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手上长倒刺怎么:中共德兴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 中国铜都德兴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35:33
中共德兴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1-2-14 16:22:59,来源:中国铜都德兴网,已被 390人阅读,转发请注明出处:http://www.zgdx.gov.cn                                         (2011年1月29日中共德兴市委五届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市争当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全国百强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会及上饶市委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德兴实际,科学编制和认真实施“十二五”规划,对我市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立足新起点,开创德兴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过程中极不平凡的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扎实工作,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生产总值达到90.73亿元,实现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到17.53亿元,实现五年翻两番,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保持全省十强,进入中部百强;新型工业化快速推进,与中金集团、江铜集团等大型央企、省企合作实施了金山金矿产业链项目、60万吨硫铁矿循环经济项目、金德铅业项目,矿产经济逐渐向矿业经济转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中心城区“一河两岸、一城七区”框架基本形成,城镇化率达53%;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快速提升,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两高三铁”项目的实施为德兴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生态建设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明显提高;改革开放持续深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大力推进,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过去的五年,是我市综合实力迅速提高的五年,是发展后劲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展望未来,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更高的历史起点上。

    总结“十一五”时期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善于把上级精神与德兴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工作,善于把德兴的发展纳入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推进,善于捕捉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是做好我市工作必须始终把握的重要原则;坚持转型升级这个关键,突出改革发展这个重点,统筹兼顾各项工作,是指导推动全市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法;注重让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加快推进我市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十二五”时期,我市面临着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纵深推进,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从全国看,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深入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度加大,各项改革深入推进,我国经济将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尤其是中部崛起、海西经济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三大战略的叠加,形成了强大的政策集聚效应,为我们扩大开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历史性机遇。从省、市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由规划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战略目标和上饶市委、市政府“打造‘一个枢纽、四个基地’,建设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为我们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从我市基础条件看,“十一五”期间实施的重大项目投资效益的快速发挥,现代交通枢纽的逐渐形成,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进一步改善了生存发展条件,全市上下形成了大发展、快发展的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为加快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世界经济复苏进程异常复杂,国家宏观调控步入节奏变化更快时期,给县域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各地竞相加快发展,竞争更加激烈;发展不足仍然是我市的主要矛盾,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层次低,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完善,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改进;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推进城乡一体化任务艰巨;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待解决;社会事业发展与民生诉求还有较大差距;加快发展的工作水准、服务效能及发展环境需进一步提高等。

    总体而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务必统一思想,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坚持加快发展不松劲,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动德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争当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全国百强县打下决定性的基础。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全市“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建设全国百强县目标,坚持惟德乃兴、致力转型升级,主动融入中部崛起、海西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战略,积极打造“一个枢纽、四个基地”,强力主攻三区(园区、城区、景区),推进三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三个转变(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和科技导向型转变、产能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品由初端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打造三个基地(传统产业对接升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崛起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建设三城(中国铜都•新型矿业体验城市、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最适宜人居和创业城市),努力实现德兴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要遵循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则:

    ——坚持加快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实现进位赶超是我市“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沿着“增加实物量、提高产出率、增强满意度、提升幸福感”的思路,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转型升级。坚持把转型升级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在发展中转变、在转变中发展,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接续主导产业为核心,扎实推动经济转型,在结构调整中促进总量扩张。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扎实推动社会转型,促进社会和谐。以凸显城市文化特色为抓手,扎实推动文化转型,提高城市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扎实推动生态转型,改善人居环境。

    ——坚持和谐创新。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文化创新,激发创造活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维护群众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坚持改善民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切实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体现在富民、惠民、安民上,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富民与强市的统一,使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民。

    ——坚持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强化市场经济观念,推进行政管理、金融、土地、财税等综合配套改革,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主战略,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和融合,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坚持生态文明。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加快建设生态文化,有效破解明显的生态优势与明显的矿产资源优势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并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紧密衔接,今后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实力跨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降低能耗的基础上,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总收入双双翻一番,分别达到200亿元和4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力争进入全国百强县,建成发展后劲足、经济实力强的德兴。

    ——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加快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和科技导向型转变、产能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品由初端产品向终端产品转变,社会由“复杂型”向“和谐型”转变,文化由“精神力”向“生产力”转变,城乡由“二元结构”向“一体化”转变,生态由“整治为主、局部好转”向“总体好转、良性循环”转变,建成全面协调、统筹发展的德兴。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力争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目标,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建成幸福指数高、生活更加殷实的德兴。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国有企业、社会事业、财政金融、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大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开放型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建成体制机制新、开放程度高的德兴。

