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梦到别人杀蛇:《千古才情万古对》之周渔璜才高人称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1:23:07

周渔璜才高人称颂


    清代著名诗人周渔璜(1665—1714年),生于贵州青岩,名起渭,字渔璜,号桐野,自幼好学上进,很有学问,一生作对联很多,后于康熙年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宫詹学士、检讨、侍读学士、左中允兼编修、詹事府詹士等,名声大振。是清代颇有影响的诗人。
    周渔璜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时常寄居在一寺院里挑灯苦读,彻夜不眠。寺里的长老很喜欢他,两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时常吟诗联对,相互戏谑。
    冬日的一天,长老见腊梅花含苞欲放,梅枝头上略露一点白痕,见景生情,以腊梅含苞未放为题出句,要周渔璜对。长老所出的半联是:
    梅蕊未开,光棍先生白嘴。
    意思是说你周渔璜尚未成才,没有职业,是个“光棍”,到我这里来白吃。语意双关,幽默风趣。周渔璜心中明白长老的用意何在,先是会心地一笑,随即指着一棵花椒树对道:
    椒实既熟,夹壳长老黑心。
    意思是说,你长老像这棵椒树一样已经成熟,但却是一个“夹壳黑心”的人。反戈一击,幽默而尖锐。长老听罢他的对句,不但没有生气,反倒高兴地哈哈大笑,连夸他学业有长进。从此,长老更加器重周渔璜了。因为周渔璜聪颖好学,塾师也挺喜欢他。
    有一天,塾师教完课领着周渔璜在学校外面闲逛,边走边聊。忽然,塾师联兴大发,要和周渔璜对对子。这时,正巧私塾外面有农家的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地叫个不停。塾师便以母鸡的叫声为题,出了一比“相声”对: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只。
    塾师要求周渔璜也以“摹声格”对句。周渔璜不慌不忙地看看四周,他忽然听到路旁树上有几只小鸟在欢快地鸣叫,叫的声音特别好听。周渔璜高兴极了,便仔细地听,发觉这种小鸟的鸣叫声极像“酒醉酒醉”,对句立成。他看着塾师,指着小鸟对道:
    小鸟上枝,酒醉酒醉无半杯。
    ①此联民间传说有异文。作: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有一个;小鸟上树,酒醉酒醉并无半杯。
    塾师点着头,一阵欣喜,连声夸赞他对得好。忽然又眼珠一转,口气一变,出句质问:
    山中无酒,雀子如何歌醉酒?
    周渔璜没想到塾师这样质问他,一时无言。细想塾师出句,亦有把柄可抓,随即对道:
    家里有米,母鸡因此叫谷多!
    令塾师更加夸赞不已。
    相传康熙年间,贵阳新任巡抚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带着几位清客到南明河畔游玩赏月。巡抚看到林木的倒影横在江中,忽生奇思,随口吟出半联:
    树影横江,鱼游枝头鸦宿浪。
    随行的清客们只是一个劲地点头赞赏,却无一人应对。巡抚本人一时也难以足对,便将这半副对联写成告示,贴在城门上以重赏征对。“神童”周渔璜闻知此事,来到贵阳城中,一把扯下告示。守告示的公差见他尚是个小孩,十分惊奇,很快将周渔璜带至公堂。巡抚命他当堂应对。周渔璜提笔一挥而就:
