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梦见别人杀鱼见血:关注:关注公款吃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51:26

编辑视线·关注公款吃喝

1、官场“酒文化”酿出了什么

2、整治公款纵酒刻不容缓

3、“嘴上腐败”应尽早入罪

4、为啥管不住公职人员一张嘴 

 5、官场尚“礼”害莫大焉

编辑视线·关注公款吃喝①

官场“酒文化” 酿出了什么

赵蓓蓓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0日   19 版)

  中国人在酒文化中浸淫已久。五千年的酒文化延绵至今,伴随经济的大发展而异常繁荣。特别是在公款消费的助推下,官场上的饮酒之风可谓登峰造极,以至享誉华夏的茅台酒已经事实上跻身奢侈品行列。“酒兴”如此这般地畸长,并未使酒之文化气味愈来愈浓,反而使之与“文化”二字渐行渐远,与歪风邪气越走越近。如今在喝酒已成“重要工作”的某些官场,充斥其间的,是浓浓的腐败之味、乖戾之气、愚昧之态、谄谀之风。有民谣为证:

  “能喝八两喝一斤,这样的同志可放心;能喝一斤喝八两,这样的同志要培养;能喝白酒喝啤酒,这样的同志要调走;能喝啤酒喝饮料,这样的同志不能要。”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为了本单位。”

  “穷也罢富也罢,喝罢!兴也罢衰也罢,醉罢!”

  “领导干部不喝酒,一个朋友也没有;中层干部不喝酒,一点信息也没有;基层干部不喝酒,一点希望也没有;纪检干部不喝酒,一点线索也没有。”

  酒喝到这份儿上,还有何文化可言?!

  当下官场,不仅几乎是无酒不成席,而且是无好酒不成席。因为是公款吃喝、公款招待,用不着掏个人腰包,所以,酒要档次高,才能显示规格高;酒要喝好甚至直到把人喝倒,才能显示热情。酒不仅被用来勾兑感情,还被用来勾兑业绩、利益、权力甚至情色。有这样一种“理论”:只要没把公款装进个人腰包,吃了喝了算不了什么,有不少人对于在官场多年“吃了个肚儿圆”颇为坦然。

  酒本是一种以粮食、水果等为原料,经发酵、蒸馏或勾兑而成的神奇之物。自古以来,人们用“琼浆玉液”、“陈年佳酿”来赞美酒的品质。酒文化被视为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芳香独特。有人这样描述酒的文化之美:“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斗酒诗百篇”的激情,“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比喻,“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绿酒一杯歌一遍”的心情,“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红酥手,黄滕酒”的苦痛,“一醉方休”的痛快,《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酒有酒义,亦有酒谋。酒谋乃“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是把酒作为一种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在酒风日盛且越来越被庸俗化、低俗化的今天,酒这种醇香清澈之物已被腐败的官场文化“发酵、蒸馏、勾兑”得面目全非:有人设高档酒宴取悦上级,有人以酒送礼谋取私利,有人用劝酒灌酒罚酒作为一种乐趣,有人把命令下属喝酒视为一种权威,有人因嗜酒醉酒而忘乎所以、不理政事、贻误工作、丑态百出,有人不想喝酒陪酒却欲罢不能、痛苦不堪,有人因终日陪酒而伤身害体、家庭不和甚至“以身殉职”,每年因公款吃喝而糟蹋的食物、浪费的钱财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从“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到“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中国酒文化特别是腐败官场的“酒文化”已经堕落到什么地步,是该清醒地思考一下了。酒可怡情,亦可丧志,还可亡国,这是历史告诉我们的。

 公民论坛·关注公款吃喝①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0日   19 版)

    不良酒风败坏党风

  浙江湖州市  段宝忠

  当前,某些党员干部,不是深入田间地头和企业车间,而是游走饭店宾馆和大小酒场,“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势必会影响党风廉政建设。

  某些党员干部是端起酒杯,忘记口碑。基层干部的一言一行,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有的党员干部对喝酒吃饭的事劲头十足,可是对百姓期盼的事不闻不问,长此以往,肯定会抹黑形象,失去口碑,最终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

  某些党员干部是满嘴酒话,没有实话。酒过三巡之后,就满嘴跑火车,借着酒兴,净说些套话假话大话空话胡话,说来说去最后还是那些废话不算话,殊不知“真话就是最好的话、水平最高的话”。

  某些党员干部是浑身酒气,不接地气。党员干部出入酒场多了,自然就沾上几许酒气。因为酒气多了、洋气多了、官气多了,淳朴的乡土气没有了,应有的正气也丢到九霄云外了。

  某些党员干部是爱耍酒风,毁掉党风。不少党员干部对不良酒风的祸害缺乏必要的警惕,甚至极个别人颇不以为意。殊不知,酒风连着作风,作风连着党风,党风连着民风。不良酒风培养的只会是官德操守缺失的干部,是败坏党风民风的“酒肉干部”。

  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良酒风看似小恶,然小恶亦可酿成大祸。期盼广大党员干部深晓“酒杯、酒话、酒气、酒风”四害之恶,少端酒杯多争口碑,少说酒话多讲实话,少沾酒气多接地气,少耍酒风多护党风。

  刹住领导公养”歪风

  陕西西安  胡克正

  如今,不知是由于市场经济冲击使为官者“观念”发生变化,还是因为受封建遗风的潜移默化,本应为公众服务的领导干部竟有了“公养”的潜意识,并在不知不觉中付诸行动,大凡能与“公”字沾上边的花费都一一开票据在单位报销。

  在这些领导眼里,每天忙于工作误了吃饭,公家理应请他吃上一顿“工作餐”;平常因上镜应酬穿着差了会有损单位或地方的“形象”,动用公款买套名牌衣服,也完全合乎“情理”;至于出差在外,累了去洗洗头,烟瘾犯了去买条中华烟,拿回单位报销就更不用大惊小怪了。“领导公养”发展到如此程度,“工厂的机器农民的田,当官的老婆大款们的钱”的“四闲歌”,以及“工资基本不用,吃穿基本靠送”的新民谣,怎能不从广大老百姓的口中流传开来?笔者以为,要彻底杜绝这些尖刻的民间歌谣流传,重要的是刹住“领导公养”这股歪风。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领导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当今的“领导”者,是拿着工资为人民服务,且工资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年增加,是不应额外生出特殊的“公养”要求来的。因此,各级有关部门应切实采取有力的措施,斩断有些“领导”者想要“公养”的念头,让他们伸手就被捉,何愁唤不回良好的社会风气?

  拒酒”不再成难题

  四川绵阳  张  剑

  年终将至,各种聚会频繁起来。如何在一套套劝酒词下全身而退?据报道,“超级实用的拒酒词”最近在微博上盛传,短短时间被转载数万次。 

  无酒不成席。但当前的聚会,承载了太多的“意义”:企业公关关系酒,权力升迁贿赂酒,招标竞标感谢酒,私人盛宴人情酒。不少人乐于通过喝酒这一渠道找到更便捷、更“实惠”的升迁之路、致富之道。为了达到目的,“酒”被用到极致。当酒精的社会作用被放大,人们便不顾自己的身体、不顾对方的感受,用敬酒词“勒令”对方喝下去。

  在我看来,唯有“拒酒宝典”不发挥作用,聚会才会回归正常。其一,不需要醉酒的聚会,往往会给人们更多的交流空间,让大家在宽松的环境里,交流生活心得,岂不乐哉!其二,不需要醉酒的聚会,往往少了更多的权钱交易。

  “拒酒宝典”之招数

  这几招你可否用过?  

  一、只要感情好,能喝多少,喝多少;   

  二、只要感情到了位,不喝也会陶醉; 

  三、只要感情有,喝什么都是酒;

  四、感情浅,哪怕喝大碗;感情深,哪怕舔一舔;

  五、为了不伤感情,我喝;为了不伤身体,我喝一点。

 读者聚焦·关注公款吃喝①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0日   19 版)

酒是公家的 命是自己的

  朋友小张原本是一名很优秀的高中英语教师,2009年被招聘为副乡长。从此生活轨迹发生改变,接待应酬成为每天必须的工作。由于饮酒过度,他时常感到身体不舒服。2011年国庆节后去医院检查得知,肠胃出了问题需要手术治疗。

  住院期间,我曾多次看望。一次,他拉着我的手悔恨交加地说:“没想到副乡长就是个酒囊饭袋,陪吃陪喝比工作还累。政府部门官大一级压死人,为了保证主要领导不喝醉,酒桌上要硬着头皮抢着喝,替了书记替乡长,酒一个劲儿地往肚子里灌,宴席结束还要送人。一天下来筋疲力尽,肚子里除了酒精没有别的,实在受不了。”朋友的爱人抹着眼泪说:“等病好了,干脆回学校安安稳稳当老师比啥都强。”看着朋友虚弱的身体,我随声附和地说:“以后要少喝酒,保重身体最重要,毕竟酒是公家的,命是自己的。”

  山东淄博市 边增进  

考核验收变 靠“喝”验收

  每年辞旧迎新之际,许多有“名头”的“考核验收团”竞相到“一线”潇洒走一回:“年终考核”、“年度考核”、“目标考核”、“政绩考核”多如牛毛,“达标验收”、“工程验收”、“项目验收”、“评比验收”泛滥成灾。

  “考核验收团”来时兴师动众,小题大做,而考核验收时却往往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仅满足于看看材料,听听汇报。被考核验收的单位或个人,为了能争取到所谓的“考核名次”、“先进称号”、“年终奖项”,则如“接天神”一样曲意恭维,百般讨好。功夫在事外,盛情接待靠“喝”验收才是实招儿。

  名酒款待,小心伺候,千方百计讨取“婆婆们”的欢心,生怕哪一点照顾不周得罪了手中攥着“生杀大权”的“考核验收团”。考核验收队伍则“上午基层走一走,中午饭店撮顿酒,下午醉醺醺地走”。一些“考核验收团”不看基层的工作力度,只看基层的接待态度;不管基层的工作好坏,只管基层的盛情招待;不顾考核验收的原则标准,只顾基层招待的各项标准;不在乎考核验收的实效,只在乎基层送给的红包……“考核”似乎变成了比吃比喝、大吃大喝、贪图享受的考“喝”,“验收”则变成了摆筵设宴喝好酒、推杯换盏干美酒、暗中交易忙敬酒的“宴”收。

  一项工作往往需要几个部门的考核验收才能“过关”,你方唱罢我登场。基层单位有时一天要接待五六批各路“神仙”,迎来送往,陪吃陪喝,疲于应酬,折腾得晕头转向,苦不堪言。

  山东济南市  马洪利  

一杯酒,十万块

  前不久,我随同单位的一位局长去省城一部门跑项目,经过努力,省城领导终于答应批给我们单位一个100万元的项目。当晚,我们局长在省城一酒店宴请省城部门领导,以示感谢。

