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黑还要吃爱乐维吗:《用藥如用兵》論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06:21

《用藥如用兵》論3  

2007-09-14 11:39:29|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4、兵之情主速-----尽快治疗
  检查、治疗病人,特别是急诊的病人,应注意时间的紧迫性,分秒必争。《孙子"九地篇》指出:"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它告诉我们,打仗攻击敌人,要求行动迅速,乘敌人还来不及部署、摆好阵势,来不及构筑防御工事,就一举将其击垮或歼灭。治疗疾病也应该迅速查明病情,作出诊断,尽快采取医疗措施,乘疾病还"来不及"严重发展,就把它控制住,或将病菌及早杀灭。"速"战"速"决,方能够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孙子"作战篇》又说:"其用战也(贵速)胜,久则钝兵挫锐……。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打仗时间拖得久了,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力量耗尽,经济困难。如果其他国家乘机而起,局面就会不可收拾。同样,对疾病如果掉以轻心,不及早就诊,或者在治疗时迁延时日,不能迅速确诊,放松拖拉,时间久了,也会使病人精神疲惫,抗病能力减弱,而病菌则会产生抗药性,蔓延发展,难以治愈。如果再有其他并发症,则会酿成大祸,甚至危及生命。这是为无数医疗实践所证明的教训。
  

   人们在日常生活之中,要从事各种活动,人的身体要经受各种磨练,自然界里不断地发生阴长阳消的变化,人的肌体在这些变化之中而发生阴阳偏胜。《内经》云:“阴阳偏胜为之病。”又云:“人有两死而无两生”,孤阴孤阳皆令人死,而不能独使人生。《老子》云:“一阴一阳为之道”。有阴有阳才成其为世界。万物如此,人体也如此。《内经》云:“阴藏阳密,精气乃活”。用中医现代的理念来诠释这句话的涵义:人体阴阳二气,阴气主内,须深藏不露;阳气主外,要固密而不泄,当生病时而且要“速”战“速”决。决不能拖延时间,不能给治愈增加困难,甚至不能治愈。等到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就会危及生命,导致死亡。
  由上可见,《孙子兵法》关于"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的作战原则,在医疗疾病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治疗病人的医学原则。

3、-----用药如用兵之,知彼知己,治病不殆!
  如果疾病已经侵入肌体,则必须进行治疗。首先应当查明病情、病因和自己身体的状况。《孙子兵法》一再强调在战争中了解敌人情况和我方实力的重要性。《谋攻篇》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地形篇》又说:“知彼知己,胜乃不殆。”很明显,只有对“彼”对方的情况和“己”方的实力了如指掌,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才不会有遭敌反攻、覆军杀将的危殆。治病犹如一场战争。治病可以采取用药或动手术等多种方式。用药是以药物偏寒、偏热的不同特性,攻治人体脏腑之气的偏盛、偏衰等。在下面我的典型病例子:

    乙型肝炎与发热
  

   翁XX、男、18岁、学生、佛山、体重96斤,于2003年6月就诊。

   自述:3年前曾广州某医院住院3个月,诊为病毒性肝炎,曾用过进口干扰素,其它用药不详,经常发热住院,多侧二至三周发热马上就住院,少侧也要几个月住院一次,效果不明显、特邀余诊治。
现证:面色苍白无华、精神萎靡不振、体质消瘦、自觉食欲不振、短气乏力、大便干、懒言。脉虚弱无力、右关弦、舌质淡、舌边尖有散在淤血点、苔薄白。
辩证:淤血化热、肝脾失和。
治法:清热化淤、调理肝脾。
(1)       针灸、主穴:肝俞、胆俞、足三里、太冲(双侧)、期门、合谷
(2)       大椎、中冲、少冲、用三棱针放血。
(3)       穴位注射:用田基黄注射液、肝俞、脾俞、足三里、中封(均两侧)、穴位常规消毒、每穴1毫升、隔日一次。
方药:(1)茵陈蒿汤合丹山枝逍遥散加减。
        茵陈30克、山枝子15克、大黄6克、虎杖20克、柴胡10克、龙胆草10克、白芍30克、茯苓30克、青皮10克、三棱6克、莪术6克、败酱草30克,水煮服,每天一包。
方药(2)大八宝合柴胡散加减。
       麝香10克、熊胆15克、牛黄18克、真珠50克(豆腐制)、琥珀50克、制龙胆7克、玛瑙10克、红珊瑚50克、血蝎60克、犀角30克、西红花50克、黑沉香50柴胡30克、白芍30克、溪黄草30克(制)、金钱草30克、田七50克、炒茯苓30克(制)、灵芝100克、石螺去壳30克。
共研细味一次三克一日二次至三次。
2004年6月体重增长为118斤。