    山色倒海,龙吟崖畔虎眠滩。
    ②民间所传此联有异文。作:树影横江,鱼游枝头鸦宿浪;山色倒影,龙吟崖畔虎眠滩。民间另有传说称此联系清末贵州才子宋文甫幼年与几位同学过江时所对。民间还有传说称明代“神童才子”、明朝大臣袁炜曾对某知府出句。所对一联与此近似。为:日月循环,兔走天边乌入地;湖山倒影,鱼游松顶鹤栖波。还有民间传说称,此联乃广东某地一老渡公所出以难赴考秀才,众秀才不能对。后另一秀才过此渡,才得以足对。联作:佛井朝空,云降落潭日浴水;溪松倒影,鱼游上树鸟穿波。民间另有传说称,民国初年,湖北松滋黄岭有一位姓朱的教书先生,喜欢吟诗作对,他的学生也都很机敏。有一次,他带学生外出春游,来到泗水河边。绿树倒映水中,花香衬着鸟语,令人心旷神怡。朱先生一时兴起,出了半联:树映泗潭,鱼跃枝头鸟宿水。有个名叫罗超的学生,循着老师的思路,足对下联道:浪吞山影,龙腾峰顶虎居渊。如果说上联是亲眼所见的话,下联便是随意联想,其中的龙与虎,是从前面的浪与山引申想象出来的。见学生对出了这么好的对句,老师当然十分高兴了。
    所对下联,因同样巧用倒影,生动逼真,巡抚看罢拍案叫绝,意欲重赏,以金银相赠。但周渔璜坚辞不受,只想要几本书。巡抚便命人挑一担书送到他家里。
    有个姓王的财主听说周渔璜文才过人,满腹才华,料定周渔璜日后必成大器,便打算把自己的姑娘许配给周渔璜为妻。于是请媒婆前往周渔璜家撮合。
    周渔璜的父亲见这姑娘相貌姣美,嫁妆又十分丰厚,对这门亲事十分满意,立即筹办彩礼,准备迎亲。周渔璜知道后对父亲说: “老人之命,孩儿怎敢不从?只是不知道这姑娘人品如何。”父亲答道:“为父亲眼见过。论相貌,真是百里挑一……,论嫁妆,恐也无人可比。”周渔璜忙说:“纵然相貌如春花,总有凋谢之时,不必计较。财富似过眼烟云,坐吃山空,总有用尽之日。但要手勤心好,知书达礼。孩儿出半副对子,不管谁家姑娘,也不论相貌如何,只要能对出好句,我愿娶她为妻。”随即取来文房四宝,写出征妻上联:
    桃李花开,一树胭脂一树粉。
    父亲看罢,心想哪有这样“征妻”的?巧嘴媒婆连忙插嘴说:“人家也是书香门第,那姑娘从小知书识礼,还怕对不上你出的对子?”于是,接过上联,兴冲冲地走了。
    谁知道,王财主的那位千金模样虽不错,却是绣花枕头一个。王财主一见半副对子,一下子慌了,只好出银子请人代对。但却无人能对。婚事也只好就此告吹。
    很快,这事便一传十、十传百,周渔璜以联征妻的消息便四散传开了。不久,有个小康之家的姑娘对出了下联:
    柑桔果熟,满枝翡翠满枝金。
    周渔璜看罢下联,庆幸自己觅到了知音,自然十分高兴。可他父亲却不同意,说:“这姑娘满脸都是黑麻子。”想不到周渔璜却异常坚定:“诸葛亮之妻丑陋不堪,但满腹锦绣,成为诸葛亮的得力臂膀。脸黑心不黑,脸麻心不麻。这姑娘知书达理,才学不凡,是瘸是瞎,孩儿无怨! ”父亲无奈,只得答应。等过门来一看,那姑娘果真是满脸黑麻子。但周渔璜一点也不嫌弃。即使他后来高中翰林,夫妻俩仍相敬如宾,敬爱如初。③
    ③民间另有传说称,此对句乃一有才但瘸腿的姑娘所对。据说她对此句并非应征求婚,而是为了向周渔璜请教。
    后来,周渔璜于康熙年间考中翰林。
    第二年,他向朝廷告假,回乡省亲,亲朋好友及家人闻讯,纷纷杀猪宰羊,以示庆贺。还在他当年读书的学堂里,摆了十几桌十分丰盛的酒席,为他接风洗尘。
