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网站能看禁播动漫:湖北省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21:19
湖北省博物馆系列之一 ---- 《陶器、青瓷》        湖北省博物馆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其中一级文物近千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博物馆举办的展览有《郧县人——长江中游的远古人类》、《曾侯乙墓》、《九连墩纪事》、《秦汉漆器艺术》、《梁庄王墓——郑和时代的瑰宝》、《土与火的艺术——古代瓷器专题展》等十多个展览。

       馆藏的
郧县人头骨化石、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举世闻名,为该馆的镇馆之宝。

博物馆全景高台基、宽屋檐、大坡面屋顶的仿古建筑三足鼎立, 构成一个硕大无朋的“品”字。其总体布局高度体现了楚国建筑的中轴对称、“一台一殿”、“多台成组”、“多组成群”的高台建筑布局格式
           

  

青瓷剖鱼男俑,三国(220-228)
    青瓷虎子,水器,西晋(265-316),造型生动,釉色莹润


  

跟上图属于同类,但又造型不一样


  

青瓷双系罐,东晋(317-420)


 

 

又一个不一样的

  

青瓷十二辰蛇俑,青瓷十二辰鼠俑,唐(618-907)


 

  

青瓷马、蛇、羊俑,南宋(1127-1279)



 

   

青瓷莲花尊,南朝(420-589)。釉色青绿,釉厚处呈玻璃状。庄重华贵,集雕刻、堆贴、模印、贴花工艺于一身,是南宋时期青瓷的代表作。


 

  

青瓷人顶灯,三国(270-289)


 

  

青瓷人骑狮烛台,西晋(265-316)

 羊俑特写,

    湖北省博物馆系列之二 --- 《元、明、清瓷器》

在上一贴“湖北省博物馆系列之一 --- 《陶器、青瓷》”中,与大家分享的主要是三国、魏晋等时期的陶器和青瓷

1p 青花四爱图梅瓶(元)--- 该馆镇馆之宝

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鹤;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

   

同样是一件超级精美的元青花

  

青花龙纹盘,清 康熙(1662-1723)

  
素面朝天 也不错

兰地黄云龙盘,清 乾隆

 

红彩龙纹高足盖碗,清 乾隆


 

又是两个龙纹盘

康熙款青花十二月令花杯(清),具体介绍大家可以看牌牌上,不过字有点小哦

 

晶莹剔透 如烟如雨

 

从杯子里面已经可以看到外面的诗词了,真是通透啊

        清 嘉庆     
清 同治
 

黄地粉彩梅鹊盘,清 同治

      
这个盘子奇大无比


红地白竹碗,清 宣统



大家猜猜碗中间是哪位神仙呢?


主要请大家欣赏馆藏的漆器和金玉器精品。

中国漆器历史悠久,商代已出现了彩绘,采用了雕刻、镶嵌等工艺。战国时期漆器的胎质丰富、工艺繁复、制作精细,秦汉时期漆器达到鼎盛

本贴的金玉器大都出土于梁庄王朱瞻垍(1411-1441,明仁宗第九个儿子)之墓,梁庄王墓出土文物极其丰富,总数达5300余件,用金量达16公斤,用玉量14公斤,各种镶嵌的宝石700多颗。

造型逼真,彩绘精致

 彩绘色彩艳丽,历经千年仍然如新
 彩绘凤鱼纹漆盂(秦),木胎 挖制 彩漆豕口双耳长盒(秦)  彩绘云龙纹圆盒(秦)      锭,重1937克,另还有一块上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 日夕阳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五十两重”铭文,

     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见证

    金镶宝石帽顶,顶端是一颗近200克拉的无色蓝宝石,是目前发现最大的蓝宝石  

金花丝镶宝石带,采用花丝工艺制作而成,精美无比

  
 湖北省博物馆系列之四 ---《青铜器》

欣赏战国时期的青铜器

      其中包括该馆的两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和越王勾践剑

                     曾侯乙编钟,钟铸造于两千五百年前的战国时代,它气势恢宏,总重量达到两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横梁、立柱等构件,用铜量达五吨之多。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该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


  

钟架为铜木结构,呈曲尺形。横梁木质,绘饰以漆,横梁两端有雕饰龙纹的青铜套。


  

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以之作为钟座,使编钟更显华贵。


  

酒器,造型美观 极尽奢华


  

青铜簋(gui),最早出现在商代,战国时期就已经out了


  

也是青铜铸造


  

青铜斝(jia),盛酒器,相当于今天的酒壶,只不过没有盖子


  

青铜小匕首?


  

青铜马面饰,古代社会,面具是与鬼神交往的重要工具


  

青铜钺(yue),砍杀的长柄兵器或刑具,贵族权利的象征


  

青铜卣(you),盛酒的祭器,商代重要的盛酒器



  

越王勾践剑,剑上用鸟篆铭文刻了八个字,“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专家通过对剑身八个鸟篆铭文的解读,证明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


  

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且依然锋利无比,闪烁着炫目的青光,寒气逼人!该剑是我国收藏的第一号名剑,享有“天下第一剑”的美誉。

  

吴王夫差矛,完全可与“越王勾践剑”相媲美。矛冶铸精良,保存完好,长29.5厘米,器身遍饰菱形几何花纹,锋刃锐利,下部镌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自甬(用)”八字,矛身两面脊上均有血槽,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

      湖北省博物馆之楚文化展         楚,既是国名,又是族名。楚人认为颛顼帝高阳氏是他们的先祖,老童、祝融是远祖,鬻熊是始祖。西周初年熊绎被封为楚国国君,公元前茅23年为秦所灭,立国约八百年。

这些图案中镶嵌有绿松石,中国湖北绿松石yuanzi16一、命名由来绿松石又叫做松石,因其形状如松果、颜色多呈蓝绿色而得名。它是世界上稀有的名贵玉石,有“东方绿宝石”之美称。在电影《十面埋伏》里章子怡佩带的绿松石项链便是产自于湖北十堰。

        在八百年中,楚人以勇于进取的精神,追新逐奇的创造意识,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楚文物是楚文化的物质载体,而《楚文化展》则是通过楚地的出土文物来全面展示楚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辉煌。

       楚国自熊绎始,“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艰苦创业,使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春秋时楚庄王成就了霸业,留下了“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千秋传奇。战国时,楚国又成为七雄中灭国最多、拓疆最广的诸候国。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出土楚墓中,就是历史的最好见证。

 

千年不锈的锋芒_越王勾践剑(此文引自《图说天下国宝故事》 )

“在宿命降临之前带一把有风霜的剑出发,在终点出现之前看一眼风起云落的风涯。”歌手老狼苍凉、悠远的歌声让人神思不知飞向那刀光剑影的春秋战国时代,每个人在少年时都曾有过仗剑天涯的豪情壮志,而在人类的少年时代,那刀光剑影里闪现的又是怎样的辉煌与沧桑。

196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发掘出6000外贸体制文物,其中有一柄青铜剑,长55。6厘米,插于髹漆的木质剑鞘里。当人们将它从剑鞘内抽出时,立刻就有一种寒气逼人的感觉,这就是传说中吹毛立断,削铁如泥的“越王勾践剑”。后经实践证明,此剑果然锋利无比,能够一下子划透二十多张纸。不仅如此,它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艺术均已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因此当之无愧地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的剑身呈紫黄色,布满略显黑色的菱形纹饰,表面毫无锈迹,光泽如同新铸成一般。剑格(剑柄与剑刃相接的地方)正面用蓝色琉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在剑身靠近把手的部位有两行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甬(用)剑”字体大小一致,线条优美,不仅是春秋战国时代错金工艺高度发达的展展现,也堪称书法艺术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关于宝剑的评价的考证,在学术史上流传着一段佳话:据说宝剑出土后,时任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年逾六十的方壮猷先生受命主持宝剑的研究工作首先就是解读铭文,确定宝剑的主人。他们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六字为“越王??,自作用剑”中间两个虽是王名的关键字,却难以破译,于是方壮猷发起了一场书信大讨论,参加者有郭沫若、唐兰、商承祚等一大批国内顶尖级考古学家、古文学家。方壮猷将铭文的拓片寄给诸位专家,请大家各抒己见。

