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梦见自己被打耳光:闲话“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31:13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原是一句佛家用语,“道”指修行达到的一定阶段,“魔”指破坏善行的恶鬼或内心迷障,原意是告诫修行的人要警惕外界的诱惑,后来常常用来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之后面临新的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此语非常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了在同一进程中两种对抗力量的动态关系,揭示了一种发展辩证法,其哲理意义和警示意义既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群体、民族和国家。

但是,在流传过程中,此语的哲理意义和警示意义似乎退居次要地位,其比附功能却越来越突出。在旧时代,统治者往往把自己的统治比作“道”,把人民的反抗比作“魔”,而人民群众和革命者则接过这一口号,斥“道”而尊“魔”,以此来形容人民力量的兴盛和正义势力的强大。

显然,在尊“道”斥“魔”与尊“魔”斥“道”的对立中,人们主要关注的是相互之间在地位、立场、观念或视角上的差异,而并不在意“道”与“魔”的内涵,对二者并无明显的褒贬,所注重的仅仅是它们的动态关系,只是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宜“道”则“道”,宜“魔”则“魔”,只要对自己有利,比附得当,则“道”亦可憎,“魔”亦可爱,随己意而引用,相当灵活而随便。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文化的演进,“道”与“魔”的基本含义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并由此引发或强化了字义的褒贬。比如,“魔”本是“魔罗”的略称,是音译之略,其中虽多少含有“魔鬼”的意思,但并不能完全以“魔鬼”来涵盖。但到后来,“魔”却成了“魔鬼”的略称。在当代,人们大体上把“道”理解为正义善良,把“魔”理解为邪恶丑陋,“魔罗”之“魔”已经与汉语的“魔鬼”之“魔”基本等同了。

有意思的是,当今人们的这种理解也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句话本身遭遇尴尬。依常理而论,既然“道”为善,“魔”为恶,天道乃邪不压正,怎么会“道”仅“高一尺”而“魔”却“高一丈”呢?这不是长“魔”之志气,灭“道”之威风吗?于是我们看到,在当今时代,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改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几乎已经是约定俗成,把尺、丈之位作了互置和颠倒,以顺应崇善斥恶的大众心理,而坚持讲原话的人已经是凤毛麟角了。

应该说,这样一种改动自有妙义,无可厚非。但是很显然,无论是基于自我标榜而引用原文,还是出于善意改动文字而重造意境,都与佛家的本义大异其趣,而且淹没甚或扭曲了此语在哲理和警示方面的本然意蕴。依笔者之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本然意蕴相当刻切而深邃,对于当今的现实生活尤有重大的理性价值和深刻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首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明确指出“道”与“魔”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这句话本身就反映了这样一种情况,即“魔”与“道”是相伴而生,如影随形,有“道”必有“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说,相对于主体和“道”而言,“魔”在来源和表现形式上虽然会有内在与外在之分,但就主体追求“道”的获得与提升的整个过程而言,“魔”这一因素在本质上也是内在的,是这一过程所无法规避、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某个起点开始前进的时候,对立因素也就随之而生,随之而长,人们不能幻想只有“道”之得而无“魔”之生,而必须从一开始就作好与“魔”作斗争的思想准备,并始终保持与“魔”作斗争的主动权。“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作为对个人历炼修持过程的一种深刻体认,强调一个人在功德或事业的进步发展上的艰难,指出前进的过程也就是“道”与“魔”相互斗争、较量的过程,“道”的生成及其每一步提升都直接表现为与“魔”斗争、较量的结果,没有与“魔”的斗争与较量,也就没有“道”的获得与提升,即便得了“道”,也缺乏免疫力,算不上真正的“道”。

可见,“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渗透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向我们宣示了前进与发展的辩证法。一方面,人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要时时面对各种必然的或偶然的挑战、风险和诱惑,“魔”能乱“道”、毁“道”,葬送人的功业、前程以至生命;另一方面,“魔”的存在挥之不去,人们必须面对现实,与“魔”共舞,并因势利导,在“魔”的干扰与威胁之下永远保持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保持一种警惕与警戒之心,在时时“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历炼中长“道”、强“道”,推进事业的发展,保持事业的长盛不衰。因此,是利是弊并不在“魔”本身,而在主体内质之高下,高者智者强者使其为淬刃之火,磨刀之砧,下者愚者弱者却使其为覆舟之水,断喉之剑。

