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歌手煎熬视频:历史上的今天(7月16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8:08:49

历史上7月16日这一天发生了哪些大事?

 

历史时段:1900~2001

 

更新时间:2012-7-16  

  

俄军在海兰泡屠杀无辜百姓

1900年7月16日,沙皇俄国军队在中国黑河市黑龙江一侧的海兰泡制造了“海兰泡惨案”,屠杀中国居民六七千人。  

 

二大会址旧址:上海南成都路铺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0号)

1922年7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英租界召开。大会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并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同时决定出版党中央机关刊物《向导》周报。 

 郑正秋

1935716,中国电影业奠基者之一郑正秋逝世。 

 

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

1945年7月16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斯的沙漠地区成功爆炸,其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炸药,这标志着人类进入核时代。 

人类首次登上月球

1969年7月16日,载有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3名宇航员的美国“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第一次把人类送上月球。 

 

卡拉扬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在1987年新年音乐会上演奏

1989年7月16日,著名音乐家、奥地利交响乐队和歌剧指挥卡拉扬逝世,享年81岁。他1954年担任柏林爱乐交响乐团团长,1955年成为该团终身指挥,同时任伦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亦是纽约爱乐交响乐团指挥。 

改进型“长二捆”

1990年7月16日,中国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它的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及发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用计算机模拟的相撞景观

1994年7月16日,苏梅克-利维9号彗星同木星发生相撞,造成太阳系中最大的爆炸。

2001年7月16日,中俄两国元首在莫斯科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定了在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基础上,发展两国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关系的宗旨和原则,将“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以新华网李晓建资料为基础整理编辑)

附录:

海兰泡惨案 

斩杀江东六十四屯居民的俄军

海兰泡位于黑龙江左岸、精奇里江右岸两江汇合处。1858年中俄签订《瑗辉条约》后成为俄国阿穆尔省首府。19007月,俄中开战后,16日海兰泡市议会决定征集义勇兵。中国居民代表向阿穆尔省军政长官格里布斯基请示,城内中国人是否需要撤离江左,格说:中国人可以不用担忧地留居原地,俄国政府绝不允许和平的外国人受到骚扰。第二天,格即下令禁止中国人渡江,将全部渡船扣留在江左,派骑兵冲散准备渡江的中国人群,命令一个不留地逮捕所有的中国人。根据格里布斯基的命令,俄军把所有中国人驱至黑龙江边,接连5日,进行四次大屠杀,被害华人达5000余人。

据寿山奏报:俄人“将海兰泡佣工华民数千人驱投诸江。二十四日,复以马队二百焚我江左旗屯,老弱妇女半遭杀戮。”同时,俄军还在尼布楚、司特例津、伯力、海参威、伊尔库茨克、库页岛等处残杀中国群众,被害者总数达二十余万人。盛京副都统晋昌奏称:“海兰泡中国商人五千余人,一臼尽沈诸江。余如尼布楚、司特例津、伯力、海参威等处,枪毙、水淹、火焚不下二十余万。”俄军开枪扫射,或用刀斧砍杀,“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洋。”泅水得免者仅80余人。22日,格里布斯基宣布:海兰泡市的中国人全部被肃清了。31日,格里布斯基宣布征用海兰泡及江东六十四屯中国居民所遗留之粮食、家畜,拍卖财产,以供军需。

附录2:

郑正秋  

 

《桃花湖》(上、下)

1930,明星,编导:郑正秋,主演:胡蝶 

 

《碎琴楼》

1930 ,明星,导演:郑正秋,主演:胡蝶 

《孤儿救祖记》

(1923,编剧:郑正秋。是中国第一部艺术上较为成熟和完整的故事电影,在电影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电影业奠基者之一、导演郑正秋

郑正秋,原名芳泽,号伯常,别号药风。18881224生于广东潮阳。于1913年开始电影创作,改名正秋。同年编导中国首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1915年创办大中华新剧社,从事新剧(即文明戏)活动,编演抨击袁世凯的新剧《隐痛》、《皇帝梦》等。1922年初与张石川等创办明星影片公司,任协理,同年4月任明星影戏学校校长。1923年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执导的故事片《孤儿救祖记》上映后,颇受观众欢迎,为中国长故事片的创作奠定基础。此后编导或参与演出50余部影片,如《玉梨魂》、《火烧红莲寺》、《姊妹花》、《自由之花》,1925年创作话剧《孙中山》,并扮演孙中山,获得好评。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1935716日于上海病逝。

