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梦见各种各样的花:大话紫砂天青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57:32
2010-11-12 23:10
话说“天青”首要讲的一位是江阴周高起和他的《阳羡茗壶系》,一来他是个有名的茶人,对茶,特别是当时的宜兴岕茶研究颇细,二来他是个收藏爱好者,除书以外特别好宜兴紫砂。同时,由于和同时代的宜兴紫砂收藏家、著名艺人交往深入,对茗壶进行过系统研究,他的《阳羡茗壶系》是早期研究宜兴紫砂的第一部专著。对宜兴的贡献,我们无论用什么语言去评说都不为过。
周高起,字伯高,是江苏江阴人,和宜兴相去不远,故有机会常来宜兴。从他所撰写的《洞山岕茶系》、《阳羡茗壶系》两部传世巨作看,他对宜兴非常喜欢,而且非常熟悉。从他描写宜兴茶和宜兴壶的方法和内容看,他的学识才华也是非常出众的,考查更是非常认真和深入的,同时对宜兴茶和壶的出产地也是了如指掌的。所以,他的二本大作,也成为今天我们研究宜兴茶、壶的必读书目。
据说周高起从小“颖敏,尤好积书”。工古文词,博闻强识,年少时补诸生,列名第一。后曾和江阴贡士徐遵汤等参与纂修江阴县志,又著《书读志》,行于世,成为明朝天启年间至清初一位著名学者。清顺治乙酉年(1654)闰六月,清兵攻至江阴,继“扬州十日”后,又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江阴“屠城事件”。据康熙《江阴县志》载:“城变突作,避地由里山。值大兵勒重,箧中惟图书翰墨。无以勒者,肆加棰掠,高起亦抗声诃之,遂遇害”。就是说他逃出城躲进山后,遇到清兵勒索抢劫,由于清兵无所获,被痛打,真可谓“书生遇到兵”,在一阵痛骂、“过完嘴瘾”之后,自然是遭无声的杀戮,成为明末江阴的又一位“殉道者”。
周高起家富收藏,嗜茗饮,《洞山.茶系》一书约1500多字,专论.茶的历史,产地、品类、采焙、鉴伪、烹饮等,其中品类分为第一、二、三品及不入品,对一、二品.茶的特色论述尤为体察入微,细腻切实。也是研究了解宜兴茶文化的重要参考书目。又因周高起精于鉴赏,好壶艺,对宜兴紫砂颇有研究,终于在宜兴吴氏家族、时大彬徒弟等人的帮助下,深入宜兴陶瓷产区调查考察,完成了不朽的鸿篇巨制——《阳羡茗壶系》。
据专家考证,《阳羡茗壶系》撰写于崇祯十三年(1640)前后,该书共一卷,除序言以外,分为创始、正始、大家、名家、雅流、神品、别派等篇。书中以品系人,后列制壶家及风格品鉴,并论及紫砂泥品、品茗用具之宜等。此书是研究宜兴紫砂茶具及紫砂文化的重要著作。原书后还附有他自己的《过吴迪美朱萼堂看壶歌兼呈贰公》、《阳羡名壶集》诗二首和林茂之(古度)《陶宝肖象歌为冯本卿金吾作》、俞仲茅(彦)《赠冯本卿都护陶宝肖像歌》等咏壶诗,一样也成为了今天研究宜兴紫砂的重要史料。
上述“周高起”简介,接下说说他的巨作《阳羡茗壶系》之关于周高起论天青泥(原文):
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显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密口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
解语注释:
蠡墅:在宜兴城南部,以范蠡所居故名。
夹支:指夹脉。
梨冻色:透亮的淡褐色。
松花:淡黄色。
豆碧色:青豆色。
密口泥:(“口”字诸本皆同)到《阳羡名陶录》也作“密口泥”。
轻赭色:浅咖啡色。
淡墨色:浅灰黑色。
腠络:腠,皮下之间的空隙叫腠;络,人体的脉络。
光怪:光怪陆离之意。
白话理解注释:
天青泥出产于蠡墅,如果加以陶炼,就会变成黯猪肝色。
在这个地方的支脉夹层,还有梨皮泥,加以陶炼可出现冻梨色;
淡红泥,加以陶炼,就会出现松花色;
浅黄泥,加以陶炼,就会出现豆碧色;
密口泥,即以陶炼,就会出现轻赭色;
梨皮和白砂,加以陶炼,就会出现淡墨色;
这完全是由于山川灵秀的幅腠结络所致,经陶冶才会有种种的变化,才会显出各种光怪陆离的状态!
