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到被追杀 被别人救了:聂文涛正说《黄帝内经》 第一篇 正说《上古天真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0:55:04

自神农、轩歧之后,中华养生实践历经近三千年,到战国时期汇编成《黄帝内经》。此后,又经过两千多年的中医学发展,传至今天。可谓三千年一开花,两千年一结果。比起那些昙花一现的健康创造,《黄帝内经》的法则不仅经历了时间的洗礼,更具有随时可以亲身见证的特点。黄帝说:“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为经,以教众庶。”让此中之道传之后世,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这也是我们要训解《黄帝内经》的原因。

第一篇 正说《上古天真论》


一、学习养生学之前的准备


  《黄帝内经》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白话文运动以来,一直有中医名家认为这段话没有太大意义。实际上这段话非常有意义。养生学是真人、至人、圣人、贤人才能正确把握的。这在《上古天真论》后面是有特殊说明的。与这段文字相似的记载也出现在史学文献中。在先秦哲人看来,如果获得对世界正确的看法,就必须摘掉有色眼镜。看一下《荀子•解蔽》就会明白。一个修养不够、心术不正的人怎么会求证天人之道呢?《大学》说:“修身在正其心。”先秦哲学百家同根。


  那么,怎么才能具备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潜质呢?这需要从五个方面看:

1、精气要充足

    神灵,是精气充足的意思。用以区别万物优劣的根本。如《大戴礼记•曾子天圆》:“阳之精气曰神,阴之精气曰灵。神灵者,品物之本也。”只有精气充足,才能有健康的体验。有了健康的体验,才能区分哪些养生道理是正确的,哪些道理是错误的。从事养生学研究之前,要把自己弄健康了。这不仅仅是为了健身,也是为了正确掌握养生知识。


    在中国传统养生学中,有一个很有名的词汇“内视”。通过对自身的体察来了解生理变化规律。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即使背诵了无数知识,终究没有入门。背诵能够的东西永远不能替代亲身实践。所谓近取诸身,就是从自我体验、自我体察中把握“道”的存在。现在一些所谓学者,身体纤弱不堪,却大谈养生之道,或者反对养生的“伪科学”。这些人很滑稽。


2、要思维清晰


    能言,能够准确表述思想。这是掌握养生学的重要基础。学问,是要成系统的。做能够传道的养生老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表述能力。《上古天真论》中的能言,跟《论语•八俏》 中能言的意思接近:“夏礼,吾能言之。”


    文以载道。古代人留下经典,是为了“以教众庶”,因此经典的措辞都是非常准确的。而在近百年来,白话注释《黄帝内经》的各种文献中,学者们都热衷于修正原文、补充原文,然后再进行翻译和解释。我一直认为,经典著作的原文如果语义通顺,就应该直接按照那个时代的字面意思来直接解释;如果按照那个时代的用词特点可以给出多种解释的,就要根据文章的结构安排,从语境中理解字面的意思。对《黄帝内经》的理解也应如此。我同时也认为,如果原文语义不通顺,上下不一致,甚至必须进行补充和修改才能通顺,这类文献的作者应属文化修养不够,这类文献也不应该视为经典。 

3、要努力学习


    徇齐,是快速达到的意思。也就是现在说的能马上学好、掌握好。徇,疾速;齐,是见贤思齐的那个齐。是努力学习、快速掌握的意思。徇齐是为了得道。

    《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前面已经讲过,把别人的知识背诵下来,这不是真的掌握了知识。这句话再进一步讲就是,“闻道”不是“得道”。闻道,最多是知道应该如何,甚至这一点也未达到。得道,则是能够把握道,也就是不只是知道什么是好的,还能够做好。举个例子,我知道应该跟属下搞好关系,在很多MBA之类的课程中都这样说,甚至还有多少个窍门、多少个禁忌、多少个必须等等,这个叫做闻领导之道;我与属下关系非常好,非常有利于我们既定的团体目标,这个叫做得领导之道。 