附录3:

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爆炸成功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39年,物理学领域里的原子分裂实验就已在德国取得成功。二战前夕,为逃避德国法西斯迫害而移居美国的一些科学家,担心德国抢先造出原子弹,推举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上书美国总统罗斯福,建议加强利用核裂变过程来制造超级炸弹。罗斯福总统采纳了爱因斯坦等科学家的建议,下令成立研究原子武器的委员会。194112月珍珠港事件发生后,美国加速了研制原子弹的进程。1942年开始实施以“曼哈顿工程”命名的庞大计划,由美国陆军工兵部队全面负责研制原子弹。该计划投资25亿美元,动用10多万科技人员和工人,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加紧研制。1945716凌晨,第一颗原子弹在美国新墨西哥州阿拉默多尔空军基地的沙漠地区爆炸成功,其威力相当于1500~2000吨TNT炸药。

首批制造的原子弹共3枚,除第一颗用于试验外,另两颗分别投在了日本广岛和长崎。

原子弹问世是本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一项重大科技成就,由此,人类进入了核时代。(人民网)

附录4:

美国第三代载人飞船“阿波罗”号

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工程,始于19615月,结束于197212月,历时117个月。阿波罗计划的目的是把人送上月球,实现人对月球的实地考察,并为载人行星探险做技术准备。

阿波罗飞船由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3部分组成,发射上升段时还有救生塔。飞船总重量约50t,高约16m连同救生塔约25m。其中指挥舱为圆锥形,高3.5m,底部直径3.9m,重约6t;服务舱是一个直径为3.9m、高7.6m的圆柱体,重约25t;而登月舱高6.9m,宽4.3m,质量14t

阿波罗计划载人登月的技术途径是选用月球轨道交会方案,即将一艘载有3名航天员的飞船发射到月球轨道上,然后2名航天员乘登月舱在月面上降落,进行月面探险。另一名航天员仍留在指挥舱中绕月球轨道飞行,并进行科学实验。返回时,在月面上的2名航天员启动登月舱的上升段发动机,飞上月球轨道,与指挥舱交会对接。2名航天员进入指挥舱后,抛弃登月舱的上升段,脱离月球轨道返回地球。在再入大气层前,抛弃服务舱,仅指挥舱在太平洋上溅落。

阿波罗飞船研制出来后,相继进行过6次无人亚轨道和环地轨道飞行、一次环地飞行、3次载人环月飞行,最后才正式进行了登月飞行。19681011发射的阿波罗-7是第一艘载3名航天员的阿波罗飞船。在此之前,阿波罗计划中只做了不载人的飞行试验。自阿波罗-7起,到阿波罗-18为止,美国发射了12艘载人阿波罗飞船。   

阿波罗号系列飞船

第一次载人阿波罗飞行由于发生悲惨事故而被推迟。当时在一次发射演习过程中,航天器突然着火,造成3名宇航员死亡。随后,经过几次不载人的地球轨道飞行之后,19681011日阿波罗7号终于载着3名宇航员绕地球飞行了163圈。

迈出载人月球探测第一步的是阿波罗8号,它从绕地球轨道进入绕月球轨道,在完成绕月飞行后安全返回地球。之后,阿波罗9号在绕地球轨道上进行了长时间飞行,并对登月舱进行进一步检验。阿波罗10号则飞入绕月球轨道,并使登月舱下降到离月球表面15公里以内,以检验其性能。

19697月阿波罗11号终于在月球着陆,使逐步推进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美国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最为辉煌的成果。在随后的3年多时间里,阿波罗计划又先后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飞行,其中19704月发射的阿波罗13号,虽因氧气瓶爆炸发生事故,但仍然安全回到了地球。

197212月阿波罗计划的最后一次飞行——阿波罗17号登月为止,先后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表面。这一系列“访问”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公斤。阿波罗飞行同时把许多仪器安装在了月球上,进行科学研究,如太阳风实验和月震测量等。 

阿波罗16号  

全家福照片留在月球 

 

阿波罗17号月球车

最先到达月球附近的宇航员是谁?