从出土的竹简确定墓主人姓邵,邵是楚国的望族,因此方壮猷最初提出剑铭中间的两个字可能是“邵滑”,这一观点得到郭沫若的赞同;但公认这识得甲骨公最多的唐兰却推断这两全无人认识的“鸟虫文”是“鸠浅”而“鸠浅”则是“勾路”的通假字。经过两个月的书信辨论,学者们的意见趋于一致,认定了剑身铭文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一件埋藏地下2500年的国家级文物、一柄真正的“王者之剑”的身份终于确定,一场轰动一时的学术大讨论也圆满落下帷幕。学者们的书信后被编成《楚墓通讯集》,永远记录了这段考古史上的佳话。

如此精美锋利的一柄古剑,如此赫赫有名的一位英雄人物,如此让人难以忘怀的一段历史、如此流传千年依然惆怅的一声叹息!循着这柄古剑,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吴越争霸的战场,看看金戈铁马的叱咤,看看血雨腥风的屠杀,看看英雄们如何在明枪暗箭中站起来,又倒下去。但在斑驳的历史中,在史学家的绝唱里,至今依稀见到他们的名字,个个闻来如雷贯耳。

勾践是越国的国君,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勾践即位不久,吴国阖闾乘机攻打越国。越国的军队在浙江嘉兴西南(现在名)在败吴军,阖闾受伤身亡,阖闾临终之前嘱咐他的儿子夫差,一定要给他报仇。夫差即位后励精图治,积极发展生产,准备寻机攻打越国。越王勾践不听大臣范蠡的劝阻,仓促中抢先出兵,在浙江绍兴(现在名)被吴军打败。吴军乘机占领了越国的国都会稽,将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采纳了范蠡屈辱求降的建议。派文种向吴王求和,并用美女(西施等)、财宝贿赂吴国的太宰伯嚭。夫差答应议和,勾践被俘,成为了夫差的奴仆。勾践忍辱负重,为夫差牵马铺床,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三年之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发誓复仇灭吴,于是卧薪尝胆,休养生息,使越国国力逐渐增强。有一年,越国故意向吴国进贡蒸熟的种子,使吴国第二年发生大饥荒,国力大大削弱。公元前482年,夫差北上争霸。勾践利用吴国国内空虚之机,攻入吴国都城姑苏,俘虏了吴国的世子。夫差不得己返国求和。公元前473年,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吴国灭亡。随后,勾践北上,迁都琅琊,与齐国、晋国等诸候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成为春秋时期的又一位霸主。

在长达二三十年的吴越争霸战争中,英雄扬威,美人施计,但发展生产、富国强兵却是最根本的。越国地区原本就有质地精良的铜、锡和非常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当今浙江著名的旅游胜地——莫干山,就是因为传说中铸剑名匠干将、莫邪夫妇曾在那里铸剑而得名。在这样的背景下。“天下第一剑”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把宝剑伴随勾践一生驰骋纵横,雄霸天下,见证了他的艰难与光荣。

但历史的结局是,越王勾践在灭吴称霸后,嫉贤妒能,逐范蠡,杀文种,而他的霸业当然也不可能持久。春秋时代很快结束,历史进入战国七雄逐鹿中原的动荡时期,勾践剑也随着越王勾践的霸业成空悄悄被历史的烟尘掩埋。英雄也好,美人也好,宝剑也好,任谁又能挡住历史前进的滚滚波涛?千古是非功过,也只得留予后人评说

越王勾践剑之所以号称“天下第一剑”,除了它的精美、锋利,及其所蕴含的那段英雄史诗般的历史之外,还有一个奇特之处就是:这把青铜宝剑穿越了2500年的时空重现人间,剑身却丝毫不见锈斑,光泽如新。它千年不锈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专家们经过研究之后得出了种种结论,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方面。

有人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是由剑本身材质决定的。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为铜与锡的合金越王勾践剑的含铜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6-17%,另外还含有少量铅和铁。作为青铜剑主要成分的铜是一种不活跃的金属,而越王勾践剑保存的环境又比较好,所以能够保持千年不锈。

也有人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是因为剑身经过了防腐处理。春秋时代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即在剑身表面镀上一层极薄的铬,其厚度不过0.1毫米左右,但作用十分明显,正是它保护古剑至今如新,锋芒逼人。而且剑身表面暗格还经过了硫化铜特殊处理,这样既增加了色泽的美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防腐作用。

还有的学者认为,越王勾践剑千年不锈主要得益于剑的保存环境。勾践剑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内棺中,出土时插于木质剑鞘内。这座墓葬深埋在数米地下,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棺室四周用一种质地细密的白色黏土填塞。墓坑上都经过填土、夯实等原因。使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基本上隔绝了墓室与外界的空气交换。不仅如此,该墓的墓室还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基本为中性,而且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这样的环境下更有利于金属物品的保存。

无论具体在何时何地铸造了它,无论是什么原因保存了它,历史以一柄青铜宝剑记载了数千年的风霜,记载了人类世世代代的成败荣辱,沧桑变迁。如今,它就那样安详宁静地躺在博物馆的展台上,那样闪烁着寒光,是在诉说吗?我们从它无语的诉说中听到了什么?更是关于国家富强,关于世界和平的美好愿望。“王者之剑”,“天下第一剑”,带给你曾经的荣耀,带给你2000年的沧桑,再次沉睡吧,只把宁静留给人间。

越王勾践,吴王夫差他们也真是冤家,生前你争我夺,刀光血影,铁马金戈;死后所用物件都还不离不弃相拼着,或许这也是缘。

楚国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自中原文化但也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楚国拥有大冶铜绿山等铜矿,在开采、冶铸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楚国地处长江中游,是四方文化融汇之地,其习俗与中原诸国和而不同。楚人崇巫信鬼,往往以歌舞取悦诸神。多彩多姿的凤鸟龙蛇构成楚器的装饰主题。
湖北省博物馆之九连墩墓  

战国 九连墩墓 连壁棺饰

战国 九连墩墓玉璜玉璧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龙蛇座花瓣盘漆豆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铜俎
  九连墩墓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与兴隆镇乌金村以西,东周墓群。现存大中型墓冢九座,呈南北向排列。2002年底对一、二号墓及车马坑进行了发掘。其中一号墓,残存封土高5米,墓坑平面长方形,方向105°,斜坡墓道。坑口东西长38.1米,南北宽34.8米,深12.8米。坑壁设14级台阶。葬具为二棺二椁,外椁以隔板分为五室。二号墓,残存封土高1.4米。墓坑平面长方形,方向107°,斜坡墓道。坑口东西长34.7米,南北宽32米。坑壁设14级台阶。葬具为二棺二椁,外椁以隔板分为五室。
  据介绍,从兴隆至吴店,一字摆开有9座坟墓,绵延有5公里。由于这些墓葬均建在山包上,站在这9座坟墓的任意一座上,依次可以看到另外的坟墓。
  据了解,正在建设中的孝襄高速公路正好经过此处,孝襄高速公路是湖北“大三角”高速公路主骨架的重要一边。途经孝感、随州、襄樊3个省辖市的7个县(市、区),主线全长243公里。为了避开九连墩墓地,专家想了很多办法,但还是从1号主墓的附墓正上方通过,不得已才有这次发掘。
  据考古专家介绍,九连墩战国 楚墓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首次发现了楚墓有十一个古墓的陵园遗址;二是青铜四中鼎是科学发掘出的最大的鼎;各类乐器齐全,尤其是如此规模的成套木制乐器还是第一次;三是发现了1000多支竹简,数量之多是少见的;四是车马坑的规模为全国同类型之最,由此震惊国内外。
  九连墩战国楚墓一、二号墓发掘文物1000多件套,包括从1号墓挖掘青铜器鼎、磬、镬、人擎灯和玉壁、石质编钟等价值极高的精美文物;并发掘出竹简1000多支;从2号墓头厢里发掘出一组木制礼器,有簋、缶、豆等;还发掘出两个大型车马坑,1号坑33乘车,2号坑7乘车,共80匹马。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战国 九连墩墓群 木车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铜立鸟盆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龙耳漆方壶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铜圆缶
  九连墩一、二号墓发掘工作结束后,省博物馆、文化馆部门及地方旅游部门就九连墩的善后及出土文物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进行了多次磋商,目前已经拟定出初步方案,并报请省人民政府批准。九连墩楚墓陵园建设走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路子。该景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一号车马坑的原址上建成九连墩博物馆,具体分古墓坑、车马坑展室、文物陈列室、古乐演奏厅、楚文化图片展览厅,形成集放映、演示、真车马现场表演、仿真文物出售等于一体的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二是对其他8个古墓群实施封闭管理,进行整体性保护,景区以柏树为主,在适当的地方规划建设楚文化风情园、楚园民居、楚园农耕、楚国古战场、楚国当地政治、经济、文化复原等。按照国家三A级旅游风景区的标准完善旅游设施功能,形成吃、游、购、娱、行为一体的旅游体系。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镶嵌纹铜敦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铜盖豆