4、要厚道睿智


    敦敏,是厚道而思维敏捷的意思。睿智,而又富有修养。养生家要有稳定的心理基础。古人说有修养的人:“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就是这个意思。有修养的人明察秋毫,但又有非常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有足够的涵养,为人厚道。
    厚德才能载物。所以,《易》说: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感悟一个农民之道,要明白农时、种子、土壤、水源等,这就可以了;要感悟纺纱车间当车工之道,虽然需要的动作更少,更简单而频繁的重复同样的动作,但是还是可以通过科学管理来悟道;要做一个传统文化教授,这就是师道;如果做一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则需要有更大的德行,如黄帝。
    探索生命的法则,不是简单面对小白鼠就可以的。小白鼠只是工具之一,只是外行人看到的表象。 

5、要合于天道


    登天,表面意思是登天子之位。实际上,上古对部族首领的德行有很高的要求。如《尚书•尧典》记述尧帝对接班人的考核,基本上反映了古人心目中首领应有的德行。所以,登天的另一层含义则是能够顺应天道,法于自然。也就是养生家要具备天人合一的基本信仰。
    孙思邈说,上医医国。可见,社会的复杂性如同生命一样。君子必须体察民意,然后才能平天下。君子不是替农民劳动,不是替工人挖煤,不是替士兵站岗,不是替医生治病。君子尊重所有行业劳动者的所遇所求,给出让劳动者共存的发展之路,这就是医国之道。轩辕黄帝以天道悟出人道,又以天时、地理、人事来悟出医道,这就是《黄帝内经》。 

如果不能做到上述五点,不足以理解《黄帝内经》


    熟悉《黄帝内经》的人都知道,《灵枢•官能》是《黄帝内经》的重要一篇。《灵枢•官能》说:“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把《黄帝内经》传授给不能理解的人,就可能错用。学生错用,老师则不能名之为老师。
    有的人会问:那为什么《黄帝内经》要成书呢?要用来教育庶人呢?答案:教育庶人的,是简易的方法;可以受传养生大道的,则要符合基本条件。 

二、黄帝的第一个“天问”


《黄帝内经》记述黄帝问:“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1、黄帝关心的五个问题:


寿命长短。百岁,半百,都是关于寿命长短的问题。人究竟要百岁而终,还是半百而终?黄帝偏偏不是考虑这个问题。也就是究竟多大年纪死去不是黄帝最关心的问题。黄帝最关心的问题是:“动作不衰”还是“动作皆衰”?
生命质量。
动作,是行动和工作。行动方便,才能够享受生活。而能够正常参与社会工作,处理问题的反应正常,看不出动作迟缓,也看不出老年痴呆,这也非常重要。《黄帝内经》关注的是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就业问题也会逐步变成人道的问题。
生存适应。时世,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时,天时的意思,也就是自然环境的问题。世,人世的意思,也就是人的生活方式问题。黄帝把二者并列起来,就是列入了一个病因,人类的适应性问题。如果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不适应就会丧失健康;如果人的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人体不适应也会丧失健康。 环境变化。异,变化了,与先前不同。对生物来说,环境改变就是坏消息,就可能出现不适应。这是《黄帝内经》的基本观点。实际上也是达尔文的观点。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环境改变将会导致物种中大量个体消失,并且把一些适应的物种保留下来。试想,如果大量的人死去,一些人被保留下来,难道不是残酷的吗? 人类未来。人将失之,这是对人类前途的担忧。这句话有两种常见的理解。(1)人难道违背养生法则了吗?将,难道的意思,如《国语•楚语》:“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失,违背的意思,如《孟子•公孙丑下》:“失道者寡助”。之,代词,指养生法则。(2)人将要错过了生存的机会了吗?暗指,人要毁灭。将,将要的意思,如《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失,错过,如《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之,代指过去的“时世”,延续上句的意思。这两种理解虽然有区别,但是都表明了黄帝对人类前途的担忧。 

结论:生活方式与健康关系重大。


《黄帝内经》对第一“天问”的回答: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天师歧伯对“天问”的回答,重心落到了德与位的关系上:“其德全不危也”。


