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周羊水偏少怎么改善: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巅峰之作:中道管理之管理有两个极端(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3:54:10

    “执两用中”是很不平常的道理,可以使管理者跳出二分法的思维陷阱。但是现在我们几乎都被困在二分法里了。“二分法”就是在两个极端中选一个,常见的是“二选一”,如要不要去?知不知道?就是二分法。凡是选得很清楚,想得很明白的,都是二分法。假如你问美国人:明天会议要不要参加?他要么说参加,要么说不参加,这是二分法。西方的东西都是二分法,中国人早就跳出二分法了。你问中国人:明天的会议要不要参加?他会这样讲:“到时候再说!”这就是三分法。但是我们阅读西方书的现代人,脑筋却越来越呆板,就很容易陷入二分法。
  中国人早就用三分法了。中国人去买东西,他好像买,又好像不买。当你认为他不买的时候,他就开始杀价了;当你认为他要买的时候,他又离去了。所以中国人要买东西时,都装成不买的样子,反而他就买到了。凡是用二分法思维的,在中国社会都会吃大亏的。
  “中”是未发的中,“庸”是中节的和,这是合理的标准途径。没有发出来就叫“中”,一发出来,发得合理就叫“庸”,这样理解就简单了。凡人都有其喜怒哀乐好恶之情,未发状态谓之“中”,发而皆中节,即是“和”。《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我们都有想法,但没有发的时候,都貌不惊人,一旦很明确地发出来,就不叫三分法了。
  这样我们才了解,送东西给中国人,和送东西给美国人是不一样的。你送东西给美国人时,他会当面打开,然后称赞,说我很喜欢这个东西。中国人不会这样做,认为我好像从来没有见过好东西的样子,这是很丢脸的。你送东西给中国人时,他都会说“不要,不要”,会说“好了,好了,放在那里吧”。因为中国人是随时在变动的,他先拒绝,然后再思考:到底要不要?不要白不要,要了会不会麻烦?先说不要,比较安全;想来想去,还是要,就要了。
  六、M理论适合中道要求
  M理论,它最适合中道的要求。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君子“时中”,便是时时刻刻都中节,时时刻刻都合理。这个功夫非常高,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得到的。小人无忌惮,表示小人不能中节。当怒而喜,当哀而乐,结果就肆无忌惮了。
  我们现在都学西方人,有话就要讲出来,其实就是目中无人。西方人是有话直说,有话实说,才叫诚恳。中国人只要你有话直说,就会得罪很多人,那就是不诚恳。中国人一定是有顾虑的,有其他人在场,暂时是不会讲很多的。
  我们不能够不诚意,但是“诚”不是“直”。很多人对此是有误解的,好像不隐瞒什么事情,就是最好的,其实不见得。对于中国人来讲,先生有了病,他是不一定会马上回去告诉太太的。对于病情,西方的医生一定要告诉病人,叫做“病人有知道病情的权利”;中国的医生不会这样做,即使病人确诊是绝症,也要抚慰病人,告诉病人安心养病,很快就会好的。其实许多病人心里都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他会把家人叫来,然后告诉他们要简办自己的后事,要好好生活等等。西方人你隐瞒他,他就不知道。中国人很厉害,你再怎么隐瞒他,他都知道。这就是因为我们有智慧。
  中华文化是“孝”的文化,求忠臣于孝子之门,所以特别讲求伦理。全世界只有我们讲究伦理,不可以没大没小。西方那一套就是没大没小,你看西方的员工,可以直呼总经理的名字,总经理不会觉得员工没有礼貌。中国人对自己的顶头上司,连姓都不能称呼的,只能称呼他的职务,科长碰到经理,就是叫“经理”,如果称呼“王经理”,就是表示你管不了我,才叫“王经理”。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孝就是不忘本,一个不忘根本的人,我们会对他很放心,一个翻脸不认人的人,我们很不放心。一个人有了什么功劳,有什么贡献,我们一定要说“这是上级领导的成果”。我们不是在拍马屁,而是不忘本。很多中国人领奖的时候,会说谢谢这个,谢谢那个,结果回去以后,老妈妈一脸不高兴的样子,心想“什么都谢了,就是没有说谢我”。所以中国人得奖,搞得最后不敢说谢了,因为你没有谢到的人就找你的麻烦。中国人难处就在这里。
  仁或不仁,是可以居高位或不能居高位的主要区别。孝与仁的结合,便是伦理与管理的合一。西方人因为伦理是伦理,管理是管理,所以能够分开。西方人就是把功劳归给自己,这是事实吗。中国人即使面对的是事实,也不能这样讲,我们中国人讲话一定要讲“这是上级领导有方的结果”,没有人敢把功劳归给自己。否则你在给自己找麻烦。因为所有的人都要打击你,最方便的就是下次不让你做,把你架空在那里。
  我们中国有《孝经》,但是没有《慈经》,我们可以教子女如何去尽孝,却没有权利教父母如何慈爱。但是我们现在整个都乱套了。
  中国在战国时代,本来有一部《道经》,把什么叫做道,说得非常清楚,可惜今天已经失传了。只在《荀子·解蔽篇》留下两句:“人心之危,道心之微。”使得“人心”和“道心”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人只有一个心,可是当你凭良心的时候,那叫“道心”,当你凭私心的时候,那就是“人心”。人心是很危险的,很险恶的。
  我们常常讲“人心隔肚皮”,不晓得他在想什么,可见所想的大部分都是坏的,可是“道心”是有的,但是作用非常微弱。人要学坏很容易,学好很难,就是“人心”和“道心”的不同。有两句话,大家始终很难去理解的,一句话叫“心想事成”,一句话叫做“事与愿违”,到底是心想事成,还是事与愿违?其实很简单,当你凭良心的时候,多半是“心想事成”的;当你自私自利、违法乱纪的时候,大概都是“事与愿违”的。
  人心大多偏私,道心才能大公。“中道”的意思,便是合理的思考,合理的决定,合理的选择,合理的道心发扬。只有M理论才做得到。
  宋代朱子认为:“人心”、“道心”只是一个心,并非两个心。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们所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只有一个,它是整全的,不可能有两个,有两个宇宙就分裂了。
  “人心”不可无,但应以“道心”为主。因为人不可能不自私,要怎么样去发扬“道心”,这个才是每个人修身的一个重点。“人心”由人身上发出,“道心”从义理产生,主要看你怎么样去把一个压下去,把另一个扬上来,这就叫做M理论。M理论其实就是将心比心,应该以“道心”为主。想想自己,再想想别人,一切将心比心,任何事情就好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