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经典语录:张依芳:在追寻的路上成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00:51
张依芳:在追寻的路上成长

作者:张依芳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474    更新时间:6/5/2006

 

作者简介:张依芳,女,1969年12月出生,小学语文高级教师,福建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福建省首批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福州市青年骨干教师中心教研组成员,闽侯县首批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辅导教师,闽侯县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和研究,曾负责国家级作文教学课题研究并获优秀成果一等奖,指导青年教师参加县教学比武获一等奖多人,受聘为闽侯县初级教师职务培训班授课教师,做专题讲座15场,多次承担县、学区、校级公开教学,多篇文章在《福建教育》等书刊或网站发表,现任副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

在追寻的路上成长

张依芳

 

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成长背景,走着各不相同的生命之路。二十年前,当我以中考全县第十名的成绩跨入师范学校大门的时候,并不缘于许多崇高的理想,只是出生农村又家境贫困的我与许多同时代的农村孩子一样,希望能及早跳出农门,以减轻家庭的负担,也为自己挣个铁饭碗。怀着一颗纯净而又年轻的心,走向教育的路上,是那样的平静而简单。当时的我并没有预料到,作为一名教师该怎样成长,只是当我从师范学校的大门走出来的时候,隐约感到了一种为人师表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走出山村脱稚气

1989年8月,带着对教育神圣的崇拜和神秘的感觉,我被分配到一所山村小学。学校位于闽江北岸,紧临沙滩,清悠悠的江水从二、三百米外的闽江缓缓流过。学校的四周种满了果树,有橄榄、黄皮、龙眼树等。那年9月,操场上的两棵龙眼树为每位教师奉献了10斤鲜甜的龙眼,让我的第一个教师节过得特别滋润而记忆长存。

学校比较小,两百多名学生,12名教师,简陋的教室里除了破旧的课桌椅、凹凸不平的黑板和卫生工具外,还有一张用旧学生桌替代的小讲台桌。站在这圣洁但破旧的讲台上,我心中涌起的感觉很复杂,有激动,有紧张,但更有深深的失落。我不知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会做些什么,我能做些什么,我会把我的学生教成什么样。在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我发现他们很可爱——纯净的明眸、天真的笑脸、稚嫩的歌声、机敏的反映、纯朴的语言。我知道他们也需要像我小时候一样地努力学习,将来才有机会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改变自己生在农村的命运。想到这些,我更感责任的重大和破旧讲台的厚重,它承载着全班48位同学一生的幸福。接下来的日子,我变得很努力,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之后最常做的事,就是把那些班上出名的“歹子”带到地板吱吱作响的办公室里,和他们一起背课文、写生字。这样的生活说不上很有质量,但很充实。

有一次,学校组织讲故事比赛,目的是推荐选手参加学区决赛。我班上有个叫余秀明的学生,长得皮肤晰白、明眸洁齿、略带腼腆的笑容,她在学校预赛中一举战胜中、高年级所有的参赛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学区决赛。后来,在学区决赛中获得二等奖,她可是全学区年龄最小的选手(当时她才上二年级)。奖状拿回来了,我站在那张破旧的小讲台桌前,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当腼腆的秀明同学从我手中接过那张闪着金色麦穗边的奖状时,班上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我看到了48朵绚烂的鲜花在教室里灿然绽放,骄傲与自豪溢满了每一张稚嫩的笑脸。我们一起感受这份难得的殊荣,因为在大家的记忆里,捧回学区的奖状对小山村里的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幸福的一幕定格在我的记忆中永久、永久。

半年以后,在学区组织的教师演讲比赛中,我以遥遥领先的高分成为那次比赛的冠军,也因此一炮打响,便有人知道了我的名字。在一次学区组织的教学常规检查中,因为我的作文教案写得很特别,被学区校长作为典范在全区宣传。我的课堂教学引起了领导的关注,他们听完我的课后,便有了培养我的想法。我被借到中心小学,担任县作文教学观摩课。学年结束,我班学生在学区期末统考中成绩跃居第三名,备受领导好评。

也许是为了让我更快的成长,91年8月,一纸调令把我调到中心小学。我去向绿树成荫的果园和果园里那所小小的学校告别。在操场上的那棵龙眼树下,一群孩子围成一圈,他们的眼里充满着期盼。看见我走进校门,就一窝蜂地向我涌来:“张老师,我们来报名,校长说给我们换了老师,你不教我们了吗?为什么呀?我们会很乖的,你为什么要走呢?”面对他们一股脑儿的为什么,我真不知该说什么好,“你们要努力,我还会来看你们的。”泪水在我们的眼中打转。我不想让他们看见我眼中的泪花,快步走向办公室。孩子们默默地跟着我,直到把我送出校门。带着别离的伤感,我骑上自行车,又一行热泪涌上来。告别那48位可爱的孩子,把每一张脸印在我的记忆中。与初来时所不同的是,我不再是那位无忧无虑的小老师,而是常常在思考今后要走一条怎样的为师之路。脱去当年的稚气,带着一点长大的感觉,背着依然简单的行囊,我走出了那所山村学校。

