2.学科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地理课程目标中技能和能力目标的核心目标
高中学生已经进入青年初期,已经从初中少年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导。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初中设置区域地理,在高中阶段设置系统地理。
新课程体系中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以人地关系为主线,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获得有关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原理去阐述、分析我国和世界各地区的人地关系状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许多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如陈国新、黄德馨等老师在对地理教育目的的看法中提到:“在地理教育中,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要放在首位。尤其是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学科思维能力是影响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关键因素
以往的高中课程体系,高中地理课程在高一年级开设系统地理,高二年级、高三年级仅文科学生学习人文地理和国土整治。高中学生在高一年级结束时参加会考后,绝大部分学生选择理科而不再学习地理课程。这样的实际情况,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不活跃,同时也导致大部分学生不能深入地学习地理课程,地理学科思维训练非常薄弱。
在传统的高中地理课堂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大量的知识灌输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
近几年,地理高考试题的命题加大了学科思维量,越来越侧重考查学生地理学科思维、地理学科能力。从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基础知识不落实是学生考试失分的主要原因,但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却是学生不能获得高分的关键因素。
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中新课程地理学科教学的重点课题。
二、新课程环境下高中地理学科思维的类别与特点
1.形象思维是地理学科思维的基础
(1)地理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同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
地理区域及其景观构成了地理学研究的有形的地理环境。地理学科思维活动主要是在地理形象、地理图像或图示的基础上开展的。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真实语言、形象语言。
地理形象包括地表景观照片、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等。正确、科学地认识地理形象,是开始地理思维的第一步。例如观察不同大气状况烟形的示意图(图1),将有助于学生对大气运动状况的理解。
所以,地理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

(2)空间的形象思维在地理思维过程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地理形象思维还是客观实体的形象思维,地理学研究的地理事物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地理事物肯定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地图是描述地理事物空间形象的工具、语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地理图像,是地理思维最重要的感性材料,丰富感性材料是发展地理思维的基础条件。
通过地图形象,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是进一步探索地理形成过程原理的基础。
比如在“污染企业的布局”的教学中,关于“上风向”、“下风向”的空间形象思维是教学重点、难点。相比之下,河流上游、河流下游的教学则比较容易。比较其原因,主要是在地理示意图上,河流的流向往往是标注的,而风向则用文字描述的。图示比文字更形象、更直观、更易于理解。
2.空间思维是地理学科思维的基本思维
(1)地理学要求地理学习者必须具有空间概念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地理事物的存在是三维空间。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表现在地图上的常常是平面空间,通过等值线来表现地理事物在平面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其中尤以等高线地形图最为重要,通过等高线地形图可以表达地形的三维空间变化,如图2所示。
(2)空间定位是地理空间思维活动的核心空间定位包括平面空间定位,可以指绝对位置定位(经纬度位置定位)和相对位置定位(例如海陆位置定位),还有地理事物三维空间定位(例如日、地、月的相对位置变化与月相变化的关系)。
快速、准确的地理事物空间定位是进一步研究地理原理的重要基础。
例如,仔细阅读图3,请描述伊兹密尔的气候特点。(读图判断伊兹密尔位于地中海沿岸,所以,伊兹密尔为地中海气候,特点是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火热干燥)

(3)地理学习者还必须有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状态
地理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地理现象的变化与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变化、空间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一个有形的宏观世界,很难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亲眼看到,这就更需要学生进行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通过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才能深刻理解地理现象的成因、规律、原理。
3.逻辑思维集中体现地理学科思维品质的深刻性
地理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其发展的过程,同时,善于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问题。
思维的深刻性反映地理学习中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对地理思维有重要影响。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关系主要依赖于逻辑思维,即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因素及其逻辑联系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比较和系统化。
(1)综合逻辑思维
地理科学的应用优势,是用综合的眼光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分析和规划,并对其开发利用的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其中最关键的是对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和对地理系统的综合分析。地理逻辑思维重分析,更重综合。综合是地理逻辑思维的起点和终点,地理思维是综合的逻辑思维。例如,对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分析,必须运用综合的逻辑思维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图4)。

(2)辩证逻辑思维
人类社会系统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而存在和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因人类活动影响而变化。认识地理系统各部分矛盾运动及其发展趋势,还特别需要辩证的逻辑思维。
(3)因果逻辑思维
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相互关联的地理要素之间最主要的联系就是因果关系。只要掌握地理要素之间有因果联系,才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4.比较思维集中体现地理学科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考地理问题严谨而不疏漏,能准确地辨别和判断,善于寻找地理事物之间的区别,善于分析不同的原因。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特点之一。吴传钧院士曾经说过:“区域差异,强调因地制宜,这是地理学的看家本领。”
(1)区域比较是地理比较思维的基础
显著的区域差异,使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水平,从而形成了相应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的基本格局。
例如,美国和中国分别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比较两国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等方面的区域特征。(图5)