    人们请周渔璜入上席,又特意用轿子把周渔璜当年的塾师高老先生抬来,坐于周渔璜之侧。周渔璜让高老先生坐上座。高老先生想坐上座,却故意推辞,想等周渔璜再让时才坐。谁知周渔璜并未再让,便在首席上座落坐。为此,高老先生怏怏不快,但并未露出神色。酒过三巡,高老先生觉得自己未能坐上首席上座,越想越觉得不舒服,便乘着酒兴,对周渔璜说:“学生大人这次回乡省亲,乃是四乡邻里的无尚荣幸,愿在学生面前献丑,出一比上联,以助雅兴。”周渔璜连忙起身,向老先生施礼道:“先生德高望重,学生还应多请赐教才是。”高老先生点点头,脱口出句:
    鼻孔子,眼珠子,珠(朱)子还在孔子上。
    意思是说,孔子(孔丘)是大圣人,朱子(朱熹)是后来的小圣人,为何小圣人朱子反倒跑到大圣人孔夫子的上面去了。但表面上的意思却说的是鼻孔和眼珠子的位置,语带双关,话中带刺,以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
    周渔璜听罢,已明白高老先生之心,抿嘴一笑,恭恭敬敬地给老先生斟了一杯酒,双手敬给老先生,深鞠一躬,说:“学生因得先生教诲,方有今日,请先生满饮此杯,学生才敢放肆!”高老先生十分高兴,接过酒杯,一饮而尽,道:“岂敢,岂敢! 大人乃朝廷命官,老朽冒犯了! ”周渔璜说:“学生才疏学浅,若对得不当,尚乞老先生多加指教。”说罢,吟对下联道:
    眉先生,须后生,后生更比先生长。
    ④另据《清稗类钞》载,某家设宴,宾客云集,主人安席,仓卒之间,乃置朱周渔璜才高人称颂某座位于孔某之上,孔年长于朱,心中老大不快。酒酣之际,孔某出句,请朱某对。朱某沉思稍顷,对出对句。又有民间传说称,此联系唐代诗人李群玉与一塾师斗对时所对。
    意思是说眉毛虽然生得早,在先;胡须虽然生得晚,在后。但后生的胡须却比先生的眉毛长得长。也是语意双关。
    高老先生一听,不满情绪全然消散,顿时眉开眼笑,高声称赞:“妙,妙! 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雏凤清于老凤声啊! ”
    有一年,周渔璜奉命赴任浙江主考,初到杭州。消息传出,浙江考生议论纷纷。众考生听说他这位大主考是贵州“蛮夷”之地来的“蛮子”,便以为他必定是个不学无术的“宗师”,也许只读过《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尤其是那些高才生更不放心,担心这位主考若是庸才,很可能埋没了自己的才华。即便考中,尊个大草包当座师,也脸上无光。于是,众考生一商议,便有意想捉弄他。当他一到杭州,众考生便将他团团围住,以“欢迎”为名,想出道题目难一难这位主考大人,给“宗师”来个“下马威”,看看热闹。等周渔璜的轿子一到试院,考生们假意恭恭敬敬地站立两厢。其中有一位考生抱拳昂头高声问道:
    洞庭八百里,波滔滔,浪滚滚,宗师由何而来?
    周渔璜早就风闻浙江考生不同寻常,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听这问话,分明是在出句试探,借以试试本考官的才学。只见他笑容一敛,扫视了一下众考生的汹汹来势,胸有成竹,面对这比很不一般的提问下联,暗自琢磨道:“看来尚需要认真对付。”想到此,他凛然对道:
    巫山十二峰,云重重,雾霭霭,本院从天而降!
    ⑤此联故事,民间流传有多种说法。有说李梦阳奉命到江南某地主考,被众考生围住,出联斗对;有说李调元奉旨赴岳阳主考,被众考生围住,出句发难,李调元智对慑服众秀才。民间传说中,此联有异文。作:巫山十二峰,雾霭霭,云重重,大主考由天而降!洞庭八百里,波涛涛,浪滚滚,大宗师从何而来?