投身实验露头角

我所在的新学校是白沙中心小学,22个教学班,学生一千多人,教师六十几位。报到那天,校长告诉我,我要担任一年级语文新教材实验班教学,还要担任班主任和年段长。那时,我有点惶恐,只怕自己做不好,辜负了校长的一片期望。

实验班教学很辛苦。一方面,新教材实验刚刚开始,全县只有两个实验班,另一个班级在实小,距离很远,那时通讯不发达,找不到可以商量的伙伴和可以借鉴的经验,只好根据进修校教师的指导意见苦苦钻研《大纲》和教材,不断总结课堂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实验班要经常担任公开课教学,还要整理实验相关材料。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实验材料的收集,对于一个只有两年教学经验的我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为了实验的顺利进行,我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完成这项任务。

记得有一次,我去进修学校找导师备课,我们不断地推敲、思量。不知不觉中,太阳已下山,暮色苍茫里,我已错过最后一班公共汽车,只好一人走向火车站的站台,等待隆隆的火车把我送回去。坐火车的感觉很紧张。因为白沙是个小站,在这里下车的旅客很少,火车停留的时间很短暂,所以很多车厢经常不开车门。火车快到站了,我一节一节车厢地问乘务员:“请问这节车厢开门吗?”回答我的不是摇头就是“不”。在拥挤的过道里,我着急地寻找下车的门。要知道,假如我不能及时下车,黑夜中的我将不知随列车游向何方。当我从列车上走下时,早已浑身湿透,闷热和紧张让我几乎虚脱。

学校里教学经验丰富的林老师是我的向导。她常常教给我许多很管用的教学方法,比如:识字游戏、口语训练等,还会指出我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跟着老教师边学边做,三年实验里,我学会了许多。我学到了新的教学方法,知道如何把握教材和编者的意图、怎样抓住时机实现教学最佳效益,知道怎样收集案例、撰写实验报告。随着实验的深入开展,经常担任公开教学的我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福州市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汇报会为我搭建一个平台,讲台上的我和课后评课答辩中的我皆以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畏气势,博得《福建教育》总编阙国虬、卓启湛等与会专家的很高评价,也坚定了我从事教学实验与研究的决心。

在以后几年的日子里,我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教学,不计付出也获得丰厚的回报,从一名普通的实验教师不断蜕身变换,从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一直成长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带领全校教师在教学的绿荫坪上实践、探索、耕耘着。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办学规模逐年增大,学生数达到1300多人,相继通过县、市、省各级验收,被评为福建省农村示范学校,福建省文明学校。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在新教材实验的春风里,我成长为闽侯县骨干教师、县优秀青年教师、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这是探索和实践的结果,也让我开始了追寻成长的梦想。

融入课改见成长

随着教育部“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启动,许多一线教师有了接受更高层次学习培训与获得成长的机会。2001年9月,在一个充满金色阳光的早晨,我走进福建教育学院的大门,成为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的一名学员。随后的日子里,梦山脚下留下我串串的脚印。我认识了许多教授、专家,聆听了他们精彩的讲学,他们带给我一种异样的热情,我的心中常常涌起一阵冲动。尤其是,我看到了刚刚出炉的《语文课程标准》,初见那本蓝色封皮的小本子,我的心中充满敬畏,总有一种似曾相识但又陌生的感觉,很快便被她所倡导的理念深深迷住了。我发现,以前在教学中的许多做法正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比如:关于个性化朗读,关于个性化作文等;也有许多平时很困惑的问题,比如:关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多元评价等等。这些教学中困扰了我许久的问题终于找到了理论的支撑,我的心中顿感豁然开朗。

两个月的集中培训结束了,我带着那本早已被我翻得起皱纹甚至有点褪色的《语文课程标准》,带着满腔热情回到学校,向全体语文教师传递着培训期间所接受的信息。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当我第一次跟老师们一起学习《课标》的时候,突然有位老教师很严肃地对我说:“你说的那些很美好,但那是天书,我们的学生是农村的孩子,那么理想的课我们是不会教的。”我一阵愕然,不知该怎样说服她接受新课程这一时代的产物。我陷入了深思,努力搜索一切关于新课改的信息、资料,不断学习,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我相信,我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可以证明我走进新课程改革是对的,我要用自己的教学向大家证实我信仰的理念是正确的。