    结论

   乙型肝炎一证,在临床上首先要辩清虚证,实证、属气、属血、但乙肝与肝脾、胆关系甚为密切、脾虚为本渐至淤血发热,虽然血为标、但淤血不去、新血焉生、本例、为针灸泻之能和解ひ酢⑸僖酢⑸傺簟⒍清热、化湿、化淤、治疗肝、脾、胆、诸穴有协调作用、所以在治疗时要注意肝胆喜条达,主疏泄的生理特点、故舒肝理气化淤为基本治法,若肝郁化火或肝胆湿热、可用干肝解郁泻火、或调理肝脾湿热、淤气之剂,均宜ゼ硬窈、郁金、西红花等舒肝郁之品;若气病及血、淤血停着者、治以化淤通络、调气血;若肝郁气滞、横犯脾胃、用舒肝健脾之法;患病既久、必伤阴血、成为肝阴不足者,应以养阴柔肝为主。所以在治病过程中,也只有掌握疾病的种类、部位及危害程度“彼”,药物的特性、剂量或手术的方法以及病人的健康状况“己”,才能巧用辨别药物之治疗,战胜疾病,减少丧身殒命的危殆。
  

   临床诊断病情,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详细搜集资料,如对病人病史的采集,体格检查的分析,血液、尿液等实验室检查资料的取证等。中医调查病情,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望诊是观察病人的精神、面色、形体、动态、皮肤和舌质、舌苔等;闻诊是运用听觉嗅觉观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汗液、痰液、大小便等;问诊是向病人询问疾病的起因、时间、程度、感觉等;切诊主要是切取病人腕部的脉搏状况,以知体内的病情。西医检查病情采用多种多样的辅助手段,包括化验、X射线、心电图、超声波、同位素、内窥镜、CT等,使人们能够更深入、更广泛地获得关于疾病和人体的各种资料,以便更准确地查明病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中医根据辨别病因病机与临床表现,常把辨别以下几型分证论治。1、热毒炽盛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或躯干、四肢斑疹鲜红,高热持续不退,烦躁、面赤、口渴,甚或狂躁谵语、神昏惊厥,或兼鼻衄、尿血、皮肤紫斑,小便黄赤,大秘结,舌质红绛苔黄,脉弦细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凉血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2、阴虚内热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低热不退或午后、夜间潮热,或中等度发热,时高时低,面部或四肢斑疹时隐时现,腰膝酸痛,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盗汗,脱发,月经后期,量少或经闭,小便黄,大便干。  舌红少苔或苔薄或薄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解毒透邪。
   方药:青蒿鳖甲汤合二至丸加减。
3、热郁积饮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心悸怔忡,时有微热,咽干口渴,烦热不安,红斑丘疹,舌红苔厚腻,脉滑数、濡数,偶有结代。当引起心脏损害,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心瓣膜炎及胸膜炎等。治法:清热蠲饮。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加减。
    4、瘀热痹阻证
   主要临床表现为:手足瘀点累累,斑疹斑块暗红,两手白紫相继,两腿青斑如网,脱发,口糜,口疮,鼻衄、肌衄,关节肿痛疼痛,月经衍期,小便短赤,有蛋白血尿,却无水肿,低热或自觉烘热,烦躁多怒,苔薄舌红,舌光红刺或边有瘀斑,脉细弦、涩数。本证当慢性活动期中手足血管炎、关节炎为主,并出现狼疮性肾炎、蛋白尿。
   治法:清热凉血,活血散瘀。
    方药:生地黄散加减。
    5、气阴两虚型。
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乏力,纳呆,精神萎靡,心悸,气短,活动后加重,腰脊痠痛、脱发、口干,经常恶风怕冷,自汗盗汗,大便燥结,舌淡或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
 对有些药物可遮掩症状,因此,除非病情紧急需用抢救药,一般在就诊前不宜乱用药,特别是镇痛药、解热药、降压药、镇静安眠药等。就诊前也不要化妆,尤其是不能浓妆艳抹。这是因为化妆品掩盖了本来的肤色,对诊断贫血、黄疸、斑丘疹、紫绀、血管痣等皮肤改变十分不利。看病之前还要注意不要剧烈运动、饱食、情绪过于激动、大量饮酒或吸烟,这些因素均可引起心率(脉搏)显著加快,血压波动,以及出现其它异常改变,产生“假像”,给确诊造成一定困难,以及病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所以要熟悉病情,“知彼知己”,就能采取有效方法进行积极的治疗。