    众考生原打算出这个难题看周渔璜的笑话,不料却碰了一鼻子灰,一个个顿时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好一会儿才缓过神来,都为自己依地域取人的莽撞、冒失行为愧悔不迭,一齐长揖到地,口呼“拜见宗师”。周渔璜说声“免了”,大摇大摆步入考场。
    有一次,周渔璜奉命到江淮阅兵,来到江苏镇江。一日闲暇,周渔璜便到镇江著名古刹金山寺游览,迎面碰上镇江太守也来金山寺游玩。太守听说他生于“蛮荒之邦”的贵州,有些鄙夷他,很想出个题目,让他出丑露乖。这时正好一阵暴雨骤至,淋打着江边的沙滩。太守心中便已想好了题目,却故意装作谦逊地说:“本太守不才,偶尔想到半联,苦于无句可对,愿请大人赐教。这半联是: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一听此言,觉得太守确有学问,自忖不可大意,但也分明觉察到太守的用心,便用手一指金山寺内祭坛上摇曳的烛光答对道: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⑥此联故事民间又传作,一自傲秀才,看不起农夫。每见农夫,即昂首不屑一顾。一日,一农夫出句命秀才对:水内钉桩,进一寸,浸一寸。秀才不能对。农夫指点他说“晚间点上蜡烛再想。”秀才据此提示,夜间才足对为:风前点烛,流半边,留半边。
    太守听罢,十分惊异,连称周渔璜“奇才”,从此,再也不敢小瞧周渔璜了。
    有一年,周渔璜奉命任江浙主考时,杭州某士人手抄一比流传已久的绝对上联交给周渔璜,要周渔璜三日之内对出下联,想以此找周渔璜的麻烦。周渔璜接过上联一看,见写的是:
    一滴、两滴、三滴冷酒,酒冷心暖。
    周渔璜看罢心想,这比上联果真不大好对。次日,他带上书僮到郊外散步,以便获得灵感,进行构思。但见野外鸟语花香,牧童嬉戏,使他触景生情,立时大叫:“有了!”于是挥毫书对下联:
    百头、千头、头丁香花,花香情长。
    ⑦民间又有传说称,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江南,在某酒楼上遇一歌姬斗对。歌姬出句曰: 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乾隆对不出,满脸羞愧。后歌姬自己足对为: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另一说称当时歌姬出句后,乾隆不能对。随行的宰相张英(一说乃其子张玉书)闻卖花声替乾隆足对云云。民间所传此联有异文。作:冰凉酒,一点点,两点点,三点点;丁香花,百头头,千头头,万头头。亦传作:冰冷酒,一点水,两点水,三点水;丁香花,百字头,千字头,万字头。民间另传,清朝有个姓张的秀才,苦读十年寒窗之后进京赶考,在路晓行夜宿,到了北京城门口,天色已晚,城门已关,只好找个小店投宿。这家店主因每年都要接待赶考的人,染了不少文气,加之敬重斯文,在这一带也小有名气。他热情款待张秀才,奉酒奉食。席间,店主酒喝多了点,对张秀才说:“知道吗? 当今皇上好对子。我这儿有半联,你对得上就进考场,对不上趁早回去。”说着,用手指蘸着酒,在桌上写下一行字: 冰凉酒,一点、两点、三点。张秀才连称好句。可他绞尽脑汁,反复吟诵,就是对不上。心想,连店家出的对子都答对不上,还考个什么劲儿? 一时想不开,当晚在店家后院上吊自杀了。店主十分后悔,悔不该开这样的玩笑。又不知秀才是何方人氏,就在后院为他起了个新坟。此后,每到半夜,后院就有吟诵这半联的声音传出,客人不敢住,小店也渐渐冷落了,店主也无心再认真经营。不知什么时候,坟头上长出一棵丁香树来,越长越壮,花朵纷呈,清香袭人。过了几年,又一位秀才因天晚前来投宿。夜半时分,当听到吟诵联句的声音时心内一惊:“这不是家兄吗?”沿着声音找到坟头,痛哭起来。店主闻声赶来,述说了事情的原委,秀才趴在地上叩了三个头,说:“哥哥不要再念了,小弟一定代兄了却这桩心愿。”弟弟围着那棵丁香树,低着头苦思冥想,忽然一阵清风吹来,好香呀!抬头一看,满树丁香花摇摇摆摆,忽然一拍脑袋:“有了!”大声吟对了这比下联。据说,从此后再也听不见吟诵上联的声音了,小店生意重又兴隆。
    周渔璜才华惊人,众所传颂。传说别人出的对句,他都能对得很好。而他出的对句,却无人能对。据说他曾出了两比对句,至今无人对出。其一是:
    白铁匠,打黑铁,挈红炉,穿青衣,坐南朝北打东西。
    ⑧民间又传此联乃清代李调元代某书生对。其时书生向某女求婚,女以出句难之:青沟溪,黄铁匠,扯红炉,烧黑炭,坐南向北打东西。秀才不能为,几成痴呆。李调元为之足对:紫竹坝,朱裁缝,穿金针,弹灰线,度短量长分大小。另传乃一铁匠出句求对,至今无对云云。
    此句妙在它占用了颜色和方位词。而“东西”两字,又含有“物件”之意,语意双关,所以至今无人能对。
    三道坎前三道坎。
    是相传很古的绝对上联,一直无人能对。“三道坎”据说是贵州省省会贵阳旧地名,即现在市人民广场一带。后有人对为:
    五行山上五行山。
    可是周渔璜又在上联末加了3 个字,使之变为:
    三道坎前三道坎,坎坎坎。
    ⑨参见本书《祝枝山妙对播才名》注⑧
    因受数目字“三”的限制,便不能在下联末再加3 个“山”字来对,这与五行山的名实不符;若加5个“山”字,又多出两个字,不成其为对联,所以也就成了“绝对”了。
    南方有个村子,村子里有一口井叫“渔璜井”。这个名字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呢!