紫泥古即称青泥,紫泥矿是深埋于甲泥矿之中,多以“岩中岩”“泥中泥”著称,高起论天青也只是以矿论,陶之显黯肝色而述,多则阐述各料,及陶炼后的色泽!今不可比拟,亦不可借今喻先之意!
“紫砂泥,古时亦称‘天青泥’或者‘青泥’。因此,在解放前当地陶业界常把紫砂行业成为‘青泥业’。”(见《宜兴紫砂陶》之32页)紫砂泥是紫泥、红泥、绿泥的总称。在历史上,作为紫泥有俗名,如青泥等,也有文人称谓曰“天青泥’”这都不过就像每一个人的名字一样,就像底皂青原矿的颜色很接近“皂青”色,这也是把“底槽清”写成“底皂青”的原因。
但周高起和他的《阳羡茗壶系》之巨作,关于天青泥(原文)一说就是紫砂矿脉间的空隙夹层(夹支)中的一种。
在清代,宜兴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紫泥,人们称之为“天青泥”。“天青泥”是“紫泥”中“底槽泥”的下层矿土,烧成品为浅灰色、淡米色或是呈偏青瓦蓝色——清朗而温润,高雅又沉稳,所以当时宜兴姑娘出阁之嫁奁中,经常有“天青泥”一方;就像绍兴姑娘的陪嫁,必有“女儿红”黄酒一坛一样。但是后来在民国初挖泥时因挖到地下水,矿层被水沉没而成池塘,从此世上就再也不复有这种矿土了。因此真正的“天青泥”犹显贵重。
上述讲完周高起简介和天青泥的名称由来,那看上所述,接下来聊聊周高起和他的巨作《阳羡茗壶系》之关于周高起论天青泥(原文)逐句分析...
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又其夹支。有梨皮泥,陶显梨冻色;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浅黄泥,陶现豆碧色,密口泥,陶现轻赭色;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
(一)天青泥,出蠡墅,陶之变黯肝色。
周高起论天青泥描述的蠡墅:在宜兴城南部,以范蠡所居故名,已经是现在的(大水潭)人说宜城南部,指的就是鼎蜀。鼎蜀镇属江苏省宜兴县,是宜兴的鼎山、蜀山两镇的合称,从地貌上看,今天的宝山是黄龙山的龙头,蠡蜀(大水潭)是龙尾。四号井,掘进区主要是在龙头下面,现在的台西矿,是龙体,被1990年代的露天开采开膛挖肚了,今天的盗挖,主要就在这里,不管怎样这里原先开采紫砂原矿打通地下水脉,就变成了今天的大水潭。
(二)又其夹支。
夹支:指夹脉。紫砂原矿矿脉岩层间的空隙夹层
(三)注释:1.有梨皮泥,陶显梨冻色;透亮的淡褐色。
2.淡红泥,陶现松花色;淡黄色。
3.浅黄泥,陶现豆碧色,青豆色。
4.密口泥,陶现轻赭色;浅咖啡色。
5.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浅灰黑色。
(四)山灵腠络,陶冶变化,尚露种种光怪云。
所有夹脉经陶冶后才会显出种种的光怪陆离的状态描述。
那根据周高起论天青泥描述,除了天青泥出产于蠡墅,如果加以陶炼,就会变成黯猪肝色。那(夹支)中依次还有四种颜色夹支矿料,就是以上注释的1、2、3、4,加上天青泥黯猪肝色共五种,天青矿源支脉(夹支)四种共生矿料,才基本符合天青泥特征。
上述周高起论天青泥(原文)逐句分析...关于天青矿源支脉(夹支)有四种矿料颜色,那接下来分析一下第5种
注:5.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浅灰黑色。
“梨皮”其实就是第1(夹支)矿料颜色描述,那白砂又为何物?