  不知不觉,几瓶高档白酒下肚,每个人都醉意矇眬。这时,那位省城部门领导拿着一瓶酒来到我们局长面前,在桌上一连倒了满满十杯白酒,硬着舌头半开玩笑地对我们局长说,“这次这个项目是100万,现在桌上一共十杯酒。喝多少杯给多少钱,少喝一杯就少给十万元。”此时,我们局长已经喝到极限了,怎么能再喝掉这十杯白酒呢?我护主心切,急忙端起一杯酒准备替局长先喝,谁知被省城领导喝止。这位领导又增加了一条“规定”,这十杯酒不准任何人替喝,如果实在喝不了,也不勉强,那就“照章办事”了,那100万元的项目只能与你们无缘了。省城部门领导语气软中带硬,让人无法抗拒。

  十杯酒下肚,局长一头栽在酒桌上,顿时不省人事,直接被送进了医院。

  河南西峡县  文  道  

无奈的“陪酒族”

  在一次招商引资活动中,单位安排了一桌规格相当高的酒席,领导事先给我们几个陪酒之人讲得很明确,酒席牵涉到2亿元投资项目的去留问题,只要对方高兴,项目就可尽快落地。对于我们几个位低职小的陪酒族来说,单陪吃陪喝已享殊荣,怎能担当如此重任,无奈之下,只有再豁出去,权当是为招商引资献身吧。席间,领导坐在主陪的位置上,我们几个环绕着他,对面是尊贵的各位公司董事,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涌上心头,今天又得鱼死网破一回了。领导知道自己有后盾,不停地向客人们敬酒,几位客人仰仗过人的酒量,也没有反对的意思。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酒场之战”开始了。

  陪酒族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眼疾手快,只要发现领导杯中有酒,要在客人不注意时迅速将其“占为己有”。一杯两杯下肚之时,我还清醒地告诫自己,这次陪酒非同小可,千万要把持自己,万万不能当众出丑,即便是喝成胃穿孔,也要死扛着;三杯四杯入口之时,就觉得脸上火辣辣的,心跳开始加速;五杯六杯浸入喉咙之后,仿佛天地倒置,晕眩不止……一直到八杯,我似乎还听到领导和客人们爽朗的笑声,还有酒杯相撞时发出的清脆声响。

  终于,替到了第十杯上,客人要催饭了,领导吩咐下去让开饭,我长出了口气,总算结束了。和领导目光交织的刹那间,看见领导露出满意的笑容,我的心里也踏实了。

  送走客人,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年轻人好样的,下次再有重要客人,你是不二人选。”听了领导的表扬,我竟然不知所措,能说是频繁应酬锻炼了我的酒量,还是无可奈何的死扛硬撑?一时间,我百感交集、一片茫然……

  河南平顶山市  梁宝辉 

酒量成了求职“敲门砖” 

  又到大学毕业季。这段时间,我们怀揣梦想走了不少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前几天,同学们聚在一起谈到找工作的遭遇,不约而同都说到了“酒量”——这个令人“郁闷”的“职务要求”。原来,许多同学应聘公关、外联等职位时遇到了这样的招聘公告: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酒量,不会喝酒的不要。

  “到底是招酒桶呢?还是招人才呢?”我们在百度搜索中输入“酒量”一词,显示“找到相关结果约23,700,000个”,前八条是这样的:“如何提高酒量、怎么练酒量、提高酒量、怎样练酒量、增加酒量、怎么锻炼酒量”。如此的搜索结果让人啼笑皆非。看来,酒量真的很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 郑海鸥  


 整治公款纵酒刻不容缓(编辑视线·关注公款吃喝②)

刘建华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7日   19 版)

  一位企业界的朋友曾给我讲过他差点为酒丧命的事情:若干年前,他们厂子要从外地拉一批货物,由于要不到火车车皮,货物迟迟运不过来。无奈,他带着手下人赶赴某地,通过关系找到铁路局批车皮的负责人并设宴招待。席间,该负责人半开玩笑地说,车皮太紧俏了,哪儿那么容易批给你们。这样吧,一杯酒一个车皮,你能喝几杯,我就批给你几个车皮。企业界的朋友本没有多少酒量,但为了要到车皮,他一咬牙一闭眼,一口气连干了七八杯(一斤左右),当场晕倒后被立即送往医院。醒来后医生告诉他,再晚点到医院他就没命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领略到当今酒场的某些“规矩”,一是你求我办事,你就得好好表现,喝酒必须到位;二是我让你怎么喝你就怎么喝,我才有面子;三是让你知道,找我们办事,你没有喝趴下还能走着出门,那不是太便宜你了?!

  从这两期读者来信版刊登的文章可以看出,饮酒风在公款的“助燃”下已“走火入魔”,酒不光用来满足口腹之欲,它常常成为人们手中的“工具”,或是权力的表达,或是利益的牟取。说是“感情深,一口闷”、“酒逢知己千杯少”,但在公款吃喝中,有几个是为了深厚感情和知己而开怀畅饮的?

  当酒总与公款公务扯在一起,就变了味。喝酒到位事情才能办到位,喝好就是喝倒,不喝酒就是不给面子,不劝酒就是没诚意,“酒量是能量,酒瓶见水平,酒风看作风”等等不良酒风刮遍东西南北。白天上半场,晚上下半场,一场连一场,不醉不散场,直喝得昏天黑地。在“只要不往兜里揣,吃喝不算啥,纪律挨不着,法律管不着”的思想“引领”下,各地公款吃喝攀比、奢侈之风越来越盛,甲单位吃喝一顿两千元,乙单位闻之必花五千元,丙单位放言,我们光喝酒就得五千元。原来说公款吃喝一顿吃掉一头牛,现在一顿吃掉十几头牛不稀罕。报载,广东省陆丰县部分官员的一顿公款吃喝花费了15万元;被法院判处死缓的中石油原总经理陈同海,每月公款吃喝玩乐金额高达120万元,日均4万元。公款吃喝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共产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党的优良传统是艰苦奋斗。然而,这种白吃贪喝、胡吃海喝的不良之风,犹如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党员干部的良心,吞噬着党的优良传统,吞噬着国家的财富,吞噬着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感情!

  公款大吃大喝滋生腐败,使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党的形象,人民群众深恶痛绝,重拳整治刻不容缓。

 

酒是一种神奇的物质——是食品不能充饥,是饮料不能解渴。酒由粮食、水果酿造出来,主要成分却是酒精。有人称之为“琼浆玉液”,有人视之为“穿肠毒药”。其实酒本无错,皆为人过——

公款纵酒 祸患无穷(社会观察·关注公款吃喝②)

刘建华 郑海鸥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7日   19 版)

  自从中国古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酒后,酒就渗透于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史中,并形成丰富多彩的酒文化,“无酒不成席”的观念也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心中。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多,酒更成了人与人之间增进感情的重要纽带。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公款吃喝风日盛一日的影响下,今天的酒文化早已变了味,酒场变成了“战场”,小酌变成了豪饮,一些公职人员成了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牺牲品”。

  公款喝酒 浪费钱财 滋生腐败

  现如今,在党政机关,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饮酒,“公务”占了很大一部分,领导视察要喝,上级检查要喝,庆典节日要喝,招商引资要喝,工程项目要喝,提拔升官更要喝……

  曾听一些乡镇干部说,在有些人眼里,好像基层干部成天泡在“酒缸”里,殊不知,他们也常常身不由己。一层层的领导下来检查、考察、视察,有的是真检查,有的就是走马观花,实际上是来要酒喝的,还炫耀说哪里请他们上了什么名酒,他们在哪里又喝了多少钱一瓶的酒等等,明摆着是要好酒、好烟、山珍海味来伺候。所以,公款吃喝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基层更严重,但他们认为板子不能全打在基层干部身上。

  我国酒的公款消费比例很大,而这部分费用大都由政府埋单,成本无疑转嫁到了纳税人身上。每年公款喝酒究竟花费多少钱,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有说数百亿元的,有说数千亿元的,因为从来没有统计过。但有的数据可作参照:2007年,河南信阳市曾在所辖区内下发禁酒令,严禁公职人员在工作日的中午喝酒,半年时间,全市招待费同比节约30%,仅酒钱就节约近4300万元。公款喝酒耗费钱财之巨,由此可见一斑。

  一方面公务喝酒耗费了纳税人巨额钱财,另一方面公款招待总是热衷于消费名酒、贵酒,并且喜好互相攀比,奢侈浪费之风愈演愈烈。2011年初,媒体报道了中石化广东分公司花费近159万元购买高档名酒之事。如此“大手笔”地购买高档名酒,中国的名酒价格怎能不一路涨上了天?几年前五六百元的53°飞天茅台酒,如今市场价已超过2000元。

  公款喝酒不仅助推名酒价格暴涨,而且也使得国产酒的产销量迅猛增长。中国啤酒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1年上半年,啤酒产量超过2350万千升;中国葡萄酒的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七,年消耗量达11.56亿瓶;2011年上半年,中国白酒(折65°)的产量为480万千升,同比增长19.35%。

  从白酒生产来看,以酿造1公斤白酒需3公斤粮食计算,全国每年酿酒消耗粮食就达千万吨,而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才达54641万吨。公款豪饮所挥霍的粮食,绝非一个小数目。

  每天、每月、每年,中国有多少公职人员花费多少公款喝了多少瓶酒,无人知晓,而作为纳税人的老百姓却因消费不起高档酒而“望酒兴叹”。这就是当今中国独有的一大怪现象。在觥筹交错、醉眼矇眬中,一些官员工作顾不上了,身体垮掉了,腐化堕落了,作风败坏了,失去民心了……

  醉酒肇事 丑态百出 危害社会

  公款豪饮不仅挥霍浪费社会财富,还会危害社会公共安全。人过量饮酒后对外部的刺激反应较强烈,常常会出现寻衅滋事、打架斗殴、强奸伤人等恶性事件。有言道,从猿变成人需要几万年,而从人变成“猿”只需要一瓶酒。

  近些年,一些公务人员包括领导干部醉酒驾车肇事的新闻也不时见诸报端,不仅伤害无辜,也毁了自己及家庭。2011年5月20日下午,广东省潮州市教育局计划财务科科长陈千瑞醉酒后驾车撞到章两文、陈桂缄夫妇驾驶的摩托车,将摩托车连人拖挂前行,陈桂缄被轿车碾压当场死亡,章两文受伤。2011年12月29日,潮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陈千瑞有期徒刑7年。

  记者有一位朋友,是某县原驻京办的负责人。因迎来送往的公务需要,经常围着酒桌转。数年前的春节前夕,由于接连几天忙于应酬,喝酒过多,从北京驾车回家过年的途中,在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本人当场死亡,与其同乘一车的儿子虽抢回一命,但已重度残疾。还有一位朋友,虽然不是公务人员(自由职业者),但其官员朋友很多,因此三天两头被朋友公款宴请。一日在一官员朋友那里赴完晚宴后,他不顾自己已超量饮酒,照样大胆开车。由于天黑加之醉眼迷瞪,未看清前方有一辆大货车,他将自己的小车直接撞向了大货车,当场丧命。