不久,为了向大家证实新课改在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一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向全区老师做了一场示范教学。公开课上,孩子们精彩的朗读,机敏的表现,强烈的质疑意识,对生命深沉的思考,张扬的个性令全体听课老师折服。我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说课时,我向大家介绍了半年来我是怎样运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质疑能力的。但让我遗憾的是,在随后的评课中,很多参加听课评课的教师特别是外校教师对我的课堂的评价不外乎是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学生活跃等等老一套的陈腔滥调。我不得不再次向他们解释课堂所贯彻的理念。从他们黯然的眼神,我知道,新课改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很陌生、很抽象的词语。我的心陷入了沉重。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工程,它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一个宏伟目标。就学校而言,她应是完成这一伟大目标的主阵地、大战场。仅靠我个人的力量,能撑起那一片教育的蓝天吗?我在思索。但我知道,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正席卷大江南北,华夏大地正迎接一场铺天盖地的教育变革,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有责任为她鼓与呼。于是,我带领几位年轻教师申报了国家“十五”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子课题“如何增强农村小学生习作兴趣的研究”。在课题实验中,我们边学边做,几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我又和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在探索中寻求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我在极力寻找能让老师接受的途径和方法。由于老师们教学专业理论比较缺乏,他们更喜欢直接的经验,我就收集了大量的教学案例,以案例为载体,从案例上升到理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与老师们一起探讨适合课堂的新方法。渐渐地,我们的老师反映,课堂变了,学生变了。课堂上老师少了许多的命令,学生多了许多的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变得更有活力。为此,我们常常聚在一块聊课堂,聊学生。教研时,我们便把课堂上发生的事讲给其他教师听,与他们一起分享实践的成功与快乐。渐渐地,我的讲座也变得顺当起来,教学专题讨论、集体备课,老师们显得踊跃了许多,他们有了自己的见解,对新课程也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新课程改革的春风终于吹进了校园,吹绿了新课改的柳芽,吹起了教改的浪花。

2003年的夏天,是我教师生涯当中一个辉煌的季节,我顺利成为福建省首批中小学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在一个霞光万道的傍晚,携着简单的行李,带着蔼蔼幕色,我来到福州艺师, 与二百多名来自全省各地的中小学骨干教师一起,与专家面对面,与新课程的先行者零距离交流,接受又一场新课程理念的洗礼,再一次提升了理论素养。在十几天紧张而愉悦的通识研修学习中,我的心中又激起了一翻翻的涟漪,对新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的迷惘少了许多,对同行们平时的许多质疑有了新的更加深刻的答案。短短的通识研修,我的行囊里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些认识,又多了一份梦想。近两周的研修,我接受了专家们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理论引领。刘良华和崔允郭博士的《校本研究》和《校本培训》,让我学会了校本研究培训的许多理论和方法。余文森教授的《学科带头人专业素养探析》,使我明白了学科带头人的责任和必备素养。张华博士的《研究性学习与生活》,我找到了让学生摆脱奴隶地位,获得个性解放的基本出路。叶一舵、黄光扬、王海燕、邹开煌、苗建春等教授不同角度、不同风格的讲学,为我更新观念,重新认识新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素养与实践凭借。

如果说通识研修之于我是又一场新课程理念的洗礼,接下来的几次集中学习,则是教学实践的引领。余文森教授关于听课、评课的论说,我惊叹于教授高屋建瓴的课堂评论,使我更加懂得做为一名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深厚素养,对课堂教学的价值引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一份更深的责任感,对行动研究的现实性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刘一承教授充满语文感性的听课指导,让我的听课感受又丰富了许多,如何体味作者的情感,如何挖掘文本的意蕴,使语文课成为情感体验课又成为我深深思索的一个研究性课题,以至于以后的教学,追寻课堂的深意、诗意与人文情怀萦绕于心,终不肯弃。经过较长时间的思索与实践,我在县教研中心组织的“诗意语文”专题研讨会上,上了一节公开课,并结合课堂教学,做了题为《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的专题讲座,把自己对诗意语文的思考与老师们做了一次深入的交流。也因为这一难舍的语文情怀,使我和我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情感对话中更深刻地感受了语文的魅力所在。训言、交心、育人,我深刻地感受到语文教学研究的成就与快乐。