2、《用药如用兵》-----优化医疗环境疾病共同预防
  在深入分析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不断增加医患关系中的和谐因素。我们的基本目标是逐步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如:《孙子兵法》非常重视战前的准备工作,在医药方面要逐步消除医生与患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如构筑防御工事、储备充足的武器和粮食、加强军队的训练等,因为它可以使敌人难以进攻,作战时减少我方的损失和伤亡,取得战争的胜利。《孙子"形篇》指出:"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九变篇》又说:"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同理,对于疾病的侵袭,也应当先做和早做预防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也要维护医生的合法权益和合理收入,为医生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服务环境,不能“又要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中医对于疾病的方法,采取各种措施,古代医家把预防疾病称做“治未病”。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充分认识到于未病之先做好预防工作的重要。古人有云:“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淮南子"卷十六》)《丹溪心法》中也称:“是故已病而后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
  

   中医学在治疗上历来防重于治。《素问"四季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即是谓此而言。这种“未雨绸缪”,防重于治的思想,不仅仅体现在人体未病之前就应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即未病先防),同时还体现在一旦患病之后仍应运用各种方法防止疾病发展、传变或复发(即既病防变)。例如,平素加强体育锻炼、调摄精神情志就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或疾病流行期间,一方面“避其毒气”,一方面服药治疗。如此均可有效地防止疾病发生,而人体适应自然环境和抵御外界有害因素侵袭的本能却是有一定限度的,某些疾病平时无论怎样预防有时仍然难以避免产生。对于这些已经发生了的疾病,一是要防止其发展与传变(即防止恶化),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中“实脾”的目的即是;二是要防止旧病复发,如慢性咳喘、冻疮等病易在秋冬季节发作,于是可在夏季就开始采取预防性治疗。中医药防变对于慢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胃炎、胆石症、脑血管意外、癌症等,均有积极作用,可有效阻止或减缓疾病向不良方面转化。这种既病防变与既病防发的预防思想及其方法,乃是中医预防学区别于其它预防医学的关键所在,是中医预防学的优势和特长。
  

   有些常见病、多发病需要特别的预防措施。如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咳嗽、咯痰或伴喘息为主要特征,常于气候变冷时反复发作。中医认为健康是人类和自然及社会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即“阴阳平衡”,“阳平阴秘,精神乃治”。一旦这种平衡状态出现偏离,人体就会出现各种趋向病理的征象。中医药学“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形神统一”的养生保健思想能与现代医学“防病”体系有机结合,将会形成独具特色、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新体系和新模式。预防这种疾病应采取以下措施:(1)消除有害烟雾、粉尘和气体对呼吸道的刺激,戒除吸烟嗜好;(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耐寒、抗病能力;(3)及时治疗感冒及根治鼻炎、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4)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被,慎防外邪侵入;(5)平时宜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利养肺清热化痰,忌食辛辣、发性物、酒类等有刺激性的食物;(6)服用中药玉屏风散、补肾防喘片等温阳药,益气固表,增强人体的防寒免疫功能。

