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女生吃东西骗吻gif:曾仕强中国式管理巅峰之作:中道管理之管理有两个极端(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02:50

   如果答案一时不能肯定,不妨看看别人。古往今来,有许多经营理念非常值得我们仔细去学习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管理者一方面学学别人,一方面想想自己,便不难成功地整理属于自己的管理之“道”。
  企业初创之际,管理者就对自己的管理哲学有正确的认识,那当然是最好的。如果没有那么幸运,而能在企业发展的任何一个阶段,对自己的经营理念有所确立,并采取具体的配合行动,那也比继续“盲目航行”要来得强。
  毕竟企业管理已经迈进“理念导向”的时代!
  四、摆脱极端以讲求中道
  我们要摆脱两个极端。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空空”表示诚恳,因为宇宙和万物的本质都是诚。诚恳的管理者,比较容易听到真实的声音。孔子说,你们以为我真正有学问吗?老实告诉你们,我一点学问都没有,我什么都不懂。有一个乡下人来问我,我一无所知,而是就他的问题问问这,问问那,然后拉来扯去,最后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结论。所以孔子是最了不起的,别人每次问他什么问题,他是不会马上给出答案的。
  我们一般人的态度不是这样的,别人问你问题,你会说“如果问我别的,我还不知道,问这个,我最内行”,结果就误导了别人,把人家害得死死的。我们千万记住,一切都在变化,经验很可贵,但经验有时也是很危险的。我在芝加哥开车的时候,看到那条高速公路,兜了半个小时也上不去,因为那里不是我熟悉的地方,依旧凭我在台北市开车的经验,自然是行不通了。
  一个人要诚恳,因为宇宙万物,它的本质就是诚。老实讲,《中庸》这本书不是乱写的,它是宇宙论。用物理学的眼光,宇宙就是能,能就是诚。如果一个人有诚意,就很容易去了解宇宙的真相,就很容易去深入体会别人讲的话。有知识的管理者,才能够从对方所说的话当中,寻找出合理点,才能够就两端提出问题,并且反问到底。
  我要提醒大家,最好的决策,经常是我们没有想到的那一个。凡是我们想到的,都是一偏,要不然怎么会后悔。将来有了这种观念,我们就知道,任何事情都是由时间来决定的,不要急于下结论。我们千万不能认为自己有知识,便可以不诚恳,而只要不诚恳,充内行,就得不到新的东西,最后就会有所偏失。
  要做到诚恳,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想事情,站在对方的心态来了解他,而不是以自己的立场做出发点。千万不要在别人讲话讲到一半时,就认为不是这样的,就开始否定别人了。你怎么知道不是这样的呢?尤其是我们的下属,他想了很久,才很小心地和你谈问题,还没有谈一半,你就否定他了,他就很泄气,以后不会再和你讲了。我们连他的话都没听完,就说这样不行,你想他有什么感觉。
  中国人讲求“中道”。“中道”不是走中间路线,也不是折中,应该是合理的道路。很多人认为“中道”是走中间路线,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中道”乃是没有两“边”,也没有“中间”的。“边”就是“察”、“端”,即是“一孔之见”或“一偏之见”。任何一“边”,都是“偏道”。有了“边”便产生“中间”,容易坠入“两者之和除以二”的“中间”陷阱,结果又是一偏。
  “中”是中国人的管理理念,《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管子说:“凡言与行,中以为纪。”程颐则一语破的:“中即道也。”
  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的理念,是源远流长,至高无上的。“允执厥中”是中国管理哲学的传世宝训之一。“中”与“道”合,道之所在即是中之所在,所谓“中道”在心,上用下用无穷。不中就不正,不正则邪曲,邪曲的人叫做小人;中就正,正则公,公即大,大中公正的人,便是君子。“中”的理念,数千年来,不知不觉间已经成为中国人普遍共有的管理信念。
  “中”要和“时”配合。梁任公说:“时中两字确是孔子学术的特色。”从管理来了解“中”,其实就是“恰到好处”,就是“合理”;从管理来了解“时中”,即是“随时都能够恰到好处”,这是管理者所向往的目标。
  管理离不开“空间”和“人事”,有了“时中”,便可以把“空间”和“人事”连贯起来,随时灵活运用。管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是变动的,不能“执一”的。管理必须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求取进步,不可由于保守而落后,所以要“与时偕行”,以保持“日新又新”。
  “中”也不能不配合“位”,因为管理必然要落入空间的变化。“位”包括“身份”和“场合”。组织成员,既然有名位,当然要讲求尊卑、高下的身份;身份就是我们常说的“角色”或“立场”,管理不可能没有立场,但不得“过”与“不及”,否则便失其“中”。任何人事,均有其发生的场合,处境不同,管理的方法便不可能相同,无法用固定的法则来做肯定的说明。
  “时”与“位”表示客观的情境,可控性不大,而“中”或“不中”则是主观的作为,应该尽力以赴。管理者面临各种不断变迁的情境,务须随时随地机动调整管理的态度与方法,以求其“中”。这种管理的方法并不固定,但是管理的最终目的不变(随时要求恰到好处)的精神,叫做“不固而中”,乃是“尽人事以听天命”的积极作为。
  五、执两用中才能够合理
  我们“执两用中”才能够合理。“两”就是体和用,“执两”就是了解体、用的关系;“用中”是把握体、用的关系,以求致中和。中国人的“中”与“和”,就是大家都没有意见,那就是合理的,大家还有意见,就要进一步去商量,我们把它叫“协调”。协调不是折中。一件事情只要有人反对,说明这里面就有一些问题。我们要有这样的观念。但我们不可能求全,也不是求全。如果有时间就多考虑,没有时间就当机立断,因为再拖下去,它又会变,叫做夜长梦多。
  “中庸”并不是不偏不易,“中”是体,“庸”是用;“中”是未发的状态,“庸”指由动而变,由变而化。“中庸”也不能解释为:“中”指不偏不倚,“庸”表示平常的道理。因为我们对“平常”两个字的理解,已经失去了它原来的意思。
  其实“平常”才是最宝贵的,我们现代人不要“平常”,要吃没有吃过的,奇特的,将来每一个人都可能中毒而死。老实讲,任何东西,都要经过一定的驯化过程,这个观念很重要。所有野生植物,都是有毒的,不是见了就能吃的。没有毒,动物就把它吃掉了,它就活不了。自然界的花长得越漂亮,毒性越大;果实越鲜艳,毒越严重。因此动物吃东西,一般都是有选择的。人类不加选择,凡是见了奇特的东西就想去吃,岂不是很倒霉!