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农在哪里: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0:07:06
关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与当今素质教育(一)]的字幕:
  • 大家好,我叫郭齐家,
  •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
  • 研究中国教育史的教授,
  • 今天很高兴
  • 跟大家一起学习中国教育史,
  • 大家知道,中国教育史
  • 是研究我们中华民族
  • 它整个的教育发展的历史,
  • 我们说教育是什么?
  • 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
  • 有组织地来教育我们的民众,
  • 所以我们把教育的历史,
  • 把它记录下来,整理下来,
  • 研究教育发展的规律,
  • 这就是我们中国教育史
  • 要做的事情。
  • 所以 我们学习中国教育史
  • 一方面我们要搜集很多史料,
  • 要看很多书,
  • 要研究很多历史,
  • 所以我们说
  • 要平心静气的读书、研究,
  • 冯友兰先生不就讲过吗,
  • 他说,我们要踏下心来研究,
  • 他说“板凳要坐十年冷,
  • 文章不写一句空,”
  • 做学问要坐冷板凳,
  • 研究中国教育史,
  • 中国教育的制度怎么发展的,
  • 中国教育的思想怎么发展的,
  • 我们中国是5000年的文明,
  • 把它都研究下来那是一门学问,
  • 所以它有它自己很丰厚的内容,
  • 有它的学科体系,
  • 我们要很好的学习,
  • 这是一方面。
  • 我们学好中国教育史
  • 还有另外一方面,
  • 就是我们要,
  • 把中国教育史研究的这些内容,
  • 我们要运用到生活实际上,
  • 要紧密地联系当前的社会生活,
  • 所以我们一方面
  • 要踏下心研究学问,
  • 要走进象牙塔,
  • 另外一方面我们还要走向生活,
  • 走向社会,还要走出象牙塔。
  • 我们把走进象牙塔
  • 或走出象牙塔把它结合起来。
  • 我提醒各位学习中国教育史,
  • 还要关注社会。
  • 我们今天社会改革,
  • 经济改革,政治改革,
  • 文化建设、教育改革,
  • 我们可以把我们学到
  • 中国教育史的这些理论,
  • 这些知识,这些经验,
  • 我们都运用到社会生活,
  • 联系到社会生活当中去。
  • 所以今天我讲这个专题,
  • 这是讲的,
  • 我们把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
  • 精华和当今的素质教育
  • 把它联系起来,
  • 这是我今天讲的题目,
  • 这个专题,
  • 我想跟大家一起探讨、研究,
  • 我提供一些资料供大家思考,
  • 供大家学习,
  • 假如有不准确的地方,
  • 不合适的地方,
  • 也不要紧,我们讨论。
  • 也请大家批评指正。
  • 我今天讲第一个问题
  • 我讲当今为什么
  • 要提出“素质教育”。
  • 这是第一个问题。
  • 我们的总题目叫
  •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
  • 和当今素质教育”,
  • 也就是说,
  • 我把研究中国教育史的
  • 理论、知识、经验,
  • 运用到当今的素质教育
  • 这个问题上。
  • 所以第一个问题我就讲一下,
  • 当今为什么我们要提出素质教育。
  • 大家知道素质教育问题
  • 已经成为当今教育领域
  • 最受关注的问题,
  • 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各级教育
  • 在培养目标,
  • 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
  • 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
  • 这是21世纪
  • 我们国家我们民族
  • 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之所在。
  • 因此,
  • 上到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
  • 下到普通的老百姓,
  • 普通的中小学教师,
  • 幼儿园的教师,
  • 以及千百万家长,
  • 他们都很关注素质教育的问题。
  • 我们谈素质教育,
  • 什么叫素质,
  • 我们首先就遇到这个问题,
  • 什么叫素质,素质是什么呢,
  • 我认为素质大致包括
  • 两个方面的内容,
  • 一个叫先天的素质,
  • 一个叫后天的素质,
  • 一个是指个人
  • 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的特点,
  • 这是具备一个
  • 先天的这种素质材料,
  • 所以,个人先天
  • 具有的 生理、心理的特点
  • 这是素质的第一个内容,
  • 第二个内容是
  • 后天经过环境教育,
  • 他获得的一个基本的品行,
  • 后天他的环境,
  • 他的家庭、他的学校,
  • 他受的教育
  • 给他的一些基本的德智体美
  • 各方面的品德,品质。
  • 这两个合起来我们就叫素质。
  • 用我们中国古代的话来说,
  • 大家知道
  • 中国有个伟大的孔夫子,
  • 孔子是2500年以前,
  • 最著名的教育家,
  • 孔子讲过一句话,
  • 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他这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
  • 尽管是2500年以前就提出来的,
  • 它就包含我们刚才讲的
  • 素质的两个方面,
  • 也就是先天的
  • 具有的生理、心理的特点,
  • 先天的束缚,
  • 一方面包括后天经过环境、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 形成的一种基本的品德,
  • 它把这统一起来了。
  • “性相近,习相远”什么意思呢,
  • 我们法翻译成
  • 我们现在的话就是说,
  • 人的本性是相近的,
  • 人出生以后
  • 人的本性它是相近的,
  • 差不多的,相近是差不多,
  • 我们一生下来
  • 我们每个人的禀性、品质、
  • 素质都差不多,
  • 都有这种差不多的
  • 生理、心理的特点,
  • “习相远”,这个“习”就是
  • 后天环境教育的情况,
  • 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 “习相远”就是说
  • 经过后天的习染不同,
  • 渐渐的我们就相差远了。
  • 譬如说你的家庭条件
