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柱子图片:中山、江门合并为大中山市探究(作者:gpsfool ) 2010-10-11(作记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1:22:38
中山、江门合并为大中山市探究(作者:gpsfool )

1、合并的方案?
   
由原江门市与原中山市实现整体性合并,组建新中山市。新中山市下辖四区四县级市,四区即原江门市蓬江区和江海区合称为中山市江门区,原江门市新会区改称中山市新会区,原中山市石歧城区及东部南部各乡镇合称中山市香山区,此外,以原中山市古镇镇与小榄镇为中心,在古镇镇、小榄镇、横栏镇等西部北部乡镇基础上新建中山市小榄区;四市即原江门市代管开平、恩平、台山与鹤山四市改为由新中山市代管。此外,原中山市南部的三乡、坦洲等乡镇则可考虑划归珠海市管辖。
   
在新中山市的城市建制中,江门区城区(包括新会区)框架规划以东进为主,香山区城区框架规划以向西发展为主。新中山市城区以江门区与小榄区为城区中心与主体,向西南连接新会区城区,向东南连接香山区城区,着力构建四区横向相连(形似梯形状),同时城区跨越西江两岸的大城市的战略目标。

2、合并的理由?

A.原中山市作为地级市地域过于狹小(是全国地域最狹小的地级市之一),其经济发展能量因地域限制而难以更大释放,原江门市则腹地广阔,拥有珠三角最为稀缺的丰富的土地资源,但原江门市并没有足够实力承担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未能在改革开放的前几轮机遇中带动所辖广大区域充分的发展,因此原两市都客观上存在通过综合改革以突破自身瓶颈和发挥自身优势,从而实现更大更快发展的必要性的问题,而原两市在面临瓶颈与拥有优势上的超强互补性,表明两城市的有效整合能使问题迎韧而解。

从地理条件来看,两者也存在行政区划合并的操作合理性,原两市市区中心相距不到50公里,同时位于两市市区中间连接地带的小榄镇(全国千强镇排名第七)和古镇镇(全国千强镇排名前一百位之列)等本身已经成为一座座初具规模的小城市,其经济繁荣程度、企业竞争力,甚至整体实力几乎不亚于原两市城区,原两市城区的相向拓展战略能使它们在合并后三五年之内即能无缝对接。

B.未来的广珠轻轨将经过小榄、古镇至原中山市区,并在小榄附近引支线至原江门主城区和原江门市新会区,同时预留有从小榄至东莞并延伸向惠州的路线。

我们知道,交通方式对经济格局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根据经济地理常识,因为交通枢纽设置而由小县城、小乡镇而一举提升成为大中城市、特大城市的先例数不胜数,比如河南河北的省会历史上长期以来都不在今天的位置,郑州与石家庄今天的成就公认主要是由京广铁路催生的,此外,象湖南的株洲、怀化等的城市化历史都很短,但是由于在全国全省**通布局中成就了它们的区位条件,它们也就成为了所谓“火车拖来的城市”。
传统铁路公路的意义尚且如此,以轻轨与地铁为代表的轨道交通对现代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凝聚、推动作用无疑会更重大。

据此,小榄(及其附近)事实上的未来珠西轨道交通中心地位,使它们在珠三角各方的利益博弈中理应扮演更为积极、更为战略的角色。但是,小榄(及其附近古镇等)目前仍是乡镇建制,这种“低下”的身份,显然与它未来的珠三角轨道交通网中的战略枢纽地位极不相称(这种不相称可以通过它与作为未来珠东轨道交通中心的东莞市对比的明显不对等而窥见一斑)。也正是因为这样,江中合并,设立新中山市,在小榄与古镇等中间地带新设小榄区,同时使它与原江门市城区(跨越西江连接)而成为新中山市的城区主体,是从与未来珠西交通战略相适应上考虑的一种理性的选择。

C.省委、省政府提出在珠三角西部建立和培育如广佛、东莞和深圳那样的中心城市,以提高珠三角,乃至整个广东省的竞争力,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珠西城市从肇庆、江门,到中山、珠海,都无力单独肩负这一重大使命——前两者主要问题是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不够高,后两者则是地域、户籍人口,从而GDP总量都过小。从过去已被提出或提交讨论过的各种方案的情况看,新中山市的组建是可以说是最为理性的发展珠西中心城市的声音。

2、合并的好处:

A.城市品牌资源的整合。

城市品牌资源,就是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它对现代经济元素的吸纳意义至关重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福建省,泉州市的GDP总量接近厦门市(均根据2005年上半年经济发展数据统计)的2倍,但是几乎没有人会认为泉州是一个比厦门更强更好的城市,要知道,在对来自国内外的高质量投资、人才就业、商品消费、大型会展的举办等等的吸引力方面,厦门的优势是泉州所无法望其项背的!很显然,在厦门的诸多优势中,其城市品牌相比泉州的高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其中很关键的一项。

原江门市和中山市城市品牌的情况是怎样的呢?