我在一些国际机场经常看到一本书叫作《责任胜于能力》。作者在这里面怎样讲的,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责任胜于能力”这句话是正确的。《黄帝内经》中,歧伯用了不到300个字,详细列举了各种“德”不全的后果,以及“德”全的长寿和高生命质量。先秦文字中的“德”更接近今天的“责任”、“职责”、“职守”等,而不是今天的“道德”。
歧伯从多角度来说明让生命各部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太过,也无不及,克尽职守,这才会长寿,才会有高生命质量。
此处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一直被多数人误解,这就是“精神内守”。现在流传的的解说是:使精神不耗散。这种解释就是把“精神内守”理解成:守精神于内。实际上,这句话依照先秦行文特征,应理训解成:精神守于内。也就是,精气、神气运转,守护脏腑。这种训诂也合于《黄帝内经》的全篇思想。


2、四个原则养生: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什么是“法于阴阳”?就是要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获得知识。


《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须臾不可离也,离即非道”,这是《礼记•中庸》的原文。《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生之本,本于阴阳。”我把这些话罗列到一起,是为了更清楚看到春秋战国时代对阴阳之道的基本理解。养生要取法于最根本的阴阳之道。


有人说:我就违背阴阳之道,坚决不遵守它,又能如何?其实,按照中医的理解,人呼吸空气,吃饭,就分别把天地之气或者说阴阳之气散布于体内。如果你违背阴阳之道,不呼吸,不吃饭,却能生存,那真是比传说神仙还有能力。因为传说的神仙要遵守天地自然之理。


所以说,阴阳之理是不能违背的。无知的人,每天都因为遵循了阴阳之理而得以生存;又时常因为不同程度违背了阴阳之理而发病。这就是每天都用却不知道。圣人说:百姓日用而不知。 

什么是“和于术数”?就是让生活与理性和谐。


我曾经看到一些中医批评家把这句话里结成迷信思想。这是因为这些学者、生物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等等都不了解,今天的科学都是建立在数学发展基础上,并且是在一系列主观规定的原则下建立起来的。换句话说,世界上本来没有数字,是人类用头脑从自然中抽象出来的数字概念,并且形成了逻辑体系。


比如说,人的每只手有五个手指。经过归纳,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数的概念。人的手指生长就要合于这个数。如果出现了六指或四指,我们就会认为这是畸形。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髋、膝、踝三节,四肢因此有12节。如果与此不合,也应属于畸形。这种正常与不正常的比较也可以用来比较脏腑功能,这时候就能判断出是否呼吸急促,是否心率加快等等。
有的人自以为很聪明,找到一个畸形就兴奋地说:《黄帝内经》错了!如果这样也算错误,现代医学的绝大多数论文都应该扔到垃圾堆里了。为什么?因为统计结论就是要用嘴多数的情况也说明问题。于是,现代医学的众多结论都是直接承认有反例存在的。 

什么是“食饮有节”?饮食要合于人类生存传统,这就是饮食有节。


那些追逐爱好、幻想特殊营养的饮食方式,违背了生命的习性,就是饮食失节。当我们听说维生素B族有好处,就拼命吃维生素B;当我们听说蛋白质有好处,就拼命吃瘦肉;当我们喜欢水果的味道,就在饮料中大量食用香精;诸如此类。这就不是“食饮有节”。
有人说,肉就是比草的营养好!我曾经举过例子:你去问问大象,哪个好?显然,对大象来说草是活命的食物,而肉食则会要命。尊重传统才是科学。尊重生存之道才是饮食有节。饮食有节,不只是饭量的问题,也不只是营养结构的问题。是传统的问题。传统涵盖了所有方面。

什么是“起居有常”?让生活节奏符合生理记忆和生理预期,这就是起居有常。


生命的反射、物种的记忆,这些都是很容易理解的概念了。比如说,到了每天该吃饭的时间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就会进入工作状态,胃液大量分泌。这时候,如果你不进食,大量的胃液不能被消耗,人体就要承受这些胃液的侵蚀。适应的人,就没问题了;不适应的人,就可能得了胃病。 

