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臭豆腐是什么颜色:好文共赏——漫谈在美国做建筑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8:42:17

漫谈在美国做建筑师

严嘉慧

http://bbs.taisha.org/thread-95784-1-1.html

建筑师提供建筑设计服务,是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产品是甲方(Client)和建筑师共同努力的结晶。

在美国要成为一名注册建筑师(Registered Architect),首先要完成教育,一般是五年制建筑系学士或三年大学加两年建筑学硕士职业学位;其次毕业后要在建筑师事务所工作三年,积累经验;最后还要通过九门业务考试。

美国的建筑师事务所按性质区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某个明星建筑师主持的事物所,作品和理论比较前卫甚至实验性;虽然建筑设计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但在明星建筑师耀眼的光芒下,团队作用相对低调淡化。由于事物所品牌是靠个人魅力,一旦出现明星建筑师退休或其他变化,就缺少长期发展及延续的可能。

另一类绝大部分事物所采用的模式就是合伙人制度(Partnership)。合伙人往往是几个有共同志向、有相近建筑设计准则、互相信任的建筑师联合创业。事务所以合伙人的姓氏命名,共同享用资源和成果并承担责任。我工作过的CBT/Childs Bertman Tseckares Inc. 就是这类很典型的建筑师事物所。

成立于1967年的CBT位于波士顿市区Back Bay地段,初期主要业务是古建筑改建、重建和保护,所以它的办公楼是一栋18世纪国会议员的豪宅(Mansion)改建的,保留了原来迷人的风貌。1999年CBT搬到了靠近港湾的一栋工业建筑中,新的内装修是以红砖、金属、玻璃的配合,既保留了新英格兰地区的保守传统,又向甲方展示时代风貌。

CBT是由三个建筑师合伙,在操作上各自将项目带入,共同享用资源,互相讨论设计,设计成果最后以CBT的名义呈现。CBT根据业务情况调整建筑师的数量,随美国经济盛衰也经历了几次起落。发展到1996年,三个创始人都已迈入退休年龄,开始考虑接班人延续事物所的运行。这样规模的事物所一般是从内部提拔合伙人(Partner),建筑师在CBT工作若干年后可以被提拔成助理合伙人(Associate)或高级助理合伙人(Senior Associate),享受分红;最终成为合伙人的往往是已在公司供职近20年。一个合伙人大约能领导15个左右的建筑师,以CBT一百多人的规模, 1996年后它从内部陆续提拔了6个建筑师合伙人。

各个合伙人的工作侧重点除了做好自己带来的项目之外,在事物所的运做上是有侧重点的,对外公关、内部技术建设、日常管理等各司其职。CBT有规划建筑和室内设计两个部门,建筑师、设计师占92%;其他是行政、财务、公关、市场推广和技术支持人员。公司内部对每个职位都有详细的工作描述,每个人在进公司之前都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该对谁负责 - 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工作效率很高。

CBT的项目90%是甲方直接委托的。在美国,甲方选择事物所是根据它在业界的口碑(Words of mouth)、作品集(Portfolio)、实例和面试。也有进行设计邀标的,底标通常很低,只能支付一些纸张、打印等杂费,往往得不偿失。所以,只有具有影响力的项目CBT才愿意参加竞赛。

建筑设计牵涉到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的各个方面,而建筑师对市场的了解是基于自己的教育背景、阅历、生活经验等直觉,不是市场方面的专家。在美国很少有甲方依靠建筑师事物所对产品定位,往往是通过专业的咨询公司或市场调查公司来完成定位的任务。甲方委托事物所做设计甚至在买下地块前就花费财力物力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将之量化,弄清楚基地、气候、环境、时间、市场、造价、政策等因素对地块影响,然后写出建立在理性之上的设计任务书,我们称Programing。

CBT有时也做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从规划建筑设计角度对地块进行分析提供甲方设计方面的依据。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在美国经济萧条的时候较多,大多数甲方此时资金周转有困难,所以只能为经济复苏大规模建设高潮来临做准备。

合伙人接到设计任务书后,首先协调人员安排是否可以承接这样的项目。因为CBT非常注重自己三十多年来创出的品牌,如果人员不够或一时无法解决招聘,它宁可不承接该项目而不愿草草了事去应付甲方。 设计的报价是根据任务书的内容来制定的。如果任务书的内容在以后的设计过程中有改变时,例如,用地性质的改变、建筑栋数或风格的改变、建筑功能空间的增减等,事物所要追加设计费,而且甲方有可能面临被事物所"炒鱿鱼"的危险,所以甲方对设计内容的各个决定很谨慎。设计取费基本是按市场价,一般是按造价的10%,根据项目大小而略有浮动。也有按小时来算的,一般合伙人是每小时200美元,一般的建筑师80美元。

不管用什么计价方式,项目最后在CBT内部都要落实到用了多少人员和多少时间来完成。每个人每天都要填写一张时间表(Timesheet),记录一天有多少时间是花在哪个项目上。每周行政人员会对时间表进行统计,每个项目的花费就一目了然了,项目赚不赚钱也看得一清二楚。