谈到“白砂”那还要说说“周高起论老泥”之关于“白砂”描述...
周高起论老泥(原文)
老泥,出团山,陶则白砂星星,按若珠琲,以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
解语注释:
团山:在丁山附近。
白砂星星:白砂闪亮点点。
珠琲:贯珠曰琲,琲,贯也,珠十贯为一琲。
深古色:深古金铁色。
白话注释:
老泥,出产于丁山附近的团山,如果加以陶炼,就会显出白砂星星般的状貌,晶光闪烁,犹如珠琲排列一般。如果用天青石黄来搀和捣练,就会变成浅色和深色的古金铁色!
* 注:团山以消失,团泥传器尚存,经久用可见上述之说!
“周高起论老泥”之关于“白砂”描述...有人会问白砂是不是紫砂矿料的白泥,在《阳羡茗壶系》中,周高起也谈到“白泥”,很显然,他说的白砂是区别于白泥的。
一般把陶土分为白泥、甲(夹)泥、和嫩泥三大类
宜兴紫砂陶所用的原料,包括紫泥、绿泥及红泥三种,统称紫砂泥
注:白泥是白泥,白砂是白砂,白砂是因“周高起论老泥”之关于“白砂”描述矿料而得名!
那么分析,周高起论天青泥(原文)的“梨皮”应该在天青泥(夹支)出蠡墅,而“周高起论老泥”描述的“白砂”出团山,那(5.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浅灰黑色。)这段描述的“梨皮”和“白砂”那这就应该是两种矿源出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这两个不同矿料进行调砂陶现淡墨色(浅灰黑色)。
那大家试想一下,“梨皮”出蠡墅,蠡墅:在宜兴城南部,以范蠡所居故名,已经是现在的(大水潭)“白砂”出团山,注:团山已消失。这两种矿料出处一个变成了现在的(大水潭),一个团山以消失了,那这个(5.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浅灰黑色。)是否还重现?
上述说过,那“梨皮”出蠡墅,而“白砂”出团山,而今已经两处矿源原地已经地貌全非,不复存在。
那接下来详细说说“白砂”,白砂在后面讲述起到很大作用
* 周高起论天青泥描述:梨皮和白砂,陶现淡墨色。
注释:梨皮+白砂=淡墨色
* 周高起论老泥描述:白砂与天青石黄和之,成浅深古色。
注释:天青泥+石黄+白砂=变成浅色和深色的古金铁色
根据“周高起论天青泥”与“周高起论老泥”那杨彭年如果造了天青壶,那杨宝年的那把壶就应该是“天青泥+石黄+白砂=变成浅色和深色的古金铁色”的产物!按此推断,应该有“天青壶”和“古金铁色壶”二种壶。天青泥,陶之变黯肝色,而“古金铁色”是调砂的产物,后者更胜一筹,而天青难觅又白砂绝迹,看来“古金铁色”更加不可复制。
接上所有阐述,何为“天青壶”及“古金铁色”据实物记载杨宝年的壶大家看看!