  长期酗酒 伤害身体 殃及家庭

  不久前,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体检中心发布的湖北省公务员健康体检统计报告显示,九成公务员身体存在不同程度异常。报道指出,肝病成为公务员的第一职业病。有关专家指出,喝酒最伤肝。

  人们都知道,少量喝酒对心血管有好处。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教授认为,喜欢喝酒的人,每天喝酒的量为白酒不超过50毫升,葡萄酒不超过150毫升,啤酒不超过300毫升。然而在公款宴席上,因不正之风盛行,喝酒如此雅量者基本上是没有的(除非一点不能喝),许多人常常或主动或被迫地喝到呕吐、躺倒为止。不少人每天像赶场似地奔波于各种酒宴之间,没完没了地喝。

  医学资料表明,长期酗酒会对人体的五脏六腑、神经系统等都造成比较严重的损害,如会使脂肪堆积在肝脏引起脂肪肝,酗酒使肝癌的发病危险增加2.57倍;酒精刺激会引起胃出血、胃溃疡;因伤害心脏、脾脏、胰腺,容易引起高血压、心血管病、中风和胰腺炎;因伤肾而造成前列腺炎;伤害神经系统,使人情绪易波动,变得暴躁不安。长期酗酒不但摧残饮酒者本人的身体,也危害家庭的和谐幸福。许多公务员家属对官场的不良酒风恨之入骨,怨声载道。

  这样的状况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三千多年前,商纣王“酒池肉林”最终亡国的故事并不是一个传说。近年来,一些地方和部门陆续实施了禁酒令,效果显著,应在全国推行。这是百姓的期盼,也是众多为公款吃喝所累的公职人员的期盼。

  公款大吃大喝滋生腐败,使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败坏了党风,损害了党的形象,人民群众深恶痛绝,重拳整治刻不容缓。

 

我的醉酒经历——

酒场无君子 谁醉谁遭罪(读者聚焦·关注公款吃喝②)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7日   19 版)

  参加工作的10年间,我从不知酒滋味的无畏到“谈酒色变”的发憷,从 “酒精考验”的自信到酒场“逃兵”,随着一次次醉酒,我的身体也越来越差。这些年,我阅尽酒场百态,对喝酒的危害有着切身的体会。下面是我记忆深刻的醉酒经历:

  去年的一天,我跟随领导到某镇检查工作。由于工作日程很紧,出发前,领导一再表明不能喝酒,我及时将领导的意思转达给了某镇,镇领导表示,一切听从我们的意见。

  到达某镇后,我们就投入了紧张的检查中,可从检查情况看,某镇的工作并不如意,工作进度缓慢,质量不高,没有达到要求。座谈会上,镇领导表示马上进行整改。座谈会结束后,我们在机关食堂就餐,谁知刚一落座,一名工作人员就拿进来一箱白酒,我们表示不喝酒,可是工作人员不由分说将酒的包装拆开。镇领导说,无酒不成席,就少喝一点。三杯酒下肚,大家都有了些醉意,喝酒由半推半就变成了来者不拒,不知不觉,一箱酒所剩无几。这时,突然从门外拥进来几个人,都是这个镇上的主要领导,说是无意间得知我们到来,要给我们敬一杯酒。就这样,一拨一拨的人进来,一拨一拨的人出去,镇上的10多位领导,轮番进来敬酒,面对这样的阵势,我们哪里还有招架之功,个个烂醉如泥。那天下午,我的胃翻江倒海,整整两天茶饭不思、滴水未进,在医院输了两天液才恢复过来。

  事后我才明白,原来从拆酒的时候,我们就中了圈套,镇领导和工作人员上演了一出“双簧”,中途那些拥进来敬酒的镇领导,也是这个镇领导事先安排好的。

  自从那次醉酒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酒场无君子。喝酒不能太老实,要多些心眼和技巧,来者不拒,到头来受罪的是自己。于是,在酒场上,我学会了“偷奸耍滑”,感觉快轮到自己喝酒的时候,溜出酒场躲避一下,或者干脆当个酒场“逃兵”,或者谎称自己感冒吃了头孢之类的药物,服用了这些药物是不能喝酒的,否则会有生命危险。但凡遇到这样的情况,劝酒的人自然不便多劝,毕竟谁也不想闹出人命。

  河南西峡县 一文

 

乡镇干部爱说“酒话”(读者聚焦·关注公款吃喝②)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7日   19 版)

  每次与几位机关的老同学相聚时,他们相互之间所叙谈的不是工作上的事情,而是“酒话”,弄得我这个“局外人士”尴尬之极。

  同学相见,第一句话就是大前天把谁喝“趴下”了,前天把谁喝“撂倒”了,昨天又把谁喝“放挺”了,今天要喝多少多少。要么显摆自己的酒场如何多,要么张扬自己又喝到了什么名贵酒,要么夸耀对方的酒量又上升了多少,要么嘲讽对方的酒风不正……

  看他们那满脸的得意劲儿,好像比中了大奖还风光。由于我在这方面是弱项,所以他们聊得不亦乐乎时,我就像个哑巴一样无话可说。我为此迷茫并反思过:在如今社交场合特别注重“酒精”考验、凡事离不开“烟酒烟酒”的状况下,我是不是落伍了?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武家庄 马洪利

 

公民论坛·关注公款吃喝②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17日   19 版)

  有感于国外公款吃喝犯罪”

  上海 杜一鸣

  “公款吃喝犯罪?”国人听了此话,可能会感到惊愕。如今,公款吃喝在我国如此盛行,公款吃喝者如此之多,如果公款吃喝犯罪,那么犯罪的人实在太多了。然而,在意大利的刑法中,用公款吃喝玩乐被定为贪污罪,只要有人举报,一经查实就会受到惩罚。

  公款吃喝被定为贪污罪,细细琢磨,不难理解。为了个人享乐,不惜耗费公家大笔钱财,这不是贪污是什么?有人说,公款吃喝大有人在,如果把他们都判为贪污罪,那还了得?其实不用担心,果真如此,谁还敢明目张胆地与法律抗衡?即使有敢以身试法者,那也是少数,依法予以惩罚,不必有所顾忌。这样做,无疑有助于反腐倡廉。

  公款吃喝已经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对此,上至中央下至百姓,一片鞭挞之声,相关部门的反腐利剑也频频亮出。然而,各种名义的公款吃喝行为愈演愈烈。中央一直提倡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和节约型政府,公款吃喝与中央精神严重不符,这是一种腐败形式,丧失的是民心,损害的是党的形象。仅仅靠发几份文件、制定几条规定是杜绝不了的,必须提升到法律的高度来处置。如果在我国刑法中加上一条“公款吃喝定为贪污罪”,看谁还敢冒坐牢之险公款吃喝?!

  

  用制度扎牢党风廉政篱笆”

  河南邓州 王中献

  近日,一位在行政机关任职的领导告诉我,最近几个月中午基本不喝酒了,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好多了。 这位领导的“好状态”得益于南阳市机关工作人员转变作风“十禁止”,禁止工作日中午饮酒。无独有偶,许昌市在78个乡镇(不含办事处)全部建成“廉政食堂”,并严格限定消费标准,禁止烟酒。此举引来一片叫好声。

  公款吃喝的危害人人皆知:一是增加了财政负担。在过去,许昌市一般的乡镇招待经费年均在10万元左右。据此推算,该市78个乡镇每年的招待经费就高达780万元。二是败坏了党风。一些干部中午饮酒后,下午根本不能正常上班,有的还误了大事。更有甚者,酒后驾驶,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事故。三是喝坏了身子。很多机关干部都知道过度饮酒的危害,可由于“工作需要”,不得不把健康抛在脑后。长此以往,不但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影响了家庭和睦,一些人还“英年早逝”。

  “十禁止”和“廉政食堂”等制度的实施,让不少人从过量饮酒中解脱出来,更使地方政府部门从繁琐的公务接待中解脱出来,节约巨额的接待费用,多谋富民之策,多干利民之事,让我们党的肌体少受侵害,充满活力。

  

  不良酒风当戒

  河南信阳 陈沉

  如今在公务性应酬中,以“喝好”甚至“喝倒”为评价标准的不良酒风盛行。敬酒的怕给人以招待不周的印象,竭力劝酒;喝酒的怕驳别人面子,勉强饮酒,“宁伤身体、勿伤感情”的被动饮酒成为很多人的选择,但酒杯一端就不易控制。此外,“酒量是能量”、“酒瓶见水平”、“酒风看作风”等歪理也被一些人接受,而出于功利性目的,以酒公关、拿酒交易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饮酒的规则是适量,劝酒也要因人而异。杜绝不良酒风,一靠自律,二靠他律。靠自律,就是要强化公职人员的角色意识,严于律己,规范行为;靠他律,就是严格公务接待纪律,加大对酒后不良行为的查处力度,不但处理饮酒者本人,同饮者也要受到追究。

 

 关注公款吃喝③(读者聚焦)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31日   19 版)

  来客6人  10人陪餐

  同学谭某去年升任我家乡某大单位的办公室主任,主要负责单位的后勤和接待工作。他常常因为在酒店订不到一张足够大的餐桌而心急如焚。

  前几天,谭某又火急火燎地给我打电话,说找遍全城也没找到合适的包厢和餐桌,让我给在老家开酒店的朋友亲戚打个电话,无论如何调剂出一张能坐下16人的饭桌。我知道,接待之事对他来说马虎不得,无奈春节来临,酒店生意异常火爆,问了几个熟人亲戚,都说没有大桌,最后不得不让开酒店的表兄免费送其他客人几个好菜,将其预订的大桌腾出来给了谭某。

  事后我问谭某:“来客仅有6人,为啥要找张那么大的桌子?实在找不到,就不能少安排几个人陪餐?”面对我的疑问,谭某无奈地说,谁来陪餐是有规则的:既是上级来人,就得请地方的领导来陪餐,单位正职领导也得出席,这样才能体现对来客的尊重;单位副职、来客对口科室的负责人、负责具体业务的干部、领导的秘书陪餐,是政治待遇的体现。“都是公款的事,就得往好了招待。”要是没安排好,就是办公室主任失职,搞不好还把领导得罪了。

  朋友的话让我愕然。来客6人,安排10人陪餐,吃顿饭如此兴师动众,得耗费多少人力、增加多少开支、浪费多少国民税收?!

