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区副区长:蔣廷黻,中國歷史學家,外交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2:46:20
蔣廷黻(拼音:Jiǎng Tíngfú; 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中國歷史學家,外交家。 

1895年12月7日(清光緒二十一年),蔣廷黻出生在湖南省寶慶府邵陽縣(今屬邵東縣),家中有3畝田地,他的父親還與二伯父共同經營在靖港的鐵器店,在晚年曾擔任靖港的商會會長。6歲時母親去世,繼母是一位富有的寡婦,對年幼的蔣廷黻相當關愛。[1]。蔣廷黻從4歲起接受舊式教育,他的父親原計劃讓兒子到店里當學徒,日後經商;不過最終由二伯父作主,在1906年初,11歲的蔣廷黻進入長沙明德學堂就讀,一學期後轉入美北長老會湘潭所辦的益智學堂,在那裡深受美國傳教士林格爾夫婦的影響。1911年,16歲的蔣廷黻受洗加入基督教。

編輯] 留學美國

1911年,16歲的蔣廷黻前往美國求學,就讀於密蘇里州parkville的派克中學,半工半讀。1914年進入俄亥俄州奧柏林學院,主修歷史學,獲得文學士學位。此後曾應基督教青年會之征,赴法國為華工服務。1919年,蔣廷黻回到美國,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師從海斯教授,攻讀歷史,1923年哲學博士學位。

編輯] 南開與清華

1923年,蔣廷黻回到中國,先後任天津南開大學、北京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歷史系主任。1932年,蔣廷黻與胡適等人共同創辦《獨立評論》雜誌。作為歷史學家,蔣廷黻不贊成中國傳統史學研究的考據方法,引進西方的現代綜合的歷史研究方法。蔣廷黻擔任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期間,進行了一項建立現代中國歷史學的宏偉計劃,要使中國歷史的每一個時代都有專門學者和教授研究。為此他一面著力網羅已有成就的學者,一方面積極訓練一批年輕的學者,減少他們的授課時數和行政事務,為他們提供良好的研究條件(參考書、助理人員),讓他們潛心研究學術。因此,清華歷史系中國史研究的形成了陣容可觀的教師隊伍:中國通史及古代史專家雷海宗,隋唐史專家陳寅恪,元史專家姚從吾邵循正,明史專家吳晗,清史專家蕭一山(兼任北大教授),蔣廷黻本人則專攻近代史及近代外交史[2]。他在研究中國近代外交史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對近代中外關係變化如何影響中國歷史發展的看法,十分重視中國近代對外關係史檔案資料的整理工作。他以當時首次影印刊布的清宮檔案《籌辦夷務始末》為基礎編輯了《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兩卷),收購散藏於民間的檔案,編輯道光咸豐同治三朝《籌辦夷務始末補遺》(同治五年以下未編成)。

編輯] 外交生涯

1935年12月,蔣廷黻離開清華大學,以非中國國民黨員的學者身分加入民國政府,任行政院政務處長。後從事外交事務,1945年被任命為中華民國聯合國常任代表。1961年11月,蔣廷黻改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兼駐聯合國代表。1965年10月9日病逝於紐約

編輯] 著作

蔣廷黻非常重視中俄、中蘇關係與東北問題的研究。于1932年寫成《最近三百年東北外患史》一書中從順治咸豐部分,以後又發表有關文章多篇。1938年寫成大綱性的《中國近代史》一書,提出中國人能否近代化將關係國家興亡的觀點。蔣廷黻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著作還有《蔣廷黻回憶錄》(未完成)、《近代中國外交史資料輯要》(上、中)、《蔣廷黻選集》(台北文星出版社),譯著有海斯著《族國主義論叢》。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蔣廷黻

前任:

 

葉公超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1961年1965年

繼任:

 

周書楷

編輯] 參考文獻

  1. ^ 《蔣廷黻回憶錄》第一章,1984年,傳記文學出版社
  2. ^ 余世存: 蔣廷黻:瓷器店中一猛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