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卜者符文给几个暗月:文言文断句:之乎者也矣焉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04:01

之乎者也矣焉哉

  朋友的孩子读到初三了,要我辅导一下。

  孩子告诉我,他读古文,不会断句。

  古人没有标点符号,所以要断句。

  古人的虚词,就是语法词,英语叫 structure words, function words,其实就可以起标点符号的作用。

☆ ☆ ☆

  常见的文言虚词不多,掌握了它们,就会断句了。

常见的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 其且若所为焉也 以 因于 与则若之兮 哉

☆ ☆ ☆

  最常用的虚词,不过就是七、八个:夫、之、乎、者、也、矣、焉、哉。

  夫,是发语词,通常是句首。

  之相当于今天的“的”字,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把句子变成定语从句。

  者与也连用,“者”后是逗号,“也”后是句号。

  矣、焉、哉,则根据上下文,后面可接句号、问号或叹号。

☆ ☆ ☆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1.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岂有相公此时出见客乎?(《报刘一丈书》)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

  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了”,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1. (形声。本义:语气词。《说文》:“言之间也。”表感叹)

  2. 同本义 [alas]

  3. 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幸甚至哉。——曹操《步出夏门行》

  非人哉。——《世说新语·方正》

  旦旦有是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变诈几何哉。——《聊斋志异·狼三则》

  美哉,我少年中国。—— 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4. 又如:远哉遥遥;快哉此风;命不易哉;谁不为之痛心哉

  5. 表示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如:敢不畏君王哉;不若鸡犬哉

  6. 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呢”或“吗”

  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岂独一琴哉。——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岂主之子孙不必善哉。——《聊斋志异·促织》

  岂独一箸间哉。——清· 周容《芋老人传》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哉,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7. 又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吾又何能为哉?

  8. 表示测度,相当于“吧”

  我其试哉!——《书·尧典》

  9. 又如:我岂有所失哉!

  10. 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吧”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诗·召南》

  (一)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二)“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用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三)“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6.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环滁皆山也。(都是山啊)《醉翁亭记》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