阿波罗计划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技术、试验以及事故等原因,使进度有所减慢。为了赶在20世纪60年代末完成首次登月任务,宇航员将试验进程缩短,压缩了一些试验项目。阿波罗7号飞船于196810月进行了首次载人飞行,阿波罗8号进行的第二次载人飞行就把目标定在了月球。

19681221,一枚土星V火箭发射了阿波罗8号载人飞船。飞行指令长是博尔曼,指令舱驾驶员是洛弗尔,登月舱驾驶员是安德斯。主要任务有:第一,验证飞船在外层空间飞行时,是否适应宇航员的工作和生活要求。第二,验证用人驾驶宇宙飞船的可靠性。第三,试验操纵飞船进入和脱离月球轨道。第四,验证指令服务舱导航系统性能、与地面通信联络的性能以及中途校正飞行轨道的性能。第五,鉴定宇航员用的消耗品和温度控制系统。第六,对月球和以后的阿波罗飞船着陆区进行摄影观测。经过31小时飞行,飞船距地球22.3万千米时,他们进行了第一次电视直播。飞越了约40万千米的路程,历时66小时,阿波罗8号于1224440分到达了月球的背面,接着宇航员启动服务舱发动机4分钟,使飞船减速并进入月球轨道。不久,月球上的日落临近了。这一天刚好是圣诞节。在月球的圣诞之夜,宇航员远在38万千米之外向地球人轮流朗读《圣经》“创世纪篇”中的段落。

阿波罗8号飞船绕月球飞行了10圈后,服务舱主发动机点火将飞船系统加速,脱离月球轨道,向地球方向飞回。经过长达57小时的惯性飞行,返回了地球,往返共用了147小时,安全降落在太平洋夏威夷以南1760千米的洋面上。

阿波罗11号是如何登上月球的? 

 

阿波罗11号宇航员

(左起:指令长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科林斯和登月舱驾驶员奥尔德林)

美国首次进行登月飞行的飞船是阿波罗11号,参加登月飞行的指令长是阿姆斯特朗,飞船驾驶员是科林斯,登月舱驾驶员是奥尔德林。

1969716,一枚土星V运载火箭将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开始了登月之旅。

它的登月过程是:

000秒:土星V运载火箭点火发射;

241秒:火箭第一级停火,此时高度62千米,时速9850千米;

243秒:运载火箭第二级点火;

317秒:逃逸火箭点火,发射救生塔抛掉;

98秒:第二级发动机停火,此时高度185千米;

912秒:第三级火箭点火,把飞船推入190千米高的地球轨道;

1139秒:第三级停车,飞船继续进行轨道飞行;

24416秒:第三级再点火,飞船进入飞向月球的转移轨道;

3174秒:第三级与指令服务舱分离,此时距地球17210千米;

3243秒:阿波罗指令服务舱第一次停泊;

41659秒:指令服务舱靠自身控制系统转位,指令舱对准接合部;

4401秒:指令服务舱与接合部弹出的登月舱对接,最终与第三级分离;

754950秒:阿波罗飞船系统在进行第二次校正后,进入球月轨道;

801136秒:阿波罗飞船系统环月飞行;

1003952秒: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的登月舱与指令服务舱分离,登月舱靠下降发动机减速下降;

1024539秒:登月舱以大约每秒1.06的速度在月面下降;

109733秒:登月舱门打开,两名宇航员沿梯子踏到月面上,在月面停留2个半小时,完成插国旗、取样、摄影等任务;

1113913秒:两位宇航员返回登月舱上升舱;

124220秒:登月舱上升舱发动机点火,两级分离,离开月面;

12830秒:登月舱在经过轨道机动后,与指令服务舱实现对接;

130931秒:登月舱与指令服务舱分离;

1352342秒:服务舱主发动机点火,反作用控制系统工作,飞船离开月球轨道朝地球方向飞行;

1944912秒:进入地球轨道,指令舱与服务舱分离,指令舱再定向;

19535秒:指令舱再入大气层;