有一天,一位年轻教师来找我,要我帮她备一节公开课。她选的课题是《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新入选的课文。说实在的,由于平时教学任务重,学校繁杂的事儿多,我平时只能抓紧时间看一些教学方面的专刊或专著什么的,对于现代文学,很少涉及。史铁生的文章我读得不多,因而,备课时,显得底气不足,总觉得很难体会字里行间的深意,只好跟老师说,过些日子再来备课。支走了老师,我挤出一切时间上网查资料、大量阅读、搜索关于史铁生的生存体验及其作品。读完他的作品,我被深深地打动了,也为自己感到惭愧,作为语文教师,我缺少的东西还很多。有人说:“不读书不知道自己的不足,越读书越觉得是多么需要。”“书到用时方恨少”,正是这样的感觉充斥我的心,我知道,我又该为自己充电了。于是,我又成为福建师大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弥补自己文学修养的不足,能有更丰厚的积淀为课堂奠基,有更多的知识奉献给我的学生。在两年多的学习以后,我对语文有了更深的认识,常对人说:“语文是文化的传承,是心灵的家园。”这是我学习的收获,在收获中我也在成长。

我们的导师余文森教授常对我们说:“作为学科带头人,应具备专业理想、教育智慧、专业精神和专业人格。”这是新的时代对从事教育的人们提出的全方位的要求。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这是必须具备的素养。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我知道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参加培训的同时,我还参加了师大课程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班的进修。在导师的引领下,阅读了大量的教学专著,比如彼得.科斯洛夫斯基的《后现代文化》、马克斯.波恩的《我的一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百条建议》、《语感论》、《朗读.主持.演讲》、《诗》、《词》、《赋》等等,交集着《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福建教育》、《福建论坛》、《小学语文教师》、《教师博览》等教学专刊,我走进书的海洋,浏览、精读、品味、思索,在与圣贤的对话中,洗涤心灵,顿悟人生,丰富体验,用于教学。读圣贤书,我茅塞顿开;读圣贤书,我远离愚顿,变得智慧与深沉。我想,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经之路吧。

成长不在瞬间,因为它不能一蹴而就。成长的历程是感受生命快乐的见证。我带的年轻老师和我一起在新课改的浪潮里跌打滚爬,练就了一番凫水的好身手。她们不负众望,在学区、县等各级公开教学和比武中大显身手,频频夺魁,很快成为各级教学骨干。看着她们的成长,我想到一句名言:“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新课程改革以她特有的魅力占据着农村小学的殿堂。我们这一行人在新课改的路上也越走越宽敞。随着青年教师的崛起,作为他们导师的我也在全县新课改中逐渐为人所知晓。大家知道了我们的存在,并被我们对新课改的痴迷所感动。县新课改教学现场会、校长提高培训班教学实践管理活动观摩会相继在我校召开。我校教师的教研热情感染了每一位与会者,教改之花的清香弥漫于全县小语的课堂。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全体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作文课题研究顺利结题,《教科研写真》记录了我们研究的足迹,《麦穗集》收录了孩子们成长的印记,所有参与实验研究的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成长起来。我们的劳动没有白费,《教学随笔反思录》汇编成集,全校教师看到了自己实践新课改的思维印迹,我们捧着溢着书香的集子,充分享受成长的快乐。

于是,我获得了又一个成长的平台,接受一场更大的挑战,县初级教师职务培训的讲台以她特有的柔情欢迎我这位来自一线的教师。在这神圣的讲台上,我有机会与更多的同仁重温新课程理念,思索我们的教学,分享教学与反思的收获。我向他们做14场的专题讲座,有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有阅读教学的,生动的案例在理念与实践中架起一座通往成功课堂的彩桥。听课教师为此反响热烈,频频向我索要相关资料,感动于大家求知上进的心,我恨不得有更多更长的时间与他们作更深更广的交流。

无论是在学习中、教学中、交流中,我总在思索,并且迫切希望其他人知道我在想些什么。我希望他们能分享我思索的结果,并且能及时与我交流。因为,在交流中,我会知道老师们需要什么,我更希望我能真正地帮助我们的老师解决一些教学中的问题。同时,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的互动,常常收到双赢的效果。。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开始了教育写作,如果可以称得上教育写作的话。参加县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评选后,我从评委的角度撰写《放飞希望》,基于对校本教研的实践与思考,我撰写了《风好正是扬帆时》校本教研经验总结发表于闽侯教育网站。我开始了教育叙事,撰写了许多的教学案例、教学随笔、教育论文,一些文章陆续并发表于《福建教育》、《当代教育》、《学科带头人教学实践与思考》等书刊。在教育写作的过程中,我学会了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同时疏理思绪,深化认识,提升素养。