   近年来,对疾病预防,亦称病因预防,是针对致病因素的预防措施。个体体质的特殊性,往往导致机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特殊体质(病理性体质)与相应病邪之间存在同气相求现象。如痰湿体质易感湿邪,易患痰湿为患的疾病眩晕、胸痹、痰饮等。因此,对于具有病理性体质而未发病的人群,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致病因子对人体的侵袭,积极改善特殊体质,增强自身的抵抗力,从而实现对特殊人群的病因预防,阻止相关疾病的发生。

   预防也就是临床前期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作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早期发现的具体方法有普查(筛检)、定期健康检查、高危人群重点项目检查等。中医体质学说为疾病的二级预防提供了简便的筛检措施和确立高危人群的方法。对某种疾病来说,在一般人群中包括三种人,一种是健康人,一种是可疑有该病但实际无该病的人,一种是有该病的人。筛检工作的第一步即是将健康人(筛检阴性者)与可疑患该病或患该病的人(均为筛检阳性者)区别开来。对筛检阳性者必须进行进一步确诊,对确诊的病人再进行必要的治疗。通过正常体质与病理体质的评定,可以将人群中健康人与可疑患病或患病的人区别开来,即正常体质者为筛检阴性,病理体质者为筛检阳性。以后应用更完善的诊断方法区分可疑患病但实际无病的人和真正的病人。对于具体病理体质而未发病的人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进行病因预防,对于已患病者则予以相应的治疗,采取上述各种先为不可胜的措施,对疾病严阵以待,就能使我们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经常“能立于不败之地”。
1、《用药如用兵》孙子篇-----
  《用药如用兵论》、《诊脉决死生论》、《吐血不死咳嗽必死论》、《医非人人可学论》。用药跟用兵有什么关系?诊脉果能决人生死吗?何以咳嗽会死而吐血竟然不死?什么人才可以学医呢?这完全是文题勾起我的兴趣,很早以来,《孙子兵法》就被运用于我国传统的医疗与疾病方面。

   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卷八《逆顺》就引"兵法"云:"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这句话本是来自《孙子兵法"军争篇》:“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再淡篇中解释运用兵法原则进行治病的具体做法时说:“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可见,在书中运用《孙子兵法》原来治病已相当娴熟。在清:名医徐大椿著《医学源流论》,从《用药如用兵》在书中论述《孙子兵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徐氏博学多才,除医药学外,还通天文,晓水利,解声律,谙兵法,工诗文,并善作道情,所撰《时文叹》,讽刺八股文对读书人的毒害,风趣而又辛辣。医学著作主要有《难经经释》、《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医学源流论》、《医贯砭》、《伤寒类方》、《慎疾刍言》、《兰台轨范》等,并曾评定《外科正宗》、《临证指南》。

   他对于用兵,许多人认为是军事家的事情,与平民无关。他最后总结道:“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清代兵学家邓廷罗在其所著《兵镜备考》中进一步论述说:“救乱如救病,用兵犹用药。善医者因症立方,善兵者因敌设法。孙子十三篇,治病之方也。”他们都把用兵击敌和用药治病看成同类性质的事,因而《孙子兵法》也就成了“治病之方药”了。近年来,随着孙子理论在各方面实践的运用,以兵法指导治病的可行性也愈来愈受到重视。在天看来,这篇短小的论述依然有着非常强烈的可借鉴意义。甚至可以称为“中西医家”用药的典范!
孙子兵法》与医疗论述
  我们人类生病,绝对事出有因。例如暴饮暴食、喜欢美食、漫无节制的熬夜和性生活,都是造成生病的原因。当人把生命逼到重大危机的尽头,依然不改过去的生活习惯,就想用"神方"来治好病的话,实在是大错特错!从过去到现在的生活都是一点一滴把病情累积起来的。因此,如果想要治好病症,只要把过去的生活做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即可,此时的"神方"才算是真正的起死回生的"仙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我们看清了癌症及其它顽症的本来面目:大都是由于饮食不当,不注意劳逸结合,以及心理上不健康(如器量小、憎恨、吝啬、傲慢、嫉妒、贪爱等等)引起的(除此之外,发病的原因或多或少都与"三世因果"有关)。寓言:最近几年科学发达,已登上月球。华陀仙翁医病更为新奇,为达到救世之心而降下秘方救绝症。
  