CBT拿到合同定金之后开始设计。老板首先对项目出一个非常初步的概念,经常是手绘的很简单的线条的草图。建筑师分别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将项目进行下去。手绘的草图交给设计师(designer)深化,变成可行的方案。设计师需要非常默契的理解老板的设计风格和草图所表示的内容,同时还要和甲方交流,使方案深化。甲方会对方案提出修改意见,但修改的内容不会超出设计任务书的范畴。(否则就要付额外的设计费了!) 设计师不断完善方案,直到甲方认可为止。这样,初步方案设计(Schematic Design)就算结束。

在美国几乎没有方案是由一个事物所做而接下去的工作由另外收费低的事务所继续,这简直是荒诞可笑的事。因为从整个项目来讲,建筑设计的费用占百分比不算太大,也没有甲方自以为聪明到可以了解原设计的精华而"转手再设计"。初步方案设计结束后设计师在这个项目上就退到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而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粉墨登场。项目经理一般都是资深建筑师,至少有8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主要负责和甲方联系、协调各项事物。项目经理有时同时负责2-3个项目,所以每个项目有时还会有具体的项目负责人(Job Captain),主要进行技术把关。一个项目视规模大小配备足够的建筑师,由项目经理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建筑师(Project Architect)将设计师的方案扩展,年轻的建筑师负责出图(production)。这样的一种团队是根据项目临时组成,甚至座位都是临时凑在一起的。一个项目结束后,大家被分散到其他项目上,人员重组,座位也重新协调安排。

在一个项目团队里,工作上的上下级关系如谁对谁负责、谁向谁汇报,一条线(line of command)非常清楚,老板只找项目经理发号施令,然后由项目经理向下安排,决不会越级乱指挥。而如果实习生出了错,老板怪罪下来,肯定是项目经理负责。这样的管理工作效率很高。虽然工作有责任的轻重,而人与人之间却是平等的。大家也不用职位来称呼对方,从老板到实习生,大家都以名字相称。

在CBT是8小时工作制,有时因为要赶出图的时间,免不了加班,但一定会事先征求员工的意见,表示对人的尊重。员工一般都会答应,而且也会在日后得到补偿。有时员工因为已经对8小时之外属于自己的时间早有安排,比如家庭聚会、和男友拍拖、度假休闲,那么项目经理休想让他加班加点,而且也不会因此而对该员工产生不努力工作的负面影响。说实话,在美国,如果有加班,那肯定是项目经理的错,因为他没有把项目安排好。 方案深化的过程中,市政、结构、机械、水电等工程师要介入。CBT是纯建筑师的,所有的工程师都是CBT外以顾问形式(Consultant)参与项目,由CBT的项目经理协调各工种,顾问的设计费如果没有CBT的认可不能付。这样一来,工程师一定会配合建筑师创造出好的设计。就当今的技术水平来讲,没有实现不了的设计,只有不经济的设计。限制设计的不应该是技术而是甲方的造价控制。所以建筑师也能听取工程师的意见,对超过预算的大手笔忍痛割爱。在出图之前,CBT的项目经理要审阅所有的图纸,避免出现例如下水管露在天花吊顶之下等的错误。

如果甲方需要景观设计,由于CBT内部没有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甲方会雇用CBT推荐的景观设计事务所,并由CBT的建筑师来协调景观设计师,使景观设计首先符合规划建筑的设计风格,在此基础上增添风采。景观设计在过去是园艺,直到最近几十年来才认为它实际上是空间的设计。景观设计师的培养也从过去的单纯的植物树种的搭配改变成现在更大范畴。在景观设计中,每棵树都有它存在的空间构成的道理,决不是随意的乱植。

室内设计通常是由CBT完成的。在做建筑设计时,不是只做一个建筑的空壳或外立面,室内的做法也基本由建筑师决定,而室内设计师则协助建筑师提出色彩搭配、织物面料的质感等方案。我们认为设计的每一部分都是有机相联的,如果室内设计不能体现建筑精神,那一定是一个败笔。

在CBT,项目各个设计阶段的时间是不同的,但一般来讲,施工图绘制的时间最长,因为这是将设计变为现实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施工图是具体忠实体现设计,使施工人员能按图施工,尽量减少含糊不清,尽量减少施工纠纷最有效的办法。方案设计、深化设计(Design Development)、施工图(Construction Documentation)阶段的时间比例大致为1:2:3。一个造价200万美金的小别墅设计,光施工图绘制CBT就花了近半年的时间。施工图的质量非常高,每一个节点、细部都有交代,室内的每间房间的设计甚至落实到一块瓷砖的贴法、固定柜子的做法和一颗钉子的位置。施工图图面安排很美观,是设计的一部分。

在施工图绘制阶段,CBT为甲方做施工招标的准备,提供一份技术说明(Specification),内容从十六个方面对设计中牵涉到的材料、色彩等做技术补充。比如,CBT为室内墙壁油漆品牌提供一至三种选择,给甲方一定的自由度,同时也避免了施工招标时总包(General Contractor)以某种油漆市面上断档而用另一种相去甚远的品牌来代替,从而破坏设计。

