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和情敌打架:城市绿色其实还要更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0:42
现在,不少城市都在从相对更为注重美化效果的花园城市向更加注重生态效果的自然城市、森林城市转变。自然城市、森林城市是生物多样性更丰富的城市,是绿色更深的城市。
浅绿时尚危及生物多样
当今的城市,绿地面积越来越大、但质量普遍需要提高是不争的事实。
关注当前的城市绿化,不难发现,现在许多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花草树木已难见到,举目见到的多是外来花草品种。
据中国农业大学草地所王显国发表的《进口草种仍唱主角》一文显示,1995年-2001年,我国草种进口量由431吨增加到13694吨,年均增长2882吨,年均增长率88%。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我国绿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城市绿化应以各类乔灌木为主、配以花草及水生植物进行立体种植,从而形成近自然的城市森林生态群落,也是人所共知的。但现在,不少城市以迅速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纯数字指标为最高追求,冀望一夜之间就达到增绿目的。这偏离了绿化的宗旨和方向。
在此,不能不提及新加坡。
新加坡以“花园城市”而闻名,其绿化覆盖率接近国土面积的50%。日前,有报道称,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新加坡计划从“花园城市”变为“丛林城市”。过去10年间,新加坡在生物多样性方面的努力已经取得一些成果,大约500种动植物新物种已在新加坡安家落户,如绿色的树蜗牛和长脚苍蝇等再次现身,还有100个新物种也是第一次出现。
“我们发现,我们目前路两旁种植的树木品种单一,高度也一样,虽然看上去很不错,但并不适合鸟类玩耍嬉戏,鸟类不喜欢。”新加坡国家公园局局长潘洪元日前对媒体说。
反观国内,苗木标准化,在大小苗木节论坛上被各路专家们几乎奉为圭臬。这种城市绿化价值观要求,不仅品种,而且胸径、树高、树冠形状、分枝点高度等等,也一律要达到统一。显然,这种做法连形式、表面的多样化要求都难以达到,遑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如果一个斥巨资打造的城市广场,连昆虫都无法吸引、鸟儿也不光顾,即使看上去满眼葱绿,恐怕也只能算是浅绿——一种表面的、形式的绿化。对此,浙江大学生态学研究所教授丁平在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什么叫鸟语花香?绿化建设本来是为了提高环境质量,结果鸟都不来,肯定没滋味。人在其中能生活好吗?”
仅仅从人的角度获得普遍而高度认可的城市绿化设施,对其他物种其实并不适用,比如洋花洋草和整齐排列的进城大树等。
城市需要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深绿色。
生物多样才能持续发展
城市绿化建设、城市生态建设的最高评价指标,就是生物多样性。
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1993年,我国正式批准加入该公约。随后,国务院批准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报告》。2002年,国家相关部门发出《关于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通知》。
《通知》称,一些地方城市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土化、乡土化的物种保护和利用不够;片面追求大草坪、大广场的建设;大量引进国外的草种、树种和花卉;盲目大面积更换城市树种;大量移栽大树、古树;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态群落破坏严重;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减少、品种单一;盲目填河、填沟、填湖;城市河流、湖泊、沟渠、沼泽地、自然湿地面临高强度开发建设;完整的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安全面临威胁,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开始恶化。
较长一段时期以来,这几乎就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必选动作”,对城市浅绿的追求也几成流行风尚。
“每个城市都面临这样的问题,即城市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遭遇到破坏,像街道、公园这样的地方,很难再听到鸟鸣,路边只有观赏性花卉,连树木都变得整齐划一。这个时候,我们发现,除了钢筋混凝土房子之外,我们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所在。”有网友在微博上称。
的确,没有多样的生物,喧闹都市更加寂静,不由得让人想到,那本不朽的名著《寂静的春天》其实还远未过时。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首先是提高生活质量。”浙江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说,“跑出城市很远才能看到鸟群、接触动物。而在国外,天鹅就在家门口的湖面游弋。别说昆虫类、爬行类生物,国内城市罕见甚至绝迹的兽类,在国外城市森林、道路边也不稀罕,令人羡慕。这就是生活质量高的表现。”
也许,陈水华所说的生活质量就是网友说的生活意义吧。
浅绿思潮不仅让城市生活黯然失色,更使无河不黑、无湖不臭几成城镇化的生动写照。因生物多样性现状恶化,在城市,毫无生机的“死河死湖死林”等也并不少见。
“生物多样性为城市提供生存基础、发展保证,促进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可持续性。由于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缺乏足够认识、未能有效保护生物资源,我们正逐步毁掉城市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丁平告诉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