战国 九连墩古墓铜方缶与方鉴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铜镬鼎

传说
  枣阳县志上有“枣阳东南,有大坟数座……”寥寥数字的记载,而县志“墓陵”这一章记录较为详细:“道光甲辰(笔者注:公元1844年),吴家店滚河北岸有古墓倾陷,乡人下视之,砖墙横长数丈,辕门三处,其内堙塞,不可入。此即古代所谓隧道也,非王侯不宜有此制,并闻附近乌金店等处如此之类甚多。”
  在民间还有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传说古时候有一个清正廉洁的大臣,其为人耿直,刚正不阿,为此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被贪官污吏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曾因直面进谏,惹得皇帝不高兴,贪官污吏借此机会大加陷害,皇帝一怒之下,斩下了大臣的头颅。贪官污吏为解心头之恨,立即销毁了大臣的头颅。事后,皇帝幡然醒悟,悔恨自己错杀了忠臣,下令厚葬大臣,然而,再也无法找到大臣的头颅。为给大臣一个全尸,皇帝下令为大臣铸造了一颗金头。为了不让盗墓贼盗走金头,皇帝又下令,在大臣下葬的当夜,建造了九座相同的坟墓……

战国 九连墩墓群  漆木樽

战国 九连墩墓九 俎豆

战国 九连墩墓群 编钟

战国 九连墩墓群 漆方盒

九连墩墓群探秘 

    12月上旬,枣阳市吴店镇九连墩墓群(鹰子包)的发掘引起广泛关注,本报记者多次前往发掘现场采访,并有幸聆听了省博物馆馆长、省考古研究所所长、九连墩“鹰子包”墓群发掘总指挥王红星博士的精彩讲解,遂成此独家新闻。
(一)与考古博士零距离接触
    12月10日下午4时,记者进入铁丝网围着的九连墩墓区,见到了王红星博士——位40岁左右、身材魁梧、头发浓黑稍有卷曲的英俊汉子。
    这一次,记者可把整个墓区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一号、二号墓均是倒金字塔状,有一级一级的阶梯,一号墓直径约38米、二号墓直径约26米(具体准确尺寸,省文物考古所还在测量,近日将公布)。巨大的墓道,壮观的墓坑,民工们在一车车从墓里拉墓底的青膏泥。在两墓的东边10米左右,是两个巨大的车马陪葬坑,一号墓的车马陪葬坑较大,二号墓的较小,里面全是真车真马陪葬,可显出墓主身份与众不同。
    那么,这是夫妻墓吗?如是,哪个是丈夫,哪个是妻子,古代有男左女右之分吗?
    王红星博士说,初步可断定,这是夫妻墓,较大的一号墓是丈夫的墓,较小的二号墓是妻子的,古人下葬也是很讲究的,有大小左右之分。
    接着王博士又带我们看两个车马坑,并仔细地进行讲解:一号墓车马坑较大,有33台车,二号车马坑只有8台车。在二号车马坑,王红星说,这些车全是木头做的,马是被用箭射死的。每辆车都有一个横带动辕,由两匹马拉着车走。
     车盖、车辕、牛皮做的引绳清晰可见,马的头、四肢、尾、身上的骨骼脉胳相当清楚。
(二)九连墩墓群到底有多少墓?
    考古专家说:这次发掘的只是九连墩首墩“鹰子包”
    九连墩墓群是我市文物部门经过精心勘探发现的。1957年全国文物普查时,与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雕龙碑遗址一同被发现。1984年被公布为襄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了解九连墩的详细情况,记者找到了当年参与枣阳文物普查工作的枣阳白水寺风景管理区主任沈齐珍。他说,九连墩墓群分布在吴店镇与兴隆镇交界处的一条南北向土岗上,南起吴店镇东赵湖村唐家祠堂自然村东侧,北达兴隆镇乌金村刘家湾,绵延三公里。土岗中部有梁(集)乌(金)公路纵穿,南约1公里处即为滚河。该墓群共有土冢九个,呈南北向排列,当地俗称“九连墩”。
    考古专家说:这次发掘的只是九连墩墓群首墩“鹰子包”。每个墩里面可能有很多墓。“鹰子包”目前发现了两座墓,但也不排除还有墓的可能。
(三)九连墩何时建成,墓主又是谁?
    考古专家初步认定此墓建于战国中晚期,墓主为封君一级的人物
    今年6月上旬,根据省文物管理部门指示,襄樊考古队组织精干力量对九连墩墓区进行勘探。这本来是一次极平常的勘探,当时根本没有想到“鹰子包”会有这么大的规模,因为以地形上看,如果墓室较大,其上面的封土肯定很厚,但由于长期的耕作,上面的封土基本上被推平了。当襄樊考古队的专家经过仔细勘测,惊奇地发现:这是一个开口直径约38米左右的大型古墓!并很快确立了墓口、墓道和台阶,初步断定台阶有14级至15级,且年代比以前文物普查时认定的时期还要早,为战国中晚期。这一结果大大振奋了考古队,他们立即向省文物管理部门汇报,引起高度重视并当即决定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探测和发掘。
    8月底,省考古研究所进驻九连墩,他们在一号墓旁边又探测到了二号墓,接着又在两墓的旁边发现了陪葬车马坑。一个个惊人的发现顿时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
    那么,“鹰子包”到底有多大价值?它的墓主人又是谁?据参与发掘的省考古专家介绍,这是我国较为罕见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大型墓群,在我省只有江陵的天星观可与之相比,但天星观已被盗光,没有大的价值。而九连墩“鹰子包”不同,尽管一号墓被盗,但二号墓保存完好,并且一号墓是早期盗墓还是晚期盗墓还不能断定。因此,其价值很难估量,成为“国宝级”文物应该不成问题。
    关于墓的主人,一位考古专家说,据初步判断,墓主为封君一级的人物,此人姓啥名谁,只有等开棺之后,才有可能知晓。
(四)“车马坑”能完好地保存吗?
    王红星博士:目前的科技水平不可能
    如果说一号墓、二号墓气势恢弘、神秘莫测的话,车马坑则以其真车真马保存久远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然而,同任何文物一样,一旦出土,怎样保存仍是一个大难题。尤其是木制的车见空气见水就散,保存起来很难。
    实际上,现在车马坑的车和马见空气后已经开始变化。王红星博士说,照这样发展下去,过不了多久,它就变成灰了。
    “车马坑”能完好地保存吗?王红星博士说,怎样保存好车马坑,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都没有用,并已请教了德国和意大利这方面非常权威的专家,他们也无能为力。最近西安几位专家也将来与我们共同研究保护措施,但从目前的科技水平看,想完整地保存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关领导指示考古队,取一点样,保存一套图片资料就地掩埋起来,长期保存之事就留给后人做吧。
(五)12月21日能开棺吗?
    王红星博士:有可能,但没有最后确定。湖北电视台已购得九连墩“鹰子包”开棺独家转播权
    当问到九连墩“鹰子包”一号墓、二号墓何时开棺,是不是记者掌握的12月21日时,省考古队王红星博士说:“省电视台希望12月21日搞现场直播,但具体直播的时间还没有最后定。不过,这几天我们已加快发掘进度,抓紧时间照相,留资料片。目前,湖北电视台已来了,从12月12日开始用热汽球从高空中拍全景和周围的景观。”
    记者采访了有关知情人。据说,省文物考古所已与湖北电视台达成了合作意向,独家转播权具体多少钱还是未知数,但保守估计会在20万元至50万元之间。据了解,最先与省文物考古所洽谈的是香港凤凰台,希望用50万元购买独家转播权,但由于发现一号墓被盗过,他们怕重复北京老山汉墓(北京老山汉墓发掘时,中央电视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准备搞直播,结果开棺后里面是空的,直播半途而废)直播的经历,放弃了。12月13日上午记者了解到,凤凰台已同省电视台初步达成了购买转播权的协议。
    王博士说:“鉴于一号墓已被盗过,我们只希望直播二号墓的开棺情况。”
(六)关于九连墩的传说与猜想
    枣阳白水寺风景管理区主任沈齐珍告诉记者,在吴店镇东赵湖一带,几乎家家都知道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古时有个大官被皇帝错杀,众多大臣上奏,皇帝也知道错杀了,于是特赐金头一个随葬,因怕人盗墓,于是一夜之间修了九个大冢,使人难辨真伪,时称“九连墩”。
    考古专家有如下猜想:随葬的会不会是青铜器呢?关于“鹰子包”的墓主是谁,是干什么的,开棺之后,可能会有答案,但有一个问题仍须考证:这么大的墓显示出墓主的身份绝非一般,那么,与墓主身份相对应,群墓周围是否有相应的城池或大的遗址?如有,其背景是什么,何时兴起,何时毁灭?或许这里又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七)在采访即将告一段落时,离九连墩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又有一惊人发现:春秋时期的车马坑
    当人们纷纷关注九连墩之时,王红星博士却说:“你们别光盯着九连墩,在离九连墩不远的地方,最近又发掘出一个单体车马坑,你别看这个车马坑小,但它比九连墩要早得多,是春秋时期的。前一段时间,有几个农民在耕地时一下子耕出来了5个青铜器,上面有很大的铭文。那可是不得了的东西!” (完)(李万赋  2002-12-16)