施工图阶段结束之后,项目团队的规模就要减小,一部分人安排到新项目。此时由项目经理协助甲方进行施工招标。施工招标文件是由施工图、技术说明和招标书组成。由于图纸和文件内容齐全并且最大限度地减少没有交代清楚的地方,投标的施工单位在报价时有精确度。尽管如此,施工单位还是会利用图纸和文件中的错误或矛盾的地方想蒙混过关玩把戏。收标后,CBT的项目经理要帮助甲方分析报价,找出价格中含糊的部分,让甲方选择对其最有利的施工总包。

选定施工总包后,甲方和施工总包签订合同。合同中规定甲方对施工中未得到建筑师认可的任何改动不予付款,从而保证了设计在施工中的完美体现。

在施工阶段,CBT的项目经理主要安排人员做现场配合(field administration)和审阅建材商提供的放样图(shop drawing)。现场配合的建筑师往往是有十年以上工作经验,他主要解答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没有按照图纸的施工并要求予以改正。现场配合一般是两周一次,一次在两个小时左右。施工队从来不挑战建筑师的审美,因为这不是施工队的责任。但他对施工图纸和文件中的矛盾有义务及时提出疑问,如果确实是建筑师的疏忽,建筑师也要向甲方赔偿损失。有的甲方也会不征询建筑师意见私自做改动,一旦今后出现质量问题,建筑师不负任何责任。

放样图的审阅也很重要。比如,门窗材料商送来的图,CBT要核对是否和设计符合等。审阅的时间、来往都有书面时间记录。如果由于CBT延误而影响材料的发货时间和施工进程,CBT是要负责任的。

施工时建筑师事物所就是甲方的施工监理,而政府部门也会派出检察官(Building Inspector)在各个主要施工节点进行检查。在竣工(Practical Completion)前,施工总包请求建筑师验收。这时候,CBT的项目经理会带上一份需要检查的目录,前往工地最后一次挑刺,没有达到要求的地方就记下来,称打拳头单子(punch list),然后正式发文要求修正。建筑师只有等修正令人满意后才会在施工队的付款申请单上签名并交甲方。

甲方阶段性地支付CBT设计费用,CBT不会在未收到阶段设计费就进入下一阶段的工作。最后一笔设计费在竣工后付清。一般若碰到耍赖的甲方,CBT不会花精力和时间去追讨设计费,而是委托专业的讨债公司去处理。如果讨债公司也解决不了,则通过律师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这样一种机制保证了建筑师能专心创作而不必有后顾之忧。

除了以上谈到的两种建筑师事务所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类型,那就是在住宅开发商手下的建筑设计部门。美国人大多住在单家庭住宅(Single-family house)里,即中国所谓的小别墅,所以95%的住宅是不需要建筑师设计的批量生产。开发商的建筑设计部门主要就是进行这种批量生产,对开发商来讲降低了成本。建筑师协会长期以来认为建筑师不应该依附于开发商,因为容易在建筑设计上丧失独立性,受市场经济效益的影响而牺牲了产品的质量,形成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这也是很多建筑师不太愿意承接批量生产的住宅开发和商铺设计(Retail design),因为这两者都太受市场牵制而制约了建筑师自由发挥的机会。在CBT承接的住宅项目是属于那5%的住宅设计市场:即造价在100万美元以上的富豪住宅或政府的低收入住宅。

8小时工作之外,CBT也会邀请专家来举行专业讲座,员工根据需要自由参加。为增加团队精神,CBT每年进行一次T恤衫设计竞赛,发挥员工的平面设计才华,得票最多的方案就制作成该年度的CBT的T恤衫。每周还有一个傍晚,有兴趣的员工可以一起沿着波士顿的查尔斯河滨跑步、溜旱冰。有时下班后还有简单聚会喝酒讨论设计、生活。

建筑师对社会有责任。比起律师、医生等职业,建筑师的收入很一般,即便如此仍然属于中产阶级,不用为生活发愁。所以如何关心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是建筑师应尽的义务。CBT每年都在员工中自发组织义工,上至老板,下至实习生,都会踊跃报名。我参加了两次义工,一次是为波士顿黑人区的小学生上10堂设计课,教他们如何做最简单的设计。即使这些小孩将来不一定选择建筑设计作为他的职业,但至少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建筑师是怎样工作的。这种潜移默化对推动大众对建筑师职业的理解是有作用的。另一次是叫"四月圣诞节"(Christmas in April)的活动,主要是帮助一位低收入的孤老太太清扫、修补她的住宅。这样的活动有时占用周末,有时占用上班时间。

由此联想到中国建筑工业的现状,我实在觉得很不成熟,很多体制上的弊病是限制好作品出现的最大原因,而大家的心态都或多或少地有点急功近利。陈逸飞在别人夸赞他是大师时曾做过以下的评论:"我不是什么大师,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出不了大师的,我们目前还是在补课的阶段。"我觉得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