  • 和他的家庭条件不一样,
  • 你受的学校的教育
  • 和他受的学校教育不一样,
  • 譬如说你从小就上过幼儿园,
  • 他没有上过幼儿园,
  • 你受到一种系统的教育,
  • 你的学校水平高,
  • 他的学校水平不太高,
  • 或者你的家长本身水平不高,
  • 他的家长水平素质高一些,
  • 这都有影响,
  • 结果你们慢慢就相差远了,
  • “性相近”就说你比本性差不多,
  • 生下来差不多,“习相远”
  • 就是经过后天环境教育以后,
  • 大家相差很远了。
  • 孔夫子说的性就是人们的本性,
  • 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先天的素质,
  • 先天的生理、心理的特点,
  • “习”,就是讲的习染,
  • 习染指后天环境,
  • 后天教育环境
  • 包括你的家庭环境,
  • 社会环境,学校的环境,
  • 包括你接触到的
  • 家长、老师的水平,
  • 包括你的朋友,
  • 你的同伴对你的影响
  • 这都是后天慢慢影响你的。
  • 你后天条件不同,
  • 受的教育不同,
  • 受的影响不同,
  • 那么你的品德也就不一样了。
  • 德智,我讲的品德是德智体美
  • 各个方面素质就不一样了。
  • 所以说,
  • “性相近”我们强调的是
  • 每一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
  • 因而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
  • 他提出一种可能性。
  • 譬如说我们五官都很端正,
  • 我们各方面器官都很正常,
  • 不是那种弱智,
  • 不是智力很差,
  • 我们一般的来说都差不多,
  • 这就是先天的条件。
  • “性相近”它谈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 它强调的是每一个人,
  • 都有相近的本质,
  • 因而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
  • 这是基本条件,这叫性相近,
  • “习相远”强调的是每一个人,
  • 究竟能不能成就你的理想人格,
  • 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
  • 经验活动和受教育的程度。
  • 先天条件都差不多,
  • 但是后天条件可能不一样,
  • 有人条件好一些,
  • 有人条件差一点,
  • 最后你形成一个理想人格,
  • 也就水平就不一样了。
  • 孔老夫子在2500年以前
  • 就讲“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就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
  • 当代有个著名的学者
  • 叫熊十力先生,
  • 熊十力先生是中国近代
  • 很有名的哲学家。
  • 熊十力先生对孔子的
  • “性相近,习相远”
  • 做了一个解释,
  • 我觉得这个解释还是非常到位的,
  • 非常深刻的。
  • 熊先生这样讲,
  • 他说,“性相近,习相远”
  • 这两个关系
  • 它其实讲了一个问题
  • 叫“性修不二”,
  • “性”就是你先天的
  • 生理、心理的特点,
  • “修”就是你后天的修行,修为,
  • 后天的教育,
  • “不二”就是统一的。
  • 就是把先天的条件
  • 和后天的教育把它统一起来
  • 来看你这个人的成长,
  • 人的成长
  • 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教育问题,
  • 所以它概括为“性修不二”,
  • “性”就是本性的性,
  • “修”就是修养的修,
  • 也就是学习教育的意思。
  • 所以,就是孔子讲的
  • “性相近,习相远”两个问题,
  • 它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了,
  • 他的原话是这样说的,
  • 他说“天人合德,
  • 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
  • “天人合德”,
  • 天是就是先天的条件,
  • 人就是后天的修为,
  • 后天的学习
  • 这两个合德,
  • 合起来它是统一的,
  • 所以“性修不二”它是统一的,
  • “不二”不刚才讲了,
  • “学之所以成也”,
  • 你最后成为一个理想的人格,
  • 它就可以达到成功,
  • 把这两个合起来它就可以成功,
  • 先天和后天条件统一起来
  • 就会成功。
  • 他用《易经》的话来解释,
  • 他说“《易》曰”,《易经》上说,
  • “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 全性起修名继,
  • 全修在性名成。
  • 本来性净为天,
  • 后起净习为人。
  • 故曰:人不天不因,
  • 天不人不成。
  • 故吾人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
  • 以随顺乎固有之性,
  • 而引令显发。”
  •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 这一段他是解释
  • “性修不二”的意思,
  • 用我们现在普通话,
  • 我来翻译一下,
  • 它的意思就是说,
  • 他说人如果没有天然
  • 具足的本性,
  • 假如你没有先天的心理、生理
  • 那种具备的条件,
  • 所以人如果没有天然具足的本性,
  • 你就失去了为人成才的可能性,
  • 比如说 我们今天讲的
  • 残疾人、弱智、弱障
  • 或者是他有很多缺陷,
  • 他脑子不能思考,
  • 他就不可能成为我们理想的人,
  • 他先天就不具备
  • 生理、心理的特点。
  • 所以他说
  • 人如果没有天然具足的本性,
  • 就失去了为人为才的可能性。
  • 但是,即使你有先天条件,
  • 如果你后天不加强学习和教育,
  • 如果不习,
  • 没有很好的环境、条件,
  • 没有很好的老师,
  • 没有很好的家长的教导,
  • 或者你自己很不勤奋,
  • 所以如果你不习,
  • 即不从事于修为,
  • 就天性也不能够显发,
  • 那你先天具有了
  • 这种聪明财智
  • 不能把它发挥出来,
  • 反而把它埋没了,
  • 这两个方面都应该具备,
  • 才叫性修不二故。
  • 所以我们说,
  • 性是成人成才的先天的根据,
  • 习就是成人成才的后天的根据,
  • 把两者内在的统一起来,
  • 这就叫性修不二。
  • 这是我们把素质,
  • 什么叫素质,
  • 我们简单的
  • 从中国教育史的资料当中,
  • 从孔夫子到熊十力先生的解释,
  • 我给大家做这么一个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