  江西石城县  吴  清

  堂弟让公款吃喝给毁了

  我的老家张庄村,本是穷山村。改革开放后,在老书记的带领下,短短10多年,张庄变成了富裕村,各家各户住上了二层楼,村里也建起了一定规模的林果批发市场和水果加工厂。2006年,62岁的老书记因过度疲劳患心肌梗塞不幸辞世,当时身为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我的叔伯弟弟张作运当上了村支书。

  刚开始,张作运还能沿着老书记的路子走,可后来架不住别有用心的人劝说:“你们村已经富得流油了,别那么拼命。你也50岁了,趁着身体好还不吃点喝点玩点?”从2009年春节起,他就变着法儿地在村里、乡里、市里的饭店吃,甚至还在省城济南、首都北京以及上海、杭州、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请人吃饭,仅在武汉一次宴请科技人员就花去村里4168元。从他签字的报销凭证上看,公款吃喝的由头很多,有陪上级部门检查的,有陪电工的,有陪记者的,有陪放电影的,甚至还有陪来村看风水的……

  看着他成天泡在酒楼饭店,看着村里积蓄一点点减少,有些党员给他提意见,他不听,有些群众向乡里反映,没动静。村民们再也坐不住了,18名党员联名写信向乡里反映,这才引起重视。派人一查账才发现,一年多来,张作运签字报销公款吃喝单子累计高达82万元,把老书记辛苦攒下的改造村南小河沟的经费全吃空了。众人听说后,有的哭,有的骂。因吃喝玩乐身体本来就差的张作运,见群众又哭又骂,还没等组织处理就病倒了,等乡党委宣布开除他党籍后,更是一病不起。

  前两天,我回到家乡顺便到他家看望,此时的他已骨瘦如柴,浑身哆嗦。他流着泪说:“当书记有一点小权,就把握不住自己,以至于吃顺了手,喝油了嘴……公款吃喝,嘴是快活了,却害了集体和群众,更害了自己。”

  山东泰安市  张作光

  上有“指示” 下有“妙招”

  我曾在某事业单位任职,经常亲历上级领导检查工作的场景。迎检工作除了正常业务的准备外,自然少不了饭局。有次上级通知要检查,单位领导早早就在星级饭店订了酒席。谁知,上级领导又来电特别强调,这次检查不要另外招待,晚饭就在单位食堂和员工一起吃。

  上级的指示不好违背。单位领导意识到问题棘手,讨论后一致认为,检查组吃不好心情就不好,心情不好对单位的评价就不好,单位的声誉受损,领导的业绩自然也上不去。于是,单位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检查组的吃饭问题,要大家开动脑筋寻找对策。研究了一上午,还真有了“妙招”。一位班子成员说,上级通知只是说在单位食堂就餐,和员工一起吃,但没有说吃什么,和多少员工一起吃。顿时,党委全体成员豁然开朗,党委会决议迅速形成:将预订的酒席退掉,让单位食堂迅速准备食材,即时开工。此次晚宴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务必推陈出新、搞出特色,并强调“钱不是问题!”

  为此,单位专门高薪聘请了主厨和一帮年轻漂亮的服务员,全部换上单位工作服,“加强”食堂的实力。同时,安排几名经过“特殊培训”的“非常优秀”的员工准备陪领导一起吃饭。然而,因为其他工作原因,上级领导此次检查最终没能成行。

  这顿盛大晚宴转眼变成了“压惊宴”,单位领导请了自己的一帮朋友来助兴,饭从晚上7点一直吃到凌晨1点。1点半,我被通知去餐厅接领导。只见餐厅一片狼藉,酒气熏天,餐桌上乱七八糟,领导们东倒西歪,没有一个能坐起来的,有的甚至趴到了桌子底下。

  后来,我从财务人员那里得知,这顿饭花费15000元。没多久,我离开了这个单位。至今想起,心里还是不舒服,要知道当时整个单位近100人,每人每天伙食标准只有10元,而那一顿饭就吃掉了全体兄弟姐妹半个月的口粮。 

  陕西西安市  秦渭华

  公款吃喝账谁算过

  与一位官场中朋友见面,问他这段时间忙什么,朋友顿时来了兴致,兴高采烈地介绍:在这次换届中,某乡镇党委书记提拔了,拟到百公里外的邻县任副县长。昨天,一位领导约了20余人去看望祝贺,那声势之浩大,那热情之高涨……朋友还不厌其烦地介绍喝的什么酒,抽的什么烟,上的什么菜,摆了多少桌,言谈举止当中无不透露着豪气和荣光。

  “这一顿下来要花多少钱呀?”我禁不住地问。朋友露出不屑的样子,“没见过世面,就两三万元吧。”两三万元可以为多少孤寡老人送去温暖?可以让多少失学儿童享受读书的幸福?可叹的是,两三万元就在一个中午的觥筹交错中没了!

  现在,公款大吃大喝可谓风靡各地。吃喝不一定办成事,成事不成事先吃个体肥肚圆再说;吃喝不一定增进感情,增不增进感情先喝得昏天黑地再讲。单是政府换届期间,提拔的要祝贺,调动的要探望,原地不动的要安抚,退居二线的要慰问。你来我往,跑席赶场,这已成为人们见怪不怪的一大景观。试问,这里有多少人是自掏腰包?这得花多少钱?有没有人计算过?

  解决地沟油问题一直是难题。依我看,禁止公款大吃大喝一定管用。地沟油最大的来源就是宾馆酒楼里的剩饭剩菜,而剩饭剩菜不大多是一掷千金的公款食客之所为吗?

  山东潍坊第八中学  韩志亮

  同学聚会 公款买单

  那天,我接到大学同学的电话,说要组织校友聚会,地点是市里一家知名大酒店。在我看来,这家酒店档次之高、消费之奢侈,是工薪阶层不敢涉足的。我委婉地提醒他换个酒店,毕竟聚会目的不是吃喝,大众化消费就可以了。可他却说,大家难得聚一次,咋能将就,我们图的是开心,多花点钱无所谓。听他这么说,我不好再坚持。

  聚会那天,居住在本市的十几个大学同学全到了。在大家的自我介绍中,我知道了那位组织者如今已是市里较有权势部门的中层领导。

  聚会很热闹,大家很尽兴。饭菜不是一般的丰盛。聚会持续了两三个小时,该结账了,有人提议实行AA制。那位中层领导一听,赶忙拦住大家,说今天的消费他买单了。这怎么行?花费好几千元呢,大家执意要凑份子。他一看急了,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几张卡片说:“喏,这些是市里知名大酒店的储值卡,包括这家大酒店的,有单位充值的,也有工作中别人送的,平时也没机会花,大家一定要给我这次'奉献爱心’的机会。”

  我们一听,面面相觑愣在那儿。公款买单可真是潇洒啊!       

  河南郑州市  耿宝文

  吃喝白条”拖垮红火餐馆

  几年前,朋友在镇上开了家相当规模的餐馆。他凭着精湛的厨艺和热络的人脉,很快将餐馆经营得红红火火。但没想到的是,一年后餐馆在人流量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反而出现经营不下去的问题。

  原来,随着餐馆的名声越来越响,当地政府将这里作为招待客人的固定处所,平时大凡遇到诸如领导检查工作或公务往来之类,都将客人引来至此。各部门官员各显神通,公款吃喝越来越多,很多部门上次还没结账又欠新账,渐渐地开始赊账“打白条”。到了年终,朋友算出账目,公款吃喝费用几乎成了天文数字。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镇来说,最终能付给零头算是相当不错了。

  就这样,朋友一边债台高筑,一边还得硬撑下去,既不能硬着头皮讨债得罪政府,又不敢曝光“吃喝白条”对簿公堂,正所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最后,实在没办法只得关门大吉。至今朋友手中还有一大把公款吃喝难以追讨的餐费“白条”。    

  浙江永嘉县  廖辉军

  公款吃喝  猫腻多多

  公款吃喝中猫腻多多,实际上已成为糟蹋人民钱财的“无底洞”。不仅浪费大量国家资财,更严重的是吃坏党风、喝痛民心、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当前,我们的财务报销只要发票手续齐全,无论内容是否真实,都可以给予报销。正是财务体制及会计核算报账制度在具体运作中的缺陷,让许多违纪违法行为有了可乘之机。主要表现在:

  一是假公济私。一些人招待亲朋好友用餐,开张发票便以公务接待的名义到单位报销,有的还以少报多。

  二是移花接木。群众有个顺口溜“公款吃喝是个筐,什么都可往里装”,一些单位不仅以高额费用招待,点好菜、喝名酒、拿名烟,酒足饭饱之后还要“活动费”,且将诸多的送礼、高消费娱乐活动等见不得阳光的费用都以用餐名义报销。

  三是中饱私囊。一些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实权人物,时常拿一些用餐发票到下属单位报账,下属单位碍于情面或迫于无奈只好为之买单。

  四是放弃原则办事。“酒杯一端,政策放宽”,酒足饭饱之后,违反原则乱办事,给国家和人民财产造成损失。

  浙江建德市莲花镇政府   凌  云

 

公民论坛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31日   19 版)

  从整治签单”入手

  山东济南  王会磊

  几年前,长篇小说《接待处处长》道出不少公款吃喝的内幕,引起了广泛关注。公款吃喝饱受质疑,对干部对百姓对社会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作为公款吃喝的主要表现形式,“签单”更成为众矢之的。

  所谓“签单”,是指国家机关公务人员就餐后不支付现金,在账单上签署姓名后再开出发票,以“招待费用”名目一并报销结账。如今,饭后“签单”已经成为公务人员、酒店会所等相关人员、单位都乐此不疲、争相为之的“唐僧肉”,炙手可热。能“签单”者,大多是单位中位高权重、说话算数的人物。领导习惯于签单,原因不外乎是:一、将公款视为私款,把“签单”作为权力的延续,认为凭借权力既能不用掏钱白吃白喝,还可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更能结交朋友、交流感情。二、享受“签单”带来的优越感、满足虚荣心。有权力签单者,常被酒店高接远迎,给予特殊关照,有面子。三、签单是财力的显露,领导名字就是权力,就是金钱。签单还是关系熟人的佐证:能签单的酒店越多,说明熟人朋友越多,证明关系网越大,更显示出自己的身份、地位、能力。对于酒店会所,也是满心欢喜地渴盼被机关单位“签单”。实权部门在酒店签单消费,那是酒店的荣耀。酒店会所深知公款吃喝不太可能拖欠赖账、不会讨价还价、不是短期客户,故不愁收不回钱。

  我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职务消费的“管而无方”,是导致行政支出膨胀、财政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公款吃喝也是职务消费的一种。公款吃喝中的“签单”与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紧紧联系在一起,极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

  “签单”仅需一支笔、一张单,却隐藏了挥霍过度的公务消费和假公济私的个人消费。治理公款吃喝这一沉疴痼疾,需要从“签单”这类细节入手。 

  规范公款接待

  广西藤县  何杰锋

  近年来,公款接待已成饱受国人诟病的“三公消费”之首,其带来的公款吃喝风,“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让身处其中的各级大小官员也苦不堪言。