从知名度来看,原江门市最叫得响的名片在于它是全国最大的侨乡,祖籍江门而散落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总数接近江门五邑目前户籍人口,因此,在国外,在华人圈子中,很多人都了解甚至非常熟悉江门,但是在国内,广东省以外,江门的知名度,特别是对于普通大众而言,是非常低的。

造成原江门市(该市今年GDP总量估算将近进入全国千亿元城市俱乐部,在广东21个地级市中,更是高居第5位)这种与其综合实力远不相称的低知名度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江门的名字从来没有出现在中小学语文、地理或者历史(乡土史地除外)课本上,因为江门没有全国性知名的风景名胜,从古至今在江门出生的或在此活动过的全国性知名人物也只有梁启超一人,而关于梁的籍贯介绍一般都还是广东新会,不是江门市新会区。

另一方面,原江门市的全国性知名企业,或者曾经与现在常在全国性媒体上发布企业广告并同时在广告上能注明江门名字的企业几乎没有,即使目前在市内与省内实力最为雄厚也最为有名的大长江集团(江门唯一被广东省列为五十家重点扶植的大企业之一),据称其摩托车产销量近几年连续进入全国前三名,去年甚至排名第一,但是它在普通大众中的声名,也远远不如宗申、力帆、隆鑫、建设、济南轻骑等国内同类企业,而江门作为摩托车制造大市的声名也根本不能望作为摩托车之都的重庆之项背,因此,“借企业东风扬城市威名”的现代城市品牌传播机制,对于原江门市而言,也没有起到多少效用。

当然,除了以上这些客观原因,江门市本身主观上没有积极主动推进城市品牌化经营战略(特别是面向普通大众宣传的方面)应该说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从所有这些方面来看,处于珠东,并且与江门在珠西地位与地理位置都有着惊人相似(因而具有很大可比性)的惠州市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惠州古有苏东坡任职、赏游西湖的知名传说与他歌颂罗湖荔枝的传世诗篇(惠州对这些有限祖传遗产的利用与推荐也很值得江门学习),今天则更有TCL、侨兴、德赛与中石化南海石油等声名响彻全国的大企业大项目。因此,今天的江门,尽管综合实力、GDP总量高于惠州,在国内公众中的知名度,从而在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与整体竞争力等方面的指数却与惠州不可同日而语。

中山却是国内城市中很特别的个例。作为一个城市品牌,原中山市曾经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红火过一阵,但是其它时候,它在省外的公众知名度并不比江门的情况能好多少,跟珠海、东莞、佛山,甚至惠州相比,则差距甚远。但是,作为一个综合性品牌,中山无疑又是一个如雷灌耳的名字。它的无与伦比的魅力在于:第一,它是孙中山先生的故乡,是全国第一个也是至今唯一一个以伟人名字命名的同时又是处在经济发达地带的地级城市;第二,以中山命名的街道、医院、公园等几乎遍及全中国每一个稍有规模的城市;第三,中山大学虽然位于广州,但是作为全国最优秀最出名的十所大学之一,它自然也为“中山”这个名字的“唱响”贡献了一份力量。

因此,从综合品牌知名度来看,中山无疑要比江门声望高出无数,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江中合并后的新城市沿用中山市的名称,也是我们对大中山战略体系构建的巨大价值与效用能寄与厚望的根本原因。

从美誉度方面来看,原江门市和中山市作为珠三角城市,相比省内其它城市和国内大部分地区而言,经济发达,物阜民丰,相对于珠三角其它城市,则在环境污染、社会治安方面胜出一筹,因而人文与自然环境俱佳——这就使得两地都有很高的美誉度,如江门屡获可持续性发展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城市等称号,而中山则夺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地级城市第一名、国家卫生城市、联合国人居中心“人居奖”等荣誉,但是,一方面,近些年来,中山,特别是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有放缓迹向,在省内,不但在原有整体水平基础上,而且在增速上与佛山和珠东城市距离越拉越大,而从国内来看,长三角与山东半岛城市声誉雀起,对位于珠三角西部且增长乏力的江门、中山构成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另一方面,原江门市的国内知名度过低,而原中山市作为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也没有多少优势,因此,两市原有的高美誉度也仅仅是一种低知名的美誉,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实际上对吸纳外界现代经济元素的意义也就远远发挥不出来。