其次,“道”与“魔”在增长或扩张状态上存在着反比关系。该成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在表象上“魔”总是比“道”来得凶猛与强悍,在势头上“魔”的扩张总是大于、高于、强于“道”的进展,因而道行越高,“魔”就显得越厉害。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从字面上机械地来理解,就是人的修行每提高一个层次,随之而来的干扰、破坏因素就会增加十倍。宋代俞琰在《古文参同契集解》卷末下编释文中说:“盖道高一寸,魔高一尺,百刻之中,尤当防护。”无论是寸与尺,抑或尺与丈,都指明了这个十倍的关系,实际上都是在强调“魔”作为“道”的对立因素的强大与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修炼者缺乏抗打压、抗干扰、抗诱惑的能力,他的道行或功夫就难免半途而废,甚至全功尽弃。引伸来讲,此语反映了一个人在成长进步和事业发展过程中,正与邪、美与丑、推进力与阻遏力之间的激烈较量,寓意非常深刻,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至于为什么“魔”的扩张会十倍于“道”,会较之于“道”有这样悬殊的力量增长,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依笔者之见,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其一,一个人只是一个点,而他所处和面对的环境却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网,人对目标(“道”)的追求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其目标越有进展,这种影响和制约的程度就越高;其二,人的活动必然与环境产生互动,目标的进展(“道”的获得与提升)必然对周围的方方面面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引起各种各样的反应,甚至发生利害冲突;其三,每个人在目标上的进展、成就上的获得,也必然在他自身的心理上引起种种反应,这些反应有积极的,也会有消极的,有有益的,也会有有害的。也就是说,妨碍人们向高层次进取的干扰因素通常来自内外两个方面。就外部因素来讲,其表现也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平等意义上的挑战与竞争,二是充满敌意的仇视、妒忌、干扰和破坏,三是无处不在且随着“道”的进展而倍增的各种诱惑。综合以上这些因素,“道高一尺”相应地引起“魔高一丈”这种情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这里,就外在因素来讲,显然不能把“魔”等同于“魔鬼”,或完全归结为“魔鬼”。比如平等的挑战与竞争,虽然对自己是一种威胁,但不能以“魔鬼”视之。对手是一种对立的力量,存在着对抗的危险,但并不必然地走向对抗。把对手视为“魔鬼”,只能证明自己心里有“鬼”,只能证明自己的懦弱、虚弱和狭隘。也就是说,对这个成语的引伸和应用,“魔”在总体上只能是一种比喻。

其三,最根本的问题是能否战胜“内魔”或“心之魔”。在修炼过程中,对那些外部干扰因素自然要认真应对,但比较起来最难对付的还是内在因素,因为外因总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内在的干扰因素,佛家谓之“自心生魔”,亦即“内魔”或“心之魔”,诸如异念丛生,想入非非,自以为是,一意孤行,对那些不利于进取、不利于个人提高层次向前发展的有害因素甚至是致命因素也盲目迷恋,迁就纵容,等等,因而佛家强调妨害“道”之获得与提升的最危险敌人不在外部,而在自身。这里当然也指明了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道理,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同时指明了堡垒为什么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并突出强调了堡垒是怎样从内部被攻破的。

分析起来,“内魔”大体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难以察觉和识别。因为那外在之“魔”尚且常常乔装以惑世,这内生之“魔”当然就更其堂皇而迷心,故极易让人不以为然,以致以“魔”为友,视“魔”为宝,对其珍爱有加,保护备至。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诸如掌了权而贪欲膨胀,发了财而胡作非为,有了些成就而忘乎所以,目空一切,甚至只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以为了不起,忘记了天之高地之厚,等等,也就是自心生“魔”了,“道高一尺”而“魔高一丈”了,事情开始走向反面而灾难将临了,但这些人却执迷而不悟,临渊而不觉,盲目自恃,洋洋自得,可见识“魔”之难。

因其一,则知“内魔”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抵制难度大。尤其那些心性不良、意志不坚或目光短浅的人,即使意识到“魔”在危害自己,也缺乏与之斗争、与之决裂的决心和勇气,难割难舍,沆瀣一气,心甘情愿地让“魔”牵着鼻子走,沉迷于“魔”所设置的陷阱之中而不能自拔,而且还会掩耳盗铃般地自我安慰。

佛家认为战胜“内魔”需要很强的定力和很高的智慧。这定力就是意志,这智慧就是觉悟或理智。《西游记》中的唐僧看起来软弱,以致屡被“外魔”所害,但他目标专一,内功过硬,定力超凡,始终不让“内魔”作乱,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而那些缺乏定力和觉悟的人,“内魔”张狂无制,“外魔”乘势而攻,就难免成为“魔”的牺牲品,终致乐极而生悲,功败而祸来,待翻然醒悟时痛呼“我真糊涂啊”,才明白“道”之难得与“魔”之肆虐了。

总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非无稽之谈,亦非危言耸听,不仅深含哲理,尤能振聋发聩,实在是教人顿悟的警钟,应该成为每一个有志者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