成长路上话感恩

在一次难得的家庭聚会上,远居的姐姐握着我的手,认真地对我说:“作为一名教师,你比别人先行了几步。应该说,你的成就尽管不是很大,但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所以也值得我们高兴。记住,你的成长凝聚着别人的关爱。如果没有身边的人对你的支持和帮助,你就会和其他人一样平平常常。所以,你要记住他们。”姐姐的话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回响。无论我是否取得成绩,我都感谢历届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都感谢导师的谆谆教诲,我都感谢学友无私的帮助,我都感谢老师们真诚的信任。他们给我机会,给我信心,给我鼓励,伴随我一路走来,走在繁花似锦的路上,走过教育的春夏秋冬,让我感受教育的幸福,让我享受成长的快乐。我幸福,我快乐,我感恩!

时光如水,生命如歌。不知不觉间,我已在三尺讲台度过了十七个春秋。告别豆冠年华的青春驿动,走过而立之年的人生思索,岁月在我的脸上刻下流逝的痕迹。尝遍教学的酸甜苦辣,但我从不言悔,从不退缩。因为那次在破旧讲台上颁奖的情景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那些灿若桃花的笑脸和雷鸣般的掌声是我的座右铭。我依然平凡,但我已经长大。为了讲台前更多的笑脸和掌声,为了自己能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优秀教师,我还将在教育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为教育的美好明天殚精竭虑,再创辉煌。

 (作者单位:闽候县荆溪中心小学,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第一批学员)


专业成长大事记

2001年9月参加福建省第七期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2002年10月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子课题“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负责人

2002年10月执教《小珊迪》获省骨干教师培训优质公开课

2002年12月获省骨干教师培训优秀论文奖

2002年10月创办白沙中心小学“田园文学社”

2002年10月创办白沙中心小学校刊《校园采真》

2003年3月成为福州市青年骨干教师中心教研组成员

2003年4月《麻雀》获全国教学设计三等奖

2003年8月参加福建省首批中青年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训

2003年8月参加福建师大课程研究中心“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班学习

2003年9月参加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本科段学习

2003年9月被评为闽侯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3年12月主编白沙中心小学《教学反思随笔录》

2004年4月担任县青年教师教学比武评委,撰写活动综述《放飞希望》发表于闽侯教育网站

2004年4月指导张冰心老师参加县教学比武获一等奖

2004年5月主持闽侯县第六期校长提高培训班教育管理实践活动,撰写《风好正是扬帆时》发表于闽侯教育网站

2004年6月主持“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子课题结题工作,主编课题专辑《教科研写真》、学生作文《麦穗集》

2004年7—8月被聘为闽侯县小学语文教师初级职务培训班授课教师

2004年9月任荆溪中心小学副校长

2003年9月、2004年9月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4年9月被聘为闽侯县首期骨干教师培训班学员导师

2004年9月创办荆溪中心小学“心语文学社”

2005年4月主持闽侯县第七、八期校长提高培训班教育管理实践活动

2005年4月指导闽侯县实验小学教师送教下乡教学

2005年5月指导杨惠老师参加全县教学比武获一等奖

2005年6月论文《赏识可以创造奇迹》发表于《福建教育》

2005年7—8月被聘为闽侯县小学语文教师初级职务培训班授课教师

2005年5月两篇文章入编《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课改实践和探索》

2005年10月被评为福建师大网络教育学院优秀学生干部

2006年3月承担的中国教育学会“十五”规划立项课题“新时期作文教学全境研究”子课题“如何增强小学生习作兴趣研究”顺利结题,并获优秀成果评比一等奖

2006年3月论文《读题的艺术》发表于《福建教育》

2006年3月被聘为闽侯县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

2006年4月举办“闽侯县诗意语文专题研讨会”,执教公开课《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并做专题讲座“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

2006年4月参评福州市先进教育工作者

2004年9月至今每学期至少主持一次全校性新课改教学观摩活动

 

[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5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打分 【1202张依芳】 没关系。你很快就会成为高手! 6/13/2006 10:48:25 AM 5分 【dingjin】 请你原谅,我连分数都不懂打,落后啊!补上你应该是大写的五分.哈哈… 6/12/2006 4:59:01 PM 5分 【丁瑾】 文如其人,流畅的文笔映出你勤奋努力的身影,在成长的历程里有你的… 6/12/2006 4:55:19 PM 3分 【1202林睿】 读你的文章,仿佛看到你从遥远的山路上走来,一路走,一路歌....… 6/12/2006 1:16:42 PM 5分 【李清华】 起初注意你,仅仅是因为我曾经也是荆溪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虽然已… 6/11/2006 11:47:11 AM 5分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及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