两市合并的最大好处就在于整合并利用两市现有品牌资源,集中打造包含伟人故里、世界侨都、最适合创业投资与人居环境等三大内涵的新中山城市品牌(这是美誉提升),并且更有实力和更便利于使它向全国、全世界更好地宣传、传播、推荐(这是知名拓展)。

B.城市档次与品味的提升。

过去,在经济地理学上,对于大城市与非大城市(有一种说法是特大城市与非特大城市)的划分,城区户籍人口的多少是否超过一百万是一个根本标准,普通老百姓则往往是以“身临其境”时感受到的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大小来对城市层次进行判别。今天,谁都知道(大概尤其在国美、易初莲花这样的商业连锁企业布点的决策分析中),GDP无疑是衡量一个城市重不重要的主要指标之一。因此,从粗糙的量上看,江中合并组建新中山市后,无论从人口(中心城市户籍人口将超过100万,如果乡镇非农业户籍人口计算在内,数字将更大),建成城区(面积超过许多省会城市),还是从GDP总量(进入全国前20强)上看,都完全有资格位列全国性大城市,甚至特大城市的行列。

从合并的实质性层面来看,江中合并也不只是能达到两者的松散拼凑,而是能完全融为一体,实现无缝对接。原江门市区已经向东扩展,靠近西江,随着北新区、滨江大道与滨江新区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江门实现由“跨蓬江时代”向“跨西江时代”迈进的梦想已经近在咫尺(但是以西江为界的江门、中山行政割据现状却会是一个根本性阻碍因素)。而在原中山市的28个乡镇中,从市区(石歧)到横栏、小榄、古镇等靠近原江门市区的西部、西北片区是其各乡镇中经济实力最强、发展得最好,最有活力,也最有潜力的区域。

两市市域已经存在的这种相互链接的充实基础,在合理而有效的行政政策引导下,各种市场资源就能迅速在西江东岸聚合,促成东岸完成从发达乡镇到城市城区的迅速嬗变,从而引爆“据西江为城区内河”的大中山市脱颖而出,使得数十年来的珠西中心城市、门户城市之争尘埃落定,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C.对辖区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品牌(特别是其知名度)和城市的综合实力、品位与档次对于它的辖区发展的积极效应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效应究竟有多大呢?对比同位于西江西岸、各种经济发展条件比较接近或相似的高明与鹤山的不同命运就会有深刻感受。在改革开放之前,高明与鹤山曾同归佛山专区管辖,并且曾数度作为一个整体的高鹤县存在。在这些时期,鹤山部分历来是主体部分(原高鹤县城驻地为今鹤山市市区所在地沙坪镇)。但是,从鹤山被划入江门,而高明留在佛山管辖范围开始,甚至还在高明编入大佛山的一个区之前,交通更为发达,地理位置也显得更为优越的鹤山,却被高明开始快步超越,并且此后越来越远地甩在后面。

具体来说,江中合并对其辖区发展的主要推动作用表现在:第一,大中山市的强大吸纳作用(在资本、人才、消费,甚至即使只是“眼球”方面),能使原江门市区与西江东岸小榄区(特别是古镇与小榄部分)等新中山市的中心与主体城区迅速崛起,并且很快填平小榄区到香山区的经济洼地,最终形成从原新会会城直到原中山石歧的矩形城区带。

第二,大中山市的强大辐射作用,将带动原中山下辖各镇和江门所辖五邑,特别是(或者说近期主要体现为)新中山市主城区的邻近区域包括新会、鹤山、台山和顺德的南部等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原江门所辖五邑中,新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鹤山地理位置最好(最靠近广佛发达地带),而台山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优势最明显,大中山市的建立,当然将首先极为有助于这些区域的优势由潜在走向现实,由仅仅被认知而走向被深入发掘,由处在珠三角边缘后发队伍而走向融入珠三角中心的先进行列。

