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吃的牛肉怎么做:家长需要十二变——5.(下篇):关注过度,溺爱变成“溺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28:16
最近家庭教育又出现了一个新的误区——关注过度,把溺爱变成了溺教
关注过度和溺爱不同,溺爱是只讲感情不讲教育;关注过度则是不但有强烈的教育意图,而且有具体的教育措施,不过是过了度,成为“溺教”。而这两种做法同样是违反教育规律,同样是费力不讨好,是从不同方向干扰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关注过度”的表现和恶果
        关注过度有四种表现,并从四个方面造成了家长意想不到的恶果:
             过多家长对孩子的事情干预过多,明明是应该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家长不放心,一定要亲自上阵,把“质量”搞上去。孩子作业中的错误,家长替孩子检查;孩子闯了祸,家长去替他做善后处理;孩子上课没听懂的问题,家长去问老师;孩子不吃饭,家长追着喂,孩子做值日,家长去扫地,孩子不起床,家长一次次催……
         甚至有个家长干预过多,多到为孩子搽屁股的事情,也要一直管到四年级的程度。最后亲戚朋友提出批评了,家长才去找孩子谈“自理”。结果没有想到孩子竟坚决不同意,家长生气地质问道:“你自己的屁股为什么自己不搽!”,孩子居然理直气壮地答道:“因为太臭”。
         据家长说最后是孩子自己在水里沾了沾,其后果多么糟糕,可想而知。
         看来干预过多会出现这样的让人哭笑不得的严重后果,是家长当初万万没有想到的。
         当然,家长帮孩子的忙,替孩子去做,所做的事情肯定会质量高、速度快。一时也会有表面的效果。但是,干预过多的结果,实质上是剥夺了孩子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权利,影响了他得到亲身的体验。    
          天长日久,结果是“锻炼”了家长,却耽误了孩子。孩子没有亲自实践,得不到真知;由于孩子没有机会磨练,结果是坚强的性格,出色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不可能形成,严重的还会养成懒惰成性的坏毛病。
             过细家长对孩子的事情管理过细,明明是孩子可以自己安排的具体事物,家长感到不合自己的心意,就不怕辛苦,事必躬亲。孩子每天几点几分干什么,都要由家长决策做明文规定;孩子外出穿什么服装,孩子的房间有什么摆设,一律由家长安排得仔仔细细。……
整理书包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是需要教会孩子,然后起到提醒作用就可以了。但是有些家长非要次次亲自下手,闹得许多学校都出现过类似的笑话:当老师批评学生没有把书包整理好的时候,学生就委屈地说:“全赖我爸爸不认真!”,然后立即打电话严肃地警告父亲“以后不许再犯马虎的毛病”。
管理过细的结果是剥夺了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影响了他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
         当然,对幼小的孩子来说,重大的复杂的事情,需要成人帮助决策,但是孩子会逐渐长大,如果事无巨细均总是由家长做主,孩子就永远不会选择,也就永远不会负责,永远没有各种基本能力。所以,要想让孩子从小学会选择,学会负责,增长才干,就不要对他管理得过细。
              过严家长对孩子要做的事情要求过严,超出的了他的能力。明明是一个幼小的孩子很难做到的事情,由于家长期望高,发非要逼着孩子去做。比如,走路不许跳,吃饭不许笑,呆着不能发愣,“双百”一分不能少。……
        有些“逼子成名成家”的家长,拿着棍子监督孩子弹钢琴。他们不知道在过去的时代里,虽然也有打出来的“名家”,但是被摧残被伤害的还是大多数,只不过历史没有记载。
要求过严的结果是剥夺了孩子发展所需要的宽松环境,影响了孩子健康个性的形成。
        当然,教育孩子应该严格,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但是如果过严,就会变成过死。在过死的教育环境下,没有自由的天空,人就会象一个模子磕出来的,没有个性,没有主动性,没有独立见解,更不可能有创造性。
           过急家长对孩子要完成的事情要求过急。明明是一个未成熟的孩子不能立刻做到的事情,由于家长心切,催着、哄着孩子尽快做到。刚会走路就让孩子练快跑,刚学会认字就要求一字不能读错,刚会唱一首歌就张罗着去上台演出。
       我在接听咨询电话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家长心急如焚地询问:“我的孩子这么大了,怎么字总是写得不好看!还经常把32写成23!您看怎么办?”,仔细一了解,才知道他的孩子刚刚小学一年级,其实这个孩子发展得很正常,只是家长过急地用成人标准,来要求一个小肌肉不发达,思维不成熟的孩子。
        要求过急的结果是剥夺了孩子发展所需要的过程和时间,造成了成长中的“夹生饭”。
        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家长一定要学会做必要的等待。比如对“数”的认识,如果不经过数手指头的过程,脑子里可能永远的一锅糊涂粥。家长就要给予孩子充足的时间,让他数手指头来回数个够,直到脑子里有了抽象的“数”为止。“拔苗助长”的结果,只能是累坏家长,毁坏孩子。
            “关注过度”产生的原因
        走入“关注过度”误区的家长肯定都是重视教育的,之所以过了“度”,一方面是教育观念不正确。他们不了解真正的教育,是通过自我教育达到的;真正的发展,是孩子主动发展得来的。那些通过灌输,通过包办所培养出来的人,通过关注过多、过细、过严、过急所被动教育出来的人,往往缺少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是当今时代最没有发展前途的人。
        另一方面的是家长对孩子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了解。孩子的发展有他的自身的规律,这不是家长主观愿望所能改变的。过急,则“欲速则不达”;过严,则扼杀了独创性;过多、过细,则干扰了孩子健康成长。这些家长恰恰是自己亲手摧毁了自己美好的愿望。
        当然,对“度”的把握,不会有一个万灵药方,应该是因人而异,因不同年龄阶段而不同。如何做到关注而不过度,体现出教育的艺术性,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家长在实践中去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