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区双桥站:关于“批注法”的通信 - 谷园春草 - 温网博客 - 温州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6:45:42

关于“批注法”的通信

字号:  小  中  大  发布: 2010-04-13 15:16:09  查看( 375 ) 个人分类: 谷园随笔
   2010
年4月9日
,在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进行了“批注式”教学的研讨活动后,课题组与工作室的教师们,很是兴奋。龙湾中学的宋登水老师给我写了一封信。转录如下。

老师:

今天到温州市第二十二中学高三(9)班、高三(8)班分别听了胡晓静、陈怡两位老师上同一节课《批注法在文言文阅读复习中的尝试》,两位老师讲的是同一篇文章——节选自《隋书·薛道衡传》的一个文言文语段,说起来这应该算是同课同构了,课题一样,教学方法一样,完全展示的是两位老师个人的课堂教学水平。

对于两位教师课堂本身,我倒不想说什么,但是课后的评课让我有了一些感受。

批注法阅读教学课题研究已经进行了半年时间,同学老师对批注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体会到了批注法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从以前的各种质疑声中走了出来。现在大家可以明确自己的观点:一、关于批注法概念的界定。虽然在课题立项之初也有对批注法概念的界定,但是当时的界定只有内涵:注,注解;批,评点。要真弄清楚概念的外延还得从实际出发,半年来,我们逐渐明白,对字词的注音、解释属于“注”,对文句的赏析属于“批”,自己的感悟同样属于“批”,自己的质疑也属于“批”。只要能在文本中写下字,它就属于批注的方法。二、批注法在阅读教学中是可以使用的。我们通过实验得知无论学生的基础怎样,无论学习的课文什么类型,无论在哪个年级施行,批注法阅读教学课都可以实施。就像新课程,你可以产生各种疑问、各种困惑,但是它绝对是改变了教学方式,改进了教学方法,适合社会的发展;三、批注法在古诗文阅读中推广的必要性很大。通过前面的尝试,我们惊喜地发现批注法非常适合在古诗文的教学中使用,老师本人施教的《中庸之道》、《鸿门宴》、唐诗,还有二十二中几位老师施教的《〈论语〉选读》内容和古诗词阅读等内容,无不说明了这一点。我想用自己的一句话说:“批注法从古人中来,到古文中去。”

批注法的尝试有了前面半年的实验,完全可以进入第二阶段的研究。

一、明确批注只是一种学习方法,并不是教学目的。在第一阶段的试验过程中,我们比较强调批注的形式,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批注形式的落实,到了第二阶段,我们应该反思教学本身的目的,批注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二、批注法要围绕教学核心展开。古人批注可以随性而为,这恐怕是批注的最高境界,但是我们平常教学的过程中,批注还得围绕教学核心展开,为教学目的服务。三、批注法要灵活运用。批注在课堂中也不一定是从头到尾,可能在课堂开始有情境的创设,过程中有教师的引导,课堂结束有老师的归纳深化;一篇文章的教学也不一定自始至终都是批注,可能这部分内容采用讲解,另一部分内容采用讨论,其余的采用批注。总之,批注方法要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我们不能为批注所累,束缚自己的教学过程。四、关于批注法效果的评价问题。作为一种方法的研究,需要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作为一种方法的推广,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批注法也不例外,采用批注法教学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所以批注法效果的评价问题也要引起重视。效果有直观性的效果,也就是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中期效果,也就是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长期效果,也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胡晓静、陈怡两位老师的课让大家明白了研究过程的进化、研究内容的变更,可以说,就算这两节课完全不成功,有这个意义已经足够了。真的应该谢谢这两位老师!

读了宋老师的信,很是感动:为人师表者,治学谨严,敏于思考,充满热情。所以,非常感谢也非常敬佩。遂回复:

宋登水老师:

来信收到,非常感谢。望同心协力,探索前进,为了中华文明,为了祖国明天。

胡晓静老师与陈怡老师的课,的确很有意义。让我们明确了“批注法”的无穷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批注法”完全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乃至高三的文言文复习。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航船的桅杆已经出现在地平线上,生命的婴孩已经躁动于母腹之中。

批注法,是教学的工具,不是教学的目的,是无数教学方法之一种,是经过千百年的学习实践证明为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对于今天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很可能是一剂良药。因为,学生唯有凝神静虑,品读诗书,方有真正所得。

所以,今天重提批注法,既是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更是针对教育现实。

至少,可以改变一些“形式主义,甚嚣尘上”的课堂现象:

首先,让教师少说。教师们都知道,真学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真智慧是无法“灌输”的,而是要靠学生“体悟”的。“道可道,非常道”。凡是经由教师满堂灌输而获得的分数,决不是真学问真智慧——离开试场,统统忘光。凡真教师,方能启迪真智慧;凡真学生,方能获得真才学。否则,只是师生共同炮制“敲门砖”而已。

其次,让学生多写。其实,语文课堂上的“写”,就是书面文字的“说”,但是,似乎“无声”,却“胜有声”。至于误把新课程歪曲为追求课堂“活跃气氛”,陶醉于“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者,其实,正是反映了浅薄与浮躁。

肃此 谨祝

教祺

                                                                 温州 谷园  于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