  根治公款吃喝,关键是规范公款接待,对公务招待费用实行有效控制与监督。

  对于如何规范公款接待,国外已有很好的经验可以借鉴。印度没有公款吃喝的概念;俄罗斯财务制度卡得很严,报销手续复杂到你宁愿自己掏腰包也不想用公款接待;日本民间密切监督政府的公款使用;欧洲媒体对公款盯得很严,让官员不敢有半点超越职权的花费行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要把公款接待从一般规定上升到法律规范。公款接待为何演变成为几乎官官皆参与大吃大喝的地步,说到底是由于现行公务招待消费不透明,体制漏洞多。如果把公款接待从一般规定上升到法律规范,像治理贪污受贿一样治理吃喝腐败,官员出于高昂的违法成本考虑,定会在公款吃喝时有所顾忌。

  其次,要规范公款接待的报销手续。像俄罗斯一样,请客之前先填写一张“请客计划”,详细汇报去哪儿吃、吃什么,大概价格是多少,请客目的是什么,之后再由领导签字,经批准后才能请客。只要规范报销手续,再辅之审计部门的严格审查,那些借公务接待之名胡吃海喝的现象定能得到有效遏制。

  再次,要动员全社会力量监督公款吃喝行为。各级政府的公款接待情况要及时公开,接受公众监督。欧洲政府官员在吃喝方面公私分明,政府对此有严格的监管,而滥用公款一旦被媒体披露出来就会成为一件大丑闻。在严密监督之下,政府官员自然不敢随便用公款吃喝。

 

“嘴上腐败”应尽早入罪(编辑视线)

赵蓓蓓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31日   19 版)

  几年前就有专家学者指出,我国的行政成本不但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而且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时至今日,这一状况仍未见好转。因为,我国不仅有着庞大的行政机构,还有着令世人瞠目的公款吃喝、公款消费。

  尽管多年来,全国上下公款吃喝的数据从未被准确统计、完全公开过,但其耗资之巨、浪费之大却尽人皆知,因为,看看大大小小的餐厅特别是高档餐厅里从未间断且数量日增、档次日高的公款宴席,查查公务员近年来多发的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职业病”,想想地方政府难以遏制的“土地财政”冲动就知道了。

  为何地方政府热衷于搞“土地财政”?很大程度上源于地方的财政“饥渴”。而造成地方财政“饥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三公”消费,其中包括公款大吃大喝等造成的巨额“接待费”。公款吃喝、公款接待成地方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多年来已是不争的事实。每年数以千亿计的公款吃喝费、招待费、占财政收入两三成甚至更多的行政经费,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上亿贫困人口的国家意味着什么?稍有思考能力的人都不难得出结论。此外,国有企业中公款吃喝、公款消费所造成的巨大浪费及国有资产流失,也成近年来的突出问题。更为可怕的是,现实中,公款吃喝、公款接待成了个“筐”,一些掌握公权力者什么都敢往里装,有人虚开发票中饱私囊,有人假公济私满足私欲,有人借此大肆行贿,有人吃喝玩乐洗浴嫖赌全报销……公款大吃大喝、公款接待带来的腐败,严重腐蚀着党和国家以及社会肌体,给国家造成了巨大损失及浪费,严重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是句众人皆知的话。实际上,公款大吃大喝既是贪污,也是浪费。所谓贪污,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这种行为在我国法律上是被定为贪污罪的。贪财贪物是贪,贪吃贪喝就不是贪?用公款超标准地大吃大喝,显然属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因为,所有公款,无论是政府税收还是卖地收入,都是公共财产,政府的责任是受人民委托管理、使用这些公共财产来提供公共服务、满足公众需求的。占用、耗用公众财产来满足少数公职人员公务之外的口腹之欲,这不是贪污是什么?再说浪费。可以肯定地说,几乎没有公款大吃大喝不浪费的。那餐桌上饭菜堆得小山似的,就餐者酒足饭饱后剩菜满桌、酒瓶成堆的,大都是公款消费,每年由此造成的资金、资源浪费难以计数,我国也因此成为泔水大国,以至于地沟油泛滥成灾,连政府机关食堂也未能幸免。

  多年来,中央禁止公款大吃大喝的文件发了不少,但公款吃喝之风似有愈演愈烈之势。几十年前领导干部下基层自掏腰包吃饭或交“伙食费”如今已成“天方夜谭”,工作餐“四菜一汤”的规定也成一纸空文,下级单位出钱接待上级单位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似乎已成当今公务往来中的“铁律”,无人敢破也无人能破。或许是因为“下基层”成本很低“好处”不少,一年到头,全国各地各类检查团、考察团、调研团、考评团多如牛毛、络绎不绝,让基层不堪重负,头痛不已,许多基层领导干部不得不每天奔走于各种饭局、盛宴之间,也有不少人沉湎、沉醉、沉沦于觥筹交错中,成了“酒囊饭袋”,还有一些人肆无忌惮地挥霍公款,腐化堕落。

无论从法理讲还是从现实看,“嘴上腐败”都应尽早入罪,因为,医治公款吃喝、公款消费的社会毒瘤,亟需入刑治罪这剂猛药。关于这一点,有太多国家的经验可以证明并借鉴。

 

网友热议本版“关注公款吃喝”报道(网友留言)

《人民日报 》( 2012年01月31日   19 版)

  人民网网友:公款吃喝问题终于提出来了,这是一个早该重视的问题。不多说,就是应该下决心,以此端正我们的风气……希望不要一提而过。

  搜狐网友:人民日报能发表这样的文章,实在不容易啊!没有国家买单,就没有2000元的名酒。看看他们喝的什么,抽的什么,就知道情况了。

  搜狐网友:期待国家主流媒体关注此方面已经很久了,希望能够持续关注下去,要有结果,要有成效。

  搜狐网友:公款消费占据大半消费市场。公款吃喝是最大的腐败,实质是贪污,是犯罪。是该治治了!

  网易网友:官场酒文化扭曲了一些人的为官之道。在这样的风气之下,一些官员升职不是潜心办事出成绩,而是整天围着领导酒场转……在官场酒文化熏染下,为官准则模糊了、扭曲了。

  人民网网友:端起酒杯,忘记口碑。官场酒文化败坏了党风、政风,只要中国官场禁不了烟酒,那么中国官场就断不了腐败,就迎不来清廉之风。

  人民网网友:公家出钱,官员出嘴,酒场能不红火?为何管不住官员腐败的嘴,禁不住官员腐败的腿,看不住官员捞钱的手?

  搜狐网友:报道就是酒桌上真实的写照。酒场实际上已经折射出官场的潜规则。管不住喝酒,就管不住作风。管不住作风,就管不住工作。实际上,人人都怕喝酒,人人都烦喝酒,人人又不得不喝,这是一个怪圈。

  人民网网友:经济学者认为,公务接待的核心是财政制度问题。让官员们小气起来的根本方法就是让预算软约束硬起来。我以为,只要我们花大力气严厉问责,就能把公款吃喝之风治好。

  新浪网友:改掉吃喝是表象,遗憾的是实质不改表象难移。想刹住吃喝,从吃喝开刀永远刹不住,要从管理开刀。

  人民网网友:除去外交场合所必须的礼仪之外,应该禁止一切公款吃喝,发现公款吃喝立即处理。严格财务报销制度,取消餐饮类、礼品类发票。

  搜狐网友:现在的酒文化已经彻底沦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垃圾文化。害人害己,危害社会及家庭,助长了不正之风,严重阻碍了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的脚步。必须把喝酒办公定为有罪,跟“醉驾”一样入刑治罪。

(倪光辉整理)

 

网友持续关注本版“关注公款吃喝”报道(关注公款吃喝④)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07日   19 版)

  人民网网友留言:

  ▲从制度上取消这个报销项目,否则,无法真正制止。

  ▲“吃公不是罪”为腐,“吃公就是罪”为廉。不给“三公”套嚼子,“三公”就给民生下绊子。嘴上腐败入不入罪,是大是大非问题。  

  ▲“嘴上腐败”不入罪,财产公示不兑现,官员权力没有边,反腐败就只能是一次次徒具形式的表演。

  ▲其实要从更高层面考虑这个问题,国家缺的是公共财产保护法,许多浪费、挥霍国家财产的行为都没有专门的法律依据惩罚。必须制定这样一部法律,将挥霍、浪费国家财产和经费的行为列为犯罪,这样才能执法有据。

  搜狐网友留言: 

  ▲不管谁掏钱,涉嫌公款吃喝直接解职,再讨论该谁去赔偿公民损失。(公款吃喝)吃掉的是民心,是老百姓的医疗费,是孩子的教育费,是道路桥梁的建设费,是地方发展的原始积累。民脂民膏啊,怎么咽得下去!

  ▲如能制止公款吃喝等公款消费,节约下来的钱,中国的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民生问题即可缓解。

  ▲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让群众监督。不能公开的按贪污论处,谁宴请谁负责,超标者轻者五年不得提拔重用,重者入罪。不要弹性,要定钱数以及超标百分比。

  ▲我们呼唤相应的法律出台,尤其是个人财产申报方面的,也应尽快出台。只有靠法律来遏制腐败,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依法治国。


官场尚“礼”害莫大焉(编辑视线·关注公款送礼(上))

倪光辉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19 版)

  当下,公款送礼之风盛行,实际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本期编辑的读者来信可以看出,公款送礼花样百出,如何送礼也成为很多干部和单位的“必修课”,上级领导来调研视察要送礼,下级单位到上级拜访要送礼,平级单位之间的交流也会互相送礼,以至于许多本有明确制度、流程的工作也要靠公款送礼才能推动、推进,不送礼反倒成了不懂规矩、不懂礼。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传统中,礼一直是金字招牌,大至安邦的礼教,小至相处的礼节、交往的礼仪。《礼记》中便有“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之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乃教化之礼、文明之礼。礼尚往来,重在礼,轻于物。

  然而,在当下,源于沟通交往之礼仪的“礼尚往来”越来越被物质化,礼的情感内涵、文化意味已经被稀释乃至变味。很多人的交流重在物、而轻于礼。尤其在权力作用下的公款送礼,更是充满了谄谀之风、腐败之味。名义上是“公对公”,实则被一些人打着公家的旗号用以谋私,借“走动”之机,慷公家之慨,捞取私利。与其说是送礼给领导,不如说是送给领导手中的权力。究竟收礼人和送礼人之间是何等的“情义”?不言自明,主要还在于权力与利益的驱动。

  公款送礼就是以权谋私,而且这种隐性腐败越来越呈显性化态势,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

  产生了巨大浪费。公款送礼花费的都是纳税人上缴的钱,属公共财产,它本应用于社会公共事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却被一些单位和领导慷公家之慨,用于联络感情、拉私人关系了。这种行为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公共资产浪费,增加了巨额行政成本。

  扰乱了市场秩序。公款的参与,推高了礼品的价格,扰乱了市场经济正常秩序,导致一些非法经营者任意宰客。物质与功利裹挟之下的礼品,也容易沦为违法犯罪的工具。

  腐蚀了干部队伍。从近年来查处的案件看,公款送礼成为官员腐败高发区。一些人借机“以礼代贿”,往领导干部口袋里塞“糖衣炮弹”。据不完全统计,有60%的经济犯罪案件是以“感谢费”、“过节费”等名目出现的。一些干部不是把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而是一门心思投机取巧,弄虚作假,以公款开道,用“钱”换“政绩”、争“彩头”、求“进步”。公款送礼对干部队伍的侵蚀,如温水煮青蛙,过程缓慢但杀伤力极大。

