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大便外面有白色粘膜:长丰县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56:37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  www.hefei.gov.cn   2011年07月13日  作 者: 李军舰
【字号:大中小】
人才是最为宝贵、最可持续和最具优势的战略资源,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随着县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人才日益成为影响长丰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要素资源。根据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围绕“三化联动保增长、科学发展进十强”的主题,近日,我通过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对我县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长丰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人才队伍大体包括党政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高技能人才队伍(企业技术工人为主体)、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等五支人才队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整体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成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骨干力量。截止2008年底,长丰五支人才队伍总量达到33753人。按人才类别划分,党政人才1494名,占4.4%;专业技术人才8208名,占24.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2247名,占6.7%;高技能人才6537名,占19.4%;农村实用人才15267人,占45.2%。按学历层次划分(未统计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博士1人,研究生158人,占1.3%;本科学历3585人,占30%;大专学历4587人,占38.4%,中专以下学历3618人,占30.3%。按专业技术职称划分,初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4008人,占54.5%;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 2983人,占40.6%;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 363人,占4.9%。按年龄结构划分(不含企业管理人才),35岁以下13508人,占42.8%;36-45岁6791人,占21.6%;46-54岁8542人,占27.1%;55岁以上2665人,占8.5%(见表1)。
表1:长丰县人才队伍数量、结构一览表
单位:人
项  目
合  计
一、党政人才
二、专业技术人才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四、高技能人才
五、农村实用人才
33753
1494
8208
2247
6537
15267