1951835秒:指令舱在北纬13°19′,西经169°9′太平洋檀香山西南海域安全降落,此时时间为7241639分。

阿波罗11号飞船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梦想,完成了空前的登月壮举。正像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阿姆斯特朗在踏上月球的瞬间所宣告的:“对一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但对全人类来说,这是巨大的一次飞跃。”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停留2小时31分钟,他们竖起了一面美国国旗、放置一台激光反射器、一台月震仪和一个捕获太阳风粒子的铝箔帆。他们还摄制了月球表面、天空和地球的照片,收集了22公斤的土壤和岩石标本。

阿波罗11号飞船最大的成果就是第一次实现了载人登月,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还对月球、地月空间进行了拍摄,考察了静海附近的月球环境,安放了多种科学试验仪器,并带回了岩石标本。在岩石分析和微生物分析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月球的年龄、月球结构等。同时发现,月球上没有任何微生物,历史上也不曾有过微生物。不过,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的意义更大的是在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科学成果居于次要地位。这次成功标志着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次伟大胜利,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一次集中展示。

阿波罗13号为什么登月失败? 

阿波罗13号飞船服务舱爆炸后的情况

1970411下午213分,阿波罗13号飞船载三位宇航员发射升空,准备进行阿波罗计划的第三次登月飞行。参加此次飞行的指令长是洛弗尔,飞船驾驶员是斯威格特,登月舱驾驶员是海斯。

经过2天多近56小时的飞行,到13日晚917分,飞行离地球已达30万千米。突然,随着“砰”的一声巨响,斯威格特面前的红色警报灯可怕地闪亮起来,警铃也急促响起。经宇航员和地面指挥人员分析,所有问题都是服务舱第二号液氧箱爆炸所致。由于液氧迅速泄漏,燃料电池无法正常工作,主电源之一停止工作。第二号液氧箱爆炸又将第一号液氧箱撕开了一道口子,引起氧气泄漏,压力也在逐渐下降。不久,三个燃料电池有两个停止了工作。如果第一号箱的氧气泄光,唯一的燃料电池也将停止工作。另外,由于气体外泄,像火箭发动机一样产生了反作用力,使飞船发生旋转。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宇航员的安全。不说登月飞行无法正常进行,就是宇航员能否脱险也成问题。在紧急情况下,地面指挥人员经过周密研究,指示宇航员停止登月,最后宇航员靠登月舱的动力、水、空气及食物绕过月球返回,安全回到地球。

这次事故后,美国宇航局提交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报告。造成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服务舱液氧箱内的两个很小的恒温器开关未按更改要求更换。原来设计时服务舱内所有电器都采用28伏电源。1965年在更改时,将液氧箱加热系统改为采用65伏电源。加热系统更改了,但恒温开关忘记更换了,65伏的电压使之难以承受,终于在飞行途中击穿造成短路,引起液气贮箱发生爆炸。

阿波罗15号以后的飞船有何不同 

 

登月舱驾驶员埃尔温驾驶月球车考察

阿波罗号飞船按技术状态和工作能力大致可分为两组,阿波罗1114属于一组,阿波罗1517号属于另一组。

阿波罗15号以后的飞船最大的改进是向月球带去了一辆小型月球车,它能够使宇航员在月球考察的范围更大,采集的标本更丰富,而且月球车上还可以装科学仪器和摄像机,从而能够记录月球表面考察的情况。

月球车长31.米,宽2.3,车轮中心间距1.8,底座高35.5厘米。车轮为适应月面上松软和崎岖不平的特点,由金属丝网织成,每一个轮子都单独由一个电动机驱动,都可前后行驶和左右转弯,因此是真正的“四轮驱动”车。车的底盘由三段构成,用铰链连着,能使各部分在不平的月面都紧贴地面。四台电动机功率都是0.25马力,电源系统是236瓦蓄电池。为减轻重量,基本构架都由铝合金制造。此外,该飞船携带的消耗品有所增加,科学仪器也有所变化。