战国中期 九连墩墓群 人擎灯

战国 九连墩墓群 铜鼎

战国 九连墩墓 铜簋

畅想远古的乐章——枣阳九连墩古墓发掘纪实
         荆楚在线  湖北日报记者  周志兵 张剑 韩晓玲
    竹简1000多枚!
    26日,枣阳九连墩战国古墓文物清理基本结束。20世纪30年代以来我省最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宣告:九连墩古墓出土的竹简数量远超郭店古墓,为历次楚墓发掘之最。
    著名考古专家谭维四称:九连墩古墓出土文物丰富,研究价值极高,堪称建国后我省最大的考古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断言:这是今年继湖南里耶竹简后国内又一令人惊喜的重大发现,也是近年来全国最重要的考古成果之一。
    2002年岁末,“九连墩”三个字成为楚文化研究的一个新标记。
                              一
    2200多年前,秦始皇焚书坑儒。或许这位始皇帝没有意识到,一段历史几被彻底割裂。
    如今生活在三楚之地的人们,几乎只能透过遍布田野的古墓,探寻失落的辉煌楚文明。
    当襄樊历史上第一条高速公路——孝襄高速公路的施工路线,指向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也就意味着10年前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九连墩古墓,抢救性保护进入倒计时。
    今年9月,省考古所开始对九连墩古墓进行抢救性发掘。两个月后,国内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好、拥“六乘之制”的陪葬车马坑重见天日,九连墩古墓注定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古墓里凄冷阴沉,映现的却是墓主生活时代五彩斑澜的世界。
    刘庆柱、高崇文、殷伟璋、谭维四、杨宝成......考古界一批大名鼎鼎的权威专家,齐聚枣阳。他们希冀从这个世界的蛛丝马迹,探寻被割裂的历史一角。
    国内众多媒体的特派记者纷至沓来,关注这个世界。省内外的读者、听众与观众,向往着那片宁静的精神家园。
    甚至有两名女大学生,千里迢迢从北京赶到九连墩,只为一睹青铜器出土时的原貌。攻读包装专业的她们,渴望能从这个古老的世界补充新的知识营养。
    震惊世界的曾侯乙编钟、郭店竹简记载的《道德经》、“高山流水”的传奇典故......博大精深的楚文化,在此时凝成一个关注点——九连墩。
    墓主身份有多显赫,竟以“六乘车马”陪葬?楚墓多数严重被盗,这座墓内文物是否被盗?墓里会不会有惊人的新发现?
    神秘、谜团、遐想......九连墩古墓不断发出触摸历史脉搏跳动的“请柬”。

               二
    一个个疑问,只能靠一步步的科学发掘来解答。
    省有关部门不敢掉以轻心,为九连墩考古发掘配备了历史最强阵容。
    全省60多名考古工作者从四面八方向九连墩汇聚,自考古学、人类学、古文字、音乐考古至文物清理保护专业人才,应有尽有,其中具备高级职称的专家多达30多人。省文物考古所所长王红星和妻子胡雅丽,都参加了1987年包山大冢发掘工作,这一次又携手出征。   

    考古发掘,同时在九连墩1号墓、2号墓及两座车马坑展开。

    开挖1号墓封土时,考古队员发现有个盗洞向墓室东南角延伸,不禁惴惴不安:珍贵的文物是否已被盗?

    12月中旬,1号墓4个椁室相继打开,盗洞仅延伸至南室椁,相对应的墓室内1平方范围没有发现器物。考古人员松了口气:墓室文物被盗不多,保存还算完整。
    随着发掘进程加快,椁室里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渐露峥嵘,编钟、鼎、缶、剑、瑟......尽落眼底。
    清理文物的关键时刻,天气骤变,阴雨连绵,天寒地冻,发掘现场淤泥深积,工作环境极其恶劣。

墓室里出土的不少器物,经过千百年的腐变、炭化与水蚀,极易损坏。在狭小的墓室里,任何先进的仪器设备都无用武之地,考古工作者像做手术一样,细心清理、呵护,惟恐留下终身遗憾。很多人在刺骨的污水中一站就是几个小时,鼻涕不自觉地往下滴,手脚几乎冻僵。

    22日上午,雨雪交加,1号墓南椁室突然出现大面积塌方,泥水不停地往墓坑灌注,不久北室、西室也出现塌方。考古人员赶紧打钢钎加固,仍支撑不住。无奈,在紧急抢运所有文物后,考古发掘队临时决定,提前开棺。

    内棺开启后,并没有出现人们期望的当时即能证明墓主身份的器物。然而,保存基本完整的头盖骨,足以提供大量的文化信息,令考古队员们兴奋不已。他们马不停蹄,集中精力“猛攻”2号墓。

    雪越下越大,风愈刮愈猛。考古队员斗志不减丝毫,争分夺秒清理文物。

    发掘队惊奇地发现:疑为墓主夫人的2号墓,除了规模稍小,墓道、椁室分布等形制与1号墓无异,而出土的文物更精致,保存更完好。

    25日,临近中午,发掘队一名队员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食堂,告诉正准备进餐的领队王红星:发现竹简了!
    “真的!”王红星蹭地跳了起来,扔下饭盒就往墓地里跑。
    先秦时代保存的文献极少,竹简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直接的文字信息。楚墓的每次竹简出土,都引起全国性的轰动。荆门郭店古墓出土的800多枚竹简,记录了《道德经》等道、儒文献,更是弥补了中国思想史的空白。发掘队这回请来了省内最有经验的竹简清理专家吴顺清,就是为了保护好可能出现的珍贵竹简。