  干扰了社会管理。据报道,各大城市节日性的交通拥堵,与节前进城送礼的车辆骤增不无关系。而从礼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到送礼者、收受者,已经形成一条利益链,若对公款送礼放任自流,必将干扰政府预算制度、财务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包括“小金库”的治理工作。

  败坏了社会风气。公款送礼对党风政风的负面影响,已然波及现实生活,不管大事小事、公事私事,似乎都“非礼勿动”。请客送礼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内化为人们的思维习惯。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遏制,就会上行下效,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恶浊的风气,渐渐销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

官场尚“礼”,害莫大焉!每逢年节,中央都会三令五申,严禁用公款相互送礼,各地也向党员干部发出“廉政短信”提醒,但因监管乏力而收效甚微。如今,该对公款送礼这股歪风动真格了。 

 

铲除“公礼”的土壤(公民论坛·关注公款送礼(上))

广西藤县 何杰锋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19 版)

  要有效遏制公款送礼这股歪风,必须先找准产生的土壤。这里需要理清三个问题:

  礼送何人?一是掌管职务升迁大权的上级部门主管领导;二是或掌管着立项、审批、监管、工程发包、招标采购,或掌握资金投资、划拨、收缴、审计等权力的一些职能部门的领导;三是负责先进评定评级、成果鉴定、产品评优、产品推销等单位的领导。

  何人热衷送礼?一些跑官要官者,以送礼拉近与“关键人物”间的感情,为以后升迁做铺垫;一些领导干部,为使本单位、本系统、本地区弄到急需的资金、短缺的材料、盼望的项目、令人羡慕的荣誉而送礼。

  款从何来?一是虚开招待费和办公经费套取资金;二是加大会议或集体活动费用支出套取资金;三是利用预算外和其他体制外资金私设的“小金库”;有的地方甚至专门设立了“跑项目费”。

  可见,公款送礼的直接原因,实际是“上级”在“逼良为娼”。如果阳光选用各级领导干部,让上级领导无官可“卖”,如果上级掌握的资金和项目能公平公开地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划拨和分配,不拿手中的权力去寻租,下级又有什么必要削尖脑袋运作资金去跑去送?

  要有效遏制公款送礼的歪风,就必须铲除“公礼”孳生的土壤。

  首先,须进一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让“上级”无“官”可卖。增强干部工作的透明度,让选人用人权在阳光下运行。要进一步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任用提名等制度,推行干部任用票决制,进一步扩大干部选拔工作中的民主。

  其次,要进一步规范各级职能部门权力运行机制,让一些职能部门无“权”可租。在公共权力运行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推行和完善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制度,强化并完善行政问责机制,规范业务流程,规范行政审批、许可和执法的自由裁量权,规范行政收费和公共服务行为,从微观操作层面规范岗位权力运行。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财务审计监督的力度,让送礼者无钱可送。严禁各单位设立账外账、“小金库”和公款私存,严禁在“业务招待费”中开支赠送或变相赠送“红包”,严禁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等。发现一起,处罚一起,斩断公款送礼的“资金链”。

 

读者聚焦·关注公款送礼(上)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19 版)

  公家送礼发福利”

  邻居小唐夫妇都在某乡政府机关工作。今年春节前,为了感谢我们经常为他们照顾孩子,小唐夫妇送来了花生油、牛肉和酒,还有一件高档羊毛衫。这么贵重的礼物,我们实在不敢接受,极力推辞。相持了好久,小唐道出了“真情”:“这些东西都是政府机关送的,又不是花钱买的。再说我们离老家远,用不了就坏了,客气啥呢!”

  他爱人把我爱人拉到一边,开导说:“嫂子,不瞒您说,自从公务员实行'节日补贴’后,不准发福利。但每逢重大节日,政府机关之间都互相送礼,并且都是商量好的,你送吃的,我送穿的,他送花的,人人有份。但本单位不能发本单位买的东西,以免违反规定。其实,这都属于正常的工作关系,友好合作,礼尚往来,不足为怪。”话说到这份上,我们也就毫不客气地收下了礼物。怪不得人人都想当公务员,原来政府机关有如此诱人的“潜规则”。

  山东淄博市临淄区  边增进  

         

  拜年恭贺变公贺”

  春节前后,各单位礼尚往来、互致祝福,无可厚非。然而,这期间,一些单位和个人趁过年请客送礼搞“感情投资”:各种名目的团拜会、“鸿门宴”排满了高档酒店的各个档期。

  值得一提的是,少数人打着为了单位办事方便的旗号,想方设法用公款相互请吃。下级到上级有关部门和领导家中走访拜年,给领导孩子送“压岁钱”,赠送高档礼品、有价证券、购物卡等,表面看是恭贺新禧,实质是“公贺新禧”。一些领导干部也心知肚明,心安理得地笑纳下级“公贺”的钱物。

  “公贺”新禧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在以后能得到相应的关照。比如,正常申报的项目能顺利得到审批,依法申请的经费能及时得到拨付,还有就是为自己的升迁之路铺平道路。这种变了味的“年礼”,既违反了纪律,又损害了领导干部形象,还助长了不良风气。如此“礼尚往来”,不仅“拜”坏了党群干群关系,还引起了广大群众的不满。 

  湖北武汉市盘龙城  王  涛  

          

  漂白礼金进腰包

  某单位与地方几乎没有什么业务往来,人事权也不在地方,与地方平行的单位更是老死不相往来。几年前,上级派来一名“会来事”的“头儿”,春节前突然让后勤准备几十份礼金,分别是上级单位领导每份5000元,地方单位领导正职3000元,副职2000元……如此一来,每年春节仅礼金一项,单位就要花掉数十万元,还美其名曰“拥政爱民”的需要。据了解,每年这笔钱真正送到贫困人家的,仅有一二户而已,且每户不超过400元。如此先例一开,此风就蔓延下来,单位现在每年都例行公事,用这种方法来送礼。

  对内“开源节流”,对外“广施礼金”。有人说,这领导是不是脑子进水啦?凭什么把自家的钱送给别人花。后来经人点拨才恍然大悟:送出去的是公家的礼金,收回来的却是自家的“红包”。如果每年将几十万的礼金全部变为己有,再强势的单位领导也无法做到“神不知、鬼不觉”,最起码会计也会掌握情况。以“礼”的形式送出去,每份2000元、3000元,做账目的时候又是公对公,查账也没事。花样一变,单位正常对外交往费用几十万元出去了,名正言顺,会计自不必说了,所有干部职工也无话可说。即便是审计单位来查账目,用于相互慰问的礼金,也成了最好的说辞。

  江苏仪征市  登月村人 

           

  “笼统发票”有名堂 

  由于工作关系,笔者经常接触到很多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不少单位“礼品”开支在总支出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支出科目里,不少原始发票所开的品名笼统地称为“礼品”、“食品”、“办公用品”等,至于购买了哪些礼品,礼品的用途、去向等没有注明。

  出现这类比较“含蓄”的发票,原因有三:一是不便说出其中的详情,给受用的具体单位、部门或个人留点情面,以防给该单位日后的工作带来不便;二是不愿意说出其中的原因,以防止给本单位的工作带来被动;三是不敢说出其中的缘由,害怕得罪了有关人员,对本单位或自己的发展升迁有影响。

  在审计时,有财会人员坦言,单位买的一些礼品、办公用品主要用于送礼,包括上级领导、友邻单位、业务往来对象、检查组人员。虽然在账面上没有注明礼品的来龙去脉,但他们心里有本“备忘录”,一一记下了礼品的用途、去向。 

  一些礼品商店为了经营收益,凡购买的物品均可以出具“礼品”、“食品”发票,且品名、数量甚至金额等,均能满足顾客的要求。更有甚者,会将发票撕给顾客,让顾客随意去填。有的商家主动热情提供“变通”,以达到商家与顾客的“双赢”。 

  出现“笼统品名”发票,看似小事,实质上是为公款送礼披上合法外衣,以掩人耳目。 

  江苏南京市  方  敏  

           

  礼部侍郎”有“真经”

  表舅是乡镇机关事务办公室主任,专门负责后勤保障工作。他常称自己隶属“公关部”,替领导掌管着迎来送往、送礼接待等方面的事宜。

  虽然已经50多岁,表舅依然是乡镇领导最爱的“干将”。乡里人说,主要因为表舅头脑灵活、处事圆滑、很会来事、善于应酬,会给领导当参谋,尤其在替领导给上级送礼的事情上,那可是八面玲珑游刃有余,统统摆平。私下里,知情者都把表舅称为乡镇公款送礼的“礼部侍郎”。

  说起公款送礼之道,表舅满脑子都是“真经”,浑身都有妙招。用他的话说,没有送不到的礼,没有让人不满意的时候。他说投其所好是送礼的根本。表舅送礼时十分“善解人意”,很会“把脉”,所送礼品都恰到好处。为了便于送礼和采购礼品,更为了能暗中干净利落地替领导把“真礼”送到,表舅下足了功夫。他对上级领导的心理进行揣测,对其生活行踪全面把握,包括某些领导的个性、喜好、车号、内部电话、家庭住址、几处房子、司机是谁、有何亲朋、何等胃口等相关情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每逢过节,表舅都忙得焦头烂额,这也是他最能施展“才华”的时候。因为这“一技之长”,表舅总能为领导分忧解难,替领导抵挡了很多棘手之事。表舅所在的乡镇不仅连年被评为先进单位,而且有些领导还提拔重用。表舅自豪地告诉我,鉴于他的才干,他一时半会儿内退不了。

  山东济南市长清区  马洪利 

          

  礼账混入”工程款

  朋友是山东德州农村的一个包工头。过去,本村的一些工程都承包给了当时村支书的侄子。2008年春天,村支书因为经济问题被上级免职了。新任村支书为避嫌疑,将村里的工程交给没有亲戚关系的这位朋友做。年底,朋友被通知到村委会结账。

  村支书当着主任、会计等村干部的面拿出一摞单据,对朋友说:这些都是村里吃饭、送礼花费的,镇财政所审查严格报不了账。可是为村里办事,总不能我们几个掏钱呀。商量之后认为,这笔款只有加到工程里了。朋友听了一惊,但知道已经没有回旋的余地:不答应的话,别说今后村里的工程接不到,就是眼下结账恐怕也麻烦。只好按照村支书的意思,将工程款和那摞单据加在一起,出具了收据。村支书当场将那摞单据烧掉,结清了朋友应得的工程款。此后,村里每年的工程都交给朋友做,修桥补路、学校扩建、村办公室翻修等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公款开销也就“顺便”随着工程出账报销了。

  农村实行村级财务乡镇代管制度,本是为了遏制财务管理混乱现象。然而,农村财务中占比很大的吃喝送礼款,依然混过审查关报销下账;各村干部之间“礼尚往来”,张村送李村,李村送王村,你来我往依然皆大欢喜。这位朋友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吃喝请送不允许公款报销,那么就让你看不到吃喝请送的影子;公款装进个人腰包是贪污犯罪,而通过一送一收的流转就变得名正言顺。村级财务乡镇代管监督制度的优越性,难道就“优越”在账面上吗?