杨宝年,又名葆年,字公寿,清嘉庆至道光年间陶人。系彭年、凤年之胞弟。善制茗壶,擅捏制法,曾为陈曼生造壶,所选泥料均为名贵的天青泥,紫檀色中微泛青,精光内含,温润如玉。
此壶胎泥呈浅褐色,泥中含黄砂粒,俗称“梨皮”,色淳朴古雅。器身仿古代钟鼓造型,壶腹中间微凹,由下向上收敛,平底、平盖,坯体坚结,制作精致。流短而微翘,把作方环形,盖为嵌入式,弧钮,整器形制比例恰当。壶身铭文:“鼓和五口,水彰五色,用作茗瓯,润身以德。”底钤阳文篆书“杨葆年”三字方印。
我们看到了杨宝年的作品,那要烧出这样色淳朴古雅的紫砂壶,就需要上好的紫砂原矿泥料及烧窑和燃料,燃料主要为松、竹枝等。
接下来先说说做壶用的紫砂泥料,涉及的周高起论配土(原文)如下;
周高起论配土(原文)
造壶之家,各穴外一方地。取色土筛捣部署讫,弇窖中,名曰养土,取用配合,各有心法,秘不相授。壶成幽之,以候极燥,乃以陶瓮庋五六器,封闭不隙,始鲜欠裂射油患。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若窑有变相,匪夷所思。倾汤注茶,云霞绮闪,直是神之所为,亿千或一见耳。解语注释:穴:挖穴。筛捣:筛,竹器,编制为之,有孔,用来分别物质的粗细;捣,同捣,舂也,指用杵臼之类器具捣土。弇窖:盖也,覆盖也。
幽之:阴干。庋:收藏,置放藏起。木做庋,置放器物的架子。鲜,鲜少。射油:指被其他器物的釉油所沾染。窑有变相:即指窑变,由于窑内烧产生变化,而烧成之陶瓷器。早先认为是不祥之征,后代认为祥瑞之品。
白话解释:造壶的各人,大致都会在自己的门外挖了一个大洞,选取各色泥土,加以筛滤捣练,布置安排。妥当完毕以后,就把泥土弇藏在同窖中,这样的做法当地俗称“养土”。对泥土的取用和配合,每个家都各有不同的心法和秘诀,那是视若珍秘,而绝不随便相互的传授秘方的。等茶壶做好以后,放在阴暗处加以阴干,达到相当干燥以后,才用大的陶瓮装入茗器,以瓮可装五六件茗器,并且加以密封,使它密闭的没有间隙。
然后才放入窑中煅烧,这样才可以避免或减少烧温不足,壶身龟(皲)裂、或釉类的污染。煅烧不能过火,过火就烧得太老了,烧老的壶看起来不美。但是也不能欠温度,火候不足就太嫩了,太嫩了就会有土气味道。至于因为窑有变相,所产生的窑变茶壶,真的是令人匪夷所思。用窑变茶壶来倾倒茶汤,泻注茶汁,犹如云霞般的光芒绮丽闪耀,天工巧艺的结果,实在是神人所为,绝非凡工所能制成,就是由上亿或上兆,也许才可能会见到一把半把而已。
说到天工巧艺就想起央视“百家讲坛”中,南京大学康尔教授说紫砂的第二集中,提到的被朋友挑剩下的一把“蹩脚”壶,被康尔教授拿来将就用用的“凤鸣壶”,就是传说中可遇不可求的“神器”。
从以上周高起论配土(原文)描述,那时做壶的艺人配土秘制方法另今人匪夷所思,不得其解、今不可比拟。
谈完配土那再说说窑烧,窑烧就要说到古龙窑!