3162
230
2932



学历
博士
1
1
0
0


研究生
158
74
17
67


大学本科
3585
722
2307
556


大学专科
4587
520
3360
707


中专以下
3618
177
2524
917


职称或技术等级
高级职称
363

284
79


中级职称
2983

2716
267


初级职称
4008

3390
618


技师
106



106

高级工
192



192

中级工
3450



3450

初级工
2789



2789

年龄
35岁以下
13508
349
3851

3731
5577
36岁-45岁
6791
645
2102

1023
3021
46岁-54岁
8542
321
1964

1617
4640
55岁以上
2665
179
291

166
2029
说明:作“—”标记为不调查项目。调查时间:截止2008年底。
在全县各类人才中,享受国务院津贴的2人,享受省政府津贴的2人,享受市政府津贴的2人。总体来看,近年来,我县围绕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关键环节,积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营造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人才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人才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为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我县分别成立了县人才工作和人事工作领导小组,理顺了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完善了议事协调机构。着眼于为科学发展集聚人才,我县制定了《长丰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长丰县“2612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在统筹推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县委始终把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向基层一线倾斜”的用人导向,围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选干部、配班子。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推行公开选拔、选聘、选调制度。2008年面向全国公开选拔了4名副科级领导干部分别担任双凤开发区、发改委、建设局等单位副职,提高领导干部的专业化、知识化水平。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选聘了一大批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岗位工作人员和规划、建设、金融等方面急需的专业人才,仅教育战线3年来就选聘了773名教师,今年准备再选聘100名,切实改善了教师队伍结构。分层次制定了加强各级各类干部监管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对领导干部,制定《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暂行办法》;对中层干部,制定加强中层干部管理以及竞争上岗等制度;对一般工作人员,实行事业单位末位淘汰(待岗),加强事业单位人员调配,严格控制逆向流动。通过以制度选干部、用干部、管干部,激发了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2、人才教育培训进一步加强。一是抓好各类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培训班以及鼓励各类人才在职参加函授学习、自学考试、职称考试、研究生考试等方式,提高各类人员的学历层次和能力水平。2004年以来,共举办党政管理人才培训班55期,培训近5000人次,38人通过自学获得研究生学历。二是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上级机关、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基层挂职学习锻炼。2004-2008年间,共选送20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分别到乡镇、村居和县外先发地区挂(任)职锻炼或学习培训。三是联合高校,借用外力搞好培训。联合安徽农业大学组织招收乡村畜牧专业人员参加专题培训,103人取得了大专学历;2004年以来,共组织18000人参加了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此外,还积极支持和鼓励县职业中专,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4680人通过培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3、人才引进思路进一步拓宽。 大力倡导“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探索柔性人才使用机制,在不改变人才户籍和身份,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以提供智力服务为核心,不受工作地域、时间、方式限制,广泛引进各类人才。建立政府法律顾问组、工程建设咨询专家组,坚持广纳贤才、依法办事;在招投标领域,建立了招投标专业技术人才库,聘请省市专家为评标顾问;在双凤开发区、北城办等地区试点实行柔性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了一批规划、建设等方面急需的专业人才;在技术领域,广泛与高校联系,从清华大学、安徽大学和安徽农业大学邀请专家为我县攻克科技难题11个,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围绕发展壮大草莓等特色农业,利用“引智工程”,引进国外智力,先后从日本、以色列、美国聘请草莓专家,解决了品种退化、蜜蜂传粉技术、白粉病防治、枯萎病防治等技术难题。
4、关爱人才的氛围进一步浓厚。为留住人才、用好人才,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关爱人才的政策措施。2005年,制定出台了《长丰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管理办法》,设立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津贴。评选表彰了我县第一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每人每月享受100元津贴,连续享受三年。2006年,出台了《长丰县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享受政府津贴评选办法》,选拔了600多名优秀骨干教师,其中高中、初中、小学优秀骨干教师每人每月分别享受300元、200元、100元津贴。同时,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经常性地开展走访慰问专家学者活动,定期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引进人才座谈会,组织开展身体健康检查,真心实意地帮助各类人才解决了实际困难。宣传部门还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开展优秀人才系列宣传活动,对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在全社会普遍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我县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我县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人才队伍现状同科学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发达地区招才引智的工作力度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人才总量不大。全县五支人才队伍共33753名,占全县人口总数的4.2%,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水平,与国际公认的经济腾飞所需要的7%人才密度相比差距较大。近年来,长丰县域经济始终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态势,2004年到2008年,全县GDP从32.9亿元到98.5亿元,增长了近2倍;财政收入从2.05亿到7.73亿元,增长了2.8倍。而同期全县专业技术人才从8054人增加到8208人,仅增长了1.9%,人才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与当前“三化联动保增长、登高望远再跨越”的要求极不适应。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制约因素日益凸显。根据2009年3月份人事部门开展的人才需求调查显示,当前全县机关事业单位急需人才527名,其中教育系统和卫生系统需求200名、101名,分别占总需求量的38%、19.2%,财经、金融、法律、文秘、土木工程类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矛盾十分突出。
2、党政人才梯度配备不足。乡镇年轻干部配备达标率仅有47%,县直单位领导班子年龄偏大,其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四分之一,领导班子中优秀年轻干部偏少,干部梯队储备明显不足(见表2)。此外,根据省委皖发[2001]15号文件要求,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各
表2:全县乡镇和县直单位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情况表
单位:人
类别
合计
35岁以下
36-45岁
46-50岁
51岁以上
人数
591
42
304
86
159
比重
100.0%
7.1%
51.4%
14.6%
26.9%
配备1名女干部的要达到40%以上,女性正职占10%以上,县委、县政府工作部门要有一半以上的领导班子配备女干部,特别是文广新、教育(体育)、卫生、科技、计生、民政、司法、劳动保障等九部门都要配备女干部。我县目前与上述要求在女干部配备上有差距,其中,县直“九部门”班子中近半数没有女干部。
3、人才分布不合理。一是党政人才队伍中,政务管理人才比较多,工业经济、金融财政等市场经济管理人才比较少;二是专业技术人才中,教育、卫生以及农林专业的人才占80%以上,城建、规划、环保等专业的人才严重缺乏,这种人才结构状况难以适应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的需要(见表3)。三是人才南北区域分布不合理。这一现象在教育系统表现尤为突出,一批优秀骨干教师流向南部地区及合肥市区,造成南部学校教师相对富余,北部偏远地区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农村小学基本上没有音、体、美、计算机、英语等专业教师,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