  山东济南市  段玉文 

           

  小车司机的感叹

  朋友小王给领导开小车,惹得大家“羡慕嫉妒恨”:直接为领导服务,办起事来也容易得多。说起现在盛行的公款送礼,小王感慨良多。

  十年前,给领导送礼或各单位领导之间相互用公款送礼都还遮遮掩掩,费尽心机。那时不敢正大光明把礼品送到家里,更不敢送到领导办公室。送礼也不让驾驶员自己去送,因为上级领导怕走漏风声。得知自己的领导要去送礼,驾驶员一般要提前打探各种信息。送礼那天晚上,还得早早“潜伏”在上级领导家附近。尤其在春节期间,送礼常常要连续奋战好几晚。在那个年头,送礼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儿。

  现如今,给领导送礼就没那么难了。送礼者毫无顾忌,收礼者也心安理得。送礼不再局限于节日:领导来视察来开会可以送,单位搞活动搞庆典可以送,逢重大节日或纪念日也可以送,向领导求助时必须送……礼品也大不相同:过去,礼品是扎眼的大包小包;现在,各种购物卡、礼品券层出不穷。卡和券薄薄一张,却有“厚厚”的“内存”,功能庞大,想买啥就买啥。

  不仅如此,现在送礼方式也高效许多。以往单位领导亲自去送,现在驾驶员就行,驾驶员也往往能分上“一杯羹”。因为花的是公家的钱,还能办自己的事情。

  上海市嘉定区  杜一鸣  

        

  对上对下差别大

  大学同学小周,毕业后怀着报效家乡的热情,毅然选择回到村里的贫困小学教书。然而一年后,他心灰意冷地离开了。

  原来,在这所贫困小学,教师一节课时费补助2元,假期值班一天补助5元,教师出差补助伙食费每天8元,学校按规定应给教职工配缴的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从不配缴。当教师要求提高福利待遇时,校长总是哭穷,说学校生源少,公用经费不足。

  穷是现实,但在招待送礼方面,学校却丝毫不“穷”。有一次,全县举行四年级语文基础知识竞赛,县教育局派了4名领导干部来校监考。迎接他们时,学校为每人准备了800元的“辛苦费”;午饭在乡镇最好的酒店解决,一份土鸡汤单价280元,总计消费1300余元;领导临走时,校长还为每人准备了土鸡鸭、山货等特产。小周说,因为全程参与,他对这次普通接待的花费一清二楚。仅这一次,这所贫困小学就耗资近万元,更别说迎接检查等更高规格的活动。

  对领导和对下属,校长的做法真是天壤之别。如此慷公家之慨,拉近的是校长个人与上级领导的感情,凉的是小周等一批骨干老师的心啊! 

  江西石城县  黄  蓉  

       

  原则上”不原则

  上级领导来了,如何招待?“原则上按标准”;节日就要到了,怎么向上级领导机关表示?“原则上不送礼”……

  “原则上”一词其实早就已经成了违反原则、变相“同意”或“默许”的潜台词,听这潜台词的人心里都明白:所谓“原则上”实际就是“不原则”,就是要“灵活”。“原则上”已经演变为公款送礼的“马甲”。

  听到领导“原则上”的指示,机关办事人员就“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道怎么“灵活”了。于是,不该办的事,办妥了,不该花的钱,花光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单位超标准接待,公款送礼等行为可以大张旗鼓地畅行于光天化日之下,大都是在领导作了“原则上”的指示后发生的。若没有这种“不原则”的指示,公款接待、公款送礼怎能如此明目张胆、如此肆无忌惮?

福建龙岩中级法院  陈立烽  

 

找准症结遏制歪风(公民论坛·关注公款送礼(上))

烟台大学 郭燕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19 版)

  多年来,公款送礼渐成官场潜规则,在一些地方不断滋生蔓延。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禁令,但公款送礼的歪风仍屡刹不止。

  为什么一些人宁愿触犯政策红线,也不肯放弃对公款送礼的趋之若鹜?究其原因,是用公款搞个人“感情投资”,让收礼者对送礼者有了“好感”,有了“情意”,有了“多多关照”的物质动力。不用花自己一分钱,还能固化自己的关系网络,被当做“礼金”的公款,也很容易以其他方式报销入账,神不知鬼不觉地搞“双赢买卖”。

  公款送礼的本质,就是花公家的钱谋取私人的利益。看清本质,就要对症下药:

  首先,完善财务制度,严格公款管理,使财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公款可以被轻易支取,与单位财务制度不严以及财务信息不公开密不可分。只有从源头上切断公款送礼合法流出的途径,才能有效遏制这一腐败现象。

  其次,加大对公款送礼的打击力度。其实,用公款送礼,收礼者是心知肚明的,只是收、送礼者彼此心照不宣。长期以来,领导干部似乎没有真正意识到公款送礼的严重危害,将其视为“正常行为”、“工作需要”,且送礼者和收礼者大都安然无恙,不受任何追究、惩处,导致公款送礼之风盛行,因此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再次,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公款送礼大行其道,送礼者与收礼者都撇不开干系。如果上级领导能自觉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拿,公事公办,不用感情做交易的砝码,公款送礼者便无路可走。

 

去年4万余名党员干部上交礼金3.86亿元(链接·关注公款送礼(上))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1日   19 版)

去年,全国共有44150名党员干部主动上交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共计3.86亿元;查处违反规定多占住房、买卖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党员干部2349人,涉及住房6398套。

 

 刹住公款送礼风势在必行(关注公款送礼(下)·社会观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申恩威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8日   19 版)

  现 状 在公款送礼中,巨额的公共资金通过暗流化为个人囊中之物,各种禁令和条例被无声化解,相关法律法规被潜规则架空。

    当下,公款送礼之风屡禁难止,成为消极腐败的重要表现形式,成为久治不愈的沉疴痼疾和社会公害。公款送礼的实质是慷国家之慨,用纳税人的钱当筹码来达到个人或小集体的目的。目前,公款送礼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红包、礼金、礼品、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并且礼品的含金量不断增高,除一般礼品外,还有名酒、名烟、名茶、金银首饰、古玩字画、奇花异石和进口高档奢侈品等。在公款送礼之中,巨额的公共资金通过暗流化为个人囊中之物,各种禁令和条例被无声化解,相关法律法规被潜规则架空,极大败坏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声誉,严重腐蚀着党员和干部队伍,助长了腐败高发易发的势头。治理公款送礼已刻不容缓。

  根 源 公款送礼较之其他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它与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负面效应往往容易被淡化和忽略。公权力过大,公款送礼成为公关和打通关节的既安全又锐利的武器。

  文化根源。目前公款送礼之风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之所以大行其道,屡禁不止,成为一种官场风气和常态,是因为:一方面传统的礼仪文化被庸俗化。在官场上,上下级之间及同事之间在交往中相互馈赠礼物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润滑剂。公款送礼之中,除人情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建立起相互帮衬、互利互惠的小圈子,达到权力或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官场中用公款请客送礼,往往借传统礼仪文化之名,掩盖以权谋私和化公为私之实,只不过是以礼尚往来这一冠冕堂皇的托词为借口,来实现礼品赠送和收受双方的一己私欲。因此,公款送礼较之其他的不正之风和腐败行为,更具隐蔽性欺骗性。它与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相结合,负面效应往往被淡化和忽略,久而久之,成为一种官场的见怪不怪的行为方式和文化表现。

  社会根源。首先,目前政府控制的资源过多,对市场干预的力度过大。一些国有企业或地方政府为拉项目、上工程、争资源,往往通过公款送礼的方式来联系权力部门和交结掌握审批权、执法权、政策制定权、资源配置权的行政官员,而公款送礼则成为公关和打通关节的既安全又锐利的武器。其次,目前在选人用人机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暗箱操作现象。一些公职人员为了达到晋职和升迁的目的,通过公款送礼,巴结和讨好上司,为自己的仕途铺平道路。再次,目前在一些领域腐败仍处于高发易发态势,呈现与官场不良生态形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交织的局面。而公款送礼往往又会衍生和催化出其他形态的腐败方式。有数据显示,贪官中有60%是从收受礼品开始,一步步迈向犯罪深渊的。

  法律根源。目前我国有关禁止公款送礼的法律法规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全面,在刑法和相关法规条例中均有明文规定。逢年过节,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会下达专门文件,三令五申,禁止用公款请客送礼,但效果并不明显,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真正因公款送礼而被行政处罚或法律追究的案例寥寥无几。因此,现行的法律法规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执行力低下,查处不力,相关条文和禁令最终成为一种摆设。

  思想根源。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日益丰裕,部分掌握一定权力的党员干部开始出现了贪图享受的意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了,“官本位”思想在官场受到追捧,升官发财成为少数干部的座右铭,请客送礼成为他们拉关系、走门路的敲门砖。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过程中,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也随之渗入进来,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逐步腐蚀了一些人的头脑,权力观和利益观出现一定程度蜕变。再一方面,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评价标准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扭曲,把善于投机钻营、能与权力部门和上级领导拉上关系的人当成“能人”,着力重用和提拔,造成荣辱颠倒、是非混淆。

  

  对 策 明晰公款送礼的法律性质,可借鉴美国、德国、香港的有效做法,将礼品的金额限定在一定数额之内,送礼超限者都以行贿罪论处;收受礼品者,均以受贿罪论处。

  

  一是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断绝公款送礼的资金源头。首先,管好预算内资金,严格执行财务收支两条线制度,跟踪监管预算资金使用的流向,保证财政拨款使用的合法合规性。其次,坚决取缔各单位的小金库,把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并入同一轨道,统一到政府的财政预算之内,杜绝大笔的预算资金在体制外循环,随意使用、任意支配的状况。三是健全法制财务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一旦发生动用公款送礼现象,查处相关人员和主要领导的责任。四是严格财务资金管理和报销审批程序,增强财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

  二是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将公款送礼的治理纳入法制化轨道。一是明晰公款送礼的法律性质,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必要修正。借鉴美国、德国以及香港地区的有效做法,将礼品的金额限定在一定数额之内,如以300元人民币为限,超过这一额度的,不论出于何种动机,都以公款行贿罪论处;收受公款礼品者,均以受贿罪论处。对公款送礼的赠送方和接收方,一律按涉案次数所反映的实际金额进行累加来量刑。对现有相关禁止公款送礼的法规进行归类梳理,建立简单适用、易于操作的法规体系和制度。法规的数量不在多,而在于落在实处和有效管用。