    ——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以人为本的观念全面确立,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建成人文气息浓、保障程度高的德兴。

    ——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力度进一步加大,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资源保护成效显著,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可持续发展水平明显提升,主要生态指标位居全省领先水平,达到国家生态城市和全国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标准,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德兴。

    二、坚持项目带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5)实施项目带动。坚持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的主导作用。着力在重大基础设施、重点产业、社会建设、民生工程、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好项目,增加有效投入。把扩大投资与扩大开放、全民创业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着力破除制约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障碍,创造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扩大民间投资,认真落实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拉动作用,努力提高政府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统筹城乡、适度超前、突出重点的要求,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重点建设交通、水利及电网基础设施,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完备的水利设施体系、统一安全的城乡电网和方便可靠的信息网。围绕建设区域交通枢纽城市目标,加快推进德昌高速、上德高速,京福高铁、九景衢铁路工程德兴段建设,积极配合开展乐德支线铁路建设工作;大力实施高速高铁连接线、省道、县道、农村公路和旅游公路升级改扩建工程,积极谋划新营—香屯—许村环城快速公路建设,构建内通外达、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网。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洪减灾能力、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水环境保护能力。强化能源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电网完善和改造,实施城镇管道天然气工程,提升能源供给能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信息通信网络。

    三、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7)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坚持主攻工业,做优平台,强化支撑,做强园区,壮大骨干,培育支柱,发展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理念,优化服务,全力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集中各种资源要素向工业倾斜、向园区倾斜,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以工业的崛起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8)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理顺大茅山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建立“政府授权、园区管理、部门跟进、封闭运行”的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园区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着力推进关联产业与企业集聚,发挥好园区的产业支撑作用。创新园区运作模式,推动基础设施市场化运作。重点加快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在香屯打造一个面积超10平方公里的工业新城,积极谋划香屯—泗洲—海口—新岗山工业走廊建设。努力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招商引资的大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的强磁场和推动跨越发展的“增长极”。

    (9)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立足资源促发展、跳出资源求发展。着力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改造提升有色金属、化工、机械制造、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传统优势产业,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培育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力度,重点扶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和新医药、绿色食品等新兴产业,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引进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尽快建成新的支柱产业。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引进和培育大型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强企业间协作配套,引导产业链延伸和产业集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力争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优势支柱产业,将我市打造为传统产业对接升级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崛起基地,

    (10)扶持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创造条件,扶持骨干和龙头企业扩张规模,强化企业发展所需的科技、生产、流通、金融、人才等配套服务,打造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帮助做劳务的企业、鼓励做产品的企业、培育做品牌的企业、发展做标准的企业,培养企业的根植能力,对列入重点扶持企业,在用地、用工、用电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积极进入资本市场,争取上市企业有零的突破。

    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11)强化中心城区主导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做大中心城区,提高县城首位度。完善城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功能和水平,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以实施双溪水库、德兴生态工业园及梧风洞景区“三区”居民搬迁为契机,促进人口向中心城区转集聚。大幅度提升城市品位,把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城市棚户区、危房和城乡结合部改造,重点实施中央商务区、三清森林公园、城市管网等重大城建项目,加快建设一批休闲广场、主题公园、绿化景观和民生工程,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12)做优特色小城镇。坚持把城镇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节点,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特色突出”的要求,整合区域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定位、错位发展,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山区城镇。泗洲镇依托铜矿,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升级,做大经济总量;花桥镇依托金矿发展工业,依托大茅山资源发展旅游业,形成休闲度假中心;新岗山、龙头山两个乡镇充分利用九景衢铁路、京福高铁设站的大好机遇,作为中心城区的功能性卫星城镇来打造。结合全省实施“重点示范工程”的部署,着力打造一批基础设施条件好、生态环境优良、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的新型城镇化示范镇,有效带动全市小城镇发展,促进整体实力的提升。

    (13)提升城镇建设管理水平。以建设最适宜人居创业城市为目标,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健全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和集聚能力。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放宽户籍限制,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推进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镇建设,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积极争创一个世界级、九个国家级建设品牌,提升城市品味和形象。提高城市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城市管理长机效制,提升城市文明管理水平。