三、生殖能力很重要


    《黄帝内经》接着的三个问题也都不是生死的问题,而是生殖的问题。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


面向未来的一种责任


    有的人听过我的讲座,然后说:“黄帝也是孩奴吗?”孩奴,是房奴之后的又一个流行语。想一想我们的父母,他们在那样艰苦的生存环境中,依然坚定地把我们抚养成人,我们就会理解了。黄帝的孩奴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发展的精神根源。
    在这个问题上,岐伯给出了一个很鼓舞人心的答案:“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想想看,《黄帝内经》研究的是生子;现代人同样也有性爱,但却是要努力避孕。所以,不能用现代观念去解读古文。

黄帝的传说


关于黄帝的性生活论述,有一本专门的著作叫做《素女经》。这方面的内容有很多符合生理规律的知识,或者说性科学内容,但是如果不结合性伦理和性道德来讲述,本文就会用“未成年人禁入”加以说明。因此,相关内容可能以后场合允许的时候再说。


孙思邈也记载过与黄帝相关的传说:“是以人年四十以下即服房中之药者,皆所以速祸.慎之慎之!故年未满四十者,不足与论房中之事。欲心未止.兼饵补药,倍力耗丧。不过半年,精髓枯竭,惟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人年四十已上,常固精养气而不耗.可以不老。又饵云母,足以愈疾延年。人年四十已上.勿服泻药,常饵补药,大佳。昔黄帝御女一千二百而登仙,而俗人以一女伐命,知与活,岂不远矣?其知道者.御女苦不多于。”


又有传说与上述不符:黄帝有四妃十嫔。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一些儿子被赐姓如: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夏商周的君王都是黄帝的子孙。

四、养生家的四种境界


《上古天真论》最后列举了养生家的四种境界:
1、真人养生境界(一)


原文:“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真人”训诂
关于“真人”,《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说文》是“神仙”辈出的东汉时期作品,似不足为证。《庄子》:“夫免乎外内之刑者,唯真人能之。”又说:“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庄子》给我们留下了理解真人的一个更平直的思路。
真人,就是正确养生,无养生过错的人。

“提挈天地”训诂
掌握天地法则的意思。人们所以要了解道,所以要掌握自然规律,就是要提纲挈领和以简驭繁。古人敬天、敬地,所以并非超越天地,而是顺应天地。

“呼吸精气”训诂
这是“生气通天”的理念。今人多受道士吐纳导引等行为的影响,而不按照原文进行训诂。其实,今天适合人类生存的空气,在目前人类所发现的宇宙空间里尚无第二处。如果朴素一点理解,如此适合任生长的自然之气,难道不是天地间的精气吗?人体内的氧与二氧化碳的比例,已经受到现代医学界的重视。仅依此来说,人体内的气体比例也是要求在极为苛刻的范围内,不也可以看成是自然的奇迹吗?

“独立守神”训诂:
“独”,先秦有“自身”的含义,是形体的意思。如屈原:“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 “立”,存在的意思。
“守神”,神来守卫的意思。这种动词提前的用法如“立命”:“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独立守神,形体存在而精神守卫的意思。

“肌肉若一”的训诂
有过传统养生运动体验的人,都能领会“呼吸精气”和“肌肉若一”。用最平直的话说,就是要整个躯体浑然一体,动作协调。其实,人体的运动,都是全身配合的运动。按照现代医学的说法伴随着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系统的配合,上述系统又是周身一体的。

1、真人养生境界(二)


“寿敝天地”的训诂
敝,破旧的意思。寿敝天地,就是直道天地所赐这个身体衰老死去。这个明确的解释,一定让那些痴迷长生不老的朋友大失所望。还是让我们一起分享苏轼的智慧吧:“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无有终时”训诂
先说“终”。这个“终”字,结合上下文,是整个过程的意思。
再说“无有”。先秦“无有”,与今天的“无有”不是一个意思。今天的“无有”,就是没有。先秦的“无有”,是两个词“无”和“有”。
全句:在虚无与存在之间,走完生命的过程。
一些人把自己的养生理想加到古人身上,把这句话里结成“不死”。的确在《神农本草经》中常有“不死”二字,若还有机会,我再训诂《本经》。其实,如果上古真人不死,黄帝就不会只是听说,而且是很久远的事情。

“此其道生”训诂
这种真人的境界,是因为合于道而出现的。仔细想一想,《黄帝内经》这段话里的真人难道不是拥有了极高的养生境界吗?