    南室西角,数百枚竹简散落在污泥里,约30厘米长,仿佛在诉说主人的喜怒哀乐、远古的风云变幻。下午3时许,又发现第二批竹简,出土总数超过千枚。
    此时,考古发掘队员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切辛苦,值了。
              三
        2号墓仍未开棺,墓主身份依然是谜。然而丰厚的楚文化宝库,在九连墩的节点,已增添浓重的一笔。
    推开九连墩古墓的神秘大门,跃入眼帘的是美不胜收的古楚全景图:
    先到1号墓东室瞅瞅。好大的镬鼎,直径82厘米,高93厘米,古人能用它煮熟两只整羊,全家老少分享。这是我国科学发掘的楚墓中最大的铜鼎,8名壮小伙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搬出墓穴。
    去西室瞧那座人擎灯!与望山墓的人骑骆驼、包山墓的人鸟灯柱不同,侍者一手托鸟,一手擎灯,构思奇妙,全国楚墓中独一无二。
    再到2号墓北室,听听“女主人”(可能是)弹奏钮钟。钮钟还挂在钟架上,保持原样,音阶都已调好了。可惜,修墓的人忘了把下面一排甬钟挂上。这里有件瑟,保留了完整的丝弦残留物,令音乐考古学家喜出望外,终于可以看看古人怎样用丝制成能音的琴弦了。
    东室里,还有一组战国墓中首次出土的木制仿铜礼器,鼎、缶、壶、豆......都挺精致。专家说,这在青铜器时代是“超前消费”,说明墓主祈求更好的生活。
    肚子饿了,还可以去西室吃板栗、尝红枣,2300多年前的水果洒的农药比较少,应该是绿色食品;鞋子脏了,不要紧,这里有一双麻鞋,三十七码左右,成年男性就免了;发闷,和两个木俑谈谈心,其中一个戴假发;累了,有两个选择,要么骑上战国墓中难得一见的青铜马,要么把散了架的冥器车重新拼装后坐一坐。
    听,车马坑的马在嘶吼。1号车马坑33匹马、2号车马坑7匹马,全部是死后入葬的,其中一匹马身上还插着一柄铜剑。
    盘点美仑美奂的九连墩古墓文物,仿佛梦回古楚。难怪省文化厅副厅长、文物局局长沈海宁高度评价:这是我省有史以来文物清理最成功的一次。
    回到现实,车马坑何去何从、墓主究竟是谁、竹简记录了什么、新发现陵寝痕迹意味着什么......一个个问号,还留待我们破解。
    两个多月后,九连墩1号墓、2号墓将真正成为历史名词。但透过九连墩散发出的楚文化魅力,已经深深植入这片土地。
湖北省博物馆之秦汉漆器  

 

 

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勤劳勇敢的伟大民族,曾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闻名于世的古代漆器,就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之一。

  战国秦汉时期,在我国广大地区内均发现漆器与漆器痕迹,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制作之精,造型、装饰之美,用途之广,都远远地超过前代。由于这个时期正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期,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和铁工具的广泛使用,也必然推进漆器工艺的发展。因此,在我国古代漆器史上,这是第一次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飞猛进,将我国的漆器工艺水平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而且延续几百年不衰。

      从秦到西汉,是漆器工艺史上的发展和繁荣时期。湖北省发现的西汉漆器,无论品种和数量,还是保存情况,在全国均名列前茅。当时的漆器生产分工更加细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许多漆器的制作还采用了旋制等新工艺,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使产品更加规整美观。在器皿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方面更为成熟。装饰纹样的题材内容丰富,并采用线描、针刻、錾金、镶嵌等多种新技艺,使线条曲折萦回,流畅不滞,图案瑰丽。这些漆器的创作思想超越时空,在艺术史上具有永恒的魅力。 

 

彩绘变形鸟口径37.8,底径17.6,高9cm
湖北省博物馆藏品 木胎,挖制。口微敛,小平沿外折,外壁弧里收成平底,圆圈足。器外与口沿内,内底正中髹黑漆,余髹红漆。在黑漆地上用红、褐漆绘花纹:内底正中为兽纹、鸟云纹、云纹,第二圈及口沿内外绘变形鸟纹,口沿上绘波折纹、点纹,器表绘变形鸟纹、卷云纹等纹样。

 

 

 

文来源于网上.

秦代之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一书曾讲到了漆器艺术:
  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剞掘,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淑真训》)这可以看作是对先秦以来漆器艺术的特色的一个简短而准确的描述。

       从韩非对漆器起源的考察来看,漆器出现在陶器之后,但其发展比陶器、铜器要缓慢。这是因为漆器的发展既要有用于锯、削、刻的锐利的铁器,同时又要有漆的较大量的生产与提高,所以至战国时代方进入鼎盛期。漆器艺术既吸取了书法、陶器、铜器以及玉器艺术的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成果,同时又把它大大地向前推进了。这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

  (1)漆器艺术大幅度地向绘画、书法靠近。和铜器艺术比较起来,铜器艺术虽然也有不少绘画、书法的成分,还可通过嵌金银、绿松石等取得某种色彩效果,但铜器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雕塑艺术结合在一起的,它的美主要是一种雕塑美。铜器上的花纹、图画是在模子上刻出后浇铸出来的,远不如用笔(或其它代替笔的刻具)在漆器上挥写那样方便、自由,更能取得高度的艺术效果。至于色彩的应用,那更是铜器根本无法相比的了。所以,漆器虽然也继承了铜器的雕塑而发展出木雕,同样具有雕塑美,但绘画的线条、色彩、结构的美的发挥却成为主要的了。和陶器艺术相比,漆器艺术继承了它的绘画美,但又远为丰富和具有独立性。这是因为漆器艺术不仅继承了陶器艺术的成就,而且还继承了铜器艺术、书法艺术的成就,并加以综合和创造。仅拿线的应用来说,漆器艺术中线的流畅有力和富于书法意味,是陶器艺术不能相比的。 

  (2)漆器艺术的创造是和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各种器物的美化装饰广泛地联系在一起的。铜器也和日常生活需要相关,但大部分是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礼器,所以它的创造不能不受严格的礼法的束缚。漆器中虽然也有一部分属于礼器,但大部分是日常生活需要的很普通的器物,因此就能解除礼法的束缚,而从生活中获取自由创造的丰富灵感与意象,不受既定程式的限制。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器物的器形、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也明显拓展了漆器艺术在花纹、装饰性绘画创造上的空间,为了与器形、功能适应、协调,而作出多种多样的新创造。远古陶器艺术固然也与生活需要的器物相关,但由于当时的生活需要是简单的,因此无法作出象漆器艺术这样丰富的创造。
在综合地继承与创造地发展陶器、铜器、玉器、书法艺术的基础之上,漆器艺术把中国上古的造型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并直接影响到中古的艺术及其后来的发展。对于漆器艺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尚有待于作细致深入的探讨。下面只就几个基本的方面,作一些粗略的说明。 
(1)宇宙生命的象征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又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这些话,最为简明扼要地说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宇宙观,同时也说出了中国美学、艺术的哲学基础,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从天地生生不息的运动变化中去感受万物之美、创造各种艺术的。对此,宗白华先生很早就作出了深刻的阐明:
  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一切物体可以说是一种"气积"(庄子:天,积气也)。这种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⑵
  中国艺术就是这种生命节奏的表现,并且是渊源于商周的青铜器的: 
  中国绘画的渊源基础……系在商周钟鼎镜盘上所雕绘大自然深山大泽的龙蛇虎豹、星云鸟兽的飞动形态,而以卐字纹回纹等连成各种模样以为底,借以象征宇宙生命的节奏。⑶
  在这些花纹中人物、禽兽、虫鱼、龙凤等飞动的形相,跳跃宛转,活泼异常。但它们完全溶化浑合于全幅图案的流动花纹线条里面。……每一个动物形象是一组飞动线纹之节奏的交织,而融合在全幅花纹的交响曲中。⑷
这些话,是就商周青铜器来说的,因为在宗先生写作他的文章的三十年代,漆器出土甚少,罕为人知,实际上,上述对宇宙生命节奏的表现,漆器艺术比青铜艺术要更为鲜明、强烈、丰富、生动,并且是直接以绘画的形态出现的。对这种宇宙生命运动的节奏与力量的表现,是漆器艺术的伟大成就所在。因此,感受、体验这种生命运动的节奏与力量的美,也是我们欣赏、研究漆器艺术的关键所在。缺乏对生命运动的节奏、力量之美的感受与热爱,很难进入漆器艺术所达到的与宇宙生命合一的审美境界。当然,漆器艺术能达到此种境界,是继承发展了书法、铜器以至玉器艺术的结果。这在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这个墓出土的文物之所以非常宝贵,我认为不只在出土了前所未见的大型编钟,还因为在出土的文物中,铜器、玉器、漆器、书法俱全,并且都很精美,为我们提供了比较研究古代这几种艺术的相互关系和不同特点的丰富资料。以铜器来说,如镈钟舞部对峙蟠龙钮、编钟架下层横梁铜套蟠龙纹,其运动感是多么的雄强有力!⑸以玉器来说,如素面蟠龙玉佩,龙作高度的卷曲状,但却积蓄着很大的势能,使我们感到这是它处在向上飞跃弹跳之前的一瞬间,只要往前一伸,就将腾入九霄了。⑹在铜器、玉器中所表现的这种生命运动的力量,很明显又在同墓出土的漆器纹样、绘画中获得了更为鲜明强烈的表现,并且因与画面的空间相联系,而使宇宙空间意识的表现极大地增强了。这是铜器、玉器难以做到的。试将五弦琴琴面凤鸟纹,马胄残片,内棺足挡龙、凤、四蛇纹饰⑺与上述铜器、玉器作一比较,即可见出其间的差别。
中国美学、艺术自古以来追求"和"的境界。《乐记》说:"大乐与天地同和。"但这个"和",是通过大地阴阳变化、生生不息的运动而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显示了生命运动的节奏、韵律的"和",与音乐、舞蹈密不可分。《韩非子·十过》讲到音乐时说:

  师旷……援琴而鼓。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音中宫商之声,声闻于天。
这个带神话色彩的故事,说明中国人把宇宙万物生命的运动看作是象音乐一样有节奏感的。鹤随着音乐"延颈而鸣,舒翼而舞",这在漆器艺术所塑造的鹤或凤的形象上也常常可以看到。与中国人不同,古希腊艺术也讲"和"或"和谐",但这个"和"是表现在与数学、几何学相联的高度合规律的尺度、均衡、秩序之中。所以,古希腊人认为美与数学不可分,美产生于数的恰当比例,并高度推崇几何形的美。柏拉图说:

  当我说形式美时,我指的不是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关于动物的和绘画的美,我指的是直线、圆,以及利用尺、规和矩来画线和圆所形成的平面形和立体形……。因为我断言这些形式的美不象其它东西那样是相对的,而是按它们的本质就永远是绝对的美……⑻ 
亚里士多德也说: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对称、明确,这些特别表现在数学中。⑼

  我们看希腊古瓶上的装饰纹样差不多都取自植物,并且是以极严格的几何学的对称形式构成的。确如柏拉图所说,是用直尺、圆规画出来的。除个别时代较早的作品之外,在最能代表古希腊成熟风格的绝大多数古瓶中,我们感受到的也确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与数学相联的"秩序、对称、明确"的美。因此,希腊古瓶上的装饰纹样与绘画,绝大多数是趋于静的。例如,画马拉车前进,那马和车是一个个等距离地很有秩序地排列着的,安静而从容不迫地前进。画虎这种勇猛的兽,也是一个个有秩序地排列着,庄严地缓步前行。⑽诚如波兰著名美学史家塔塔科维兹(Tatarkiewicz)在论到古希腊美学时所说:

  它是一种处于静态的美学。它赋予在动势中被抑制的形式美和处于静态中的形式美以最高的地位。这是一种把单纯看得比丰富更高的美学。⑾
反观中国的铜器,特别是漆器艺术,如上所说,一切都处在强烈的运动中,都是天地万物生命运动的节奏、韵律、力量的体现。就图案纹样说,如陈振裕的文章所指出的,几何纹样不多,只起"烘托"作用。占绝对多数的是云纹、鸟纹、龙纹等,即使在某些情况下被加以高度的规范化,看去也很有秩序感,但决非静止的几何形,而是蕴含着生命运动的力量,当然,在希腊古瓶中,也有个别作品的绘画动感甚强,与中国铜器、漆器的绘画有类似处。如哥林多式大耳杯(Korinthischer Krug)就是一例⑿,但这不代表希腊古瓶的基本风格与独特成就。我在《周易美学》一书中曾将希腊古瓶和我国商周古鼎的美加以比较,指出其不同的特征:

  试把希腊古瓶与商周古鼎比较一下罢。一个在精确符合数学比例的形式中显示其明晰、秩序、单纯、稳定之美,另一个则在颇难把握的错综变化中显示其运动、气势、力量之美。而且,即使在它看去是很稳定的情况下,它也似乎要冲破这稳定而飞动起来。⒀ 

  包括漆器艺术在内的中国上古造型艺术,在表现宇宙生命运动的节奏与力量上,在气魄的宏大、刚健、雄强上,取得了惊人的卓越的成就,是古希腊艺术及世界其它古代国家的艺术所难以相比的。如宗白华先生深刻指出过的,"在中国文化里,从最低层的物质器皿,穿过礼乐生活,直达天地境界,是一片混然无间、灵肉不二的大和谐、大节奏"。⒁我们决不否认古希腊艺术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成就,但就是高度推崇古希腊艺术、很为轻视中国文化、鼓吹欧洲中心主义的黑格尔也不能不承认,在境界的"华美壮丽宏大"上,古希腊艺术是不能同东方艺术相比的。⒂中国艺术的这种精神在我国汉唐艺术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但宋以后逐渐削弱了),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是弥足珍贵的。中国艺术应当永远保持发扬在铜器、漆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上下与天地同流"(孟子语)的伟大气魄与力量。这是我们民族历数千年而不灭的生命所在。
2)广气韵生动"的线

  中国画的线是通过漆器艺术而发展起来的,是漆器艺术为中国画的线的应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这种线是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所说的"气韵生动"的线,具有高度的生命感。这种线的产生与中国书法有直接密切的联系。我们试看曾候乙墓出土的铜器铭文书法所使用的线,是具有音乐感、舞蹈感的线。如铭文中反复出现的篆文"之"字的写法,真正是流动飞扬,摇曳生姿,令人叹赏。后世中国书法理论说中国书法的线条是具有骨、肉、筋、血的线条,也就是具有高度生命感的线条。曾侯乙墓铜器铭文书法使用的是这种线条,漆器绘画、纹样使用的也是这种线条。两相对照,一目了然。而且,由于漆器上的画是直接以笔绘出来的,因此它的线条比刻铸出来的书法铭文的线条变化更多,更为自由、生动、丰富。打开本书收录的漆器艺术,随处可见这样的线条。这种线条是中国人在艺术上的一大创造,全世界没有第二家。我们欣赏、研究漆器艺术,如果忽视了它在线的创造上的伟大成就,那就太遗憾了。古希腊瓶画也用线,但那基本上是一种几何学上的线,用以描绘、区分物体的界限。它也可以形成某种节奏感,也有它的美,但远不如中国漆器艺术中的线这样流畅生动,富于生命感。因为中国漆器艺术中的线不是几何学上的线,而是中国书法的线。它不仅起着描绘物象的作用,其本身还有相对独立于描绘物象、传达生命与情感的审美价值。
3)"惊彩绝艳"的色