    五、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旅游强市

    (14)打造旅游品牌。围绕上饶市“建设全国旅游强市”的目标,按照“新型矿业体验城市、绿色氧吧休闲胜地”定位,以“生态德兴、休闲之地、体验之城、养生城市”旅游整体形象,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德兴特色旅游品牌。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力度,不断提升国家矿山公园、大茅山风景名胜区、聚远楼景区、绕二温泉、海口古镇等品牌品质,大力发展特色工业旅游、养生生态度假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文化古迹旅游,积极融入国际、省内旅游精品线路之中。充分挖掘丰富的德文化、矿山文化、移民文化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促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相融合。

    (15)完善旅游设施。科学制定景区规划,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加快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突出中心城区旅游集散地位,重点抓好游客集散中心、博物馆及主雕广场、龙头山氧吧休闲中心等项目建设,优化三清山火车站的辅助集散作用,综合发挥交通集散、旅游咨询、旅游购物等功能。加快港首旅游服务区及景区游客接待中心、星级饭店、文化休闲、会展场所、旅游娱乐、餐饮购物场所建设,提升景区、景点的旅游服务接待能力。加快旅游信息网络建设。

    (16)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扩大旅游产业对外开放,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依法投资旅游产业,培育旅游龙头企业,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化水平。鼓励支持创办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和旅游文化娱乐企业。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工艺品、纪念品,推进旅游特色商品产业化。全面开拓旅游市场,在做优景区的同时,立足“大旅游”协调发展旅游配套产业,逐步形成完善的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加快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打造旅游支柱产业,真正将旅游发展成为“富民经济”。

    六、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7)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运用现代科技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养殖等多种经营,加快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大力实施万亩高产优质油茶、千亩高标准蔬菜等重大项目。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18)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的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引导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监督管理,全面落实支农惠民政策。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建立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完善小额信贷机制,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1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城乡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抢抓国家投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良好机遇,重点抓好水、电、路、气、房等惠民实事。继续推进以“六改四普及”为主的村庄整治建设,进一步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净化、美化、绿化村容村貌。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文化、法律等知识的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七、推进第三产业发展,构建现代服务体系

    (20)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树立现代商贸物流理念,依托逐步完善的交通条件,加强市场培育,完善商业网点建设,构建现代物流网络。加快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大力推进商贸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建设,积极打造现代物流基地,逐步建立起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业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城乡联动、共同发展的局面。在城区,重点打造特色商贸业,大力发展各类中介组织,提高集聚度和辐射力。在农村,重点完善商贸网络,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更好满足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的需求。 

    (21)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坚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扩大服务业规模,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水平,加快构建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增强经济辐射能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会展、文化创意、信息咨询、中介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积极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等面向生活的服务业,积极拓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休闲娱乐、养老护理等新兴服务领域,改造提升商贸、社区服务、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建立健全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调整税费和土地、水、电等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22)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挥多方面积极性,合理布局互联网、通信、广播、电视等传输通道,形成覆盖城乡的信息传输网络。加强重要信息资源建设,促进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智能工程,推进物联网应用,努力使我市信息化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发达地区的平均水平。

    八、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23)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电子政务和网上审批,完善公共资源交易机制,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立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机制和有效监督的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政问责,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24)深入完善国有企业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结构改革,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性、公益性、资源性和先导性产业集中。继续推进深化七个系统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产权多元化。深化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5)继续推动全民创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指导协调和支持服务力度,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环境,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改善政府服务,放宽市场准入,激活内资,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强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抓好“六类”创业主体的就业培育,扶持形成各具特色、具有一定规模的“创业群”。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提高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制经济依法经营、守法经营,主动协调好劳资关系。

    (26)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优惠的政策、高效的服务吸引投资者。抓好重点项目的推介工作,多渠道招商引资,围绕主导优势产业,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层次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突出重点地区,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鼓励外资投向我市具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提高高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产品的出口比重,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企业“走出去”,指导和帮助各类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开发境外资源、建设生产加工基地,支持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创造劳务品牌。大力推进引智引资,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充分利用外地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友好城市、周边地区、发达地区的交往合作,建立多层次的互动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九、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27)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坚持开发和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按照“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对各种资源保护和管理,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实行合理开发和保护,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和工艺设备,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水平。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工业制造领域节能减排,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大力推动资源再生产业基地建设,开发利用尾砂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8)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以降低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为重点,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逐步建成一个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以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以生态工业园区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载体,鼓励企业间通过共享资源、废弃物利用等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鼓励农业立体种植、养殖,大力推广猪沼果等模式和轮作复种、间套种作等耕作方式,提高产出效益。积极争取列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市。同时,建立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尤其要大力推广节能降耗、节水节地技术,实行差别水价、电价,并在地价和土地供应方面给予支持,对循环经济型企业在项目审批、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