宜兴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已开始烧造陶器,且五千年来持续发展成为我国陶瓷的重要产区,汉代的墩窑发展成为唐代龙窑。它充分利用当地的物质材料,成本低、产量高,是几百年来理想的窑炉。紫砂古龙窑,俗称大窑,专业性强,体积比大缸窑还大,组织管理体系严密。
早期紫砂,因置于陶缸中搭烧,尚位形成紫砂专业炉窑。清代中期,宜兴蜀山已成为紫砂陶生产的中心。1920年蜀山由北向南排列有七座紫砂龙窑,即工厂窑、永安窑、仁美窑、太平窑、龙康窑、新窑、品胜窑。其中以蜀山南边的品胜窑最佳,烧窑时受季风影响小,有59孔鳞眼,长达七十公尺。
1960年紫砂龙窑因燃料茅柴紧缺。随着科技进步,由倒焰式方窑和园窑替代。1962年结束了紫砂古龙窑的历史使命。宜兴紫砂在古龙窑中烧制,历时几百年,已走完了辉煌的历程,生产的紫砂器十分珍贵,是当代摹古模仿不了的。
宜兴市丁蜀镇现存着一座迄今为止已有六百历史的活窑——古龙窑。这座明代前墅龙窑, 600年至今未断窑火,是中国惟一仍在使用的古龙窑。
前墅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被许多普通人家包围着。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大卧龙。相传古时太湖里有一条乌龙,被天上玉帝派遣,专管耕云播雨之事。因太湖西岸丁蜀一带百姓不敬天神,玉帝便惩罚他们,不施雨水。一日,乌龙巡视经丁蜀上空,见底下田地裂坼,民不聊生,便心生恻隐,吸水播雨。玉帝因此大怒,派天兵天将捉拿乌龙。乌龙不服,奋力抵抗。终因寡不敌众,被乱枪戳得浑身是伤,从天上掼到地下,头朝下,尾朝上,恰好跌落在丁蜀白宕的一座小山坡上。当地百姓感激而又悲痛,便自发挑土,掩埋乌龙。不知过多少年,葬龙的土堆上出现了许多洞口,有人钻进去一看,乌龙的尸骨不见了,里面成了空空的倾斜隧道。后来,人们就尝试在龙肚中烧制陶器,龙嘴是烧窑点火的地方,龙身上的大伤口作“户口”,小伤口就是“鳞眼洞”。这种方式效果很好,陶器烧得又多、又快、又透、又省柴。从此,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创造智慧的龙窑就流行开了。
这座古旧的龙窑头北尾南,长约50米,利用自然山坡建造,由窑炉头、窑床、窑尾构成,头北尾南,窑身内壁以耐火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外壁敷以石块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身左右设投柴孔42对。该空既是投放燃料口又是可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西侧设窑门5个,是窑工进出取放陶制品的通道,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窑身上方建有窑棚,花岗石柱,上覆以木质梁架及小板瓦。这种呈32度斜坡的龙窑,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该龙窑全长达43.4米,头低尾高,令人称奇的是,龙头下面还有一潭深水,传说此水供龙饮用,常年不竭,只有在烧窑前根据需要才把它抽干。
中华陶瓷窑主要有升焰窑、倒焰窑、隧道窑和龙窑等。所有的龙窑都是要依山傍水,紧靠山脚,就势而筑,与地平线约成一定的坡度。龙窑主体是圆柱形窑腔,用窑砖围拱而成,外面涂上泥巴,两侧相隔约70-75厘米,一般长30~80米。窑腔两侧有数十对圆洞,俗称“鳞眼洞”,用了来投放松枝等燃料。点火烧窑时把松枝等燃料由下向上,投入鳞眼洞内燃烧数十个小时。昼夜有专人负责投放松枝,烧好一段,塞上一洞,待全部烧到,将洞全部封好。因此,烧窑工人观察和经验尤为重要。
古龙窑虽经历代多次修葺,仍显饱经沧桑的独特韵味,六百年窑火仍在熊熊燃烧,好似在不停讲述着当地制陶文化的绵长故事,显现出一种神秘深邃的文化特质。