D.填补广东省山水、人文旅游中心城市的空白。

打开中国旅游地图审视,你会发现,大部分省区都有一至两个以上全国性(有些甚至是世界性)名声响亮的旅游胜地。这些旅游胜地,或以山水见长,或以人文名世,比如在南方地区,湖南有张家界(山水)、韶山(人文)、湘西凤凰(人文)、南岳衡山(山水、人文)、岳阳楼(山水、人文);云南有丽江(人文)、大理(人文)、昆明石林(山水)、西双版纳(山水);江苏有苏州(山水、人文)、同里和周庄等古镇(山水、人文);浙江则有杭州(山水、人文)、绍兴(人文)等,但是,作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第四人口大省和第十五面积大省的广东,除了广深珠的现代化和海滨概念能吸引一些游客外,真正意义上的山水、人文旅游名胜,放在全国性知名的范围内来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谁都知道,旅游是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的事业,是朝阳产业、无烟环保产业;理论上,越是经济发达地带,越应该、也越有能力重视旅游保护与开发,而处在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对传统旅游产业领域(山水、人文)的发展与推进,其各项努力却远远不够。

大中山市的建立,能使珠三角西部,甚至整个广东省最宝贵的传统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确立广东省山水、人文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

原中山市作为中国近代三大伟人之一的中山先生的故乡,其旅游事业的成就似乎还远不及其经济上的作为为人称道。在中国,缅怀先人,特别是瞻仰伟人,其故乡是非常被看重的,但是,我们知道,就是以中山先生为“绝对领袖”、为“灵魂”的台湾国民党组团访问大陆,从江丙坤到连战,都根本没有考虑过甚至提及作为中山先生出生地的中山市。

大中山市成立无疑能有助于“声张”中山作为一个地级城市的名气,从而推动中山故居的人文旅游。同时,大中山将新会纳为其旗下一区,而新会又是中国近代维新运动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的梁启超的故乡。因而,大中山市的建立,可以大打“孙梁故居”的主题旅游招牌(在这方面湖南韶山和宁乡花明楼的定位及其成功值得借鉴),从而使得原中山市单一的中山故居游项目大大丰富与拓宽。

而从名人故居以外的山水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情况来看,原江门市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如新会区有小鸟天堂(昨夜仙逝的巴老的《鸟的天堂》一文被选入中学课本,使它具有一定的全国性知名度,但是很多外地人并不知道这个地方在新会),还有崖门炮台、文天祥墓、文天祥抗元和赋诗(《过零丁洋》、《正气歌》)与其就义地等,它们与东莞的虎门销烟地近在咫尺,可以联合开发为“树立中华民族正义与正气形象”的教育旅游基地;而台山则有广东省著名的上、下川岛省级海岛风情旅游区;开平有荣登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开平雕楼、有广东四大名园之称的开平立园;恩平有赢得唯一的中国温泉之乡和地热型国家地质公园金字招牌的恩平温泉;鹤山则有屹立于西江之畔,俯视整个珠三角繁华与富庶的大雁山风景区。

新中山市的组建无疑将使这些极具开发潜力,但是目前仍属于小打小闹和一盘散沙的景点串连起来,共同聚集于“中山”这一让人憧憬无限的强势品牌之下,使人文与山水相得益彰,从而产生连锁性的带动作用,将新中山市在珠三角甚至整个广东省的山水、人文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成为能与广深珠甚至港澳现代化概念旅游齐肩的广东省山水、人文旅游中心城市的现实。

4、合并的顾虑:

A.行政合并、行政调整对经济与社会发展到底意义大不大?值不值得讨论这些话题?

这是一个很根本性的问题,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行政合并、行政调整乃至对它们的探讨都心存疑惑、排斥、反感——但是事实上,理性的行政合并与行政调整(理性很重要,比如说应该把将整个珠三角合并为“世界第一大城市”这种某些不负责任的网友纯粹出于**而提出的建议排除在外)能促进资源整合、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结构的优化,因此它们对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质的提升作用,这应该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因此,对行政合并的偏见是非常有害的,重要的是,不是简单质问行政合并、行政调整及其探讨有没有意义,而是要能理性考察与全面分析具体合并案例的操作可行性,和它能否与在哪些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整合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优化。

B.合并后的新中山市会不会过于庞大甚至臃肿?