   善人问华陀仙翁:现在世上有许多绝症,无法医治,不知华陀仙翁有何妙方?华陀仙翁曰:"凡世人有何痛苦,我都有妙方可医治"。善人再问:"癌症不知有何妙方可医治呢?"华陀仙翁曰:"此病可根治,这是人们终日操劳过度,营养不足,每天消耗体力而不补充营养;养分失掉,体内机能无法照常循环,新陈代谢不畅,废物排不出体外。废物积多在何处,就成为何种癌,癌症还有很多种,多是世人不知情,华陀知情降秘方。"
  

   治肝癌秘方一

    病因:此病大多是日月劳苦所积,商人与劳动者比较容易得此病。此病秘方如下:药方:白肉豆根八两(250g)、人参10克,将药放入砂锅内,放十一碗水,煮滚后用文火煮四十分钟以后就可以喝。喝法与时间照血液循环之理来配合才能取效。时间:如果是夏天,上午九时喝一次,晚上九点喝一次。冬天:上午九点半喝一次,晚上十点半喝一次。这是冬天因为血液循环比较慢,故而有此之分。
    治疗各种癌症秘方之二
  

    说明:1、该药主治各种癌症:根据服用结果,已经治愈直肠癌、肝癌、子宫癌、乳癌、胃癌、除乳癌效果较差,其他癌症服之都有良好效果,特别是肠癌,只服四至六小时即起异常效果。2、注意说明:半枝莲清凉无毒,是排污草药,服后不能饮用开水,恐怕冲淡药效功能。如果癌症三花(即表面能看见烂的),可将刚生长的半枝莲鲜草捣烂,取其渣,将渣敷于患处,取其汁用水烧热当茶饮。此药方不分男女老幼,服用三至四个月方能彻底痊愈。服后大、小便常常有浓血排出,这是排毒反应,毒物排除后即止,可勿惊疑。3、此药方:是一个犯人在执行死刑前三天供出来的,因恐怕死后失传。到目前为止,治愈者无数,是救人的一个奇方。

    药方煎法与服法:红枣(大粒)八粒,小粒十粒(共十八粒),白花蛇舌草100克,铁树叶一片,半枝莲50克,四味药方共为一剂,可煎二次,第一次煎药用水十五碗(即五磅暖瓶三瓶水),煎煮二小时;第二次十碗水(即两瓶五磅水瓶的水),煎二小时,然后将煎好的药汤混合装入容器,日夜当茶饮服。(注意:夏天应放入冰箱、以免变质。),进一步证明孙子的名言:"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现在有多种疾病,如艾滋病、麻风病以及晚期恶性肿瘤等,尚无迅速治愈的特效药。我们相信,只要按照《孙子兵法》的原理"善出奇",就一定能发现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法,攻克难关,创造医疗的奇迹。

就诊须知—认识疾病的本质就诊须知—认识疾病的本质
  在通过观察询问,在接受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期间,可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应,以至于有很多患者对此难以理解,甚至误认为是治疗不当引起的。对此,我们在这里做一下必要讲解。所得到的往往是一些表面现象,检查病情时应透过这些表象,认识疾病内在变化的本质。《孙子兵法》十分强调通过表象而认识敌人实际动向的重要性,《行军篇》列举了三十多个这方面的实例:"众树动者,来也";"鸟起者,伏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步兵)来也";"辞卑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