过去,一声粗犷、洪亮的“开窑喽”嗓音在村西窑头响起,在江南的绿色平原上传得很悠远。从明代至今600余年来,这样的喊声每隔10天或半个月就会响起来,这已经成了村里的传统习俗;喊窑的汉子会一个一个更迭,但一代代的村人都是听着这样的喊声长大的。喊声过后一会儿,便会传来几声沉闷的破碎声,大家知道这是在敲窑门砖;又过一会儿,一阵叮叮当当清脆而铿锵的陶器声便四处漫溢开来,与稻谷香、狗吠声、鸡鸣声、猪屎味搅和一块,飘荡在村庄的每一处角落。这是古龙窑600多年来薪火相传的一个普通场景。
美国著名陶瓷艺术家理察?诺金先生曾参观古龙窑后,赞叹古龙窑历经千年风雨,仍在烧制陶器,是个奇迹,它不仅对中国,对世界的陶艺史而言,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活教材”。
炼制与烧造是陶瓷成品的最后一道工艺程序,不同的泥色对窑火的温度要求都不一样。古龙窑烧成紫砂的温度在摄氏1280度左右,所谓千度成陶。一般的紫砂泥做出壶胚在龙窑里烧制经受住窑内高温,成品率很低。因此,大部分紫砂壶都不用龙窑来烧了。但是,龙窑烧出的壶的确与众不同,无论是颜色、窑中自然变化,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古龙窑能够保存至今,是与宜兴自古以来一直繁荣发达的制陶业密不可分的。
一窑可装大大小小器皿约数千件,需要装上一整天。如有一些艺术价值很高的紫砂制品装窑时间最长需要5天。古龙窑一定要采用松枝作为烧制原料,一窑需要消耗松枝100担。燃烧所产生的温度比其它用煤气烧的现代窑来得稳定,火势温而不急,这样能使泥料更好地融合,会加强器皿的稳固性。而一般用煤气二十多个小时就能烧成成品,古龙窑约从点火到熄火得半个多月才能完成。前墅古龙窑烧造的陶器其特点:窑温高,火候到,成陶老味足,百件百色,烧造的紫砂壶泡茶特别的香,烧造的茶叶罐其储藏茶叶保鲜的质量出奇的好,其色香味远远超过其他的保存方式。判断是否龙窑真品的标准之一,就是看陶器上是否有松枝残留物。
唐代龙窑结构己高度完善,而窑址所处的位置应有大面积的森林,丰富的松材为烧制青瓷提供了充足的燃料,用松木烧的优势是熔点高,火焰长,燃烧速度快适宜控制还原焰。而到了宋代许多瓷窑因周边树木几被烧尽被迫改烧煤,这样由于燃料的改变,烧成后其色就失去了原有色彩。而煤的特点是火焰短便窑内的氧气比例增大形成氧化氛围,使烧结后色偏黄达不到预期效果。烧制官窑的难点在于烧制后期控制窑内还原气氛。 比如说;秘色瓷使胎、釉原料中的主要金属呈色剂三氧化二铁在还原火焰气氛中,分解为氧化亚铁,令釉面呈现出“千峰翠色”般的青绿来。而扶风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无疑成为今后鉴定唐代秘色瓷的标准器。令人怀疑的是今后我们是否还能见到唐代“千峰翠色解秘色瓷”。
在古龙窑,那些手工拉胚制作的拙朴陶器深深震撼,这种“心手一致”的手工艺是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创造方式。他们在很大的一件陶器外形上用手工捏制成一幅完美画面需要一周时间,因此,很多外商非常喜欢古老的手工陶瓷器皿,他们认为,古龙活窑完全秉承中国传统手工制陶工艺,是彰显中国陶瓷文化的重要载体。
解放初期,宜兴地区有龙窑近百条,年耗松柴量约在25万吨以上;每日喷云吐雾,浓烟蔽日,蔚为壮观。据说,在几十年前,宜兴还有30多座这样的龙窑,目前仅剩一座,如今前墅龙窑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古龙窑的使用功能正在衰退,但其存在的无形价值是巨大的,这座已接近600岁的老龙窑就像一座飞龙一样的大古董,见证和代言着中国制陶文化辉煌与起伏。
今天,许多中外陶艺专家对这座从明代保存至今的古代龙窑也是惊叹不已,一位日本陶艺专家带着膜拜的心情拍下了许多照片,他说,日本的备前蛇窑就有可能是从中国的龙窑演变而来。古龙窑六百年来窑火不绝,国内现存最古龙窑非它莫属了。
这座曾经搭载和成就着一个个先辈们的艺术智慧和辉煌的古龙窑,虽然无言,但一定会想对每一个走近和瞻仰它的人说,昨日的辉煌是不能重复的,但更不能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