    (29)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防治并举,以解决饮用水不安全和空气、土壤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落实减排目标责任制,实行综合治理。加大防污治污工程建设力度,稳步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园区工业污水集中处理、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完善环境保护科技和经济政策,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保准入门槛,强化执法监督,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30)建设绿色生态环境。坚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理念,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引导市民自觉树立生态文明观和环境价值观,加快形成崇尚节约能源、降低消耗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加强林业生态系统建设,继续实施封山育林、长江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深入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的建设和保护,形成点块结合、功能互补的各类生态区域。加大重点区域地质灾害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乡村河堤治理,实施生态移民搬迁。

    十、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3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素质的要求,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重大教育改革和发展项目,加快教育园区建设,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继续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32)推进科技进步创新。把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支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开展自主创新。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鼓励和引导条件成熟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交流,加大研发投入,共建研发机构,尽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使更多企业产品从“企业制造”向“企业创造”转变。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支持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能源利用率等,打造知名品牌,引导一批基地和企业成为国家、省、上饶市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不断提升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指导,以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德兴特色的人文精神为核心,以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为基础,加快文化市场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继承和发扬包容、崇德、务实、勤奋的赣文化传统,大力弘扬以方志敏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培育发展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生态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的竞争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充分挖掘德文化、矿冶文化、移民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加快完善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的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发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人民体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繁荣,推进创业文化发展。

    (34)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提升人才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强化人才使用效能为核心,以开发高层次创新创业型和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急需领域人才为重点,以对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优势主导产业为载体,以创新人才机制为动力,以完善人才发展制度为保障,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政策体系,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和平等公平、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人才强市的目标。

    十一、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35)提高社会就业水平。优先扩大就业,切实把扩大就业放在民生之本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建立健全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创业和就业支持服务体系。建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加强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民工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加强对退伍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强化劳动执法,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权益。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作用,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

    (36)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镇职工和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统筹城乡医疗保险政策,实现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快构建城乡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增加面向中低收入者住房供给,加快廉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逐步改善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扶贫投入,积极有序开展移民扶贫、产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发展慈善事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37)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加大财政投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健全覆盖城乡居民均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积极防治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精神疾病。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医疗卫生机构设置,实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加强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中医特色专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以多样化形式开办医疗机构,促进有序竞争,加强监管,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卫生需求。

    (38)进一步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布局,使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建立健全适应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保障妇女合法权益,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39)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建设“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要求,增强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把社区建设作为社会管理服务的重要基础,推进城乡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建立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围绕“扬民主、聚民力、帮民富、解民忧、安民心”这一主题,严格贯彻落实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坚持信访诉求“五包”原则,落实“三办”机制,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和长期积累的重信重访问题,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加强安全生产、强化气象、地震、民防等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和药品安全、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充分整合社会信息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社会管理。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和特殊人群帮教管理服务工作。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人防,巩固物防,提升技防,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十二、强化党的核心作用,为我市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40)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各级领导班子要深刻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大干部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干部素质和能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为科学发展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建好队伍。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战斗力、凝聚力。进一步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深化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和严格管理,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纪律保障机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加快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努力实现干部健康成长、经济健康发展的“双健康”目标。

    (41)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加强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坚持依法治市、支持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加强普法教育,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加强对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切实增强人们的国家安全意识。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增强全民国防观念,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完善民兵预备役制度,加快人民防空现代化建设。加强武警、消防部队建设,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42)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继续深入推进解放思想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冲破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以思想大解放促进事业大发展。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切实担负起党和人民的重托,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树立正确政绩观,发扬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把全部心思倾注在干事创业、造福人民上,把全部本领施展在抓发展、促和谐上。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提高服务效能,转变机关作风,为各类投资者、创业者提供平等、优质的服务。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和舆论导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承“十一五”辉煌,创“十二五”伟业。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坚定信心,励精图治,勇于开拓,求真务实,争创一流,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宏伟蓝图和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什么? 关于中共石家庄市委七届九次会议 关于中共石家庄市委七届九次会议 谁知道《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内容 那里有团员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论文 下载 如何找到《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的全文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 速帮我查找《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资料! 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决议》主要内容有哪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制定规划要坚持的原则是什么?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 市委的职责包括管全市的经济建设吗?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是什么?信息化建设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是什么 ?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在六项主要任务是什么?以及信息化建设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是什么?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是什么? 有哪位知道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六项主要任务具体是哪六项?谢谢 上海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花的六项主要任务 关于“国民经济行业类别用语” 关于国民经济的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