表3:专业技术人才分布表
单位:人
类别
合计
教育
卫生
农林
建设规划
金融财会
其他
人数
8208
6149
869
250
154
203
583
比重
100%
74.9%
10.6%
3.0%
1.9%
2.5%
7.1%
4、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一是在不少地方和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不重视人才培养使用的现象,导致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人才流失严重。二是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改做行政工作,其专业技能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以致“专才不专业”。三是职称改革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四是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分配上不尽合理,优胜劣汰的分配机制没有建立,优秀人才的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
存在以上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对人才工作认识不够。人才主管部门缺乏“大人才”观,对人才重要性、人才需求的紧迫性认识不够,只重人才管理,缺乏战略思考研究。社会上人才“短视”现象还较为普遍,在具体工作中存在人才“无用论”等错误观点,对人才成长规律、使用规律缺乏正确对待,求全责备、急于求成,有功利主义思想。人才强县的社会共识不浓,人才就是经济、就是资源的观念滞后于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对人才概念的理解比较狭隘,在对人才的录用、统计、职称的评聘、待遇的提供等方面,存在着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现象。
二是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人才的争夺也是综合实力的比拼。近年来,虽然我县经济实现了跨越发展,但与发达地区比,仍然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大、人均水平落后、产业层次偏低等问题。一方面,吸引人才的创业载体相对缺乏,大多数工业企业是中小企业或是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容纳人才的空间有限,能够提供给高层次人才创业的机会更有限。另一方面,工资福利待遇与合肥市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磁场效应”不强。
三是少数专业人才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受传统的价值观和就业观念的影响,部分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愿到基层一线,不愿从事环境艰苦,待遇一般的工作。“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仍然成为主导部分人才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对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是人才环境不优。引才难,留才难,除待遇低的因素外,最主要是环境不优。在产业环境上,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少,吸纳和聚集人才的能力不强。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上,虽然我县近年来加快了城市化建设步伐,但城市功能尤其是县城功能仍不完善,人才学习、研究、交流的环境欠佳。在人文环境上,用人单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希望人才引进之后就能用,有些单位领导既要马儿跑得快,又要马儿少吃草,不关心人才发展,不尊重人才利益,不宽容人才失败。对人才工作的宣传还不够深入,人才强县的观念未能深入人心,全社会尊重人才的氛围需要进一步营造。
五是工作创新不够。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是市场中最具竞争力、最活跃的因素。虽然我县近年来人才市场的建设得到了不断完善,但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仍然不够有效,人才市场化、社会化的进程缓慢,人才流动存在诸多障碍,流动不畅和无序流动同时存在。再加上编制限制等一些政策因素,人才“准入”的“门槛”较高,部分单位对急需的、紧缺的人才只能“望才兴叹”。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工作创新不够,人才分配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等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加强我县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党的十七大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实践证明,长丰发展的步子越快,人才紧缺问题就越突出,尤其是在“三年倍增,跻身十强,全面达小康”的历史进程中,更要牢固树立人才兴,则长丰强的理念,按照科学发展进十强的高标准定位,进一步完善“2612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按照经济腾飞所需要的最低标准7%人才密度,分年度、分类型确定人才培养引进计划,力争到2012年,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超过5.6万人,全县每百人拥有人才7人以上,为长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有力地人才支撑。
(一)要更新观念,科学发展重人才。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推进长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必须靠人才作保证。一要强化“党管人才”的责任。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加大人才工作的力度,像抓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广纳群贤,通过市场的手段促进人才的集聚和人才优势形成,二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要结合学习实践活动,从战略高度深化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摒弃陈旧观念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无所作为的思想。要改变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习惯思维方式,把人才工作与长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公共服务、群众需求结合起来。坚持德才兼备,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三是培养开放的人才观。人才作为资源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是客观规律。“引不进,留不住”,关键是因为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尊重人才需求规律,为人才提供优质服务,做到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并形成良好的人才工作机制和环境,才能留才、引才、聚才。四是树立“大人才”观念。人才是一个内涵宽泛的概念,凡是有某种特长并在经济、社会某个领域有所作为的人,都属于人才的范畴。高学历高职称是人才,乡土人才和高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不被所有关系和地域概念束缚,只要是本部门、本单位可用的人才就要通过多种的方式引进为我所用。
(二)要构筑平台,广开门路引人才。人才工作地主战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一线,要把构筑人才发展平台作为“人才强县”的首要任务,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招才引智借脑,做到人才规划、开发、调配、利用与重大发展项目、重大工程项目、重大工作布局一起抓,为壮大支柱产业、发展特色农业、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一是以项目为载体招才引智。结合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我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等各类项目为平台,吸引相关人才和智力,为项目建设服务。二是以产业为支撑集聚人才。要贴近长丰产业实际,因地制宜,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特别是要注重产业发展人才的引进,通过引进人才,把他们掌握的成果引到长丰来转化;通过引进人才,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紧紧围绕汽车配件、新型建材、食品加工、服装制造、家用电器等五大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并投入必要启动资金,促成相关企业建立产业研发中心,确定研发项目,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开展合作交流,储备和引进专门人才。三是对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对我县急需和紧缺的金融、规划、财税、法律、教育、卫生等专业人才,要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一方面可以把已在重要岗位上使用的编外人员通过招考或编外聘用的方式落实待遇;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公开公平招考选聘一些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补充到急需的岗位。要广泛吸引优秀高校毕业生到长丰工作,进一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四是不断创新人才柔性引进方式。建立健全人才柔性引进和区域合作机制,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租智”、“借智”的柔性引进方式,鼓励符合条件的人员兼职,对于一些高层次科技人才实行自由职业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短期聘用、技术攻关、信息咨询、项目合作、企业顾问、专家讲学等灵活方式引进智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海外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到长丰兼职服务,进行科研成果转化。