从面积上来说,原江门市腹地广阔,占了整个珠三角的四分之一,而在全国范围内来看,只能位列中小城市之列;原中山市则是全国最小的地级市之一,管辖区域才到原江门市的1/6,因此两市合并,对于原中山市而言,是对已经极为受困的城市发展空间的拓展,而对原江门市则不过是“稍微增大了一点”,因此,庞大与臃肿之说无从谈起。同时,一方面,因为新中山市可以考虑将邻近珠海的原中山市东南部的坦洲、三乡等镇划归珠海,另一方面,省管县(县级市)的时代很快即将到,所以这些担忧就更不是问题。

从人口数量上来看,合并后的新中山市(含代管四市)户籍人口总数在550万左右,只是国内中等城市的规模,而从行政编制来看,新中山市只是在原江门市三区四市的基础上增加为四区四市,对行政运转的效率、效果与效能等各个方面也都不会构成太大的冲击。

C.江中合并使原江门市由地级市“降格”为县级区,这会不会让江门人感觉太“委屈”?

首先,江中合并只是沿用中山这一更具有价值的品牌名称,不是原中山市吞并原江门市;江中合并也不是将原地级江门市转为一个县级区,而只是将原江门市的蓬江与江海二区整合为一区并将原江门市新会区和其代管四市划归新中山市管理,原江门市各项按地级市级别设置的行政体系,整体转入或参与到新中山市地级市级别行政体系的组建与运转之中,因此,江中合并与类似云南昆明东川式合并(地级市东川整体并入昆明成为昆明县级区)是根本不同的,它不存在实质性的降格方面。

其次,合并后的新中山市城区的中心与主体将建在西江两岸的江门区城区和(以古镇、小榄为主的)小榄区城区,这样,原江门市与原中山市在新中山市的城市建设体系中也不存在利益划转的关系,而是一种平衡分享的机制。由于合并不是对原江门市和原中山市某方的单向剥夺,反而能带来因能量聚集而增加的实惠,所以可以说,国内其它地域合并案例中造成的地域“恩怨”(如南顺对于是佛山)不会在江中合并中出现。

D.中珠合并呼声已久,江中合并会不会是更理性的替代?

答案是肯定的。珠海市在设立特区之前,是中山市的一部分,许多人就从两地的渊源关系将中珠合并看得比江中合并似乎更为理直气壮。但是,事实上,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江中方案有着更多的现实条件。一方面,从地域上看,原中山市城区离原江门市城区比离珠海城区(香洲区)更近,同时,中山与江门之间的小榄、古镇、横栏等镇远比中山与珠海邻近的坦洲、三乡等镇经济要发达,综合实力要雄厚,很显然,江中要比江珠更有实现城区走向实质性融合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江中合并的意义特别是长远意义远大于中珠合并。珠海地域比中山更为狭小,中珠合并不能对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产生实质性改变。珠海户籍人口数量,与GDP总量也都还不如中山,中珠合并对中山城市规模、档次提升和它在与国内城市综合实力的较量中,也价值不明显。此外,江珠合并在名字取舍上也会是个很难操作的问题,无论新城市命名为中山,还是珠海,都会构成对优秀品牌资源的浪费,而江中合并显然不存在这种情况。

E.如同广佛合并一样,江中的合并方案即使价值更大、操作可行性更强,作为来自民间的声音,广东省,特别是中央的决策者们是不可能采纳的?

作为本文的作者,我当然能完全深味,实际上认清江中合并的巨大价值和它操作上的可行性,经过深入和全面的发掘,最终并不是我们每一个头脑理智者,甚至我们的感情冲动者们的难处之所在,我们的难处在于我们微弱的呼喊、甚至情急的热泪,太容易淹没于每日更新的信息海洋中,既不能进入普通人的议论,更何谈渗进从地方更到中央的战略家们的文治武略!但是如果我们团结如绳,凝聚于钟,如果我们所有热爱广东的乡亲们,和甚至包括象我这样决心投身广东火热建设的外乡人——我们所有这些人共同为广东的“至高利益”为祖国的“至高利益”呐喊,在这个曾经用网络诞生过芙蓉姐姐、木子美,甚至“窜红”过广州美院的两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小男生的“人气就是力量”的年代,我们就能向这个有如珠江之水,有如云山之雾,浩瀚远去的世界,唱响我们的声音!

因此,在本文的最后,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普通人、更多的民间天才们、更多的社会精英们加入到我们讨论的行列,为文章补充更多更详实的大家手头掌握的宝贵的资料,或者修正因为作者才疏学浅同时又写作仓促而造成的疏漏或者不完善的观点、见解……

http://bbs.southcn.com/viewthrea ... 26amp%3Btypeid%3D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