    据说这个村子总是缺水,乡亲们联合起来挖了一口井,流出了清清的井水。谁知井水只流了一天一夜,便又干涸了。一天,来了个道人,用木炭在石壁上写了半副对联:
    弯腰桃树倒开花,蜜蜂仰采。
    写完,道人对村里的老乡们说:“记住!谁要能对上这对子,井里自然会冒出水来。”
村里没人识字,从外村请来几位教书先生,看完上联,全都摇摇头走了,说这是“绝对”,没法对。村里人都很着急,天天围着井边转。过了一年,周渔璜路过此地,看老乡们愁眉苦脸的,便上前询问。大家把石壁上的对子指给他看,告诉他事情的原委。周渔璜看罢,略一思忖,随即从地上捡起半截木炭,在石壁上也写了一行字:
    歪嘴石榴斜张口,喜鹊横戡。
    ⑩民间流传着一副与此联相似的对联故事,传为清代张之洞幼时对塾师出句。联语与此有异。作:驼背桃树倒开花,黄蜂仰采;瘦脚莲蓬歪结子,白鹭斜观。
    这“戡”字,是指喜鹊用嘴来啄食石榴子。周渔璜刚一写完,只听“咕噜”一声,井里翻起水花,不一会,清悠悠的井水便流了出来。大家围住周渔璜,打听他姓甚名谁,何方人氏,向他叩头作揖。从此,人们便把这口井叫做“渔璜井”。
    相传江南某地有一处名胜,名叫碧波洞,景致奇特。但要进洞须先乘小船到洞口凉心亭。有一天,周渔璜带着几个随从前来观赏碧波洞的奇特景致。可当他下了轿子来到乘船处时,等了好久不见有船只,呼唤多时,方才从洞口慢悠悠划来一只小船,船头站着一位书生,躬身对周渔璜说:“客官,洞口有把关的,过不去。”周渔璜感到惊奇,忙问:“是哪里的兵在把守?”书生笑道:“不是当兵的。是半副对联。对得上才能进,对不上就没有脸进!”周渔璜这才恍然大悟,又问:“那半副对联是怎样写的,你念念。”书生道:“那半联写的是:赤耳银牙玉白兔,望明月,卧青草池中
    周渔璜听罢,微微一笑,唤侍从取来纸笔,即刻书对对句为:
    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出碧波洞口。
    民间另有传说称,清代李调元有一次去江苏吴县(今苏州)游碧波湖边的碧波洞,当地名人设宴款待,最后一道菜为白玉盘中一只完整的清蒸白兔,四周绕以青菜。主人说这是半副对联,想请李调元足对。李调元以手沾墨,一抹胡须。主人说他对得好。众人不解其意。李调元挥笔写成一联:乌须铁爪紫金龙,驾祥云,飞过碧波洞口;赤耳银腮白玉兔,对明月,倒卧青草池边。
    书生看罢,惊喜地撑过小船,恭请周渔璜等人上船,向洞口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