  刘勰在《文心雕龙·辩骚》中论到楚辞时说它"凉彩绝艳,难以并能",这是就文学的描绘来说的,用来形容直接诉之视觉的漆绘艺术,当然更是非常恰切。我在《楚艺术美学五题》一文中已经分析论证了这种对"惊彩绝艳"之美的追求,是楚美学与艺术的一大特色。⒃而漆器艺术的出现,由于漆器即使在不描绘任何花纹图象的情况下,本身也已具有了黑色的光艳之美,因此它的发展很符合于楚人追求艳丽的色彩美的要求,从而使漆器艺术所能达到的色彩美在楚漆器中获得了很大的发展,进而影响到他国漆器艺术的发展。我们在前面讲到《韩非子》中所说郑人"买椟还珠"的故事,那无比美丽的"椟",文中明确指出是"楚人"制造创作的,这绝非偶然。此外,在战国时期,与周文化不同的楚文化系统涵盖了南方各国,并不仅仅限于楚国。在这意义上,曾候乙墓出土的漆器也属于楚文化这个大系统。我主张对楚文化的了解要从南北文化这两大系统来看,不要仅仅局限于楚国。楚是南方诸国中最强大的国家,是楚文化的代表,它的影响遍及于南方各小国,形成了一个与北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当然,南北文化是相互影响的,但又各有特色。至汉代,汉文化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前面说了漆器即使不绘纹饰,它本身也已有了光耀的色彩美,就如黑色的眼睛那么美。而按中国人自古形成的色彩观念来看,"天玄地黄"是一基本观念,见于《周易》及《考工记》等书。"玄"指青黑色,从色彩学原理来看,它是红、黄、蓝三原色的混合,因此它与任何一种颜色搭配都是协调美丽的。《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含有从那因无比渊深而呈青黑色的"道"之中产生出美妙的万物的意思,而万物是具有各种各样颜色的。《老子》中已讲到了"五色",说"五色令人目盲"。我在《中国美学史》第一卷老子章中已指出,这看来是绝对地否认了色彩美,其实不然。西汉初年阐扬道家思想的《淮南子》也讲到了"五色"之美:"色之数不过五,而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说林训》)然而,"五色之变"虽极多,据"天玄地黄"的观念,能与黑色相配的基本色就应是黄色了。我们看到,与漆器的黑色相配的基本色也正是朱、黄两色。朱色不等于黄色,但它是偏红的黄色,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在效果上强化了的黄色。漆器的黑色与朱、黄两色的相配,隐含了中国人的天地观念,并取得了一种热烈而又幽深、沉静的效果,十分美丽。再辅之以其它颜色,就更加使人感到"凉彩绝艳,难与并能"了。中国远古的彩陶艺术也已显示了中国人对色彩美效果的追求,但仍不免于单调。只有在漆器艺术发展起来之后,才形成了中国人的色彩体系,创造出了一种极为热烈、丰富而又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如与希腊古瓶绘画或古希腊其它彩色绘画作一比较,就可看出古希腊艺术中色彩的应用是偏淡的,色彩的种数也较少,并且不象中国漆器艺术那样重视强烈的色彩对比。它有一种单纯、典雅之美,但在热烈、丰富、华美上,在情感表达的力度上,却远不及中国漆器了。

  中国漆器艺术对色彩效果的高度重视及其取得的成就,在汉唐艺术中得到了继承,并有所发展。如汉唐壁画(包含唐代敦煌等处的佛教壁画)、帛画,唐代重着色人物花鸟画、钩金的青绿山水画、唐三彩、琉璃瓦等的色彩,都是以漆器艺术的色彩为其源头的。至中晚唐,与禅宗相联的水墨画发展起来后,一方面开出了一种新的境界,另一方面又导致了对色彩效果的忽视。宋代的瓷器,具有文人清淡高雅的趣味,但与汉唐陶器、金银器相比,其色彩的强烈丰富、灿烂辉煌的效果又大为减弱了,并且不免显得小家气。直至今日,在色彩效果的创造上,漆器艺术的光辉成就,仍有待于我们去努力继承与发展。
(4)上古东方的"现代派"绘画

  据我所知,不少画家在看了漆器上的绘画之后,都惊叹它与西方现代绘画有极为类似的地方。这并非牵强附会,因为在漆画中,许多高度巧妙的变形、抽象,色彩平涂所产生的强烈而丰富的对比效果,对线条的强调和极富创造性的大胆应用,都与西方现代画家,如马蒂斯(Matisse)、毕加索(Picaaso)、康定斯基(Kandinsky)、克利(klee)、米罗(Miro),以及德国表现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某些(不是所有)作品有惊人的类似之处;尽管漆画产生的时代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能与西方现代绘画混同。我希望我们今后不要再把收入本书的漆器上的许多绘画,如彩绘凤鱼纹盂、彩绘牛马纹扁壶、彩绘七豹大扁壶、彩绘车马出行图圆奁、漆画歌舞图、送别图木梳……等漆器上的绘画,仅仅看作是工艺美术品上的装饰,而要同时看作是可与上述西方现代画家的许多作品相媲美的独立的绘画。就是某些仅由纹样组成的画面,如曾侯乙墓棺木上的许多画面,不也可与蒙德里安(Mondrian)及其流派用几何抽象构成的画面相媲美吗?不也可以作为一个个独立的画面来看待吗?我深信,这不是无根据的夸大,而是能在今天国内外许多画家、西方现代绘画的研究者当中取得认同的。

  为什么我国上古漆画上的绘画会与西方现代许多画家的某些作品相类似呢?这是因为如我们在前面已讲过的,漆器的绘画、纹样是宇宙生命运动的节奏、韵律、力量及与之相关的情感的表现和象征。如用美国现代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1895-1982)的说法来讲,它正是"生命的形式"和"情感的形式"。⒄而19世纪末以来的西方现代绘画所追求的,也正是"生命的形式"与"情感的形式"。虽然西方人对生命与情感的理解与中国人不同,但也有可以相通的地方。宗白华先生在谈到他对敦煌壁画的观后感时说:"德国画家马尔克(F.Marc)震惊世俗的《蓝马》,可以同这里的马精神相通。而这里《释尊本生故事图录》的画风,尤以"游观务农"一幅简直是近代画家盎利卢骚(Henri Rousseau)的特异的孩稚心灵的画境。几幅力士像和北魏乐伎像的构图及用笔,使我们联想到法国野兽派洛奥(Rouault)的拙厚的线条及中古教堂玻璃窗上哥提式的画像。而马 蒂斯(Matisse)这些人的线纹也可以在这里找到他们的伟大的先驱。"⒅在漆画中,这种相通之点更是随处可见,令人拍案叫绝、赞叹不止。今天,我们要创造中国的现代绘画,固然要借鉴西方现代绘画,但也不可忘了我国上古时期的"现代派"绘画--漆器绘画这个尚待我们深入研究继承开发的艺术宝库。
湖北省博物馆之丹青巨匠齐白石精品展  

 

 

说老实话,我不懂画。我们去湖北省博物馆看展品时,馆内正在搞一个齐白石的精品展。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大师之一,有着极富传奇色彩的艺术人生。他出生于湖南湘潭,自幼家贫,做过牧童和十五年木匠,从二十七岁以后专门从事绘画。有点像,苏东坡的老子,二十七始读书。有时也不得不信天才之学,为何别人二十七始读书、始绘画就那么成功?齐白石四十五岁后饱览名山大山,游历半个中国,开阔了眼界和心胸(这点上我又要找差距了,俺也四十五六了,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咋我就没那个水准),定居北京后,经历了“衰年变法”的阶段,终自成一格,把民间艺术中的俗趣与传统文人画中的雅趣有机地统一起来,为中国画创作开辟了革新的道路。齐白石的绘画,题材广泛,从人物、山水到花卉、鱼虫、鸟兽几乎无所不画;笔墨雄奇奔放、浑厚质朴、挥洒自如;色彩鲜明强烈,富有变化,给人以清新、明朗、简练和生机蓬勃之感,就连我们这些外行看了流连忘返。可博物馆的精品实在太多,一个半天的时间实在有限,所以我也只拍了几张小扇画,这也是我最喜欢的几幅作品。

 

 

湖北武汉市博物馆之陶瓷器篇  

汉 弦纹原始瓷瓿

唐  乐俑.

唐 青釉双螭耳瓶

宋 青白釉缠枝莲花纹瓷壶

  武汉博物馆位于汉口青年路 373 号,西距汉口火车站 300 米 。 2001 年 10 月 1 日 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 17834 平方米 ,陈列面积 6000 平方米 (其中交流展厅面积 1000 平方米 )。建筑壮丽巍峨,集东方文化的典雅与现代化功能于一体,蔚为景观,是我看过的市级博物馆中藏品最多也最大的一个,其规模不亚于一些省级博物馆。

宋 影青釉谷仓

宋  吉州窑褐彩开光飞凤纹罐.

