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八国联军表演流程: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品茗论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30:15
(2012-01-05 10:53:27)
标签: 精茗蕴香
借水而发
无水不可
与论茶也
品茗论水
文化
分类: 精茗蕴香

品茗常要论水。这是因为水既是生命之源,也是香茗之基。明朝的大茶客许次纾就曾在《茶疏》一书中指出:“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而清代茶人张大复在他的笔记中则讲得更透彻,他说:“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而张源在《茶录》中则称:“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可见水质直接影响茶质,泡茶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茶的色、香、味的优劣。古人认为只有精茶与真水的融合,才是至高的享受,是最美的境界。
其实,对于前辈之言,吾辈也是感同身受的。孩提时代,家里喝的是自来水,那时水质不错,泡出的龙井更是滋味鲜爽,豆香可人。后来到农村“三夏”劳动,喝的是河水,偶尔用家里带去的龙井偷偷为自己沏杯茶,竟发现连茶味也变了,咸塌塌的一点也不好喝。一样的龙井茶缘何喝出了两种味道?后来书读多了才明白,这完全是泡茶之水的缘故。泡茶的水讲究要“软”,而乡下的河水硬,盐碱成分和其他元素则要比上海的自来水多得多,泡出的茶自然就变了味。
古代的茶人们早就明察了其中的奥秘,所以曹雪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就常喜欢用“雨水”、“雪水”泡茶。我曾在《红楼梦》第41回《贾宝玉品茶栊翠庵》中读到过一段妙玉论茶的精彩文字: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淳无比,赏赞不绝……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统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你怎么尝不出来?
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清淳?如何吃得!”好一杯梅花雪水茶,它体现的不应仅是封建遗少生活的奢华,还有高雅之士对“茶与水”的深刻理解。
自懂得茶性“借水而发”的道理,出门我常会注意收集点好水,以满足我和茶友的“口福”之欲,像农夫山泉、得雨活泉等都是我喜欢的“发茶之水”。那一回到力波啤酒公司采访,巧遇该公司赞助的国家南极科考队凯旋回沪,并意外获赠了两瓶南极科考队带回的南极水,不禁欣喜万分。回到家虽已近深夜,竟不顾一切地找出一片陈年的普洱芽饼,当即开炉将与南极水的亘古邂逅定格在我的石瓢壶中。记得那夜品茗,头顶一轮皓月,心头一片空净澄明。
古人评水,讲究个“轻、甘、活、冽”,而那一刻喝着南极水冲泡的普洱金芽,一缕淡淡的南枣香竟似活的一般直入肺腑,舌根处甜津津的,别提多畅快了。我想,这就是以雪为魂冰为魄的南极水,以至纯之情激发出了普洱茶的绵厚内涵,竟令人在神思缥缈间淡忘了茶味,而只觉得“静茗蕴香”带来的周身快意。真是上善若水,天赐奇妙呵!
古人对水的品格一直十分推崇。老子说:“上善若水。”而孔子对水的品评更加细致入微,他认为水具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九种美德。古代茶人认为水为茶之母,好茶尚须好水冲。为世人津津乐道的杭州双绝--“龙井茶,虎跑水”,以及流传千古的说法“扬子江心水,蒙山顶上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历代茶人于取水一事,颇多讲究。有人取“初雪之水”、“朝露之水”、“清风细雨之中的无根水”;有人则于梅林中取花瓣上的积雪,化水后以罐储之,深埋地下用以来年烹茶,历来传为佳事。白居易诗云“融雪煎香茗”,辛弃疾词“红写茶经煮香雪”,元朝刘敏中说“旋扫太初岩顶雪,细烹阳羡贡余茶”,而乾隆皇帝则更“遇佳雪每收取,以松实、佛手烹茶,谓之"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