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壁纸带字好看图片:如何通过竹筷的使用指导提高儿童的执笔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1:42:01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包括硬笔和软笔),能用硬笔写正楷字,毛笔写楷书等,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美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教学建议。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完成这一目标,怎么做才能培养学生应有的写字习惯,才能更充分地引导学生体会汉字所具备的独特美感。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更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谈及写字,技法便是热门话题,相对而言,执笔方法常常会被遗忘。孰不知,执笔和用笔,执在使先,笔都执不好,用好便成了空谈![2]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有语云,字之巧处在用笔,尤在笔墨。这足见用笔之重要。中国的汉字之所以独具魅力,除了汉字本身具有的造型艺术美之外,与它的书写工具的特殊性是密不可分的。我想,汉字的美与汉字使用者的生活习惯也有一定的联系——生活中竹筷的使用与执笔息息相通。艺术源于生活,正是基于中国人有着能够灵活使用竹筷这一特殊习惯,使用起钢笔和毛笔等书写工具,在入门之前也早已有了基础。

既然执在使先,学用竹筷又在学写字之前,竹筷的使用与写字又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在教学生使用竹筷时,家长朋友和老师朋友们能有意识地渗透执笔姿势的指导,孩子便会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有了技法的积淀。我们虽不去刻意做什么,只是在孩子想学和需要学时,才以玩的方式,在快乐的氛围中尝试竹筷的使用。孩子趣味盎然地接受,我们巧借东风来指导。竹筷能灵活使用了,今后写字教学的铺垫工作也就做了一半,到学生有兴趣学写字时,讲解执笔姿势便会水到渠成。

下来结合前人有关笔法的理论和我个人的认识谈几点看法。

一、沿用至今的执笔方法

[3]相传有一种执笔法,叫做“拨镫法”。唐陆希声提出“揠、押、钩、格、抵”五字法。希声传授辩光,辩光再传授李煜。李煜又增加“导、送”两字,成为七字法。后来陈伯敷谈执笔法,又增加一个“拒”字,共八个字,成了八字拨镫法。八个字是:揠、压、钩、揭、抵、拒、导、送。以上八字中各字在执笔中起什么作用呢?“揠”指大拇指直向笔管;“压”指用食指上节端压住笔杆;“钩”指中指上节钩住笔杆前方;“揭”大致指无名指使笔向上行之意;“抵”指中指的“钩”和无名指的“揭” 的相向力的作用;“拒” 指中指的“钩”和无名指的“揭”相向的力在运转时的作用;“导”指小指引无名指向右行;“送”指小指引无名指向左行。不难看出:八种活动中以揠、压、钩、揭为主要。虽在后来有了两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等多种执笔法,正所谓执笔无定法。但撮其要,不论软硬笔书法,其工具的执使均离不开“揠、压、钩、揭”。

二、竹筷的使用方法与执笔方法的联系

竹筷的使用不同于书写工具的是:笔是单支使用,竹筷双支配合使用。使用竹筷时,下面一支置于无名指和中指之间和虎口上。上一支则置于大拇指、食指与中指之间,与执钢笔方法几乎无异,用餐时“揠、压、钩”在上一支竹筷上将会灵活体现,下一支竹筷将通过拇指和食指在虎口固定、无名指使其向上,通过“揭”这一环节,在食物处与上面的竹筷共同作用于一点,食物在五指的有效配合下轻松地送到口中。当然我们是有疑问的——两支竹筷,各承受着力的作用,跟笔是怎样的相同法?其实不难理解,上一支竹筷的“揠、压、钩”与下一竹筷的“揭”共同作用的合力是一个力,同执笔的“揠、压、钩、揭”是完全有着同一理据的。试想,用两支竹筷夹住食物在盘底往出来拨时,它跟写字时五指的运动是没什么两样的。同理,“抵、拒、导、送”也同样在竹筷使用时一一配上用场。

基于此,足以说明竹筷的使用方法与执笔方法有着相辅相成的联系,这一点已是毋庸置疑的。下面,我就如何通过竹筷的使用指导进行写字前执笔的铺垫练习,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三、通过竹筷的使用指导锻炼学生执笔技巧的方法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指导孩子使用竹筷时宜采用由近及远(离竹筷头的距离变化)的执法练习。

孩子刚接触竹筷时,我们都从较近处入手教他们尝试。慢慢儿他就掌握了基本的技巧,这时我们会为之窃喜。最不可取的是,大人逐渐会淡化或淡忘这一技巧的继续指导。我们进行有序的指导必不可少,指导他们尝试由近及远地使用竹筷,为今后使用不同的笔,书写真草隶行等不同字体做一有力的铺垫。[4]相传卫夫人《笔阵图》里这样说:“凡学书字,先学执笔:若真书,去笔头二寸一分;若行草书,去笔头三寸一分。”[5]虞世南《笔髓论》中说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真一、行二、草三,指实掌虚。[6]解缙《春雨杂述》又有“真书去毫端二寸,行三寸,草四寸”之说。足见不同的字体对执笔的要求,因此有意识地指导孩子进行由近及远的执笔法练习很有必要。

2、竹筷的使用,是训练腕力的极佳训练项目。

[7]姜夔《续书谱》说:“不可以执用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不知执。”执笔无定法(苏东坡语),但执笔亦有法(张怀瓘《六体书论》),欲达到“要使虚而宽(苏东坡语)”的效果,就要做到“手不主运,运之在腕”。腕力的练习在写字乃至今后的书法教学中至关重要。在使用竹筷的过程中,“揠、压、钩、揭”的执法了然于胸后,竹筷的使用是否灵活便显而易见。腕灵活了,夹竹筷吃食物就自然了;腕力慢慢儿得到练习,写字时便会注入无形的力量。执筷用腕对执笔用腕的帮助自是不言而喻的。

3、灵活使用竹筷,更有助于使用软硬笔的技巧的形成。

起收、迟速、轻重、提顿以及转折等均是用笔的技巧,就拿“迟速”而言,在使用竹筷上,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吃饭的快慢决定了竹筷使用的快慢,看来若有意识地为训练技法做铺垫,平时还是需要遵循“进餐要慢”这一原则的。因为在倪苏门《书法论》中说:“轻重徐疾四法,惟徐为要。徐者缓也,即留得住笔也。此法一熟,则诸方法可运用。”多数人都是主张“宁迟毋速”的。至于起收、轻重、提顿以及转折等技巧的铺垫性练习,只要搞清了执竹筷与执笔的紧密联系,明白了“五指共执”的重要性,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了重视程度,便可以在随时开展指导与训练,而且会做到游刃有余,在这里不加赘述了。

漫谈至此,更觉学习与生活的趣味横生。简单一双竹筷,却如此独具魅力,倘或西方人了解到它与写字的深厚渊源,恐怕他们的神情不是一个惊讶所能形容的了的。谨以此文,与有意于蒙学的各位同仁共同交流,看是否能收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第86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3。(著作)

[2] 季伏昆.《中国书论》第540页.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12。(著作)

[3] 《书法研究》.第一辑第51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期刊文章)

    [4] 《书法研究》.第一辑第54页.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

[5] 季伏昆.《中国书论》第182页.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12。(著作)

[6] 季伏昆.《中国书论》第188页.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12。(著作)

[7] 季伏昆.《中国书论》第55页.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12。(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