  三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公职人员的自律意识。建立健全公职人员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等规范,通过建章立制,使职业道德规范和标准成为约束公职人员行为的“软”机制和自觉自愿行为。将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公职人员的政治素养、思想作风、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教育。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和表率作用。通过入脑、入心的学习,以身作则,将为纳税人管好钱、用好钱的意识内化为一种常态化的工作方式和普遍性的职务习惯。 

  四是加强监督,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局面。在监督中要重点调动以下几方面力量:一是人大监督。主要通过对政府财政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审议与审查,对公共资金的用途和流向进行依法审核与监督;二是媒体监督。赋予媒体相对独立的新闻报道权力,对公款送礼中出现的一些严重腐败案例进行披露和深度报道;三是群众监督。进一步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与政府政务公开相连接的多种群众举报通道,设立相应的奖励和保护制度;四是纪检监督。包括日常的根据举报线索进行核查、处理,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的对相关单位的财务账目审计和审查。

 

公款送礼背后是“公权还礼”(关注公款送礼(下)·公民论坛)

山东寿光 桑德春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8日   19 版)

  近年来,继公务招待、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因公出国(境)等“三公消费”之后,公款送礼成为一项新的公务消费并呈井喷之势。逢年过节,不少单位和部门都会打着工作需要、联络感情、慰问走访等旗号,安排专项经费大量购买价值不菲的实物礼品或钱币卡券,向兄弟单位和上级部门“进贡”。中国的礼品市场十分庞大,其中以“没有最好只有最贵”为标准的“公款送礼”想必作出了“巨大贡献”。

  收礼者在收下兄弟单位或下级部门送来的礼品之后,必然会“吃别人的嘴软,拿别人的手短”,在以后的工作交往中利用职务便利为送礼者提供特殊帮助或格外关照。送礼者从掌握审批大权的收礼者手中换回的可能是职位、项目、资金,由此导致了比公款送礼更为可怕的“公权还礼”现象,礼尚往来的传统也演变成了权钱交易。

  公款送礼不仅极大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财,蚕食鲸吞了改革发展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促生了“公权还礼”现象,为滥用职权、贪污腐败提供了温床。

 

监管盲区危害大(关注公款送礼(下)·公民论坛)

河南社旗 狄书爱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8日   19 版)

  由于公款送礼是送礼与收礼双方极小圈子内的事,因此其行为常常比较隐蔽,不像“三公”消费那样显而易见。由于是公款送礼,因此总是以“厚礼”表达“情谊”,送礼者不会心痛,收礼者心知肚明。

  公款送礼是以公款之名行私利之实,其危害比公款消费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三公”消费主要是因“公”方面的挥霍浪费,而公款送礼主要是为私而行事。公款送礼常常能伴随着“三公”消费报销支出,它藏身于“三公”消费的背后,是“三公”消费的伴生物,处于监管盲区,却不断侵蚀着公家财产,加剧社会腐败,败坏社会风气。

  要杜绝公款送礼,必须先制约公款消费。只有公共财政成为可以随时接受公众监督的阳光财政,公款送礼之类的行为才能得到遏制。

 

法律应在规范“公款”上下功夫(关注公款送礼(下)·公民论坛)

山西太原 张奇平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8日   19 版)

  公款送礼可分解为两个行为:送礼;用公款。

  关于送礼。从法律层面上讲,不论行贿还是受贿都是违法甚至犯罪之举,也就是说,法律对此类行为作出了刑事制裁的选择,如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的受贿罪、三百八十七条的单位受贿罪、三百八十九条的行贿罪、三百九十一条的对单位行贿罪、三百九十三条的单位行贿罪。换句话说,现在只要通过法律证据的甄别,厘清“送礼”与“行贿”、“收礼”与“受贿”,就能对违法行为加以制裁,从而做到从“有法可依”到“违法必究”。

  关于用公款。目前从监管层面上讲,对于动用公款的行为的监管主要是财务监督,也就是说停留在“监督”这个层面上,已不能很好地防止并解决动用公款行为的随意性带来的问题。它需要从法律包括刑法的角度加以规范。实际上,花在“送礼”上的“公款”仅仅只是乱花公款众多行为中的一种,现实中有太多的公款被浪费、被胡花乱用、被巧立名目挥霍甚至中饱私囊。公款送礼仅仅揭开了公款消费“黑洞”的一个盖子。所以,惩治公款送礼行为,法律应在规范“公款”使用上下功夫。

 

送者坦然 收者安然

公款送礼怎能不成“疯”(关注公款送礼(下)·编辑视线)

赵蓓蓓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8日   19 版)

  人的本性中都有贪婪的一面,正所谓“贪得无厌”、“欲壑难填”。人性之贪婪在于,其欲望及所作所为不像动物一样,只为满足其本能及生存需求。人想要的比其必需的多得多,所以才有了贪污受贿、敲诈勒索、掠夺侵占等恶行。为遏制这种人性恶,人类创造出法律、制度、规章、舆论监督等工具,以罪与罚来惩恶治贪,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与秩序。

  很早就听说,美国人送礼是“很抠门”的,特别是公款送礼,一般只限于“意思意思”的小礼物,小到在大多数国人看来,实在“很不够意思”。其实,不是美国人不想“够意思”,而是其相关制度、环境令其不敢随便“意思”。据说,在美国送礼一般不超过10美元,否则就有行贿的嫌疑。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高官而言,如此“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加之无所不在的舆论监督,谁敢随意越“雷池”?

  相比之下,我国的公款送礼实可谓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且尽显“大手笔”。若干年前送礼者还偷偷摸摸、有所顾忌,如今已是明目张胆、理直气壮,礼的含金量也增幅惊人。每逢重要节日特别是春节,许多单位用公款请客送礼已成惯例,那些穿梭于全国各地城乡道路上的送礼车以及大都市中由此造成的拥堵已成当今社会的一大奇观。另一奇观则是遍布于城市大街小巷多如牛毛的礼品回收店。礼品回收居然成为一种行当,实乃咄咄怪事,但国人早已见怪不怪。

  与私款送礼不同的是,公款送礼说白了就是把纳税人的钱拿来送给个人。送什么人?无非是掌握公权的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想想看,如今,有多少公职人员、领导干部没收过礼?又有多少礼价值不菲、按现行法律足以问罪?从一些已曝光的落网贪官所收之礼看,品种之多、数额之大,令人触目惊心,其中不乏公款送的礼。

  在法治国家看来不可思议的公款送礼,在我国却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 

  因为,权力寻租者大有人在,潜规则盛行,这么干的人多了,法不责众。

  因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认知上,不把公款送礼、收礼当回事。

  因为,动用公款太容易了,如囊中取物,几乎靠领导一句话或一个签字就能畅行无阻,财务监督形同虚设。许多领导干部已习惯于视公款如私款,且想怎么花就能怎么花。

  因为,送什么礼、给什么人都是“暗箱操作”,买了多少、送没送人也少人核查、监督;商家所开发票上的物品往往是含糊不清的“办公用品”或“礼品”之类。

  因为,无论是公款送礼者还是收礼者,大都安然无事,不会受到党纪国法的追究,除非犯了案。

  正因如此,尽管党和政府部门三令五申下发禁令,但公款送礼之风却日盛一日,越刮越猛,呈疯狂之态。中国人蹿升为国际奢侈品消费主力军,少不了公款送礼之“魅影”;过度包装屡禁不止、发票买卖日益猖獗,公款送礼罪责难逃。

  也正因如此,在公务消费上尽显“大手笔”的,不仅是公款送礼,还有公款吃喝、公款接待、公务用车、公费旅游……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当违法违规变得轻而易举且违者大都安然无事时,任何法律禁令都不过是一纸空文。无数事实证明,仅靠道德教育、下发禁令是禁不住人的贪欲、遏制不住歪风邪气的。对于包括使用公款在内的公权力,如果缺少法律的明确规范,缺少制度的制约与监督,缺少运作的公开与透明,缺少对违法者的严惩不贷,腐败就是一种必然。

  所以,反腐须从明确法律限度、完善制度、对违法者严惩不贷开始。

 

礼品回收店为啥这样火(关注公款送礼(下)·社会观察)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8日   19 版)

  今年春节期间和节后,有很多烟酒零售店都挂出了“高价回收礼品”的招牌,烟、酒、茶叶、保健品甚至购物卡等都可以回收。据一个和笔者熟悉的老板介绍,节日期间此类生意比平时多了一倍。在网上搜索“礼品回收”,会发现很多“礼品回收公司”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回收礼品的种类,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路易十三、中华、熊猫等各种高档烟酒以及黄金、冬虫夏草、燕窝等统统在列。

  回收礼品,无疑是要较原价打折扣的。如此,谁还来卖礼品?仔细观察,卖礼品的人中多数是官员或其亲属。对社会生态及官场现状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目前礼品回收盛行折射了一种现状:一些官员过节收到的礼品太多,吃不完用不了,卖给礼品回收店,折换成现金收入囊中。

  当然,送礼者有各种各样的人,礼品有用私款买的,也不乏用公款买的。而面对下属或有所求者送来的价值不菲的礼品,收礼的官员们所给予的最好回礼方式就是:或为送礼者打开便利之门,或为之牟取利益,或为之保驾护航……

  对于公款送礼,一些人不以为然。有人曾讲过一条“潜规则”:聪明的官员收礼不收钱,违纪不违法。因此,送礼、收礼早已被视为一种正当且安全的获利方式。而且,同“三公”消费相比,公款送礼的诱惑力更大。毕竟,“三公”即便挥霍再多,也只是一种享受,拿不到家里。但“礼品”则不同,不但可以“享受”,还可以牟利。大概也正因如此,有关部门将收受有价证券视为受贿。不过,购物卡之类的有价证券(包括春节时礼品回收的烟、酒、茶叶、保健品一类),充其量只能视做第一层级的“礼品”。如今对更高级的诸如字画、古董之类的“礼品”,依然缺乏有效且直接的规范与约束。

  公款送礼折射着权力运行的无序与监管的极度乏力。许多人认为,应将公款送礼与公务招待、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这“三公”消费一样公开,加强制约与监督。否则的话,将会有更多的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倒在腐败的泥沼中。回顾前鉴,此类事例还少吗?

  陕西咸阳市 周荣光

 

难安居的避险房(关注公款送礼(下)·曝光)

《 人民日报 》( 2012年02月28日   19 版)

 

 

  贵州黔西县沙井苗族彝族仡佬族乡的石林村和柏林村,存在山体滑坡、地质灾害隐患,部分农户房屋已成危房。为了避险安置,当地政府结合新农村建设进行集中搬迁改造。但由于安置房没有设计圈舍和水源,造成家畜无法饲养及耕种、饮水困难。而且,刚建好的房屋就出现房顶漏水、墙体开裂等问题。因此,石林村2009年为81户村民建好的房屋,至今才入住12户;柏林村建好的100多户房屋,没有1户入住。大多数村民仍生活在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环境里,不愿搬迁。

  贵州贵阳市 王永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