宋  吉州窑褐彩开光鹿纹瓶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代先民以其勤劳和智慧,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璀璨的精神宝库。为了准确、真实、直观地展示武汉城市文明史,使观众全面了解武汉地方历史发展脉络、感受武汉厚重、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武汉博物馆举办了大型系列地方历史展览《武汉古代历史陈列》、《武汉近现代历史陈列》和《历代文物珍藏陈列》、《古代陶瓷艺术陈列》、《明清书画艺术陈列》三个专题艺术展览。”通过武汉历史陈列和专题艺术陈列这两扇穿越历史的窗口,武汉博物馆为观众展示了悠远、凝重、丰厚的中国古代文明和瑰丽多姿、八方交融的江汉区域文化(在众多的展品中我最喜欢的是陶瓷器和金银器)。

辽 三彩鸭形水盂

元 磁州窑白釉褐彩开光人物盖罐
       武汉博物馆藏品丰富,种类繁多。现有藏品 5 万余件,展出各类精美文物 2000 余件,其中:既有清宫造办处的御制秘器、也有历代名家高手的杰作;有考古研究价值极高的出土文物,也有工艺精湛的传世珍品。青铜器中,商兽面纹十字孔瓮出土于武汉市黄陂区商代遗址盘龙城,是研究武汉城市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东汉诗经铭文重列式神兽镜,其铭文经著名的金石学 家罗福颐 先生鉴定为在西晋时就失传的鲁诗。在亡佚了一千七百多年以后重新被发现,尤显珍贵。玉器中,白玉双凤交颈壶,壶底有“乾隆御制”填金篆书款,是从皇宫流散到民间的古玉精品。三国时期的青瓷坞堡, 1986 年出土于黄陂滠口镇,是一件能充分反映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缩影的典型器物。宋湖泗窑青白瓜棱执壶,出土于武昌县湖泗窑遗址。该窑址的发现,填补了长期以来宋瓷研究中“湖北无瓷窑”的空白;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元代青花瓷中的精品,极为少见。书画中,文徵明的草书、仇英的《竹梧消夏图》、黄鼎的《黄陵庙图》、朱耷的《猫石图》等均为明清著名书画家的作品。

明宣德 青花鸳鸯戏莲罐

明宣德 青花鸳鸯戏莲罐

明 珐华开光花卉盖罐

明景泰天顺 青花人物狮耳罐

明万历 淡描青花人物蒜头瓶

明 青花花卉蒜头瓶
    武汉博物馆在提高陈列形式的文化品位上进行了不断探索。力求使陈列效果在规范中求变、在变化中求新。每楼展厅都有明确的主题。“一楼三个展厅:《历代文物珍藏》厅追求宁静雅致、寻古探幽的神秘风格;《古代陶瓷艺术》厅营造明朗、素雅、光洁的陶瓷艺术风格;《明清书画艺术》厅定位为淡雅、幽静、简洁的中国传统书画意境。二、三楼展厅分别是武汉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武汉古代历史》和《武汉近现代历史》。设计者围绕着武汉独特的历史背景,在陈列手段上进行了艺术创造,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巧妙地将历史文物、复原场景和数码技术结合,营造出真实、奇妙、梦幻般的历史与现实。”此外,武汉博物馆还专门设有为观众服务的多媒体触摸屏与语音导览设备。在这里,观众能倾听到古老历史脉搏的跳动,感受到心灵深处对传统文化和美的渴望和追求。

清顺治 青花八仙人物大盘

清康熙 青花青花岁寒三友图凤尾尊

清康熙 青花蕉叶纹花觚

清康熙 清康熙青花人物故事笔筒

清雍正 斗彩兰石图盘

清雍正 青花缠枝莲梅瓶

清雍正 淡描青花葫芦纹盘

清雍正 青花海水白釉龙纹胆瓶

清乾隆 天青釉梅花天球瓶

清乾隆 仿哥窑灵芝花插

清乾隆 金地粉彩缠枝莲纹佛塔

清乾隆 粉彩花卉盘

清乾隆 黄地粉彩缠枝莲

 清乾隆 青花八仙人物碗

清光绪 青花缠枝莲牛头尊

祭红釉玉壶春瓶

撇口,呈喇叭状,束颈,溜肩,下腹鼓,圈足微撇。通体施红釉,在瓶的口沿和圈足均为白釉,故叫灯草口,衬托出红釉的艳丽。祭红釉在明初烧成功,它以铜为着色剂,釉汁凝重,釉面莹润光亮,加上清秀的造型,犹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焕发美的光彩。 湖北省武汉博物馆之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青花瓷是我国古陶瓷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起源于唐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并成为主流,一直沿用至今。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到宋元时已大量流行。但明代及明代以前并无梅瓶一词,清代《饮流斋说瓷》一书中谓:......口径之小与梅之瘦相称,故曰梅瓶。

         武汉博物馆的四爱图梅瓶通高376厘米,口径62厘米,底径13厘米。小口外撇,短颈丰肩;器体较厚重,通体施白釉,因用进口的苏泥勃青料,故色泽翠蓝鲜丽。其肩部饰凤穿牡丹纹,腹部主体纹饰为四个菱形开光,内绘四爱图纹:王羲之爱兰,周茂叔爱莲,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腹下部绘一圈仰覆莲纹的忍冬纹,底部有三道弦纹为边饰。元青花中反映人物图案较不稀少,有四爱人物图案的元青花更不少见。此件青花梅瓶代表我国青花工艺在元代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武汉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湖北省武汉博物馆之清瓷板画    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当时的瓷画艺人致力于把纸绢上的中国画移植到瓷器上,因此瓷板画受到了人们的青睐,成为重要的商品瓷。嵌瓷屏风无论是围屏、插屏还是挂屏,都经常会见到上边镶嵌有装饰意味浓厚的瓷板画。品种非常多,有青花、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墨彩、浅绛彩等等,纹饰内容涉及面也很广,包括人物、山水、花卉、翎毛、鱼藻以及吉祥图案。这组瓷板画博物馆标注的是青花人物构件,我猜测估计是在某建筑墙上作装饰用的瓷画。相当于我们装修厨房或厕所用的花砖。

 

 

 

 

 

 

湖北武汉博物馆外销瓷展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国”china一词已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并对西方瓷器工业的兴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至迟在9世纪下半时,中国主要瓷窑就有产品销往国外。晚明时期,中国瓷器开始行销欧洲,到清康熙中叶以后,随着中外贸易的扩大,中国瓷器外销量激增,风靡世界。中国外销瓷除了实用功能外,它的雅致精湛的格调也深受欧洲上层的欢迎。从18世纪开始,欧洲的制瓷业开始复制、仿制中国瓷器风格,并在融合、创新中产生出具有欧洲风格的瓷器产品,对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和经济提升起了重要作用。而中国元素能直接浸入欧洲的工艺创作,结出绚丽的智慧之花,堪称中西会通的佳话。

      武汉博物馆的这次展览是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联袂推出的一次展览,它精选了上海历史博物馆馆藏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维茨、孙建伟夫妇捐赠的西方古瓷精品200余件(套),为我们了解欧洲瓷器的发展历史,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个难得一见的平台;同时,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文化产业亦大有裨益。


湖北省武汉博物之我喜欢的其他杂件  

清 鎏金铜佛像

明永乐` 鎏金菩萨

明正德 坐佛

清 翠玉朝珠

清 茄楠木翠玉朝珠

白玉双凤交颈壶
为清乾隆时期精品。壶身圆雕成两只连体雏凤,盖顶为交颈的凤头,脸颊相贴,两足相抵,亲昵偎依。壶底刻:“乾隆御制”填金篆书款。腹空壁薄,造型新颖奇巧。

清 白玉罗汉图山子

清 玛瑙洗

清乾隆 菊花活环耳青玉炉

牛兽面纹双耳碧玉香熏
高10厘米,口径11厘米,半圆形盖,扁圆腹,圈足,卷云纹附耳。盖为镂空缠枝莲花,盖纽上匍伏一蟠螭。器腹刻两组兽面纹。造型优美,玉色碧绿,纹饰精细,为薰香用具。

宋 黄玉卧羊

清 牙雕松鹿笔筒

清 诗文牙板

 

清 牙雕

清 牙雕松鹿笔筒

清 牙雕松鹿笔筒完整拓图

明 镂雕寿纹玉屏

明 镂雕寿纹玉屏

清 鼻烟壶

叶仲山水晶内画婴戏鼻烟壶

叶仲山的水晶内画鼻烟壶,在纯净透明的烟壶内壁描绘青山绿水之旁,几个儿童正手牵手围成圈嬉戏玩耍,生动活泼、栩栩如生、极富童趣。

清 竹林七贤笔筒

清 漆雕人物盒

清 人物竹雕

清 漆雕碗

清 漆雕人物盒

清 白釉雕瓷鼻烟壶

清 掐丝珐琅龟形瓶

清 掐丝珐琅缠枝莲茶具

清 掐丝珐琅狮纽香薰

清乾隆 仿木纹釉鎏金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