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8队:王晓丽:导弹发射美女1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1:36:09

第二炮兵第一代女子导弹操作号手、样样都争第一的清华大学生士兵王晓丽 。陈双维摄
【专题】二炮清华女大学生士兵王晓丽:导弹发射女一号
新华网北京9月23日电(张选杰、陈寿富、刘峰)夜幕降临,喧嚣了一天的军营进入到了安静状态。王晓丽换下浸透汗水的迷彩服,穿上轻薄的针织衫军服,步履轻盈地走进了教学楼的学习室。
她的面前,密密麻麻勾画着一条条“导弹电路”,如蛛丝。点点圈圈的各种电路符号,让人眼花缭乱。
南国密林深处的导弹军营,充满着神秘。走近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王晓丽——一名普通的女大学生士兵走进了记者的视野。
从“清华园”到“砺剑园”
2009年初冬,清华园内行道树黄叶初落,飘在树干之间的一条红色条幅及上面醒目的标语映入王晓丽的眼帘——“好儿女当兵去”。
标语的内容,是她儿时的梦想。经过短暂的犹豫和徘徊,还有半年就要毕业的王晓丽迈进了清华大学招兵办公室。
尽管远在山东的家人有疑问,尽管朝夕相处的同学有不解,但她还是选择了携笔从戎,当兵报国。从那时起,清华园内少了一个活泼靓丽、长发飘逸的女大学生,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方阵里却多了一个齐耳短发的女战士。
穿上新军装,三个月的超强度体能训练对每个经历过新训的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新兵训练成绩突出的王晓丽,被分配到首长机关工作。
“当兵不吃苦,不算尽义务”。王晓丽主动放弃环境条件优越的机关工作,要求到基层一线作战部队。
2010年8月,她有幸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女子发射单元”绿色方阵中的一员。
王晓丽在日记中写道:成长的青春里,有选择有放弃,只有心中装着祖国,青春才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王晓丽在对导弹进行检测 陈双维摄
从“江南水乡”到“戈壁荒漠”
刚刚进入女子发射单元,王晓丽就已经在起跑线上“落了单”。战友们已经经过5个月专业训练。训练场上,女兵们驾战车、操长剑,英姿飒爽,而王晓丽只能做一名“看客”。
2010年3月,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代女子导弹发射方阵”组建。在这支导弹新军中,女兵们平均年龄23岁,有的是在读硕士研究生,有的是具有本科学历的大学生,几乎所有女兵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她们之中,有的驾战车纵横驰骋,有的操长剑不分昼夜,还有的是“一模准”“一口清”“活电路”“问不倒”。
王晓丽感受到了压力。第一次专业理论考核,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54分。
王晓丽明白,只有赶上战友们,才能真正成为队伍中的一员。
于是,她白天跟着老兵练,晚上抱着理论看。强化理论学习,成百上千个知识要点要死记硬背;跑位训练,一天下来足有十余公里;实装操作,手脚并用左腾右挪……
“苦心人,天不负”。2010年12月,二炮首长到部队考察,随机抽点王晓丽进行控制电路“跑图”,她顺利流畅的串讲和分析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好评。
在成为合格女子导弹发射操作号手的征程中,王晓丽一次次接受着考验和磨砺。
王晓丽在日记中写道:“多少次,当我看到发射车纵横驰骋在戈壁高原,我的心莫名的悸动,我凝望天空,多想亲手按下'点火’的是自己啊!”
茫茫无际的戈壁荒滩,就是女兵们砺剑的战场。白天,烈日和黄沙是她们的训练背景;入夜,寒冷、寂静和狂风又扰动着她们的睡眠。
无论环境多么恶劣,训练条件多么艰苦,王晓丽不断挑战一名女兵的训练极限。夜深人静时,她学理论、背规程、练操作,补短板、强弱项、赶差距。最终,实现了自己当一名“过硬女子导弹发射号手”的愿望。
从主攻“导弹发射女1号”到备份“最后的王牌”

天还未亮,清脆悦耳的起床哨打破了戈壁大漠的沉寂。
洗漱、吃饭、登车,女兵们的动作干净利落。到达训练区域后,发射车开出车库,指挥长一声“号手就位”,一天的训练生活就开始了。
王晓丽带上耳机,大声向指挥长报告:“1号准备好”。没想到,在导弹正在起竖的关键时刻,漏电表的指针像失控似的倒来倒去,现象一闪即逝。当务之急,她立即向指挥员报告:“导弹起竖过程中出现1至2秒漏电,现已恢复正常,请求处置。”
一天的训练生活展开后,野外驻训的女兵们,即将迎来她们盼望已久的导弹实弹发射的时刻。
然而,那一天到来时,当宣布“第三导弹发射单元”为备份单元时,王晓丽心里一阵阵失落。
作为1号位操作号手,她多想按下“点火”按钮的是自己呀!
失落的情绪在她的脑海中一闪即逝。因为她想到的是,如果备份单元冲上前的话,那就意味着主打单元出了问题,这不是她所愿意看到的。
发射方舱里,寂静无声。战友们的眼泪都在眼眶里打着转,因为大家都知道“备份”意味着什么。王晓丽亦是如此,可她仍微笑着安慰大家:“没什么,没什么,我们备份才是最后的王牌!”
正当此时,神剑一飞冲天。作为备份单元的她们,高兴地群拥环抱,仰视蓝天导弹飞行的轨迹。尽管没有掌声、鲜花与喝彩,但她们仍然感到无比自豪和荣耀。
发射归来,就学工艺美术专业的王晓丽,画了一幅“冬梅”留作纪念。她说,“梅”不畏严寒,傲雪绽放,正是中国女兵的气节。
再过一段时间,王晓丽就要复员,返回清华校园继续未完成的学业。面对记者,她留下了诗意的语言:“一遍遍的号手就位,一次次的跌倒爬起,演绎出的是中国女兵最美妙的青春交响曲。”

吊装专业训练,拓展导弹武器操作技能,成为转运、检测、发射的多面手。陈双维摄

营造战地文化氛围。陈双维摄



运用自己特长,精心营造战地文化氛围。陈双维摄

王晓丽制作的军营生活动漫作品,受到战友们的热烈欢迎。陈双维摄

王晓丽和战友在实验室学习导弹知识。陈双维摄

又一次踏上演习发射的旅程。吴永芳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