1971726,阿波罗15号飞船发射升空。飞船称为“奋进”号,登月舱称为“隼”号。参加这次飞行的宇航员是:指令长斯科特,指令舱驾驶员沃登,登月舱驾驶员欧文。他们的主要活动包括:对高山、峡谷和火山口进行了深入考察;安装了新的试验站;采集到了月球最初形成时的结晶岩石;进行了自由落体实验。这次登月一个重大的活动是首次利用四轮月球车行驶到30千米以外的地方进行考察和采集标本,采集总量到达77千克。在返回前,宇航员将电视摄像机放置在月球车上,转播了登月舱上升时的情景。沃登在轨道上利用服务舱中的科学仪器间全景测绘摄像机和分光计探测了月球表面物质成份、太阳X射线和粒子辐射的相互作用。在返回轨道与服务舱对接后,宇航员释放了一颗小型卫星,用以探测月球辐射的X射线和γ射线。

为什么选择了月球轨道交会登月法 

月球轨道对接法

在最初设想登月计划时,登月方案的研究和争论就已开始,到肯尼迪总统正式宣布美国将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美国宇航局仍没有在登月方案上形成统一意见。此后又经过了半年多的紧张研究和详细论证,才于1962年年中最终选定月球轨道对接法。

这一方案的登月过程是:利用新星或土星运载火箭把飞船复合体发射到月球轨道上。选好登月点后,飞船上分离一个小的登月舱,宇航员乘登月舱在月面上着陆,飞船主体在此期间绕月飞行。当完成科学任务后,宇航员再乘登月舱返回轨道上,与飞船主体对接。当宇航员回到飞船上后,抛掉登月舱,乘指令舱返回地球。其实,最早提出和研究的主要方案是直接登月法和地球轨道交会法,月球轨道交会法是后来提出的。

在制定登月方案时,依据的主要因素有:运载火箭运载能力、安全性、月面的承受力、所需费用以及完成计划的时间。直接登月法相对比较安全,但对运载火箭要求很高,而且大型飞船在月面着陆有可能陷入尘土中。地球轨道对接法既不需要大型运载火箭,也可以比月球轨道对接法安全,但也会遇到大型飞船在月面着陆的困难,而且有用载荷较小。月球轨道对接法的优点是利用土星火箭即可实现,且只须在月面上降落小型登月舱,但对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宇航员的生命安全。经过技术可行性、发射到月球上的有效载荷大小、计划总成本、实现首次登月的时间以及登月飞行安全性综合考虑、比较,最终选择是综合性能最优的月球轨道交会登月法。

登月的步骤有哪些?

从地球到月球,整个旅途长达38万千米,如果在飞行期间方向上稍有偏差,那么最后就不会达到月球。土星V火箭和阿波罗飞船在发射台上看是一个庞然大物,到了宇宙空间不过是沧海一粟。要保证飞船能正确地飞到月球上,事先必须制定十分准确的飞行程序。阿波罗登月选择了月球轨道交会法,按计划这个方法共需要完成多达88个飞行步骤,包括发射、进入地球轨道、转向登月轨道、中途校正、进入月球轨道、分离登月舱、登月、上升、与指令服务舱对接、进入回地轨道、抛掉登月舱、再入大气层以及溅落等。这些步骤的开始时刻、发动机启动、喷射时间等都经过严格的计算,一般都精确到十分之一秒,并编制好程序贮存在计算机中。为使每一个步骤和程序都能准确执行,通常大部分重要步骤都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当然也可以由人工手动完成。在实际的登月飞行中,由于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飞行程序需要由地面临时更改,然后发给宇航员,再贮存到计算机内。有时,由于开始阶段各步骤完成的比较好,有的步骤如中途校正等,可以省去。

阿波罗计划是如何制定的?

美国宇航局1958年成立后,对未来载人航天的目标和任务进行了大量研讨,一些部门已开始对未来载人航天计划所需要的技术进行探索。到1960年,宇航局已经初步构画出登月计划的基本蓝图,并将这一计划命名为阿波罗计划。但当时的美国政府并不支持这项计划。肯尼迪总统上任后,也表现出对航天事业不那么关心的态度。

1961412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完成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对美国特别是肯尼迪政府产生了强烈的刺激。420,肯尼迪总统要求副总统约翰逊负责对美国在航天领域的地位和成就作出总结,研究美国能否抢在苏联之前把载人太空实验室送入轨道,或实现载人绕月飞行,或载人飞往月球。他还指示约翰逊负责研究美国是否还有别的旨在超过苏联的航天计划选择。宇航局认为,在一般的载人航天计划上美国并无把握击败苏联,因此必须制定像登月这样的国家计划,那么以美国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必定会击败苏联。宇航局和国防部联合起草了一份关于制定登月计划的报告,这个报告得到肯尼迪总统的充分肯定。