2、至人养生境界


原文:“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至人”训诂


“至人”是生活方式最为适当的人。按照《庄子•逍遥游》的说法:“至人无己”。这是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用一个最现代的词汇,这是一个精神上充分超脱的人,不需要心理“减压”。
“至”,适当、正确的意思。有这种含义的先秦文献如《荀子•正论》:“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又如《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淳德全道”训诂


“淳”,纯朴的意思,韩本来的意思。此用如《老子》:“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全”,完整的意思。此用如《列子•天瑞》:“天地无全功。”《庄子•庚桑楚》:“唯全人能之。”
全句:让生命的本来功能正确发挥,让养生之道完整无缺。

“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都是生命运动不息的表现。这是上古先哲的一种养生理念。《易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命的功能不可抑制。不断发挥和锻炼,才是保养生机的的根本。

3、圣人养生境界
原文:“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资治通鉴》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处天地之和”可见其知天文,“从八风之理”可见其知地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可见其知人事。
“被服章”,披着赤白花纹的衣服。这应该是当时一种流行服饰。

“以自得为功”训诂
“自得”,看上下语言环境,本句是与上句“以恬愉为务”,应是指精神上的“自得”。所以如果解释成“得道”虽然也通顺,但是有些强加古义。
“功”,重要的事情,如《庄子•天地》:“事求可,功求成。”
全句:把自我满意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追求面对自我的精神享受,也可见于先秦儒家经典。

“精神不散”训诂
散,涣散。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神经要保持一定的兴奋度。或者说,精神要饱满。绝对不是充分休养。精神,需要用,然后才会不断生成。这就是我多次阐述的道理:太极动而生阳。

感言:处平凡与非凡之间的圣人境界
圣人的各种行为举止都不愿远离世间的风俗习惯。虽然不求时尚,但要穿流行服饰。同时又不会被世俗所困扰。仔细想来,也只有穿着符合时代特色,举止符合时代风范,才真的不会被世俗所困扰。如果今天的人,穿上孔子的峨冠大炮,招致世人围观,那才是自寻世俗的烦恼。

4、贤人养生境界


原文:“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法则天地”训诂


“法”,效法的意思,这种用法如《孟子•公孙丑上》:“则文王不足法与?” 又如《韩非子•五蠹》:“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则”,承接动作,一种语气词,此用法如《荀子•哀公》:“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全句:养生要效法天地变化规律。

“象似日月”训诂


“象”,学习、仿照的意思,此用法如《墨子》:“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
“似”,相类,如《广雅》:“似,类也”。
全句:参照日月相推,类比于人体血气运行。

“辨列星辰”释义
从星辰明暗中体悟养生道理。古人对天象非常重视,认为星辰明暗与万物、与人体关系密切。

真人能“提挈天地”,至人能“淳德全道”,圣人能近取诸身,贤人能远取诸物。具体来说:

真人,能够把握天地阴阳。这是对道德深刻理解,而居于主动地位的。
至人,能把握自己的德、道,因此与阴阳和谐。虽不能把握天地,却能够把握自己。
圣人,虽然没有完全把握天地,也没有完全把握自己,但能够正确调整自己的位置,顺从天气变化,保持精神活力。
贤人,达不到上面的几个层次。但是能够从自然中归结出养生法则,努力遵循,也会长寿。
《上古天真论》统领《黄帝内经》全文。理解这一层,就可以逐一解读各个章节了。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能够实现健康长寿,是因为他们不同程度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篇结:自然对生命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季节变迁上。四时阴阳,成为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些内容请看《黄帝内经》的下篇《四气调神大论》。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岁,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