(三)要整合资源,多管齐下育人才。育才是人才工作的生命线。我们不仅要眼睛向外,求贤若渴,更要眼睛向内,广育英才,处理好“输血”与“造血”的关系。要结合《长丰县“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实施“26121”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统筹推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一要进一步加强全县党政人才队伍建设。要始终坚持“凭实绩用干部、向基层一线倾斜”的用人导向,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末位淘汰等选人用人机制,着力培养一支有理想、有责任、有能力的高素质党政人才干部队伍;要切实加强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干部考察考核机制,认真落实县委全委会票决干部制度,及时调整不称职、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努力造就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能够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领导班子;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选拔一批优秀的后备干部到招商引资、计划生育、信访稳定及乡镇基层一线挂职任职锻炼,努力实现干部队伍梯次配备、有序递进、后继有人。二要抓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金融、规划、建设、教育、卫生、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整体素质,优化专业结构。重点抓好对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尤其注重对中青年技术业务骨干的培养,为他们成长和创业提供条件和服务。选拔一批县级专业技术和学术带头人,鼓励、支持他们开展各种技术交流和攻关。进一步充实教师和医务人才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加大继续教育培训力度,确保专业技术人员3年内至少轮训一遍。每年选拔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到高校、科研院所培训深造。三要抓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要建立企业人才库,加强企业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长丰县企业管理人才能力提升工程,积极联合高校对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实施分层次、分期开展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培训,并积极探索专题培训活动,努力造就一批战略型企业家和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四要抓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适应长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健全完善培训-鉴定-发证-就业-再培训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师资力量,重点加大在数控机床、电子电器、汽车维修等市场紧缺专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对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等实施技能人才培训特别计划,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五要抓好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的总体部署,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的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队伍。要在全县范围内评聘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力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农业技术人才;组织农业专家在全县进行各种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巡回宣讲,广泛传播先进生产经营技术;要把草莓、土豆、苗木花卉、龙虾、养鸡、养猪等特色种养业技术收集整理成册,编印成书,通过农家书屋、农技宣传等方式向农民大力推广,推动全县农业科学生产。要适时制定政策,在政治上尊重农村实用人才,在经济上给予适当待遇,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着力改善村居干部队伍结构,全面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大力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人才。
(四)深化体制创新,不拘一格用人才。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用好、用活人才。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制度。要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标准体系。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深化以评聘分开为重点的职称制度改革。要探索建立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技能鉴定制度。二是健全人才激励制度。对党政人才,重点是结合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逐步建立综合体现工作职责、能力、业绩、廉洁等因素的激励制度。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制度,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氛围。对专业技术人员,重点是结合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符合各种类型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收入分配政策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三是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之间、公办及民企之间的人才合理流动,采用“买鸡下蛋”和“借鸡生蛋”的办法,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尤其要用足用活现行政策,鼓励引导人才,特别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沉淀的人才,大胆走向市场、兴办产业。
(五)要形成合力,优化环境聚人才。“水深则鱼聚,林茂则鸟集”。要全力营造集聚人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一是整合人才工作力量。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职能和优势,注重整合力量,建立统分结合、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劳动、财政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形成发挥优势、责任到位、齐心协力做好人才工作的高效运行机制。二是加大对人才工作的资金投入。树立人才资本优先投入理念,大幅度提高人才培训经费,纳入各部门经费预算。各地各单位也要根据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投入足够的经费保障,今后在全县重点产业、重点项目资金中都要专门列出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进一步完善“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开展学科带头人和农村优秀实用人才评选活动。三是积极为人才排忧解难。坚持领导干部联系人才制度,切实帮助各类人才解决干事创业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真正使他们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有苦练“内功”的动力而无应付“内耗”的压力,有专心“谋事”的成就感而无分心“谋人”的疲惫感。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各类人才的福利保障,重点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等突出问题,不断改善各类人才的生活待遇。四是抓好目标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县人才主管部门和目标管理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列入县目标考核管理,各级各部门结合实际,要把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细化、量化、具体化,制定出符合本地本部门人才工作实际的人才工作计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对人才工作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通过深入的调研,加强人才的统计和管理,掌握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探索人才工作的规律,梳理剖析存在问题,总结推广先进典型,督促检查人才政策落实情况。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一种拴心留人、人在心在的良好氛围。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既是实践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实际从发,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研究、思考人才工作,从而为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赢得有利的发展先机,为实现“三年倍增、跻身十强、全面达小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评单位:长丰县委办
执笔人:  李军舰
参与人:  李多魁  王庆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