1961525,肯尼迪总统在美国国会发表了一篇特别国情咨文。在这次国情咨询会上,肯尼迪总统正式提出美国应当制定并执行登月计划。他说:“我相信,我们国家应当努力在这十年结束前,实现把一个人送上月球然后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标。对长期探索空间工作来说,在目前时期没有一个空间计划比这更振奋人心、更吸引人或更重要了;也没有一个空间计划是如此难于实现和如此代价巨大的……尤其重要的一个目标是:第一次进行这种大胆飞行的人能够活着回来。但是,就其实际意义而论,这不是一个人前住月球,因为我们大家都必须为了把他送到那里去而努力。”

由于美国民众和国会都对苏联在航天领域一次次领先感到不满,认为美国政府应加速航天发展步伐,因此肯尼迪提出的登月计划一路绿灯,得到国会的批准。自此,阿波罗登月计划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附录5:

奥地利指挥家卡拉扬 

赫伯特·冯·卡拉扬 

卡拉扬指挥动作舒缓,以左手优雅流畅的起伏使音乐的内在思想汩汩淌出 

谢幕 

1967年卡拉扬与他的爱犬 

卡拉扬1969年与夫人伊丽埃特、女儿伊扎贝尔和阿拉贝尔 

卡拉扬和弟子小泽征尔 

卡拉扬

1989716,世界著名指挥大师赫伯特·冯·卡拉扬正在为萨尔茨堡音乐节排练威尔地的歌剧《假面舞会》,中午,他突然感到极度不适,他的妻子伊丽埃特赶忙前来搀扶,他躺在妻子怀中说:“我看到了上帝朝我微笑。”言罢离开了人世,享年81岁。第二天,他被安葬在家乡萨尔茨堡的一所小教堂之后。

卡拉扬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奥地利指挥家,由于他具有超常的音乐天赋,具有惊人的指挥技巧,具有不可思议的统率乐团的魁力,被誉为二十世纪下半叶欧洲的音乐总监,国际乐坛的泰斗。

1908年,卡拉扬生于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父母虽然不是专业音乐工作者,但都非常喜欢音乐。父亲能吹单簧管,母亲是位业余钢琴手,哥哥从小就学弹钢琴。因此,卡拉扬从小就生活在音乐的环境里,他4岁开始学钢琴,5岁就登台当众演奏。8岁时进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卡拉扬的手较小,加上过度的练习,得了腱鞘炎,而老师又发现他有很高的指挥天赋,就建议他改学指挥。卡拉扬在征得父母的同意后,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随当时小有名气的维也纳歌剧院指挥弗朗茨-夏尔克学习。

1927年,德国小城乌尔姆歌剧院的指挥临时得病,卡拉扬代他指挥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演出极为成功,观众掌声雷动。乌尔姆歌剧院立刻与他签订了七年工作合同,从此,年仅19岁的卡拉扬开始了他的指挥生涯。1935年,卡拉扬应聘担任亚琛歌剧院指挥和音乐总指导。演出之余,他仍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指挥技艺日趋成熟。1937年,他在柏林歌剧院客席指挥了瓦格纳的《特里斯但与伊索尔德》,引起轰动,柏林的报纸一片喝彩,卡拉扬也因此一鸣惊人,这次演出成了他一生的转折点。从此,卡拉扬除在柏林活动外,还与欧洲各大歌剧院、乐团合作,在欧美各地进行巡回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1941年任柏林国家歌剧院首席指挥,翌年任柏林交响乐团首席指挥,1949年成为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负责人,1955年接替富尔特文格勒任柏林爱乐乐团指挥,1956年又接替伯姆成为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音乐指导井任萨尔茨堡音乐节的艺术指导。为贯彻自己的艺术思想,他还以个人名义创办音乐节,被誉为欧洲的“音乐总监”。

卡拉扬不仅在欧美享有盛誉,在东方也极受欢迎,曾数次率团访问日本,并应邀担任客座指挥,1979年,他曾率领柏林爱乐乐团前来北京访问,该团与我中央乐团的合作演出极为成功,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许多专业音乐工作者专程从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赶来观摩学习。这次演出一时成为我国乐坛一大盛事。