表1美国西部与中国西部的自然环境、开发条件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美国西部
中国西部
地理位置
纬度位置相近
(或均位于温带、亚热带)
濒临海洋
地处内陆
地形
均以高原山地为主
山脉南北纵列分布
山脉东西走向为主
气候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
西岸有
温带海洋性气候
和地中海气候
缺失大陆西岸气候类型
资源
能源(石油、天然气、煤、水能),有色金属矿产均很丰富
缺少稀土、铁等矿产
有稀土、铁等矿产




有利
能源、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西濒太平洋,
海运便利
利用铁路(第二亚欧大陆桥)与国际联系
不利
多山、气候干旱、水资源紧张
生态环境更为脆弱
(2)地理要素比较是地理比较思维的核心
区域比较主要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点的对比,而地理要素的比较则是地理成因、形成过程、地理规律的对比。地理要素的比较也是综合的比较,加强地理要素的比较也是综合逻辑思维。
三、注重学科思维训练的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在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地理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对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训练,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有效地运用学科思维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1.注重形象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模式
形象思维训练的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特别是地理景观的形象思维。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恰合实际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景观照片,使教学内容直观化。比如,在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单元第1节“宇宙中的地理”教学中,适当地运用电脑投影展示各种天体的图像或视频,既可以使抽象、无法看到的地理现象直观化,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很好。
地图形象思维训练是形象思维训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注重读图、填图、绘图、描图等四个环节,初步形成注重地图形象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强示范,引导学生运用想象、模拟等方法开展形象思维。
2.注重空间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模式
地图形象思维的训练其目的就是加强学生空间的形象思维。利用熟识的地图形象能够迅速地判断地理空间位置,特别是海陆位置的判断。这一类的教学与“注重形象思维训练的地理教学模式”相似,特别要注重“图文转换的训练”,加强地理语言的规范化教学。
在地理空间绝对位置的空间思维训练中,可以采取“以点串线、以点带面,绝对记忆、相对推导”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总结某个区域中重要的位置点,作为掌握区域空间分布的“控制点”(绝对位置);然后熟记这些“控制点”;在实际学习中,利用“控制点”的绝对位置,推导其他地理事物分布的相对位置。如图6所示,A、B、C、D点分别表示尼罗河河口、阿拉伯河河口、钱塘江河口、亚马孙河河口,这些“控制点”的记忆,有利于北纬30°附近所有地区的空间位置记忆。

3.注重逻辑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
地理逻辑思维训练的教学关键是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总结,教师需要设计有梯度、循序渐近的课堂活动或作业,指导学生参与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训练逻辑思维。主要的教学环节有:
(1)知识结构图的绘制,单元复习与单元总结教学中,指导学生完成单元知识结构图,建立知识逻辑关系,全面梳理、总结。
(2)地理因素的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理问题的一般原因,从而掌握地理逻辑思维的一般方法。比如,影响气温差异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太阳辐射)、海陆、地形地势、洋流、人类活动等;影响盐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蒸发量、陆地径流、洋流、结冰融冰等。
(3)地理过程的推导,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推导地理过程。
(4)地理分析语言描述的一般策略。地理分析语言描述一般遵循“前因后果”的规律,也就是说,学生在描述地理现象时,在语言中一定要体现因果关系。比如,在城市详细规划的教学中,自来水厂的选址,其选择的原因是“位于城市河流上游,水质好”;化工厂的选址原因是“位于城市河流下游,对城市用水影响较小”。
4.加强区域比较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
区域比较是国土整治教学的基础,在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3的教学中,经常涉及区域比较。加强区域比较思维训练的教学模式主要注重以下三个环节的落实。
(1)以表格形式促进比较思维训练
(2)加强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的落实
(3)突出主要特征的比较
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学案的设计,课堂教学预设中做好区域比较的空白表格,其中有难度的内容可以教师填写。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完成表格。在教学反馈环节中请学生描述区域主要特征的比较。
思维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过程,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通过教学加强学科思维训练,把学生潜在发展水平逐步转化为新的思维能力,在新的思维发展基础上,再通过训练转化为更新的思维发展水平,这样阶梯式不断地转化和发展,就会使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不断地积累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民主编,地理比较教育,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
2.袁孝亭、王向东编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3.褚亚平等著,地理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4.陈澄主编,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5.凌申主编,走进高中新课改地理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6.袁孝亭编著,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
7.袁孝亭、王向东编著,中学地理素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长春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