卡拉扬曾先后向二十世纪上半叶享誉国际乐坛的德国指挥富尔特文格勒和意大利指挥托斯卡尼尼学习,汲取这两大流派的长处,通过长期的艺术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指挥风格。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气势磅礴,并以准确和客观著称。他指挥时不仅自己全身心投入音乐之中,而且还善于启发乐队队员,使他们懂得如何演奏,用魔法般的动作牢牢吸引住乐队。他所追求的目标就是,“把托斯卡尼尼的精确与富尔特文格勒的幻想结合在一起”。正是他的音乐天赋,加上对乐曲的正确理解和对乐队的严格要求,他的演出总能达到超常出众的艺术水平。

卡拉扬的保留曲目极为广泛,他所演绎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等人的作品更是有口皆碑。一生录制的唱片共有数百种之多,其中仅贝多芬全套九部交响曲,就分别与五十-八十年代录制了四次。

卡拉扬还关心音乐美学,音乐治疗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关心青年指挥家的成长。为此他于六十年代末建立卡拉扬基金会,在家乡萨尔茨堡创办复活节音乐节,举办青年指挥比赛,还每年组办一次题为“人与音乐”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涉及的题目有“音乐与哲学”,“音乐与自然科学”,“音乐与神经系统”、“音乐与数学”、'“音乐与语言学”、“音乐体验与时代形态”等,影响都十分深远。

在卡拉扬的学生中,日本的小泽征尔和意大利的阿巴多,都已成了当今世界一流的指挥大家,我国指挥家汤沐海也受过他的指导。他以提携后进著称,小提琴家穆特、钢琴家基辛都在他关怀下走向了世界。

卡拉扬他曾梦想在紫禁城指挥普契尼的歌剧《图兰多》,但未能如愿,直到去年,张艺谋和梅塔合作才实现了这一设想。

附录5:

我国的大推力运载火箭 

1990716,我国新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拔地而起,助推火箭和一、二级火箭正常飞行,将模拟卫星送入了预定轨道。这枚火箭是由我国新建的大型航天发射设施发射升空的,同时还为巴基斯坦搭载了一颗小型科学试验卫星。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次试验发射,是为适应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为国际空间技术服务而进行的。它的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技术和发射能力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

这种大推力运载火箭是以改进后的长征二号为芯级、捆绑四个助推器而组成的。它是完全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充分利用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在较短时间内研制成功的。有关专家称,这次试验证明:新型运载火箭总体方案设计合理,各系统适应性符合要求;新建发射工位及其设备、设施可靠实用;运载火箭、模拟卫星、测控通信、发射设施等系统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国务院、中央军委对此发电祝贺。(人民网)

附录6:

彗星撞击木星

199471622日,一颗命名为苏梅克-列维9号的彗星断裂成21个碎块(其中最大的一块宽约4公里),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连珠炮一般向木星撞去。这次慧木相撞使天文学家们激动不已,它可能是望远镜发明以来——甚至是望远镜发明以前的很长时间以来——人类所能观察到的第一次大规模天体相撞。科学家们计算,在太阳系中,像这次彗木相撞的天文奇观大约要隔数百万年乃至上千万年才会出现一次,它为人类更深刻地了解宇宙的奥秘,揭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及进化(如对恐龙的灭绝的争论)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不速之客”的发现和到来

这颗彗星是美国天文学家尤金·苏梅克和卡罗琳·苏梅克夫妇以及天文爱好者戴维·列维1993324利用美国加州帕洛玛天文台的46厘米天文望远镜发现的,故以他们的姓氏命名。根据对其运行轨道进行的计算,这颗彗星曾于199278运行到距木星表面仅4万公里的位置。由于受木星引力的影响,慧核断裂成21个可反光的碎块,远远望去像是一串光彩夺目的珍珠悬挂在茫茫宇宙中。

天文学家们推测,这颗彗星环绕木星运行也许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由于它距离地球太遥远和亮度太暗淡而久久未被发现。它开始时可能只是一颗从外层空间进入太阳系的普通彗星。据目前推测,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由数十亿颗彗星构成的彗星带。可能是由于过往星体产生的引力摄动的原因,不时有一些彗星脱离彗星带而进入太阳系。有的彗星像匆匆过客,只是从太阳系掠过,然后再回到外层空间,有的彗星则像哈雷彗星一样被吸进太阳系轨道作周期性运行。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显然就是被木星轨道捕捉住的一位“不速之客”。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的撞击点正好在相对于地球的背面阴暗处,人们在地球上无法直接观察到撞击情况。但是木星周围有16颗卫星和两道暗淡的光环,科学家们可以观察到撞击对木星的卫星和光环产生的反光效应。此外,木星的自转周期为9小时56分钟,众多的撞击点可以随着木星的快速自转运行到面对地球的位置,使人类每隔20分钟左右就能观察到撞击后出现的蘑菇状烟云和其他效应。

一次意外的收获

众多设备中离木星最近的一个是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慧木相撞时,它正处于距木星约2亿公里的位置。该探测器原定于19865月由美国航天飞机带入太空发射,由于“挑战者”号1986年初升空后爆炸,致使原计划推迟到198910月。美国字航局对其发射方式也作了相应调整,采取了大迂回方式,即首先让它朝着太阳的方向飞去,途中接近金星,受金星的影响而加速,然后飞回地球附近,靠地球加速再飞入前往木星的轨道。这种方式需要花6年时间让其到达木星附近。正是由于该探测器发射计划和方式的变更,才使人类获得了一次原先没有料到的观测手段。伽利略号探测器上装有CCD照相机、紫外线分光仪、等离子体检测器、磁强针等先进的观测设备,能对木星发出的各种光、对撞无线电波和尘埃环境等进行测量并作详尽的记录。

彗星“亲吻”过后

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第一块含有岩石和冰块碎片于格林尼治时间7162015分以每小时21万公里的速度落入木星大气层,释放出相当于2000亿吨TNT炸药的能量。撞击后产生的多个火球绵延近1000公里,发出强光。人们通过天文望远镜,看到木星表面升腾起宽阔的尘云,高温气体直冲至1000公里的高度,并在木星上留下了如地球大小的撞击痕迹。科学家们测定在慧木相撞前的一段时间内,木星发出的强电磁波比平时强9倍,撞击时溅落点温度瞬间上升到上万摄氏度。

由于彗木相撞发生在距地球8亿公里的太空,所以不会给地球及太阳系带来灾难。

木星是太阳系9大行星中位居中间而且又是最大的一个星球。它的半径为71300公里,比地球大11倍;体积是地球的1316倍,重量是地球的318倍,相当于其他8大行星总质量的2.5倍。但木星的密度仅为地球的1/4,这说明木星表面有深而广的海洋,海洋上面有一个厚度达1000公里的密集的大气层。它的大气层中将近89%是氢分子,11%是氦,另外有少量的氨、甲烷、水、乙烷、乙炔、一氧化碳、氰化氢及其他一些复合物。木星大气层的上面飘浮着由氨结晶体形成的云层,这个云层的下面可能还有诸如氢氧化氨、水和冰等复合物构成的云层。彗星碎块对木星的连续撞击引起强烈爆炸,产生巨大闪光现象,把木星的卫星照得非常亮。木星表面形成了巨大的蘑菇云,在木星大气层中引起大风暴并且持续很长时间。撞击使许多物质从木星上溅出,形成一个由气体和尘埃构成的物质环。科学家们在彗星碎块进入木星的化学复合物云层的时候,观察由爆炸引起的闪光,从撞击点向外扩展的波浪状以及木星大气层出现的化学变化或环流变化。科学家们还观察彗星碎块在到达木星之前的最后几分钟的运行情况,希望能看到彗星表面附着的尘埃脱离以后是否会显露出慧核。

尽管自那次通古斯大爆炸以后迄今尚未发生过外星体撞击地球的事件,但地球并不是平安无事了。天文学家们经过观测发现,在火星的外侧和木星的内侧有一个由数目众多的小行星构成的小行星带。它们一般都是按照正常轨道运行,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不安分守己分子悄悄逃跑,进入近地轨道,给地球带来威胁。1989年曾有一颗小行星与地球擦肩而过,引起人们一阵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